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清净法师:朝圣楞严——《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卷九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清净法师:朝圣楞严——《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卷九

 

 

  本卷提要:在本卷世尊说明三界二十五有之相。次明奢摩他中微细魔事,即五阴魔等。

  一.色界天

  1.三天名义

  【阿难!世间一切所修心人,不假禅那,无有智慧,但能执身不行YIN欲,若行若坐,想念俱无,爱染不生,无留欲界,是人应念身为梵侣,如是一类,名梵众天。】

  阿难!世间一切所有修心的人,不借禅那之力,无有智慧,但能依事相修行,严持禁戒。因为说执持之力,不行YIN欲,还不能无心。然后若行若坐,想念俱无,最后则爱染不生不能留在欲界,因此应念身为梵侣,这样一类人,名为梵众天。

  “不假禅那,无有智慧”:如果修行人,不修无漏的禅定,也未得佛智。

  “无留欲界”:来世不再居留于欲界。

  “梵众天”:为梵天王的子民,天寿二十小劫,身长半由旬。

  佛讲述说:世间所有修心的人,若不修习禅定的,自然是没有智慧;但如果能守身如玉,不做YIN欲的事,也没有YIN欲的想念,不生染爱的心,就无须停留欲界。这人临死时,立即就化生到色界的梵众天。

  【欲习既除,离欲心现,于诸律仪,爱乐随顺,是人应时能行梵德,如是一类,名梵辅天。】

  又有修心的人,YIN欲的习气已经尽除,离欲的心亦已清净;对于一切戒律,都能不违犯;身心轻安,有梵天的德行,这人由梵众天中,就可以上升到梵辅天去。

  “欲习既除”:YIN欲之习已经伏除。

  “爱乐随顺”:爱乐随顺不违诸律仪,不再是强制执行。

  “梵辅天”:“辅”辅臣,为梵天王的辅臣。天寿四十小劫,身长一由旬。

  【身心妙圆,威仪不缺,清净禁戒,加以明悟,是人应时能统梵众,为大梵王,如是一类,名大梵天。】

  身心都得到妙圆,无论行住坐卧,威仪都具足无缺,不但禁戒清净,且能明悟了知,故此人应时即能统率梵众,为大梵天王。如此一类,即名为大梵天。

  “加以明悟”:不但具戒,且具智慧,有戒定慧。

  “大梵天”:初禅天之王,天寿六十小劫,身长一由旬半。大梵天也称为造书天、婆罗贺摩天、净天,华人地区俗称四面佛,是印度教的创造之神,与毗湿奴、湿婆并称三主神。

  他的坐骑为孔雀(或天鹅),配偶为智慧女神辩才天女,所以梵天也常被认为是智慧之神。在印度几万座印度教寺庙中,供奉梵天的寺庙却极为少见,现存最有名的专门供奉梵天的地方在拉贾斯坦邦城镇普须卡。在印度大多数是把梵天的画像和毗湿奴、湿婆合画在一起供奉。佛教也将梵天吸纳为护法神之一。在南传佛教的东南亚,尤其泰国,得到很大的发挥,华人称之为四面佛,认为有保佑人间富贵吉祥的功能,在东南亚有非常多信众。

  这一段讲述:又有修心的人,由身守规则而得到摄心,身心如一,品行圆满,在行、住、坐、卧中,威仪无缺;由生活有戒律,精神集中,意念清楚明白的三个层次成功的。这人能统领梵众,就实时上升到大梵天去。

  2.结语:伏漏、离欲界苦

  【阿难!此三胜流,一切苦恼所不能逼,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净心中,诸漏不动,名为初禅。】

  阿难!这三类胜流,一切苦恼所不能逼,虽然不算正修的真三摩地,然而于持戒的清净心中,欲界的诸漏,不能牵动,这就名为初禅。

  “三胜流”:即初禅三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

  “虽非正修真三摩地”:四禅八定乃属“凡夫定”,而如来正觉之三摩地是为佛定、无漏定。

  “初禅”:初禅于三界九地中,又称“离生喜乐地”,以初离欲界生死烦恼,得禅定之喜乐故。于三灾中,初禅天仍能为劫火所烧,即所谓“火烧初禅”。初禅的体验:

  一个人进入欲界未到地定后,继续修出离欲界心;如果他的定力越来越深,原本静下来的身体,慢慢地会感觉到又再动起来。这种动触有八种不同的感觉,即冷、暖、动、痒、涩、滑、轻、重。最普通的就是感觉到身体动起来。这时候,他的心已离欲界,那就要进入初禅了。有此感觉之前,必须先要静坐几天,或是坐禅相当久时间后,有很深的定力,在定中感觉到身体不见了;慢慢地又感受到身体再度动起来,就会产生一种触的快乐,也就是身心内外感受到很舒服,很宁静。初禅以上不须分段食,故无鼻、舌二识,唯有眼、耳、身、意四识。进入初禅者没有鼻、舌二识,所以鼻子嗅不到外面香、臭等气味;舌头也感觉不到甜、酸、苦、辣等味道。这时候,他已舍离欲界里的五欲,不再贪财、色、名、食、睡。他也能除掉贪、瞋、睡眠、掉悔和疑,这五种烦恼遮盖住我们的智慧,使我们生起贪、瞋、痴,所以被称为五盖。

  初禅有五种特点,称为五支,即觉、观、喜、乐、一心。觉:身体接触外境的感受。此时的知觉是初禅的心态,并非欲界的知觉。观:内心的观察。觉与观也翻译成“寻”与“伺”。它们的差别是:觉是对境比较粗的心念;观是内心比较细的观察心念。

  喜:内心欢喜的感觉。

  进入初禅者,第一次发现自己已经进入初禅,出了欲界,全无欲界的烦恼,在定中内心很欢喜,那就是喜。

  乐:身体的五根所感受的快乐。

  比如:冲凉后身体感受到舒服的感觉,在坐禅时,进入初禅的时候,身体会有很舒服的感觉,那就是乐。所以进入初禅也称为“离生喜乐”,意思即是因为出离(欲界)的心生起喜欢与快乐的感觉。

  一心:心在定境中保持不动。一心也翻译成“心一境性”。

  上面的三种梵天,虽然离开了欲界,但是还有色质,所以叫做色界天。属于初禅天的天人,他们远离四苦、八苦才修成功的,不过也不是真正的禅定;但心中清净,不被各种漏习倾动。

  在上述的初禅三天当中,我们可以发现:大梵天,不但身体没有YIN欲行为,心中没有YIN欲念头,能够严格守持戒律,而且还能够清楚地明白这些戒条的因缘和作用,因此可以说是初禅三天的王者,领导者;梵辅天,则缺少了对戒条的因缘功德的领悟,但是他们却能够在身心无YIN的基础上,还能够积极发心断除一切YIN欲,因此他们就相当于在初禅天中,帮助大梵天统领天人的王公大臣了;而梵众天,仅仅是身体没有YIN欲行为,心中没有YIN欲念头,却并不明白断YIN的好处,也不明白戒条的因缘功德,仅仅是能够执行而已。因此他们也就只能作为一般的无欲天人而已了。

  总括来说,初禅三天,已经完全不同于欲界六天了,初禅天人,已经没有了任何的YIN欲,属于更加清净、更加喜乐、更加长寿、更加享受的层次了。但是,他们仍然并不清楚真正的三摩地正定是什么,严格说来,还是属于轮回中的生死凡夫众生而已。

  那么我们再进一步的思维:如果一个众生,在没有努力去证悟佛法的了义法义的情况下,仅仅是严格进行持戒修行,或者禅定功夫,他们的未来会如何呢?持戒可以身心安详不动,得到初禅,乃至二三四禅;禅定功夫,也可以得到身心安定,得到初禅,乃至二三四禅;而且在这些过程中,甚至也可以发出相似的智慧,产生种种的神通,但是因为他们在根本上并没有真正的明白究竟的真心道理,因此,不论其修正的高低,都还是在轮回中,或者说,都还是属于不解脱的外道而已。

  所以我们说:学佛,不是练功夫,不是修身,也不是养性,而是开智慧,要开启每一个众生内在的原始的本来的圆满的智慧,这才是学佛的目的,只有沿着智慧的路子走下去,随时随地都可以跳出轮回,打破轮回,自在轮回。只要没有究竟智慧,哪怕能够修炼到天界最高一层的果报,哪怕能够在天界长久地呆下去,都还是处于轮回之中,终有一天还是会堕落下去的。就像坐摩天轮,当升到最高处的时候,当然可以看到比任何位置都好的景色,站得比任何人都高,但是马上还是会轮转下去的,这也就是轮回的意思,大家轮流上天界,大家轮流下地狱,不想如此的上上下下,唯一的途径也就只有挖掘自身的智慧了。自身的智慧如何挖掘呢?回光返照、反闻自性,耳根圆通法门就是诸佛一路涅槃门!

  起点在何处,终点便在何处。这就是“根道果”之法。明了了起点的人,必能安住于终点,也自然知道当下是怎么一回事,所以也就不再有死亡和轮回的苦难。

  讲一个“放下”的故事:

  一天,师父送徒弟下山。

  走着走着,突然,师父就像着了魔似的抱住路边一棵树,口中还大喊着:“徒儿!赶紧来救我啊!”

  徒弟说:“师父!我要怎么救你?”

  他说:“赶紧把我拉开啊!我一直抱着这棵树,好苦啊!”

  徒弟就拼命的拉师父,但就是拉不开。

  最后,师父自己把手放下来,说:“你这个笨徒弟啊!只要我放开手就好了嘛,又没有人逼我抱着!”

  僧问:“如何解脱?”石头希迁禅师曰:“谁缚汝?”

  又问:“如何是净土?”师曰:“谁诟汝?”

  又问:“如何是涅槃?”师曰“谁将生死于你?”

  凡是真实的,必然永恒;凡是虚妄的,梦幻泡影。解脱和安乐即在其中!

  1.三天名义

  【阿难!其次梵天,统摄梵人,圆满梵行,澄心不动,寂湛生光,如是一类,名少光天。】

  阿难!其次梵天统摄梵人久久化他之功愈深,自己的梵行也更纯,净心的力量更为坚固,禅定之力也更强。寂然不动,而湛然澄清。身心内外皎洁而光耀。这样一类天人,名为少光天。

  “其次梵天”:也就是高于初禅之梵天。

  “圆满梵行”:梵众天具戒,梵辅天具戒定,大梵天具戒慧;今二禅天具戒定慧,所以称圆满梵行。

  “少光天”:以其心光及身光尚劣,所以称“少光”。天寿二大劫,身长二由旬。

  【光光相然,照耀无尽,映十方界,遍成琉璃,如是一类,名无量光天。】

  定力更为增长,身光与心光,辗转相然,映十方界,遍成琉璃,身心内外明澈,净无瑕秽。这样一类天人,名为无量光天。

  “无量光天”:天寿四大劫,身长四由旬。

  【吸持圆光,成就教体,发化清净,应用无尽,如是一类,名光音天。】

  吸持圆满光明,以成就教体,依于圆光,发宣化理,自然成教,无作无为,所以应用无尽,这样一类,就名为光音天。

  “吸持圆光”:吸取执持圆满之光明。

  “成就教体”:成就以光代音之梵行教体。

  “光音天”:天寿八大劫,身长八由旬。

  2.结语:离忧、伏粗漏

  【阿难!此三胜流,一切忧悬所不能逼,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净心中,粗漏已伏,名为二禅。】

  阿难!这三类胜流,一切忧悬所不能逼,虽然不是正修的真三摩地,然而在清净心中,粗漏已伏,名为二禅。

  “二禅”:于三界九地中,又称定生喜乐地,以其能以定力功德,发生喜乐。此天于三灾中,火灾不到,但有水灾,即所谓“水漫二禅”,以其心中具有喜水故。二禅的体验:

  当一个人进入初禅后,继续修下去,就会发现觉、观的心念很粗,所谓“觉”就是对境物的感受;“观”就是起种种的思想。比如说你感觉到身体上有发生变化,你生起思想,知道它在做什么,这就是觉、观。这种觉、观就是我们的心念在想东西;这样的想念很粗,他又想把这个粗的心念舍弃,因为它也是一种烦恼。当他把觉、观的心念(寻、伺)舍弃后,就会慢慢进入无觉无观(又称为无寻无伺)。这时,他的心静如水,处在清明的状态,内心一片平静,很清净,这叫内静,与初禅的觉身宁静有所不同。由于二禅是无觉无观,他的内心再也不去思维和判断所接触的境界,不起语言的分别,因此这种定也叫“圣默然定”。一个人进入二禅之后无眼、耳、身识,唯有意识。二禅有四支,即内静、喜、乐、一心。

  内静:内心平静,感觉到内心很清净,再也没有语言的构思了。

  喜:离开了觉、观,离开了语言,内心欢喜。

  我们内心一念一念的想,虽然口没说,但是,是以语言的方式来想东西:印度人用印度话来想;华人用华语或其他方言来想。初禅有觉有观,是用语言来想东西;而二禅离开了语言的想象,发现没有语言的烦恼,他觉得很高兴,称为“喜”。

  乐:身体宁静与内心平静,他感觉到很快乐。

  喜与乐的差别:身体感受乐后,内心起欢喜。

  一心:也就是“定”。进入二禅(定)的人,定在二禅的定境中,保持内心的平静。

  1.三天名义

  【阿难!如是天人,圆光成音,披音露妙,发成精行,通寂灭乐,如是一类,名少净天。】

  阿难!这样的天人,圆满光明,成就音声,披发音声显露化理而成妙用。发成精行,通于寂灭之乐,如此一类,名为少净天。

  “圆光成音”:其圆满之光明成就音声。

  “少净天”:天寿十六大劫,身长十六由旬。

  【净空现前,引发无际,身心轻安,成寂灭乐,如是一类,名无量净天。】

  前天虽通寂灭,但以静境未亡,尚为静之所限,现在到了此天,定力转深,并净亦空,故此时净空现前,以空引净,净与空发,等太虚而为量,故引发无际,自觉现前身心,如太虚之一尘,无累无拘,自觉无限轻安,成寂灭乐,如此一类,名无量净天。

  “净空现前”:此类天人,以定力转深,故得令其于少净天所证之净境,也达于空。以净境也空故,达无量净。

  “无量净天”:天寿三十二大劫,身长三十二由旬。

  【世界身心,一切圆净,净德成就,胜托现前,归寂灭乐,如是一类,名遍净天。】

  无量净天的净境,只遍身心,现再前进,定力更深;正报的身心,依报的世界,混成一体,得虚寂圆满清净;净德成就,无尽的有漏乐,寄托境界现前,以为是真实安身立命处,因所触处皆成净乐,叫做遍净天。

  “遍净天”:以其所触之处都成净妙,所以称“遍净天”。天寿六十四大劫,身长六十四由旬。

  2.结语:身心安稳、与喜乐俱

  【阿难!此三胜流,具大随顺,身心安隐,得无量乐,虽非正得真三摩地,安隐心中,欢喜毕具,名为三禅。】

  阿难!上面三天,渐次得到寂灭,六识已伏,故名具大随顺,身心安稳得无量乐,虽然不是正定,因心内愉快具足,叫做三禅天。

  “三禅”:三禅天于三界九地中称为“离喜妙乐地”。此天于劫末,水火二灾皆不能至,然仍有风灾,故语曰:“风吹三禅”,以三禅犹未离风相之出入息故,风灾得至。三禅的体验:

  当他继续修到三禅,心远离喜的躁动,就会进入更深的定,他会感受到另一种乐;初禅是舍离欲界而快乐,故称为“离生喜乐”;二禅是默然之“定生喜乐”,三禅之乐称为“离喜妙乐”。此定中之乐是与外境无关,是由内心发出的快乐。由于三禅以上没有乐受,故经中常说世间之最乐是在三禅。

  当一个人进入三禅后,唯有意识在产生作用。

  三禅共有五支,即舍、念、智、乐、一心。

  舍:舍掉喜心。

  念:念念分明。

  智:有正知。“正知”即是以真正的智慧观察事物的真相,又称为“智”。

  四禅中的修行者,都能很正确的观察到这个世间,称为正知;而我们凡夫是靠过期的回忆来判断事情。

  乐:因舍离二禅的烦恼而感受快乐。因三禅以上没有乐受,故世间最乐是三禅乐。

  一心:他定在三禅的定境中。

  1﹒凡外四天

  【阿难!复次天人,不逼身心,苦因已尽,乐非常住,久必坏生,苦乐二心,俱时顿舍,粗重相灭,净福性生,如是一类,名福生天。】

  上面三禅天的妙乐,是苦因已尽,没有苦恼逼迫了;不过乐非常住,一旦福报享尽,快乐同时会消失;故把苦乐心理都舍离,粗重烦恼再无从生,接着便生起清净的福德,因此叫做福生天。

  “福生天”:天寿一百二十五大劫,身长一百二十五由旬。

  【舍心圆融,胜解清净,福无遮中,得妙随顺,穷未来际,如是一类,名福爱天。】

  苦乐心理双舍功夫,圆融纯熟,成就清净决心;清净的福没有遮拦,从心所欲、得大自在,叫做福爱天。

  “福爱天”:以此天之福,于有为界中最为可爱,故名。此天天寿二百五十大劫,身长二百五十由旬。

  【阿难!从是天中,有二歧路。若于先心,无量净光,福德圆明,修证而住,如是一类,名广果天。】

  阿难!从此天中有两条歧路:如果于前天中的圆融舍心,胜解清净,福德圆满明净。深证舍禅,净福益胜爱乐此福,住于此定这样一类天人,就名为广果天。

  “广果天”:意思是广大福德所感之果。此天之天寿五百大劫,身长五百由旬。又称“舍念清净地”。

  【若于先心,双厌苦乐,精研舍心,相续不断,圆穷舍道,身心俱灭,心虑灰凝,经五百劫,是人既以生灭为因,不能发明不生灭性,初半劫灭,后半劫生,如是一类,名无想天。】

  若在福爱天的时候,双厌苦乐,精进修习舍的定境,从不间歇的,将舍的义理研究到山穷水尽,认为舍定就是涅槃,这样身心都泯灭,形如槁木,心若死灰。意识在舍定中,如冰箱的鱼,不能生起现行,能经过多劫,报身不坏。当舍定力尽,意识又再活动,妄想纷飞,依旧散入各类众生中,去循环流转的。因为舍定有出有入,也就是生灭,以生灭因,是不能得不生灭果的,错认六识是生死根本,所以未能求得识精元明,湛圆的不生灭性。由长期修习舍定才得无想,所以叫做无想天。

