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清净法师:朝圣楞严——《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卷六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清净法师:朝圣楞严——《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卷六

 

  本卷提要:观世音菩萨说耳根圆通,以闻熏闻修金刚三昧无作妙力,成三十二应,入诸国土。获十四种无畏功德,又能善获四不思议无作妙德。文殊师利以偈赞叹。佛更为说四种律仪(淫、杀、盗、妄),令离禅魔。

  一、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

  【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这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上起来,顶礼佛足,而对佛说:世尊!我回忆过去无数恒河沙劫以前,当时有佛出现在世上,名为观世音。我在这尊佛前,发菩提心,这尊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开始在闻性中修时,入流就渐渐亡失了所闻的声音,所闻的声尘既已消亡,入流的工夫亦臻化境,两者都达到寂灭。此时动静两种现象,一时都无。功夫逐渐增长,不但所闻的动静二相不复存在,耳根能闻的闻性,也同时俱尽。既然所闻的动静二相已尽,能闻的根也同时俱尽,此时已六用不行,唯余一觉。此觉即觉知能闻所闻俱尽,既有能觉所觉,即不能住,更进而观此觉何所依?久久观之,所觉三相(动静根三相)不存,能觉又何在?此时既空所觉之三,复空能觉之一,唯有一空独存。一空独存,即有能空所空,能所分明,即非究竟。必须更究而极之,以求圆满空性,最后悟到能空所空,俱不可得,空性始得圆明。进而空性消灭,唯存灭相,更进观此灭,乃与生相对而存,生既非真,灭亦不实。此时方是最后寂灭。忽然超越世间和出世间,十方世界,圆满周遍,所有诸法,无非自性光明。得到两种殊胜妙用,一是上合十方诸佛的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是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观世音菩萨”:观世音是鸠摩罗什大师的旧译,玄奘大师新译为观自在,民间多略称为观音。观世音菩萨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征,无论在大乘佛教还是在民间信仰,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以观世音菩萨为主导的大慈悲精神,被视为大乘佛教的根本。佛经上说,观世音是过去的正法明如来所化现,他在无量国土中,以菩萨之身到处寻声救苦。观世音与阿弥陀佛有着特殊的关系。他是西方三圣中的一尊,也是一生补处的法身大士,是继承阿弥陀佛位的菩萨,而且观世音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

  观世音菩萨具有平等无私的广大悲愿,当众生遇到任何的困难和苦痛,如能至诚称念观世音菩萨,就会得到菩萨的救护。而且,观世音菩萨最能适应众生的要求,对不同的众生,便化现不同的身相,说不同的法门。在佛教的众多菩萨中,观世音菩萨也最为民间所熟知和信仰。

  观世音菩萨十二大愿:

  第一:广发弘誓愿:广发弘誓大愿心,度尽众生消烦恼。

  第二:常居南海愿:泛海救迷度有情,善念南海观世音。

  第三:寻声救苦愿:为人诸病卧高床,诚念大士得安康。

  第四:能除危险愿: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

  第五:甘露洒心愿:观音慈把甘露洒,烦恼于是化成莲。

  第六:常行平等愿:弥陀加持常有念,随似观音平等心。

  第七:誓灭三涂愿:观音菩萨救苦声,愿度三涂除诸障。

  第八:枷锁解脱愿:志心持念观自在,枷锁苦痛得解脱。

  第九:度尽众生愿:有情众生誓愿度,旷劫精勤慈悲海。

  第十:接引西方愿:虚空之中引净土,至心诚念观世音。

  第十一:弥陀受记愿:观音精勤宏愿力,弥陀受记下世佛。

  第十二:果修十二愿:十二大愿弘誓深,有情共证无上道。

  观音赞:菩萨号圆通,降生七宝林,千手千眼妙真容,端坐普陀宫;杨柳枝头甘露洒,普滋法界熏蒙,千层浪头显神通,光降道场中;千层浪头显神通,光降道场中。

  观音偈:观音菩萨妙难酬,清净庄严累劫修。三十二应周尘刹,百千万劫化阎浮。瓶中甘露常遍洒,手内杨柳不计秋。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

  “从闻思修,入三摩地”:“闻、思、修”即闻慧、思慧、修慧;以三慧而得入三摩地。

  “初于闻中”:我最初于修习返闻自性的法门中。

  “入流亡所”:“入流”为“就路返家”。入了闻性之流,故忘失所闻的声尘。

  “所入既寂”:所闻的声尘既亡,声尘即寂止;所闻既然寂止,能闻的根(耳入)也自然就寂止了。

  “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动静两种声尘之相,都全然不生。此时不但“有声之声”没有生起,连“无声之声”也没有。

  “闻所闻尽”:能闻之“耳识”及所闻的“声尘”都灭尽。

  “尽闻不住”:虽然已能寂灭能闻及所闻,然而却对此境界毫不住著。

  “觉所觉空”:般若之智觉生起之后,又再进一步观照:此能觉的智及所觉的理,都是本自空寂,因为都是如来藏心所现故。

  “空觉极圆”:这是“觉所觉空”的结果。因为照见能觉所觉全都空寂,接着不思议地便产生了一种极其圆满的“空觉”境界。

  “空所空灭”:这一句表示菩萨又舍上面所证的“空觉极圆”的境界,从而照了也无所空之境。

  “生灭既灭,寂灭现前”:一切生灭的法尽皆灭已,证得“空如来藏”的究竟寂灭境界。

  “忽然超越世出世间”:顿超一切世间有为、出世间无为,于一切有为无为、凡圣、染净,皆顿然超出,再也不受有为、无为、染净、凡圣的分别之所局限,于是一切法得自在无碍。

  “十方圆明”:超越世出世间、一切凡圣、染净等分别,亲见十方圆满明彻。

  “获二殊胜”:因此更获得了两种殊胜的证境。

  “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心体上合于本觉,也就是所谓“全体”。

  “与佛如来同一慈力”:“慈力”,以“慈”而生能与一切众生乐之“力”,此即是禅门所说“全体”之后的“起用”,也就是,依体起用。

  “与诸众生同一悲仰”:以见十方圆明,无有凡圣之别,故其心泯然与上圣下凡皆合为一体,既与佛心通同,也与众生心通同。六凡四圣,十法界之心,一时普现,而于心、佛、众生现证三平等,更无分别。

  这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敬礼佛说:

  “我回忆过去多劫以前,观世音佛在世间的时候,我是他的一个弟子,我学习时深感教化的伟大,激发我生起以利他人为大前提的志愿,决定将来要继承佛陀伟大的事业。观世音佛教导我从闻、思、修,三方面次第学习,深入时就会产生毅力和智能的。我开始的第一步,就是从耳根的能闻方面下手,不让它攀缘外面的声音,自心便不会被声音转移,反转过来集中注意耳根内的音声,是隐约微细不容易分辨出来的。这声音由神经系统内发的,有不同的名字,如圣音、梵音、丹田音、妙音、观世音、中音、言音、海潮音等。因为精神集中注意内音,妄念便渐渐停息下来,身体犹似一块木板,不知冷热和苦乐。在感觉到内发的音声时,同时亦察觉心意仍存在,内音停止了,便进入相似寂灭的境界,在这初下手阶段中,是不能立即就拒绝一切粗细的声尘,粗的外尘先要疏远,细的内尘仍暂须保留,用作内观的对象,直到能所双亡,才可以说是入流亡所的。”

  “上来能所双亡,仍然是有功用的境界,要继续深察所入的内声尘,直到内音的动静二相都圆寂,器界和根身便了然不生,这是色阴尽相,消除了时间上劫浊的系缚。这时是真的进入亡所的初阶,还要不断努力。力量浓厚时,能闻内音的闻根,亦随所闻微细的内音,同时消灭净尽,这是受阴的尽相,消除了审察上见浊的系缚。在微细的能所双亡时,仍须要不停下来,继续前进,到觉性显露出来,它还是个有觉有知的,仍然是我相。再前一步,连知亦不知,觉亦不觉,正是觉所觉空的时候,也就是想阴尽相,消除了烦恼浊的系缚。”

  “到觉知既空掉了,空至极则的空觉圆满时候,还要把能空和所空,一起消除净尽,亦是末那识的行阴相尽,消除了众生浊的系缚。在空和所空消灭时,还有一个灭相,有灭自然有生;直到生相和灭相俱灭,阿赖耶的识阴破除,消除了生死中命浊的系缚。”

  “这时是全部生灭现象彻底消灭,寂灭的境界现前,忽然超越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达到真正心境统一的时刻,圆满十方,明照法界。同时获得两种殊胜境界!不是世人和一般解脱的人所能梦想的。第一、我心和十方佛的妙明真心,融合为一心,佛的慈悲愿力,就是我的慈悲愿力。第二、我心和十方生命体的妙明真心,也同样融合为一心,他们的热情仰慕,就是我的热情仰慕。”

  佛之所以会在十八界中(六根、六尘、六识)单独选择观音菩萨的“耳根”法门,而不是标举六根之外的六识和六尘,或阐扬其他二十四位菩萨于本经中提供的得悟方便,这跟“耳根”的特殊性质有着密切的关系。换一句话说,是“耳根圆通”法门独特的属性,决定了佛陀的最终选择。对此,文殊菩萨会在后面的段落为我们一一剖析。

  元音老人讲过《耳根圆通法门》,我们节录其中一段如下,以供大家深入学修:

  观世音菩萨于《楞严经》耳根圆通章中对我们说:“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

  我们修法用观世音菩萨耳根圆照,返闻闻自性的方法来做功夫最易得力。因为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耳根在六根中最灵敏、最锐利。用之修行,故极易成就。我们在修法时要一切放下,集中心力倾听自己心念咒的无声之声,要一字一字听得分明,才能把整个身心——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全都摄牢而不起妄念,从而证入三昧,打开本来,亲见佛性。我们修法,就是把大势至菩萨和观世音菩萨两位菩萨的用功法门合起来进行的。大势至菩萨教导我们念佛时说:念佛须“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我们现在用观世音菩萨所选择的六根中最利的耳根,统摄其他五根的方法来绵密持咒,也就是照大势至菩萨所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教导法修行。这样就把两大菩萨的用功方法合为一体来进行了,故最易成就。现在让我们来对照一下观世音菩萨是怎么用功观照成就的。他说: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观世音菩萨最初用功夫是用耳根返观自己能闻声音的闻性。而我们念佛时心念耳闻也是同样的返观自性。当我们念佛时,静听每个咒文的字音,就把整个身心置于闻性之流了,将身心放于能闻的法性当中去,就是“入流”。“入流”有几种解法,其中一种讲法是一个耳朵听进去,从另一个耳朵出来,意指入进去就流掉,不停在心里面,照字义上解也讲得通。另一种说法是入流就是“逆流”,意指声音来了不顺音声流浪,不跟声音跑,这也讲得好。(最初的入流方法是不跟声音跑)。正确的解释“入流”应该是将整个身心置于闻性之流,置于能闻声音的法性当中去。“亡所”就是外面的客观环境(如声音)就全都消融了,能做到“入流亡所”,身心就定下来啦,不为外界环境干扰了。所以做功夫第一步要做到心念耳闻,才能抓住妄念不随之流浪,才能入定。观世音菩萨接下来讲:

  “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就是我们做功夫做到能念之心停息了,妄念不动,咒语念不出来,要勉强提也提不出来。这时候就不要再提咒语了。“所入既寂”就是我们的妄心寂然不动了。念头停止不妄动,那就没有什么动静二相了。动静二相是相对而有的,既没有什么动、乱,故也没有静寂了。“了然不生”者,虽然没有动静二相,但是,不是如木石一般的没有知觉,而是了然不生。我们用功处于定中时咒语就不必再提,只静静地看著它,看这一念不生,寂静而了然的是谁?此时动静二相虽然了然不生,但是还没有化空,还有不生的一念在。再进一步,观世音菩萨告诉我们:

  “如是渐增,闻所闻尽。”这时候功夫已做到闻与所闻统统没有了,处于寂静的禅定中非常快乐,非常轻安宁静,非世间乐事可与媲美。但不能停留在此乐境中,一有留住就不能前进见到本性了。我们做功夫到这地步,往往发一点小神通,便沾沾自喜,以为到了家,哪知还相差甚远,所以观世音菩萨接下来说:

  “尽闻不住,觉所觉空。”假如此时我们放大光明,或见佛菩萨现身,乃至其他许多的神妙境界,都不可动心,都不能理睬他,一有住著,非但不能见性,还有著魔的危险。假如出现什么恶境界或鬼魔现前也不要惊怖,这些现象都是虚妄相并非实有。一者可能是业障幻现,二者或许是护法神考验你,看你幻境当前动不动心。总之,这都是假相,不要怕,也不要理他就无事了。“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简单地说,就是当能闻与所闻净尽而深入禅定得某些乐受或小神通时都不能住在这里面而裹足不前。要一点境界都不住—不论什么善境界恶境界都不住,将其化空。更进一步将“尽闻不住”之觉也化空,才能将能觉之心与所觉之境完全空掉。因为能觉与所觉还是相对的妄觉,不空掉它是不能见性的。但妄觉化空还有空在,空仍是幻影,而且有能空与所空相对的幻觉,这就是无始无明,也须照破它。所以观世音菩萨进一步说:

  “空觉极圆,空所空灭。”就是能空所空,相对的幻妄都消灭了,达到一丝不挂,一法不立,净裸裸、赤洒洒的境界,才能彻见真心。我们修法修到极处,忽然能念之心与所念之咒或者能观之心与所观之境一时脱落,这是好消息到来的时刻。此时乃千钧一发之机,亟须猛著精彩,看这无心可心,了了分明的是谁?还是自己本来面目否?稍一停机伫思,即被它影子所惑;如当机立断一把擒来,即亲证本性矣。但修道人往往错认空顶好,一点都没有最安静,住在空上,不思前进。殊不知这是一条岔路,一著空就落于“无记”——死在那里就完了。禅宗呵斥住空的行人为“黑山背后鬼窟里,冷水泡石头。”这种人是永远不会见性的。所以空也须消灭掉。进一步才能达到——

  “生灭既灭,寂灭现前”的境界,才能见到本性。所谓“生灭”是指一切事、一切物、一切相、一切念头,因为这些都是有生灭的。这些生灭的东西都消尽、外加空也消殒了,那不生不灭、不动不摇、不来不去、不增不减的佛性才能现前,这才是真证见本性。我们修法修到能所双亡,能念之心、所念之咒一时脱落,内而身心、外而世界一起消殒,虚空也粉碎时,就豁然开朗亲证本性了。

  那么证见本性后是否就完全到家了呢?也没有,因我们多生历劫的积习深重,非上上根人不能一悟就彻的,尚须历境练心,消尽妄习,才能挥发神通,圆证佛果。得有个“理属顿悟,事则渐修”的过程,所以还要做绵密保任功夫,除尽妄习,才能大放光明,朗照十方,证到观世音菩萨所证的“十方圆明”的胜果。

  【世尊,由我供养观音如来,蒙彼如来,授我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与佛如来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应,入诸国土。】

  世尊,因我供养亲近观音如来的缘故,蒙这尊如来,教我修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与佛如来,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应,入十方国土。

  “由我供养观音如来”:观音如来是观音菩萨因地中的本师。供养佛有两种方式:一、供养佛身:即随待左右、服勤给事,照料其生活起居等;二、供养佛心:即是依教奉行,继承佛志,自修化他,行于佛行。

  “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如幻”,了所修及能修,有如幻化,不可思议。“闻熏”,返闻熏转八识。“闻修”,返闻修证圆通。“金刚三昧”,又称金刚喻定、或金刚喻三摩地,以此定坚固、不可破坏,而能破坏一切,所以称金刚。

  “与佛如来同慈力故”;由金刚三昧之力破最后一分无明,彻达如来藏本心,而证圆通,因此得与诸如来一样,具有济拔众生之慈悲力用。

  “令我身成三十二应”:为了回应众生称念菩萨圣号,能于自身作三十二种变化身,以成就众生所求之善愿。

  在前面的经文中,观世音菩萨讲述自己修行超越之后,上合诸佛,下合众生,两种殊胜。这就是说证得了“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真正妙义,这是经过不断修行而且是证悟到的真理,而不仅仅是口头上文字上的游戏言论。在这个时候,自心,已经完全等同于一切诸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即心做佛,无我无佛;自心,已经完全含藏了一切众生,众生皆是我,无我无众生。

  三无差别,其实也就是无佛相、无我相、无众生相,“离一切相,即见如来”,这个时候,就已经是无上的成就了。可是这种成就,并不是完全寂灭,并不是冥昧顽空,而是能够如意自在地随缘显化,正所谓“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个时候,虽然没有了一切生灭之相,但是却难以灭绝一切游戏显现,这个灵动自在、活泼泼的游戏显现,究竟又是如何呢?

