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开卷有益:读林国良教授《成唯识论直解》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开卷有益:读林国良教授《成唯识论直解》
  真是开卷有益。 首先报告一下,我看完了前言、目录、后记。看到此我形成一个建议,在《直解》的基础上您大可以继续发挥成更大部头的著作。因为对比之下,您的直解所用语文很新,虽然也有人用新语文但不如您的到位,选词分章组题都很好。这个自战后白话文以来是很了不起的贡献,不继续发挥很可惜。 而在这个建议之下,我有几点看法:
  1.前言导论要宏大,要面向世界说话,要提到佛教在整个人类史中的地位,以及现代知识中佛教的重要性,然后是唯识学在佛学中的地位作用。不要涉及所谓的分歧,那个分歧完全是咬文嚼字(经论中常有不即不离的句子,不离就是即,有何不同。如果定有不同完全都是各人理解有异,就是这个即字,不同人尚有理解的歧义。所以那不能是什么根本问题。即成唯识论中,也说识包含心所。即“心所离心有别自性”一句也完全可以理解为心所是离心王之外的识,反而是在强调心所是识)。要让世界人都能看,不能陷进中国学界的跻脚屹拉中,不然如果是外国人看就觉得莫明其妙。另外是有点关系的题外话,为文之道参与争论不如引起争论来的高明。
  2.如《成唯识论》是把四分的建立放在基要地位,而不是放在八识介绍之后或夹杂在其中。我觉得如果是建立定义,四分是成唯识论的第一个定义(您的整个观点中把四分放在次一等的位置是唯一令我不解的地方)。我们看它是怎样引出来的,比如我们现在面对自己和眼前的世界发问,噫!我看到的这一切与这一切的辗转变化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成唯识论》随即建立第一定理,回答说是识了别是识转变,同时建立第一定义曰:识谓了别XXXXX。这就直接有了四分。四分建立而我法随之安立。四分我法安立则三性自在其中。然后才有蕴界处及八识定义的介绍和引入。再而才是辨法的实假。实假辨而智名方立,智生而五重观方行,五重观行二执方除,二执除二障方断,二障断,二果方得。所以不从破执和二空观说起,应从四分建立开始。这里我区分了一下《三十颂》和《论》,颂是一个事项的描述,就是在了悟唯识的过程中会碰到那些经验事实。而论的基底要广阔,要说明广阐那个经验事实的理论背景,所以成文次第不同,而《直解》您基本坚持或重点地考虑了颂的次第。作为直解理应如此,无可厚非,但要结合时代开阐明义则很受局限且叙议章程因之支离突兀,非门中人难捋头绪。
  3.然后是成论要使用的工具。此中十因四缘五果就像使用坐标系描述物理现象的发生演变经历。此中异不异等四句的表遮,就是对坐标系描述的现象的如代数解析。此中比现二量如物理学的测量。此中名言如各种必要的物理量,说为名言有两个意义,一是为了解释二量,二是待现量证。类似物理学中的假设、期待值。而为了说明此中有些名言是可观察量,有些不是,才辨假实,假者于现量将不被直接观察只是观察对象的分位,若实必须被观察,若实法不被观察则观察不成功,如实验不成功,所以名言所立一切实法必须在观行的过程和成功时被现量,这也是瑜伽的意思。这些工具都有必要单独介绍,因为论述过程中处处要用到。甚至其中一部分作为准备知识要放在导论和最先的章次中。
  4.补充一点,对于名词概念的把握必须入实,否则障碍很大。如唯识讲四缘,前两缘等效于华严的帝网重重无尽观,结合后两缘等效于十玄门。且亲因缘自他对望如空间相,次第缘自位三世相望如时间相。对望就是缘起,就是映射,现代物理学的一切无不都是在研究映射关系,即所谓的超对称也还是映射,且心之名心,了别之为了别非映射又是什么,且异不异本来是映射的逻辑描述,说两个对象异不异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是映射。乃至不二、空、无自性都是同一意思的等效陈述。所以前两缘是讲一含无量,无量含一,而后两缘则解释既然一多互含何以我正看到的是这些而没有看到别的。此境甚深甚深,如第六识所对空间和第八识为同为异。同则同一相分;异则两个空间的几何关系又怎样。都是问题。