  “无想天”:无想天与广果天系同在四禅天,唯广果天为世间禅(或凡夫禅),只贪求世间有漏果报而已,并无邪见。而无想天则为外道禅,由于此辈自以为得舍定即是证涅槃,未证言证,且因而谤三宝。故此二天虽同为修“舍禅”,亦同在一处,但种性不同(一为凡夫种性、一为外道种性),果报亦异,故分得两种天名。

  其实这个无想天,完全可以说是那些一心追求不起妄念,一心追求无念禅定者的最高的果位了。也就是说,如果有人认为:修行就是断除自己心中的妄念,清净就是心中不产生妄念,解脱就是根本不会有任何妄念的话,他们不论怎么修行下去,最高也就只能处在这个天界而已,最多是在五百劫的时间里能够凝结不动,一旦从此定中出来,因为并没有别的果报可以享用,就会直接地堕入欲界。因此说,修行,修心,真正的含义并不是断念,而是明白:妄念烦恼,本来就是菩提觉醒,大波小浪,无非还属真水。

  2.结语:苦乐不动,于有为法达纯熟

  【阿难!此四胜流,一切世间诸苦乐境所不能动,虽非无为真不动地,有所得心,功用纯熟,名为四禅。】

  阿难!这四种胜流,一切世间的苦乐境界所不能动,虽然不是无为的真不动地,有所得的心,功用纯熟之后,名为四禅。

  四禅的体验:

  进入三禅后,修行者继续修下去,就会发现三禅所感受到的快乐还是一种苦患,他要心无牵挂,连快乐都要舍离。如此,他的意念清净到极点,呼吸完全停顿,心完全不动,因此四禅也称为“不动定”。初禅至三禅的心念一直处在动中,进入四禅后,心如明镜不动,清净明朗;心念不动并不表示心没作用,而是它能停留在一个境界里,观那个境而心不动。在四禅中,唯有意识在产生作用。这四种定都还在色界,没有舍离色身。如果一个人进入四禅,他所修学一切事皆随意成就,乃至他要修神通,立刻就能够修成五神通;定能发神通,在四禅中修学是最快有成就的。这里的神通并不是像一些人与鬼神的感应,这是内在自发的能力,因为心定,所以能够发通。

  四禅共有四支,即不苦不乐、舍、念清净、一心。

  不苦不乐:内心不是喜,也不是乐。

  舍:舍掉三禅的乐。

  念清净:已经没有妄念,但动起念头也可以,全由个人做主,称为念清净。

  我们凡夫的妄念纷飞,它时时刻刻生起;妄念生起后,我们的心随境转,做不了主。

  一心:心定在四禅的定境中。

  1.五净居之因

  【阿难!此中复有五不还天。于下界中九品习气,俱时灭尽,苦乐双忘,下无卜居,故于舍心众同分中,安立居处。】

  阿难!在四禅天中,又有五种天,叫做五不还天,是声闻乘三果圣人栖止的地方,他们在欲界的时候,已经尽破人我执的种子,那些与生俱来微细思想的烦恼;他们在欲界中没有苦乐了,故在四禅天中找个安身的地方,去断尽其余的法执种子和与生俱来的微细思想烦恼,便体证阿罗汉果,所以又叫做五净居天。

  2.净居五天

  【阿难!苦乐两灭,斗心不交,如是一类,名无烦天。】

  第一、这层天已经是苦乐双亡了,苦乐相反的情绪,永不再交战在内心中,故此清净心无烦热,叫做无烦天。

  “无烦天”:此天之天寿一千大劫,身长一千由旬。

  【机括独行,研交无地,如是一类,名无热天。】

  第二、这层天只有一个舍的念头,没有其它的杂念,对舍念能收能放,研究到这舍念,亦是不可得,故在内心什么都没有,一些微细的热恼都不存在,叫做无热天。

  “无热天”此天之天寿二千大劫,身长二千由旬。

  【十方世界,妙见圆澄,更无尘象一切沈垢,如是一类,名善见天。】

  第三、这层天因为修禅,发生天眼通,澄清朗彻,能见到一大千世界,没有尘象可以阻碍,他内心亦没有沉滞垢念的,叫做善见天。

  “善见天”:此天之天寿四千大劫,身长四千由旬。

  【精见现前,陶铸无碍,如是一类,名善现天。】

  第四、这层天的天眼已经是现成的,因兼修静虑,见体已得清净,见用亦已得周遍;如做陶瓷的人,用泥做模,烧成瓷器。又如铸金器的人,用金造像,铸成了金像。能以定慧力变现一切境界,叫做善现天。

  “善现天”:此天之天寿八千大劫,身长八千由旬。

  【究竟群几,穷色性性,入无边际,如是一类,名色究竟天。】

  第五、这层天是色界最高的天,对所有众生的生机妙理,研究到能从多念回归一念,能以无漏熏习有漏,穷究一切色法。由色性明白空性,色依空现,所以空性即色性的性,由粗至细;身虽尚在,但境界全是空的,尽色界的究竟,进入虚空无边际处,叫做色究竟天。

  “色究竟天”:是为色界之最高天,故又称“有顶天”,梵名阿迦尼吒天,以是色界之极顶,所以称色究竟。又以其圣者穷研色法至于究竟,故得“色究竟天”名。又,色界之魔王,摩醯首罗天,也在此天中,但与五净居天不同。此天之天寿一万六千大劫,身长一万六千由旬。

  3.结语:五净居天为四禅诸凡夫天所不能知见

  【阿难!此不还天,彼诸四禅四位天王,独有钦闻,不能知见。如今世间旷野深山,圣道场地,皆阿罗汉所住持故,世间粗人所不能见。】

  阿难!这五不还天,那些四禅的四位天王,只能钦仰和听闻,而不能知道他们的依正受用,更不能见到他们的胜妙之处。就像如今世间的旷野深山,圣道场地,都是阿罗汉所住持之所,世间的粗人,不能见到一样。

  4.总结色界天:不出色界

  【阿难!是十八天,独行无交,未尽形累,自此已还,名为色界。】

  阿难!这十八类天人,绝配偶,离情欲,只是形体未尽,还有色质之累。自此以来,名为色界。

  二、无色界天

  【复次阿难,从是有顶色边际中,其间复有二种歧路。若于舍心发明智慧,慧光圆通,便出尘界,成阿罗汉,入菩萨乘,如是一类,名为回心大阿罗汉。】

  再说阿难!从此有顶色边际中,这当中又有两条岐路:一是从福爱天中,生广果天;二是生无想天,在广果天中,又分住与不住,若是作证而住,则报尽仍坠轮回,若不作证,则杂修静虑以入五不还天。在五不还天中,又分为利钝两条路。若于四禅舍心中苦乐双亡,斗心不交,最后出离尘界,离分学生死,成阿罗汉,入菩萨乘,这样一类人,就名为回心大阿罗汉。

  【若在舍心,舍厌成就,觉身为碍,销碍入空,如是一类,名为空处。】

  福爱天舍心圆融胜解清净,舍厌之心,依此心成就广果乃至色究竟天,色究竟天,虽已穷色性性,入无边际。其奈未尽形累,故觉身为碍,故销碍入空,前于色究竟天中,已穷色性性,入无边际,唯觉有身为碍,只须仍依前分析此身,以至于无,此时身界俱空,唯觉虚空无边,为识所依,此即厌色依空,这样一类天,就名为空处。

  “名为空处”:“空处”,即空无边处天。此天之天寿二万大劫;以四空天没有“业果色”,唯有“定果色”,故其天唯有寿命而不言其身形长短。

  【诸碍既销,无碍无灭,其中唯留阿赖耶识,全于末那半分微细,如是一类,名为识处。】

  诸碍既已销亡,唯有空存,现在缘空无边,令心散漫,乃作意欲忘,久而定成,并前无碍之空,亦复俱灭,唯有阿赖耶识存在,此时六识已灭,唯有末那半分微细,此时色空俱灭,唯有识心无边,此即所谓厌空依识而成定,这样一类,就名为识处。

  “识处”:即识无边处天。此天之天寿为四万大劫。

  【空色既亡,识心都灭,十方寂然,迥无攸(yōu)往,如是一类,名无所有处。】

  因色和空都已经消灭,连一半的七识,也被高深的定力伏住,不能生起现行。只留下一个八识,八识是没有分别的,这时感觉到十方都是寂寂冥冥的一片,无路可去,亦不想再求上进;到这阶段时,有人认做冥冥的真理,其实这处的境界,叫做无所有处天。

  “无所有处”:以此天之天人觉色、空、识(身、心、内外)皆无所有,故名为无所有处天。此天之天寿六万大劫。

  【识性不动,以灭穷研,于无尽中发宣尽性,如存不存,若尽非尽,如是一类,名为非想非非想处。】

  八识本来是不动的,但在所有的人,不明白是什么道理;只觉得八识坚固、不可以动摇,于是将灭尽定的力量,深入研讨,勉强要把八识扫除;其实不管圣凡,都不可能把无尽种子的八识扫除,不过在人的是染污种子,在佛的是清净种子;佛以清净种子,现行清净境界,在未来时不断利益一切众生;故此八识无须扫除的,但是这层天的天人,强用定力压逼它,使它不起现行,到了这阶段时,八识好像存在又不见它存在,好像灭尽又不是灭尽的,犹如残灯在半明实不灭的样子,叫做非想非非想处天。

  “非想非非想处”:此天之天寿八万大劫。

  【此等穷空,不尽空理,从不还天圣道穷者,如是一类,名不回心钝阿罗汉。若从无想诸外道天,穷空不归,迷漏无闻,便入轮转。】

  在四空天中,他们所作不离穷尽心和境,希望能心空境寂,但不明白空理,或执人、或执法,不知道在正法修行中,早已深入说明心和境本来是空的,岂等你去空掉它。若在五不还天中,把穷空的定力,断除余下的思烦恼,便证入我空,超出三界成阿罗汉。不过这一类,仍是不回心的钝根阿罗汉。若从无想天或广果天中,惟是修习有漏禅定去穷空,不知回头,迷有漏天,错作无为想,不知道三界中,实在没有安身立命的处所;故劫尽时便无所回归寄托,自然落在循环处,散入各种类的众生中流转。

  “迷漏无闻”:迷于有漏境界,妄以彼有漏作无为想,以为究竟,而无闻慧,无有正智、正知正见,因而错修而不觉知。

  “便入轮转”:此四空天之天人于八万大劫报尽之后,便堕入轮回,故令其前多世辛苦所修,尽成泡沫。

  【阿难!是诸天上各各天人,则是凡夫业果酬答,答尽入轮。彼之天王,也就是菩萨游三摩提,渐次增进,回向圣伦所修行路。】

  以上所说的六欲天、四禅天、四空天,除了五不还天,是三果圣人住处外,其余各天都是人们的善业为因,得到善果的酬报,酬报尽了,又依旧循环流转的。所有各天的天王,都是正法修行中资深的导师,他们在正定中,用游戏神通,寄居各天的王位;济物利生,渐次增进,成就功德,引导天人回归正路的。

  “即是菩萨,游三摩提”:即是菩萨寄位于天王之位,而游于三摩地。

  【阿难!是四空天,身心灭尽,定性现前,无业果色,从此逮终,名无色界。此皆不了妙觉明心,积妄发生,妄有三界,中间妄随七趣沉溺,补特伽罗各从其类。】

  又在四空天的天人,身心虽已灭尽,定性现前,在定中随意化依报的境,和正报的身,自在受用,故此有定果色。到四空天以上,无业果色的,叫做无色界。他们仍是不明白本有的妙明真心,从迷积迷,妄上加妄,妄有三界,在三界中,又妄随业力,在不同类的众生中,数数受生,各随各类,各受各报。

  “补特伽罗”:梵语,意思是“数取趣”,诸有情起惑造业,于三界中无数次取着诸趣而受生。又译为“众生”;所谓“众生”者,遭受众多生死也,所以称有情为众生。

  三、阿修罗道的众生

  【复次阿难,是三界中,复有四种阿修罗类。若于鬼道以护法力,乘通入空,此阿修罗从卵而生,鬼趣所摄。】

  再说,阿难!在这三界中,更有四种阿修罗类。若是远因从鬼道而来,以护法之力,出于鬼伦,入于修罗道中,故乘通入空,从卵而生,仍属鬼道所摄。

  “阿修罗”:又译为阿素洛。《瑜伽师地论》中译为“非天”。古德解释说:以其有天福、但无天德,所以称非天。旧译为“无端正”;《长阿含经》云:“修罗生女端正,生男多丑。”所以“无端正”是依其男性之容貌而得名。

  “四种阿修罗类”:阿修罗依其种族,共有卵生、胎生、湿生、化生四种,而分别属于天、人、鬼、畜四趣。阿修罗之种族虽有四种,但其性是一样多瞋、好斗。

  在三界中还有四种非天的阿修罗类众生,他们虽然有天福,但是没有天的德行,品性多瞋多妒,由于出生不同,因此散布不同类别的众生中。有从鬼类中来的,但有善心善愿,常常护卫正法道场和演讲的地方,或持戒的人们、或清净的环境、保护自然生态。由有善的业力,舍离鬼类后,以鬼通的力量,到虚空界居住,他们是卵生的,能飞腾虚空,是鬼类中的非天。

  【若于天中降德贬坠,其所卜居邻于日月,此阿修罗从胎而出,人趣所摄。】

  若是于天中,降德贬坠下来,改生在修罗道中,其所居住之处,邻于日月,这一类阿修罗,从胎而出,故于人趣所摄。

  “降德贬坠”:如果天人之天德不足,来世即被贬谪到下界。

  有从天类中来的,因过去在欲界和色界天中,梵行有亏,情欲稍重,就会被贬离天类,落在非天中去。福报似天,住处亦邻近须弥山;在欲界中能变现大小不同的身形,是胎生的,情欲和人相似,是人类中的非天。

  【有修罗王执持世界,力洞无畏,能与梵王及天帝释四天争权,此阿修罗因变化有,天趣所摄。】

  有阿修罗王,能执持世界,力能洞达无碍,能与梵天及天帝释四天争权,这类阿修罗,因变化而有,为天趣所摄。

  “修罗王”:表示这一类不是阿修罗众。

  他们有从人类中来的,因过去在人类中,有建功立业心,但事业不从心,瞋妒死去。故感受得非天福报,能驱使鬼类延祸福在人间的,由神通力量,洞彻天类,心中无所畏惧。由妒忌心重,欲夺取天权,时常发动战争,战败隐藏藕丝孔中,是从人间化生天界的,是天界中的非天。

  《观佛三昧经》记载:

  世界刚刚形成山海大地时,光音天上贪玩的仙人便到人间游戏。其中一位仙人在大海洗浴时,因“水精”入身而生一肉卵。这肉卵经八千年后,终于生出一个女怪,身长有如须弥山,有一千只眼睛、二十四只脚,头、口与手数皆为九百九十九,样貌吓人,即为阿修罗始祖。女怪后又产下一男怪名毗摩质多,因有无比威力可自由来去天上人间,所以在看到天人身旁皆有无数美女环绕,也想娶妻。女怪便替其子向美冠群芳的乾达婆女求婚,结果乾达婆欣然同意婚事,于是阿修罗一族日渐繁盛。毗摩质多风情万种的女儿使得已有妻妾亿万的天界帝释天为之倾心,娶为嫔妃。不料帝释天婚后喜新厌旧,阿修罗女将委屈告之父亲,引发前所未有的一场大战。就在阿修罗将帝释天所居的须弥山团团围住,千钧一发时,帝释天想到佛曾说若遇大难,只要念般若波罗蜜咒,便能破解鬼兵(暗指以智慧破除烦恼)。果然一念咒,空中忽然飞出四只大刀轮,几乎削尽阿修罗王的手足,幸好遁入藕孔方避过此难,但是元气大伤难以复仇,此次战争以阿修罗族的失败收场,然而天人与阿修罗的战争,并未自此了结。在经过多年后,帝释天又爱上一位阿修罗的女儿,便命天界乐神带聘礼,透过歌曲威胁利诱阿修罗答应婚事。不料阿修罗因气愤帝释天欺人太甚,不但将乐神驱逐出宫,并立刻发兵攻打天人。就在善战的阿修罗攻下天宫时,帝释天又忆起上次的神咒,于是阿修罗王的军队又被打得节节败退,只好再次退入莲藕藏躲。

  就在帝释天掳走了全部的阿修罗女后,阿修罗王派出一位使者前往谈判,指出帝释天身为佛家弟子,犯戒偷盗。双方经谈判最后达成协议,帝释天承认犯下偷盗戒,愿归还阿修罗女,并赠送天上甘露;阿修罗则除将爱女献于帝释天,并自受持三皈五戒,成为佛弟子,此战终得圆满落幕。在天界的战争中,有一位阿修罗王与帝释天作战时,因手能持日月,障蔽其光,而被称为罗恸罗阿修罗,罗恸罗意即为障月。他能有以手障日月,形成日月食的威力,是因他过去生为婆罗门时,见到大火烧塔,灭火保塔,而以此救塔之福德为因,愿得大身。然虽有此愿,仍不信正法,常爱斗战,故死后堕入阿修罗道。阿修罗另被称为不饮酒神,据说居住在海底的阿修罗原本是很爱喝酒的,但是因为他们喝的是由海水酿成的酒,总是味道咸苦,所以一气之下就发誓再也不喝酒。

  转生到阿修罗道者,过去虽无大恶行,但是轻慢心很重,非常的骄傲,不是瞧不起别人,就是忌妒别人比自己优秀。《业因差别经》详细列出十项业因,包括身行微恶、口行微恶、意行微恶、起憍慢、起我慢、起增上慢、起大慢、起邪慢、起慢慢与回诸善根。

  【阿难!别有一分下劣修罗,生大海心,沉水穴口,旦游虚空,暮归水宿,此阿修罗因湿气有,畜生趣摄。】

  阿难!另外还有一分下劣阿修罗,生于大海中心,沉在水穴口,白昼游于虚空,夜回归水宿,这类阿修罗感湿气而生,为畜生道所摄。

  “旦游虚空”:白天到空界中供阿修罗王的驱使,所以称游于虚空。

  有从畜类中来的,他们福报微薄,是非天中下劣一族。但能思食就得食物,但食得无味的。他们生长在大海底,潜藏在深海中,白天能游行虚空,供天界驱使,晚上又回到水里休息的,是畜类中的非天。就像《西游记》中的虾兵、蟹将、龟丞相等。

  四、总论七趣

  1.总结一:七趣虚妄因果

  【阿难!如是地狱、饿鬼、畜生、人及神仙、天洎(jì)修罗,精研七趣,皆是昏沉诸有为相,妄想受生,妄想随业,于妙圆明无作本心,皆如空华,元无所著,但一虚妄,更无根绪。】

