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从“开权显实”论法华之妙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从“开权显实”论法华之妙
  中华佛学研究所研究员 陈英善
  中华佛学学报
  第十四期(2001.09)
  页293-308
  --------------------------------------------------------------------------------
  页293
  提要
  为何以“开权显实”来论述《法华经》之特色?此乃笔者基于多年研究天台智者所诠释《法华经》之心得,依《法华玄义》及《法华文句》之看法,整部《法华经》所处理的,不外乎权、实法之关系,且权、实本身并非对立的,而是即权即实之关系,故以开权显实来发挥《法华经》之妙义。
  关键词:1. 权法 2.实法 3.《法华经》 4.《法华玄义》 5.《法华文句》 6. 开权显实
  目次
  一、前言
  二、权法的被提出
  三、权实法之关系
  四、权实法之内容
  五、法华妙之所在
  六、结语
  页294
  一、前言
  一般对于《妙法莲华经》(Saddharma pu.n.darika Suutra)之理解,只知其是圆教,而不知其所以圆。尤其是天台智者所诠释的《法华》,一般往往将天台等同于《法华》(或将《法华》等同天台),而不明究理地说天台是圆教、《法华》是圆教。仿佛圆教是唯独天台、《法华》所有,其它不存在圆教似的。
  其实抱持这种观念来理解天台、《法华》,是有所偏失的。要理解《法华》之妙之圆,依天台之诠释,不离开权显实。就权实而言,是指佛陀迹门所示现的所有教法,乃至本门之教法亦不离权实。
  对天台智者而言,整部《法华经》所要传达的讯息,不外乎开权显实之观念,而天台的《法华玄义》、《法华文句》可说是沿袭著此观念来开展,至于《摩诃止观》即是落实于此观念的实践法门。因此,可看出天台三大部不论在理论上或实践上,与开权显实皆有著密切之关系。
  基于笔者对天台之研究,《法华》之妙,可以“开权显实”四字来含括之,或更简单地说,其实只是权实二法而已。因为从整部《法华经》的组织架构来看,所论述的内容不外乎迹本二门,而迹门所述即是权实法,乃至本门所述本之关系,亦不外权实法。况且迹、本彼此相依,离迹则本无从显示,此也反映在《法华玄义》和《法华文句》上,对《法华经》迹本二门内容之论述,皆偏重于迹门,掌握了迹门,由迹显本则易也。这是本文何以就开权显实论法华妙之所在,希望藉由开权显实之探讨,以显示《法华》之特色。
  在《法华经》迹门本门之权实法中,天台是以“开权显实”、“开迹显本”之方式来凸显《法华》之妙。故本文著重在开权显实来论述法华之妙。以下分四方面来进行:一、权法的被提出,二、权实法之关系,三、权实法之内容,四、法华妙之所在。
  二、权法的被提出
  权法,指的是善巧方便之法。实法,指的是诸法实相。为何《法华经》重视方便之法,其理由有二:一者须经无数劫之修行乃能知诸法实相;二者诸法实相言辞相寂灭不可示,如《法华经》〈方便品〉云:
  本从无数佛 具足行诸道 甚深微妙法 难见难可了
  于无量亿劫 行此诸道已 道场得成果 我已悉知见
  如是大果报 种种性相义 我及十方佛 乃能知是事
  页295
  是法不可示 言辞相寂灭 诸余众生类 无有能得解
  除诸菩萨众 信力坚固者。[1]
  此说明了佛经由无数劫之修道,于菩提道场得成佛果,乃能知甚深微妙法。然此甚深微妙法唯有佛与佛乃能究竟知之,因为“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所以“诸余众生类,无有能得解。”这也是为什么《法华经》广示方便之所在,目的无非借由方便令众生悟入诸法实相。
  基于“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之道理,故广以方便法来接引众生,随顺著众生种种性、欲、根等因缘来说法,自然地呈现诸法种种差别之现象。如此一来,诸经典中不免有所争,如大小乘之争等。至于佛所说之法,究竟为声闻乘?缘觉乘?一佛乘?……诸如此类问题不断地出现在诸经典中,《法华经》所扮演角色似乎因应此问题而来,广明一佛乘道理,著眼于如来设教大纲之元始,以厘清随宜说法所带来的问题。这也是《法华经》不同于他经之所在,其余诸经著重在“逗会他意,令他得益”上,至于佛为什么施此教法及其意趣何在,并末进一步明示之,如《法华玄义》云:
