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玄奘法师与天津大悲禅院的千古因缘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功德圆满 福慧无极——大悲禅院玄奘法师纪念堂
  大悲禅院在大悲殿右侧设玄奘法师纪念堂,与左侧的弘一法师纪念堂遥相呼应,是为供奉唐代高僧玄奘大师的顶骨而特别设置的专室。纪念堂庄严大方,清雅肃穆。进门迎面供奉着高约二米的玄奘法师绣像,绣像前面的供桌上设一高约一点二米的莲座金色塔,象征以往供奉玄奘灵骨的史实和因缘。堂内还展示着“玄奘法师生平业迹”、“玄奘法师西行求法路线图”、“玄奘法师译经年代表”以及“关于玄奘顶骨”等文字说明资料。同时陈列由玄奘主译的部分经论与典籍,珍存许多有关玄奘生平事略及其墓塔、灵骨等真实照片。不仅是礼拜玄奘大师的庄严佛堂,而且是了解大师生平、学习大师精神、缅怀大师业迹的形象课堂。
  唐末战乱频繁,相传黄巢攻破长安时,玄奘墓塔毁于兵火。战事稍平,玄奘灵骨移供于终南山寺。宋代演化法师朝拜终南山,遂将部分灵骨恭请南京雨花台旁建塔供奉。明洪武年间扩建万寿寺时对玄奘塔重又加以修葺。清末,万寿寺与玄奘塔均被战火焚毁,寺坍塔圮,塔基淹没而无人能辨识。日寇侵占南京后,于公元1944年在雨花台旁修建神社,在清理地基场围时,无意发现掩埋已久的塔基,挖掘出供奉玄奘法师灵骨的石函,石函上刻有宋僧迎请灵骨的始末,内尚有铜函、银函、金函,层层套入。各函均贮有历代供奉的珍宝或钱币,惟金函中藏有灵骨。且有“塔铭并序”碑等物。这引起南京佛教界、文化界和新闻界广泛注意和高度重视,特印制刊物宣扬此事,并附石函及有关墓塔遗物照片。在中国佛教界的交涉和监督下,日本侵略军只将部分灵骨盗运本土,余下部分由中国寺庙供奉。经过几次协商决定分头迎送到南京、北京、天津、广东、西安等地建塔供奉。日本投降后,台湾佛教界提出日寇盗运玄奘灵骨之事。经有关人士从中斡旋,日方将其中一部分归还,现供奉于台湾日月潭的玄光寺中。
  为迎请玄奘法师灵骨。天津佛门弟子及信众提前进行了各种准备工作,公推等慈方丈、龚心湛、张伯麟、靳云鹏等居士凡二十七人组成筹委会,负责办理迎请灵骨及建塔等事宜。公元1945年春天,五台山广济方文、寿治法师等人代表京津佛教界赴南京迎请灵骨,归途乘飞机直达北京。等慈方丈及靳云鹏等筹委会居士专程将玄奘灵骨从北京迎请来津。这天,天津火车站人山人海,市内红白赁货行业停业赞助襄理,自愿义务供应黄轿一顶,并插饰数百件幢、幡、宝盖、旗帜等。从车站到大悲禅院负责迎请的执事多达数百人,均由该行业人员帮办。大悲禅院举办了庄严隆重的迎请灵骨仪式,又进行了三天盛况空前的法会,朝拜参礼者川流不息。迎请来的灵骨放置在一米多高的木塔内,一直供奉于大悲禅院的一间佛堂内。
  上世纪五十年代,在著名的万隆会议上,印度总理尼赫鲁通过缅甸总理吴努向周恩来总理致意,恳切希望迎请玄奘大师的部分灵骨。为进一步沟通中印文化交流,促进两国政府和人民间的亲密关系,纪念玄奘法师的美德懿行和丰功伟绩,周恩来总理亲自征询各方意见并由中国佛教协会征得天津分会同意后,决定将供奉在天津大悲禅院的玄奘灵骨恭送给印度的那烂陀寺。最初以大悲禅院僧人为代表的天津佛学界均有难以割舍之情,以为玄奘灵骨是大悲禅院世代修来的缘份和永为自豪的无价之宝,一旦送走,再无复归之可能。但又想到印度那烂陀寺是世界最富盛名的佛教寺庙,又是玄奘大师生前留学讲法的圣地,将玄奘灵骨移供于那烂陀寺,不仅是印度僧俗的美好期盼,也完全符合中国僧俗的美好心愿。
