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中观与三解脱门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人生无论是好是坏,有生必有死,有成必有灭,存在的背后是“没法留下”的事实,而没法留下的背后是因万法皆随“有即是空”的真理。真理是“如如不动”,是超越意识的“本然”。见到如此真理,就不会被境界和遭遇所转,是为解脱,此生从此便随遇而安。

  缘起是诸法总则,缘即万法,我与生死等都是缘起的现象,这就是真理。这世间是性空缘起,因空故一切法得成,由因缘现万法,森罗万相,诸相宛然;然而缘起却是性空,此空性不生不灭,随缘而不变,万相归森罗,不离因缘却又非因缘。缘起即是法界,有如无边大海,在海中都同一味,这一味即是解脱味,证得缘起即必解脱,所以这讲接著就要讲由缘起的解脱,让我们在解脱海里体会本自通流无碍。   

三解脱门

  世上大部分的人以为空的说法会激不起奋斗的毅志,很不积极,让人生显得很灰色。有人想:“反正生活一定要过,没学佛也不会比较差,若遇到境界,被骗也没什么,反正大家都是这样活著,何不随缘享乐,何必谈空说无的,那要到那时候才能真的翻身解脱?而谁又解脱了?”我们只能说这是活在“少年的情怀”中,是未经风霜的梦想,人总是如此,没吃过熟食,不知有生火的需要。人若不息下心来成长,不会知道自己未长大,有如小孩一直活在童话故事里,他们的世界只能说是天真,不能说是自在,更谈不上智慧通达。若只知于世间的“有”上架屋,一旦世间崩毁,则知大梦一场,但在崩毁时,很少人会觉悟,多半是悲哀不已。学佛人若与一般世人一样怕空、怕不积极,将很难体会佛法的智慧。

  生为人,就有基本需要,如吃与住,但社会发展下去,需要面就扩大,比如饱外还需温,但有些是可要可不要,或不要白不要,如社会救济品。虽我们已谈了无我,但现实里这“假我”,毕竟还是要常面临选择取舍。修行人面对一些可有可无的选择,如旅行与手机等,有时要了可能助长贪心,不要又不似乎落伍。这相对性的需要,其实不是根本问题,也不是二选一的取舍,但我们在生活中常会遇到类似选择问题,要舍还是要取,在有矛盾中不知怎样才是对的。认识了缘起,知道有无、取舍或对错都是二法,二法的根本是“一切本空无自性”。若不知根本,即不知一,而在相对的的二或三或四等状况进行选择,便难免有矛盾。信心铭说“二由一有,一亦莫守”,若能知道万法本空,但又不执空,则人不是活在对待的选择,而是随缘的安住,此即空解脱门。

  因为人不知因缘的无独立性,对世事常会有“为何发生在我?”或“好在不是发生在我”的偏解。前面讲过,因缘不是一个个的独立单位,有如光是不可分割的,只能说是其中有一部分光照到物体,而成光影,但没有任何一部分的光是独立的。又如下雨,虽然是某部分的雨淋到你头上,而雨水虽可分割,但从下雨本身言,分割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我们的眼前遭遇,严格说也不是一个个的,遭遇之事虽可一件件算,但每一事情却是它本身的世界海里的一滴,亦即天下的事情都在同一“缘起法界海”,你不能说你的遭遇跟他人遭遇是两独立不相干的事。如此看待因缘法,才不会偏,也才能与解脱相应,而会进入全体中。就像抽奖,若看到大家本在全体平等中,没抽到的人其实也应为抽到者高兴,这“不强分彼此”的观点,才是具缘起观的人。秉著「本是同根生”,不分彼此地以同体大悲的正见出发,甚至会见到在全体中,没有独自的存在,不起人我相的对立,这就是无相的解脱。

