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历史传记 身心灵 生活艺术 人与自然 人文杂话 其它 素食起步护持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征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中华民族有十大传统美德,分别是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爱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正、笃实宽厚、勇毅力行。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种追求至善至美的道德理想人格对中国知识阶层乃至整个中国人来讲影响深远。

相关阅读: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_许嘉璐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_许嘉璐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内涵探析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应对全球化挑战必不可少的平台,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深厚文化根基。

  科学而合理地评价中国传统文化,要从整体上对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的辩证发展作一规律性的探寻,充分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本身的特征。这里主要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流方面作些规律性探索。

   1. 中国传统文化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对立统一。中国传统文化虽然在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封建的大一统文化,董仲舒倡导的“独尊儒术”更是把这个统一性推向极致,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单一的内容。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是多样性的统一。从内容上看,中国传统文化中既有对自然界的认知,又有关于社会人文的、政治的、经济的、科学技术的思考,其中无疑包含有或多或少的合理而深刻的认识。这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财富,不能因为强调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的阶级性而对其合理性也加以否定。而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时限上看,中国文化有古代的传统,也有近代的传统。再从这一传统文化的学术派别上看,先秦时期就产生了儒、墨、道、法、阴阳、名、兵、农等诸子百家,在以后的发展中又有彼此的会通、融合和衍化,形成了新道家、新法家、新儒学及佛、道宗教文化等等。若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党性原则来看,中国古代哲学有唯物主义的传统和唯心主义的传统,以及辩证法的传统和形而上学的传统等。再从文化层面上看,人文的价值追求既有哲学的、道德的价值追求,又有个人生命的、科学技术的、文学艺术的、终极关怀的价值追求,所以,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如果仅仅局限于某一种领域或方面,往往会失之偏颇。相反,如果我们能正确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种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对立统一,我们就可能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开掘这一文化所内蕴的现代意义,为建设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文化服务。

  2. 中国传统文化是连续性与变革性的对立统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是独一无二的。由远古文化到夏商周的三代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已表现为一个长期发展、不断积累的过程。春秋时代,孔子整理、总结三代文化的成果,创立了影响深远的儒家学说。继孔子之后,出现了中国文化史上最活跃、最富创造性的百家争鸣局面。至秦汉,董仲舒又倡导“独尊儒术”,他建立的天人感应、阴阳五行、儒道法互补的思想体系,开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长期发挥影响的意识形态。至宋明理学时期,这一传统文化开始走向自己的鼎盛时期。在这一历史过程中,中国古代社会曾历经战争动乱、社会分裂和王朝更替,但中国文化并未中断自己的传统,而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地获得发展更新的动力。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性与其变革性并不对立。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这种连续性本身就是一个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的变化过程。仅就先秦而论,从周人对前人的文化维新,到孔子对周礼的重新阐释;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深化与发展,到荀子对先秦百家争鸣学术的总结与融合,就表现为一个连续性与变革性的统一过程。

  3. 中国传统文化是独立性与融通性的统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立性既指这个文化的主体是中国人自己独立创造的,也指这个文化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较早地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体系。考古证明,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本土文化源于远古时代,从那时起我们不仅有着独特的汉字语义和语音体系,而且还以方块汉字为载体独创了民族的哲学、道德、宗教、文学艺术的学术思想体系,形成了华夏民族独有的礼仪典章制度、风俗习惯和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建立了独一无二的诸如中医学那样的医学理论体系。我们还有着独特的虚拟写意的戏曲艺术,气韵生动的中国书画,工整对仗、情理交融的楹联艺术等等。但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发展又不是毫无关联的,她对许多的外来文化又有着很强的吸纳和融会贯通性。仔细考察一下唐代文化繁荣的原因就可以发现,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那具有非凡的吸纳力和交融贯通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仅就宗教文化而言,在这个时期,不仅从印度传入的佛教逐渐中国化,使佛教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景教(基督教) 、回教(伊斯兰教) 、犹太教也开始传入中国,使唐文化呈现一派胡曲雅乐各放异彩的繁荣景象。

  4. 中国传统文化遵循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生存方式。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谈到自己写作的目的是:“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不仅史学家关注天人关系,实际上,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士人大多都关注这一课题。三代时期,人们对天的认识局限性很大,他们往往认为人事听命于天,即天命主宰人事。在天人关系中,人处于被动地位。然而,周革殷命唤醒了人们对人本身力量的认识,在思想文化界,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的力量,人本思想也就产生了。春秋战国时期,人与天的关系越来越走向合一,即人与天是同处于自然界的,两者之间是和谐相处的,而不是处于矛盾和永恒的斗争之中,人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办事,依从于自然法则,才能成就人事。而人在争取生存空间的时候,不是被动,而是能动地作用于自然,人命不是完全服从于天命。先秦时期的道家以及儒家的代表人物荀子关于天人关系的论述都是值得借鉴的。

  5. 中国传统文化追求至善至美的道德理想人格。中国传统文化说到底是对中国人---理想中国人的一种设计和追求。尽管先秦诸子学派在各自的学说中都有自己的理想人格,但是对后世影响最久、最大的是儒家和道家。儒家的理想人格是践行“仁爱”,恪守“礼制”,遵循“中庸”之道的道德完善的人,是能够“慎独”的人。道家的理想人格是天人合一的人,是超越自我的人。当今学者对中国传统美德作出了总结,如张岱年先生认为:中华民族有十大传统美德,分别是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爱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正、笃实宽厚、勇毅力行。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种追求至善至美的道德理想人格对中国知识阶层乃至整个中国人来讲影响深远。

  6. 中国传统文化沿袭辩证分析与直觉体悟相结合的思维方式。在中国人的思维体系中最突出的是辩证分析与直觉体悟相结合的思维方式。辩证分析,强调对事物从整体上看问题,对整体进行综合分析,即从大处着眼,从细微处入手;直觉体悟,强调人对具体事物的感受,从感受中抽象出意义,即崇尚一种观物取象、立像尽意的思维方式。它超越了语言,领悟的是语言不能表述的意义。这种思维方式是将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在主体的感悟中浑然一体,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它超越了西方辩证逻辑思维的程序,直见心性。

  总之,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内涵深厚。历史上很长时期一直居于世界文化的前列,对中国和东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整个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现在和将来仍然必将对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进程产生重大影响。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主张文化的多样性。一个不尊重自己的历史、不能发扬光大自己文化传统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民族。大力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在当前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和紧迫性。在文化的多样性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提高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增强我们国家的文化竞争力。

 
 
 
前五篇文章

正在消失的民族文化主体性

中国与西方:剪不断,理还乱

文化也一定要全球化吗?

欲灭人之国,必先灭其史

不认同自己的文化 爱国之心能升起吗?

 

后五篇文章

傅佩荣:老子的三宝

道德经与现代管理

乘法身船,至涅槃岸

楼宇烈:如何做一个真正的儒者

道教建筑的文化特征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