  观世音菩萨继续汇报:

  “从我接近观世音佛学习后,他还教授我学习如幻闻熏闻修的方法,幻想内音、幻观细尘,以幻闻幻观来熏修学习,得到证入金刚正定,和十方佛慈力同一体用,故我成就三十二种应化身,可以遍入十方一切世界。”

  十方诸佛,天地万物,一切都是上师的显现;芸芸众生,情与无情,显现的一切都是上师。菩提路上,和我们相遇的每一个人,都是我们生命中的上师。解脱道中,在我们身边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是觉醒的因缘。

  我们的一举一动,上师都在时时关注,视同心子。我们的每一步成长,上师都在悄然辅助,视同心子。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上师最疼爱的孩子,上师永远不舍得惩罚我们,只会适时以一个适当的方式提醒我们:断恶修善,生起出离心,增上菩提心,获得究竟解脱。我们做错了,上师会为我们纠正;我们继续做错,上师继续纠正;我们执著做错,上师执著纠正;我们强行做错,上师强行纠正。

  世界如此圆满。该去的去了,该来的来了,该发生的发生了,不该有的都没有。一切都是刚刚好,多一点则偏,少一点则不圆。云在青天,水在瓶里,眉毛在上,鼻孔朝下,饥了有饭,困了能眠。

  世界为我而存在,我因世界而觉醒。缘起如梦,无常幻化。地水火风空,工农商学兵,人人为我梦碌碌,我为人人幻悠悠。十方如来,同一慈力,一切众生,共一悲仰。山河大地,即是如来妙用;天地万物,即为法身显现;芸芸众生,尽显妙思纷纭;古往今来,无非前尘影事。

  万法归一,一即一切。上师即是我们本具的佛性,大光明藏。真如法界,本来清净。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佛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我是已成之佛,汝是未成之佛。过去诸佛如是悟,如是修,如是证;我今亦如是悟,如是修,如是证。

  1.求三乘应

  【世尊,若诸菩萨,入三摩地,进修无漏,胜解现圆。我现佛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若诸有学,寂静妙明,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独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若诸有学,断十二缘,缘断胜性,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缘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若诸有学,得四谛空,修道入灭,胜性现圆,我于彼前现声闻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世尊,若是诸位菩萨,已证入禅定,还希望进修无漏胜解现圆的,我即现佛身而为其说法,令其得以解脱。假若一般修行人,愿求成就独觉的,已修到寂静妙明,已得殊胜妙明之慧,预现圆满之相。我就在他的面前,现独觉身而为其说法,使其得到解脱。若是一般修缘觉行和辟支佛行的人,十二因缘断除后,胜性更臻于妙,预现圆满之相。其时我就在他面前,现缘觉身而为其说法,令其得到解脱。若是有学之众,得到四谛空,修道入灭,胜性现圆,我就在他们面前,现声闻身而为他们说法,令他们得到解脱。

  “入三摩地,进修无漏”:指菩萨已得三摩地,欲依三昧力而进修无漏道。

  “胜解现圆”:“胜解”,殊胜之解;“现圆”,将现圆满,此最后阶段最难突破,是最紧要关头,故观音菩萨现身教授、加持。

  “我现佛身”:因为菩萨修行是为了求无上菩提,故观音菩萨便须现佛身,方能与彼心相应,令其信受。

  “令其解脱”:这里指解脱变易生死,因为菩萨已离分段生死。

  “寂静妙明”:这是独觉乘人,处无佛之世,独自处于寂静,自观世间生灭现象,而悟得十二因缘,因此而证辟支佛道,故证得妙慧明彻。

  “断十二缘”:此指缘觉乘人,依佛所教,观十二因缘,逆生死门,修还灭门,而断十二缘起的钩锁,入不生灭,得辟支佛果。

  “得四谛空”:这指声闻人在见道位,断四谛下的见惑,所以称证得四谛的见惑空。

  观世音菩萨说:“若是有些菩萨,已经得到正定,进修无漏法,在高深胜解将近圆满时,我即现佛身跟他们演说,帮助他们得到究竟的解脱。若是有些初、二、三果的弟子,喜欢自己寂静安居,求自然慧,到快要明白的时候,我即现独觉身跟他们演说,帮助他们得到明白和解脱。若是有些初、二、三果的弟子,明白了十二因缘的方法,对生命起源的顺逆境界、观察又观察,将要圆满的时候,我即现缘觉身跟他们演说,帮助他们得到解脱。若是有些初、二、三果的弟子,修习苦、集、灭、道,四种真现实真理,在无为胜解快要圆满时,我即现阿罗汉身跟他们演说,帮助他们得到解脱。”

  2.求诸天应

  【若诸众生,欲心明悟,不犯欲尘,欲身清净,我于彼前现梵王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若诸众生,欲为天主,统领诸天,我于彼前现帝释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欲身自在游行十方,我于彼前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欲身自在飞行虚空,我于彼前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爱统鬼神,救护国土,我于彼前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爱统世界,保护众生,我于彼前现四天王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爱生天宫,驱使鬼神,我于彼前现四天王国太子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有众生,欲心明悟,不犯欲尘,在欲之身,得到清净。我就在他们面前,现梵王身而为其说法,使他们能得到解脱。若是有些众生,想作天主,统领诸天,我就在他面前,现帝释身为他们说法,令他们成就愿望。若有些众生,要想身得自在,游行十方,我就在他的面前,现自在天身而为其说法,使他们的愿望能得到成就。若是有些众生,要想自身得到自在,可以飞行在虚空中,我就在他的面前,现大自在天身而为他说法,令他的愿望成就。假若一些众生,喜欢统率鬼神,救护国土,我就在他面前,现天大将军身而为他说法,令他成就愿望。若是一些众生,喜欢统领世界,保护众生,我就在他面前,现四天王身为他说法,令他成就愿望。若是有众生,喜欢生在天宫中,能驱使鬼神,我就在他的面前,现四天王国太子身而为他们说法,令他们成就愿望。

  “欲心明悟”:指明白了知淫欲为欲界受生、生死的苦本。

  “不犯欲尘”:指持戒清净,不犯淫欲。

  “欲身清净”:指因持戒而令欲界之身清净离欲。

  “欲为天主”:“欲”,希望。“天主”,指三十三天(忉利天)之天主。

  “帝释”:即忉利天天主,名释提桓因。

  “欲身自在”:“欲”,希望。“身自在”,有神足通,故其身于十方界来去自在。

  “游行十方”:“十方”,指在六欲天及其下之四大洲中。

  “自在天”:为欲界最高的第六天,他化自在天的天主。

  “飞行虚空”:“飞行”,比前面的游行更殊胜。“虚空”,指色界天所摄的大千世界中的范畴。

  “大自在天”:此为色界之最高天,又称摩醯(xī)首罗天,也是色界天的魔王。故知魔王有二,一在欲界天,一在色界天。

  “天大将军”:即欲界天的大将军,也就是天将。

  “四天王”:为欲界最低天的天王,在须弥山腰的四方: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此四天王为帝释天的臣属,都归敬佛法,为佛法之护法,巡视四大洲,保护下界众生。

  “四天王国太子”:四大天王,又称护世四王,各有太子多名,皆容貌端正,有大势力,如哪吒太子即其中之一;哪吒为北方毘(pí)沙门天(多闻天)的五个太子之一。

  3.求人趣应

  【若诸众生,乐为人王,我于彼前现人王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爱主族姓,世间推让,我于彼前现长者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爱谈名言,清净自居,我于彼前现居士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爱治国土,剖断邦邑,我于彼前现宰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爱诸数术,摄卫自居,我于彼前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是一些众生,想作人间的帝王,我就在他的面前,现帝王身而为他说法,成就他的愿望。若是一些众生,爱主族姓,在世间被人推重让以上座,我就在他的面前,现长者身而为他说法,使他能够成就愿望。若是一些众生,爱谈名理之言,以守道清净自居,我就在他的面前,现为居士身而为他说法,成就他的愿望。若是一些众生,喜欢治理国土,剖断邦邑的狱讼是非,我就在他们面前,现宰官身而为其说法,成就他们的愿望。若是一些众生,喜欢数术之学,以摄生卫体之术自命。我就在他们面前,现婆罗门身而为他们说法,使他们成就志愿。

  “乐为人王”:人间的国王。

  “爱主族姓”:喜欢成为大族高姓的大家长。

  “世间推让”:因为是望族之长,所以世间人都推重、谦让于彼。

  “爱谈名言”:世俗名人的嘉言,如儒家的《论语》、《四书》之类。

  “剖断邦邑”:“剖断”,即剖析判断种种讼案。“邦邑”,于大邦或小邑。

  “爱诸数术”:“数”,天文地理、阴阳历算。“术”,医、卜、命相、咒水、书符等。此即是婆罗门五明的医方明以及内明,

  “摄卫自居”:“摄”,调摄身心。“卫”,保卫生命、行固精养气等养生之道。“自居”,自处。

  【若有男子,好学出家,持诸戒律,我于彼前现比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女人,好学出家,持诸禁戒,我于彼前现比丘尼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男子,乐持五戒,我于彼前现优婆塞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女子,五戒自居,我于彼前现优婆夷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是有一些男子,厌弃尘世的劳累,好学愿意出家,持众戒律,我就在他们面前,现比丘身而为他们说法,成就他们的愿力。若是有些女人,厌弃世间尘劳和女人身,好学出家,愿意持众禁戒,我就在她们的面前,现比丘尼身而为其说法,令其成就愿力。若是有些男子,愿意持五戒,我就在他的面前,现优婆塞身而为他说法,成就他的愿望。若是有些女子,自持五戒,我就在她面前,现优婆夷身而为其说法,成就她的志愿。

  “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优婆塞”:亲近承事三宝的男子,居家学佛的男居士。

  “优婆夷”:意思是近事女,女居士。

  【若有女人,内政立身,以修家国,我于彼前现女主身,及国夫人命妇大家,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众生,不坏男根,我于彼前现童男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处女,爱乐处身,不求侵暴,我于彼前现童女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有女人,以内政立身,并以此修家国,我就在她的面前,现大国的帝后身,或者诸侯国的君主夫人身,或者朝廷诰命之妇身,或者受人尊敬的女人身为她们说法,使她们成就修治家国之事。若是有的众生,不坏男根,我就在他的面前,现童男身而为他说法,成就他的志愿。若是有处女,爱乐永保处女之身,不受异性的侵犯,我就在她的面前,现童女身而为她说法,令她能成就志愿。

  “内政立身”:“内政”,内主家政。“立身”,勤俭贞娴以立身。

  “以修家国”:以修身而利益家国。

  “女主身”:即大国的帝后。

  “国夫人”:诸侯国的君主夫人。

  “命妇”:朝廷诰命之妇,也就是大臣的正配夫人,受朝廷的封诰,为第一品夫人、二品夫人等,有其固定封赐的衣袍、冠带、饰物等。

  “大家”:女子的尊称。

  “不坏男根”:此指不坏男根的童贞。

  “爱乐处身”:“处身”,处女之身。

  “不求侵暴”:喜爱保持处女童贞之人,则不希求受如是暴力侵害,不以彼为乐。

  4.求离八部应

  【若有诸天,乐出天伦,我现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诸龙,乐出龙伦,我现龙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药叉,乐度本伦,我于彼前现药叉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乾闼(tà)婆,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乾闼婆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是有诸天的天人,想要离开天趣,我就现天人身而为他们说法,令他们成就愿望。假若有各种龙,想出离龙类,我就现龙身而为他说法,令他成就志愿。若是一些药叉,想出离他的种族,我就在他的面前,现药叉身而为其说法,使他们成就志愿。假若乾达婆,要想脱离他的同类,我就在他们面前,现乾达婆身而为他们说法,成就他们的愿望。

  “乐出天伦”:天人都有天眼通,知自己天福报尽,将堕落受苦,因此也颇有生无常想,而欲修行以出离天道者。

  “药叉”:意思是捷行、勇健、或暴恶;有地行药叉、空行药叉及飞行药叉三种。属于鬼道众生之一。药叉通常喜爱佛法,而为佛教的护法。《最胜王经》云:“是等药叉皆悉爱乐如来正法,深心护持。”

  “乾闼婆”:意思是寻香、或香阴。以其不食酒肉,唯闻其香。与紧那罗同为帝释天的音乐神。帝释天若想听他奏乐,烧沈水香,乾闼婆即寻香而至,故以为名。

  【若阿修罗,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阿修罗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紧那罗,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紧那罗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摩呼罗伽,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摩呼罗伽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是阿修罗,想脱离他的本类,我就在他们面前,现阿修罗身而为他们说法,令他们的愿望得以成就。若是紧那罗,要想脱离他的本类,我就在他们面前,现紧那罗身而为他们说法,令他们能成就愿望。若是摩呼罗伽,想脱离他的本类,我就在他们面前,现摩呼罗伽身而为他们说法,成就他们的心愿。

  “阿修罗”:意思是非天,因他们有天之福,而无天之德,故名。阿修罗有四种,分属四趣:化生者属天趣摄;卵生者属鬼趣;胎生者属人趣;湿生者属畜生趣。阿修罗又称为无端正,男丑女美。

  “紧那罗”:意思是疑神,其形似人,头有一角,见者生疑。是帝释天歌咏之神。

  “摩呼罗伽”:意思是大蟒神。此类众生因心多恚痴,故所感之报为聋痴无知,常含毒伤害众生。

  5.求得人道应

  【若诸众生,乐人修人,我现人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假若一般众生,愿意不舍人身,我就现人身而为他们说法,令他们能成就志愿。

  “乐人修人”:“乐人”,乐生为人。“修人”,乐修人乘之法。

  6.求离非人应

  【若诸非人,有形无形,有想无想,乐度其伦,我于彼前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假若这些非人之类的众生,如有形或无形之类,有想或无想之类,要想度脱他的本类,我都在他们面前,各现他们的身而为他们说法,成就他们的心愿。

  “若诸非人”:这一段所说的非人,即统括前面天龙八部中所未包含的非人之类。

  “有形无形”:“形”,色、色蕴。有些非人有色蕴,有些非人则无色蕴。

  “有想无想”:“想”,想蕴。有些非人具有想蕴,有些非人则不具想蕴。

  【是名妙净三十二应,入国土身。皆以三昧闻熏闻修无作妙力,自在成就。世尊,我复以此闻熏闻修,金刚三昧无作妙力,与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众生,同悲仰故,令诸众生,于我身心,获十四种无畏功德。】

  此名为妙净三十二应入国土身,都是以三昧闻熏闻修无作的妙力,自然成就。世尊,我又以此闻熏闻修金刚三昧的无作妙力,与十方三世六道的一切众生,同一悲仰的缘故,令这些众生,从我的身心上,得到十四种无畏的功德。

  “妙净”:“妙”,以其能随类各应,不可思议,所以称妙。“净”,虽现身而不著于所现之相,无所染著,所以称净。

  “入国土身”:入于诸佛国土而示现之身。

  “无作妙力”:“无作”,无造作,即任运、无功用行;亦即起用之际,都随众生缘,而从大悲心中自然流出如是妙用,不复思议、也无作意,无能无所之相,所以称无作妙用。

  《楞严经》和《法华经》都讲到观世音菩萨,示现三十二应,以“无作妙力”,寻声救苦,广度众生。观世音菩萨就是我们佛性的“慈悲”品质和能量,当我们有困难向菩萨祈祷时,我们本具自性即刻如《金刚经》所说“如来悉知悉见”,佛性如调度中心的运作一样,立刻就地取材,应机显现,找到有能力和有条件帮助我们的人,让“慈悲品质”在他心头自然生起,主动帮我们解决困难。此人此时此刻,就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或许他过去从不喜欢帮助人,而此时此刻他却很愿意帮助我们,或许过后他自己也觉得奇怪和偶然。这就是观世音菩萨所说的“不动道场涉入世间,不坏世界能遍十方”。

  任何人随时都可能成为我们的观世音菩萨,我们随时也可以成为任何人的观世音菩萨——就在慈悲心自然生起的那一刻!

  在本段经文,观世音菩萨小结说:“以上这些三十二类的随缘应化之身,全部都是来自于我的如幻三昧的闻薰闻修,全部都不是有意造作而成,而是任运的自在的妙力成就。”

  其实,从上述的文字中,我们也能够清楚地知道,所谓的三十二类,其实也只是个约数而已,观世音菩萨的大慈为例,寻声满愿的能力,其实是无法用具体的数字来衡量的。而且本段经文还透显了更深层地秘密:

  天地万物就是诸佛的身密,一切音声就是诸佛的语密,我们生起的悲心就是诸佛的意密。香岩祖师听到破竹声音,忽然大悟:“扑竹非他物,纵横不是尘,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苏东坡说:“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就净土法门来说,山河大地、日月虚空、草木石涧,都是阿弥陀佛光明显现的法身;风声、流水声、火的劈啪声、动物的叫声、鸟的歌声、人声,宇宙中的一切音声,都是阿弥陀佛圣号振动所自然生起的法音;我们自身慈悲喜乐、安逸平和的觉受,都是阿弥陀佛安乐清净的法意。透过持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和本尊瑜伽的修持,我们将不费力地证得往生净土之成就。

  佛之身密:《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佛之语密:《佛说阿弥陀经》:“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

  佛之意密:《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普贤菩萨行愿品》: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

  1.令离八难无畏

  【一者,由我不自观音以观观者,令彼十方苦恼众生,观其音声,即得解脱。二者,知见旋复,令诸众生,设入大火,火不能烧。三者,观听旋复,令诸众生,大水所漂,水不能溺。】

  第一、因我不把耳根,追攀外间的声尘,利用闻性注意体内的声音,内根内尘本是同源的,在脱黏内伏时,能使所有苦恼的人们,留意自己称念我名字的音声,由念而和我融合,便能得到解脱。

  第二、由我闻性只注意内音,所以一根返源,眼、鼻、舌、身亦不再取境,因此心不流逸,各根亦旋流回归。能使所有的人,遭遇猛火时,因为仍留意自己称念我名字的音声,由念和我融合,就算是猛火亦不烧到他的。

  第三、因我返闻,即在观照闻性时,若是有人遇上水灾,被大水漂流,因为仍留意自己称念我名字的音声,由念和我融合,即使是大水也不会淹他的。

  “我不自观音,以观观者”:我不只是自己观众生求救之声,而观我所欲救拔者。

  “令彼十方苦恼众生,观其音声,即得解脱”:而是要加持或教导十方世界,正受苦恼的众生,亦得自己返观其念菩萨之音声,以此因缘而自修返闻自性法门,与我一般,因而得究竟解脱。

  “知见旋复”:以我修行将六根的知见等旋妄复真,而得圆通三昧,故能令众生入火不烧。

  “观听旋复”:以我自己修行将耳根之观听之功旋妄归真,以此三昧加持之力,能令众生堕水不溺。

  【四者,断灭妄想,心无杀害。令诸众生,入诸鬼国,鬼不能害。五者,熏闻成闻,六根销复,同于声听,能令众生,临当被害,刀段段坏,使其兵戈,犹如割水,亦如吹光,性无摇动。六者,闻熏精明,明遍法界,则诸幽暗性不能全,能令众生,药叉、罗刹、鸠槃茶鬼、及毗(pí)舍遮、富单那等,虽近其傍,目不能视。】

  第四、由我返闻,意识被收摄,胡思乱想便断绝。妄想消除,内心不会生起杀害念头的,这样能使所有的人,称念我的名号,由念和我融合,就算是闯入异类非人的鬼域,鬼亦没有办法害他的。

  第五、随闻性内熏,成一真体,一根返源,六根同时得解脱,能互用无碍。这样能使所有的人,称念我的名号,由念和我融合,就算有人拿刀砍杀他,所用的刀会毁断,失去作用,像用刀割水,水没有受到损伤一样。

  第六、由返闻熏修,回归真性时,本有的智慧光明,遍照法界,所有幽冥的鬼神,如药叉、罗剎、鸠盘茶、毗舍遮、富单那等鬼类,在光明中都不能自全,何况想接近称念我名号的人,由念和我融合,他们已经不能看见,更谈不到伤害了。

  “断灭妄想,心无杀害”:由我自己修行断除六识之妄想分别,且心无杀害,故超越鬼神之心行,因此我能加持众生,当其入于鬼国,不被鬼害。

  “熏闻成闻”:返熏妄闻成为真闻。

  “六根销复,同于声听”:六根销妄复真。“听”,即闻性。“同于声听”,即与闻性相同。

  “犹如割水”:刀虽割水,水亦无断痕,故无所伤。

  “亦如吹光”:如以口吹太阳光,太阳光是吹不熄的。

  “闻熏精明,明遍法界”:由于我以“返闻”法门熏修,而得复本精之妙明,此妙明遍照法界。

  “则诸幽暗,性不能全”:诸鬼众都是以幽暗为性,菩萨妙明加持所致,则诸鬼的幽暗性不能保全。

  “鸠槃茶鬼”:即魇魅鬼。

  “毗舍遮”:啖精气鬼。

  “富单那”:主热病鬼。

  【七者,音性圆销,观听返入,离诸尘妄,能令众生,禁系枷锁,所不能著。八者,灭音圆闻,遍生慈力。能令众生,经过险路,贼不能劫。九者,熏闻离尘,色所不劫,能令一切多淫众生,远离贪欲。】

  第七、在外内声尘和动静二相消灭的时候,闻性旋返,一切虚妄浮尘远离,称念我的名号,由念和我融合,他们是不会被禁闭、系缚、枷锁拘束的。

  第八、在声音寂灭,闻性圆满周遍,和佛慈力相应,能使因为称念我的名字,由念和我融合的人们,经过险路时,盗匪也不会向他们打劫。

  第九、从闻性熏修,远离色声等妄尘,因为称念我的名号,由念和我融合的人们,虽然性多淫欲,也会不被勾引,反能消除淫念和远离贪欲的。

  “音性圆销,观听返入”:“音性”,即音声动静二性。“观听”,观照能听闻之性。“返入”,逆流返入本性。

  “灭音圆闻”:“灭音”,寂灭音声生灭之相。“圆闻”,而圆证闻性。

  【十者,纯音无尘,根境圆融,无对所对,能令一切忿恨众生,离诸瞋恚。十一者,销尘旋明,法界身心,犹如琉璃,朗彻无碍,能令一切昏钝性障诸阿颠迦,永离痴暗。】

  第十、所闻纯一净音,没有外尘,根境融合时,无能无所,一念不生;能使因称念我的名号而和我相应合的人们,远离忿怒和瞋恨。

  第十一、在内外声尘净尽,回复本有闻性光明,这时世界和身心,犹如琉璃瓶,通明朗照。能使因称念我的名号而和我相应合的人们,生起善心,断除自私、愚痴和邪见。

  “纯音无尘,根境圆融”:以我修反观纯一闻性所显之妙音,别无所对之尘,也就是“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故内根外境圆融无碍。