  人的烦恼问题其实不在因有生命(身心的存在),而是不知存在的真相,依迷妄知见。在人的需要不足时,当然就会起追求,随著追求不同,人的志向也不同,若要谈人生目的,每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世人为著目标穷追猛抓,抓不到时又百般煎熬,甚至不择手段欺诈。但从真实面言,一切无常的结果,没有一人真正得到什么。若看到这道理,人在此世间,就不会为争生存、争荣誉面子,迷失自己,这就是无愿解脱门。一个入无愿解脱的人,因为他已“满足”了,所以对自己生命会无念想,若明天就要死,也不会觉得可惜。在解脱间,他有空寂不动的安定,故又不觉得有死。所以我们平常要“请佛住世、请转法轮”,否则这种“无有恋栈”的人,可能没事时即走了,世间又少盏明灯,这点请各位记住。

  经过这几讲,知道“我或我的”都是因迷惑的自说自话,只是一厢情愿的意识认取,似有却留不住。世人以为的有所得,事实上是只有“白云千载空悠悠”,只有缘生缘灭。到这里你已认同了吗?连你的生命里,都没有你的自我部分,身不是你,心也随境而生灭,所有从妄心攀缘的执著,数了一大堆的成就,都只不过是自以为是罢了,到头来没一个留得住。别以为天生我才必有用,人会出现在世间,若非业力即是愿力,我们不得不来,既来了就要为自己业缘负责。虽然偶而也有在帮助别人,但都不是像菩萨的毫无私心,因还有懒惰之心,这就不能算愿力,这是因我们还有执著,还以为人生中有些是我的。因此严格讲,,有如软体的VIRUS病毒,再如何的好,对电脑都是威胁,我们若还是有染,对这社会便还是有过,还会制造是非。所以你若是真的因愿力而来,那真是WELCOME,若还带著病毒,能不来最好,但既来了,就要为自己业缘负责,把自我净化,净化到“空寂无生”,看到生命里没有自我,于是病毒就清除了。若是像忍辱仙人的无我、人众生寿者相,如此就是清净无余了。净除后人生就不再是有无意义的问题,不再活在相对中,于是一切迷惑问题都不存在了。学佛必须朝这方向努力,见到空性遍一切处、一切众生、一切事物,要不然,我们还是烦恼种,还是一面说人生是梦,却仍在梦里争逐,向他人生气。

  但这社会因病毒太多了,世间的潮流都是逼人走中毒的方向,所以绝大多数的人都不想要“空、无相、无愿”,却认为在名中才找得到自己,宁愿求取功名。人掉入这种假名的洪流,才会妄受虚妄的轮回。因此我们一定要认清讲缘起的真理,从缘起见无生,这才能清楚人生,处处不执著。  缘起故有诸法

  入了缘起大海后,你会发现佛法是通流的,现我们把以前所学与今天内容相对照比较,便会见到法法的相通性。无常无我由缘起说而统一,统一是让我们从分流而入大体,在体中即无相对,就像人体内无高下。但虽无高下,却各个相连,彼此交融互惠。学佛到如此地上下融通,才不会偏于相或体,而不知互通。三解脱门是有体有用,无论你从那个入,都会通达另两个。又此三门与三法印相关,无我是空、涅槃是无相、因无常故无愿;空令人见无自性而离边见、无相令人离相以息分别、无愿令人离取著以息思愿。若把三法印加上诸受皆苦,这四法印就是翻转四颠倒的智慧,无常对治常的颠倒,苦对治乐的颠倒,无我对治执我的颠倒,涅槃寂静对治净的颠倒。这里的净执是指对于神圣或境界生起的染著,故无生的空寂才是真净。下面用例表与四无量心一起来解释。

 

四法印 四颠倒 解脱 四无量心 学空不住空 修 行
无我 边见 无缘大慈 度诸众生入于真实 受而不受
  假名 方便饶益(喜) 饶益众生欢喜无悔 柔软心
涅槃 断见 无相 同体大悲 所有功德与众生共 无妄念
无常 常见 无作 无愿(舍) 所作福祐无所希望 无欲贪

自性四不生

  三解脱门是以空为首,这里特别要以四不生来拔除我们根深的自性见。为对比自性见,我们举上帝创造世界与人类来说明。若问上帝为何要创造世界?耶教一般都不回答,但若说“因要显上帝的神威”,这就要再问,“上帝的神威的观念哪来的?”在本来无世界、无相对下,这表示创造说是完全不需要原因,在没参考点之下,无中生有,自己生起我高人低的念头。若如此不需要原因而自动生起,则这自动应一直继续创造下去,可是为何上帝只用三天就停了?而未有世界前,这时间数目从何而算?这些“本自”的自性念头,都是自以为是,一厢情愿的说法,经不起追问,所以佛法认为有“自性”出生是错误的。