  公元1956年10月,天津佛教协会选派当时担任佛协秘书兼大悲禅院监院职务的温悟和尚为领队,成员有深山、中道、洗尘等和尚和干部张广儒,一行五人具体负责护送灵骨事宜。市佛协事先将列车上的一节车厢包了下来,布置成临时佛堂,将灵骨供奉在刚刚搭置的佛桌上,点燃佛灯香烛。温悟、深山、中道、洗尘等僧人身穿黄袍,上香礼拜,诵经念佛。列车徐徐驰入北京车站时,巨赞、大悲、明真、济广、义方等来自全国古刹名寺的十二位声望极高的法师早已身穿黄袍,恭侯多时了。然后同乘轿车,一道将灵骨护送到北京广济寺。在广济寺门前,四十余名僧人和三十余名佛协居士或干部列队合十迎接。在燃香礼拜大师灵骨仪式之后,中国佛协负责人赵朴初居士热情接见温悟一行,称赞他们为中印人民办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大事。公元1957年1月12日,在中印两国政府及佛教界领导人士精心组织安排下,玄奘大师灵骨由达赖喇嘛、班禅喇嘛及济广、义方等高僧乘机护送到印度那烂陀寺。这一天,印度政府和宗教界在那烂陀寺举办了有五万余名僧众参加的拜迎大会,会上举行了隆重的赠送仪式,尼赫鲁总理代表印度国家接过灵骨。中国政府同时将玄奘法师的译著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及碛沙藏佛经一部赠交尼赫鲁总理,并捐赠人民币三十万元作为在那烂陀寺建设玄奘法师纪念堂的费用。还将中国工程技术人员绘制的具有中华民族建筑特色的设计草图,无偿赠送给印度那烂陀寺。中印两国政府代表,先后发表了充满真挚情谊的讲话。
  天津大悲禅院以名城古刹及供奉玄奘灵骨而名驰中外。而今虽然灵骨移供于印度那烂陀寺,但大悲禅院内的玄奘法师纪念堂,却永远昭示铭记着大悲禅院与玄奘法师的千古因缘。
  相关链接1:
  玄奘是中国佛教史上最伟大的佛学家和最杰出的佛经翻译家。他主译的佛经质高量大,空前绝后。他开创的法相唯识宗在中国佛学史及思想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唐代传入日本后,一度成为日本佛教界最有影响的宗派之一。他胸怀壮志,万里孤行,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顽强精神和惊世骇俗的非凡胆魄千古传诵播扬,永远激励着华夏子孙和热血志士,他不愧是旷古无双的旅行家和专注深挚的学者。他献身佛学,孜孜以道,身体力行,广收徒众,著书创派,爱国护民等卓越劳迹,使其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宗教史上颇富色彩的高僧。他的影响早就突破了佛教界乃至宗教界,而在思想、政治、哲学、历史、文学、伦理、教育、艺术、旅游等诸多文化精神领域,也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和学术价值。
  玄奘俗姓陈、名祎,洛阳缑氏镇(今河南偃师缎氏镇附近)人。生于隋朝末年(公元600年前后),父母早亡,幼年随兄长在洛阳净土寺出家为僧。隋未天下大乱,王世充占据洛阳,少年的玄奘对时局即有正确估价。他对兄长说:“此(指洛阳)虽父母之邑,而伤乱若兹,岂可守而死也?余闻唐帝驱晋阳之众,已据有长安,天下依归如适父母,愿与兄投也。”于是兄弟逃离洛阳,于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进入长安,拜访名师,学习佛法。又过秦岭,访荆楚,渡三峡,入成都,足迹遍及名山宝刹,谒拜数十位高僧大德,更能焚膏继晷,钻研佛经典籍,学识日趋渊博精深,二十余岁时便被长安佛教学者们誉为“释门千里之佛”。但他深感当时佛教典籍译本不多,有些译本残缺不全,有些译本漏洞舛误太多,难以弄清印度佛学的本来面目。要解决各家各派疑难,了解佛学真谛,最好的办法就是万流归宗,溯本穷源,亲身到佛教发祥地考察。当时唐朝初创,统治者李渊父子自称是道教祖师老子(李耳)的后裔,为打击旧的门阀世族,极力抬高道教地位,实行了崇道抑佛的宗教政策。玄奘对此并不甘心,决心依靠自己的佛教活动扩大佛门影响,转化最高统治者对佛教的态度,再度恢复佛教的地位。他满怀弘扬佛教的雄心壮志,向朝廷上表要求西行取经。因为朝廷贬低佛教,加上对西部边关戒备森严,对玄奘奏请搁置不闻,迟迟不予批复。原计划与玄奘同行的一些僧人,在等待中望而却步,心灰意冷。但玄奘却未改初衷,决心与日俱增。决定不顾朝廷禁令,冒死西行。