  (教相)大意者,佛于无名相中,假名相说,说余经典,各赴缘取益,至如《华严》初逗圆别之机,高山先照,直明次第不次第修行住上地之功德,不辨如来说顿之意。若说四《阿含》,……而通说无常,知苦断集证灭修道,不明如来曲巧施小之意。若诸《方等》折小弹偏叹大褒圆慈悲行愿事理殊绝,不明并对诃赞之意。若《般若》论通则三人同入,论别则菩萨独进,广历阴入尽净虚融,亦不明共别之意。若《涅槃》在后,略斥三修,粗点五味,亦不委说如来置教原始结要之终。凡此诸经皆是逗会他意,令他得益,不谭佛意,意趣何之?[2]
  此中举出了《华严》、《阿含》、《方等》、《般若》、《涅槃》等诸经,说明其随宜说法,偏重在“逗会他意,令他得益”上,而不处理施权法意趣之所在,如《华严》以接引别、圆二机为主,但不辨如来说顿之意;如《阿含》不明如来曲巧施小之意;如《方等》不明并对诃赞之意;《般若》不明共、别之意;《涅槃》不委说如来置教原始结要之终。总之,以上诸经偏于随宜说法以利益众生,但并未说明何以如此施教及其意趣之所在。而《法华》则不如此,以开显如来设教大纲之意趣为主,如《法华玄义》云:
  --------------------------------------------------------------------------------
  1. 《大正藏》册9,页5下。
  2. 《大正藏》册33,页800上、中,有关方等类之经典有众多部为表达之方便,仍以书名号括起来。
  页296
  今经(指《法华经》)不尔,……但论如来布教之元始,中间取与渐顿适时,大事因缘究竟终讫。说教之纲格,大化之筌罤,其宿殖淳厚者,初即顿与,直明菩萨位行功德,言不涉小。……其不堪者,隐其无量神德,以贫所乐法,方便附近,语令勤作,文云:我若赞佛乘,众生没在苦。如此之人,应以此法渐入佛慧。既得道已,宜须弹斥,即如《方等》以大破小。……若宜兼通半满洮汰,如《大品》遣荡相著,会其宗途。文云:将导众人欲过险道。过此难已,定之以子父,付之以家业,拂之以权迹,显之以实本。当知此经唯论如来设教大纲。[3]
  此强调《法华经》是以“但论如来布教之元始”、“唯论如来设教大纲”为宗旨。因此,不论以顿或渐来教化众生,一一皆令入佛慧,如《法华经》〈信解品〉之穷子喻,[4] 若其根性淳厚者,初即顿与,直明佛慧;若根生不堪顿与,则以渐次方式入佛慧,其渐引方式有如《阿含》之方便;有如《方等》之以大破小;有如《般若》之遣荡相著。而其最终目的,在于“定之以子父,付之以家业,拂之以权迹,显之以实本”,此乃《法华经》唯论如来设教大纲之所在。
  换言之,开显一佛乘道理,引领众生入佛慧,乃《法华经》之宗旨。其开显之方式,即是藉由假名相说之随宜权法入手,然后再一一开显入实。若完整地说,是以“为实施权”、“开权显实”、“废权立实”之三部曲,来开显权法即实法之道理,显示法法无不是中道实相,法法皆为成就佛慧而设置,此乃是如来以种种方便,甚至以种种异方便用意之所在,亦是如来施教之元始。
  由此可知,如来广明善巧方便之权法,皆为成就一佛乘之实法,且实法不离权法而有。若无权法则无实法,实由权显。
  三、权实法之关系
  有关权实法之施设问题,首先应作一厘清,以避免无谓之争执。
  在《法华文句》中,以四句模式来探讨权实,如其云:
  今明权实者,先作四句:谓一切法皆权、一切法皆实、一切法亦权亦实、一切法非权非实。[5]
  接著,则对四句内容加以界说,如其云:
  --------------------------------------------------------------------------------
  3. 《大正藏》册33,页800中。
  4. 《大正藏》册9,页16中~17下。
  5. 《大正藏》册34,页37上。
  页297
  一切法权者,如文(指《法华经》,以下亦是)云:诸法如是性、相、体、力、本末等,介尔有言,皆是权也。
  一切法实者,如文:如来巧说诸法悦可众心,众心以入实为悦。又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
  一切法亦权亦实者,如文:所谓诸法如实相,……
  一切法非权非实者,文云:非如非异。又云:亦复不行上中下法、有为无为、实不实法,非虚非实如实相也。[6]
