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禅思技术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禅思技术
  尊者阿迦索(见尊者阿迦曼传第十三至第十七页)的教导
  节译自尊者阿迦普斯的开示“Following Nature”


  泰文原著:Ajahn Puth

  泰文英译:Sumano Bhikkhu

  英文中译:曾银湖(台湾)

  尊者阿迦普斯住止之处:Wat Pah Salawan Nakon Ratachasima Thailand

  一、尊者阿迦普斯的开示:

  现在让我们来谈谈有关于禅思的修习,修习禅思的活动包括“奢摩他”——寂静止息和“毘婆舍那”——内明禅思两者。你们可能已经听过并读过许多禅思的修习,但有些人或许正犹豫着“到底那个是最好、最有效的修习方式?”有些人曾经跑来问我:“龙浦(中译注:泰语对师父的尊称),我要以能够产生最快成果的方法来修习,是否有些善巧的方式可以得到最快的成果?我应该如何修习?”对此我回答:“没有这样的事,世间绝无此事。”产生最快成果的修习方法就是决心以最大的毅力去修习。我们必需以超越一切犹豫和怀疑的方式来修习,修习才得以持续不变。

  例如你跟从一个特定的老师学习一种禅思的方法,他教导学生观察呼吸时的腹部。学生练习观察“吸入时隆起”和“呼出时落下”的感觉。所以你决定实行那种修习。然后你又跑去跟巴克南寺的住持学习。他们那儿则使用“沙门——阿罗汉”的真言(作为忆念的方便),于是你又决定用那个方式修习。如果你跑去请阿迦索或阿迦曼作禅思的开示,他们会教导“佛——陀”的真言,他们指导学生们完全地以此真言修习并坚持它。

  这里有很重要的一点必须予以厘清。那一个是正直而真实的方法?答案是,你所选择用功的任何禅思的对象都能提供全部的福利。假设你一天全心全意地静坐入于三摩地(定)三或四次,而每次都坐满一个小时以上。每一次静坐,你都坚决地静坐。从这坚决的努力中,福利就会自动地生起。如果福利并未等于我们的努力,那是因为我们尚未能切断我们的忧愁和疑虑——关于我们所运用的特殊技术。这使修习犹疑不定。

  今天你们在沙罗万寺这儿,这里的阿迦(禅师)指导禅思者使用“佛——陀”的真言。明天你们可能跑到马哈沙寺去听闻说法,他们的阿迦将会开示观察腹部起落的技术。后天你们可能又跑到巴克南寺,而他们会教导“沙门——阿罗汉”。这些经历之后,你的疑虑将会加深,而你会问:“怎么会这样呢?这些阿迦们都不教导同样的方法。”如果你的心意陷入这样的疑虑,你就不能掌握到禅思的本质并确立于一种技术,这是修习的一个障碍。

  因此,不论你使用何种技术或真言,我推荐你就安止于那个善巧的方便上。我更要建议你稳固地持守这些修习工具之中的一个,并坚决地用功。所有这些禅思的技术都是为了把心意集中在一个对象之上的善巧方便,以便防止它游荡于种种纷云的思想和感受中。在开始修习禅思的阶段里,这是必要的。

  二、转述尊者阿迦素有关禅思技术的教导:

  现在我要叙述尊者阿迦索所教导的禅思技术。他把修习分成三个步骤。第一步是观察思惟真言“佛——陀”。第二步是观察思惟人身的令人厌恶相(不净观)。第三步是观察思惟构成所有物质现象的四大元素(地、水、火、风)。

  至于集中于“佛——陀”上的修习,阿迦索指示立即(接续)在完成诵念之后,当我们散布慈心的短暂片刻之后,我们有一小部份(时间)专注集中于三宝——佛、法、僧的德性,接着这个修习,我们就开始展开禅思真言“佛——陀”。禅思者必须在吸入时忆念“佛”,而在呼出时忆念“陀”。正当你集中于呼吸和记诵内在的声音“佛——陀”时,如果你发现心意飘入游荡的思想,就放下呼吸(不管),加速真言的节奏。如是你将能够再与禅思的对象连接起来,重新建立你自己。不要在意你自己“什么时候心意才会平静”或“什么时候你才能体验内明或三摩地”。不要去想这些事情。你的责任就是保持真言“佛——陀”而不要沈溺于任何经过的心理状态。轻松地再提起禅思的对象。不要强迫心意或紧绷、收缩你身上的肌肉。以真言舒适地坐着。让你的心意栖息于“佛——陀”里。让心意尽可能地放松。专注于这“佛——陀”。记住这个,当你禅思“佛——陀”时,它就融入心意中。心意与“佛——陀”合一,而“佛——陀”与心意合一。

