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禅居与禅院
张 弓
在汉地佛寺发展过程中,禅寺别出蹊径,另备一格。中古前期禅僧习禅,北方多在毗诃罗窟室,南方多结庵山林。唐代禅宗形成,禅僧先是在律寺中设别院习禅;南宗又开辟“丛林”,自立禅居,再发展而为廊院式禅宗寺院。唐德宗时在洪州心新吴创立百丈山丛林的怀海,立《禅门规式》,叙述了禅寺的发展里程: 至曹溪(即六祖慧能)以来,多居律寺。虽系别院,然说法住持,未合规度。……于是创意别立禅居。凡具道眼可尊之德者,号曰“长老”,……即处于“方丈”。同净名之室,非私寝之室也。不立佛殿,唯树“法堂”者,表佛祖亲嘱授,当代为尊也。所褒学众,无多少,无高下,尽入“僧堂”中,依夏次安排。(僧堂)设长连床、椸架、挂褡、道具。 怀海创立的“禅居”,仅设方丈、法堂、僧堂,不立佛殿,也没有佛像。方丈是长老住持的净室,法堂象征佛祖,僧堂是僧众的居室。 唐后期,禅宗昌盛,禅林经济发展,简易的禅居逐渐扩大,演变成禅院。如太和五年(831),僧寂然在剡县沃洲山南建成禅院,“正殿若干间,斋堂若干间,僧舍若干间”,法堂扩为正殿,新增了斋堂,也大约筑有院墙,规模已非禅居可比。唐昭宗天复三年(906),福州永泰县北山禅寺落成: 计方丈、法堂、禅房、客厅、香积、餐室,不下百数十楹,寺僧百余众,全永一大丛林也(《永泰县志》)。 禅院的主要建筑与规模,自唐末粗备。初见于永泰北山寺的客堂,香积库等,在近代禅院中仍然存在。可以说近代禅院的基本结构在唐末已定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