  由引文中,可知权法、实法皆是相对待而说,权法代表所有一切之言说;实法则是指诸法寂灭之不可言说。然而,一切法亦是权也是实,同时也是非权非实。换言之,一切法皆具备了四句,吾人若要对诸法作一完整之表达,即应以四句来表达,以避免争执,同时也可以四句来遍破所有一切之偏执,如《法华文句》云:
  若一切法皆权,何所不破。纵令百千种师,一一师作百千种说,无不是权。如来有所说尚复是权,况复人师宁得非权?[7]
  此即是以“一切法皆权”破一切所有偏执。若一切法皆权,何所偏执?连如来所说法皆是权,何况人师之所说而不是权呢?故“一切法皆权”能破人师之种种执著。其余三句,亦能遍破一切执,如其云:
  若一切法皆实者,何所不破。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但一究竟道,宁得众多究竟道耶?如前所出诸师,皆破入实,宁复保其樔窟耶?[8]
  又云:
  若一切法亦权亦实,复何所不破。一切悉有权有实,那得自是一途,非他异解。一一法中,皆有权实,不得一向权一向实也。[9]
  又云:
  若一切法非权非实,复何所不破。何复纷纷强生建立,直列名尚自如此,遥观
  --------------------------------------------------------------------------------
  6. 《大正藏》册34,页37上、中。
  7. 《大正藏》册34,页37中。
  8. 《大正藏》册34,页37中。
  9. 《大正藏》册34,页37中。
  页298
  玄览旷荡高明为若此,况论旨趣耶?[10]
  以上三段引文,是就“一切法皆实”、“一切法亦权亦实”、“一切法非权非实”等三句各遍破一切偏执。若“一切法皆实”,则唯一究竟道,岂有诸多究竟道相互争执。若“一切法亦权亦实”,岂可偏执一途而非他异解。若“一切法非权非实”,则一切皆泯,岂纷纷强生建立而起诸多偏执。此不单泯除一切名,且泯除一切观,乃至泯除一切旨趣。
  从上面四句之论述,可得知对一切法之看法,其实不外乎四句,且应以四句方式来了解一切法。换言之,一切法是权、实、亦权亦实、非权非实。能如是了解,才能避免一切之偏执,同时也能破除一切之偏执。同样地,对权实法之了解,也要秉持四句方式来了解,如此才能避免陷入无谓的权实法之争。也唯有如此,才能进一步探讨权实法之课题。这也可说是《法华文句》阐述《法华经》〈方便品〉之用意所在,于掌握一切法是“权、实、亦权亦实、非权非实”之道理后,才进一步举权实来作探讨。[11]
  对于权实法,《法华文句》举了“事理、理教、教行、缚脱、因果、体用、渐顿、开合、通别、悉檀”等十种来作说明。[12] 如下图所示:
  --------------------------------------------------------------------------------
  10. 《大正藏》册34,页37中。
  11. 详参见《大正藏》册34,页36上~40上。
  12. 详参见《大正藏》册34,页37中、下。
  页299
  从图表中,可看出权法、实法之无定性,如就“事理”而言,事为权法,理为实法。然事理相对于教来说,事理则皆成了实法,教则为权法。若事、理之教相对于行来看,则事、理之教则为实法,行则为权法,其它依此类推。由此可知,无有定权法,亦无有定实法。若从权法而论,则一切法皆权;若从实法而论,则一切法莫不是实。可知一切法亦权亦实、非权非实。如此一来,又回到前面所论述的四句中,在在显示说权说实、立权立实,皆只是种方便,假名施设之法。以此权实法来代表佛陀所宣说的教法。
  同样地,此道理不仅运用在迹门之权实法上,亦可运用在本门中之本迹的关系上,如《法华玄义》云:
  本者,理本,即是实相、一究竟道;迹者,除诸法实相,其余种种皆名为迹。又理之与事皆名为本,说理说事皆名教迹也。又理事之教皆名为本,禀教修行名为迹,如人依处则有行迹,寻迹得处也。又行能证体,体为本;依体起用,用为迹。又实得体用名为本,权施体用名为迹。又今日所显者为本,先来已说者为迹。……[13]
  此说明了本迹之观念非定性,皆相待于某个角度而施设的,若角度变了,迹可能是本,本可能是迹。再者,若从“今说”与“已说”的立场来看,所有“今说”之理事、理教、教行、体用等皆是本,反之,所有“已说”的,皆可说是迹。
  因此,可知不论是迹门之权实法,或本门之权实法,皆象征著佛陀所宣说的教法。而佛陀所宣说之教法是无量无边的,随著众生种种根性、欲乐等之不同,有种种示现。此所示现之种种法,以权实二法而统摄之。若细分之,则可说是无量无边的。