  阿难!上面已经说了各种类的众生,牢狱、鬼类、畜生、非天、人、仙、天界,精细研究他们,都是昏沉的生灭形相,从妄想生,随业受报。从妙明真心来看,如空中花,没有着落处,只是虚妄的名相罢了。

  “皆如空华,元无所著”:此等七趣皆如虚空华,以其皆“当处出生,随处灭尽”故,原无有实际的生处或灭处可得。

  “但一虚妄”:全体只是一个虚妄的名相,并无实体。

  “更无根绪”:完全没有真的根本之体或头绪可得。

  2.总结二:随顺妄恶为因

  【阿难!此等众生,不识本心,受此轮回,经无量劫,不得真净,皆由随顺杀盗YIN故。反此三种,又则出生无杀盗YIN,有名鬼伦,无名天趣,有无相倾,起轮回性。】

  阿难!这些众生因为不能识得本心,以致受轮回之苦。在轮回中,经过无量劫,不得真净,都是由于随顺杀盗YIN的缘故,违反这三种业,又出生无杀盗YIN之业,有杀盗YIN为恶道之因名为鬼类,无杀盗YIN名为善道之因,成为天趣,有无二种业力,互相倾夺,于是产生了轮回性。

  “有名鬼伦”:如果有杀盗YIN三恶业的,便称为鬼类众生。

  “无名天趣”:无杀盗YIN三恶业的,便称为天道,以及与天道相近似之趣,如仙、修罗等。

  这些众生,都是不明白真心,枉受循环流转,纵经无量时光,仍然是不得到真心的清净受用,都是随顺贪、瞋、痴心,杀、盗、YIN业,才有三种恶报。如果没有三种恶业,即上生天界,有的便生三种恶类;一升一沉,便生死循环,这些生死病根,只有定药才能医治。

  明确而言,这一切,全部都属于无始以来对杀、盗、YIN的顺从和追求所造成的;而完全反过来的不杀、不盗、不YIN,就成为相对的清净了。有杀、盗、YIN,就属于地狱鬼道,断除了杀、盗、YIN,就成了天道。只要还存在着这个有和无的对立,只要还存在着这一对矛盾对立的二元,就会产生二者之间的相互对抗、转化、颠倒,这就是轮回之所以会形成的本来原因。

  佛陀在这里已经非常明确的指出来:当你一心的追求杀、盗、YIN带给你的快感享受的时候,你自然就堕落到了恶趣;但是如果你矫枉过正地一心追求完全断除杀、盗、YIN的时候,貌似能够脱离恶趣,得到无尽的享乐,但是仍然处于轮回之中,并没有跳出轮回的束缚之外。要想真正的解脱的话,只有下面一个途径:

  3.总结三:正定能除三妄惑

  【若得妙发三摩提者,则妙常寂,有无二无,无二亦灭,尚无不杀不偷不YIN,云何更随杀盗YIN事?】

  如果识得如幻方法的,从耳根下手修习,到常寂光明的境界现前,有无三毒两种都没有,连这个没有都没有了。那时尚且没有三毒的名字,哪里会有业呢?

  “则妙常寂,有无二无”:“妙常寂”,于本妙常寂之如来藏中。“有无”,三恶业之有与无。“二无”,二者俱无;不但“有三恶业”不存,连“无三恶业”也不存在于如来藏本妙常寂之体中。

  4.总结四:同业别业俱妄

  【阿难!不断三业,各各有私,因各各私,众私同分,非无定处。自妄发生,生妄无因,无可寻究。】

  阿难!如果人们不断三业,各造各业,聚合便成共业,成了共业,就有众人相同或不同的地方,天堂和牢狱,亦有一定的处所了。推考最初的远因,只由一念妄动生起,但妄又从何处来呢?

  “自妄发生”:然此一切都由自心最初一念虚妄而相续发生,并非由心外来。

  “生妄无因”:生妄之因实不可得。

  “无可寻究”:故诸妄实不可寻究,以其体本虚妄,若欲寻究其根源、来去,了不可得;一切唯一妄体,了即无妄。

  5.总结五:正修须除三惑

  【汝勖(xù)修行,欲得菩提,要除三惑,不尽三惑,纵得神通,皆是世间有为功用,习气不灭,落于魔道。虽欲除妄,倍加虚伪,如来说为可哀怜者。汝妄自造,非菩提咎。】

  妄是没有来处的,妄本来没有实体,没有依止的地方,这样怎可以去穷究它。你们生在末法时代中,务须以慈爱心,勉励和安慰学习正法修行的同修,必须不造三恶业,若不是的话,就算有些会玩弄神通的,也不过是世间有为的功用。在有漏种子没有消灭,一定走错路的,所以佛说这些人很可怜,这是自作自受,和本觉妙明真心无关。

  “三惑”:杀盗YIN之惑。

  “纵得神通”:纵然由禅定力而得发起相似神通。言相似神通者,以其本修非由正因,故不得发起真实神通,但邪外之通,而与真实神通貌似而已。《楞严正脉》指这即是仙天之类。

  “皆是世间有为功用”:彼等相似神通,全只是由世间有漏法所起的作用而已,并非无作妙力。

  “虽欲除妄,倍加虚伪”:一旦落入魔道,则虽想藉其本来之修行以除虚妄,只会妄上加妄。因为其修行本自虚妄,而欲想以妄除妄,只在倍加虚妄而已。

  “汝妄自造”:你所经历的种种妄境、妄果,都是你自妄心所造。

  “非菩提咎”:并非佛所开示的菩提法之过;或,并非菩提自性之过。

  6.总结六:邪正之判

  【作是说者,名为正说,若他说者,即魔王说。】

  作此说即是正确的说法,若作其他的说法,也就是魔王的说法。

  五、魔众扰乱修行者的原由

  【即时如来将罢法座,于师子床,揽七宝几,回紫金山,再来凭倚,普告大众及阿难言:汝等有学缘觉声闻,今日回心趣大菩提无上妙觉,吾今已说真修行法,汝犹未识修奢摩他,毗婆舍那微细魔事,魔境现前,汝不能识,洗心非正,落于邪见。或汝阴魔,或复天魔,或著鬼神,或遭魑(chī)魅(mèi),心中不明,认贼为子,又复于中得少为足,如第四禅无闻比丘,妄言证圣,天报已毕,衰相现前,谤阿罗汉身遭后有,堕阿鼻狱。汝应谛听,吾今为汝仔细分别。】

  这时佛解答完阿难的疑问,将要结束演说的大会,但仍有要讲的话需要再说清楚。他在座位上靠着几子,换了一个坐姿,对阿难和大众说:你们中初、二、三果的同修,声闻众、缘觉众和今日发心回小向大进入无上大觉道的人们。上来我已经把正法学习的方法,跟各位讲过了,但仍恐怕你们在初练习禅定时,引起微细绵密观察中,又有许多微细锁碎的事;如果出现了,不立即洗刷干净它,这些妄想就会生出不正见。世人说是魔境、或自己的五阴魔、或天魔、或鬼神魔、或魑魅魔等。如果心中糊涂,不能集中了解它,就不能辨识,便将假作真,认贼作子一样,又不肯问老师,或和同修研讨,以得少为足。如四禅的无闻比丘,修习无想定,不广学多闻,报得四禅后,以为证阿罗汉果,到天报尽时,想心又生起,反毁谤我,妄说阿罗汉不受后有的事实,结果自己闯进牢狱去。你们要留心听,我再仔细分别解说。

  “真修行法”:蕅益大师于《楞严经文句》说:所谓真修行法只是“返闻一门”。长水子璇法师于其《首楞严义疏注经》中,则说:“观世音菩萨法门,内戒外咒,兼前正解。”

  “奢摩他”:止,也就是自性本定不动之性。又译为奢摩它、舍摩他、奢摩陀、舍摩陀。意译为禅定、定禅、止禅、寂止禅、止、定或是等持,止息一切杂念、止息诸根恶不善法,所以能够熄灭一切散乱烦恼,达到身与心的轻安。是以专注的力量,安定身心,以求进入三昧的修行方法。奢摩他是修行禅那的方法之一,与内观禅合称为止观。它的功能则是将心与心所聚集在一起,止息杂念,以进入定境,发起智慧。它跟三摩地的差别在于,三摩地是广义的泛指一切达到心念不动的境界,而奢摩他专指能够进入禅那的一种修行方法。

  “毗婆舍那”:观,也就是自性本觉能观之慧性。

  《宝云经》解释毗婆舍那“谓正观察”,正观察,指以佛教所谓的正见观察。《解深密经》卷三谓毗婆舍那是在奢摩他定心中,对于所缘的影像进行思维,“能正思择,周遍寻思,周遍伺察,若忍、若乐、若慧、若见、若观,是名毗婆舍那。”

  据《瑜伽师地论•菩萨地》解释,此经所说“能正思择”,指思择诸法的“尽所有性”,一切性相力用因果等;“思极思择”,指思择诸法的“如所有性”,即诸法真如、普遍共具的体性思择,即进行理性思维。“周遍寻思”,指用“有分别慧”(有概念、意识活动)思择诸相;“周遍伺察”,指在意识深层中对真如进行深细的思察、体究,虽然未必有明确的推理活动,意识的指向却向真如单向寻究,就像人虽然不在心里念叨,却有目的地在等待着什么(伺)。《清净道论》比喻寻思与伺察说:“犹如击钟,最初置心于境为寻;以细义与数数思维性,犹如钟的余韵,令心继续为伺。”

  总之,修观,是在禅定中用佛教的哲学观(“闻思慧”)和思想方法,进行理性思维及深度的体究,其思察的内容摄于诸法的尽所有性和如所有性。

  “衰相”:天人之天寿将尽时,有五种衰亡之相出现,即所谓“天人五衰”:一、花冠枯萎;二、衣垢;三、体臭;四、腋下出汗;五、不乐本座。

  【阿难起立,并其会中同有学者,欢喜顶礼,伏听慈诲。】

  阿难起立,并在会中同有学者,欢喜顶礼,伏听佛大慈大悲的教诲。

  【佛告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当知,有漏世界十二类生,本觉妙明觉圆心体,与十方佛无二无别,由汝妄想迷理为咎,痴爱发生,生发遍迷,故有空性,化迷不息,有世界生,则此十方微尘国土,非无漏者,皆是迷顽妄想安立。】

  佛告诉阿难与及在座大众,你们应当知道,这个由惑、业、苦成就的有漏世界,其中的十二类众生,本有的妙明、圆满、周遍的真心,是和十方佛同一心体的,无二无别的。你们错在从无始来,被妄想蒙住真理,产生无明爱染心,生起见分,有见分就见到虚空,有虚空就见色相,有色相就有世界,现在的十方世界,是有漏世界,是迷真起妄,由妄想安立的。

  “有漏世界”:此指依报、无情器世间。

  “十二类生”:卵、胎、湿、化、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色、非无色、非有想、非无想。此为正报、有情世间。

  “有世界生”:此即前经文所说:“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

  “本觉妙明,觉圆心体”:本觉就是佛性、自性。大乘佛教上层的教法,称之为自性本智。基础的教法,叫做菩提心。之所以称之为“自性”,是因为它不是修出来的,而是本身就存在的,没有经过任何改造与创建,所以叫做自性。之所以叫做“本智”,因为它是一切物质、一切现象的本体智慧,它不是像虚空一样一无所有的东西。从空性的角度来讲,当然像虚空一样,但它不是什么也没有,它有智慧,所以叫做自性本智。

  虽然现象纷纭万千,但世界却只有一个本体。如果佛看到的清净世界与不清净的世界之间没有任何关系,都是各自独立存在的,没有一个共同的现象,本质上就有这么多的世界,就证明世界的本质是不清净的。如果世界的本质并非清净,只是我们强迫自己如此观想,继而得到相应的幻觉,那样的修行是不会得到解脱的。幻觉本身就是无明的产物,无明的产物永远不能让人解脱。

  须知,世界只是我们的心的一种反射,而不是真实存在的东西,世界是以我们的心来决定,而不是由造物主等等来决定,也不是无因无缘,毫无次序与规律的。当心发生变化时,世界就有变化。

  一切现象都是佛的坛城。作为万法本体的佛,指的是空性和智慧,也即如来藏光明。佛经经常用一个比喻,来形容凡夫的证悟:当人的形象在镜子里面出现的时候,人的形象有两个部分,一部分来自于镜子,另外一部分来自于人。

  同样,佛的坛城有两种,客观上真实存在的佛的坛城,以及我们心里显现出来的佛的坛城。如来藏光明永远都存在,这与是否发菩提心,是否修行没有关系,是任何生命心中都存在的。

  所有清净与不清净的现象,都是阿赖耶识上的习气导致的。在十地之前,都有轻重不同的习气。一旦心里的习气全部断除,也即成佛的时候,所有现象将完全停止,包括佛的坛城也不复存在,最后剩下来的,是如来藏光明。这种状态既无法想象,更无法描述,但只要我们进入证悟状态的那一刻,就能体证、理解到这种不可言说的无分别境界。

  《华严经》中讲到:假如大火烧毁了不可思议的世界,最后一个微尘都不剩的时候,天空却不会被烧坏,它是毁灭不了的。自然智慧像天空一样,永远都不会有生灭、变化。换言之,凡夫经历了无数个生死轮回,但心的本性就是光明。尽管轮回有无数个生灭,但自然智慧永远不会有生灭。

  《大乘密严经》云:“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如金与指环,辗转无差别。”所以,众生阿赖耶识的本质,就是佛的智慧光明如来藏。阿赖耶识只是它的形式或现象,所以在一刹那的阿赖耶识当中,具备清净与不清净的一切。

  这样一步步地观察,乃至于八万四千总持法门,也是遍满法界的,一切都是清净光明的。

  在《直指觉性赤见自解》“心性喻”中,莲师说:“心性真的是空寂无根,自心无实犹如太虚空洞,似与不似,不妨观察你自心;不是空性断离之见,那自然智慧,真的从本即是光明,自然智慧本身如同太阳的核心,似与不似不妨观察一下自心;觉性智慧真的相续不断,相续不断好像江河流水不停,似与不似不妨观察一下自心;各种念动真的不可认知,妄念无实,好像空中微风难以捉摩,似与不似不妨观察一下自心;外境所现真的就是自现,外境自现好像镜中反映影像,似不似不妨观察一下自心;一切有相真的都是自行解脱,自起自消,好像空中云彩,似不似不妨观察一下自心。”

  佛法僧、经律论、戒定慧、闻思修、阅藏诵经、止观念佛等等,一切修学仪轨,都是为了方便我们找到“当下是佛”的依据和体验!

  【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汝等一人发真归元,此十方空皆悉销殒,云何空中所有国土而不振裂?】

  故此十方虚空,在你们心里,犹如一片浮云,点在虚空一样;何况十方世界,本来是藏在虚空中的。可见这个世界,小得像一点微尘一样。在你们中,如有一人发挥出本有的真心,十方虚空便冰消瓦解;虚空中所有的国土,也会破裂的。这表示坚固的妄想世界消失,清净光明的本来面目显现,就像一个人从大梦中醒来。

  “当知虚空生汝心内”:无边虚空实是生于你本觉真心之内。

  “犹如片云点太清里”:虚空在你的真心中,其大小就有如太空中的一小片云一般。

  “况诸世界在虚空耶”:真心中含里世界的虚空已小如空中的一片浮云,而况诸世界又在这虚空之中,岂非小之又小?

  “云何空中所有国土而不振裂”:顽空都销殒了,顽空中的所有国土怎能不被振裂?表法为振裂的是我们坚固的我执和法执。

  “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无论我们当前是如何的迷妄或混乱,我们的根本本性仍是清净澄明。乌云虽能暂时遮蔽红日,却无损于太阳普施光明的能力,同样道理,身心的客尘烦恼——我们的迷惑恼乱及由它们引生的种种痛苦,虽能导致暂时性的障碍,但绝对无力损害心识的清净本性,甚至要动其分毫亦不可能。住于我们内心深处及一切有情众生心中的,是一个慈悲和智慧的无尽泉源,没有任何人例外。

  一切心灵修持的究竟目标,不管它们是否称之为“佛法”,都是要令这种清净的本性显露或触及这种清净的本性。当我们己身开发本具的内在清净及慈悲时,便会在他人身上看见这种清净本质及慈悲的品性;如果我们未能触及这些存在于内心的德性,眼下所见的人便会尽显低劣浅陋,因为我们每天所见的一切身外事物,实际上就是我们内心实况的倒影。

  给大家讲一个“房子的故事”:

  这是一间四周挂满镜子的房间。

  一只鸟飞进去,爱上了自己的影子,每天痴迷的看着镜子中舒展着美丽羽毛的小鸟,终无所获,抑郁而终。

  一只狗走进去,对着满房间的影子狂吠,看到他们也冲自己呲牙咧嘴的狂吠,异常恐惧,又无比愤怒,直至精疲力尽,暴裂而死。

  一个人住进去,发现无论在哪个角度,都能把自己照的淋漓尽致。进而想到虽处暗室,神目如电,自己行一事,语一言,动一念,天地鬼神佛菩萨无不悉知悉见。自此战兢惕厉,精进慎独,整肃身心,威仪无缺,终成一代圣人。

  我们的生命以及修行历程,就是走进这间四周挂满镜子的房间。见闻觉知的一切,都是为了修正我们的心态,心外没有世界,心外也没有阴魔。所以,我们眼中的世界,就是自己的心;我们口中的世界,也是自己的心;我们所思考的世界,更是自己的心。

  佛者,心也。魔者,心也。正法,心也。末法,心也。看一眼乱象,不如观一刻自在。道一句浮言,不如念一声佛号。插一柱高香,不如点一盏心灯。辩一句是非,不如静一分清闲。心平则正法久住,心迷则末法即现。善护心念,心佛不二。一念之差,佛与众生。静坐思己过,闲谈闭人非,遍看大千界,何处不解脱!一心向佛,一心念佛,念念增明,愚痴渐破。放下心中怨,清凉顿时现。切记!切记!