  缘起故,一切的存在皆本无自性,虽生而无自性(无自性生起),故实不生。如名声或生命都不是自我独立的存在。为说明这无一事物有独立的自性(但不是说无属性,如水是湿性),龙树菩萨提出四不生来论证。他说所有的自性皆不是无因生,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是故自性无生。世人所说的自性,是因常见故取著。我们先以人及睡眠产生的作梦来说明。试问是依心有梦?依眠故有梦?眠法合心故有梦?离人离眠故有梦?若依心有梦者,不眠应有梦,故不自生;若依眠有梦者,麻醉人如眠应有梦,故不他生;若眠心两合而有梦者,眠人何有不梦时?故不共生;又若眠心各有梦,梦既已有,何又生?若各既无梦,合不应有;若离心离眠而有梦者,虚空离二,应常有梦,故非无因生。所以梦一定是在因缘下而有,是无自性的存在。

  无因生(本无):从本无,在无缘无故下,无中生有,有如晴天能起霹雳,或上帝突然会有想创造人的念头。这是无因缘生。

  自生(本有):A完全不需他缘,而生A的自性,如此则A永远是A而不变。如好坏可以自己本来如此,而且一直不变,或上帝能不需任何因素就能创造人。这是单因生。

  他生(转变):从B完全不需他缘,而生别于B的A自性。他是相对自而说,但因A本无自性,B的自性跟A的相对关系从何有?两个本无关,后怎变有关?如上帝可创造低他一等的人与更多次等众生。这是单缘生。

  共生(和合):靠主因(自与他),不需缘而生起实有的自性。这是有限因缘生,但缘无自性故,A与B必然生C是不然的。所谓“可能”是因还要再加上他缘才能现生,但生的背后却实由无限网状时空因缘。

  再来看佛法现有一些理论,从中观言是不了义的,也是含有自性见的问题。我们一般说“心生种种法生”,这其实是方便说,并非真有一法生起。因为若心本具一切法,既已本具,何用再生?故说能生万法,则是自生。若说是还在种子阶段,应说阿赖耶识种子所生,便是为他生。再则本有与未有和合,也没法有新生,故又不共生。此外又没法无中生有。因四点都不成立,所以自性是无生。从存在个体言,没有一离缘外的新法生出来,都还是在缘聚缘散里,一直没有独立自性可得,都是靠因缘才有假名的相对自性产生,而且此生是生而无(自性)生。故说万法即缘起,缘起即万法,色空不二。“种子”是非有本体的习性,乃非有自性的存在,当遇妄想而可能现行。轮回是“势力”的延续,非是有恒久的本体。我们所谓一期生命是因亲因缘大于次因缘所延续的结果,事实上生命是一直在即生即灭的。

  因此龙树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他肯定一切的存在,都会随著因缘而变化,既然是“非自己如此”,所以都是假、都是不实在,故称是一种“空”的存在,这空不是完全没有,而是一直随著因缘而现出种种。这样的又空又有的“空”,就是中道。因缘中道义告诉我们与真常系不同的几点重要观念:一、空非存在的本体,而是存在的本性。二、空不生诸法,亦非从空出假,诸法乃由缘起。三、法性即缘起,非性遇缘生起诸相。故与性起说不同。四、全体即用,用即全体,理事相即,非从体起用。于是我们好好肯定一下,当下的这个生命,非有自性,是缘的化生,非由个本然而演变,不是独立的个人,也非是本体的存在。

  从这无自性言,龙树又推论说:“一切,包括成佛或涅槃,皆如梦如幻,若有超过涅槃者,也仍是如梦如幻。”凡是会变的,皆如影子、云雾,皆无实体性,包括轮回、涅槃,称为“幻”。离幻后非另有实体,所以说是空无自性。空宗是不立本体的,不在生灭外另有不生不灭之法,因为生必由灭而有,灭必是指所生的灭。若生不由灭,则灭也可不需有生而出现,如此则是自生或自灭,于是生一直生,灭一直灭,两者完全无关连。生灭是缘起的相,不生不灭是缘起的性,两者分不开,所以是统一而不相矛盾的。生灭是即生即灭的,

