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噶举派的特点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①噶举派玛巴传米拉日巴的密教大手印是明空两点二合一论,显教大手印是唯空性论,只有空的一面,所以还要结合显教的大悲心四无量心,缘起观等等来达到双运。
  但《土观宗派源流》中说噶举派的见在玛米二人时是应成派的空性见。并引了道歌中一段话说“一切诸法都是假名安立,空无自性”这是应成派的唯空性一点论。但是仔细研究《道歌》不是唯空性一点论而是明空两点合一论。如:“心之自性为明空,直指明空即妙光”《道歌》265页)又说:“我承洛扎玛巴上师为我直指说,一切诸法皆是自心,我亦如实悟到那自心就是明空之性”(《道歌》207页)。又说〃“其实心的本来就是空寂光明(明空),若能证悟此点则是成佛”(《道歌》551页)。有的法师批评他不懂经典,他回答说:“你的这些经典(文字)我不会,我是以心为学习,所以外境显现均为经典,与显境不分离就是与经典不分离,显境的老师告诉我,外显诸境即是自心,自心即是明空”(《道歌》536页)。总之《道歌》中提明空之处甚多可的为证。明空之见噶举派与宁玛派相同,噶举名大手印,宁玛名大圆满都不是中观应成派,他们都主张有自心本性。冈布瓦受噶当派《道次第》的影响提出显教大印,为适应三根普被,把顿悟顿修的法门变成为渐修渐悟的法门。他以后的弟子,又受他的影响,提出很多显密结合修大印的导引。由于各自的风规不同,噶举派门中遂裂为若干小派。后来冈布瓦的弟子噶玛巴提出的大手印又是明空两点合一论,于是噶举的《大印》又与《大圆满》合而为一了。
  空明两点合一论,实际包括了风心、心物二者对立的统一观。不过他们提的色心二点,不是象小乘所说色心各有自性,常恒不变的二元论,而是色心二者皆无自性,不然何以能够双融不二(二合为一)。这双融的统一体,就是众生的心,就是佛性,大手印名如来藏,大圆满名大菩提心。
  ②既悟明空了,空是体,明是用,明属气分能化现,故三身本具在明空之中。宁玛派说悟了明空,只有保任,三身自然显发,法尔本然,不须用功用去别修报化,虽修亦不成。噶举派认为三身固然是本具,但悟明空还有层次,低层次的对佛的智德不易显发,不能不采取密乘的方便,来强制成佛,所以要别修报化身。就是为了解决佛心和佛身的矛盾问题。尤其是要即身成佛,对身和心这个主要矛盾,就必须进行解决不可,换言之用《那若六法》密乘大手印在本元心体上转成大乐体性的本元身,是化粗身为最细身,这样的身心结合为一,才能现证三身而成佛。
  ③噶举派提出“身”的概念来,本来佛教忌说“身”的,因为凡夫的我执就是由执身而起,不过显教说的身仍指此四大五蕴和合的质碍之身,噶举派提出的本元身,是属气,属物的,就胜义说心和物一切皆空无自性,就世俗说,身和心,风和心,心和物从宇宙一开始就有两种相对存在,但两种是结合在一起的,它们都不是恒存的,不然各守自性,则不能结合在一起了。
  ④关于“风心”问题本元身是最微细的风,它从无始以来乃至成佛未曾断绝,是无始本具,与本元心同时存在。心是精神因素,风(气)是物质因素,精神和物质也即是说无始以来,心和物二者是结合在一起的,不能分开。不过,不管是精神或物质他们都不承认有自性,若有自性,则各自独立,不能结合在一起了,因此心物是互相终始的,有心在,就有身在。他们提出悟心外还要修身,其理由就是身是风,解决心的问题,还要解决风的问题,而且风心之中的风往往起主导作用,即使要悟明空之心,但众生身(气)上还存在着根本无明,贪嗔烦恼八十自性分别,都是最微细的风存在身的内最深隐处,若不通过密乘方便,难于断除。无明是生死流转的根本,无明不断,出不了轮回,悟心无用,并且风是障碍佛的三身显发的,即使悟明空也悟不彻底。《俱舍论》说风是情器世界的安排者,风(气)是业气的负荷者,最难转变。吾人身心往往不能自主,大多由风不能自主,修风脉瑜伽就是求得风(气)心自在,佛是风(气)心得自在者,所以才能出现报化,神通自在。在修行中往往出现心理上难于排除的障碍,也是由于风息引起,妄念流动亦是受风的鼓动。风是宇宙的根本动力,风是很重要的,修密是修身,也即是使修风脉明点和转粗风成微细风的问题。统一身心,也就是统一风心,使风心成为无别。风心既属本有,成佛亦不能消灭,只是转业风为智风而已。从上看来他们说“风心”是不承认宇宙最终元素为单独精神因素,而是心物合一论。
  ⑤关于幻身理论的特色。幻身的基础是本元身,本元身实质是清澄的微细的风(气分),在凡夫粗身阶段时它隐藏得很深不易见到,它是生命的任持者。本元身既为本具,当然不能完全隐秘,必有显露之时机,抓着显露之时来认识光明幻身这是《六法》的中心思想。时机分为四时机,或五时机。一、睡眠时梦中出现四空最后之身为习气身;二、临终时四空最后出现之身为中阴身;三、入无色定(79),住三摩地,不现身根,但有潜伏的微细身,这是带业识之身,业报完后,仍沦入他趣,不能超出轮回。四、在修拙火时用远离瑜伽的强制办法出现四空心,由微细风而起现报化身,此则名为幻身。这四种身都是同一品类,作为修习幻身的依据。故六法中有抓梦境,入光明定等成就法。若是即身不能成就,为对治生死中有,所以六法中又有中阴成就和迁识成就法,中阴成就法也是修幻身的方法。迁识法则借佛力将微细风心迁入佛心或他方净土,可以保证不入轮回的办法。所谓不修成佛法,这有点像类似内地的禅净双修。幻身是风心结合的产物,当然这种风是已净化了的智风,而不是业风,但也是缘生法,缘起无性,由于色心已得自在,可以任意变化,故幻身有如幻化亦非究竟真实,佛的二种色身即报化身也是变化的,犹如幻身。所以就胜义说,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性空,这是唯一的;就世俗说,色心二法是缘起相对而有,虽有如幻。缘起是承认两点,成佛两点则统于一点,二合为一,消除差别,达到平等圆融境地。以上这就是《大手印》的双运之义,也是噶举派的中心教义。

 
 
 
前五篇文章

弘一大师对律学的贡献

唯识学在弘扬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吕澄:禅宗(上)——唐代佛家六宗学说略述之三

吕澄:慈恩宗(上)——唐代佛家六宗学说略述之一

吕澄:大乘起信论考证

 

后五篇文章

藏传佛教萨迦派(花教)

修行與戒律

佛倡西方極樂繫人間

地藏菩萨本愿经唯识观(四)

地藏菩萨本愿经唯识观(三)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