  “无对所对”:无能对、所对,故绝一切对立差别。

  “销尘旋明,法界身心,犹如琉璃”:因此能令外之法界、内之身心,皆如琉璃一般通彻光明。

  “阿颠迦”:意思是无善心,也就是心中无善法的众生,以其根暗钝,故于法不了,不能摄受任何善法,故心中无善。交光法师说此为愚痴之极者。

  【十二者,融形复闻,不动道场,涉入世间,不坏世界,能遍十方,供养微尘诸佛如来,各各佛边为法王子,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男者,诞生福德智慧之男。十三者,六根圆通,明照无二,含十方界,立大圆镜空如来藏,承顺十方微尘如来,秘密法门,受领无失,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女者,诞生端正福德柔顺,众人爱敬有相之女。】

  第十二、消融四大所成的幻身,回复本有的闻性,真心随缘涉入三种世间,不违俗谛,能遍入十方佛国土中,常随佛学,做继承佛陀正法教化的接班人;能使因称念我的名号而和我相应合的人,欲求男孩子的,便诞生具有福德智慧的男孩子。

  第十三、由一根返源,六根同时成就圆通,都可以互用,灵明朗照,含裹十方世界,如大圆镜智如来藏,都能接受十方佛所有教化的方法,不会遗失;能使因称念我的名号而和我相应合的人,欲求女孩子的,便诞生具有福德、柔顺、相貌端正、人见人爱的女孩子。

  “融形复闻”:“融”,销融。“形”,四大幻形。“复闻”,旋复真闻之性。

  “不动道场”:“不动”,以不生不灭故不动。“道场”,真如的理体,也就是真如本心。

  “涉入世间”:“涉入”,起于大悲,依三昧力,故能涉入。“世间”,有三种世间:器世间、有情世间、真觉世间。菩萨以三昧之力,于此三世间都能涉入无碍。

  “不坏世界”:菩萨虽以三昧力涉入世间,但也不破坏世间的因果,以无我相故。

  “明照无二”:“明”,表圆通之体。“照”,表圆通之用。“体”与“用”二者对于已达圆通境界之菩萨而言,已无差别,他已能即体即用,即用即体,无二无别,是为体用圆通之相。

  “含十方界”:此圆通之体与用含裹了十方世界,十方之佛世界尽在其中。

  “立大圆镜,空如来藏”:“圆镜”之义,圆者,圆满也。镜有二义:一、能照;二、能摄、能映。“如来藏”有二相:一、空如来藏;二、不空如来藏。

  “承顺十方微尘如来秘密法门”:以立大圆镜之空如来藏,广大无边,能含能摄一切,故能摄受十方如来的秘密法门。

  【十四者,此三千大千世界,百亿日月,现住世间诸法王子,有六十二恒河沙数,修法垂范,教化众生,随顺众生,方便智慧,各各不同,由我所得圆通本根,发妙耳门,然后身心微妙含容,周遍法界,能令众生持我名号,与彼共持六十二恒河沙诸法王子,二人福德,正等无异。世尊,我一名号,与彼众多名号无异,由我修习得真圆通。是名十四施无畏力,福备众生。世尊,我又获是圆通,修证无上道故,又能善获四不思议无作妙德。】

  第十四、在大千世界中,有一百万万个太阳系的天体行星,其中所有佛的继承弟子,是有恒河沙数那样多,正在修学实践中,做世人的师范,都能随顺世人的心理,用不同的善巧方便,以智慧去教化他们。在这样多佛的继承弟子中,我是其中一人得到耳门的圆通本根,发挥出闻性的伟大妙用,身心微妙含容整个法界,无不周遍。能使因称念我的名号而和我相应合的人,去和称念其它所有佛的恒河沙数继承弟子名字,所得福德是相等的,没有优劣的。我的名字,和他们众多的名字,平等没有不同,因为我修习的方法得到真圆通,所以有这样伟大的妙用。世尊,我又获得此种圆通,修证而得成无上圣道,以此之故,又能获得四种不可思议的无作妙德。

  “此三千大千世界”:即是娑婆世界。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即一佛世界),共有百亿须弥山,百亿日月,及百亿四天下。

  “诸法王子有六十二恒河沙数”:这是观世音菩萨以圣慧眼现量所见,见此娑婆世界中,共有这么多大菩萨,于三界六道随类化身,乘愿利生。

  “修法垂范”:此诸菩萨自修种种法,为众生作示范,留下典范。

  “与彼共持六十二恒河沙诸法王子,二人福德正等无异”:有一人持观音圣号,在此同时,另外一人则持六十二恒河沙菩萨圣号。结果,这两人所得的功德,“正等无异”,完全相等、一般无二。

  “福备众生”:福荫周备于一切众生。

  我、本尊、天地万物,一体不二,同为如来藏之显现。此时此刻的我,置身于清净光明坛城。佛经所描述的菩萨品质、境界、国土,皆为我之当下境界。贪、瞋、痴,分别为喜乐、忿怒、寂静本尊之显现。一切万法都是光明显现,一切现象都是本来圆满,一切天地万物都是诸佛坛城,一切众生都是如来不二化身。

  2.身不思议——化身无量

  【一者,由我初获妙妙闻心,心精遗闻,见闻觉知不能分隔,成一圆融清净宝觉。故我能现众多妙容,能说无边秘密神咒。其中或现一首三首五首七首九首十一首,如是乃至一百八首,千首万首,八万四千烁迦罗首。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四十六十八二十至二十四,如是乃至一百八臂,千臂万臂,八万四千母陀罗臂。二目三目四目九目,如是乃至一百八目,千目万目,八万四千清净宝目,或慈或威,或定或慧,救护众生,得大自在。】

  一是由于我最初获得耳门三味,获得能闻心性,为妙中之妙,超出余门。最后心精证得寂灭,根中遗失虚妄闻性,妄闻既遗,妄见妄觉,也同时俱尽,因此见闻觉知,都不能分隔,成一圆融无碍的清净宝觉。故我一身能现众多妙容,能说无边秘密神咒,其中或现一个头,三个头,五个头,七个头,九个头,十一个头,甚而至于一百零八个头,千头万头,八万四千烁迦罗头。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四,十六,十八,二十,至二十四,如是至于一百八臂,千臂万臂,八万四千母陀罗臂,二目三目,四目九目,甚而至于一百八目,八万四千清净宝目。或现慈容,或现威容,或现定相,或现慧相,救护众生,得大自在。

  “由我初获妙妙闻心”:由我从最初获得三摩地以来,即以始觉之妙智合于本觉之妙理,而返闻真如本心。

  “心精遗闻”:达于一心精明,而遗脱所闻之尘,并能闻之闻根。

  “见、闻、觉、知不能分隔,成一圆融”:由于“妙妙闻心,心精遗闻”,故令六精之见、闻、尝、嗅、觉、知等用,再也不能分隔此一心,此本心复成为一圆满融通之体,无有隔阂障碍。

  “清净宝觉”:“清净”,无垢、无染。“宝”,本然真心能出生一切妙功德法,自受法乐,令他得脱,所以称“宝”。“觉”,本觉明朗照耀。

  “烁迦罗首”:梵文,义为金刚轮。“首”,代表法门的主体。以此等法门犹如金刚,不动不坏,又能摧破一切邪伪、恶、不善法,故如轮,碾压、碾碎、破坏义。

  “母多罗臂”:梵文,印的意思,也就是手印。以观世音菩萨所现各臂,或结手印,或执法器、兵器;而法器、兵器也是“印”的意思,密教所谓的“三昧耶印”。

  3.语不思议——咒力无畏

  【二者,由我闻思,脱出六尘,如声度垣,不能为碍,故我妙能现一一形,诵一一咒。其形其咒,能以无畏施诸众生,是故十方微尘国土,皆名我为施无畏者。】

  二是由于我因闻思而脱出六尘,如声音越过垣墙不能成为阻碍,因此我显出的妙用,能够现种种不同的形貌,念种种不同的咒。这些形貌和咒语,能以各种力量施无畏于众生,所以十方如微尘多的国土众生,都名我为施无畏者。

  “由我闻思”:由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如声度垣”:比喻菩萨所得解脱自在无碍之状,犹如声音可穿过墙壁,毫无困难。

  “现一一形,诵一一咒”:观世音菩萨若现某种形,即诵彼形相应的密咒。

  4.意不思议之一——舍贪行施

  【三者,由我修习本妙圆通清净本根,所游世界,皆令众生舍身珍宝,求我哀愍。】

  第三是由于我修习本根的妙用,而得到圆通,清净了本根,因此我所教化的世界众生都能舍弃身边的珍宝,奉献财物,请求我的怜悯教化。

  “本妙圆通”:此圆通为依于如来藏,所以称本具微妙。

  “所游世界”:菩萨至十方世界度化众生。

  “皆令众生舍身珍宝”:观世音菩萨能以其三摩地心密之力,加持众生,令速破悭贪无明,而得舍内外财宝。

  5.意不思议之二——随求即得

  【四者,我得佛心,证于究竟,能以珍宝种种,供养十方如来,傍及法界六道众生,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昧得三昧,求长寿得长寿,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

  第四是我悟彻佛心,证到究竟。因此能以种种珍宝供养十方如来。以此供养功德,傍及于法界六道众生,求妻的得到妻,求子的得到子,求三昧的得到三昧,求长寿的得到长寿,甚而至于求大涅槃的得到大涅槃。

  “我得佛心”:“佛心”,诸佛因地本心,指如来藏心。

  “能以珍宝种种,供养十方如来,傍及法界六道众生”:这是指菩萨证入本心后,即能出生一切财宝,上供诸佛,下施众生。此是菩萨自得无贪,不但无贪,而且能积极的善施一切。

  “求妻得妻,求子得子”:这是菩萨对于凡夫之施,指财施,以妻、子、田产等皆是“外财”所摄。

  “求三昧得三昧”:这是菩萨对修行人、三乘贤圣之法施。

  “求长寿得长寿”:这是菩萨对人、仙所作之内财施,以福、寿、康、宁是“内财”所摄。

  “求大涅槃得大涅槃”:“大涅槃”即无上涅槃,也就是无馀依涅槃,此是诸佛自证无上菩提所得者。这是观世音菩萨对修行一佛乘的大菩萨众的无上法施。

  【佛问圆通,我从耳门圆照三昧,缘心自在,因入流相,得三摩提,成就菩提,斯为第一。世尊,彼佛如来,叹我善得圆通法门,于大会中,授记我为观世音号,由我观听十方圆明,故观音名遍十方界。】

  现在佛问圆通,我是以耳门圆照三昧,缘心而得自在,因入流相,得成三摩提,此为第一。世尊,观音如来,赞叹我善得圆通法门,于大会中,授记我为观世音的名号。由于我观听十方圆明,是故观音名号,遍于十方世界。

  “我从耳门圆照三昧”:从耳门返闻自性,圆照一心而得之三昧。

  “缘心自在”:缘一心本源,证得自在之用。

  “授记我为观世音号”:令我于佛同号,故成为观世音菩萨。所以“观世音”这个圣号是佛亲自授记的。

  观世音菩萨汇报完自己“耳根圆通”的修行方法及成果后,又总结说:

  “佛陀!您现在问哪一个法门是最圆通的,我是从耳根下手,圆照闻性,而得正受,心不缘尘而得自在,反闻成就,入流亡所,就得到正定,以至成无上觉道。我认为这个方法是最第一。过去的观世音佛,见我善长修习圆通方法,当年在大会中称扬赞叹,给我授记,名叫观世音。我由注意内音,观照闻性得到摄心亡尘,圆明了知十方世界,故此观世音名字,也遍满十方国土中。”

  观世音菩萨在中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家家有弥陀,户户有观音”,这句古今流传的俗语,就充分说明了中国民众崇敬供奉观世音菩萨的盛况,以及观世音菩萨在中国民间的深远影响。印度的菩萨和中国民众结缘最深的,莫过于观世音,中国民众对她的崇信远在其他佛教本尊之上。直到今天,观音菩萨依然深受广大民众的虔信和膜拜,继续展示其神奇的魅力。

  观世音菩萨形象变化之多,在佛教圣众中也可以说是独一无二,这一现象本身也就是观世音菩萨最受万民百姓崇信的证明。即是说,是因为万民百姓最崇敬观世音菩萨,相信观世音菩萨,万民百姓才创造了这样众多的观世音菩萨造像。

  三十三观音:

  (1)杨枝观音:造型为立像,手持净瓶、杨枝,常戴女式风貌和披肩长巾。(2)龙头观音:造型为云中乘龙。(3)持经观音:坐在崎岖岩石上,手持经卷。(4)圆光观音:合掌坐于岩石上,身后现圆光火焰。(5)游戏观音:乘五色云,左手放于偏脐处。(6)白衣观音:身披白衣,左手持莲花,右手作与愿印。(7)卧莲观音:卧于池中莲花之上。(8)泷见观音:坐岩石观赏瀑泉。(9)施药观音:手持药草。(10)鱼篮观音:手提鱼篮。(11)德王观音:趺坐于岩畔,左手置膝上,右手持树枝。(12)水月观音:法相现身月色水光中。(13)一叶观音:乘一片莲花飘于水面。(14)青颈观音:坐于断岩,右膝立起,右手置膝,左手扶岩壁。(15)威德观音:坐岩畔,左手执金刚杵,右手持莲花,作观水状。(16)延命观音:头戴宝冠,或着白衣,手持草药赤柽柳。(17)众宝观音:坐地上,右手向地,左手放在弯膝上,身挂宝物。(18)岩户观音:在山洞中打坐,欣赏水面。(19)能净观音:伫立海岩边上,望海沉思。(20)阿耨观音:左膝倚于岩上,两手相交,眺望海景。(21)阿摩提观音:三目四臂,乘白狮,身有光焰,天衣璎珞,手持宝棍,怒目瞋容。(22)叶衣观音:四臂,身披千叶衣,头戴宝冠,冠上有无量寿佛像。(23)琉璃观音:乘一片莲叶,双手捧琉璃壶,轻浮水面。(24)多罗观音:直立乘云,合掌持青莲花。(25)蛤蜊观音:乘蛤蜊上,或居于两扇蛤蜊壳中。(26)六时观音:左手执摩尼宝珠,右手持梵筴,立像,常作居士装束。(27)普慈观音:头戴天冠,身披天衣,立于山岳之上,为大自在之化身形象。(28)马郎妇观音:右手持《法华经》,左手持头骸骨,为民妇形象。(29)合掌观音:合掌立于莲台上。(30)一如观音:坐于云中莲座上,立左膝,作飞行状。(31)不二观音:两手重叠,在水中坐莲叶上。(32)持莲观音:坐莲叶,持莲茎,常作童女或童男面孔。(33)洒水观音:又称“滴水观音”,右手执洒杖,左手执洒水器,作洒水相;或作右手持瓶泻水状。

  除三十三观音外,中国民间还有大量各不相同的观音,如自在观音、准提观音、不空羂(juàn)索观音、送子观音、三面观音、不肯去观音、鳌头观音、马头明王观音等等。此外,在民间故事、神话传说、艺术作品中也处处可见观世音菩萨的形象和影像,几乎可以说观世音菩萨已经跨越宗教,无所不在,无所不能。这一切堪称宗教和文化奇迹。

  二、文殊师利对二十五圣所修法门的评述

  【尔时世尊于师子座,从其五体同放宝光,远灌十方微尘如来,及法王子诸菩萨顶。彼诸如来亦于五体同放宝光,从微尘方来灌佛顶,并灌会中诸大菩萨及阿罗汉。林木池沼,皆演法音,交光相罗如宝丝网,是诸大众,得未曾有,一切普获金刚三昧。即时天雨百宝莲华,青黄赤白,间错纷糅(róu)。十方虚空,成七宝色,此娑婆界大地山河,俱时不现,唯见十方微尘国土,合成一界。梵呗咏歌,自然敷奏。】

  其时,世尊在师子座上,从他的五体同放宝光,远灌十方微尘一样多的如来以及法王子和众大菩萨的顶。这些如来也从五体同放宝光,从微尘一样多的方向,来灌佛顶,并灌会中众大菩萨及阿罗汉的顶。林木池沼,都演出法音,放光相互交织成宝丝网一般。所有在座大众,从来没有见过像这样生佛同庆,天地呈祥的祥瑞现象,于是大家一齐普遍得证金刚三昧。即时,天雨百宝莲华,作为供养,其色青黄赤白,相间错落,纷然杂陈,十方虚空,都成为七宝色,这个娑婆世界的大地山河,全部隐没不见,唯见十方像微尘一样多的世界,共合成一个世界。梵唱歌咏的声音,自然敷宣节奏。

  “五体”:头、双手、双脚,合为五体。

  “远灌十方微尘如来及法王子诸菩萨顶”:这是表圆通的总相,诸佛之光互相灌注,表示自他因果交彻。“灌顶”,表圆通的妙理为最胜之顶法,而此顶法无二,也就是一如来藏心。诸佛以此顶法入行者顶,加持行者,名为灌顶。

  “林木池沼皆演法音”:色与声诸法,法法都圆融,林木池沼等无情都演法音,即成有情,因而有情与无情也相融相摄,成为一体,无有隔碍。

  “交光相罗如宝丝网”:释尊之光灌于他佛,他佛之光也来灌释尊,所有佛光相交。相罗织成一片,好像一张宝丝所织成的网一样,表诸佛所证,同体不分,为一真如法界。

  “一切普获金刚三昧”:这表示与会大众因见诸佛所现妙相,由此等妙相而悟了妙性,由亲见不思议事,而悟不思议究竟坚固之理。且由诸佛之光加持,无明顿除,而获诸大士所证之金刚三昧,不动不坏。

  “青、黄、赤、白”:莲华之四色,表如来之四智。

  “间错纷糅”:表如来四智之行相互相涉入。

  “十方虚空成七宝色”:“虚空”,表空如来藏。“成七宝色”,表不空如来藏所成就密严之相。

  “十方微尘国土合成一界”:表自他没有隔碍,一体圆融。

  “梵呗咏歌自然敷奏”:这表示圆通之法乐,任运而成。

  《楞严经》进展到这个阶段,佛的再次放光,说明了下面将要出现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的,是释迦牟尼佛和十方无数无量的佛陀全部都认可的佛教的秘密,只要能掌握了这个秘密,就一定可以脱离所有一切平常山河大地显现的执著,可以得到一切显现皆是佛土、一切音声皆是法音、一切众生皆是圆满佛陀的圆满境界。

  一切万法都是光明显现,一切现象都是本来圆满,一切天地万物都是诸佛坛城,一切众生都是如来不二化身。

  因为空性的如来藏本具光明,所以如来藏的万千幻化亦具光明。染污的法执听信了未来才是光明,所以得不到当下的解脱;如癫狂的演若达看不到自己的头,到处惊慌奔走找寻;亦如黑熊坚信下一个棒子最大,筋疲力尽而抱憾终生。坚固的我执害怕失去自我,身处自性安乐之涅槃却在感受轮回的苦痛;如井底深深躲藏的青蛙,看不到广袤的蓝天苍穹;亦如海面漂浮的泡沫,恐惧小我的破灭而无法融入浩瀚大海。着眼当下,不起此座,必能究竟成佛;打开心扉,日出东方,自会光照大千。

  无需改变,我们当下的一切都是完美显现!如果愿意改变,只是再换一种完美显现!选定一种完美的显现模式,我们会成为他!发现显现完美的过程,就是修行的次第;发现显现之完美,就是悟道;现证完美之显现,就是成道。这就是无上瑜伽的修法,又名首楞严、大圆满、大方广、大手印、心地法门!