  像这样修习,直到心意安住于祥和。当心意趋于平静时,观察一种宁静的状态生起,几乎就像睡眠一般。

  不要把这宁静误认为“昏昏欲睡”或是“睡眠”。当这宁静或安详的感觉出现时,禅思者必须伴它继续着“佛——陀”。不要试图抗拒它。心意成了半睡而可能看似坠入一个更深的状态。当这情况发生时,有些禅者可能会吃惊而必须全面再度重建他们自己(的忆念)。因此心意从未变得安宁,因为我们持续被“盹入于平静”所惊动。

  在这修习中,我们的责任就是以知觉去跟随心意的状态。任何(心态)生起,都是被容许的,我们的责任就是让知觉伴随着生起(的心态),始终继续着真言——“佛——陀”。所以,当这宁静的平静感觉生起时,我们只要伴着它安住。

  当它开发了,心就明亮了,而“佛——陀”的字眼就消失了。当真言“佛——陀”已经从心意里消失了,不要认为你已经遗忘了你的禅思对象。当心意已经安住于祥和时,这只是心意的自然状态而已。我们以真言“佛——陀”修习,直到心意坠入一个轻安的状态而解除了真言。那些不了解这个自然过程之动力学的人们,可能认为他们已经放掉了念住。实际上,这是心意里的一种自然的转化。心意正开始变得平静,而这类似睡眠状态的现象就发生了。很突然地,我们觉得好像自己正被推落进入睡眠中。但是,也很突然地,情况改变了,就只有光明而已。事实上,如果我们真的将要进入睡眠,那么睡欲就会驱入昏沈,直到我们迅速熟睡,而我们将完全地不知道怎么一回事。这是开发禅思对象的最初阶段。

  当心意安静而潜入休息和静止的光明状态时,禅思者该怎么办?阿迦索教导禅思者,此时,必须密切注意这光明的心意,直入细察光明之心,并念住光明。光明本身于是成为禅思的对象。禅思者必须继续观察思惟这光明,直到心意逐渐地变得更精细。如果在这阶段,心意恰巧再度觉察到呼吸,阿迦索指示我们必须接着观察呼吸。我们必须单纯地专注于呼吸的“吸入”和“呼出”,不要干扰它或询问它。我们不必去区别呼吸是否微细或粗糙,只要注意着它。如果我们开始注意自己呼吸的模式或感触,心意就会改变,而我们的心意将会撤出,三摩地(定)也会消散。因此你只要如实注意呼吸,不要有任何牵扯。在这个时候,心意会是光明而安详的。我们只要放下任何闯入而招引我们去检查呼吸的思想,并继续只注意着呼吸。当心意知道吸入和呼出时,就让它如是安住。呼吸成为我们觉知的对象,也是再恢复(禅思)的对象。

  结果心意将会变得安详而微妙。呼吸也会变得非常微妙。呼吸微妙的程度相应于心意微妙的程度。最后呼吸就像似停止了,而身体似乎也消失了。在这时候,心意将会静止而光明。在这种状态里,心意并未忆念任何事物,没有呼吸乃至身体的知觉。在这时刻,心是绝对地专精于一-静止、光明和平静。心意现在已经升入安般那三摩地(专注或安止定)。这特殊的安般那三摩地并不是特别地有用(对开发智慧而言),但有必要去开发这个状态,并且要经常加以修习,当心意能够更频频地达到这个状态时,它会让我们能够认识自己最初的心意本性到底是什么。

  以前,我们会察觉自己的心意涉入各种思想和心理状态中。当我们的修习深入祥和安静的安般那三摩地时,心意就放弃了这一切外在的对象,而解脱于一切思想和感受。只是一种静止、光明的安详状态。我们知道,实际上,最初的心意状态就像这样。这个意识状态就叫做清净本心——我们最初的心意状态是纯洁的:平静、光明和清洁的。但是它被烦恼所污染,它撤入了心意的硬壳中:它们深深地潜藏在心意里面,并不轻易地显示它们自己。在这阶段,正念和正智(念住和智慧)并未完全地可予运作。只是有足够的进展,短暂地维持安详而已。