  【汝辈修禅饰三摩地,十方菩萨,及诸无漏大阿罗汉,心精通吻,当处湛然。一切魔王及与鬼神诸凡夫天,见其宫殿无故崩裂,大地振坼(chè)水陆飞腾,无不惊慑。凡夫昏暗,不觉迁讹。彼等咸得五种神通,唯除漏尽,恋此尘劳,如何令汝摧裂其处,是故鬼神,及诸天魔,魍(wǎng)魉(liǎng)妖精,于三昧时,佥(qiān)来恼汝。】

  你们练习禅修时,四威仪都集中在定中,一念不生。这样便和十方菩萨、大阿罗汉们的心打成一片,澄湛虚灵,一切天界鬼类的住处,因坚固妄想的消融而忽然无故地崩塌了;在它们的境界中如天翻地覆,山崩海啸一样,水、陆、空中,居住的众生,像遇上大灾难来临,怆惶惊怖。只有人仍在迷糊中,以为是自然界偶然失度罢了。其它各界已得到神通的,是留恋这烦恼世界的,怎能放过你呢?自然会一起来干扰你。

  “心精通吻”:诸贤圣的本性都是通同相合的。

  “恋此尘劳”:天魔鬼神皆留恋此世间尘劳境界。

  当心处于极专注所缘的状态,或以烧毁了称为敌对法的五盖,称为禅那。简称“禅”。也有译为“弃恶”或“功德丛林”者。其意译为“思维修”或“静虑”。可用“安止”来表达,事实上,它是心的特质,将心固守在一个特别的对象上(奢摩他),以慧对它进行观察与思索(毗婆舍那),由此进入四禅,进而得到解脱智。

  禅定,又名“三昧”,也就是“止观”,止是放下,观是看破。禅定是指“心一境性”,让混乱的思绪平静下来,外禅内定,专注一境。禅定并不等于禅宗,因为禅宗虽然也鼓励参禅、禅定,但是更重视智慧的开悟。

  佛教将禅定分成世间定与出世间定二者。世间定,也就是四禅八定,这是任何外道凡夫甚至畜生道众生都可能达到的境界,进入四禅八定的众生,可能会得到一些神奇的能力,也就是神通,也可以暂时止息欲界的痛苦。但是一旦离开定境,很快又会被世间烦恼所侵袭。因此,佛教并不专注于禅定的修持,而是将禅定当成追求解脱的方式之一,目的在于追求解脱一切烦恼的出世间定,亦即灭尽定。一般来说,禅定不一定能悟道解脱,但要悟道解脱却离不开禅定。

  禅是佛教的教义核心,它是佛说一切教法之大总持法门。这正是《华严经》所说的,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在开悟的人看起来,所谓头头是道,法法皆真。真是见色闻声,无非这个,扬眉瞬目,尽是玄机。可是对于迷昧的人看起来,所谓山就是山,水就是水,真是迷头认影,当面错过,翳眼空华,无中生有。我们要知道,开悟的人,所悟的是什么呢?就是这个禅。迷昧的人,所迷的是什么呢?就是这个禅。佛教的禅的的确确是一切法门的大总持法门。也就是我们信仰佛教,发心修行的善男子、善女人,最后所要达到的唯一目的。

  我们的本性本来是清净的,本来就是从来没有动摇过,我们产生万物的能量源,那个本体,从来没有动摇过。为什么我们现在感觉心里乱糟糟呢?是因为我们把关注点没有放在自性上,全放在了假相上,全放在了如梦幻泡影的现象上,所以我们的心被这些乱相所牵动。如果我们见到这些境界,心不被它牵动,不乱,这是真正的禅定。

  对上根利智者而言,禅定并无一定形式。所谓“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十字街头好参禅”、“如来于二六时中常起观照”,只要念念觉照,当下“一念清净一念佛,念念清净念念佛”,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时时刻刻保持,修无修修,行无行行,修一切善而不执著所修之善,断一切恶且不为一切恶所缚,当下这念心便是归于中道,安于禅定。

  参禅,究竟是坐呢?还是卧呢?还是站呢?六祖大师说,禅非坐卧;坐、卧、立都不是禅。所以,六祖大师曾对志诚禅师说:“住心观静是病,不是禅。”

  那么,如何才是禅呢?紫柏大师曾经这样说过:若不究心,坐禅徒增业苦;如能护念,骂佛犹益真修。

  禅不是闭眼打坐,闭眼打坐只是进入禅的方法之一。南岳怀让禅师问:“譬如牛拉车,车子不走,是打车子呢?还是打牛呢?”

  打车子没有用。参禅,要紧的是观心、用心。你要想明心见性,光是用身体打坐,并不一定有很大的效果。所以,参禅打坐,用心第一。当然不能否认打坐是初学参禅的人应有的必经过程。

  真正的参禅,也重在作务,重在生活。百丈禅师说:“搬柴运水,无非是禅;扬眉瞬目,无非是道。”因此,真正的禅是什么?搬柴运水是禅,腰石舂米是禅,犁田锄草是禅,早耕晚课是禅,忍耐慈悲是禅,劳苦牺牲是禅,方便灵巧是禅,棒喝教化是禅。禅,是人间的一朵花,是人生的一道光明;禅,是智能,是幽默,是真心,是吾人的本来面目,是人类共有的宝藏。有了禅以后,我们在世间上没有恐惧,即使面对生死,也不畏惧。有了禅,心中就有了定,就有了力量。

  佛陀曾说:“坐禅能得现法乐住。”所谓现法乐就是禅定之乐,这是一种从寂静心中所产生的美妙快乐,绝非世间五欲之乐可比,勤于禅坐的人,可得此禅悦之乐。

  因此,虽然禅不是坐,也不是卧,当然更不是立,不过,如果我们想体验禅悦的妙味,应该实地去打坐。依《天台小止观》说,初学坐禅,当调五事:调食、调睡、调身、调息、调心。

  关于调身方面,“毗卢七支坐法”是坐禅调身的最佳姿势,分为七个要点:

  1.端坐盘腿,跏趺而坐;2.背脊竖直,不可靠壁;

  3.安手结印,置于膝上;4.头面要正,颈靠衣领;

  5.双肩应平,轻松自然;6.敛目平视,观照自心;

  7.嘴唇抿合,舌抵上颚。

  打坐经验久的人,不管林下水边、岩洞塚间,都能够安然入定。但是初学的人,最好选择在室内,远离吵杂的地方,比较能够收到效果。室内的灯光不可太亮,以免刺眼;也不可太暗,以防昏睡。最好能摆设佛像,燃香供佛,以摄心提念。坐禅的位置,避免直接通风,以免引起伤风的毛病。

  除了环境之外,饮食、衣著也要注意。吃完饭一小时之内,不好打坐,因为此时血液都集中于肠胃,此时打坐,既不合乎生理卫生,而且容易昏沉。饮食不可过饱,也不可太饿,最好七八分饱。穿着以宽松、舒适、柔软的衣服为宜,一切束缚身体的物件,如手表、眼镜等,都须松开,以免妨碍血液循环。睡眠要充足,以免昏沉入睡,浪费宝贵时间。

  其他坐禅应注意的事项,例如:

  1.坐时:双手先将衣服稍稍撩起,名曰“提半把”,以免衣服紧迫颈部,造成不适。

  2.静坐时尽量避免在冷气口或电风扇下打坐。最好以毛巾包著膝盖,以防风湿。

  3.静坐的地方以干燥木板或榻榻米为宜,但仍需敷陈厚软适度的坐垫。

  4.坐垫随个人身体需求而异,以能坐得竖直平稳,不阻塞气脉为妥当。

  5.初学静坐者,一定要由有经验的老师指导,以防偏差。

  6.初学静坐时,多半无法双盘,则以单盘为宜;不要勉强坐太久,以时间短、次数多为宜。

  禅的精神,并不局限于打坐的禅堂,在二十四小时之中,举手投足,扬眉瞬目,都充满了禅的妙趣;禅的消息,并不仅仅在敛目观心的禅定中,日常的著衣吃饭、走路睡觉,都透露着禅的妙机。生活中的禅,是将寂静的禅定功夫摄入日常的劳动之中,而达到动静一如的境界。禅,是从琐碎的事事物物中,以整个身心去参透宇宙的无限奥妙,是伟大于平凡,化高深于平淡的修持。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无一不是明心见性的方便。

  永嘉大师说:“行也禅,坐也禅,语默动静体安然。”对真正的禅者而言,在日常生活中,禅是触目即是,无所不在。

  经由三宝的加持,我们通过禅观,将了悟一切现象的真实自性,就是本然的清净。但为何我们和一切众生,仍在六道轮回中被无尽痛苦折磨?这是因为,我们不能认知一切事物本来清净的缘故。本来清净,才是一切现象的真实状态。我们惯常的不净认知,全是错的,妄念一点也不真实,就好像误认一条绳子为蛇,或把沙漠中的海市蜃楼错认为是远处发亮的水光。

  一切万法都是光明显现,一切现象都是本来圆满,一切天地万物都是诸佛坛城,一切众生都是如来不二化身。

  【然彼诸魔虽有大怒,彼尘劳内,汝妙觉中,如风吹光,如刀断水,了不相触。汝如沸汤,彼如坚冰,暖气渐邻,不日销殒。徒恃神力,但为其客。】

  然而这些众魔,虽然怒气很大,但是他们在尘劳之内,你处在妙觉当中,就如风吹光,如刀断水一样,永远不能相触。你像沸汤,他们像坚冰,暖气一接近后,不久自然消灭,他们徒自仗恃神力,但丝毫不能作主,只能作为客人,不久自去。

  “彼尘劳内”:彼诸魔尚在尘劳之生灭法中。

  “汝妙觉中”:而你所修的大定则是在妙觉真常之中。

  “如风吹光”:彼诸魔若想害你,即犹如欲以风吹日月之光,毫不能着。

  “如刀断水”:虽抽刀断水,水中了无刀痕,丝毫不受影响,而挥刀人徒费力气。喻魔欲坏正知正行人一样,只是徒劳无功。

  不过他们都是在尘劳内,力量不大;你在正定中,有如风中吹光,用刀断水,两不相触的;你好比沸水,他们像冰雪,热力一烫,冰雪便消融,所有的神力没有多大作用的。

  魔宫崩裂也是表法为我们坚固的妄想和无明的“崩裂”。在好莱坞电影《盗梦空间》中,“盗梦者”多姆和妻子梅尔在深度梦境中营造了浩大的城堡,当多姆回忆起这只是自己的梦境,并着手准备苏醒时,城堡就开始“崩裂”了。大家可以看一下这部电影,其对深度意识的探索,以及蕴含的宗教思想境界,完全可以媲美《黑客帝国》。

  【成就破乱,由汝心中五阴主人,主人若迷,客得其便。当处禅那,觉悟无惑,则彼魔事无奈汝何。阴销入明,则彼群邪咸受幽气。明能破暗,近自销殒,如何取留,扰乱禅定。】

  一旦成就破乱,你自己心中五阴魔便为主人。主人如果是迷惑的,客便有机可乘了。当你处于禅那中时,如能觉悟不被他所惑,那么这些魔事,无奈你何!等待阴境渐销,精明渐著,这些魔鬼,都是禀受幽暗之气而存在,明能破暗,他们若接近你,自会销灭,如何敢留下来,扰乱你的禅定呢?

  “成就破乱”:诸魔外道之所以能破你的戒行、乱你的定心。

  “主人若迷,客得其便”:主人自家若迷,客乃能得其便。所谓:“肉必自腐,而后虫生”者是也。

  “觉悟无惑”:自不生迷惑,也不被他迷惑。

  “明能破暗,近自销殒”:楞严大定的三昧光明,能破彼魔之愚痴黑暗,故他若近你,反而是他的暗性自然消失殒灭。

  我要说清楚,成就他们破坏力量的,不是他们,而是你心中五阴的主人,就是你的“自我”。你若是糊涂,他们才有机会;故此每人在修学过程中,时刻要提高警觉,障碍的力量不管多大,都麻烦不到你的。如果你的阴境消灭了,就证入大光明境界,障碍你的力量,只是幽暗气质结成的幻影,怎能接近光明,来干扰你的禅修?

  “蜘蛛魔的故事”:

  有一个比丘很欢喜禅坐,往往一坐就是好几天。有一阵子,比丘打坐时,都会出现一只大蜘蛛在面前张牙舞爪,让他心里很恐惧,很苦恼。于是,他就暗暗准备了一把刀子,准备再入定时见到大蜘蛛,就诛杀它。

  结果,这件事被寺里的老和尚发现了,就问他手里的刀子是怎么回事。

  他就顺便请教老和尚:“老和尚!为什么每当我一入定,眼前就看见一只大蜘蛛在我面前张牙舞爪,怎么赶也赶不走它。”老和尚回答:“你把刀子收起来,下次入定时,你不妨拿支笔在手里,如果大蜘蛛再出来捣乱,你就在它的肚皮上画个圈,看看是何方妖怪?”

  比丘遵照老和尚的指示,准备了一支笔放在一旁。入定后,大蜘蛛果然又出现了,比丘不慌不忙地拿起笔来,在蜘蛛的肚皮上画了一个圈圈作为标记。才一停笔,大蜘蛛随即销声匿迹……

  出定后,比丘沐浴净身,猛然发现画在大蜘蛛肚皮上的圈圈,竟然在自己的肚子上。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一直扰乱自己入定的大蜘蛛,不是来自外界,而是自己内心的妄想幻境所现。

  这位比丘禅坐时所面临的境界,也是我们日常接触人或事物所生起的感受、情绪与看法。须知,外面的世界没有别人。不是他人造成的我的烦恼;而是他人照亮了我的烦恼。每个人都是不同角度的阳光,让我看到内心不同的角落。

  世间外物万事没有绝对的好坏、善恶、甘苦、冷热,所谓“万法唯心造”,差别对错都是因为所立角度、所持观点的不同,由自我分别所呈现的。那么,我们应该是为外相左右?还是反观自心?

  同样,面对外境应有自己的主张,不可随意为之牵动、扰攘。尤其更要积极地肯定自己,怀着“一住寒山万事休,更无杂念挂心头”的决心和气魄,那么尽管时代如何转变,尽管人家如何骂你、唾你、污你、谤你、褒你、奖你,也能随遇而安,不受伤害。

  另外,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没有人能令所有人满意,即使佛陀也有人指摘、毁谤。凡夫的心是变幻无定的,一时喜一时怒,也不足以作为我们行为的指引。很多时候,我们去迎合别人,只是内心虚弱,希望寻求外在的爱和肯定,但往往事与愿违,越是小心多虑,越是患得患失,把自己快乐的钥匙交到了别人手上。无论是物质或是他人的赞赏,那只是一闪而逝的无常幻梦。所以,真正的快乐不是来自于得到什么,而是从付出和感恩的心中自然涌现。不要攀求外境,比较、分别,而要反观自心,注重自己的觉醒和善念。

  【若不明悟,被阴所迷,则汝阿难必为魔子,成就魔人,如摩登伽,殊为眇劣,彼唯咒汝,破佛律仪,八万行中,祗毁一戒,心清净故,尚未沦溺,此乃隳(huī)汝宝觉全身,如宰臣家,忽逢籍没,宛转零落,无可哀救。】

  若不明其是魔,悟非善境,被阴境所迷,那你阿难,必然会亡失正见,流入邪思,终为魔子,成就魔业。如摩登伽,为害并不太大,不过用咒术咒你,使你破佛的律仪,这在八万行中,只毁一戒,你因心清净故,并未破戒而导致堕入三涂,而现在阴境所生之魔,则是要毁掉你的宝觉全身,就如一个宰官的家中,忽然被抄没一样,宛转零落,无可哀救。

  “殊为眇劣”:摩登伽母的身份与法力,实甚为渺小、低劣。

  “心清净故,尚未沦溺”:但以你的心本来是清净的,并非你自己自心起YIN念,且有初果的道共戒在,所以能不被毁戒体,而不沉沦。

  “此乃隳汝宝觉全身”:此五阴魔的目的,则是要毁坏你能成就宝觉(无上觉)的全体法身。

  “如宰臣家忽逢籍没”:如宰官大臣,忽触大律,家财被充公。如同修行人遇魔事而被坏,一切戒体及善根功德全都丧失。

  “宛转零落,无可哀救”:如果一旦丧失觉悟,则不但道果之位被剥夺,一切功德法财尽失,从而沦落六道恶趣无可救拔。

  假如你迷糊的话,被五阴迷盖了,就前功尽废;如摩登伽女的催眠术,便几乎使你阿难破戒,好在你的心还清清楚楚,不是的话,就会呼天不应、唤地无门,那时就无能为力了。

  六、色阴区宇不应执着的十种境界

  【阿难当知!汝坐道场,销落诸念,其念若尽,则诸离念一切精明,动静不移,忆忘如一。当住此处入三摩提,如明目人,处大幽暗,精性妙净,心未发光,此则名为色阴区宇。若目明朗,十方洞开,无复幽黯,名色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劫浊。观其所由,坚固妄想以为其本。】

  阿难应当知道,你坐道场时,销落一切心念,心念若是尽时,那么这离念之心,一切精明,动静不移,忆忘如一。当其住于此处,入三摩提,正如明目的人处于大幽暗中精性妙净,心尚未发光,这时名为色阴区宇。若目明朗,十方洞开,无复幽暗,名为色阴尽。是人至此,则能超越劫浊,回观色阴之所由生,由于坚固妄想为其本源。

  “坐道场”:于道场中,如法修行,身心不为凡外权小、诸魔鬼神所动,名为坐。“道场”,修道或传道之场所。道场有两种:

  一、理事具足道场:即前经中所说严结坛场,三七日中(乃至三月等)克期取证,即于此处修三摩地,乃至端坐安居一百日不起于坐,名为坐道场。

  二、惟理道场:不结坛,不拘身坐,但以一切时中,行住坐卧专注修行首楞三昧,名坐道场。

  “如明目人处大幽暗”:此时行者之心眼虽开,但仍与五蕴、五要缠结,为其所困,不得自由,故如明目之人处于大幽暗之室中。

  “精性妙净”:虽然已见六精本妙明净。

  “心未发光”:心犹未发出本有之光,故仍为色阴所覆。

  “色阴区宇”:本心被色阴区拘于狭宇(小房子)之中。

  “若目明朗”:以定慧力加深,故慧目明朗,于是发本明耀,也就是心光发明。

  “十方洞开”:以心光发明,故见内外十方洞达、开通。

  “无复幽黯”:以十方洞达故,内外悉皆光明,故不再幽黯。

  “观其所由”:既超越之后,回观色阴及劫浊生趣之因由。

  “坚固妄想以为其本”:求有所见之妄想十分坚固,以致于顽空中结暗为色,成就所见相,这就是色阴及劫浊生起的根本。

  在这一段,佛说:“你们要很清楚的,在修法的时刻,是要忘掉一切六尘的境像,其余的念头,自然也会消灭的,本来的根性随即显现。在任何时处,内心是精而不杂,明而不昧,寂寂惺惺,动静外境不能移,识起也不忘的。这是忆忘如一的情况,如镜中的影像离去,镜体是不变的。这也是正定现前,但定力未深,如人在暗处,虽有妙净明心,但被色阴覆盖,所见的仍是幽暗,没有光明,这叫做色阴区局的景象。如果定力高深,发挥出本有的光明,就能彻见内外,十方处所洞达无碍,再没有幽暗景象;这时叫做色阴尽,就能出离劫浊,回观过去在幽暗时,空见不分,现在色空已亡,由此知道,色阴原来是坚固的妄想。”

