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田径之--走及奔马 |
 
在古代中国人的心目中,马是常见的陆地运动中跑得最快的一种动物,因此,当一个人的奔跑速度极快、超过常人时,人们就会用“走及奔马”即跑得像马一样快来形容,这里的“走”是奔跑的意思。事实上,“走及奔马”正是对中国古代跑步运动的一种最好的概括。 1、夸父逐日说到中国古代跑步,夸父是一个不可不提的人物,因为他为了与太阳赛跑,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堪称为跑步捐躯的古代英雄。关于夸父逐日的故事,《山海经·海外北经》中有这样的记述:“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夸父逐日虽是一个神话,但是它寄托了古代中国人对奔跑速度的一种理想。《夸父逐日图》,选自《中国古文明大图集》 2、中国古代的跑步高手们中国历史上关于跑步的最早记载见于商代,在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可以见到“先马其海雨”、“马其先”之类的记载,这里的“先马”或“马其先”就是对跑步者的一种称谓。因为商代在君主出行或进行战争时,在马拉的车前都会有步兵开道,而当马车奔跑时,这些开道的步兵也要一起奔跑,并保持原有的队形。因此,这些步兵应当是训练有素的奔跑能手。在周代有两位名叫“令”和“奋”的奔跑能手,他们是是西周时周成王的两位随从。一次,周成王乘马车去淇田春耕,令和奋步行跟随。在回宫的路上,周成王让马车快速奔跑起来,并对令和奋说,如果你们能跟上我的马车,就赏赐你们10家奴仆。结果,令和奋与马车同时到达了王宫。后来令利用周成王的赏赐铸了一个鼎,并把这件事的经过刻在鼎上,称为《令鼎》。由此可见,令和奋是有历史记载的最早的能走及奔马的人。 东汉时期(25--220年)的轺车画像砖,左侧是两们正在奔跑的“马前走” 3、军队中的奔跑训练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步战逐渐取代车战,步兵的体能问题越来越受到各国军事家的重视。在步兵的体能中,跑步能力无疑是最基本的,因为无论是行军、奔袭,还是撤退、转移等军事行动,都需要士兵有较好的奔跑能力。因此,当时的军中,会经常进行对步兵奔跑能力的训练和考核。如据《墨子·非攻》载:“古者吴阖闾教七年,奉甲执兵,奔三百里而舍焉。”意思是春秋时期的吴国国王阖闾在训练士兵时,要求他们身披铠甲,手执兵刃,连续奔跑三百里才能停下来休息。这无疑是一种运动量极大的训练。 另据《荀子·议兵》,战国时期,魏国将领吴起在训练士兵时,也要求他们全副武装,在半日之内跑完百里:“魏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服矢五十个,置戈其上,冠“革由 ”(为一个字读“zhou”一音)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宅。”据史载,凭借吴起的这种练兵方式,魏国曾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军事强国。 战国时期的彩绘车马人物,图中正在马前奔跑的是两位侍从人员 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这种练兵方式,在以后的历史中,也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如唐代的李筌在《太白阴经》中说:“探报计期,使疾足之士。”意即军事侦察人员应该由擅长奔跑的人来担任。《宋史·兵志》也把“走跃”能力作为招募新兵时的重要考核指标。而在元代,为了保持军队的战斗力,则出现了一种定期的军中长跑比赛。长跑比赛在担任上都和大都禁卫军的名为“贵由赤”的军中举行,据元人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学》记载,比赛时,“在大都,则自河西务起程;若上都,则自泥河儿起程。越三时,走一百八十里”。这里的“三时”指3个时辰,即6个小时。根据规定,这种比赛每年举行一次,获胜的前三名可以得到白银、绸锻等奖赏。明代对军人的跑步能力也很重视,如抗倭名将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中就明确说:“凡平时各兵,须学趋跑,一气跑得一里,不气喘才好。” 汉代的车马出行墓壁画 4、驿传中的跑步能手:急脚递在中国古代,跑步除了在军事中运用,还广泛地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宋元明清时期在邮件传递中使用“急脚递”就是最明显的例子。在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官政》中,曾这样介绍当时的邮递方式:“驿传旧有三等,曰步递、马递、急脚递,急脚递最遽,日行四百里。”意即宋代邮递分为步行递送、用马递送和奔跑递送即急脚递三种方式,奔跑递送的方式最快,一天能跑400里。当然,所谓“行四百里”,并不是指一个人一天跑400里,而是采用辗转相递的方式,每隔 10里或15里换一个人,类似于长距离的接力赛跑。西晋时期(265-317年)画像砖中的中国古代驿使形象 作为现代正式体育比赛项目的跑步在我国始于20世纪初。跑步是国际体育大赛中极为重要的项目,有短跑、中长距离跑、马拉松跑、接力赛跑、跨栏跑、越野跑、竞走等诸多内容。目前,我国跑步选手在跨栏跑、中长距离跑、竞走等项目中都有上佳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