  【于是如来,告文殊师利法王子:汝今观此二十五无学诸大菩萨,及阿罗汉,各说最初成道方便,皆言修习真实圆通。彼等修行,实无优劣前后差别,我今欲令阿难开悟,二十五行谁当其根,兼我灭后,此界众生,入菩萨乘求无上道,何方便门得易成就?】

  于是如来告诉文殊师利法王子,你现在观察这二十五位无学位的众大菩萨及阿罗汉等,各人说他们最初成道的方便,都说是修习的是真实圆通。他们所修习的,其实并没有优劣前后等差别。我现在想使阿难开悟,这二十五种行门中,哪一种行门适宜于他采用?同时在我入灭以后,此界的众生,要想进入菩萨乘,求得无上的妙道,采取哪一种方便行门,能容易成就?

  “彼等修行实无优劣,前后差别”:这二十五圣,他们各自的修行,实在不能说何者较优、何者较劣,或是有任何高下的分别。

  “谁当其根”:哪一种法门适合阿难的根性?

  “何方便门得易成就”:哪一种法门容易成就?

  【文殊师利法王子,奉佛慈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承佛威神说偈对佛。】

  文殊师利法王子,接奉了佛慈心的旨意后,即从座上起来,仗佛的威神之力,对佛说偈语道:

  “承佛威神”:即使像文殊师利这样的大菩萨,于佛会中,欲有所说,还是得“承佛威神”,方有所作,何况我辈?可见《楞伽经》说的一点都不错:如果无如来威神加持,世间乃至无有一人能修一行、或说一法。

  【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

  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ōu)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

  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

  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初心入三味,迟速不同伦。】

  觉海之性,澄清而圆现万有,此圆满含藏万有之性,而澄湛不移,此即觉性本自随缘不变,一念不生,一切本自具足。起心欲照,则无明瞥起,转生业识,而成所有之相。所有之相既已妄立,又与妄立之所,相对而成妄能,此时圆澄寂照之性,反成晦昧。故迷失而成虚空,又与空相对而成妄有,也就是世界。此中妄想澄凝,成为器世界,(国土)知觉运动,成为有情世界(众生)。

  虚空生于觉心之中,犹如海中一个波浪一样,一切有漏众生,与微尘一样多的世界,都是依赖虚空而存在,一旦海浪消灭了,虚空本来无有,何况依赖虚空而存在的三有情器世间。

  达到本元的觉性原没有两样,但入门的道路却有很多,走向圣道的道路无所不通,无论顺行逆行都是方便的道路,初发心入三昧的人,因为选择的道路不同,入三摩地也各有迟速的不同。

  1.研判六尘圆通

  【色想结成尘,精了不能彻,如何不明彻,于是获圆通?

  音声杂语言,但伊名句味,一非含一切,云何获圆通?

  香以合中知,离则元无有,不恒其所觉,云何获圆通?

  味性非本然,要以味时有,其觉不恒一,云何获圆通?

  触以所触明,无所不明触,合离性非定,云何获圆通?

  法称为内尘,凭尘必有所,能所非遍涉,云何获圆通?】

  色想相交结才能成为尘境,因为尘境染蔽了本根,于彼精真了然之性,不能明彻,圆通必须明彻才能入,如何能以不明彻之色尘而获得圆通呢?

  音声杂和语言,但它具备了名句和味,一不能包括一切,从此处入门,怎会得到圆通呢?

  香尘是要与鼻根相合才能知觉,离了鼻根则不能感到有香尘,因此不能常住,似此或有或无,不能固定常住,从此入门,怎能获得圆通呢?

  味性不是本然有的,必需待尝味时才显出作用,味觉既不能永恒常一,从此处入门,怎能获得圆通呢?

  触尘必需要待所触的物件才能明确知道触觉是如何?如没有所触的物件就不可能知道触尘,因此触尘必是与所触相合才有,离时便无,这样触尘就没有固定的体性,怎能从此处获得圆通呢?

  法尘称为内尘,凭外五尘所落谢影子,能落与所落都不能互遍互涉,依此怎能获得圆通呢?

  2.研判五根圆通

  【见性虽洞然,明前不明后,四维亏一半,云何获圆通?

  鼻息出入通,现前无交气,支离匪涉入,云何获圆通?

  舌非入无端,因味生觉了,味亡了无有,云何获圆通?

  身与所触同,各非圆觉观,涯量不冥会,云何获圆通?

  知根杂乱思,湛了终无见,想念不可脱,云何获圆通?】

  见性虽然对境分明,但只能明白前方,后方就不能明白,四角也只能前方明白一半,后方一半就全然不知,依此怎能获得圆通呢?

  鼻息出入,通于内外,现前交接之际并无出入之气,何况出入支分,现前断离,三际不相涉入,依此怎能获得圆通呢?

  舌根知味不是没有来由的,它是因味尘而产生觉知之性,味尘亡时,觉性就销亡入于无有,从此处入门,怎能获得圆通呢?

  身根与所触的情况相同,能触所触双方都不是圆满的觉观,身之与触,合时则有,离时则无,其性不定,怎能从此获得圆通呢?

  知根与意识妄想杂混在一起,依之起修,欲求澄湛明了,终不能见,因此妄想念虑,终不可脱,怎能获得圆通呢?

  3.研判六识圆通

  【识见杂三和,诘本称非相,自体先无定,云何获圆通?

  心闻洞十方,生于大因力,初心不能入,云何获圆通?

  鼻想本权机,只令摄心住,住成心所住,云何获圆通?

  说法弄音文,开悟先成者,名句非无漏,云何获圆通?

  持犯但束身,非身无所束,元非遍一切,云何获圆通?

  神通本宿因,何关法分别,念缘非离物,云何获圆通?】

  识见杂三和,究其根本三处都不可得,自身先无实体,依之而修,怎能获得圆通呢?

  心闻洞彻十方,自在无碍,这是由于菩萨多劫修习,广大愿力所感。初心不可能达到,所以不能从此获得圆通。

  观想鼻端白气,本是佛对治难陀散心权宜的机用,只是令人摄持心内的妄念,假若心真有所住,怎么会获得圆通呢?

  说法只是运用音声,拨弄文字,不应当得到大开悟。富楼那所以得大开悟,成阿罗汉,是因为他历劫修成无碍辩才,今世因缘会合,所以如此。说法只是名言句义,都是有为法,并不是开漏胜业,怎能依之而获得圆通呢?

  持戒和犯戒但能约束身体的行为,假若不是身业所摄,就无所约束,元本不能遍一切处,如何能获得圆通呢?

  神通本是宿因久修所成,并不关现前法尘分别意识,妄想攀缘,虽依法尘,然而不能离外物,若是离了物,法且不有,何况于识,如此局限于物,何能获得圆通呢?

  4.研判七大圆通

  【若以地性观,坚碍非通达,有为非圣性,云何获圆通?

  若以水性观,想念非真实,如如非觉观,云何获圆通?

  若以火性观,厌有非真离,非初心方便,云何获圆通?

  若以风性观,动寂非无对,对非无上觉,云何获圆通?

  若以空性观,昏钝先非觉,无觉异菩提,云何获圆通?

  若以识性观,观识非常住,存心乃虚妄,云何获圆通?

  诸行是无常,念性元生灭,因果今殊感,云何获圆通?】

  若从地性来观,地性坚碍,不是初心所能通达,而且平地也仅是有为法,不属于无为的心法,何能获得圆通呢?

  若从水性观察,想念并不是真实,如如之理,也不是初心觉观所能达到,如何能依此获得圆通呢?

  若从火性来观察,厌有并不是真离,不是初发心最好的方便,怎能获得圆通呢?

  若从风性来观察,动寂二相不是没有对待,有对待即不是无上觉,怎能依此获得圆通呢?

  若是从空性来观察,昏钝先就不是觉,无觉即与菩提相背,依此怎能获得圆通呢?

  若是从识性来观察,观识生灭不停,不能常住,自体先不能定,怎能依它获得圆通呢?

  一切行为本不能常住不变,念性元在生灭当中,既然以生灭为因,怎能得到无生灭的果呢!依此如何能获得圆通?

  1.此世界之因缘

  【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

  欲取三摩地,实以闻中入,离苦得解脱,良哉观世音;

  于恒沙劫中,入微尘佛国,得大自在力,无畏施众生;

  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救世悉安宁,出世获常住。】

  我现在启白世尊,佛出现在娑婆世界,此方的真正教体,清净在于音闻。若想取得三摩提,实应从闻中入门。

  离苦得到解脱,良哉观世音,于恒河沙数的劫中,进入微尘一样多的佛国,得到大自在的力量,以无畏施予众生,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救世间一切苦,满众生一切愿,使众生在世间得到安宁,出世间能得到常住。

  2.耳根之优点:“圆、通、常”三真宝

  【我今启如来,如观音所说,譬如人静居,十方俱击鼓;

  十处一时闻,此则圆真实,目非观障外,口鼻亦复然;

  身以合方知,心念纷无绪,隔垣(yuán)听音响,遐迩俱可闻;

  五根所不齐,是则通真实,音声性动静,闻中为有无;

  无声号无闻,非实闻无性,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

  生灭二圆离,是则常真实,纵令在梦想,不为不思无;

  觉观出思惟,身心不能及。】

  我现在启白如来,正如观音所说,譬如人在静居时,十方同时击鼓,十处也同时得闻,这就是圆真实。

  眼根不能看见障碍以外的事物,口鼻也同样是如此,身体要与物相合时才有知觉,意根中念相生灭不停,纷然而无头绪,隔墙能听见音响,远近都能听闻,其他五根所不能达到,所以名为通真实。

  音声之性,在动静二相中显现,从听闻中知道有无,当无声时称为无闻,此时不是闻性消灭了,声无之时闻性既无灭,声有之时闻性也没有生,这个闻性是远离了生灭的,所以名为常真实。即使在梦想中,于外境全无所思之时,此闻性亦不因不思外境而灭,觉观出自意识思维,心之知性,身之觉性,皆不及于梦中。

  3.病在循声

  【今此娑婆国,声论得宣明,众生迷本闻,循声故流转,阿难纵强记,不免落邪思;岂非随所沦,旋流获无妄。】

  现在此娑婆世界中,一切事理,都要依靠声音言论才能宣传让大家明白。众生迷失了本有的闻性,循声流转于生死中,阿难纵能强记,也不免缘于尘相而落邪思,岂不能随其所沦溺旋流复其本来之闻性,渐次增进而获得真实无妄。

  4.一根返源,六根解脱

  【阿难汝谛听,我承佛威力,

  宣说金刚王,如幻不思议,佛母真三昧,汝闻微尘佛;

  一切秘密门,欲漏不先除,畜闻成过误,将闻持佛佛;

  何不自闻闻,闻非自然生,因声有名字,旋闻与声脱;

  能脱欲谁名,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见闻如幻翳(yì);

  三界若空华,闻复翳根除,尘销觉圆净,净极光通达;

  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摩登伽在梦;

  谁能留汝形,如世巧幻师,幻作诸男女,虽见诸根动;

  要以一机抽,息机归寂然,诸幻成无性,六根亦如是;

  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一处成休复,六用皆不成;

  尘垢应念销,成圆明净妙,余尘尚诸学,明极即如来;

  大众及阿难,旋汝倒闻机,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

  圆通实如是,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过去诸如来;

  斯门已成就,现在诸菩萨,今各入圆明,未来修学人;

  当依如是法,我亦从中证,非唯观世音,诚如佛世尊;

  询我诸方便,以救诸末劫,求出世间人,成就涅槃心;

  观世音为最,自余诸方便,皆是佛威神,即事舍尘劳;

  非是长修学,浅深同说法,顶礼如来藏,无漏不思议;

  愿加被未来,于此门无惑,方便易成就,堪以教阿难;

  及末劫沉沦,但以此根修,圆通超余者,真实心如是】

  阿难!你现在仔细听着,我现在乘佛的威力,宣说金刚王,如幻不思议,佛母真三昧。

  你曾听如微尘一样多的佛,一切秘密法门,欲漏不先除,虽然畜积多闻,仍是循尘流转,不知道旋流复闻,故终成过误。与其畜积多闻,以持诸佛佛法,何不以耳闻,反观自己闻性呢。

  闻不是自然而产生,因声之动静而有闻之名字,若能旋闻内观,自然亡其声尘,声尘既脱,动静双亡,然能脱之根性不复名闻,一根既然返源,不复循尘,此时尘既不缘,根无所偶,自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自得解脱。本一精明,起于虚妄见闻,正如净目起于幻翳(yì),于三界现起空华,现在闻性既已复还本源,六根一时解脱,此时幻翳之妄根已除,空华自不能复存。根除觉性指无局限,尘销体本无垢染。此时仍有能觉所觉,犹名为结,随称圆净,犹未到极圆极净之地。必要到觉所觉空,空所空灭,寂灭现前之时,才到极圆极净地步。此时云开月现,光照万方,此光即寂而照,称性含虚,为圆通之极致。此时已得全体,复获大用。退而涉世度生,说三空而观世,犹如梦中之事,摩登伽女,亦为梦中之人,先梵天咒,亦为梦中之语,何能牵梦外人之心,留梦外人之形呢?

  正如世上的巧幻师,幻成很多男女,虽然看见他们的众根在动,但他们是受机械的牵引,机械一停息,他们就停息了,此时众幻都没有作用了。

  六根也是这样,其本元是依靠唯一精明的阿赖耶识,分为六性,和合根与尘,阿赖耶识一动,男女诸根皆动,犹如机关抽动一样,现在反闻还复本元,阿赖耶识即不动,见分亦归寂然,此时想所依之相无有,识所依之情不存,故尘垢应念即消。成为圆明净妙,余尘还需要继续修学,最后寂灭现前,净极光通,即齐于佛果。

  大众以及阿难,旋转颠倒你的闻机,反闻来闻你们能闻的自性,就此闻性,即可成就无上道,真实的圆通,也就是如此。

  这是过去现在未来微尘一样多的佛,走向涅槃的共同道路。过去众如来,这条门路已得到成就;现在众菩萨,虽然还未成佛,但依此道路各入于圆明;未来修学的人,应当依照此法修学,我也是从此法中证得道果的。不但观世音菩萨是如此。

  诚然如佛世尊所问,要我拣择二十五行中,何者最易成就?让末劫时期,想求出离生死的凡夫,和二乘人想成就涅槃心的,哪条方便门路最为当机?我认为观世音菩萨所行,最为当机。

  二十五圣所说除了观世音以耳门修学而外,其余诸门,都是靠佛的威德和神力加被,即事而得舍弃尘劳,不是通常都可修学的浅深都适宜的方便门路。

  顶礼如来藏,无漏不思议,愿求加被未来,于此门无有疑惑,最为方便易于成就者,莫过于从耳根入门,其圆通之力,超过其余诸门,真实心就是如此。

  在这一段经文中,文殊菩萨通过对二十五种圆通法门的分析和判别,也相当于是对《楞严经》前面几卷内容的提纲携领的小结,最后考虑到每个法门的自身特点,考虑到阿难多闻贪重的个性,考虑到未来世众生的入手方便,最终选择了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闻薰闻修如幻金刚三昧法门,以此定为最上、最当机。

  并且文殊菩萨反复强调了这个圆通法门,并不仅仅是观世音菩萨一个人修行成功了,而是包括文殊菩萨自己在内,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诸佛、一切大菩萨共同成就涅槃的法门,是弥足珍贵的佛教最上秘密。

  《直指觉性赤见自解》节录(莲花生大士):

  今当用强制直指之法引入此性。你的当下觉性原本就是如此,它是那不造作而自明,怎么能说你不了解心性?对此觉性本来无可修持,你怎么能说修持没有成就?既然你的本觉现量就是这一念,你怎么能说你找不到自己的心?就是那个觉明本无间断,你怎么能说未见心之本面?心之思维者原本就是它,你怎么能说找不到那个动念者?对它没有任何可以作的,你怎么能说作而无得?本来不须修整,听之任之就可以,你怎么能说无法进入安静?你只要无为无作完全放下就可以,你怎么能说对它无能为力?觉、明、空(现)三者本是无别元成,你怎么能说修之反而无成?本觉是无有因缘自生元成,你怎么能说不能努力精进?念头是当下生起当下即消,你怎么能说无法对治?当下的本性就是如此,你怎么能说对它不能认识?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身心了然,得大开示。观佛菩提及大涅槃,犹如有人因事远游,未得归还,明了其家所归道路。普会大众,天龙八部,有学二乘,及诸一切新发心菩萨,其数凡有十恒河沙,皆得本心,远尘离垢,获法眼净。性比丘尼闻说偈已,成阿罗汉。无量众生,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于是阿难以及大众,听了文殊菩萨的话后,都觉得身心舒泰,了无挂碍,得到了大的启发,看佛菩提,与大涅槃,就像是有人外出远游,不得回家,现在才明白了还家的道路。当时在会大众,与天龙八部,有学二乘,以及新发心的菩萨,其总数共有十倍恒河沙之多,都明白了六根门头圆湛精明,不生不灭的本性,远离了尘垢,得到法眼清净。性比丘尼闻听文殊菩萨说完偈后,马上断尽残余妄想,证到四果阿罗汉。此时无量众生,都发无等等正等正觉的心。

  “阿难及诸大众”:即与阿难同机的一类。

  “身心了然”:于修转根身与心性之法,皆完全明白。

  “犹如有人因事远游,未得归还”:就好像有人出门远游,无法回家,且因出外太久,连回家的路都忘了。

  “明了其家所归道路”:先前听取二十五圣的圆通法门,就好像旅人听到有二十五条回家的路线一样,不知哪一条才是最便捷的、最直接的路径。现在听了文殊菩萨的评选,完全明白哪一法是最便捷之道,也就是:入手处是在耳根,而其方法则是“旋流获无妄”。

  “天龙八部”:这些是凡众。以下有学二乘等是贤圣众。

  “皆得本心”:都悟得本有真心。

  “法眼净”:又称净法眼或法眼清净。为具有能观了真理,无碍、无惑之眼。这在小乘为初果见四谛之理时得之,大乘则于初地见真如时,称为法眼净。

  “性比丘尼”:即摩登伽女。

  “无等等”:没有人能跟他齐等,他是最高、最上的。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

  文殊菩萨说完选择圆通的偈语后,阿难和大众,身心感到轻安和明白,同时上来听到佛详详细细的演说,明白将来成佛的觉道和永恒的结果,犹如有人外出远游,迷失方向,不能回家,到今天明白回家的道路一样。会中的大众,有护卫天人等八种类别的,初、二、三、四果的声闻、缘觉、初发心入学的菩萨,数目很多很多,都了解到本有的真心是远离尘垢的,得到清净的择法觉支,对事理都清楚起来。在会的三果优婆夷摩登伽女,在听完偈语后,我执已尽,成阿罗汉。还有会中无量旁听的人,同时都发起无可比伦的无上道心。