空寂

  既无一法真实,所有存在的本体,包括生命,背后都是无住空寂,也是我们心的本来面目,却又不可得。亦即“空亦不可得”,所以性相皆如梦如幻,所以心经前面讲色空不二,后面就直说空中无色,空中无十八界、无十二因缘等。

  空寂是无生,又名毕竟空,龙树菩萨说:“般若将入毕竟空,绝诸戏论;般若将出毕竟空,严土熟生。”这里我们要小心,别以为于空有出有入,或可从空出假,乃至以为空生万法。空有是不二的,若要体会空寂,需先放下所有知见,舍之又舍,连舍也不存,到如木人望大石,毫无讯息,又如明镜高悬,无知无别。那种境界有如两个不相干的人,闪身而过,各不相干,从此不见踪影。当下时间停止,空间也不存在,连念头也没有,无声无息。这是无法思议的不动境界,是说不出的寂寥。于是你就会感受到“诸法本不相知”是什么,知道“本不相干”的本然。经过这体验,你看一切存在,就会像看到影子,原来种种言说居然都是假名安立,故而绝诸戏论。然后当面对如幻的众生时,便以种种方便,让他们也看到空寂无生的事实。禅师们有时对弟子的请法,也以答非所问来让弟子进入“了不相干”的体会,坐断寻觅的心。如此你再听到禅师说“要入道则槁木死灰去,才能有几分相应。”就可知道那是入道前方便,并非目的,也不会怀疑了。

假名

  如道家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公孙丑也有“白马非马论”,因此像人追求名牌与地位,满足虚荣,都是迷失。我们一直说“生命、心、法、我、佛”,这些都是心的施设,都如幻无自性的,是为假名。这所有种种,都只是人依著现实不同因缘,而给予不同代名称,但名却非实。但人却常把假当真了。假名有三种:一为名假,如说火,嘴并没燃烧。二为和合假,如以五蕴为我。三为法假,存在是在全体中的缘起现象,如心只是自然的由缘而显用,依现象的相续而称为心,依心又说我,依我说生命,层层相成,无非是此有(无)故彼有(无)。

  法假故,空也是假名。佛法要菩萨“修空不证空”,都是为避免吃错大乘法药,执取空而落于小乘。和合假故众生如幻,佛经里常说众生如魔术师变出的幻人,可是我们怎么看,都觉这个我很实在,这就是著相的结果。佛经里有很多这样的表述,但你要小心学习,别出了一个却又陷入另一边。有些人学了佛后,就说世间一切都是假的,只有他自己是明白的,一副很像真理的代言人样子,这还是未见缘起空性,故有所著。所以有时佛经又会说“不立文字、不可思议”,要我们视佛经所说如标月指,所谓“有佛之处急走过,无佛之处莫停留”,我们谈假之余,还要看到能谈的人也是假才能彻底跳出语言与思维的陷阱。

  人把比量当真实的现量,活在言语思虑观念中。假名并不是否定世间的“有”,只是看到是相对的“有”,但相对非绝对,故而称假名,我们要从一厢情愿的迷惑中醒来,别只见相对、自欺而不觉,才不会在世间只看到创造利润不见到破坏之过。佛门中有句话说“三年卖不出一个真,一天就卖了十个假。”这世间是一向曲高和寡,人若不认清假相,黏著假名,喜欢出头热闹,这社会就只会越来越假。例如世间有一直在默默贡献的人,却被当作异类或呆子,而那些投众生爱好者,打著招摇的旗子,却被称为上人。所以若不认清假名,这会是个很难翻身的颠倒世间。

 
 
 
前五篇文章

华藏世界

唯识是从哪里说起的

中国思想与大乘佛教

三性与唯识

唯识学的两次译传 《大乘起信论》为昙延所造

 

后五篇文章

圣凯法师:漫谈人生最初的财富

进香时节朝观音

曼荼罗图观音

出家与在家的伦理关系

原始佛教的临终助念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