  由上之论述,可知迹门之权实法无有定性,同样地,本门之权实法亦无定性。迹门之实,若相对于本门而言,则成为权;本门之权,相对于迹门而言,则亦成为实。若就迹本而论权实,迹为权,本为实。若以藏、通、别、圆四教来看,前三教为权,
  --------------------------------------------------------------------------------
  13. 《大正藏》册33,页764中。
  页300
  圆教为实。若就自行、化他而言,自行为实,化他为权。诸如此类,在在显示了权实法之无定性。
  四、权实法之内容
  有关权实法之内容,依《法华经》的说法,权法是指诸佛随宜所说的法;实法是指诸佛随宜说法之意趣,如《法华经》云:
  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华,时一现耳。舍利弗!汝等当信佛之所说,言不虚妄。舍利弗!诸佛随宜说法,意趣难解。所以者何?我以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演说诸法,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唯有诸佛乃能知之。所以者何?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14]
  此说明了诸佛出现于世间的一大事因缘,在于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然而,“诸佛随宜说法,意趣难解”,此乃因为诸佛以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演说诸法之故,而此所演说诸法不是众生之思量分别所能了解的,唯有诸佛乃能知之。故言“诸佛随宜说法,意趣难解”。
  至于诸佛随宜说法之内容如何?依《法华玄义》来看,包括:境、智、行、位、三轨、感应、神通、说法、眷属、功德利益等。[15] 若就境而言,又可分为:十如是境、十二因缘境、四谛境、二谛境、三谛境、一实谛境等。[16] 若再细分之,十如是境又可分为十法界之十如是;十二因缘可分为四种十二因缘;四谛分为四种四谛;二谛分为七种二谛,乃至二十一种二谛;三谛分为五种三谛。[17] 诸境如此有无量诸法,其它如智、行、位等,亦复如此无量无边。此在在显示诸佛随宜说法,是无量无边的,随著十法界众生种种因缘以无数方便譬喻言辞演说诸法。
  如此诸佛随宜所演说的无量无边诸法,依天台之看法,不外乎藏、通、别、圆等四教之教理,如四种十二因缘:思议生灭十二因缘、思议不生不灭十二因缘、不思议生灭十二因缘、不思议不生不灭十二因缘,基本上,是藏、通、别、圆所诠之教理,
  --------------------------------------------------------------------------------
  14. 《大正藏》册9,页7上。
  15. 此就迹门而论,参见《大正藏》册33,页697下。
  16. 参见《法华玄义》,《大正藏》册33,页698中。
  17. 以上有关诸谛之分类,参见《法华玄义》,《大正藏》册33,页694上、698下、700下、702下、704下~705上。
  页301
  其它如四种四谛(生灭、不生不灭、无量、无作四谛),亦复如此。其余如智、行、位等,可依此类推,都不外乎四教内容。
  有关藏、通、别、圆四教诸教义遍布于诸经典中,有的经典著重于别、圆二教来论述,如《华严经》;有的著重于三藏教,如《阿含经》;有的则涉及四教,如《方等经》;有的以通、别、圆来论述,如《般若经》;……。由于诸经典所偏重各有不同,难免形成彼此有所隔阂,甚至于同一部经典中因所论述教义之不同,而有诸多之争议,如就《方等经》来看,其教义涉及了藏、通、别、圆四教,前三者则为权法,圆教为实法,如此一来,难免形成权实之对立,其余经典亦存在著权实相对之情形。因此,也就难以掌握诸佛随宜说法之真正意趣所在。
  依天台之看法,《法华经》可说因应著权实之问题而展开的,换言之,即藉由莲华之譬喻,来探讨权实之关系,进而解决权实所存在之问题。
  五、法华妙之所在
  天台之所以判《法华》为圆教,是基于“开权显实”和“开迹显本”而来。