  前文,观世音菩萨向佛和大众汇报了自己的修行方法时说:“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从此段经典的整体上分析,观音菩萨不但把“耳根圆通”的最初下手方法给指示了出来,而且也把整个修学过程,以及所证境界作了明确的宣示。对此,为了大家更能深切理解“耳根圆通法门”,我们再引用常海法师《耳根圆通修持法门举要》中的“耳根圆通的修证原理与过程”如下,以作参考:

  “耳根圆通法门”中最为关键、也是最应留意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如下的三点:

  一是修学“耳根圆通”的操作方法;

  二是修学“耳根圆通”的最后结果;

  三是修学“耳根圆通”法门需要经历的复杂过程。

  对于第一个重点,从观音菩萨教示的相关内容来看,修学“耳根圆通”法门的学者,最初只是利用“耳根”的倾听功能,作为修持的入手方便,然后再凭借耳根的“闻性”作用,来对耳根的内面进行一系列的反观;而这又恰是能否修成“耳根圆通”的第一个关键。至于修学“耳根圆通”法门,最后会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结果,观音菩萨在上段经文当中,也是交代得十分清楚,那就是大乘佛教普为修学佛法的行人树立的唯一目标——寂灭。对于第三个要点,由于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和复杂,所以我们将采取循序渐进、层层分析、数字量化的手法,对此进行认真的解析。

  (一)修学“耳根圆通”法门的第一步,就是要凭借“耳根”的“闻听”功能。修学的基础是要求修学之人在根、尘面面相对的同时(耳听声),一定要做到“入流亡所”。而这里的“入流亡所”主要含有二层意思:

  一是入流,也就是把凡夫习以为常向外攀缘声尘的闻听功能,转入向内的“闻性”上觉照。按照明交光的说法,就是“入者,旋反也;流者二意:1.流谓法流,即闻性也,入流者,旋转闻声之闻,反闻自性也;2.流者,注也,顺闻奔声外注,谓之出流,反闻照性内注,谓之入流。”圆瑛法师对此也有解释,他说“入流”就是“以观智为能入,耳门为所入,入既旋反闻机,不出流缘声,而入照性也”。按照上述二位大德的意见,修学“耳根圆通”法门的学人,只要能够依据上面的方法“入流成功”的话,也就达到了修学“耳根圆通”的第一步要求;

  二是亡所,是指在闻性发生作用的当下,修学者要做到外遗声尘之动相,也就是在自己的意识形态里,不再留有声尘大小的任何意识。如此则能部分摆脱声尘的深重束缚,获得修学“耳根圆通”法门的初步成功。也就是达到一种万籁俱寂,了了无声的境界。

  (二)学人在第一层修学的基础上,进一步舍去声尘的静相,因为声尘之静相,虽然也是学者修学“耳根圆通”的修学所得,但是它也是吸引“闻性”向外奔流的尘垢。所以学者切勿以为出现的静相,就是自己所要追求的最后目标。而是应该及时舍去的对象,这样修学之人也就不会被所谓的“静相”,深重地窠臼起来,从而彻底摆脱静相的束缚。

  (三)修学之人在第二层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加功用行向内反流,若能向内反流成功,修学之人就能获得一种“寂静”的感觉。而这里的“寂静”不是“动尘”消除以后的“静相”,而是“动”、“静”二相彻底断灭以后的境界。如同本经所说:“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四)动静二相彻底消除以后,也等于是完全摆脱了“声尘”的窠臼,此时修学之人尚需自强不息,勇猛精进,进一步强化自己所证的“寂静”境界。同时在这种“寂静”境界的基础上,学者开始反观原初赖以成立的“闻听”功能,通过对“闻听”功能的如实观照,学者自会发现原来依靠的“闻听”功能,已经不是赖以成圣的有效方便,而是需要对治和舍去的虚妄尘相。所以学者一定要做到“如是渐增,闻所闻尽”,也就是彻底地把“闻听”念相从自己的意识中剔除出去。如果学者能够除去耳根之“闻听”念相,也就达到了修学“耳根圆通”的第四步成就。

  (五)能否从自己的意识中成功剔除最初的下手功夫——“闻听”功能,既是学者向前进发、提高功力的试金石;又是验证自己的修学有无进步的唯一标准。倘若学者一味留恋耳根之闻听作用,或是不愿舍去这个方便,那么这个学者要想达到终极目标——寂灭,那就要比“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还要难上几千万倍。因此学者千万不能以此为足,而是需要继续努力,舍去第四步的闻听,抉发第五步的“初觉”,把人本的“觉性”,从幽深的无明遮蔽之中,显发出来。

  (六)初步显现的觉悟,只是舍去闻性的开始,而不是修学的终结。所以证得觉悟的学者,还要于此精进不懈、加功用行,进一步把来之不易的初步之“觉”舍去掉。倘若学人能够于中彻底铲除初觉,那么修学之人就会发现,就连人们津津乐道、爱恋随顺的觉性,也是虚幻生灭、空无实体的,这时学人就会有种“觉所觉空”的意识,“空”的概念也就于焉展开。

  (七)尽管“空”既是佛教有别于其他外道的不共特色,又是佛教许多宗派倡导的根本理念,但是在本经看来,它不仅是影响人们走向“寂灭”的障碍,也是圆满修学“耳根圆通”需要舍去的对象。因而本经教导我们,已经证得“空境”的学人,应该于证得“空境”的极致之后(也就是圆空),不要自然地去随顺“空境”停滞不前,而是立即把其“空境”完全排遣,也就是要向观音菩萨所教授的那样,“空觉极圆、空所空灭”。

  (八)“空境”被成功的排遣之后,学者就会有种“灭空”的感觉,这时以前所证的一切境界,比如像“亡所、寂静、闻性、觉受、空境”等,也就全然的从学者的意识当中,彻彻底底被清除出去。于是证得此种境界的学人,除了尚有一丝微细的“灭空”意识之外,其他的一切也就荡然无存了。

  (九)“灭空”的境界,尽管已经达到修学“耳根圆通”法门的第九层次,然而它仍然不是观音菩萨指向的终极理想。因此修学“耳根圆通”法门的学者,还是应当“百尺竿头、再进一步。”把“灭空”思想意识彻底的舍去掉,达到“生灭已灭”的超越境界。

  (十)当修学“耳根圆通”法门的学人,成功地把“灭空”的微细意识,从生命结构的底里,无明隐覆的幽深之中勘落、消融。那么修学之人期待已久的理想,观音菩萨设立的崇高目标,大乘佛教共许的旨趣,释迦世尊的出世本怀——寂灭,也就灵光独耀、毫无遗漏的展现在学者的面前。最为经典,又独一无二的表述就是“寂灭现前”。

  以上用数字量化的手法从十个不同的方面,简要地讨论了“耳根圆通”整个修学原理与方法。从中不仅可以清楚地了解了“耳根圆通”法门鲜明地修学次第,而且也认识到“耳根圆通”法门不同其他法门的独特理论形式。那就是“耳根圆通”法门利用一系列的“否定”手法,彻底瓦解和消融学者心中的所有念相和定执,即便是其他法门和有些经典,高度赞扬和肯定的“觉知”与“空境”,在“耳根圆通”法门的独特意境中,也成为需要扬弃和割舍的执障。从这个意义上讲,本经阐扬的“耳根圆通”法门,不但具有其他修学方法共同具有的次第性质,同时还采用十种特殊的遮诠智慧,不仅层层剥削学人的各种虚幻“觉受”,而且也相当成功地把人们指向了宇宙人生的绝对真理。

  三、断除杀盗淫妄,摄心入三昧,以安立道场,远诸魔事

  【阿难整衣服,于大众中合掌顶礼,心迹圆明,悲欣交集,欲益未来诸众生故,稽首白佛:大悲世尊,我今已悟成佛法门,是中修行得无疑惑。常闻如来说如是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我虽未度,愿度末劫一切众生,世尊,此诸众生,去佛渐远,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欲摄其心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场,远诸魔事,于菩提心得无退屈。】

  阿难整理好衣服,于大众中,合掌顶礼,心迹圆明,又悲又喜,为了想饶益未来的众生,所以稽首再拜而启白于佛:修心之法,如六结三空等,都有踪迹可寻,始终备悉归家之路,所以称圆明。大悲的世尊,我现在已悟得成佛的法门,在这当中修行,没有疑惑。过去我常听如来说过这样的话:自己还未曾得度,就先度人的,是菩萨的发心。自觉已得到圆满,能够觉他的,是如来化现在世上。我虽然现在还没有得度,但我愿度末劫时期的一切众生。世尊,这些众生,去佛的时代渐远,那时,邪师说法,多如恒河沙,要摄受他们的心,入于三摩地,怎样令他们安立道场,使他们远离一切魔事,使菩提心,不得退屈?

  “心迹圆明”:对于自己的心行,圆满明了。

  “悲欣交集”:有两层意思,一、悲过去迷、欣现在悟;二、悲众生迷,欣己已悟。

  民国高僧弘一大师在1942年10月13日(农历九月初四日)午后8时,安详圆寂于福建泉州不二祠温陵养老院晚晴室。临终前三天,书“悲欣交集”四字并自注“见观经”一纸交侍者妙莲法师,为其最后绝笔。对弘一大师留下的四字的含义,世人有种种猜测。由“见观经”的自注可知大师临终前心境所现与《观经》中的韦提希夫人相同:见佛闻法,顿证无生;由本经则可知大师临终前:心迹圆明,悲欣交集。

  “我今已悟成佛法门”:已经悟了速至佛地的修行法门。

  “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未得度”,系指未证实际,未完全度了,也就是无明未尽。“先度人者”,先思度他人,令他人出生死,舍己利他。

  “我虽未度,愿度末劫一切众生”:这就犹如地藏菩萨,以地藏菩萨的大愿心,也是一切菩萨的根本,所以居大乘四大菩萨“愿、悲、智、行”之首。一切菩萨修大乘道者,无不从“大愿门”入。今阿难也是如此。这正显阿难实是大权示现,乘愿再来,非实二乘。

  “邪师说法,如恒河沙”:人若为邪师,其所说之法即为邪法,因此人法俱邪,此乃末世之征。其数甚多,如恒河沙。

  “欲摄其心入三摩地”:以末法时期中,人乱、法乱、事乱、境乱,行者心亦乱,无一不乱。若欲入三摩地,不先收摄其乱心,离于一切乱源,而欲修正行,即不可能。

  “安立道场,远诸魔事”:安立道场须一切如法,不得胡乱、虚妄从事,若能如法安立,方能感得金刚护法菩萨、诸天八部护持,而能远离魔事。

  “于菩提心得无退屈”:决不退失大菩提心而为二乘。

  【尔时世尊于大众中,称赞阿难:善哉善哉!如汝所问安立道场,救护众生末劫沉溺。汝今谛听,当为汝说。阿难大众,唯然奉教。】

  其时,世尊在大众中,称赞阿难说:善哉善哉!如你刚才所问,如何安立道场,救护众生在末劫中免于沉溺魔事之苦,你现在仔细听着,我当为你一一讲清楚。阿难与大众,听了佛的话后,唯然答应着,敬听着佛的教言。

  “善哉,善哉”:称两次善哉有二义,一是赞其发利他之心;二是赞其请安立道场法。

  “末劫沉溺”:于末劫时沉沦陷溺。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佛告诉阿难,你常听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戒、定、慧的道理,这就是所谓的控制自心就是戒,从戒当中产生定,从定中发生慧,这就名为三无漏学。

  “毗奈耶”:意思是善治,调伏。即是戒律,也就是律藏。

  “三决定义”:修行必定要依戒、定、慧三学去修,这种决定不可改易的。

  “摄心为戒”:摄心不乱为佛戒。

  “因戒生定”:摄心久了,寂然不动,故能生定。

  “因定发慧”:定心成就,心离杂染,本明渐发,故能发慧。

  “三无漏学”:三种达于寂灭烦恼之学。

  戒是佛为弟子们所制定“律己修身”的规则,凡是佛弟子,不管是出家在家,开始学佛,首先就要受持佛的禁戒,如同凡是公民,都要严格遵守国家的宪法一样。

  戒有大乘的戒,也有小乘戒。有在家弟子应守的戒,也有出家弟子必须严格受持的戒。小乘将佛所制的戒,分为四级:五戒,八戒(优婆塞、优婆夷戒);十戒,(沙弥、沙弥尼戒);具足戒(比丘、比丘尼戒);大乘还有在家菩萨戒,出家菩萨戒,以及三聚净戒等等。其中以五戒为基本,以三聚净戒为最高层。若然受持五戒不清净,不得进而求受沙弥戒、具足戒、与菩萨戒。

  戒有戒法,戒体,戒行,戒相等四科的分别。戒法,是指佛所制定的戒法(戒律、规则);戒体,指求戒时,师资相传,作法受持,而领纳戒法于心,能生防非止恶的功德;戒行,是三业随顺戒法、戒体,一切如法的行动;戒相,是受持大小乘戒,各种差别形式,以及受持戒行时,开、遮、持、犯种种不同的相貌。而于开遮持犯的戒相中,又有遮持作犯,与作持遮犯的分别,例如:三聚净戒中的摄律仪戒,是止持作犯,摄善法戒与饶益有情戒,是作持止犯。我们一定要认识清楚,然后受持,以免是非倒置,徒劳无益。

  还有,戒可分为有相戒,与无相戒两种。有相的戒是身戒,无相的戒是心戒;身戒是不作恶行,心戒是不动妄念。我们受持佛戒,身虽不犯,而心放逸,不名为戒;必须在持有相戒的同时,还要持无相戒;身固然不犯,心亦不起妄念,身心都清净,方名持戒。

  定,是一种止息妄念,破除散乱,集中精神于一境,能启发心智的功能,又名三昧,或三摩地,可分为世间禅、出世间禅与出世间上上禅三种。

  世间禅,又分根本味禅,与根本净禅两种,色界天所修的四禅,与无色界天所修的四空定,加以四无量心,合名十二门禅,是出生世间一切善法的根本,以其贪恋禅味,故名根本味禅。若然慧性多于定的人,修六妙门禅;定性多于慧的人,修十六特胜;定慧均等的人,修通明禅,净化身心,因名根本净禅;以其只能发有漏智,未得无漏慧,因名世间禅。

  出世间禅,有观、练、熏、修四种。观是观照,有九想,八背舍,八胜处,一切处等四种,例如修不净观,而生厌离等名观禅。练是锻炼,于初禅的离生喜乐地,二禅的定生喜乐地,三禅的离喜妙乐地,四禅的舍念清净地,与无色界的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以及灭受想定,自浅至深,顺序锻炼,次第进修,于其中间,不杂异念,因名练禅。熏是熏修熟练,前面所说的练禅,于九次第定,虽然能次第进修,但未能逆序而出;今熏禅能顺逆进退自在,如狮子的奋勇迅速,因名狮子奋迅三昧。修是精进修习,令定境更为精纯深妙;熏禅虽能顺逆进退自在,但未能超越自在出入。今更修练,而得超越远近自在。由此观、练、熏、修四种禅,能引发无漏智,断烦恼,了生死,出三界,证圣果,因名出世间禅。

  出世间上上禅,是大乘菩萨所修的禅定。即《菩萨地持经》中所说的九种禅定:一自性禅:是观一切法唯心,心能含摄一切法的禅定;二一切禅:是得一切自行化他功德的禅定;三难禅:是深妙难修的禅定;四一切门禅,一切三昧,皆由此而出的禅定;五善人禅:为大善根众生所共修的禅定;六一切行禅:是含摄大乘一切行法的禅定;七除恼禅:是能灭除一切众生苦恼的禅定;八此世他世乐禅:能令众生得二世之乐的禅定;九清净净禅:惑业断尽,得大菩提的净报,名为清净,连清净之相也不可得,故名清净净禅。

  前面所说的,仅就最初修学禅定,由世间禅进而出世间禅,由小乘禅进而大乘禅,作简单的介绍而已。至于其他大乘经论所说,诸佛菩萨果上所成就的三昧,其数量的众多,其境界的深妙,绝非我们凡夫心之可思,口之可议,也不是用笔墨可以形容。不过,《楞伽经》所说,四种禅定中的如来禅,就是《楞严经》中,佛教阿难所修的首楞严王大定,是一切大定中的大定,属于诸佛所证的最高层次的境界。我们欲想进修此大定,必须从戒定慧三无漏学开始。

  慧,是智慧,属于众生心性潜在的理解力,在分析世间事物现象的真相方面言智,在能通达事物本体的真理言慧。智慧不同于世间上的知识,世间人的知识是外来的;智慧是内发的。其种类可分为世间的有漏智慧,出世间二乘圣人的无漏智慧;以及诸佛菩萨甚深微妙的般若智慧。世间人的智慧,是由书本或经验得来的知识,只能观察事物的现象,加以识心的思考与判断而已,始终无法深达事物的本体,即使是修习四禅八定所得的有漏智慧,亦不能了解事物的原理。二乘圣人的智慧,能知事物的总相,亲证缘起性空的真理,引发无漏慧,名一切智。菩萨的智慧,虽同证真谛空理,但由大悲心的驱使,进而上求诸佛无量道法,下知众生种种不同的根机,入俗利生,实行大乘法门,广修诸波罗密,能照俗谛理,名道种智。诸佛的般若智慧,能契证诸法实相的原理,圆明遍照,总括二乘的一切智,与菩萨的道种智,因名一切种智。

  我们欲想成就任何一种禅定,与开发智慧,一律都要以戒为基础。《圆觉经》言:“尸罗不清净,三昧不现前。”又言:“无碍清净慧,皆从禅定生。”据此,我们应该知道,唯有持戒清净,始可令人摄心不动,止息攀缘,如是心不取境,境不牵心,心境脱节,内外湛然,犹如风止波停,自然可以成就禅定,启发心智。所以,佛在本经中,对阿难言:“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毗奈耶,译名善治,正诠戒学,兼诠定慧。佛的意思是说:修行人对于戒、定、慧三个法门,是决定必修的课程;而且于此三种必修的课程中,又以戒为根本。因为戒的功能,可以收摄身心,灭恶生善;可以对治烦恼,增长智慧;可以利己利人,速成佛道。学佛的人,若能在持戒清净的基础上,向禅定进军,必然引发无漏智慧,就可以降伏烦恼,解脱生死,超出三界,是则名为三无漏学。同时佛又于三无漏学中,特别提出戒学的杀、盗、淫、妄等四种根本大戒(四清净明诲),作为教导我们进入三摩地的修学妙门,以戒助定,免招魔障,免生退屈。由是可知四清净明诲,对于我们学佛修行的重要性。如果说:三无漏学是学佛必修的课程,四清净明诲,就应该是学佛必修课程的根本。

  【阿难!云何摄心我名为戒?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淫,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淫,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

  阿难!何以控制心,我名为戒,假若世界上六道众生,他们的心不淫,就能不随生死相续。你修三昧,本来想出尘劳,若是淫心不除,尘劳定不能出。纵然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最后必然落入魔道中,上品者成为魔王,中品者为魔民,下品者为魔女。这些众魔,也各有徒众,他们各人自说自己已成无上道。我灭度后,在末法时期,很多这样的魔民,在世间如火一样的炽盛,广行贪欲,并以此作为善知识,令众生堕入爱见的坑中丧失菩提的正路。你教世上人,要修三摩地,一定先要断淫心。这就是如来先佛世尊第一条决定清净明确的教诲。

  “其心不淫”:非但身不淫,连心也不淫,也就是断淫心。

  “则不随其生死相续”:如果心不淫,则不随淫心而生死相续。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你修返闻自性的三昧,其本意是为了出离尘劳烦恼。

  “淫心不除,尘不可出”:如果淫欲的心不断除,则烦恼不能断。

  “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即使好像颇有世智辨聪,甚至相似禅定现前。

  “如不断淫,必落魔道”:如果带淫习禅,即非如法修学佛道,所以必定落于魔道。

  “各各自谓成无上道”:这些魔师,常常都自称已经成就了无上道,而自称为“佛”,或“无上师(其意为他比佛还高)等等。

  “多此魔民,炽盛世间”:末法时期,魔强法弱,魔之徒众众多,其势强大,其恶法昌盛,犹如猛火燃烧世间。

  “落爱见坑”:以淫欲而为真修行法,及用以教授他人,则令自他落入贪爱、邪见之深坑。

  “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这是现在一切诸佛及过去一切诸佛所共说的,第一决定、不可改易的、清净无染、光明之教诲。

  【是故阿难,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砂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砂,何以故?此非饭本,砂石成故。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纵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轮转三涂,必不能出。如来涅槃,何路修证?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是故阿难,如不断淫,想修禅定,就如蒸砂石,要它成为饭。纵然经过百千劫,也只能名为热砂,何以故呢?因为这本来不是饭,这是砂石。你以尚在淫欲中的身体,想求得如来的妙果,纵然得到妙悟,都是淫根,根本成了淫了,那你轮转于三恶道中,必然不能出离。如来涅槃的圣果,哪条路能修证呢?必然要使淫机,身心都要断除,最后断性也不存在,这时于成佛菩提的道路,才可以成就。如我这样的说法名为佛说,不如我这样的说法即是波旬说。

  “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果有人天天很用功打坐修定,,但心中常在想念淫欲之事。

  “如蒸砂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沙“:以禅定薰修淫心,想要令此淫心而证成佛道,不管你多用功,多有毅力、恒心,精进勤修百千劫,也不会成佛道。

  “此非饭本,沙石成故“:沙石是不能用来当为做饭的材料的。

  “轮转三途”:因为所成就的是淫业,且又造了重罪,所以便轮转于三恶道,连三善道都无份,更何况是菩提道或解脱道。

  “如来涅槃何路修证”:如是,以淫心修禅,连人身尚不可得,更何况是如来的无上大涅槃,凭什么能修证到呢?