  5.十因四缘五果是描述事物的坐标系,这个是必须要坚持的,所有的心心所都要放在这个坐标系中来描述,这样它们才有一个共同的背景,才有比较鉴别。不然来的就突兀了,一个心所被介绍出来了,却没来由,让人不明所以。并且描述的对不对,哪里还有点问题,应当怎样调整,有了这个背景才有了检验机制。而科学知识和一般经验的差别就在于,科学有一套自我检验的机制,不在于你说的对不对,而在于如何检验对不对,以及如何修正使它更好。心心所是在对望中建立差别的,这就是亲因缘。然后它要次第的生住灭,这就是次第缘。它出现后又有引发同类识的作用,所谓后念依前念起,就是所缘缘,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前两缘并不停止,仍有别的亲因缘起,所谓想起谁时又想到谁谁,这个谁谁和谁就被“粘贴”成同一个像,甚至色声香味触等都可以同期被粘贴在一块,当像和字声粘贴就有了名字地安立,当心所法也被粘贴在一块就有了意义有了推理。前缘不失,更依增上,显现更明显。此中五心的作用也得到刻画。这样象有的心所不能共行形成对治,有的可以合和,有的还可以相互引发,都会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描述坐标而方便地明确地得到解释。
  6.在十因四缘五果的背景中安立了诸法后,就是对之进行分析,分析思维就要用到四句。四句一表一遮,成八。再再而十六,乃至百句。但根本就四句。遣除安立不离四句,四句就是定律。除此而外没有别的,就像学生解数学题,上手就联系定律,不要乱搞。四句之遮,三无性则显,遍执性除;四句之表,则唯识之依他起之内识有则得以观。乃至于依他起而观圆成实,还是四句表遮。四句一立,世人没有不服的。就像论中之论忆识、诵习、恩怨等事,就是巧妙用了四句中的常无常句,此句一出凡是讲道理的没有人不服。
  7.然后是二量。就是显现共相和自相。这两个是测量仪器。八识如显示屏,诸色即是声显,还是色显。这基本上就是八识的功能了。那么心所显现呢,就表现为声色的动态。如示波器,屏幕如识,所显现的光点是色,而光点的波动就显示了心所的活动。而显现功能的形成又跟八识及为什么要建立八识以及八识之间的关系有关,然而在凡夫位又不能直接观察到八识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就要建立名言,建立假设。假设建立了,怎样证明呢。你不能用八识证明八识,但可以用心所来证明。凡夫的前六识尤其是第六识的二量显现功能很强。那么我们就研究诸心所在前六识 中的显现。分析这些显现我们要用到关于八识和八识关系的那些假设。而当用假设解释心所的显现时,它很合理,我们就间接的建立了关于八识的正确知识。当我们相信了这些知识后,就想证明或直接证明或亲自看到这些相状。从而就需要发明增强诸识显现功能的方法,那就有了定力的训练。定力训练的中心技术就是关注一缘,所谓缘一得定。而有些心所是与定力训练的目的直接间接相反的,所以要除灭。有些心所对定力训练是直接间接有帮助的,所以要加强。彻底来讲,对自他有妨害的最终会影响自己的定力成就,综合所有的考量就有了善恶等心所的划分。定力成就必须最终能观察所有的以前假设。而以慧正确的观察所有显现就是观。定力不成就,就不能使一切法现前以观,若无慧也不能正确修定,所以定慧要等持,所谓止观双修。这样在定力的成就过程中,由异不异等理,从第六识起修而诸识的了别性都得圆满显现。
  8.还有根境。境作为疏所缘缘,但也可以是增上缘。作为疏所缘缘,是因为识的相互映射映照关系,有引生和转变彼的意思。作为增上缘则如让声音大点光线亮点耳背视弱的人能听的看的更清楚一些。根几乎全为增上识而设,由识变故,与识相应,尤其有的心所与根很难分辨,以至心所有时就直接被称为根,如小乘将脑作为意根,而大乘有的甚至直接将末那之相应心所称为意识之根。在定慧修行时,选择和熏习善根与选择心所同样重要。但应用有差别,差别表现在根境的不同上。根是自根,须自熏习。境可以是他境,而摄念他境(包括依正),也可增上自识显现力或定力。如密宗和净土宗,主要通过念他境来增上自识的定力,所以有以称密宗为禅定藏的,净土念佛更称为深妙禅定。唯识也讲佛地境界,但却有说第三大阿僧祗劫登地方知专修念佛。此前若不遇念佛法门有亿数菩萨退失菩提。所以固守法门断不可取,若本师未讲那是不得已,讲而不听,大失利益。此外根境识之间的关系,根境皆为识所变,所变不同,但不同中有同,这个同就表现在十二处,十二处言根尘的相应性,这个不只是眼色耳声相应,而且有业的果报相应,如人道之不见天道众生依正。乃至诸道依正境界无相质碍,都与处的意思相关。这样识在修行中的重要性就特显突出,因为识尤其是第六识可缘一切法,可缘他境,由缘佛依正二报故得熏习自根积集善根福德而令自六根与佛土境界相应生佛国土。如《佛说阿弥陀佛经》云:不能以少善根福德因缘故往生彼国。而《无量寿经》以念彼佛国土和佛名为积植多善根福德。以此因缘弥勒菩萨现彼法会而为上首,为唯识之指归净土作证明。

 
 
 
前五篇文章

陈鹏释译:唯识四论(1)

陈鹏释译:唯识四论(2)

陈鹏释译:唯识四论(3)

陈鹏释译:唯识四论(4)

宗舜法师:李逸尘居士“《佛说无量寿经诠释》序”引言

 

后五篇文章

唯识学的现代诠释——评林国良《成唯识论直解》

专家认为:唐以前观音菩萨像以男儿形象出现

准提法脉络分析略谈

准提法概要介绍

禅、净、密的特点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