  此处,佛陀将为大众详细讲述禅修过程中出现的潜在危险。这都是禅者修行中的正常感通和觉受,是攀登过程中的必经之路,属于菩提路上的沿途风光,只是尚不究竟,未达目的地。在这个阶段性成果中,只要禅者明白这种境界“非为圣证”,而不以之作为圣证,便是“善境界”,是很吉祥的小成绩和进步。如果得少为足,认为万事大吉,就会不思前进而导致再次堕落轮回。

  在我们学习“五十阴魔”的章节前,我们要先了解佛教在弘传中所形成的地域性差别。佛陀当时在印度传播佛法的时候,并没有刻意在有为法上建立一套独立的体系,而是接纳了婆罗门的很多工具来用。就像我们说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是婆罗门教的,佛陀在传播教法中,借用了当时的现成工具,在此基础上升华为佛法。如果他要在中国传法的话,完全可能会借用五行——金木水火土的概念来说佛法,这是佛陀的慈悲智慧。如果他完全重新建立,一是普及很难,再就会起对抗。他借用现成有为法的工具,在原基础上升华为佛法的解脱,就容易被接受。

  佛教传到西藏,就和苯教适当融合;传到中国,和儒家适当融合。在造像上,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和南传佛教就不一样:藏传佛教的造像千姿百态,有青面獠牙的忿怒相,喜乐相等;在汉地,则是很儒雅;在南传佛教,主修二乘,都是以一种苦行僧、偏瘦一点的状态呈现。这是根据三地本土文化的底蕴不一样,方便示现,应机说法。佛教如上善若水,随圆就方——进到圆杯子里,它就示现圆;进到方杯子里,它就示现方;得寒结冰,遇热蒸腾,入地渗漏,纳川为海……。这就是佛陀的教法。

  佛陀讲法的时候,有人问:“我是一个养牛的人,我也想亲近三宝修行,我应该怎么修行呢?”佛陀说:“你的牛怎么养呢?”这人说:“我养牛,就是为了让它产奶多、繁殖好,我给它喝干净的水;不让它们有恐惧,躲开狼群虎豹对它们的恐吓;定期给它们洗刷皮毛;让它们吃洁净的草。”佛陀说:“佛教的教法也是如此修行。你要远离不善的东西,保持清净的心;远离产生恐惧和灾难的因缘;要听受善知识的教导。”佛陀说:“佛教的修行,和你放牛是一样的。你放好你的牛,把放牛的办法用到求解脱上,你就解脱了。”

  还有人问:“我是个驯马的,我想跟着佛陀学习,我应该怎么做呢?”佛陀说:“你是怎么驯马的呢?”这人说:“我驯马时,遇到有一种马呢,我摸摸它的毛发,摸一摸它的毛,马就驯好了;有一种,我拿出鞭子亮一亮,它看到鞭子就老实了,就驯好了;还有一种,我用鞭子抽它两下,不要抽得太狠,仅仅触及它的皮层,它就乖了,听话了;还有一种,我要把鞭子实实在在地抽在它身上,它就变好了;再一种呢,抽在身上不管用,要把它捆起来,打得它骨断筋离,再把它养好,它就听话了,就驯好了。”佛陀说:“我的教法亦复如是。有的众生,我跟他说一说佛陀的教法,他就信受了,就能获得解脱;有的,我要给他讲因果,讲地狱,他就能信受;有的,要看着他受尽苦难,才可以度……。”佛陀说:“我的教法和你的驯马是一样的。你遵循这种方式修行,就能获得解脱。”

  遇到一个弹琴的人,也想亲近三宝,佛陀就说:“你怎么教授弟子弹琴呢?”这个人说:“我教授弟子弹琴,首先要把琴调好,不能太紧,太紧一弹容易断;也不能太松,太松弹不出声音。所以,第一我要先把琴弦调好,要不紧不松。”佛陀说:“我的教法亦复如是。修行要不紧不松,保持中道,就能够解脱。”

  佛陀对国王、将军、医生、农民,也是如此引导。佛陀从不推翻你现有的工作——你现在工作不行,辞掉,跟着我来修行。佛陀不这样。佛陀都是:你现在干什么工作?——好!你现在的工作,你觉得怎么出成绩?——好!这个方法用到修行上,就解脱了。

  佛陀在印度的传教过程,从不推翻,任运升华。后人因智慧不够,面对八万四千法门,有的无所适从,有的诤论纷纷,其实都是佛陀教我们,立足你现有的职业、现有的生活状态、现有的生活模式,只要保持一颗解脱的心,把你所创造财富、事业、名誉的机缘、方法,用到求解脱上,人人得解脱,人人能成佛。

  《圆觉经》说:“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无明真如无异境界;诸戒定慧及YIN怒痴俱是梵行;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竟解脱;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

  所以,当我们学习“五十阴魔”章节时,要明了佛在此所说的“阴魔”,是指作为修行人“得少为足”所产生的错误认知,而并非我们民间所认为的“妖魔鬼怪”或者丧心病狂的“恶魔”。否则,当我们以此对照目前所有还健在人世的修行人时,会发现一网打尽,无一不魔。尤其是对藏传佛教的片面认识,会让我们忽略其地域渊源,而妄加评判。我们极有可能会因此变得感觉“洪桐县里无好人”,处处义愤填膺,当街叫骂,指责批判,成为一个桀骜不驯的“宗教判官”和“佛教愤青”。如此,别人是不是遭了阴魔不知道,我们自己遭遇阴魔已是铁定无疑。切记:戒律戒自己,修行修自己。

  讲一个“大兴和尚”的故事:

  大兴和尚,一九二五年在九华山百岁宫出家,剃度后在寺内专门从事挑水担粮的苦力活,生活上不予选择,饮食上不讲求好坏,自己种点粮食和蔬菜,经常是饱一餐、饿一顿的,甚至烧一次饭要吃好几天。后在双溪寺静心修行二十余年,与当地乡民之间的关系处得相当融洽。十年浩劫期间,九华山这块净土也同样遭受劫难。出家人被纷纷赶下山,逼迫他们还俗。从那时起,附近乡民就能时常看到一个到处闲游的疯和尚。他脚穿草鞋,身着破衣烂衫,嘴里不住地念着“空空空”,走这跑那,疯疯癫癫,活像一个济公在世。嘴里还时常念出颠三倒四的妙语,说什么“好人好自己,坏人坏自己”。别看他样子疯癫,却乐于帮助别人。经常为人治病,不少疑难杂症,都被他妙手治愈。日常,他下山闲游时,每到一个村落,都会有人叫住他,让他给家人瞧瞧病,他从不推辞。每当有人让他讲讲佛法,他就只说一句“好人好自己,坏人坏自己”。

  一九八四年秋,大兴和尚一改往日常念的“空空空”转念“阿弥陀佛”,终日念不停。这年十二月,他向当家师请假,做了他一生中最后一次云游。第二年二月,他在寺中不慎摔倒,难以行走站立,于是整日里或卧或坐不停地念着“阿弥陀佛”。这年,他九十一岁,临终三天前禁食,粒米未进。二月十七日,他响亮地念出“阿弥陀佛”数声,含笑而逝,容颜安详若睡,且留得真身不坏,现供奉于九华山。

  《六祖坛经》说:“若著相于外,而作法求真,或广立道场,说有无之过患,如是之人,累劫不可见性。”太多学佛的人,将过多的精力关注于别人“正法还是邪法,持戒还是犯戒”,对同修们可谓明察秋毫,严防死守,无情揭发,绝不妥协。并总是陷在别人的所谓错误行为的阴影中起大烦恼,生大愤怒,恨不得捏死人家。然而却极少有人真正关注自己“做事是否如法,修行是否用心,持戒是否精严”。大兴和尚说:“好人好自己,坏人坏自己”。我们要再加上一句:“戒律戒自己,修行修自己”。

  【阿难!当在此中精研妙明,四大不织,少选之间,身能出碍,此名精明流溢前境。斯但功用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一、修学禅定的人,在没有破色阴时,精心研究妙明的闻性,连自己的身体亦忘记;这时内外的四大,不相交织,内外虚融,身和境像影一般,能在瞬息间豁然开朗,这是精明发泄在根尘境像,暂得如此,不是圣人实证境界,不要当作已得圣心,只能认为是好现象,如认真的话,就落在不正见的圈套了。

  “当在此中”:指住此三摩地、色阴将破而未破之际。

  “精研妙明”:行者继续精细研修妙明之本性或闻性。

  “非为圣证”:并非已达圣人所证之境界,一证永证,故非以后随时想入如是境皆能够做到。

  “不作圣心”:行者若不当作已得圣证之心。

  “名善境界”:则还能称为修行的善境界。

  “若作圣解,即受群邪”:但若把它当作自己已得圣证来了解,就会受到诸魔群邪的惑害。

  【阿难!复以此心精研妙明,其身内彻,是人忽然于其身内,拾出蛲(náo)蛔,身相宛然,亦无伤毁,此名精明流溢形体,斯但精行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二、修学禅定的人,在没有破色阴时,精心研究妙明的闻性,这时观力有功,能见身体光明内彻,在瞬息间,从身体内拈出长短不一的蛔虫;这是精明发泄在五脏四肢间境像,暂得如此,不是圣人实证境界,不要当作已得圣心,只能认为是好现象,如认真的话,就落在不正见的圈套了。

  “复以此心”:“此心”,指三昧中之定心。

  “其心内彻”:因习久功深,其心光渐能收摄而内照,不再只能外溢,因此得照彻其身内,令通体光明。

  “于其身内拾出蛲蛔”:探手入身中,拾出蛲虫、蛔虫。蛲虫形短,蛔虫形长。

  “身相宛然”:虽伸手入体内抓虫出来,但行者自己的身相依然如故,没有任何损伤。

  “此名精明流溢形体”:这是心精妙明之光,流泄充溢于自己的形体之内,所产生的现象。

  “斯但精行”:这只是精研妙明之行所产生的作用。

  【又以此心内外精研,其时魂魄意志精神,除执受身,余皆涉入,互为宾主,忽于空中闻说法声,或闻十方同敷密义,此名精魄递相离合,成就善种。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三、修学禅定的人,在没有破色阴时,精心研究妙明的闻性,这时功力深入,内身和外境,彼此虚融;除了身体依然故我外,所有精神、意志、魂魄,都能互相涉入的,忽然在空中听到演说声,或同时听到十方世界演说深密义理声,这是精心到极,以致精神离开本位,和魂魄递相离合影响出现的境像;暂得如此,不是圣人实证境界,不要当作已得圣心,只能认为是好现象,如认真的话,就落在不正见的圈套了。

  “内外精研”:对内身外境精深研修,而达身境虚融。

  “魂魄、意志、精神”:中土之医经云,魂在肝,魄在肺,意在脾,志在胆,精在肾,神在心。

  “除执受身,余皆涉入”:“执受身”,能执受的身根。整个身体,除了身根之外,其余都互相涉入。

  “互为宾主”:因以定心精究内外唯空,遂令五内主神无所依附,流出于外,迭相依附,因而互为宾主。

  “忽于空中闻说法声”:这是由于宿世所修习的闻慧种子,存于藏识田中,为定力所激荡,迸发而出,遂寄神魂而现说法声。

  “此名精魄递相离合”:精离于本位而合于魄(魄为主,精为宾),或魄离于本位以合于精(精为主,魄为宾),故互为宾主。

  “成就善种”:宿昔所成就的善因种习,由定力摄持所显之现象。

  【又以此心澄露皎彻,内光发明,十方遍作阎浮檀色,一切种类化为如来,于时忽见毗卢遮那,踞天光台,千佛围绕,百亿国土及与莲华,俱时出现,此名心魂灵悟所染,心光研明,照诸世界,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四、修学禅定的人,在没有破色阴时,精心研究妙明的闻性,这时心水澄清,显露得皎然通彻,内心的光辉,照见十方世界同一紫金色,一切有情识的众生,在瞬息间变化成佛,亦见到十方佛无量国土的依正庄严,和从前听闻后留下来的印象,都一齐出现了,这是精研发明的境像。暂得如此,不是圣人实证境界,不要当作已得圣心,只能认为是好现象,如认真的话,就落在不正见的圈套了。

  “内光发明”:始觉之内光开发显明。

  “十方遍作阎浮檀色”:十方无情界(依报),都成阎浮檀金之色。

  “一切种类化为如来”:而一切有情类都化成如来。此则为“山河大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之先兆。

  “毗卢遮那”:梵文,意思是日光遍照,为法身佛,又译为大日如来。

  “此名心魂灵悟所染”:这是由于心魂中,依宿昔闻熏经教,今由定力所引灵悟之所染。

  【又以此心精研妙明,观察不停,抑按降伏,制止超越,于时忽然十方虚空,成七宝色,或百宝色,同时遍满,不相留碍,青黄赤白,各各纯现,此名抑按功力逾分。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五、修学禅定的人,在没有破色阴时,精心研究妙明的闻性,这时绵密观察不停,抑止自心不动,使定慧力均等,互不超越。忽然见到十方虚空,尽成千色,不相妨碍,各各纯现,并无混杂的,这是抑制过分的境像。暂得如此,不是圣人实证境界,不要当作已得圣心,只能认为是好现象,如认真的话,就落在不正见的圈套了。

  “制止超越”:约束力,不令定力超过慧力,以维持定慧均等。

  “此名抑按功力逾分”:这是因定力抑按其心的功力超过常分,也就是定力的作用过大,胜于慧力,以致其心被逼迫至极,而焕然显现如是等境界。

  【又以此心研究澄彻,精光不乱,忽于夜半,在暗室内,见种种物,不殊白昼,而暗室物,亦不除灭,此名心细,密澄其见,所视洞幽。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六、修学禅定的人,在没有破色阴时,精心研究妙明的闻性,这时澄静自心,心光凝然,不被心或境所动乱;忽然在半夜里,黑暗的室内,能见到所有一切物品,和白天所见的完全一样;但室内的黑暗仍然存在,这是心光细密,见到澄清,和洞彻幽暗的境像;暂得如此,不是圣人实证境界,不要当作已得圣心,只能认为是好现象,如认真的话,就落在不正见的圈套了。

  “研究澄彻”:精研细究,澄净其心,照彻前境。

  “精光不乱”:精细之心光凝定不乱。

  “在暗室内见种种物”:见种种室中本无之物。

  “此名心细密澄其见”:这是因为心光细密,而得澄彻其见。

  “所视洞幽”:所看到的洞彻幽暗之境。

  【又以此心圆入虚融,四体忽然同于草木,火烧刀斫,曾无所觉。又则火光不能烧爇(ruò),纵割其肉,犹如削木,此名尘并,排四大性,一向入纯。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七、修学禅定的人,在没有破色阴时,精心研究妙明的闻性,这时反闻的功夫,再进一步,觉得内身心,外世界,没有一样不是虚融的,不知道自己有身,身体的四肢,同外面的草木一样;有知觉等于没有知觉,虽被火烧,烧不着他,虽被刀削,如同削木,这是色尘消散,四大解体的先兆,因专心反闻,心力纯一,故得忘身的境像;暂得如此,不是圣人实证境界,不要当作已得圣心,只能认为是好现象,如认真的话,就落在不正见的圈套了。

  “此名尘并,排四大性”:这是因诸尘併销之际,排除四大本有之性。以六尘即四大所成故。六尘既消,四大之性亦亡。

  “一向入纯”:以一向返照专切,故入于纯觉之境,而如遗其身。

  【又以此心成就清净,净心功极,忽见大地十方山河皆成佛国,具足七宝,光明遍满,又见恒沙诸佛如来遍满空界,楼殿华丽,下见地狱,上观天宫,得无障碍,此名欣厌凝想日深,想久化成。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八、修学禅定的人,在没有破色阴时,精心研究妙明的闻性,这时已能成就清净心,清净到极点,所见的山河大地,和十方世界,尽成佛国土,光明遍满,亦见到十方无量佛,遍满虚空界;下见牢狱,上见天堂,并无障碍;这是平常欣净厌秽,观想十方净土,凝想日深,熏成种子;如今在禅定中,被心光逼现出来,这是化成的,但亦不是虚幻的境像;暂得如此,不是圣人实证境界,不要当作已得圣心,只能认为是好现象,如认真的话,就落在不正见的圈套了。

  “净心功极”:净心观照之功用,至于极至。

  “此名欣厌”:欣净土,厌秽土之心。

  “凝想日深”:于定中观想净秽二土,日久功深,即定力与观力皆深。

  “想久化成”:观想久之,观想成就,因此由观想力变化而成。

  【又以此心研究深远,忽于中夜,遥见远方市井街巷,亲族眷属,或闻其语,此名迫心逼极飞出,故多隔见。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九、修学禅定的人,在没有破色阴时,精心研究妙明的闻性,追求深远境界,忽然在深夜中,在黑暗的处所,能看见隔远地方的市、井、街、巷,又见到认识的亲友,和听到他们说话的声音,这是禅定力迫心,迫到极处,致心光飞出的境像。暂得如此,不是圣人实证境界,不要当作已得圣心,只能认为是好现象,如认真的话,就落在不正见的圈套了。

  “市井”:商场,众人聚集之处。

  “此名迫心”:这是因禅定力压迫其心。

  “逼极飞出”:逼到极处,令心飞出。

  【又以此心研究精极,见善知识,形体变移,少选无端种种迁改,此名邪心含受魑(chī)魅,或遭天魔入其心腹,无端说法,通达妙义。非为圣证,不作圣心,魔事销歇,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十、修学禅定的人,在没有破色阴时,精心研究妙明的闻性,研究到精极处,自心和圣心,接近融通吻合,这是色阴快破的境界。忽然看见善知识,形貌和身体,在转眼间发生各种变化,或作佛身、菩萨身、天界身、人身等,这是自己不正见认识的暗示,藏在内心深处,今在禅定中显现出来,或无端能演讲,通达妙义等境界。暂得如此,不是圣人实证境界,不要当作已得圣心,只能认为是好现象,如认真的话,就落在不正见的圈套了。

