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善导大师的要门三心与弘愿三心 心莲居士 善导大师在‘观经疏’开端(玄义分)“七门料简”之“序题门”归纳‘观经’之内容而作出有名的“要弘二门判”,所谓:娑婆化主,因其请故,即广开净土之“要门”:安乐能入,显彰别意之“弘愿”。 其“要门”者(自力之第十九愿):即此‘观经’定散二门是也。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即废恶以修善;回斯二行,求愿往生也。 言“弘愿”者(他力之第十八愿):如大经所云:“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 “要门”即是十三观之“定善”及三福九品之“散善”。 “弘愿”即是‘大经’之第十八愿,亦弥陀之“本愿力”。 “要门”是自已修行定善及散善,回向求生;此龙树菩萨谓之“难行道”,昙鸾大师谓之“自力”。 “弘愿”是全凭弥陀本愿力,为众生完成了不可思议的救度力,即大愿业力,十方众生万机不漏,善恶皆摄,弘广大愿,故名弘愿;此龙树菩萨谓之“易行道”,昙鸾大师谓之“他力”。 因为观经一部的内容在说“要弘二门”之经,要门的观佛与弘愿的念佛之“念观两宗”,所谓“一经两宗”。然而观佛是自力难行道,既非弥陀本愿,也非释尊本怀,更非十方众生所能;而念佛是他力易行道,是弥陀本愿,释尊本怀,十方众生所能。因此观经的“流通分”释尊不付嘱要门之法,而付嘱念佛之法,释尊自己废要门立弘愿门而言: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善导大师体悟弥陀、释迦二尊一致之意而解释说: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观经<正宗分>广泛地细说定散之十三观与散善之三福九品,依之而修虽有利益,回向皆得往生;然尚有更大的利益不在此定散两门,而在弘愿一门,亦即大经第十八愿之本愿念佛(大经流通分谓之大利无上功德),第十八愿是阿弥陀佛呼唤(欲生我国)十方众生信顺(信乐)其真实不虚(至心)的救度(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所以释尊在此观经之流通分咨嗟赞叹付嘱阿难,要他“好持无量寿佛之名号”,亦即善导大师的“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在此有一向任凭阿弥陀佛的救度之意,因为六字洪名南无阿弥陀佛具足佛圆满无漏的功德,能救度十方一切众生,任何众生只要任凭弥陀之救度,就已领受弥陀之全部功德,之后的称名便成为感恩、赞叹之他力称名,而不是要门所修的回向之自力观佛或自力求救称名。 观经“九品段”: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此三心是净土真髓,出离要道,有此三心即得往生,无此三心不得往生,为净土之核心。就其文意,三心有“要门三心”与“弘愿三心”之义。 要门之定善及散善三心是“迥斯二行求愿往生”的“自力三心”。 弘愿三心是“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的“他力三心”。 “自力三心”是行者自己发起三心之故,机有千差,故各人所发之三心程度亦有万别,而且自力之三心不是虚假无真实心的凡夫所能发起的,故为“难行道”。 “他力三心”是不论定善、散善、智愚、善恶、皆悉信顺弥陀真实之救度,故三心皆统摄于“深心”。善导大师说“深心即是深信之心也”,而开展出“七深信六决定”的解译,归纳之即是“二种深信、就人立信、就行立信”等三要义,再归纳之即是“二种深信”亦即机法两种深信。 善导大师将此三心归纳于“深心”,而深心即是“深信之心”,“信机信法”为主要内容;是继承龙树菩萨所立之易行道名目:“是以信方便之念佛,得速至佛位之他力道。”以及昙鸾大师及道绰禅师的“信佛因缘”、“三不三信”等本愿思想。弥陀于本愿文说“至心、信乐、欲生”,此三心归纳于“信乐”之信心,故释尊解释本愿文之“信乐”成就文中说“闻其名号信心欢喜;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可知此之信心为往生之正因。 法然上人于其‘选择集’<三心章>之“信疑决判文”云:“深心”者谓之“深信之心”,当知: 生死之家,以疑为所止; 涅槃之城,以信为能入。 故圣道门之生死、涅槃之因,在于烦恼之断除与否,亦即在于迷与悟,迷则生死,悟则涅槃。 净土之本愿法系他力之教,是全托弥陀大愿业力。以净土门而言,生死涅槃之因在信与疑,信则得生,疑者难生。故若信弥陀本愿者,昙鸾祖师谓之“业事成办”(即往生之业已经完成),“不断烦恼得涅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