  在佛陀迹门示现的教法中,《法华经》殊胜之所在,是基于下列三个判准:[18]
  一、根性融不融相。
  二、化导始终不始终相。
  三、师弟远近不远近相。
  就第一判准“根性融不融相”而言,《法华》其所摄化之根性是相融的,是属渐顿泯合之教法。不似《华严》唯顿;不似《阿含》唯渐;不似《方等》以大破小之渐顿并陈;不似《般若》带小明大之渐顿相资,如《法华玄义》云:
  若小不闻大,大一向是顿;若大不用小,小一向是渐;若以大破小,是渐顿并陈;若带小明大,是渐顿相资;若会小归大,是渐顿泯合。[19]
  又云:
  今《法华》是显露非秘密,是渐顿非渐渐,是合非不合,是醐醍非四味,是定非不定,如此分别此经,与众经相异也。[20]
  此是以“会小归大”之渐顿泯合,显示《法华》所摄化之根性是相融的。也因为如
  --------------------------------------------------------------------------------
  18. 参见《法华玄义》,《大正藏》册33,页683中。
  19. 《大正藏》册33,页683下。
  20. 《大正藏》册33,页683下~684上。
  页302
  此,进而说明《法华》是显露、渐顿、合、醐醍、必定成佛,以显示《法华》与众经不同之所在。
  若再配合第二个判准“化导始终不始终相”来看,不仅可看出《法华》以顿渐五味来调伏、长养、成熟众生之自始至终,亦可进而得知摄化根性相融,如《法华玄义》云:
  此经明佛设教元始,巧为众生作顿、渐、不定显露种子,中间以顿渐五味调伏长养而成熟之;又以顿渐五味而度脱之,并脱并熟并种,番番不息,大势威猛,三世益物,具如〈信解品〉中说,与余经异也。[21]
  此明《法华》以善巧方便为众生布下顿、渐、不定之种子,中间又以顿渐五味调伏众生,长养众生,成熟众生等,皆在在显示《法华》于摄化众生上是自始至终的。此是《法华》不同诸经之所在。
  至于第三判准“师弟远近不远近”,此亦是《法华》别于他经之处。诸经视佛陀菩提树下所证为实智,起道树始施权智,此为诸经对权实智之看法,《法华》则不如此。《法华》认为佛陀之权实智于菩提树下前久久已满,如《法华玄义》云:
  又众经咸云:道树师实智始满,起道树始施权智。今经(指《法华经》)明师之权实智在道树前久久已满。[22]
  另外,有关佛弟子权实智问题,诸经认为二乘弟子不得入实智,亦不能施权智。然就《法华》而言,弟子入实智已久,亦能施权智,如《法华玄义》云:
  诸经明二乘弟子不得入实智,亦不能施权智。今经明弟子入实甚久,亦先解行权。[23]
  由上所述,在在显示了《法华经》与诸经之不同。有关道树前之师弟权实智问题,是诸经所不涉及的。不仅如此,乃至道树前之长远权实智问题,亦是诸经所无,如《法华玄义》云:
  又众经尚不论道树之前师之与弟近近权实,况复远远。今经明道树之前权实长远,补处数世界不知,况其尘数。经云:昔所未曾说,今皆当得闻。殷勤称
  --------------------------------------------------------------------------------
  21. 《大正藏》册33,页684上。
  22. 《大正藏》册33,页684上。
  23. 《大正藏》册33,页684上。
  页303
  赞,良有以也。当知!此经异诸教也。[24]
  此说明《法华》不仅处理了道树前之师弟近近权实智问题,亦处理了道树前之师弟远远权实智问题。换言之,此二部份皆是他经所无的,由此而凸显《法华》不同他经之处。
  从“根性融不融相”、“化导始终不始终相”、“师弟远近不远近相”等三方面,可知在在显示了《法华经》不同诸经之所在。而此三方面,基本上是由“开权显实”和“开迹显本”而来。亦即由“开权显实”和“开迹显本”彰显《法华经》之特色。
  对于“开权显实”和“开迹显本”之论述,可说表现在整部《法华玄义》上。此可从《法华玄义》的整个结构来看,如七番通释五重之四悉檀,[25] 乃至别释五重“释名”之迹门十妙,[26] 甚至本门十妙,[27] 皆扣紧著开权显实、开迹显本来论述,以彰显法华之特色。其它如体、宗、用、教等四重,[28] 莫不如此,以显《法华》之妙。
  《法华玄义》于所论述权实粗妙中,往往就四教(藏、通、别、圆)配合五味教(乳、酪、生苏、熟苏、醍醐)来阐述之,以开显《法华》妙之所在。如就四悉檀而言,《华严》乳教为四权(别教四悉檀)四实(圆教四悉檀)、《阿含》酪教四权(三藏教四悉檀)、《方等》生苏教十二权(藏、通、别四悉檀)四实、《般若》熟苏八权(通、别四悉檀)四实、《涅槃》十二权四实、《法华》俱实,如其云:
  八明四悉檀权实者,四谛各辨四悉檀者,……三藏多说因缘生生事相,灭色取空,少说第一义,就三藏菩萨但约三悉檀明四(谛),若就佛即具四,虽尔,终是拙度,权逗小机。若通教四谛明四悉檀者,体法即真,其门则巧,……就佛菩萨皆得有四,而约方便真谛以明悉檀,犹属权也。若别教四谛明四悉檀,约于中道,此意则深,而犹是历别,别相未融,教道是权,此则非妙。今圆教四谛四悉檀,其相圆融最实之说,故四悉檀是实是妙。[29]
  又云:
  --------------------------------------------------------------------------------
  24. 《大正藏》册33,页684上。
  25. 参见《大正藏》册33,页686下~691上。
  26. 参见《大正藏》册33,页696中~764中。
  27. 参见《大正藏》册33,页764中~770下。
  28. 参见《大正藏》册33,页790下~792下、794上、794中~811中。
  29. 《大正藏》册33,页690上。
  页304
  若用此权实约五味教者,乳教则有四权四实;酪教但有四权;生苏则有十二权四宝;熟苏则有八权四实;《涅槃》十二权四实;《法华》四种俱实。[30]
  由上述之二段引文,首先说明藏、通、别等三教所诠之四悉檀何以是权,而圆教所诠四悉檀何以是实是妙之所在。进而配合五味教所论之四悉檀来探讨其权实问题,也由此显示《法华》不同诸教之所在,因为《法华》所论述之四悉檀,皆就圆教而论,故其四悉檀皆是实是妙。《法华》所担纲之角色不仅如此,且进一步藉由“开权显实”之方式,来显示法法皆妙,如其云:
  九、开权显实者,一切诸法莫不皆妙,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众生情隔于妙耳。大悲顺物,不与世诤,是故明诸权实不同,故《无量义》云:四十余年三法、四果、二道不合。[31]
  此不仅说明了法法皆妙,且进一步说明立权立实之所在,乃是为了大悲顺物之故,而有诸权实之不同。虽有权实之不同,无非令众生入究竟实相,《法华》即是担纲此角色,以“开权显实”之方式,决了一切权法即是实,如《法华玄义》接著说:
  今(指《法华经》)开方便门,示真实相,唯以一大事因缘但说无上道,开佛知见,悉使得入究竟实相。除灭化城即是决粗,皆至宝所即是入妙。若乳教四妙与今妙不殊,唯决其四权入今之妙。……决酪教四权、生苏十二权、熟苏八权,皆得入妙。……开权显实其意在此。[32]
  此即将五味教所论述之权法,一一加以决了入于实法妙法中。而此对五味教四悉檀之权法所作的决了,实际上已包含了五重玄义之内容。[33]
  另外,《法华玄义》对其它诸法所作的决了权即实,可说不胜枚举,以十二因缘而言,《法华玄义》作如下之决了,如其云:
  三、开粗显妙者,如经(指《法华经》):我法妙难思。前三(指思议生灭、
  --------------------------------------------------------------------------------
  30. 《大正藏》册33,页690上。
  31. 《大正藏》册33,页690中。
  32. 《大正藏》册33,页690上。
  33. 如《法华玄义》云:“若决诸权世界悉檀为妙世界悉檀者,即是对于释名妙也。亦是九法界十如是性相之名,同成佛法界性相,摄一切名也。……若决诸权第一义悉为妙第一义悉檀者,即对经体妙也。……若决诸权为人悉檀为妙为人悉檀者,即是对宗妙也。……若决诸权对治悉檀入妙对治悉檀者,即是对用妙也。……若是分别诸权四悉檀同异决入此经妙悉檀中,不复见同异,昔所未曾说,今皆当得闻,即是妙不同异,即对教相妙也。”《大正藏》册33,页690中、下。
  页305
  思议不生不灭、不思议生灭十二因缘)皆是佛法,岂有思议之粗异不思议之妙?无离文字说解脱义,只体思议即不思议,譬如……。如来于不思议,方便说粗,何得保粗异妙?!今决了声闻法是诸经之王,即是开两因缘(指思议生灭、思议不生不灭十二因缘)即论于妙。又《大经》云:为诸声闻开发慧眼者,昔慧眼但见于空,不见不空,今开慧眼即见不空,不空即见佛性,故云:慧眼见故而不了,佛以佛眼见则了了,此即决菩萨慧眼开第三因缘(指不思议生灭十二因缘),即绝待论于妙。[34]