  这个心意状态就叫做“最初的心意”或“基本定”或“心的元素”。它就像是还在蛋里的小鸡,还不能做任何事情,所能做的就是安坐在蛋里头。然而,就是这个心意状态让我们认清自己最初的心意本性。这是禅思修习中最初层次的成果。当我们重复地修习,让心意到达这个程度的三摩地,心意就熟练于这第一个层次的禅思。在开始的阶段,心意可能会出其不意地坠入静止点,在开始的时候,我们或许能够觉知心意,但是到了中间阶段的时候,我们就不再与它有所关联了。到了最后,当心意专精于一,静止而安详时,我们才能再获得知觉。这三摩地的发生就几乎像是“一杆进洞”那样。我们尚未建立起它的全面而适当的关联次第。然而,如果我们经常以此方式修习,我们对禅定将变得熟练,将能够觉知禅那生起时的各种要素,从“寻”或“觉”的运用开始。这指的是心意对其集中对象的应用。接着是维持的应用(中译注:“伺”或“观”),心意维持在引导它进入光明、安详的对象上。这接下来就是“喜”和“乐”。当心意包含了喜悦,它就处于祥和。当心意静止而祥和,它就处于叫做“一境性”的阶段。

  这些是最初心意的特性,在所谓初禅的层次。就是包含了这些禅支(要素)的三摩地,能够运用于内明禅思的开发。心意是可调御的,易于倾向三法印(中译注:无常、苦、无我)的省思。我们必需设法用这个方式,以毅力和耐心来训练心意。修习必须平静地维持着,因为激动的心意不会导致期望的结果。

  关于上述使用一个禅思字眼或真言来开发三摩地,乃是开展禅思的适当方法。然而,如果我们继续重复真言,心意逐渐地变得更平静和光明,可能会发生心意向外游荡到幻相的形式里。如果一个幻相生起,而禅思者犹豫或迷惑或被它惊吓,心意就会被警告,而三摩地和幻相就会消失。如果你想要长时间观察幻相,那么你就要随心带入正念,那是平静的要点。反观自己,那已经生起的幻相乃是集中心意的结果。如果我们离开了定的基础,而去追逐生起的幻相,那有两种可能性会发生:第一是我们的三摩地会撤出。第二种可能性是我们的心意会跟随幻相。如果你看到人形的幻相,心意将会跟随那个人。如果你看到的幻相是个天使,意识可能跟随着天使。如果你想要去看天堂或地狱,你就会随着那个天使进入天堂,或跟随着魔鬼进入地狱。这就是心意外流,对我们熟悉的世界之外的外在事物感兴趣。如果你有充分的心意显相,你就能够跟随任何发生的事物并观察外面的情形。你可以把这个动作的觉知作为禅思的对象,那它就可成为知识的工具,也是念住的一个对象。但是这里有一个潜在的问题。外在的幻相对于禅思者易于有着迷惑的作用,人们倾向于把他们认为是真实的,如果他们看见了一个人,他们就被误导,盲目地认为他们真正地注视一个人。对鬼魂的情况更是如此,我们会相信某些精灵前来乞求功德,因此我们就被分心了,想要与他们分享我们的功德。当心意开始思考着分享功德时,三摩地就溜走了,而幻相也消失了。

  所以机警的禅思者必须细心地监看着禅思过程中所生起的事件。对此,我们该怎么办呢?在即将进入三摩地定境时,设法观察并觉知心意。无论什么生起,都不要对它感兴趣:宁愿保持心意安详,当我们能够维持心意处于安详或三摩地之中,继续地,幻相将会出现较长的一段时间,甚至也能成为善巧的工具来见证法义。我想对你们强调这一点。

  我经常说,一切真言禅思都能够全程让心意安详、静止,直到优波遮拉三摩地(中译注:二禅)的范围。

  我愿意进一步讲述十随念(中译注:四十业处中的忆念佛、法、僧、戒、施、天、死、静、身、息),由忆念佛陀开始到第八个,任何修习着这前八个随念之一的人,都能够详查心意直到优波遮拉三摩地的层次,但是无法超越那一点。这八个随念无法带领一个人到达安般那三摩地。只有最后的二个随念,那就是安那般那念(入、出息念)和身随念(念住身体),才有办法带领心意达到安般那三摩地或奢摩他(寂静止息)的程度。因此,尊者阿迦索教导——一旦真言已经带领心意到达一个相当程度的定境,禅思者就必须进一步的开发身体的不净观。这是尊者阿迦索的第二个层次的教诫。

  当观察思惟不净观时,我们取身体的局部做为念住的对象。阿迦索推荐以这五个禅思:头发、体毛、指甲、牙齿、皮肤,做为修习的开始。当一个比丘或沙弥剃度时,他的戒师就毫不迟疑地解释这五个禅思的对象。