  贞观元年(公元627)八月,年仅二十五岁的玄奘从长安孤身出发,偷偷跟随一伙商人踏上五万余里的西行路程。当行至凉州(今甘肃武威)时,凉州都督李大亮奉敕逼他即刻返回长安,不得拖延。玄奘在慧威法师及弟子帮助下,逃离凉州,从此“不敢公出,乃昼伏夜行”,风餐露宿,经过瓜州(今安西),偷越出玉门关,只骑着胡人送他的一匹老马,迎着飞沙走石、炎热饥渴等令人难以忍耐的重重困苦,西行闯入八百里浩无人烟的大沙漠,备尝艰险,九死一生。途经高昌国时,信奉佛教的国王鞠文泰,力劝玄奘留在高昌当国师。玄奘欲行不能,只好以绝食表示决心。鞠文泰深受感动,与玄奘结为异姓兄弟。同时为他准备了充足的人力和物力,还给沿途各国国王写了二十四封书信,请顺路予以关照,送他西行。但是,旅途的艰辛仍然煎熬折磨着玄奘。路上要攀越七千米高的凌山(今属天山的穆素尔岭),此山陡峻崎岖,终年冰封雪冻,不时冰雹雨雪,每前行一步都有巨大生命危险。经过七天七夜攀登,护送人员死伤过半,驮运东西的牲畜大多冻饿而死。接着渡过烟波浩渺的热海(今伊塞克湖)和乌浒水(今阿姆河)。穿行孔道铁门关(今阿富汗巴达克山)和吐火罗(今属阿富汗),翻越万古冰封的大雪山。沿途又多逢各国战乱,且盗贼遍地,豺狼出没,历尽艰难困苦。然而“历天险而志愈慷慨,遭凶贼而神弥厉勇”,他勇往直前,有志竟成,终于在公元628年夏进入北印度地界。
  当时古印度分为东、南、西、北、中五部,称为“五天竺”或“五印度”。从公元628年夏末至公元631年中秋的三年多时间里,玄奘一直在北印度和中印度各国间考察和游学,在恒河流域沿着释迦牟尼的足迹追怀佛祖业迹,瞻仰了释迦牟尼的诞生地古迦毗罗卫城,参谒了当年佛祖长住说法的祗树孤独园(祗园精舍),礼拜了释迦牟尼苦修成道的毕钵罗树(菩提树)及涅槃之地的两株婆罗树等圣迹。而后在小乘佛教发源地之一的迦湿弥罗国(今属克什米尔)住下来,足足花了两年时间刻苦研读三十万颂、九百六十万言的佛教经论。在此期间,玄奘为巡礼佛门圣迹,拜谒高僧学者,爬山越岭,直穿沙漠,蹀躞沼泽,两次濒临死亡的绝境,却都化险为夷,遇难呈祥。公元631年,三十五岁的玄奘终于到了梦寐以求的佛教当时的最高学府—那烂陀寺。
  在那烂陀寺,玄奘跟当时印度最享盛誉的佛学权威戒贤大师学习。一百多岁的戒贤大师为他破例开讲《瑜伽论》,前后历时十五个月才告一段落。玄奘晨夕无倦地苦学五年,几乎钻研了所有佛经,全面掌握了印度婆罗门教及其它各派宗教学说,还系统研究了梵文及当时印度各国方言,为归国译经打下坚实基础。后又多次到东、南、西印度数十国讲学,不畏高温酷暑,不惧猛兽成群,巡视各邦,遍参名僧,饱读各国藏书,多次参加佛学论辩,满载收获复归那烂陀寺,越发受到戒贤法师器重。戒贤令玄奘主持那烂陀寺的讲席,为僧众开讲《摄大乘论》和《唯识抉择论》。玄奘将印度数十国的佛教各宗各派学说融汇贯通,熔铸一体,广参博考,真识灼见,滔滔雄辩,人所不及,倍受僧众钦佩和欢迎。其非凡经历和卓越才识传遍整个南亚大陆。当时东印度有个叫迦摩缕波的大国,国王鸠摩罗久闻玄奘大名,接连两次派遣使者请玄奘讲法。玄奘在该国开讲大乘佛法,批驳各派邪说,讲学月余,全国倾动。曷利沙国的戒日王又请玄奘到该国讲法,在首都曲女城专门为玄奘举办全印度的隆重佛学辩论大会,持异议者可随时登台辩论。到会的有印度的十八个国王、三千名大乘教及小乘教的佛子和外道二千余人,都是当时僧俗名流,这在印度史上是规模空前的文化名人聚会。远道赶来观礼瞻仰者络绎不绝,难以数计。“或象或舆,或幢或幡,充实数十里间。”玄奘雄踞论主高坛,引经据典,释难解疑,宏旨要论,渡人迷津,卓识高见,层出不穷。一连十八天,竟始终无人出场和他辩争,各宗各派学者高僧无不被其精辟议论所折服,无一人表示异议。所著论文《制恶见论》也无一人能更改一字。玄奘的主论大获全胜,空前圆满。会后按照该国风俗,请胜利者玄奘乘坐宝象巡游全城,以示无尚推崇。转年戒日王又在钵罗耶伽城为玄奘举办规模盛大的“无遮大会”,特请玄奘主讲,盛会进行了七十五天之久。从此,玄奘声誉传遍五印度大地,印度各宗各派,无人不敬不服。