  此将四种十二因缘(思议生灭、思议不生不灭、不思议生灭、不思议不生不灭)之前三种十二因缘,一一开决,说明皆是佛法,皆是不可议法,显示法法皆是妙法。是如来于不思议法中,方便说权,众生不应执权异实。故决了声闻法是诸经之王,即是将四种十二因缘之前二种开决为妙法,而“决菩萨慧眼”即是将不思议生灭十二因缘开显为妙法。其于所决了诸法,依此推之,不再赘述。
  从前面所作的种种论述,不难看出《法华玄义》是藉由“开权显实”之方式,来显示《法华经》之特色,而其基本所论述的架构不外乎四教及五味教,以藏、通、别、圆之教义作为权实法的分判,再配以五味教所涉及的权实法来凸显法华之特色,以图表之如下:
  虽然诸经随顺机宜,以权以实来化导众生,但站在《法华》的立场,此是种方便,于如来不思议法中方便示教。其实,法法皆是不可思议,皆是妙法,皆是实相,不应执权而异于实,故《法华经》担纲著「开权显实”的角色,来开显此一一权法无不是实,故往往藉莲华之譬喻,将权与实之关系表露无遗,如《法华玄义》〈序王〉云:
  所言妙者,妙名不可思议也。所言法者,十界十如权实之法也。莲华者,譬权实法也,良以妙法难解,假喻易彰,况意乃多,略拟前后,合成六也:一、为
  --------------------------------------------------------------------------------
  34. 《大正藏》册33,页700上、中。
  页306
  莲故华,譬为实施权。……二、华敷譬开权,莲现显实。……三、华落譬废权,莲成譬立实。……又莲譬于本,华譬于迹,从本垂迹,迹依于本。……二、华敷譬开迹,莲现譬显本。……三、华落譬废迹,莲成譬立本。[35]
  在引文中,首先解释“妙”,是指不可思议之意思。解释“法”,为十法界十如是等权实之法。合而论之,是指十法界十如权实诸法皆是不可思议的,故称之为“妙法”。也正因为如此权实法不可思议难解难知,故藉“莲华”之譬喻以明之。而莲华所要表达涵意众多,在此只是简略地配合《法华经》前后文,以二门六义来明之,如下图表所示:
  由图表可知,迹本二门所表达之六义,是由莲与华之关系来呈现之,亦即由“为莲故华”、“华开莲现”、“华落莲成”之三譬喻,来显示权实迹本之关系。
  因此,也可以看出藉由《法华玄义》〈序王〉之一简短序文,对《妙法莲华经》之经题所作的解释中,实已将《法华》之妙表露无遗。尤其以莲华所作的譬喻,来显示整部《法华经》迹门所显示的权实法之关系,乃至《法华经》本门所宣示的迹本之关系,一一皆展露无遗。由此显示了《法华经》之特色,亦由此表达了《法华经》与诸经不同之所在,在于开权显实。
  六、结语
  由于佛法一向存在著多样性,有所谓的小乘佛教、大乘佛教。而大乘佛教中又有多种,如中观、唯识、如来藏等。依天台之判教体系,将此诸种教义,分为藏、通、别、圆等四教。且在佛教每部经典中又担纲著不同之角色,有以诠释别圆二教为主,如乳教《华严》;有以诠释三藏教为主,如酪教《阿含》;有以诠释四教为主,如生苏教《方等》;有以诠释通、别、圆三教为主,如熟苏教《般若》;有以诠释藏、
  --------------------------------------------------------------------------------
  35. 《大正藏》册33,页683上、中。
  页307
  通、别、圆教为主,如醍醐教《涅槃》。然前述经典皆带权说实或唯说界内生灭之权法,致使形成权实对峙之局面,而忘失了诸佛随宜说法之意趣所在。《法华经》可说因应著此问题而来,以“开权显实”之方式,解决诸经所存在的权实问题,这也是天台智者何以判《法华经》为圆教之所在。
  《法华经》所论述之妙,不单只是相待于藏、通、别之圆来谈妙,且将藏、通、别教之一一权法开为实为妙,即藏、通、别教所诠皆是妙法,乃至凡夫小善等亦是妙法。以下仅引《法华玄义》开权显实之文,作为本文之结语,如其云:
  开一切爱见烦恼即是菩提,……
  开一切生死即是涅槃,故云:世间相常往。
  开一切凡人即是妙人,故云:一切众生皆是吾子。
  开一切爱见言教即是佛法,故云:……
  开一切众生即是妙理。……
  开一切小乘法即是妙法,故云:决了声闻法是诸经之王。
  开一切声闻教,……
  开一切声闻行即是妙行,故云:汝等所行是菩萨道。
  开一切声闻理即是妙理,故云:开方便门,示真实相。