  “必使淫机身心俱断”:必须要令淫欲之动机,也就是淫念,于身心中皆悉断除,都不存在。

  “断性亦无”:也要令能断之性亦无,也就是说,所断皆尽,断无可断,故能断亦寂。亦即《圆觉经》所说之“两木相因,灰飞烟灭”。

  “斯可希冀”:这才可以希望得证菩提。

  “波旬”:梵名,音译为波卑夜。意思是杀者、恶者,为释迦如来在世时的魔王之名。为心意识中“贪瞋痴”三毒的神格化。

  【阿难!又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杀,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杀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杀,必落神道。上品之人,为大力鬼,中品则为飞行夜叉诸鬼帅等,下品当为地行罗刹,彼诸鬼神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鬼神,炽盛世间,自言食肉得菩提路。】

  阿难!又众世界中,六道众生,如他们的心不杀,那他们就不随著生死而轮转不息。你修三昧,本来是想出尘劳。若你的杀心不除,就不可能出离尘劳。纵然你有多的智慧,能够禅定现前,假若你不断杀,最后必然落在神道中,上品之人,就成为大力鬼王,中品就成为夜叉与众鬼帅等。下品者就成为地行罗刹之类这些鬼神,也各有徒众,各人都说自己成就了无上道。我灭度后,在末法时期,很多这一类的鬼神,炽盛于世间,自己说食肉可以得菩提的正路。

  “其心不杀”:即使在心中也不起杀念,更何况会发动身业去行杀事?

  “则不随其生死相续”:“其”,指杀心,则不随杀心而堕于生死相续。

  “如不断杀,必落神道”:“神道”,即鬼神道,以鬼与神系同道,唯神福报大,鬼福报小。而鬼神皆贪“血食”祭祀,故其杀不断。

  “上品之人为大力鬼”:“大力鬼”即天行罗刹,《楞严正脉》云:“今人间尊奉,称帝、称天者,多是此类也。”不但称“帝”、称“天”,亦多有称“君”、称“王”者。此上品之人,以其禅智胜于杀业,神通较大,福德亦胜,便成为大力之鬼。

  “中品则为飞行夜叉,诸鬼帅等”:中品者,其所修禅智与所造之杀业相等,其神通与福德则比上品者为低,故成为飞行夜叉、及诸鬼帅,如山林鬼神、城隍等。

  “下品当为地行罗刹”:下品者,则其所造杀业胜于所修之禅智,故其神通既微,福德亦劣,因而成为地行罗刹,如大海边之罗刹鬼国。

  “各各自谓成无上道”:连这些鬼神也自称已得无上道,未得谓得,未证说证。如有些人,为鬼神所附身,其鬼神对此人有时宣称说:“我是观世音菩萨来降你身。”有时说:“我是阿弥陀佛显圣于你”等,不一而足。

  “自言食肉得菩提路”:准备习禅者既不可带杀而修禅,也不可食肉而修禅,以食肉即同助杀、教杀。

  【阿难,我令比丘食五净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无命根。汝婆罗门,地多蒸湿,加以砂石,草菜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大慈悲假名为肉,汝得其味,奈何如来灭度之后,食众生肉,名为释子。汝等当知,是食肉人,纵得心开似三摩地,皆大罗刹,报终必沉生死苦海,非佛弟子。如是之人,相杀相吞,相食未已,云何是人得出三界?汝教世人修三摩地,次断杀生,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二决定清净明诲。】

  阿难,我叫比丘们食五净肉,这些肉都是我的神力化生,本来没有命根,你们婆罗门国,很多地方都是炎热而潮湿,加以砂石很多,草菜都不适宜生长,因此我以大悲神力加被这些肉,供你们食。因为我的大慈悲力加被,假名为肉,使你能得尝到滋味,在如来灭度之后,食众生的肉,不算是释迦佛的弟子。你们应当知道,这些食肉的人,纵然能得到心开,似乎是三摩地,其实都是大罗刹,将来受报终结以后,必然沉沦在生死苦海之中,这不是佛的弟子。这样的人,长时间互相杀,互相吞食,永远没有完结,怎能出离三界呢!你教世间的人,若要想修习三摩地,除了第一需要断淫之外,第二就是要断杀生。这是如来先佛世尊第二条清净明确的教诲。

  “五净肉”:即所谓,不见杀、不闻杀、不疑为我而杀、自死、鸟残(即鹰等所食之残余)。

  “似三摩地”:相似三摩地,即于外表非常相像,但确实不是真的。

  “修三摩地”:指首楞严三昧。

  讲到这里,给大家说一个故事。有一次,我和几个居士聊天。一个经商的居士问:“师父,有的同修学佛多年了,竟然还喝酒吃肉。您对此怎么看?”

  我说:“喝酒吃肉是不好。你现在怎么样?”

  居士说:“我坚决断除酒肉。我修行也不精进,智慧也不高,但这一点我坚持住了。不管出席什么聚会,不管谁劝我,我决不犯戒。我做生意多年,也积累了千万资产,我的观点是:宁可破产,也绝不破戒。”

  我及在座的居士一起为其鼓掌随喜。

  另一个居士引经据典说:“我觉得也不要太绝对。佛陀曾开示弟子:‘过去的诸佛,允许穿着粪扫衣,我也允许;同时,在家信众供养的庄严的衣衫,穿着也不是什么罪恶的事。过去的诸佛,行乞食法,我也是行乞食法;同时我也允许在家信众供养,因这样可以让他们多种些福田。过去的诸佛,行日中一食,我也准许;但身体弱的人,每日二餐三餐,我也认为可以,食以调身,只要不过份贪取食欲,这并不能说为非法。过去的诸佛,允许修行者居住露地,这我也许可;不过居住精舍讲堂,便于过集体的僧团生活,这也是极其自然的事。关于食肉的问题,我曾经说过,见到杀,听到杀,特为杀的三种不净肉是不可以吃,但我也准许在不得已的环境之下,是可以吃三净肉。’因此,在南传佛教、藏传佛教中不仅是在家人,就连出家人也可以吃肉,甚至日本和尚还可以娶妻生子,由后代继承寺院。汉传佛教的素食传统,是由梁武帝规定的,并非佛教本有规矩。师父,您怎么看待这些问题?”

  我说:“佛教的核心是解脱。因此无论是“戒定慧”三学,还是“经律论”三藏,乃至于“佛法僧”三宝,都是服务于这个核心。戒律的目的是防非止恶,成就解脱。我们之所以生在汉地,就是和汉地的法有缘。梁武帝以帝王菩萨之身推行素食,是符合佛陀思想和精神的。经过一千五百多年的普及,素食生活已成为汉传佛教最优秀的传统之一。”

  “任何一种行为,都需要自我内在价值观的衡量和取舍。吃肉一定会有果报的,没有侥幸和例外。但如果素食和解脱成为矛盾,那就取解脱,放弃素食。如:在西藏雪域高原,食物匮乏;南传佛教托钵乞食,不便挑拣。而在汉地则无此矛盾,物产丰富,汉僧可自行生火做饭。”

  “而日本和尚之所以娶妻生子,是历史和政治的原因,是国家意志干涉宗教的结果。明治维新时期,由于连年幕府战争,导致日本民族人口急剧下降,男少女多,比例严重失调。而为了逃避兵役,很多男丁躲进深山,出家为僧。明治天皇平定天下,变法维新,推行新政。颁令僧人全部还俗,娶妻生子,增加人口。僧团据理抗争,后来双方调停,各让一步:比丘娶妻,可不还俗;比丘尼不可婚嫁;禁止托钵。明治维新的佛教世俗化运动如同欧洲的基督教新教运动一样,是由政府通过政令方式的宗教改革。到今天,这种形态已经成为日本佛教的特色,甚至影响到韩国的一部分僧团。但是,佛陀在世时的原始佛教,绝非如此。”

  “因此,我们作为汉传佛教的弟子,实在是有福,要珍惜这种大好法缘,精进办道,志求解脱。我们不要以我们的传统指责其它传承的佛教弟子,各有背景因缘。同样,我们自己坚持素食,在应酬中也可以引导别人素食,但却不必强求。如果你在官场混,面对上司时不是你能说了算,如果你为了素食放弃官职,我会赞叹;如果你希望保持官职而放弃素食,我也能理解。我们不必一定要把佛教的吃素传统带进吃肉的官场,也不能把官场吃肉行为带进佛教素食圈。”

  就戒律而言,对自己无论如何严格要求,都不为过;就处众而言,对他人无论如何宽容,都不为过;就出离而言,无论放弃哪种执著,都不为过;就解脱而言,无论哪种行为,都不是根本目的。

  【是故阿难!若不断杀修禅定者,譬如有人自塞其耳,高声大叫,求人不闻,此等名为欲隐弥露。清净比丘及诸菩萨,于歧路行,不蹋生草,况以手拔,云何大悲,取诸众生血肉充食?若诸比丘,不服东方丝绵绢帛(bó),及是此土靴履(lǚ)裘(qiú)毳(cuì),乳酪醍醐,如是比丘,于世真脱,酬还宿债,不游三界,何以故?服其身分,皆为彼缘,如人食其地中百谷,足不离地。必使身心,于诸众生若身、身分,身心二涂,不服不食,我说是人真解脱者。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是故阿难!若是不断杀而想修禅定的,就譬如有人,自己塞着自己的两耳,而高声大叫,希望别人不听见,这就叫要想隐藏,反而更显露。清净比丘,与众菩萨,在歧路上行走时,不蹋伤青草,何况用手来拔它,为什么具大悲心的人,竟忍心取众生的血肉作为食用?假若众比丘,不穿东方的丝绵绢帛和此地的靴履裘毳,不食用乳酪醍醐。这样的比丘,在世上真是脱去了系缚,将来还清了宿债,就不再来三界,何以故呢?服用众生身上的少分,都和众生牵连着缘,如人食地中的百谷,足就不能离地一样。一定要使身心,于一切众生,或是身体,或是身体的某部分,即不食也不服用,我说此人是真能得到解脱的人。如我这样说的就是佛说,不如我这样说的,就是魔王说。

  “若不断杀修禅定者”:即带杀修禅,包括食肉修定,而以为食肉完全无罪。

  “求人不闻”:比喻以杀生食肉而求出三界,实乃不可能之事。

  “不蹋生草”:为护念草中众生,以免误伤之。

  “况以手拔”:不拔草,为保护鬼神及依草而住的众生,如虫、鸟等。此草为其居处,也就是其依报。为护众生的依报和正报,故不随意拔草。

  “不服不食”:不穿它的皮或毛,也不吃它的身肉骨血。

  “如人食其地中百谷,足不离地”:光音天的人吃了地球上的食物,身体开始变得粗浊,失去天身妙色,丧失了神足飞翔的能力。

  《长阿含经卷六》小缘经第一记载,佛陀住世时,有两位婆罗门比丘,一位叫婆悉吒,另一位叫婆罗堕。他们以清净正信跟随佛陀出家修道,却被其他婆罗门嫌弃斥责。因为其他的婆罗门认为在所有的种姓中,只有婆罗门种姓是从大梵天的口中出生的,所以只有婆罗门种姓才是第一种姓,其他种姓都是卑劣下贱的;只有婆罗门种姓是清净的,其他种姓都是污秽的。而这两位婆罗门比丘却舍弃清净第一种姓,入刹帝利种姓的佛陀之法中修行,所以其他的婆罗门都看不起他们。

  佛陀知道这件事以后就告诉两位比丘说:他们那些人都愚昧无知,却又狂妄自大。在佛法中,不讲种姓,没有我慢之心。如果有沙门、婆罗门于佛法中持种姓之别,有我慢心,那么他就不会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佛陀告诉两位婆罗门,在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种姓中都存在善恶众生和由善恶业引起的善恶报,并不是说只有婆罗门种姓行善业和受善报而其他三种姓全部是行恶业和受恶报,婆罗门中也有行恶业受恶报的,其他种姓中也有行善业受善报的。所以并不能说只有婆罗门是清净的,而其他种姓都是污秽的。同时婆罗门也是由父母所生,并不是由大梵天的口中出生。佛陀告诉两位比丘,所有的佛弟子不论以前是什么种姓,什么出身,一旦在佛法中出家修行,如果有人问是什么种姓的话,统统都要回答是沙门释种子。所有的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都要恭敬供养佛法僧三宝。接着为了说明这些道理,佛陀就为比丘们说明四种姓的来源,也就是人类的起源。

  佛陀讲,在上一大劫末,天地崩坏,所有的生命都往生到第二禅之第三天即光音天上成为光音天人。此天的所有生命都不是父母所生而是自然化生的。他们也不吃五谷杂粮,而是以念为食。每一位光音天人的身体都发出清净殊胜的光明,代替语言进行交流。他们都有神足通,能够在空中自由地飞行。

  当时的地球表面全部被海水所覆盖,没有陆地,没有日月星辰,没有白天和黑夜,没有年月日的更替,只有漫长而无边的黑暗。后来地球上开始出现了陆地,这时候光音天人的寿命终结,就降生到地球上。他们刚降生时仍然是以念为食,具有神足通,能够自由地在空中飞行,他们的身体仍然能够发出清净殊胜的光明。他们在地球上住了一段时间以后,就把自己称为“众生”,也就是最初的人类。

  后来地下涌出像酥蜜一样甘美的泉水,一些性情轻浮的人看到这些泉水就想:“这是什么东西?我来尝一尝吧!”他就用手指沾了一点泉水放到嘴里尝了尝,觉得味道很好。于是就放纵地饮用取食。其余的人看到他这个样子都来品尝这美味的泉水,觉得味道很好。于是所有的人都敞开胸怀尽情痛饮。可是时间一长,这些人的身体开始变得粗浊,失去天身妙色,丧失了神足飞翔的能力,只能在地上行走;由天身发出的清净光明也暗淡熄灭。世界又沉入无边的黑暗当中。

  又过了很久,天空中开始出现日月星辰,于是有了“昼夜晦明,日月岁数”。世界有了光明以后,人们看到那些喝了很多泉水的人变得非常丑陋,那些喝得少的人还稍能保持面容光泽端正。于是这个世界上开始有了美与丑的分别。那些长得端正的人就变得很傲慢,瞧不起那些长得丑的人;那些长得丑的人就生起嫉恶心,憎恨那些长得端正的人。人们相互间就有了仇恨争执。这个时候,地下的甘泉枯竭,自然产生一种叫“地肥”的美味,色味具足,香甜细软。大家又以吃细软“地肥”为生。那些吃得多的人长得丑陋,吃得少的人长得端正漂亮,于是大家又生起更多的仇恨纷争。后来,这种细软的“地肥”也没有了,生出一种“粗厚”地肥,虽然也很香美可口,但是比不上前者。人们这时就以吃这种粗厚地肥为生。同样,吃得多的人长得就丑,吃得少的人长得就漂亮,互相更加仇恨,生起更多纷争。后来这种粗厚地肥也枯竭了,从地里自然长出粳米来。这种粳米没有糠秕,“色味具足,香洁可食。”人们就以吃这种粳米为生。

  人类在地球上住得久了,吃了这么多地上的东西以后,开始有了男女性别的差异。《增一阿含经》讲:“彼时天子欲意多者,便成女人,遂行情欲,共相娱乐。”男女相处久了就有了情欲,就有了性行为。这时其他的人看到他们这样就说,你们这样做是不对的,就把他们从社群中驱赶出去,三个月后才让他们回来。

  这时佛陀对婆悉吒感叹道:“昔所非者,今以为是。”过去人们认为是错误的,今天却人人都以为是正当的。这时人们乐于行淫,纵欲无度,毫无节制,渐渐感到羞愧。《增一阿含经》讲,当时人们为了男女同居,不让人看见,就建起房屋,遮蔽身体。有了房屋以后,人们更加肆无忌惮地过性生活,于是女人便有了身孕。人类从化生变成胎生是从这时候开始的。

  当时人们吃的粳米是随取随生,从来没有缺乏过。一些较为懒惰的人就想早上要吃的时候早上就要去取,我晚上要吃的时候晚上又要去拿,太辛苦了,干脆我一次就把一天所需的粳米拿够,这样既方便又省事。于是他把一天的粳米一次拿够了。等到别人来招呼他一起去取粳米时,他就告诉别人:“我已经拿够一天的了,你们自己去取吧。想拿多少都可以。”其他人想:“这个人真是狡猾,竟然事先储积了一天的粳米。这样的话,我也要储积,我要取够三天吃的粮食。”于是这个人一次就拿了三天的粳米。又有别人招呼后来的这人去取粳米,他告诉别人他已经取够了三天的粳米,让别人自己去随意拿取。那些人就想这个人真是狡猾,那些人也学他们一样储积粮食,一次取够五天吃的粳米。这下大家都争着取用储积,结果就变得稀少而不洁,开始有了糠秕,而且收割以后就不自然再生。这一下怎么办呢?