  “见善知识形体变移”:“见善知识”,指见自己成为善知识。“形体变移”,且见自己的形相改变,变成佛身,或成菩萨身,或化为天龙鬼神、诸天男女等身。

  “少选无端种种迁改”:在须臾之间,毫没来由地,就作种种形貌上的改变,也就是乍现神通变化之相。

  “此名邪心,含受魑魅”:这是因为此行者防心不密,故令邪魔入于心,以致含藏魑魅精怪于心。

  “或遭天魔入其心腹”:或被天魔乘其不备,入于心腹中。

  “无端说法,通达妙义”:以魔住于心腹故,便能令他发起狂慧,看似通达无上妙义,其实含藏着无量误导众生入邪见的邪慧在内。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皆是色阴用心交互,故现斯事。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缘,迷不自识,谓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汝等当依如来灭后,于末法中宣示斯义,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阿难!以上十种修学禅定发生的情况,在色阴中,由禅观和妄想,互相交战,显现出来的。人们向来是顽蠢糊涂,不自量力,遇着这些因缘,便说已经成圣了,这样的话说出来,就是自欺欺人,成大不善的口业,是会感得牢狱果报的。你们在将来的末法时代,须依照我说的话,让修学禅定的人知道清楚,不被自己五阴困扰,其它的天界和鬼神等,自然也不会来骚乱的,使他们能成就菩提道业。

  “皆是色阴,用心交互”:行者欲破色阴时,其禅观正定与习气妄想两种用心,交互陵替,故产生这种种现象。

  “逢此因缘”:逢此十种暂现即隐的因缘。

  “迷不自识”:痴迷不自觉识,那些都只是禅那中一时的境界。

  “谓言登圣”:自己宣称自己已登圣证。

  七、受阴区宇的十种错误认知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奢摩他中色阴尽者,见诸佛心,如明镜中显现其像,若有所得而未能用,犹如魇人,手足宛然,见闻不惑,心触客邪而不能动,此则名为受阴区宇。若魇(yǎn)咎(jiù)歇,其心离身,返观其面,去住自由,无复留碍,名受阴尽。是人则能超越见浊。观其所由,虚明妄想以为其本。】

  阿难!上面所说修学禅定的人,对空和如幻两种方法,在实习的时刻,透过了色阴,便远离幽暗,遍见光明。这时已亲证自己的妙觉明心,等同佛心,犹如见到镜中显现的影像,如今色阴已破除,虽然是有所得似的,但未能显示出它的大用。因为正被受阴覆盖着,如人侧睡同一姿式过长时间,半边身被压得麻木,不能移动,知觉并没有不清楚,但不能操纵它,这叫做受阴区宇的景象。等到被压的半边身,内循环完全正常,身体才恢复运作自由,受阴破后亦是一样,那时是心能离身,这个心叫做意生身。从外返观能见到身体,这时心如飞鸟,来去自由,不被身体牵制的。这叫做受阴尽,立即超出见浊,观察受阴的生因,原来是虚明的妄想。

  “修三摩提,奢摩他中”:“三摩提”,正定;定慧等持,或简称等持。“奢摩他”,止,亦可称为定;止息乱心,摄心不乱的意思。

  “色阴尽”:以色阴尽,故不再能覆盖本心。

  “心触客邪”:心被外来的邪魅所触所制(即所谓“着了外阴”。)

  “虚明妄想,以为其本”:领受前境,虚妄发明颠倒妄想,这是受阴生起的根本。

  【阿难!彼善男子,当在此中得大光耀,其心发明,内抑过分,忽于其处发无穷悲,如是乃至观见蚊蝱(méng),犹如赤子,心生怜愍,不觉流泪,此名功用抑摧过越,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觉了不迷,久自销歇,若作圣解,则有悲魔入其心腑,见人则悲,啼泣无限,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一、修学禅定的人,在色阴已除受阴未破时,见到十方尽是光明,心发光辉,和佛心相应。因为压制妄心,压得太过,竟致生出无限悲观,甚至见到一只蚊虫,犹如见到婴儿相似,心中就生起怜爱,自然流泪。这是把有功用的心,压制过分了,成爱见悲。若能实时明白是怎样一会事,就没有什么不对的,日子过去便没事了,不要当作已得圣人实证境界,如认真的话,就落在悲观的圈套中,见人就悲啼哀泣,变成失去常态,不能再增进,反从此坠落的。

  “当在此中”:当处在此色阴已尽,受阴未破之中。

  “得大光耀”:以在色阴尽时,十方洞开,故得大光耀。

  “内抑过分”:在内心中过分责备压抑自己,因为在受阴区宇相中,见诸佛心,如镜现像,故知己心既同于佛,而悟得一切众生,皆本具光明妙心,却枉受沦溺,因此便自责不早发起度脱众生之心。

  “发无穷悲”:发起无穷之相似同体大悲。

  “犹如赤子”:纯真而未受世染之孩童、或者成人。

  “抑摧过越”:抑责摧伤自己过了分。

  “悟则无咎”:如果能即时悟了,就不会有问题了。

  【阿难!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胜相现前,感激过分,忽于其中生无限勇。其心猛利,志齐诸佛,谓三僧祇,一念能越,此名功用陵率过越。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觉了不迷,久自销歇,若作圣解,则有狂魔入其心腑,见人则夸,我慢无比,其心乃至上不见佛,下不见人,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二、修学禅定的人,在色阴已除受阴未破时,见到十方尽是光明,和佛心相应;过去曾听闻说心即是佛的一句话,从未体验到,现在色阴除了,这句话亲自感受到。因感激情绪过分,发起无比勇气,大有见贤思齐,要和佛把手同行。以为在一念间,就可以顿超三大劫的时间。这不错,是有功用心,但快得太过了,是不合理的修证境界。若能实时明白是怎样一会事,就没有什么不对的,日子过去便没事了,不要当作已得圣人实证境界,如认真的话,就会骄慢起来。甚至目中无人,夸张乱语,变成失去常态,不能再增进,反从此坠落的。

  “见色阴销”:色阴已消,如脱去第五重(最外一层)衣服。

  “受阴明白”:因色阴已尽,受阴就显露出来了。如脱去第五重衣服后,显现第四重衣。

  “胜相现前”:种种胜相渐次现前,如见佛心如镜中现像等。

  “志齐诸佛”:其心志顿齐于诸佛。

  “谓三僧祇一念能越”:被人宣言诸佛经三大阿僧祗劫所修成者,我今于一念间便能超越。盖妄谓以我一念不生即如如佛也。

  “陵率过越”:陵跨佛乘,轻率自任过分。

  “上不见佛”:此着魔之人作是宣言:佛虽成佛,尚要三大阿僧祗劫修行,怎比得上我一念即得顿证呢?

  “下不见人”:此义如同“目中无人”。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前无新证,归失故居,智力衰微,入中隳(huī)地,迥无所见,心中忽然生大枯渴,于一切时沉忆不散,将此以为勤精进相,此名修心无慧自失。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忆魔入其心腑,旦夕撮心,悬在一处,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三、修学禅定的人,在色阴已除受阴未破时,便向前猛进,但没有新的发现,向后一退,已失掉了旧的故居,若能定慧均等,才可以无失的。目前定多慧少,智力衰微,在这进退两难中,没有新证。心境如久旱等待下雨一样,在一切时刻沉静自心,忆念不敢散乱,以为这样持续下去,必有新发现的,这样作为精进另一方法。不知道自己慧少定多,若能实时明白是怎样一会事,就没有什么不对的,日子过去便没事了,不要当作是前后际断中,也不立是已得圣人实证境界,如认真的话,就会沉忆下去,终日在不进不退心态中,变成失去常态,不能再增进,反从此坠落的。

  “智力衰微”:“智力”,系与定力相对而言,因此时定力强,而慧力弱。

  “入中隳地”:入于色阴尽与受阴尽之间、进与退皆不成的两难之境地。

  “迥无所见”;全无所见。

  “生大枯渴”:虽有正定,但无慧相资,故如枯如渴。

  “沉忆不散”:沉静其心,忆念此中隳之境,不敢散乱,于是对当前此境界,牢牢执住不放。

  “将此以为勤精进相”:把这牢执中隳之境,时刻不敢放松的情况,当作是勤勇精进之相。其实这是错解自心。

  “此名修心无慧自失”:这是由于偏修定心,而没有慧力相资助,故有此过失。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慧力过定,失于猛利,以诸胜性怀于心中,自心已疑是卢舍那,得少为足,此名用心亡失恒审,溺于知见。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下劣易知足魔,入其心腑,见人自言我得无上第一义谛,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四、修学禅定的人,在色阴已除受阴未破时,在慧多定少的时候,这过失在慧力过分,偏于猛利一方面,常将心佛无二的观念放在心头,以为是尊重己灵,又认为自己是天真佛,不假再去修学了。其实他用心偏僻,得少为足,定力微弱,太过自信。若能实时明白是怎样一会事,就没有什么不对的,日子过去便没事了,不要当作已得圣人实证境界,如认真的话,就会下劣地知足起来,甚至目中无人,说自己已经成佛,变成失去常态,不能再增进,反从此坠落的。

  “慧力过定”:智慧之力强过于定力。

  “自心已疑是卢舍那”:自己常常怀疑自己本身就是卢舍那佛,不假修成。

  “得少为足”:少少证得便已满足。

  “忘失恒审”:忘失恒常审察。

  “溺于知见”:沉溺于自己的虚妄知见,以为自己是佛。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新证未获,故心已亡,历览二际,自生艰险,于心忽然生无尽忧,如坐铁床,如饮毒药,心不欲活,常求于人令害其命,早取解脱,此名修行失于方便。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常忧愁魔,入其心腑,手执刀剑,自割其肉,欣其舍寿,或常忧愁,走入山林,不耐见人,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五、修学禅定的人,在色阴已除受阴未破时,但没有新的发现,旧的又成过去了;瞻视前后,进退两难,无法用功,心生恐怖,忽然生起无边忧虑,坐立不安、饮食亦不快乐。像坐在铁床上,又像热锅上的蚂蚁,不愿再活下去了。求人结束他的生命,希望能得早日解脱。若能实时明白是怎样一会事,就没有什么不对的,日子过去便没事了,不要把早死,当作圣人实证的解脱境界,如认真的话,就会长期忧虑下去;甚至自己伤害自己,变成失去常态,不能再增进,反从此坠落的。

  “所证未获”:所欲新证者(即破受阴),尚未证得。

  “故心已亡”:“故心”,指色阴。“已亡”,已销。

  “历览二际,自生艰险”:遍见前后二际,一片茫茫,不知所之,故油然于其心中生起“前途艰险不可知”之感。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处清净中,心安隐后,忽然自有无限喜生,心中欢悦,不能自止,此名轻安无慧自禁。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好喜乐魔,入其心腑,见人则笑,于衢(qú)路傍自歌自舞,自谓已得无碍解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六、修学禅定的人,在色阴已除受阴未破时,忽然看见十方没有障碍,放大光明;自己亦心地虚明,见到自己的真心如镜中像。在清净中一尘不染,心安体逸,于是心生无限欢喜,无法抑制了。这是定心成就,发出轻安,使身心愉快,没有说话可以表达出来的。若能实时明白是怎样一会事,就没有什么不对的,日子过去便没事了,不要当作已得圣人实证境界,如认真的话,就会发狂喜乐起来;甚至恣情纵意,见人就笑,自歌自舞,说自己已经解脱,变成失去常态,不能再增进,反从此坠落的。

  “心安隐后”:“安隐”,同“安稳”。

  “轻安”:以定心成就,离粗重尘劳,故得轻安之觉受。

  “无慧自禁”:以无智慧来观察审度,因而不能自禁此喜心;从而由于心中欢喜过量,觉离于忧恼,便自以为已得大自在。

  “自谓已得无碍解脱”:如果习禅者以魔力所持,恣肆欢笑歌舞,觉得自己十分洒脱,无拘无碍,要笑便笑,要歌便歌,傲啸自在。习禅之人如果这样,其实是以“放逸”为“自在”。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自谓已足,忽有无端大我慢起,如是乃至慢与过慢,及慢过慢,或增上慢,或卑劣慢,一时俱发,心中尚轻十方如来,何况下位声闻缘觉,此名见胜无慧自救。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大我慢魔,入其心腑,不礼塔庙,摧毁经像,谓檀越言,此是金铜,或是土木,经是树叶,或是氎(dié)华,肉身真常,不自恭敬,却崇土木,实为颠倒。其深信者,从其毁碎,埋弃地中,疑误众生入无间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七、修学禅定的人,在色阴已除受阴未破时,见到光明,常常现前,以为诸妄已尽,众善圆彰;由此感到非常满足,无缘无故生起大骄慢来;即慢、大我慢、过慢、慢过慢、增上慢、卑劣慢、不正见慢七种,同时发作出来,以为自己真了不起。因为没有智慧,不能克制;眼中上不敬佛,何况菩萨和声闻等。若能实时明白是怎样一会事,就没有什么不对的,日子过去便没事了,不要当作已得圣人实证境界,如认真的话,自认是佛,成大我慢。便会常对人说:什么是佛?干屎橛,什么是法?抹脓纸;我们的身体才是真常,才是真佛,你们不好好地去恭敬自己,不是颠倒是什么?信他说话的人,随即生起不正见,改变自己过去的信仰,拾他牙遗胡言乱说,他自己长此下去,也变成失去常态,不能再增进,反从此堕落的。

  “大我慢”:“我慢”,为七慢之根本,以计有我、我所(尤其是计五蕴假合之身为我、我所),复以此“我”为高于一切,而凌慢他人。慢有七种,称为七慢:慢、过慢、慢过慢、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

  “慢与过慢”:“慢”,又称单慢,为于他劣计己胜。“过慢”,别人实在比他行,他却说他跟别人一样行;与别人一样,却说他比别人好。

  “慢过慢”:别人胜过他,他反而说是他胜过别人。

  “增上慢”:虽有所修,然而未得言得,未证谓证,因此生慢,名为增上慢。

  “卑劣慢”:或称卑慢、或劣慢。自知无德,然而却自甘卑劣,不求上进,且不敬、不求善知识。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于精明中,圆悟精理,得大随顺,其心忽生无量轻安,已言成圣得大自在,此名因慧获诸轻清。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好轻清魔,入其心腑,自谓满足,更不求进。此等多作无闻比丘,疑误众生,堕阿鼻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八、修学禅定的人,在色阴已除受阴未破时,见到光明,常常现前,明白了心即是佛的原理,一切没有不随心顺意的;心中忽然生起无量愉快,认为自己成圣人了,所以得大自在,以后不用再精进学习。这是因为明理后,所得的智慧,舍离粗重烦恼,证入清净轻安的境界。若能实时明白是怎样一会事,就没有什么不对的,日子过去便没事了,不要当作已得圣人实证境界,如认真的话,就会生起好轻清的心态,自满自足,不求进取,不亲近善知识,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这变成一反常态,不能再增进,反从此坠落的。

  “圆悟精理”:圆悟至精之理体,指睹见本具净心。

  “得大随顺”:即一切随心顺意自在。以色阴已消,离诸粗重垢染故。

  “已言成圣”:因见受阴显现,如像现镜,光耀朗彻,便自以为己得法身而成圣道。达摩祖师云:“若见相,即处处见鬼。”

  “多作无闻比丘”:“作”,来世生于。“无闻比丘”,不求多闻,无闻慧之比丘,指生于无想天,不求多闻、上进、得少为足之劣智(钝根)比丘。

  “疑误众生”:以其得少为足,未证言证,因此令众生于究竟法生疑惑,而误导众生。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于明悟中得虚明性,其中忽然归向永灭,拨无因果,一向入空,空心现前,乃至心生长断灭解。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空魔入其心腑,乃谛持戒,名为小乘,菩萨悟空,有何持犯。其人常于信心檀越,饮酒啖肉,广行YIN秽。因魔力故,摄其前人不生疑谤,鬼心久入,或食屎尿与酒肉等,一种俱空,破佛律仪,误入人罪,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九、修学禅定的人,在色阴已除受阴未破时,忽然看见十方无碍,心中生起空净的念头,以为一灭永灭;于是拨无因果,偏堕空的一面去。这个断灭空的见解现前,心中长存断灭的想念,是定心沉空滞寂境界,没有智慧明白现前的断灭空是不究竟的。若能实时明白是怎样一会事,就没有什么不对的,日子过去便没事了,不要当作已得圣人实证境界,如认真的话,就会教人不用守规则,说约束身体是没有好处的;只要明白是空,就足够了,一切场所都是解脱的地方,贪、瞋、痴、慢,就是第一义;或在他人前不持戒,熏染日深,更诳惑他人同犯,变成失去常态,不能再增进,反从此坠落的。

  “拨无因果”:“拨”,挑,挑动,挑拨,也就是提倡的意思。“无因果”,即计执“上无佛道可成,下无众生可度”,“一切法无因、无果”。以此人正入于“中隳之地”,故下不见因,上不见果,从而起此邪见。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味其虚明深入心骨,其心忽有无限爱生,爱极发狂,便为贪欲,此名定境安顺入心,无慧自持,误入诸欲。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欲魔入其心腑,一向说欲为菩提道,化诸白衣平等行欲,其行YIN者,名持法子。神鬼力故,于末世中摄其凡愚,其数至百,如是乃至一百二百,或五六百多满千万,魔心生厌,离其身体,威德既无,陷于王难,疑误众生,入无间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十、修学禅定的人,在色阴已除受阴未破时,心境是虚灵明净,于是耽着这个境界,好像刻骨铭心一样,不能放舍。在禅定中爱着这种快乐,不觉成狂;因爱生起贪欲,这是因定境安乐顺适,缺少慧力来保持定力平衡,变成爱欲的。若能实时明白是怎样一会事,就没有什么不对的,日子过去便没事了,不要当作已得圣人实证境界,如认真的话,就会指导其它同修和外围学习的人们,说爱欲是最究竟解脱的方法;特别在末法时期,这些人是最多,他们自己固然抵触社会道德,被拘押入狱去的,同时又变成失去常态,不能再增进,反从此坠落的。

  “味其虚明”:味著于受阴的虚明之性。

  “此名定境安顺入心”:这就是在禅定中,安顺之乐入于心骨。

  “化诸白衣平等行欲”:不分别尊卑、亲疏、身份、已婚未婚等,全都平等共同行YIN,即形同杂交。

  “魔心生厌”:指日久之后,其人再无利用价值,魔即对他生厌。

  “威德既无,陷于王难”:魔离此禅者之身而去之后,此人本来即无真实威德,现在又无魔力所持,再加上宣YIN不止,因此便被国法制裁。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皆是受阴用心交互,故现斯事。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缘,迷不自识,谓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汝等亦当将如来语,于我灭后传示末法,遍令众生开悟斯义,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阿难!以上十种修学禅定发生的情况,在受阴中,由禅观和妄想,互相交战,显现出来的。人们向来是顽蠢糊涂,不自量力,遇着这些因缘,便说已经成圣了;这样的话说出来,就是自欺欺人,成大不善的口业,是会感得牢狱果报的。你们在将来的末法时代,须依照我说的话,让修学禅定的人清楚明了,不被自己五阴困扰,其它的天界和鬼神等,自然也不会来骚乱的,使他们能成就菩提道业。