  开诸菩萨未被妙者,今皆得圆,故云:菩萨闻是法疑网悉已除。别教有一种菩萨,三藏亦一种菩萨,通教一种菩萨,未决了者,今皆开显。
  若门若理,无不入妙,是名开权显实,决粗令妙也。[36]
  --------------------------------------------------------------------------------
  36. 《大正藏》册33,页792中、下。
  有关《法华玄义》之开权显实内容精采部份极多,如以绝待之实相为《法华经》的经体,如其云:“实相者,即经之正体也。如是实相,即空假中。即空故,破一切凡夫爱论,破一切外道见论。即假故,破三藏四门小实,破三人共通小实(指通教四门之实)。即中故,破次第偏实,无复诸颠倒小偏等因果四谛之法,亦无小偏等三宝之名,唯有实相因果、四谛、三宝,宛然具足,亦具诸方便因果、四谛、三宝。何以故?实相是法界海故,唯此三谛即是真实相也。
  又开次第之实,即是圆实,证道是同故。又开三人共得实,深求即到底故。又开三藏之实,决了声闻法。又开诸见论实,于见不动而修道品故。又开诸爱论实,魔界即佛界故,行于非道通达佛道,一切法中悉有安乐性。即绝待明实是经体。”《大正藏》册33,页781中、下。
  页308
  The Wonderful Qualities of the Lotus Sutra Discussed from the Viewpoint of
  “Display of the Provisional and Manifestation of the Ultimate”
  Chen Ying-shan
  Researcher, Chung-Hwa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
  Summary
  Why did I illustr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otus Sutra with its methodology of “display of the provisional and manifestation of the ultimate”? It is the result of the author’s long-year study on Master Chih-yi's interpretation of the Lotus Sutra. According to The Wonderous Meaning of the Lotus Sutra (Fa-hua Xuan-yi) and The Composition and Sentences of the Lotus Sutra (Fa-hua Wen-ju), the whole Lotus Sutra deals with on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ovisional and the ultimate which are actually not opposite but interpenetrated.
  In this light, the author elaborates on the wonderous meanings of the Lotus Sutra with its methodology of exposing the temporary teaching and revealing the real truth.
  Key words: 1. the provisional 2. the ultimate 3. Lotus Sutra
  4. Fa-hua Xuan-yi 5. Fa-hua Wen-ju
  6. display of the provisional and manifestation of the ultimate

 
 
 
前五篇文章

菩提心与空性慧

善导大师的要门三心与弘愿三心

善导二种深信

依止善导大师,持念弥陀名号

澎湖宫庙普庵禅师信仰的探讨

 

后五篇文章

《俱舍论》〈定品与《瑜伽师地论》〈三摩呬多地之比较

中国禅宗的特质

智谕法师:生即无生。无生即生

金刚结愿文

唯识浅谈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