一位中国僧人在佛教的故乡受到如此崇敬,得到如此殊荣,在佛学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孤例。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春,玄奘辞别古印度,携带六百五十七部佛教经论、九尊金檀佛像、一百五十枚佛舍利,取道于阗归国。在于阗国暂住期间给唐太宗写了《还至于阗国进表》,申述自己当初私自出境原由,秉报赴印求法收获,称颂大唐域外的天威。其进表说:“中间所经五万余里,虽风俗千别,艰难万重,而凭恃天威,所至无鲠。”唐太宗观览表文,欣喜无限。即派专员慰劳,并命地方官府沿途接送。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正月,玄奘在长安受到数十万僧众欢迎,持幢焚香,散花满城,烟云赞响,热烈非凡,观礼人群长达数十里。唐太宗钦佩玄奘博学多才,通达事理,劝其还俗为官,辅佐朝政,但被玄奘婉言谢绝。随后,玄奘遵照太宗旨意,写成了一部十二卷十万余言的千古名著《大唐西域记》,真实记载西域及南亚次大陆138个国家的历史沿革、风土人情、山川物产及文化宗教等方面的情况,至今仍是研究古印度、西域等地区历史、地理和文化的宝贵史料。在唐王朝全力支持下,玄奘住持弘福寺,组织各地高僧学者聚集一堂,全神贯注地从事译经工作。经过十九年艰苦努力,共译佛经七十五部,凡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唐太宗亲自为一百卷的《瑜伽师地论》译本作经序。
  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唐高宗敕许在大慈恩寺西院营建雁塔,以安置经像。玄奘“亲负篑畚,担运砖石,首尾二周(年),功业始毕。”在此期间,玄奘将所学付诸实践,创立佛教法相宗,风行当时,流播百代。同时他热情促进中印文化交流,将中国名著《老子》一书译成梵文介绍给印度,将唐乐大曲《秦王破阵乐》教给戒日王。还将印度久已失传,但仍在中国传布的佛典《大乘起信论》还原为梵文,回赠给那烂陀寺。玄奘在弘扬佛教文化的同时,努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公元664年2月5日午夜,玄奘这位朝野共仰、中外咸敬的一代高僧安然圆寂于玉华寺内的嘉寿殿,终年六十九岁。唐高宗闻讯,悲痛万状,谥曰“大遍照”。4月14日朝廷在长安城东的白鹿原举行玄奘骨灰安葬仪式,附近五百里内赶来参加者达百万余人。在哀惋肃穆的气氛中,三万多僧众庐宿为大师守护墓塔。其弟子慧立和颜悰将其生平事迹撰成十卷本《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计八万余字。玄奘诲人不倦,广施教泽,弟子逾千人。当时许多高僧大德几乎都出自他的门下。神昉、嘉尚、普光、窥基,号称玄奘门四哲,皆为法相大家。普光、法宝、神泰,则称俱舍三大家。窥基、神泰、顺憬又是因明巨匠。新罗元晓,系华严大师。西域利涉,为护法高僧。南北道宣,乃律学宗师。玄应是义学名家。东塔怀素,为新疏之主。可谓高师名徒,佛光普照。
  相关链接2:
  玄奘纪念堂大殿前的玄奘雕像
  今年是“中印旅游友好年”。历经半个多世纪风雨的玄奘纪念堂,春节前终于在印度东北部比哈尔邦的那烂陀修缮竣工。从玄奘法师西行印度取经至今已经过了1000多年,他在印度留下的印迹依然清晰可见。
  玄奘纪念堂艰难落实 孙悟空脸谱当镇碑物
  玄奘纪念堂是上世纪50年代由中印两国老一代领导人周恩来总理和尼赫鲁总理共同商定修建的。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玄奘纪念堂并没有完全竣工,而且无人管理。从2000年开始,中印两国政府将玄奘纪念堂的完善修复纳入了两国文化合作执行计划。印度方面拨出3000余万元卢比专款,对玄奘纪念堂大殿内部进行了初步装修。