  “皆是受阴用心交互”:这些魔相皆是于受阴将破未破时,行者调心不善,其观力与妄想力互相陵替倾夺,所产生的现象。

  八、想阴区宇的十种天魔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受阴尽者,虽未漏尽,心离其形,如鸟出笼,已能成就,从是凡身上历菩萨六十圣位,得意生身,随往无碍。譬如有人,熟寐(mèi)寱(yì)言,是人虽则无别所知,其言已成音韵伦次,令不寐者,咸悟其语,此则名为想阴区宇。若动念尽,浮想销除,于觉明心,如去尘垢,一伦生死,首尾圆照,名想阴尽。是人则能超烦恼浊。观其所由,融通妄想以为其本。】

  佛告诉阿难和大众:上来说修学禅定的人,在实习的时刻,破除了受阴,虽然未得漏尽,真心已经能够离开身体,如鸟出笼,可以来去自由,和漏尽通胜用相似;从此以后,这人如一直上进,经过干慧地和五十五位,至妙觉六十个阶位,成就意生身,随意往来没有障碍的。因为明白了心佛同体,目前仍未能亲证,但表现的亦不致错误;如人熟睡时,虽然是在昏迷中,自言自语,但所说的事有条理,使人听了都能明白。这个阶段,叫做想阴区宇的景象。是受阴除后,想阴未破的时候,如把胡思乱想的想念,消除净尽,真心的光明显现,每一类众生生从何来,死后何往,都能明白清楚,这时叫做想阴尽;立即超出烦恼浊,观察想阴的生因,原来是融通的妄想。它出现时,亦有十种不同的情况:

  “受阴尽者”:已透过受阴十境,而破受阴。

  “虽未漏尽”:虽尚未达无漏。

  “心离其形”:第八识心已能离其形体,不再为形体所局限。以真心周遍,本来不局于身,由于无始迷执,非局而成局,纵使色阴已尽,十方洞开,见闻达于周遍,亦尚无离身自在之用,这是因为还被受阴覆盖住的缘故。现在受阴既尽,才能心离其形体。

  “菩萨六十圣位”:即三渐次、干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觉、妙觉。

  “意生身”:又作意成身,非父母所生之身体,乃入圣位之菩萨,为济度众生,依“意”所化生之身。

  “是人虽则无别所知”:虽已成意生身,然未入大觉,行而不知其所以然,于“上合十方诸佛,下同六道众生”之道亦无所知。

  “其言已成音韵伦次”:喻其所行已合于章法(已入于道),不再如凡愚之一切随业造作,浑浑噩噩、语无伦次。

  “一伦生死首尾圆照”:一切十二类生的生灭之相,皆得圆满照了,即生从何来,死至何去,也就是由于想阴已尽,行阴显现,故得明见此一切。

  “融通妄想以为其本”:原来是从融通质碍之妄想,色与想交织而妄成,以为想阴生起之根本。例如心想酸梅,口中水出等,也就是由心中之妄想而成色(酸梅),心复与此想中之色交织,故令水从口出。

  【阿难!彼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圆明,锐其精思贪求善巧。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不觉是其魔著,自言谓得无上涅槃,来彼求巧善男子处,敷座说法。其形斯须,或作比丘,令彼人见,或为帝释,或为妇女,或比丘尼,或寝暗室身有光明。是人愚迷,惑为菩萨,信其教化,摇荡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口中好言灾祥变异,或言如来某处出世,或言劫火,或说刀兵,恐怖于人,令其家资,无故耗散,此名怪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一、修学禅定的人,受阴除掉了,见闻能周遍十方,心能离身,来去自在,不会受不正思维惑乱,圆通妙定现前;仍在想阴中修习正定,忽起一念,心爱圆通妙定,能锐志精思,因此贪求变化,想用各种善巧方便教育人间。于是感得欲界天人,前来考验,附托人间灵媒身上,胡乱演说相似的教育方法;特前来找他,演说时极尽善巧,方便玩弄神通,能在短时间内,变作不同的形体:如比丘身、天王身、妇女身、比丘尼身,在暗室内身有光明,投修定人贪求变化的妄想所好,令生信服后,摇动了定心。破坏自己向来生活的习惯,暗中去做贪欲苟且的事,因深信灵媒的妄语;致令举家彷徨不知所措,期求解救方法,竭尽一切供养,竟致家财全部耗散。这些灵媒妖言惑众,令社会伤风败俗,是法理不容许的;结果是入狱,绳于法律中去。所以修习正定的人,不要因贪求变化,自入圈套中,事先发觉了,才不会循环生死里,倘若迷惑不知,结局必会落在牢狱中去。

  “受阴虚妙”:达受阴虚融奥妙之境,以其心能离身无碍,见闻周遍故。

  “不遭邪虑”:因受阴已破,故不再受受阴之邪虑所惑。

  “贪求善巧”:彼人贪求善巧之变化,悚动人心,以广作佛事。

  “天魔”:指六欲天魔。

  “口说经法”:魔即令此人口说经法;然此经法多为“相似佛法”。

  “其人不觉”:“其人”,即受魔附身之人。

  “自言谓得无上涅槃”:自言得无上涅槃,或自言得无上菩提、得道、大彻大悟、已开悟、证法身、或成就三明六通等,凡此皆是于魔力所持下所作的大妄语。

  “厌足心生”:待彼行者戒定既破之后,因破坏的目的已达,魔即生厌,对他不再有兴趣。

  【阿难!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游荡,飞其精思,贪求经历。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亦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游善男子处,敷座说法。自形无变,其听法者,忽自见身坐宝莲华,全体化成紫金光聚,一众听人,各各如是,得未曾有。是人愚迷,惑为菩萨,YIN逸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口中好言诸佛应世,某处某人,当是某佛化身来此,某人即是某菩萨等,来化人间。其人见故,心生倾渴,邪见密兴,种智销灭,此名魃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二、修学禅定的人,受阴除掉了,见闻能周遍十方,心能离身,来去自在,不会受不正思维惑乱,圆通妙定现前;仍在想阴中修习正定,忽起一念,心爱游戏神通,游荡自在,能锐志精思,因此贪求游历十方,想用各种善巧方便教育人间。于是感得欲界天人,前来考验、附托人间灵媒身上,胡乱演说相似的教育方法;特前来找他,演说时极尽善巧,方便玩弄神通,能令听的人,突然见到身体有大光明,心生欢喜,被他倾动定心。以为遇上真善知识,已得密传神通妙用;于是胡涂地相信他一切指示,他说现在有真佛在游戏人间,又有无上师在十方演说。糊涂人见他实在不可思议,日日亲近他;由此破坏自己向来生活的习惯,暗中去做贪欲苟且的事,定心失掉了,而且身败名裂,这些灵媒妖言惑众,令社会伤风败俗,是法理不容许的;结果是入狱,绳于法律中去。所以修习正定的人,不要因贪求游戏神通,自入圈套中,事先发觉了,才不会循环生死里,倘若迷惑不知,结局必会落在牢狱中去。

  “心爱游荡”:“游”,指游戏神通。“荡”,放荡自恣。

  “口中好言诸佛应世”:喜欢说某佛正在甲世界应世、某佛正在乙世界应世,他都能了了知见。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绵吻,澄其精思,贪求契合。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实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合善男子处,敷座说法。其形及彼听法之人,外无迁变,令其听者,未闻法前,心自开悟,念念移易,或得宿命,或有他心,或见地狱,或知人间好恶诸事,或口说偈,或自诵经,各各欢娱,得未曾有。是人愚迷,惑为菩萨,绵爱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口中好言佛有大小,某佛先佛,某佛后佛,其中亦有真佛假佛,男佛女佛,菩萨亦然。其人见故,洗涤本心,易入邪悟,此名魅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三、修学禅定的人,受阴除掉了,见闻能周遍十方,心能离身,来去自在,不会受不正思维惑乱,圆通妙定现前;仍在想阴中修习正定,忽起一念,爱着感通妙用,使精神澄寂,因此贪求契合方法,想用感通善巧教育人间。于是感得欲界天人,前来考验、附托人间灵媒身上,特前来找他,未演讲前一切是正常;不过使听的人心自明白,似得到了圆通的体,不过对所明白的仍念念生灭;又似得到了圆通的用,有宿命通、他心通、天眼通、天耳通,于是众人欢喜赞叹,修定人也被他表演的感通妙用倾动了。他说的全部都是一些是是非非的混乱理论,如说某人是先佛、后佛、真佛、假佛、古佛、今佛、大佛、小佛、男佛、女佛、老佛、幼佛、四圣佛、六凡佛,却不识得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才是正法的人间教育,没有是非等等分别的。于是尽弃从前的学习,以为现在是真正的常随佛学。这些灵媒妖言惑众,令社会伤风败俗,是法理不容许的;结果是入狱,绳于法律中去。所以修习正定的人,不要因感通妙用,自入圈套中,事先发觉了,才不会循环生死里,倘若迷惑不知,结局必会落在牢狱中去。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根本,穷览物化性之终始,精爽其心,贪求辨析。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先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元善男子处,敷座说法。身有威神,摧伏求者,令其座下,虽未闻法,自然心伏。是诸人等,将佛涅槃菩提法身,也就是现前我肉身上,父父子子,递代相生,也就是法身常住不绝,都指现在即为佛国,无别净居及金色相。其人信受,亡失先心,身命归依,得未曾有。是等愚迷,惑为菩萨,推究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口中好言眼耳鼻舌,皆为净土,男女二根,也就是菩提涅槃真处。彼无知者,信是秽言,此名蛊毒魇胜恶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四、修学禅定的人,受阴除掉了,见闻能周遍十方,心能离身,来去自在,不会受不正思维惑乱,圆通妙定现前;仍在想阴中修习正定,忽起一念,心爱追寻根本,便能精明爽利,因此贪求穷究始终方法,想用辨别和明确分析去教育人间。于是感得欲界天人,前来考验、附托人间灵媒身上,特前来找他,在演说前,已经威严具足,有神通力,能摧伏听众。演说时,就更加佩服到五体投地,他说佛所证不生灭的涅槃,就是他现成的身体;因父传子、子传孙,世世代代传到现在,常住不断的。目前的世界,就是佛土,再没有其它的净土;人身就是人身,哪有金色的身。修定的人信他所说的话,定心失掉了,于是身命皈依,还叹为得未曾有。一班迷信徒众,从此破坏自己向来生活的习惯,暗中去做贪欲苟且的事,还学他说五根都是净土;男女二根,才是真正不生灭的涅槃处,误信污秽不堪的说话,是一向不传的秘诀。这些灵媒妖言惑众,令社会伤风败俗,是法理不容许的;结果是入狱,绳于法律中去。所以修习正定的人,不要因为追寻根本,自入圈套中,事先发觉了,才不会循环生死里,倘若迷惑不知,结局必会落在牢狱中去。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悬应,周流精研,贪求冥感。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元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应善男子处,敷座说法。能令听众,暂见其身如百千岁,心生爱染,不能舍离,身为奴仆,四事供养,不觉疲劳,各各令其座下人心,知是先师本善知识,别生法爱,黏如胶漆,得未曾有。是人愚迷,惑为菩萨,亲近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口中好言,我于前世于某生中,先度某人,当时是我妻妾兄弟,今来相度,与汝相随归某世界,供养某佛,或言别有大光明天,佛于中住,一切如来所休居地。彼无知者,信是虚诳,遗失本心,此名疠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五、修学禅定的人,受阴除掉了,见闻能周遍十方,心能离身,来去自在,不会受不正思维惑乱,圆通妙定现前;仍在想阴中修习正定,忽起一念,心贪冥感悬应,便周遍精细研寻去教育人间。于是感得欲界天人,前来考验、附托人间灵媒身上,口说相似的道理,特前来找他,使人见到他是一个百千岁的童颜白发老前辈,生爱染心,难舍难离,甘愿终身为奴为婢,四事供养,不觉疲劳;令人感觉到他是过去的老师,现在的大善知识,更生起法爱想念,如胶似漆,不能分离,日夕熏染。从此破坏自己向来生活的习惯,暗中去做贪欲苟且的事。灵媒并诳言过去有一生,先度你们的;他是我妻、他是我妾、他们是我的兄、弟、姊、妹,今生和你们一起,亦由宿世因缘,再来度你们的。带你们去大光明天,那里是一切佛的居处。这些灵媒妖言惑众,令社会伤风败俗,是法理不容许的。结果是入狱,绳于法律中去。所以修习正定的人,不要因为冥感悬应,自入圈套中,事先发觉了,才不会循环生死里,倘若迷惑不知,结局必会落在牢狱中去。

  “暂见其身如百千岁”:即鹤发童颜,仿佛道行高深,久修久证,寿命绵长。

  “心生爱染”:指听众对为魔所附之人,深深爱著。

  “身为奴仆”:乃至自甘为其奴仆,受其驱使。

  “各各令其座下人心知是先师、本善知识”:此着魔之人,又令其座下的每个人,心里都觉得他是他们前世的师父,或是他们从本以来宿世的善知识。

  “当时是我妻、妾、兄、弟,今来相度”:这与上文一样,是动之以情感、贪爱、以及虚荣心,十分容易摄受对方。

  “大光明天,佛于中住”:“大光明天”即欲界有顶天。“佛于中住”,此为故意谬称魔王为佛,以有顶天为魔之住处,并非佛所住。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深入,克己辛勤,乐处阴寂,贪求静谧(mì)。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本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阴善男子处,敷座说法,令其听人,各知本业,或于其处语一人言,汝今未死,已作畜生,敕使一人于后蹋尾顿令其人起不能得,于是一众倾心钦伏,有人起心,已知其肇(zhào)。佛律仪外,重加精苦,诽谛比丘,骂詈(lì)徒众,讦(jié)露人事,不避讥嫌,口中好言未然祸福,及至其时,毫发无失,此大力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六、修学禅定的人,受阴除掉了,见闻能周遍十方,心能离身,来去自在,不会受不正思维惑乱,圆通妙定现前;仍在想阴中修习正定,忽起一念心,贪求深入寂静境中,于是克己勤修,不怕辛苦,到幽僻的地方隐居。于是感得欲界天人,前来考验、附托人间灵媒身上,口说相似的道理,特前来找他,能令听众各人顿知自己的宿业。或指一人,说他现在还没有死,但已变做畜生;随令一人在所指的人背后,用脚踩住地上,前人便不能站起来,如畜生被踩住尾巴相似。或有人不信的,他亦立即知道,当场指出他过去和未来的事,和现在的不信心态。他在一般人向来生活的习惯外,更加刻意表现突出,如不食五辛菜、不食煮熟的食物、或自拔去头发、或自投身热灰和卧在荆棘地上,或持牛戒、狗戒,和种种异常行为;诽谤比丘不能刻苦耐劳,对自己的弟子严加指责不是的地方,或揭发他人私隐,来显示自己是直言不讳。故意说出许多祸福的事,都能应验的。诸多表现出来,使修习正定的人,对他的宿命通心满意足,失去定力。这些灵媒妖言惑众和表演,亦是令社会伤风败俗,是法理不容许的;结果是入狱,绳于法律中去。所以修习正定的人,不要因为贪求宿命通相应,自入圈套中,事先发觉了,才不会循环生死里,倘若迷惑不知,结局必会落在牢狱中去。

  “令其听人各知本业”:“本业”,从本以来的宿业或主业。以此而显其以神通了知过去世。

  “汝今未死,已作畜生”:你现在虽然还没死,但你的畜生相已经现前,来世必成畜生。

  “佛律仪外,重加精苦”:指于佛所制的律仪以外,更加别的无益之苦行,甚或令作戒禁取之行。

  “诽谛比丘”:斥责比丘们对他所教授的非理苦行不够精勤。

  “骂詈徒众”:在集会中,大骂徒众,表示他没有私心,要骂就公开骂。

  “讦露人事,不避讥嫌”:当面或公开揭发他人的隐私之事。

  “口中好言未然祸福”:邪魔或外道所好谈的祸福,多半还是以说祸殃多,用以吓唬众生,令其生怖畏恐惧,心慌意乱,无所适从而求其救助、破解,于是便任他摆布。

  “及至其时,毫发无失”:等时间到时,他所预言的却都丝毫不差地实现。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知见,勤苦研寻,贪求宿命。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殊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知善男子处,敷座说法。是人无端于说法处,得大宝珠,其魔或时化为畜生,口衔其珠,及杂珍宝简册符牍(dú)诸奇异物,先授彼人,后著其体,或诱听人藏于地下,有明月珠照耀其处,是诸听者,得未曾有。多食药草,不餐嘉馔(zhuàn),或时日餐一麻一麦,其形肥充,魔力持故。诽谛比丘,骂詈徒众,不避讥嫌。口中好言他方宝藏,十方圣贤潜匿之处,随其后者,往往见有奇异之人,此名山林土地城隍川岳鬼神,年老成魔。或有宣YIN破佛戒律,与承事者潜行五欲,或有精进纯食草木,无定行事,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七、修学禅定的人,受阴除掉了,见闻能周遍十方,心能离身,来去自在,不会受不正思维惑乱,圆通妙定现前;仍在想阴中修习正定,忽起一念心,贪求宿命通,便不辞劳苦,研究寻思去。于是感得欲界天人,前来考验、附托人间灵媒身上,前来找他,演说相似的教育方法;又在演说处,无缘无故出现大宝珠,由畜生衔着它;或出现各种珍宝,宝印宝瓶等类,或符牍印信、简册书籍,或说有宝珠藏在某处,诱听众到其处所,果然有闪闪珠光照耀该处。令修习正定的人,叹是稀有,他自己日常多食药用植物,不吃饭菜,或吃一麻一麦;但精神饱满、身体健康,或说某处有宝藏、有多少圣人在某处等。听众有好奇跟踪的,又往往发现所说的奇异人物。平常所说多是不道德YIN秽等事,令人暗中追求五欲,生活毫无道德标准,直到修习正定的人退失定心,跟他过幽僻的生活。不过这些灵媒妖言惑众和表演,亦是令社会伤风败俗,是法理不容许的。结果是入狱,绳于法律中去。所以修习正定的人,不要因为贪求深入寂静相应,自入圈套中,事先发觉了,才不会循环生死里,倘若迷惑不知,结局必会落在牢狱中去。

