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灯前禅影(十三)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灯前禅影(十三)
  楞伽禅的先驱----求那跋陀罗
  王开府 台湾师大国文系教授89.1.6
  依据敦煌遗书《楞伽师资记》,在楞伽宗的师资中,排列第一的是“求那跋陀罗”,达摩则列第二。所以,如果把求那跋陀罗视为楞伽禅的先驱者,似不为过。求那跋陀罗列为楞伽师资的首位,可能是因为他是四卷《楞伽经》的译者。
  《楞伽师资记》对求那跋陀罗的禅学颇有记载。求那跋陀罗说:“楞伽经云:诸佛心第一。教授法时,心不起处是也。此法超度三乘,越过十地,究竟佛果处,只可默心自知。无心养神,无念安身,……拟作佛者,先学安心。”由此可见求那跋陀罗是把《楞伽经》的教法,视为“超度三乘,越过十地”的顿教法门。他这段话中提到的“安心”“无心”“无念”等主张,都是达摩或后来禅宗的重要禅法及用语。
  求那跋陀罗又提到“达理达行”,将“理”“行”并列,令人联想到后来达摩的“理入”“行入”。求那跋陀罗说:“不以爱水,溉灌业田,不于中种识种子,如是比丘,名为法行。”这里的“法行”,和达摩“四行”中的“称法行”,名称上也很相似。他又说:“会实性者,不见生死涅槃有别、凡圣为异,境智无二、理事俱融、真俗齐观、染净一如、佛与众生本来平等一际。”这和达摩论“理入”的说法,同一旨趣。
  从以上这些线索,的确很难否认求那跋陀罗与后来楞伽禅的关连。
  求那跋陀罗非常强调“安心”法门。他说:“拟作佛者,先学安心。心未安时,善尚非善,何况其恶?”“有求大乘者,若不先学安心,定知是误。”这与后来达摩提倡的“大乘安心之法”,正可前后辉映。求那跋陀罗进而指出:“安心”有四种。四种“安心”,一方面显示由凡至圣的四种进程,提出安心在各个阶段的不同修养方法和境界;一方面也正视“心”与“理”的关系,并开列心与理的四种关系来论述,颇具创意。
  关于四种“心”,求那跋陀罗说:“一者背理心,谓一向凡夫心也。”这是指未习禅法的凡夫说。“二者向理心,谓厌恶生死,以求涅槃,趣向寂静,名声闻心也。”这是指修声闻乘的行者说,与《楞伽经》“四种禅”的第一种“愚夫所行禅”近似。“三者入理心,谓虽复断障显理,能所未亡,是菩萨心也。”这是指修菩萨乘的行者说,与《楞伽经》的“观察义禅”、“攀缘如禅”相近。第四种“理心”,是指佛的心说,与《楞伽经》的第四种“如来禅”属同一层次。
  求那跋陀罗解释“理心”云:“非理外理,非心外心,理即是心,心理平等。”这种说法比宋代理学家陆象山讲“心即理”,早了六百多年。不过,佛教与理学讲的“理”,并不等同,在此姑置不论。
  求那跋陀罗引《楞伽经》说:“一切无涅槃,无有涅槃佛,无有佛涅槃,远离觉所觉。若有若无有,是二悉俱离。”这是般若第一义空的中道思想。他又说:“大道本来广遍,圆净本有,不从因得,如似浮云底日光,云雾灭尽,日光自现。”这是如来藏的自性清净说,他并且直接以“常乐我净”为如来境界。他又说:“何用更多广学知见,涉历文字语言。”“从师而学,悟不由师。”这与禅宗的教旨相同。他说:“亦如磨铜镜,镜面上尘落尽,镜自明净。”这里也看到了楞伽北宗神秀渐修法门的渊源。
  最后,求那跋陀罗说:“汝能入瓶入柱,及能入穴山,杖能说法不?……瓶中有水不?水中有瓶不?乃至天下诸水,一一中皆有瓶不?……又树叶能说法,瓶能说法,柱能说法,及地水火风皆能说法,土木瓦石亦能说法者,何也?”据梁《高僧传》,求那跋陀罗曾讲《华严经》。因此,他这段话有华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思想,也不足为奇。后来禅宗有所谓“华严禅”的发展,求那跋陀罗或许也可视为其先驱之一。而这段话也涉及“无情说法”的主张,这也是后来禅宗的重要论题,求那跋陀罗率先发议,颇值得注意。
  求那跋陀罗除了翻译《楞伽经》外,也翻译了许多重要的经典,如《杂阿含经》《小无量寿经》(这是《阿弥陀经》的异译本),与如来藏系的《胜鬘经》、《央掘魔罗经》等。他是相当重要的一位译经师,《高僧传》就将他列为“译经”僧。

 
 
 
前五篇文章

灯前禅影(十四)

灯前禅影(十五)

灯前禅影(十六)

灯前禅影(十七)

论庐山慧远法师的念佛禅观

 

后五篇文章

灯前禅影(十二)

灯前禅影(十)

灯前禅影(九)

灯前禅影(八)

宋代性理思想之渊源与佛学(禅学)(2)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