  于是人们商议说,为了耕种粮食,我们来划分土地吧!于是大家就树起标志,分地种田。佛陀告诉婆悉吒:“这就是世界上田地的由来。”人们划分好土地疆界以后,有人渐渐生起了盗心,跑去偷别人的庄稼。别人发现他这样做就教训他说:“你自己有田地,却来偷别人的庄稼。你这样做是不对的。以后不要再干这种事了。”可是他还是照偷不误。屡教不改,有人就抓住他,对大家说:“这个人自己有田地却偷别人的庄稼。”而被抓的这个人却说:“这个人打我。”看到这两个人争执不休,大家都感到非常忧虑,就想:“人性转恶,世界上才有像这样的不善,才产生秽恶不净。这是生老病死的根源啊!这些烦恼会招来堕三恶道的果报。这些都是由于田地导致的,如今应该怎么办呢?唯一的办法就是选一个人出来做主,保护那些应该得到保护的人,惩罚那些应该得到惩罚的人。这个治理者可以不用种田,由大家出一些米来供给他,好让他专心地解决这些纠纷。”于是大家就选出一位“形体长大,颜面端正,有威德者”,告诉他:“汝今为我等作平等主.应护者护,应责者责,应遣者遣,当共集米,以相供给。”于是这个人就专心公正地断理纠纷,而且还劝人行善。大家见他如此贤能都高兴地称他为“大王”,于是世界上这才有了大王的称号。这位大王用正法来治理百姓.所以又称为“刹帝利”,这也是世间刹帝利种姓的泉源。这时有人想:“家是大患,是毒刺,如今我宁愿放弃家庭,独自住于山林中,闲静修道。”于是他就出家,独处山林,禅定修道,要吃饭时就拿着钵到村落里去乞食。村民们见到这样的修行人,都很乐意供养他,都称赞他说:“这个人真了不起,能够舍离众恶,出家修行。”世界上就有了婆罗门这个名号。而这些婆罗门中有一些不喜欢坐禅的,就到世间,以读诵讲习经典为职业,就被称为“不禅婆罗门”或“人间婆罗门”,于是世间就有了婆罗门种姓。

  又有一些人好经营房屋,积聚财富,这种人就称为吠舍。

  另外一些人心灵手巧,善于制造,于是世间就有了首陀罗。

  以上刹帝利、婆罗门、吠舍、首陀罗就是世间的四种姓。还有一种就是沙门种姓。

  最初在刹帝利种姓中,有人厌烦了自己世间的生活,剃除须发,穿上法衣,出家修道,于是世间就有了沙门的名号。其他婆罗门、吠舍、首陀罗三种姓如此出家修行也称为沙门。

  四种姓中若有人身口意行不善业,命终以后必受苦报;或有人身口意行善业,命终以后必受乐报;或有人身口意行善不善业,命终以后必受苦乐报。

  在四种姓中若有人剃除须发,披上法衣,出家修道,也就是在沙门种姓中有人由于修习七觉支,凭惜无上清净梵行的道力,不久证得阿罗汉果,“于现法中自身作证,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复受有。”世间四种姓中都有人成就阿罗汉,只有阿罗汉在所有五种姓中才是最为第一的。

  佛陀说完四种姓即人类起源后,婆悉吒、婆罗堕当即无漏心解脱,“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佛在这一段经文说:“你要指导他们遵守道场规矩,次要远离杀害心,这是十方佛第二个决定要明白遵守的教诲。若不是的话,等于人自塞双耳,高声大叫,却要他人听不到他的声音,有这样的道理吗?这叫做欲隐弥露。你是见到的,在我弟子中资深的大菩萨和阿罗汉等,他们对保护自然生态的环境,是非常热心的。何况对同学和生命安全的关怀,又怎会有杀害心念呢?新弟子是要向学长们学习和看齐,将来学业成功,自然不会在生死循环中打滚,必定能摆脱烦恼,走上人生的康庄大路。像我一样讲的是佛说,不是的话,是大恶人说。”

  再讲一个故事。有一次,一个居士打来电话:“师父,春节期间,亲朋好友来我家玩,送来好多海鲜和火腿,你说怎么办呢?”

  我说:“该怎么办就怎么办。”

  居士又问:“我怕放不住,要是变质了也是浪费,怎么办好呢?”

  我说:“你觉得应该怎么办好就怎么办好。”

  居士又问:“现在金融危机,经济形势滑坡,物质匮乏,学佛的人要节俭,不可以浪费的,是吧?”

  我给居士讲了一个阿凡提“偷换概念”的故事:

  阿凡提在闹市上租了一个房子开理发店。店主总是仗着店面是他租给的,每次剃头都不给钱。有一天,店主又大腹便便地来了,阿凡提照例给他剃了光头,边刮脸边问道:“东家,眉毛要不要?”

  “废话,当然要!”

  只见阿凡提嗖嗖两刀,就把店主的两道浓眉剃下来了说:“要,就给你吧!”

  店主气得说不出话来,心中埋怨自己不该说“要”。

  “喂,胡子要不要?”阿凡提又问。

  “不要!不要!”店主连忙说。

  阿凡提又是嗖嗖几刀,把店主苦心蓄养的大胡子刮下来,随手甩到地上。

  店主对着镜子一照,整个脑袋光溜溜的,活像一个大灯泡。他气急败坏,但又无可奈何。

  居士听完故事笑了,又追着问:“师父,你还没回答我的问题呢。”

  我说:“其实你知道该怎么办,你之所以一个劲地问我,无非是想从我嘴里找个漏洞,你好偷换概念,大吃一顿海鲜和火腿。你是受了菩萨戒的,现在馋肉了,又不想背上犯戒的恶名,于是千方百计套师父的话,希望找到一个模糊理由作开缘的借口。其实,佛陀之所以制定戒律,是为了保护我们免受因果律的惩罚。古惑仔说:‘出来混,总要还的。’即使我告诉你可以吃肉,你的果报也不会减轻一丝一毫。吃了人家的肉,总是要还的。”

  所以,《大宝积经》说:纵经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聚会时,果报还自受。

  【阿难!又复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偷,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偷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偷,必落邪道。上品精灵、中品妖魅、下品邪人,诸魅所著,彼等群邪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炽盛世间,潜匿奸欺,称善知识,各自谓已得上人法,诱惑无识,恐令失心,所过之处,其家耗散。】

  阿难!又世界六道众生,假若心不存在偷盗,那他就可以不随生死轮转相续。你修三昧,本来是想出尘劳,假若偷心不去掉,永远出不了尘劳。纵然有多的智慧,能够禅定现前,假若不断偷,最后必然落入邪道。上品成为精灵,中品成为妖魅,下品成为邪人。众魅来附身,这些群邪,也有它们的徒众,各人都说自己成了无上道。在我灭度之后,末法时期,这样的妖邪很多,在世间炽盛,暗藏各地妖言惑众,冒称善知识,各人自说已得了上人的法,炫惑一些无识之徒,恐吓他们,使他们失掉本心,所过之处,骗人的供养,耗散人的家财。

  “其心不偷”:心无偷念。

  “如不断偷,必落邪道”:带偷行禅,则必堕落于邪道之中。

  “各各自谓成无上道”:连这些妖精鬼怪,都自说自己成无上道,虽则可笑,也真是可怜。

  “潜匿奸欺,称善知识”:私底下,暗行奸邪欺诈,而在表面上,堂而皇之地自称是众生的善知识。

  “得上人法”:证得圣人之法。

  “诱惑无识”:以种种手法、谎言,诱骗没有知识的人。

  “恐令失心”:“恐”,恐吓,吓唬。“失心”,丧失本心。例如恐吓人说:“世界末日快到了!”“天地大换班,释迦牟尼佛退休了,白阳佛掌天盘了!”“寺院里都被魔占领了,正法在居士手里!”或说快天灾地变了,或说快世界大战了。而其如是等恐吓之目的,是要信徒求他设法拯救;而想得救的人,就须供献其家财,或一大笔,或全部家产都须奉献,如在美国发起的“人民庙堂”,全体移民南美圭亚那,建立一与外界隔绝的社区,后其教主令全体服毒自杀。前两年的“飞碟学会”,妄言某日为世界末日,上帝将来地球接其信徒上天堂,且审判其他不信的人。结果,上帝没来,世界末日也没到。这些“妖言惑众”,末法时期非常多。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众生如是愚痴,会去信受它呢?实是可悲,也真是可怜。

  “所过之处,其家耗散”:“家”,家财,家产。《楞严正脉》说:这些妖邪之人,“主于取财,而妖言妖行,或现妖通,自言自在,诈称得道知识,愚者不测,倾家奉之。”

  众生精神、自由、地位、生命、财产、名誉、事业、幸福各有其不可侵犯的分际,一切行为业因的感果,并不限于同类之间,任何一界,皆可发生业因的交感作用。如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作综合的视察,即可了然于因果力具有遍法界的普遍性,因果报应不是权势所能左右,鬼神也无法操纵,上天更无法控制,它支配了宇宙人生的一切,是吾人善恶行为的测试依据。经上说:“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此生空过,后悔无追。”

  所以,我们应该正视因果法则,认识因果规律,广植善因,必能为此生、来世带来福慧圆满的生活。

  【我教比丘循方乞食,令其舍贪,成菩提道。诸比丘等,不自熟食,寄于残生,旅泊三界,示一往还,去已无返。云何贼人假我衣服,裨(bì)贩如来,造种种业,皆言佛法,却非出家,具戒比丘,为小乘道。由是疑误无量众生,堕无间狱。】

  我教比丘,随方乞食,主要教他们舍弃贪心,成就菩提道。众比丘们,自己不作熟食,表示自己残余的生命,只是暂时寄居在三界中,此生一尽,即不再来。为何贼人借我的袈裟?以我的名义作贩卖,造种种业,还说修行佛法不用出家,受具足戒的比丘,为小乘道,由此疑误无量众生,死后堕无间地狱。

  “循方乞食,令其舍贪,成菩提道”:顺着所在的方所,而行乞食,以此方便而得舍离贪爱之心。

  “不自熟食”:不自己炊煮食物。

  “寄于残生,旅泊三界”:“寄”,寄居。“残生”,残余未了的报身。“旅”,旅行。“泊”,停泊。

  “示一往还”:最后示现于天上人间一往还,也就是“最后身”,从此不再轮回。

  “去已无返”:示现涅槃之后,再不于六道受生死。

  “云何贼人假我衣服,裨贩如来”:为何贼心之人,实在并非如来弟子,却假藉如来的法衣,披着如来所传的袈裟,而出卖如来。

  “造种种业,皆言佛法”:造种种恶业、不如法业,都说他所作的是佛法,就是“非法说法”:不是佛法的言行,而说是佛法。

  “却非出家具戒比丘为小乘道”:反而诽谤出家具戒如法正行的比丘,说是行小乘,而妄自称他自己的非法行是“大乘”。

  “由是疑误无量众生堕无间狱”:由于这样的非法说法,法说非法,而令众生于法起疑惑,因而误导众生入邪途,来世堕于无间地狱,受无量苦。

  【若我灭后,其有比丘发心决定修三摩提,能于如来形像之前,身然一灯,烧一指节,及于身上爇(ruò)一香炷,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长揖世间,永脱诸漏。虽未即明无上觉路,是人于法已决定心。若不为此舍身微因,纵成无为,必还生人,酬其宿债,如我马麦正等无异。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断偷盗,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三决定清净明诲。】

  若我灭度以后,若有比丘发心修三摩地,能在如来像前,于自身燃一灯,或烧一个指节,或烧一香烛,我说此人,无始以来宿债,一时都消除清净,永远脱离世间,永远脱离诸漏,虽然还未马上明白无上菩提的道路,但此人于法上,已决定了信心。假若不作这一点点舍身的微因,将来纵然成就了无为的大道,必然还要生在人间,酬还过去的债务,如我从前食马麦的事一样。你教世间众人,修三摩地,后断偷盗,这就名为如来先佛世尊第三决定清净明确的教诲。

  “能于如来形像之前,身然一灯,烧一指节”:这些是表示能损弃诸有为相,于此有为幻化正报之躯,不再贪恋;正报既然能舍,依报则更加能舍。

  “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以此舍身之行,则令无始以来所造的无量盗业之债,都能一次还清。

  “长揖世间”:由于没有世债,故能离系,永辞世间生死轮回。

  “永脱诸漏”:即是得解脱身。

  “纵成无为,必还生人,酬其宿债”:即使成就了无为道(证圣道),因为还有债务未清,必定还要再来人间受生,以偿还宿世之盗债。

  “如我马麦”:佛的马麦之报。

  《兴起经》记载:佛陀与五百位具足六神通的阿罗汉应婆罗门阿耆达之请,前往接受三个月的供养。然而,供养当天,阿耆达被魔乱心,沉迷于五欲之乐,关闭家门不让任何访客进入。当佛陀与五百位比丘抵达阿耆达的住处时,无人供养,只好坐在大树下休息。弟子们纷纷入城托钵,但三天都乞不到任何食物,唯有遇到一位养马人,将马所食用的麦量减少,以供养佛陀及五百比丘。阿难见了十分难过,但不得已,只好请一位老婆婆将马麦煮熟,供养世尊。世尊食前祝愿后,因为佛陀的德行,难以下咽的马麦变成了美味可口的麦仁粥。经过这场境遇,弟子们十分不解,为什么万德庄严的世尊,也会有沦落食马麦的一日呢?

  佛陀开示大众:在过去久远世以前,有一佛名号为毗婆叶如来,在盘头摩跋城中,有十六万八千位大比丘常随佛修行。该国的盘头国王、诸大臣及全城善男信女们,皆以虔敬的心供养毗婆叶如来及诸大比丘,令他们衣食无所匮乏,而能全心修行,无有挂碍。

  城中有婆罗门的导师,名为因提耆利,精通梵志修道典籍及各种修观的方法,教授五百童子。有一天,国王设大斋会,先恭请佛陀,而佛陀也慈悲应允。于是宫中众人用非常盛重与欢喜的心准备各种珍馐佳馔,并以上等的毛毯铺在座位上,恭迎佛陀的到来。这时国王在座位上,摄心正念,长跪、恭敬地执持香炉,对精舍所在的方位说:“斋会时辰已到,恭迎世尊前来应供。”毗婆叶如来见时辰已到,便与弟子们着衣持钵、威仪庠(xiáng)序地来到王宫接受供养。一一就座完毕后,国王以虔敬之心上供种种佳肴。这时,有位名为弥勒的比丘,因为生病无法前来应供,所以世尊非常慈悲地帮弥勒比丘准备了一些食物带回精舍。经过梵志山的时候,因提耆利闻到美味的食物,知道国王竟先斋供比丘们而没请他,嫉妒之情油然而生,便愤愤然地说:“这没有头发的道人应该吃马麦,凭什么受如此美味的供养。”又转身问五百童子们,老师说的对不对?诸童子们回答:“老师讲的一点也不错,他们师生应全部都吃马麦才对!”

  佛陀告诉舍利弗:“当时在山上的那位婆罗门就是我的前身,五百童子就是现在在座的五百罗汉,当时生病的弥勒比丘就是现在的弥勒菩萨。”佛向舍利弗说,当时我因起嫉妒的恶念,说这些人不应吃美味的佳肴,而该吃粗糙的马麦才是,而你们亦同声附和。因此缘故,我与你们在地狱中轮回好几千年;现在虽已成道,由于过去的宿殃,所以我们共同吃了九十天的马麦。当时我没有说佛陀应吃马麦,只说这些比丘们该吃,所以现在吃到的是麦仁,而你们附和的时候因说了佛陀与弟子们也应共同吃马麦才是,所以你们吃到的是麦糠。

  【是故阿难!若不断偷修禅定者,譬如有人水灌漏卮(zhī)欲求其满,纵经尘劫,终无平复。若诸比丘,衣钵之余,分寸不畜。乞食余分,施饿众生。于大集会,合掌礼众。有人捶詈(lì),同于称赞。必使身心,二俱捐舍,身肉骨血,与众生共。不将如来不了义说,回为己解,以误初学,佛印是人得真三昧。如我所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是故阿难!若是不断偷,而想修禅定成就。就如有人用水灌漏杯,要想它满。纵然经历尘劫,终不能使它满一样。若众比丘,除衣钵之外,分寸都不留蓄,乞食存余的食物,施给饥饿的众生。在大集会中,合掌礼拜四众,有人打骂,同于称赞。一定要把身心一齐捐舍,自身的肉与骨血,与众生共有,不将如来不了义的说法,为自己延护,贻误初学的人,佛将印证此人,会得到真三昧。如我这样说就名为佛说,不这样说即是魔王说。

  “若不断偷,修禅定者”:如果不断偷心,带偷心而修禅。

  “譬如有人水灌漏卮”:将定慧之水注入带偷之心,望其成就圆通(平满),一边灌、一边漏,纵使经尘沙劫数,也灌不满。

  “衣钵之余,分寸不蓄”:除三衣一钵外,不储蓄余物,以修不贪,这是律中所说的“止持”。

  “乞食余分,施饿众生”:乞食所得的余分,须布施给饥饿的众生,特指饿鬼神、金翅鸟、罗刹、鬼子母等,也就是“出食”。

  “于大集会,合掌礼众”:“大集会”,讲经说法之大会。“合掌礼众”,以断慢心;以观真如平等,众生即佛,无能说所说,非度所度,故慢心断,平等一真,故礼此一真。

  “有人捶詈,同于称赞”:这是修断瞋心,以观怨亲一相,荣辱一性,自心所现。

  “必使身心,二俱捐舍”:必须使身心二种受都能弃舍,如是方得断我法二执,这是修断痴心。

  “身肉骨血与众生共”:视此身肉骨血本与法界众生共一体,故皆可舍。

  “不将如来不了义说,回为己解,以误初学”:不可拿佛一时,权便的不了义之说,来为自己的贪爱、多蓄物质之过辩解,护己之短,因而误导了初学之人。

  作为修道人,缺少衣食,并不为穷,没有正法知见才是真穷;自然环境恶劣,并不为苦,遇不到善知识才是真苦;生活条件差,并不可怜,修道一场,不能了生死才是真可怜。永嘉大师《证道歌》云:“穷释子,口称贫,实是身贫道不贫;贫则身常披缕褐,道则心藏无价珍。”

  《大宝积经》陀摩尸利王子的故事:

  过去,弥楼揵如来涅槃之后,诸大弟子也随佛入于涅槃。

  此后,许多众生心想:“吃沙门这碗饭,既安稳又快乐,我们为何不出家?”他们出家后不修善业,只做三种事:一是常周旋往来于白衣家;二是只顾贪著利养而活命;三是长养身体,而不修集福慧资粮。头陀的细行妙法大多荒废,也不读诵经典。

  当时王子陀摩尸利,听到天神的指示后,告别父母,剃除须发,出家修道。

  他问比丘们:“弥楼揵佛是如何说法教导弟子的?你们将教法传授给我,我将如说修行。”

  比丘们说:“我们没听过佛说的法。和尚诸师怎么做,我们就跟着做,你也应当随学。”

  陀摩尸利比丘便说:“你们一定是因为身世贫贱而出家的,所以现在只看重衣食,行为和在家人一样。你们现在应该和我一起寻求甚深、清净的佛法。”

  比丘们回答:我们想要的都已得到了,丰衣足食,不需受国王差使,生活安稳快乐,没人敢轻慢我们。过去在家时的苦恼,现在都不复存在了。这就叫涅槃、第一快乐,此外,我们别无所求。

  陀摩尸利比丘听到之后,伤心地痛哭。于是,他离开这些比丘,独自到山林幽远的静处,精诚一心,欲求深法。后来思惟修习,证得五神通。

  公案中的比丘常常往来周旋于俗家,他们的动机是以出家身求得衣食,以便安闲地养身度日。至于出家的头陀细行、读诵修习等,他们一概抛之脑后,对佛法一无所知。令他们在无意义中散乱,泯灭道心、荒废道业的,就是贪求利养的心。利养犹如利剑,能毁灭修行人的慧命,从根斩断解脱道;利养犹如剧毒,谁贪食就会毁坏出离心和自相续;利养又似陷阱,令人深陷欲乐之中无法自拔,最后堕入恶趣。