  “心爱知见”:“爱”,贪爱。“知见”,超乎凡夫的宿命知见。

  “纯食草木”:此为以外道戒禁取之愚行,双破行者之戒慧。

  “无定行事”:如数瞋数喜、喜怒无常,时勤时惰,没有一定。令修定人抓不到头绪,以让人觉得莫测高深。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神通,种种变化,研究化元,贪取神力。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诚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通善男子处,敷座说法。是人或复手执火光,手撮其光,分于所听四众头上。是诸听人顶上火光,皆长数尺,亦无热性,曾不焚烧。或水上行,如履平地,或于空中安坐不动,或入瓶内,或处囊中,越牖(yǒu)透垣(yuán),曾无障碍,唯于刀兵不得自在。自言是佛,身著白衣,受比丘礼,诽谛禅律,骂詈徒众,讦(jié)露人事,不避讥嫌,口中常说神通自在,或复令人傍见佛土,鬼力惑人,非有真实。赞叹行YIN,不毁粗行,将诸猥媟(xiè),以为传法。此名天地大力山精,海精风精河精土精,一切草木积劫精魅,或复龙魅,或寿终仙,再活为魅,或仙期终,计年应死,其形不化,他怪所附,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多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八、修学禅定的人,受阴除掉了,见闻能周遍十方,心能离身,来去自在,不会受不正思维惑乱,圆通妙定现前;仍在想阴中修习正定,忽起一念心,贪求神通力量,通达无碍种种变化,于是研究寻求变化元由。于是感得欲界天人,前来考验、附托人间灵媒身上,前来找他,演说相似的教育方法;在演说时,有时手中拿着火光,有时将火光拆开,分别安置在听众头上,烧高数尺,能令人不感到热和痛。有时在水面行走,如履平地。有时跳上空中,安坐不动。有时穿过窗牖、透过墙壁,表示色即是空。有时走入花瓶内、或走入囊袋中,表示大小兼容等。自己用接受外道教理身份,说已经完全体验宇宙人生真相;接受比丘等人敬礼恭敬,说修习禅定的人,其实是坐着打妄想。说生活的戒律,是虚伪的做作。正法修行,只是启导小孩子的玩意,不如他从生活中亲自体验的神通变化自在无碍。有时故意使人见到心念中的佛土,赞叹贪欲并没有什么不戒律的。使众人和修习正定的人心志动摇,以为跟随他就可以求得神通力量,通达无碍变化了。不过这些灵媒妖言惑众和表演,亦是令社会伤风败俗,是法理不容许的,结果是入狱,绳于法律中去。所以修习正定的人,不要因为贪求神通力量,自入圈套中,事先发觉了,才不会循环生死里,倘若迷惑不知,结局必会落在牢狱中去。

  “心爱神通种种变化”:心中贪爱神通所起之种种神妙变化。

  “自言是佛”:自称自己是佛。

  “身著白衣受比丘礼”:在家人受比丘顶礼。

  “诽谛禅律”:禅律即戒定之法。此为用以坏人对法宝之正信、正知见。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入灭,研究化性,贪求深空。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终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空善男子处,敷座说法。于大众内,其形忽空,众无所见,还从虚空突然而出,存没自在。或现其身洞如琉璃,或垂手足作旃檀气,或大小便如厚石蜜。诽毁戒律,轻贱出家。口中常说无因无果,一死永灭,无复后身,及诸凡圣,虽得空寂,潜行贪欲。受其欲者,亦得空心,拨无因果,此名日月薄蚀精气,金玉芝草,麟凤龟鹤,经千万年不死为灵,出生国土。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多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九、修学禅定的人,受阴除掉了,见闻能周遍十方,心能离身,来去自在,不会受不正思维惑乱,圆通妙定现前;仍在想阴中修习正定,忽起一念心,贪爱心境寂灭,便寻找一切事物的体性,和想阴的动相,使自己存没自在。于是感得欲界天人,前来考验、附托人间灵媒身上,前来找他,演说相似的教育方法;在演说时,身体突然不见了,忽然又在虚空中出现,隐现自在;或现身透明如琉璃,在身体每一动作中,都会发出旃檀香气。排泄出的大小二便,如冰糖蜜浆一样,可以进食。毁谤比丘和生活的戒律,说是虚伪的做作。说他们连身体都未能空掉,又说因果是假的,那不过是对小孩子黄叶止啼的游戏。人死了心境就永远寂灭,哪里有圣凡循环生死的事。这时修习正定的人,不觉心动了,以为断灭就是空寂,从此破坏自己向来生活的习惯,暗中去做贪欲苟且的事。事后亦感到心空,更以为自己得到心空的真传。不过这些灵媒妖言惑众和表演,亦是令社会伤风败俗,是法理不容许的,结果是入狱,绳于法律中去。所以修习正定的人,不要因为贪爱心境寂灭,自入圈套中,事先发觉了,才不会循环生死里,倘若迷惑不知,结局必会落在牢狱中去。

  “心爱入灭”:凡外所行境界,以其心贪着如是境界,不正知,故为魔所趁。

  “或垂手足作旃檀气”:此魔显示他能令手脚都发出旃檀香气,表示他已于香尘得自在。

  “诽毁戒律”:魔既显现种种邪惑事,震慑人心,大众钦伏,然后他便开始正式破法;首先破戒法;戒法一破,定慧皆不坏而自坏,于是令行者入邪定聚,成就邪慧。

  “轻贱出家”:例如有人说,出家人也不能得身空如我,而得解脱自在。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长寿,辛苦研几,贪求永岁,弃分段生,顿希变易细相常住。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竟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生善男子处,敷座说法。好言他方往还无滞,或经万里,瞬息再来,皆于彼方取得其物。或于一处,在一宅中,数步之间,令其从东诣至西壁是人急行,累年不到。因此心信,疑佛现前。口中常说,十方众生皆是吾子,我生诸佛,我出世界,我是元佛,出世自然,不因修得,此名住世自在天魔,使其眷属,如遮文茶,及四天王毗舍童子,未发心者,利其虚明,食彼精气。或不因师,其修行人亲自观见,称执金刚与汝长命,现美女身,盛行贪欲,未逾年岁,肝脑枯竭,口兼独言,听若妖魅,前人未详,多陷王难,未及遇刑,先已干死,恼乱彼人,以至殂(cú)殒(yǔn)。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十、修学禅定的人,受阴除掉了,见闻能周遍十方,心能离身,来去自在,不会受不正思维惑乱,圆通妙定现前;仍在想阴中修习正定,忽起一念心,深爱长寿;辛勤研究想阴的微细动相,打算破除了分段生死,在三界外过无形段生死的生活。于是感得欲界天人,前来考验、附托人间灵媒身上,前来找他,演说相似的教育方法;在演说时,常提到他方世界的情景,虽然和现在的地方相距是很遥远,他能在转眼间往来,没有障碍;又能把他方世界的东西,取来作为证据。或在同一地方、或一间屋中,相隔本来不远的,可以使人从东起步、急速快行,不管多少时间,都无法行到西面。由此证明他可以使地伸缩,令时间成长短的。人们见后生起信心,以为他是真实了不得的圣人。他又常常说:十方的有情识众生,皆是我的儿女,所有佛和他们的国土,都是我做出来的;我就是第一位佛祖,到现在依旧生活着,可见寿命是可以长久的;我是自然成佛的,不需要学习修行,修行是没有什么好处的。或有时不假于灵媒,直接使修定人,见到他变现的各种身形,结果定心被动摇了。从此破坏自己向来生活的习惯,暗中去做贪欲苟且的事。不过这些灵媒妖言惑众和表演,亦是令社会伤风败俗,是法理不容许的;结果是入狱,绳于法律中去。所以修习正定的人,不要因为贪爱长寿,自入圈套中,事先发觉了,才不会循环生死里,倘若迷惑不知,结局必会落在牢狱中去。

  “心爱长寿”:“长寿”,此处所说的长寿,不是如世俗所说的八十、一百岁,而是如长寿仙人之百千万岁、绵长的寿命。

  “弃分段生”:想要立刻能舍弃凡夫的分段生死。

  “十方众生皆是吾子”:即自称我是众生之父。

  “我出世界”:外道之神若说他出生世界及一切众生,则有两种分别:一种是“一体说”,即“出生说”,如印度教的梵天计世间之有情无情,都是他身体的一部分,如婆罗门系他的头、首陀罗是他的脚等;另一种是“创造说”,如希伯莱的犹太教、耶教,希腊的“丢石头说”皆是,此种则与彼神身体无干,其“出生”即如艺术家或工匠之创造、制作。

  “我是元佛”:我是最初的第一尊佛,而一切其他诸佛皆是我所生;当然这是谬妄之说。

  “遮文茶”:役使鬼。

  “四天王毗舍童子”:“四天王”,指属于四天王统辖之下者。“毗舍童子”,啖精气鬼。

  【阿难当知,是十种魔,于末世时,在我法中出家修道,或附人体,或自现形,皆言已成正遍知觉,赞叹YIN欲,破佛律仪。先恶魔师,与魔弟子,YINYIN相传,如是邪精魅其心腑,近则九生,多踰(yú)百世,令真修行,总为魔眷。命终之后,必为魔民,失正遍知,堕无间狱。汝今未须先取寂灭,纵得无学,留愿入彼末法之中,起大慈悲,救度正心深信众生,令不著魔,得正知见。我今度汝已出生死,汝遵佛语,名报佛恩。】

  讲到这里,佛作了一个小结,说:“以上十种修学禅定发生的情况,在想阴中,由禅观和妄想,互相交战,显现出来的。他们附托人间灵媒,在末法中从我的教育道场中出来的;现比丘相的或改现在家身份的,都说自己证得不生灭的涅槃,类似一样的话来,说不用什么规则的,便暗中去做贪欲苟且的事。破坏在道场学习的戒律,影响正法修行道场的名誉。世间一般人不知底细,还以为历代相传都是这样,不容易察觉到的。因此在我示灭千年后,到三千年这段时间,就会有不少的善心的弟子,被自己五阴困扰,亡失自己正遍知的觉性。如果随着那些灵媒,自欺欺人,成就大不善业,是会感得牢狱果报的。阿难!我已经协助你离开三界,而且你亦发了宏愿,在将来的末法时代,以大悲心出现世间,深信每人的真心和十方佛无异无别。遵照我的启导,让修学的人明白清楚,得到正知正见,这就是对我最好的回报。”

  在佛陀生活的时代,印度也盛行顺世论。什么是顺世论呢?我们从它的名称上说起,按照印度古代《利论》等书的看法,大众多认为财富和欲望的满足便是人生的目的,他们常常否认未来世界任何事物的存在,而这也正是顺世论的根本主张,因为它迎合了大众的趣味和心理,因此得名为顺世论,取其“随顺世间”这样的意义。顺世论认为,现实的、感官的快乐是人生的真谛所在。它主张完全的自由,绝对的自由意志,是生活的自然之道,所以也被称为任心学派,意思是随心所好,为所欲为。从哲学观上讲,顺世论认为人是由土、水、火、气四大元素构成的,人一旦死去,他的躯体就还原为自然的四种元素,灵魂也就消失了。除了具体物质世界之外,顺世论什么也不相信,否认任何超世间的存在。因此,它也被认为是印度古代的唯物主义学派。在顺世论者看来,生命体就好像是水中的气泡,人不过是有意识的身体。人活在世上,身体最为重要,他们也被认为是印度最早的唯身论学派。

  在顺世论看来,每件事物都由本性(自性)的自发作用而生存的。一切众生的目的就是幸福,在这个学派看来,人可能获得的最高幸福即是感官之乐,因此,他们常常被称为享乐主义派。印度14世纪伟大的神学家萨亚纳•摩达婆在《摄一切见论》中,将“今朝有酒今朝乐,未必有命到明朝”的生活观点、哲学上的怀疑主义、神学上的无神论等最极端形式的主张都归属于顺世论者:“人生唯一的目的是感官的快乐享受。你也不能说那样的快乐不能称为人生的目的,既然人生总是混杂着某种痛苦,而我们的智慧又要求我们享受尽可能的、纯洁的快乐,避免随之而生的痛苦……所以对于我们来说,决不因为害怕痛苦而放弃享乐,享乐是我们的天性,本能是我们的一切。人们岂能因为野兽吞食而不播种五谷;岂能因为乞丐乞讨一点食物而不将汤锅放在火上。”

  印度古籍《六见集论疏》谈到顺世论宗派时说:“他们只知道吃喝,而不关心善与恶的存在,除了直觉到的东西之外,不相信任何事物。他们饮酒食肉,耽于无限制的性放纵。每年,他们都会在一个特定的日子里聚集到一起,与妇女们无节制地交媾。他们的行为像普通老百姓,由此称为顺世论。”

  顺世论派是一种欢乐的信条。在他们看来,现实生活中的一切都是明朗愉快的。由于他们的影响,在印度的那个历史时期,无论寺院与王宫,诗歌与艺术,无不陶醉于色欲主义。公元10世纪之后,随着佛教在印度的衰落以及伊斯兰教的入侵,顺世论派在印度各地采取各种形式的伪装隐蔽起来。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皆是想阴,用心交互,故现斯事。众生顽迷,不自忖(cǔn)量。逢此因缘,迷不自识,谓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汝等必须将如来语,于我灭后,传示末法。遍令众生,开悟斯义。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阿难!如此十种禅那中所现境像,都是想阴用心交互,故现此事,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遇上如此因缘,迷惑不能自识,以为登圣,大妄语造成后,将来必堕无间狱中,你们必须将如来所说言语,于我灭度之后,传示于末法时期,遍令众生,能明白开悟此义,不让天魔得到方便的机会,保持覆护众生,能成就无上觉道。

  佛再三叮咛:“在上面想阴中出现的十种境界,如果修禅定的人不被迷惑,其它的天界和鬼神等,自然也不会来骚乱的,他们目的是在考验佛子们实力罢了。你们要好好保持正法修行的体系和宗旨,使佛子们能成就菩提道业。”

  所以,我们当明了了佛法教理,就可以转魔境为道用,把禅修中出现的这些问题,看作是路标和导向。就如同好莱坞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记》:“派”因乘坐的航船在海上遇难,孤身一人和一只老虎挤在小木筏上在大海中漂泊,中途漂到一个美丽的小岛,岛上有丰富的食物;因为发现一具死人牙齿,让他觉醒这竟然是一座食人岛;发现了危险的“派”,知道自己的目的地还未到达,于是装满食物,毅然离开孤岛,继续漂泊;经过千辛万苦,“派”终于回到陆地。

  五十阴魔的境界,就如同大海中的孤岛,我们切不可停留,继续前进。

  菩萨“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慈是随时愿意给众生提供快乐和幸福,悲是随时愿意救一切众生离苦。所谓无缘,就是没有任何亲疏、爱憎之分,举目皆亲。慈悲的对象,包括亲人,也包括冤家;包括人类,也包括动物,涵括一切众生。没有哪个众生是菩萨舍弃的,是菩萨不愿施以援手的。菩萨对任何一个众生,不敌视,不漠视,不忽视,大悲周遍,绵延不绝。

  所谓同体,就是将众生和自己视为一体。就像你的脚扭伤时,手自然会去抚摸以减轻疼痛,这种帮助是身体的自然反应,是不需要加以考虑的。而在疼痛没有解决之前,这种帮助决不会半途而废,也不会分别,手是施恩者而脚是受惠者,不会有什么感恩与报恩的需求。所以,当我们以无所得的心修学佛法,自己就不会遭遇魔障。同时,如果发现有的同修魔障现前时,我们不要起瞋恨,落井下石。而是要生起悲悯心,能救则救,不能救则代为向三宝忏悔和祈祷,并引以为戒,不蹈覆辙。

  观音菩萨之所以能“寻声救苦”,之所以能“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正是因为拥有智慧,超越了二元对立,体证到生佛同体,消除了自我和众生之间的对立和隔阂。这种帮助不需要任何条件为前提,不需要考量对方是恶是善,是敌是友,是否有利可图等等。同时,这种慈悲是“三轮体空”的,不存在施者和受者之间的对立以及希求获取所谓的功德。正如《金刚经》所说:“菩萨灭度无量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因为无我,才能无住;因为无住,才能慈悲无限。

  圣者和凡夫都深信因果,并以此警策自己。其区别在于,在圣者的世界里,没有二元对立,只有一如光明。面对恶人恶行,凡夫会说:“你迟早会遭报应!”凡夫自身虽未施暴,但却寄希望于因果法则完成施暴。而圣者会说:“你终将成佛!”因为圣者祝福天下苍生,觉悟一切有情。

  这是一个多维共存的有情世界。在共业所感的世界中,每个人还在感受着自己的别业。大众面对同一个人、事、物,获得的信息和感受千差万别。世界只是一面镜子,我们所看到的影像都是自己内心世界的投射,我们的觉受来自于内心种子与外在因缘所起的现行。我们口中的是非善恶,好坏对错,其实都是对自己内心世界的表述和考量。

  每个人都是自己内心世界的国王,都拥有绝对的权力。是做暴君还是圣王,是把内心世界建成净土或者地狱,每个人都有权力自主选择。当我们对他人施以批判、攻击和抱怨时,等于是在宣判他人有罪。我们期待恶有恶报时,则是施以诅咒和刑罚。我们判决罪人越多,我们的内心就越黑暗。

  然而,这绝不是菩萨所期望得到的结果。菩萨“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一个菩萨道行者,我们不希望被宣判有罪,我们也不判众生有罪。我们不希望遭受惩罚,我们也不希望惩罚他人。我们拥有慈悲和智慧,我们爱所有的众生,祝福一切,觉醒一切,安乐一切。

  六祖云:“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当我们忘记了慈悲和智慧,我们的内心世界就会发生动乱,就会被贪欲、自卑、内疚、烦恼、嫉妒、瞋恨、愤怒所政变,失去权柄和掌控,内心世界就会演变成充满了冲突和危机的战场,处处不得安心。《坛经》云:“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如果说烦恼和怨结是黑暗,智慧和慈悲就是明灯,所谓“千年暗室,一灯即破”。其实,黑暗原本就不存在,只因为没有明灯,所以才会黑暗。因为没有智慧和慈悲,内心才会颠倒错乱,产生冲突、矛盾和挣扎。

  我们要欢喜地接受自己和他人,我们当以大慈悲心智慧地赦免并祝福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人:心净则国土净,心平则天下平。于是风和日丽,鸟语花香,五谷丰登,风调雨顺。

  以此,则五十阴魔哪里还会存在呢?

  南无阿弥陀佛!

  楞严经赞:

  修罗天道 苦乐条然 精研皆是受生渊

  生妄镜中天 法座垂全 详辨阴魔怨

  南无楞严海会佛菩萨

-------------------------------------------------------------------------------------------

更多清净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清净法师:朝圣楞严——《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卷十

认识自我(曙正法师)

回家(曙正法师)

学佛法 断烦恼(曙正法师)

圆满的人生(续明法师)

 

后五篇文章

清净法师:朝圣楞严——《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卷八

清净法师:朝圣楞严——《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卷七

清净法师:朝圣楞严——《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卷六

清净法师:朝圣楞严——《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卷五

清净法师:朝圣楞严——《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卷四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