  在巴利语里,这就叫做“皮之五业处”。戒师,就在剃度的仪式中,教导最初的这五个身体的部份乃是不美丽,不迷人又不干净的。因为这样,这些东西的拥有者必需经常地留意和照顾着它们,以免它们变得臭秽而丑陋。如果我们忽略了身体的照料,它就变得肮脏、恶臭而不漂亮。为什么刚剃度的比丘和沙弥被教导着用这个方式来看待这些东西呢?佛陀用这个方式的教导,以便打开心灵,通达关于身体各部的真相和身体自己的本性。

  如果我们仔细地看着身体的各部份,我们就会看到头发、体毛、指甲、牙齿、皮肤正是标明美丽与否的所有表征。美丽关闭了我们的眼目去做更进一步的思惟,我们没看到真实的情况。我们没有看到隐藏在身体里面的真相。因此,佛陀提出这五个部份做为首先的禅思对象。

  身体的这五个部份必须予以卑下地观察思惟成不迷人的,也就是,看着身体的这些部份是不迷人的、令人厌恶的和不干净的。即使当我们的身体里面仍有生命在的时候,它们就是臭秽而不迷人的:当生命不再而身体变成死尸时,它所产生的恶臭就一针见血地切中这个事实。我们被劝诫着一再去思惟这个事实,直到心意进入了三摩地。身体的这五个部份之一或较多的幻相生起,而你将视它们为臭秽和不迷人的。这技术对根除YIN欲而言会是一个善巧的方便,同时防止它笼罩着心意。佛教的比丘能够把握这个殊胜的机缘,用一种让他能够看到事物真相的方法去修习,所以他在正法律之中能够得到清凉、快乐。在这种善巧的修习方式中,我们遵循着一个伟大的禅师——尊者阿迦索的劝告和引导。

  现在我们来谈他最后一部份的教导。透过“不净业处”的修习,如果禅思者证知了身体是不干净的,也不迷人的;而且他的修习也已经很熟练了,接着下来的步骤就需要进一步开展毘婆舍那或内明的修习了。尊者阿迦索劝告我们,练习把身体分析成四个组成的部份:地、水、火、风。头发、体毛、牙齿、皮肤、指甲、骨头…… …… 等都具有坚硬的主要特色,那就是地的特性。为什么头发会被认为是地元素?因为当头发朽坏时,它就必定变成地元素。禅思者练习去观看身体的这些部份真的是地元素,并继续修习,直到其中一个境相出现。这个证知比起只靠一般聪慧或表面字义的了解,要来得更为深入。

  其次的元素是水。这包括了脓、汗、土、唾液、粘、尿液和身体中具有液体特性的其它任何部份。身体蕴含着水性的部份,我们就叫做水元素。我们被告知去观察思惟这个,并知道这些东西真的就是水。

  身体中的温暖或热度就叫做火元素。

  风元素是指身体上部份和下部份的风。入出息(呼吸)就是风元素的一个例子。

  我们被告知去详查身体乃是由四个元素所组成——地、水、火、风。只有元素,不是一个“人”或“我”。

  这身体仅只是四种元素的堆聚,伴随着非人格化的生识(依止相续识)。我们执着着“有我”的观念。“自我”的观念是烦恼,显示着渴爱、自负(我慢)、主观和固执。当你看到这个身体只是四种元素,不是一个人、我、人类,或一个他、她、我们,禅思者就证知了无我的观念,那就是他或她,会见到这个身体是“无我”的。借着忆念这四种元素,禅思者将会以一种深奥的方式见到无我的真相。一个无我的境相可能生起。禅思者将会深入地看到这个身体真的就是四种元素:地、水、火、风。心意将会直觉地证知——除了这四种元素之外,身体里就没有什么了。当心意证知了真的“无我”、“无人”等等,它怎能不进步于毘婆舍那的开发呢?我乐于要求你们大家都思惟——这整个身体除了四种元素之外,再无所有,以此方法修习,你将能够直觉地证知这个身体是“无我”的,这个真谛与巴利语的佛陀教导“一切法无我”一致。

  如果你真的热衷于修习,不要离开和怀疑这些修习的方法。今天我对你们所述说的就是尊者阿迦索的教导。伟大禅师所教导的永远是绝对的正确,但是,当然必须由你自行去证知。

 
 
 
前五篇文章

海南岛三亚南山海上观音

“天外集云峰”--寻访禅宗沩仰宗祖庭栖隐禅寺与慧寂大师

谈中元话盂兰

佛教对社会伦理与人为祸福之善导

唯识三十颂及科判

 

后五篇文章

禅思——心智的修习

古琴对弘扬中国佛禅文化的现实意义

谈六祖惠能和神秀禅偈的修学体会

禅——生命的微笑

禅居与禅院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