  【阿难!如是世界六道众生,虽则身心无杀盗淫,三行已圆,若大妄语,即三摩地不得清净,成爱见魔,失如来种。所谓未得谓得,未证言证,或求世间尊胜第一,谓前人言,我今已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道,辟支佛乘,十地地前诸位菩萨,求彼礼忏,贪其供养,是一颠迦,销灭佛种,如人以刀断多罗木。佛记是人永殒善根,无复知见,沈三苦海,不成三昧。】

  阿难!如此世界六道众生,虽然身心都没有杀盗淫,三行已得圆满,若是大妄语,则三摩地不得清净。成为爱见魔,丧失如来的种子。所谓没有修得就自己诳言说自己已修到了什么地步。没有证到就自己吹嘘自己已证到什么位次,这样吹牛的目的是为了求得别人的尊敬和殊胜第一,或对人说:我已证得须陀洹果,或斯陀含果,或阿那含果,阿罗汉道,辟支佛乘,或几地地前各位次菩萨。希望别人对他礼拜忏悔,贪求供养。是一颠迦,消灭佛种,如人用刀切断多罗木一样,佛授记此人,永远陨落善根,不可能再有正确的知见,沉沦在三界的生死中,永远不成三昧。

  “三行已圆”:由不杀、不盗、不淫、而令“慈行、舍行、梵行”三种行都获得圆满。

  “大妄语”:大妄语为妄称证果、证通、得道、开悟等;小妄语为说不真实的话。

  “未得谓得”:没有得菩提、道果,而自妄称已得。

  “未证言证”:没有证到涅槃、禅定、三昧、神通等,而妄言已证。

  “或求世间尊胜第一”:为了求得他人供养,而妄称自己已成为世人中最尊胜的。

  “十地、地前诸位菩萨”:妄称自己是十地中的菩萨。

  “求彼礼忏”:要求他人向自己礼拜、忏悔业障。

  “贪其供养”:这些人之所以要大妄语,乃至因此要人向他恭敬、礼拜,其实都是为了取得别人的供养。

  “一颠迦”:梵文,又译为“一阐提”,意思是信不具,断善根之人。

  “销灭佛种”:消灭自身的佛种,永断善根。

  “多罗木”:又译为贝多罗树,其叶可用来写经,称为贝叶。

  “不成三昧”:这些大妄语人,纵修禅定,偶成少禅智,也只会助成其魔业,不可能成就真正三昧。

  【我灭度后,敕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或作沙门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淫女寡妇,奸偷屠贩,与其同事,称赞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泄佛密因,轻言末学。唯除命终,阴有遗付。云何是人惑乱众生,成大妄语。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复断除诸大妄语,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四决定清净明诲。】

  我将来灭度后,命令众菩萨与阿罗汉,应身生在末法时期,以种种形,度这些在生死中轮转的众生。或是现出家比丘像,或是现白衣居士身,或是现人王,宰官,童男童女身,甚而至于淫女寡妇,好偷屠贩中,都有菩萨罗汉在其中示现,与他们同事,称赞佛乘令他们身心能够入三摩地。除了在命终时,阴留遗咐。为什么此人惑乱众生,成大妄语。我教世上的人,修三摩地,后应当断除诸大妄语,这就是如来先佛世尊第四决定清净明确的教诲。

  “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三乘圣人依佛教敕,以应化身而生于末法之世,为了挽救末法、扶持正教,摧破邪宗而救济众生,免受邪师邪法所惑,误入歧途,枉受沉沦。

  “作种种形”:现作种种身形,即随类化身。

  “度诸轮转”:“轮转”,受轮转生死的众生。

  “白衣居士”:“白衣”,俗人之别称,以印度的婆罗门及俗人,多穿鲜白的衣服,而释门弟子则服染衣、缁衣、或坏色衣。

  “奸、偷、屠、贩,与其同事”:奸淫(奸即淫之义,非强奸义)、偷盗、屠宰、以及贩夫走卒等,菩萨化身,在表面上与彼示同其事;以示同其事,故得以接近他,获得其信任,且才听得进其劝化之言。

  “称赞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称扬赞叹如来究竟之教,并伺机教授,令其身心离杀盗淫诸恶业,身心清净,因而得入三摩地。

  “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这些菩萨等应化身,终不会自己说自己是真正的菩萨、阿罗汉,也绝不会泄露自己真正的身份。

  “泄佛密因,轻言末学”:泄漏了佛密付于他之因,将佛的密嘱,轻易地告知未学之人。

  “惟除命终,阴有遗付”:除了他马上就要舍报身的那一刻,他暗中有遗言交代。是故圣人示现世间,若住世时则不泄漏,一旦被泄漏了,即不再住世。

  曾经有两个居士就藏传佛教的“活佛”在我面前起了争执:

  一个表示“活佛”就是“佛的化身”,至高无上;

  另一个则表示,所谓“活佛”纯粹是凡夫自称为佛菩萨,以凡滥圣,就是魔。

  就此,二人希望我给做个评判。本人乃一介愚夫,如何敢了断这桩超级官司。好在本人因特殊因缘和藏传佛教噶玛噶举传承的青海公保寺才旺仁波切(活佛)做过长时间的交流,才旺仁波切读过北京藏语系高级佛学院,汉语水平极好,所以交流很成功。

  藏地的“活佛”,藏语为“祖古”,意为“转世行者”,亦称“仁波切”,意为“人中之宝”。“某佛菩萨化身”意为“某修持法门本尊代言人”,如执法人员执行公务时代表某级政府行使相应职能,但他并非就是完全政府。就如同汉传佛教弘扬净土法门的法师我们尊称他为阿弥陀佛的化身一样。“活佛”一词是汉人翻译的,藏人并不认可汉地民间将其理解为“活着的佛”。藏传佛教之所以寻找转世灵童(祖古),是具有藏地本土特色的寺院继承模式,可以有效的避免因宗教领袖去世带来的继承争执和动荡,这是西藏历史所形成的。

  藏传佛教就显教和密乘的判教,也和汉传佛教有所差异。藏传佛教把中观(证悟空性)以下判为显教,中观以上判为密乘;在证悟空性前,即使持咒结印也是显教;在证悟空性后,讲经说法也是密行。而汉传佛教则把研读教理判为显教,持咒观想判为密教。也有一部分学者干脆把汉传佛教判为显教,藏传佛教判为密教。所以藏传佛教教义中认为密乘高于显教,并非人们理解的“藏传佛教高于汉传佛教”。

  藏传佛教所讲的“即身成佛”的“佛”,在证量和见地上等同于汉传佛教禅宗的“见性成佛”,净土宗的“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教下的“大开圆解”。藏传佛教的大手印、大圆满之无上瑜伽和汉传佛教禅宗的现量开悟,真实证得,亲见本来面目也基本一致。

  因为时代、地域和人文的不同,对同一真理高度可能会有不同的表述,不二智慧,各具精彩。所以,分歧的产生往往来自于语言和理解的差异,盲目崇拜和盲目毁谤都是迷信行为。

  【是故阿难!若不断其大妄语者,如刻人粪为栴檀形,欲求香气,无有是处。我教比丘直心道场,于四威仪一切行中,尚无虚假,云何自称得上人法?譬如穷人妄号帝王,自取诛灭,况复法王,如何妄窃。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求佛菩提,如噬(shì)脐人欲谁成就?若诸比丘,心如直弦,一切真实,入三摩地永无魔事,我印是人成就菩萨无上知觉。如我所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是故阿难!若不断除大妄语的,就如刻人的粪,作为旃檀形,希望它有香气,这是不可能的。我教比丘,直心是道场,于四威仪中,一切行为,无有虚假,为何自称得了上人的法,譬如穷人,妄称帝王,自取诛灭。何况法王,怎能妄窃呢,因地上不真,在果上必然弯曲,如人要咬自己的肚脐,怎么咬得到呢?假若众比丘,心如直弦一样,一切真实,入三摩地,永远没有魔事。我可以印证此人,一定能成就菩萨的无上知觉。如我所说名为佛说,不如我这样说即是魔王说。

  “如刻人粪为栴檀形,欲求香气,无有是处”:将人的干粪刻成旃檀的形像,绝对不可能发出旃檀的香味。比喻以大妄语心去修三昧,而欲其成就圆通,那是不可能的事。

  “譬如穷人妄号帝王,自取诛灭”:在古代,胡乱说自己是帝王,那是造反、杀头的罪。不但自己会被杀,甚至会灭族。

  “况复法王,如何妄窃”:连世间的帝王之号都不能随便说,更何况十法界的法王的圣号,怎能窃取呢?

  “如噬脐人,欲谁成就”:譬如有人想要咬自己的肚脐,怎能够咬得到?

  “一切真实”:三业都真实无妄。

  佛说:“犹如把一条干屎橛,当作檀香木,哪里会有香气?完全忘记了规则。你切记指导他们遵守道场规矩,不说谎话。这是十方佛,第四个决定要明白遵守的教诲。我教弟子每人要诚实做人,在行、住、坐、卧、乃至语、默、动、静,任何时间都不容虚假,否则便陷入骗子的邪见深坑,就算勉强去完成学业,未来必定仍在生死循环中打滚,怎能摆脱烦恼,跨上人生的康庄大路?像我一样讲的是佛说,不是的话就是大骗子说。”

  学到这里,第六卷的内容就结束了。

  在整个的第六卷当中,首先是观世音菩萨紧接着前面二十四位成就者之后,向佛和在座的大众报告了自己最初发心修行的耳根圆通法门。

  在这个耳根圆通法门的介绍过程中,观世音菩萨非常清晰地描述了一个初发心行者如何上手修行,如何逐渐由专注外界,慢慢地会回光返照转向内观,找寻内在自我,最后逐渐破除重重虚妄尘劳,圆满证悟的次第法门。

  紧接着,观世音菩萨还强调了通过这个法门已经修行成就的自己,获得了如何样的成就,也就是随缘应化度生的三十二应身。也同时承诺了只要同样地进行这个耳根圆通法门的修行,就一定可以得到十四种无畏的成就,貌似是通过念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所获得的感应和加持功德,其实是这个修行者自己逐渐证悟的功德表现而已。而随后的四不思议功德,则是对上述三十二应化身和十四种无畏之所以能够出现的再次陈述而已。

  之后通过文殊菩萨对总共二十五种圆通法门的逐个评价,最后选择了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作为最符合阿难以及未来世一切众生实际特性的初发心乃至究竟成就的圆通路径。并且还强调说这是一切过去现在未来诸佛,唯一的共同涅槃之门。

  之后,阿难的问题,让法会的方向,逐渐转移到了后世众生如何在修行之前,进行道场准备上面。

  而佛在回答阿难的这个问题的时候,明确提出了四种决定清净正确的佛的教诲,也就是只有首先断除了淫、杀、盗、妄等不正确的身心作为,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就。否则,只要有淫,就一定会堕落入魔道;只要有杀,就一定会堕落入神道;只要有盗,就一定会堕落入邪道;只要有大妄语,就连成佛之种子都会丧失不存了。在这四种情况下,是绝对不可能得到真正的成就的,只能是不断地在轮回中飘转沉落。

  其实,在这一部分,这些讲法的内容以及后面的内容,会再一次低于教法的究竟义理,而进入不了义法的教导,这也是对机说法的表现形式。佛陀在讲述教法的时候,大多都是先讲诸佛了义境界,再讲凡夫如何通过不了义的方便教法证得了义境界,又再讲述证得了义境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危险和状况,及防范措施,最后再回归了义境界。高低高前进,螺旋式上升。不仅《楞严经》、《圆觉经》等都是如此顺序,纵观佛陀成道后弘法利生的四十九年,也是采用这个顺序。

  佛悟道后说法四十九年,依顺序分为五个时期,分别为:华严、阿含、方等、般若、法华涅槃时。每一时期的长短不一样,所谓:华严最初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说般若,法华涅槃共七年。

  第一华严时:佛得道后,最初说了义的《华严经》,譬如太阳初升,先照高山,共说了三七二十一天;

  第二阿含时:隐大施小,说不了义的《阿含经》,一共说了十二年时间,譬如太阳照到幽谷;

  第三方等时:呵斥小乘,导归大乘,就像太阳普照大地一样,共说了八年时间;

  第四般若时:发四弘誓愿,修六波罗密,直趋无上菩提,就像正中的太阳普照一切,说了二十二年;

  第五法华涅槃时:说“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的了义的《法华经》、《涅槃经》,使二乘人由权乘归于实教,了知妄心即是真心,共讲了七年。

  属于究竟了义层面的首楞严经大法的精髓其实是极为简单的。简而言之就是:如果佛性具有任何意义,它一定是无所不在、遍布四方与包容一切的,佛性一定在我们当下、此时、此地的觉知中。也就是说,我们当下的觉知既不需要修正,也不需要调整,它本来就是完整的、圆满的,充满了佛性。

  更进—步说,我们并不需要解脱才看到佛性,也不是说我们已经与佛性同在,只是不自知而已,因为这还是暗示了某些地方佛性是不存在的。根据禅宗的观点,我们和佛性根本是一体的,圆满的觉性就是当下这一刻,我们的每一个觉知的活动就是佛性的展现。没有任何一个地方不存在佛性,或者说佛性不可能是有限的。

  如果佛性具有任何意义,它应该是永恒的,是没有起点的,也是没有终点的。如果佛性有起点,它就是暂时的,而非无时间性与永恒的。这意味着我们无法变成或是达到解脱的状态。如果我们能达到解脱的状态,这种状态就是有起点的,也就不是真正的解脱了。

  反之,佛性和解脱其实就是我们当下正在觉知的状态。当我在接受这些教诲时,我想到有一天晚上,我带着几个弟子在湖边看星星,我们在璀璨的夜空中查找“北斗星”、“牛郎织女星”“银河”……,但重点是我们正在看这些星星时,我们不必再向房间里、床下、山谷里去寻找,因为它们就在我们头顶的视觉领域内,我们只是没认出它们罢了。如果我们还是看不出来,就会有某个人前来为我们指点迷津,将他们一一指给我们看。

  我认为佛性与解脱也是如此,我们已经在看着佛性,只是还没认出它而已,我们也都拥有这份必要的认知力,但是没有领悟力。这也是禅宗的教导并不特别推荐静坐的理由。静坐在其他方面是有用途的,但是目的是要改变认知、改变觉知。从禅宗的角度来看,那些是不必要的,也是偏离重心的。我们目前所拥有的觉知已经完全具足了佛性,没有任何东西是需要改变的。任何想要改变的企图都好像是在那璀璨的夜空上添加星星,而不是单纯地认出那本来就存在的“北斗星”、“牛郎织女星”“银河”。

  因此,禅宗的核心教诲并非静坐(当然也不离于静坐),因为静坐着重在意识状态的改变,但解脱并不是意识状态的改变,而是对任何现存状态的自然认知。实际上,禅宗有许多的教诲都说明了为什么静坐如“磨砖作镜”,无法产生功效。解脱是无法获取的,因为它已经存在当下了。想要得到解脱就如同头上安头、画蛇添足一般。禅宗的第一个原则是:要想拥有根本的觉知,我们既不能做什么,也不能不做什么,因为它已经本自具足了。

  静坐只是禅宗的修行方式之一。禅门善用“直指”的方式教导弟子。师父先简单地和我们交谈、然后指出我们已经具足的佛性或觉性,这份觉性在父母未生我们之前,我们已经本自具足了,它是永恒的,也是没有起点的。换句话说,如同指出那夜空中的“北斗星”一样,我们不需要解谜题也不需要重组谜题,只要认出我们正在看的是什么就够了。通常师父直指我们本自具足的觉性时会说:“既不去改正,也不去修整我们当下的觉知……”

  我们恒久以来早已觉知的就是知觉的本身,我们早已具足了本觉,它能目睹任何一个生起的现象。一位大圆满禅师曾说过:“我们听见鸟叫了吗?我们看见太阳了吗?谁没有解脱呢?”我们无法想像有人是没有本觉的,因为就连这份想像我们都能知觉得到。即使在梦境中我们也能知觉。此外这些教诲还主张,觉知不该划分成解脱的与无明的,存在的只有觉知,不需要更正或修整,它的本身就是佛性。

  首楞严大法的教诲就是要我们认出自己的本觉和目睹的本能,然后安住在那个状态中,任何想要获得觉察的企图都偏离重点,归为阴魔。我们可能会说:“可是我看不见佛性啊!”“但是我们能知觉自己看不到佛性,这知觉的本身就是佛性!”

  注意力是可以训练的,因为我们可能会忘记,但是本觉无法训练,因为它是本来就具足的。在训练注意力的时候,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当下这一刻,但是本觉却是在我们尚未做任何努力之前的觉知状态。我们其实已经在觉知,也已经解脱了。我们也许不能永远保持注意力,但我们永远已经是解脱的。

  这种“直指”的教诲大概是这样进行的:有时候几分钟、几小时,有时候几天,直到我们“领悟”,直到我们发现自己的真面目,那个父母未生我们以前的面孔(超越时间的、永恒的、没有生死的),这是一种领悟而不是认知,有点像看着百货公司的玻璃橱窗时,发现有一个模糊而熟悉的脸孔正看着自己,我们再集中于焦点看,才发现那竟然是自己脸孔的反映。这整个世界都是我们的真我的反映。

  根据这些教诲,本觉并不难达到,甚至根本不可能避开。而所谓的方法对于真我而言其实是障碍。只要我们执著于方法,它们反而会阻碍我们对于本觉的领悟。存在的只有真我,只有佛。印度当代最伟大的智者拉马纳尊者说:

  “既没有创造,也没有毁灭,既没有命运,也没有自由意志,既没有途径,也没有成就,这就是最终的真理。”

  我们应该提醒一下,虽然禅宗本身并不强调静坐,但静坐仍然被视为非常重要乃至无可替代的修行方式,它可以增进心智的美德、专注力、注意力和洞见,但是它和解脱是无关的。任何一种能达到的解脱都不是真的解脱。静坐是一种训练,禅宗则指出训练其实从一开始就脱离了当下的本觉。

  通过静坐,弟子们有时会说:“我刚才有一段最奇妙的经验,我的自我突然消失与万物合一,连时间感也不见了,真是奇妙极了!”

  师父会回答:“那很好,请你告诉我,那个经验有没有时间的起点?”

  “呀?昨天发生的,我只是在打坐,它突然就出现了。”

  “只要有开始,就不是真的。在你认出之前,它早存在了,而且不是一种经验,因为既没有起点,它是我们早已觉知的东西,你领悟到无始的状态再来找我吧!”

  弟子一旦有了领悟,就可以借由静坐来稳定这份领悟,把它带到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这其实是最难的部分。所以,本经说:“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理悟之后才是修行的真正开始。

  南无阿弥陀佛!

  楞严经赞:

  圆通三慧    方便初基  龙门听选树丰碑

  明了远归期  轨则无亏  直指造菩提

  南无楞严海会佛菩萨

-------------------------------------------------------------------------------------------

更多清净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清净法师:朝圣楞严——《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卷七

清净法师:朝圣楞严——《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卷八

清净法师:朝圣楞严——《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卷九

清净法师:朝圣楞严——《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卷十

认识自我(曙正法师)

 

后五篇文章

清净法师:朝圣楞严——《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卷五

清净法师:朝圣楞严——《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卷四

清净法师:朝圣楞严——《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卷三

清净法师:朝圣楞严——《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卷二

清净法师:朝圣楞严——《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卷一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