  中国政府于2005年重启了已搁置近50年之久的玄奘纪念堂工程。2006年11月19日,也就是“中印友好年”即将接近尾声的时候,一个由26人组成的中国工程代表团抵达印度,对纪念堂进行最后的修复。
  玄奘纪念碑是中国政府捐建玄奘纪念堂完善工程项目中最有意义的礼物之一。按照中国人的传统,纪念碑的底座下面要埋藏镇碑之物。工程队队员们搜遍了从国内带来的全部行李,只找到了一个孙悟空京剧脸谱和两元六角的硬币,于是队员们把这两样东西放在了碑座下,既象征孙悟空在取经的路上永远辅佐着师傅,也象征着中国工程组一行26人于2006年到此施工。
  中学课本有取经故事 玄奘在印度家喻户晓
  随着玄奘纪念堂的落成,印度又增加了一处重要的旅游景点。印度有关部门发现玄奘不光意味着过去,更是一块吸引游客尤其是中国游客的金字招牌。印度官方旅游网站最近推出了中文网页和各种佛教圣地游产品。
  从纪念堂的修复可以看出,印度人对于玄奘大师的重视程度。玄奘这个名字在印度几乎家喻户晓,只要是上过中学的印度人,大都知道这位中国高僧。
  卡普尔先生是退休多年的政府职员。老人介绍说,小时候上10年级(印度中小学学制从1年级到12年级)的历史课时,就知道了这个中国人。卡普尔说,玄奘是一名伟大的旅行家,曾经在古代到过印度。
  辛仁杰是印度尼赫鲁大学中文系的研究生,他第一次看到玄奘的名字是在中学的古代印度史教材上。辛仁杰记得教材上说,玄奘为了学习佛教来到印度,最后返回中国时带走了几百卷经书。玄奘将这些经书翻译成汉语,为佛教的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
  印古城居民崇拜猴王 据说就是孙悟空原型
  其实,玄奘在印度留下的不仅是他求法的故事,还包括他在《大唐西域记》里所描绘的那些佛教遗迹。近些年来,印度政府一直致力于玄奘文化遗迹的修复和挖掘工作,使得不少被历史蒙上灰尘的遗迹,又重新焕发出光彩。
  玄奘在印度求法的旅程中曾到过婆罗尼斯国,也就是今天印度北方邦的大城市瓦腊纳西。瓦腊纳西是印度神话中的猴王哈奴曼最受崇拜的地方。当地人普遍认为,这位来自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大神能够消灾除难。曾有人据此推测,《西游记》里孙悟空的原型就来自印度的哈奴曼。至今,在瓦腊纳西仍能见到不少哈奴曼庙。每年的哈奴曼诞辰节(印历正月十五、公历3月),人们都会去庙里向哈奴曼塑像的头上涂珠红、擦油,并供奉各种祭品。
  玄奘取经处现在是大学 校园里到处是年轻僧人
  公元631年,玄奘先后巡礼了几处佛迹之后,便来到了向往已久的那烂陀寺。那烂陀寺是当时印度最著名的佛教学府。从公元5世纪起,铄迦罗迭多等王在这里建立了多座寺庙。它的遗址在今比哈尔邦腊吉季尔西北不远的巴拉冈。
  经过1197年到1203年的两次战火,那烂陀寺被夷为平地。直到1915年,考古学家们才根据《大唐西域记》的记载进行挖掘,发现遗址十多处,大多为砖砌方形建筑,十分壮观。无论讲堂、膳堂都能同时容纳千人以上。僧房栉比,不计其数,每间面积都有近二十平方米。
  今天,在离那烂陀废墟不远处,印度政府在风光秀丽的莲花湖畔建起了一座新的那烂陀大学。和印度其他综合性大学不同的是,新那烂陀大学是一所宗教学府。学生都是来自比哈尔邦和印度其他邦的年轻僧人。大学里没有高楼,建筑风格古朴典雅,非常安静,适合学生们安心读经。

 
 
 
前五篇文章

禅者的风采

基于《杂阿含经》的原始佛教思想简论

圆瑛大师七塔寺弥陀法会上堂法语两则释

对念头的剥剔——参话头种种

宁玛派的大圆满伏藏典籍 要目

 

后五篇文章

谈情说爱,大慈大悲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叫人障碍往生,六道沉沦!

清初曹洞宗丹霞法系初探

清初丹霞山别传禅寺法系表

密宗秘法分类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