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从语法研究角度看禅宗语录—以《景德传灯录》与《祖堂集》的疑问句为例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从语法研究角度看禅宗语录—以《景德传灯录》与《祖堂集》的疑问句为例
  (原论文题目为:《景德传灯录》疑问句研究)
  李斐雯/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
  (台南高商进修学校国文教师)
  指导教授 竺家宁 论文页数215
  【摘要】
  禅宗语录是禅门后进将禅师的言行举止记录成篇章文字的书籍,著书目的在祈能广为流传,传播佛法禅理。因此,其文句必定是能妇妪能解,村樵均识,这种文句即是当代的白话文词。在今日的语言研究来看,这些语录忠实地记录当代口语,当真是凤毛麟角,珍贵万分的资料。
  南唐的《祖堂集》与宋初的《景德传灯录》二本禅门著名的语录,时代属于近代汉语初期,检视书中记录的疑问句,从中发现几项疑问句发展的重要关键。本文选择二项特点:疑问语气词“呢”的前身、疑问代词“怎”字的首次出现,来呈现二书在疑问句发展的特色,这二点与现代汉语有密切的嫡承关系。要了解今日语言的使用,必须从汉语发展著手,而欲明了汉语发展,禅宗语录正是不可或缺的资料。
  禅宗是佛学研究里重要的一门功课,其涵盖的深广思想,总是吸引著众人目光,然而,禅宗的价值不仅在思想方面,在语言学上更有独特的地位。经由语言研究角度透视,期待能给禅宗语录一个新的定位,赋予新的意义。
  壹、《祖堂集》与《景德传灯录》
  个人之生命有尽,然将言语书之于文,则可长存而不朽,禅师一人能开悟的人数有限,若把言语写成书籍,流传于世,受嘉惠者将形增多,如此所造功德将更是无所限量。
  语录典籍所记载的内容在于禅师如何开悟弟子与凡人俗夫,写成书本传世,冀望无法亲受教诲者,能藉由阅读书籍而有体会。所以禅师著作语录的首要原因在宣扬禅理,禅理藉著其通俗易学的文句,迅速地流传于世。
  禅宗是宋代最为流行的佛教宗派。当教下各宗趋于衰落之时,禅宗却在宋代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并通过统治者和士大夫而日益走向社会,不断扩大其影响,最终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注)
  宋代的禅宗能跃而成为中国佛教得主流,相信为数可观的禅宗语录书籍,必定发挥了其功能,其语言朴实、不生涩不难懂,使得上至统治者,下至平民都能接受。
  因宣传的需要,其语言要求通俗朴实,不加雕饰,单纯的纪录禅师的言语动作。时日既久,这些书籍不仅在哲理佛学的教化贡献良多,没想到也在无意中保存了当代最真实的语言,留给语言研究者一个丰富的资料库,这或是当时撰述语录的禅师始料未及的吧。
  蒋绍愚(1996:19-24)曾说,要研究唐五代的语言,其语料有:敦煌文书、禅宗语录以及唐诗、笔记小说的少部分。而宋代的语言,必须藉助禅宗语录、宋儒语录、宋诗宋词等。总和言之,禅宗语录在唐宋二代蓬勃发展,其所载的文句,不仅宣扬了禅门精要道理,也记录了当代珍贵的语言。
  一、挑选这二本语录的理由
  禅宗从《六祖坛经》始,开启禅师著录言语的风气,影响所及,唐宋二代,禅师们撰述风潮纷起,二代间所问世的禅宗著作数量非常惊人,若把时间定在西元九世纪至十二世纪间(即五代至北宋),现今可见的禅宗著述已达二十本之多(注)。
  也就是说,想要了解五代到北宋的语言状况,这些禅宗语录正是不可忽略的。在这么多的禅宗著作里,本文挑选《景德传灯录》与《祖堂集》二本来介绍,所持理由有二:
  (一)忠实记载当时语言
  在这些著作里,有些是解释佛理之作、有些是佛学方面杂著,创作的缘由虽同在于宣扬禅门义理,然写作方式却不是以记录言语对话,写作方式不同,对当代语言的纪录,可信度自然不高。
  扣除不符条件的禅宗著作,所剩的只有纯语录的禅宗作品:《祖堂集》、《景德传灯录》、《天圣广灯录》(注)、《云门匡真禅师禅师广录》(注)、《金陵清凉院文益禅师语录》(注)、《杨岐方会和尚语录》(注)、《碧岩集》(注)等书籍。另外的语录《古尊宿语录》(注)则已是南宋时代的作品。
  (二)语言资料是否足够
  接著,还必须检查语言资料数量是否足够,如果卷数太少,或是篇章亡佚,均会造成研究上的困难。因此卷数低于五卷的语录,只作为辅助佐证资料。《祖堂集》成书于南唐中主年间(西元952年),有20卷。《景德传灯录》成书于景德年间(西元1004-1007年),有30卷。
  经过这二个条件筛选的结果,欲研究五代宋初的语言,就必须借重《景德传灯录》和《祖堂集》二书,其它禅宗语录可作为辅证。《祖堂集》是晚唐五代的语言,《景德传灯录》是北宋初年的语言。挑选这二本书来视其疑问句的特点,相信一定能代表某个程度的近代汉语语言。
  二、《祖堂集》与《景德传灯录》简介
  《祖堂集》与《景德传灯录》这二本语录有许多的相似点,包含成书的年代、地点,以及书的性质、内容等等。
  《祖堂集》成书年代在南唐中主保大十年,西元952年。此书有20卷,记录禅师246人,均含语录。撰述者为静、筠二禅师,住在福建泉州招庆寺。在《祖堂集》序有泉州招庆寺净修禅师文所言(注):
  今则招庆有静、筠二禅德,袖出近编,古今诸方法要,集为一卷,目之《祖堂集》,可谓珠玉联环,卷舒浩瀚。
  《景德传灯录》成书于宋真宗景德年间,西元1004-1007年。全书共有30卷,记录禅师1712人,见语录者954人(注)。。撰述者道原,亦为南方人,住在东吴一带,是苏州承天永安院的禅师。道原写完后上呈真宗,真宗诏大学士杨亿等人修订,后刊行于世。王随编的《传灯玉英集》书末的自序云:
  真宗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在宥之九载,有江吴僧道源,采七佛而下暨历世高贤尊宿言句,编成传灯录三十轴,诣阙进焉,寻诏名臣刊修臻毕,遂成钜作,模印颁行。(注)
  统合言之,《景德传灯录》的年代比《祖堂集》晚五十年左右,篇幅多十卷,有语录的禅师多了七百人。殆因于《景德传灯录》晚出,道原参考《祖堂集》,外再搜罗更广的资料撰述而成。
  二书的作者均长住南方,宣扬佛理用的亦是南方语言,书的语言背景同质性高。二书的叙述手法亦为类似,从西天七佛开始,再是东土六祖,依世代次序写下,介绍禅门各嫡系禅师,迄于撰述者的年代。此二书在叙述禅师的生平事迹时,从其籍贯、师承、重要经历、言论等,按照次序写至禅师圆寂。每位禅师篇幅不定,长短以对社会的影响力来定。
  稍有不同的是,《景德传灯录》末尾三卷(28-30卷),收集诸方大德的言论及赞颂诗偈等,而《祖堂集》全书均只单纯记载禅师言行,并未收集流传的诗歌语词。
  比较不同的是二本语录的历史沿革:
  《景德传灯录》经过宋真宗下诏刊定颁行,又入大藏经,是故能保存至今。虽然此书的宋刊本今已不存,但是历经各代传抄整理,仍不失道原、杨亿的旧貌,这是本书的幸运。
  《祖堂集》于当代虽是十分流行,但因为未被大藏经收入,所以渐渐失传,后被《景德传灯录》所取代而消失在历史上。一直到西元1912年,由日本学者关野贞、小野玄妙等人,在朝鲜庆尚南道伽耶海印寺,所存大藏经补版中发现。这是韩国高丽朝高宗皇帝(西元1245年)翻印大藏经时列为附录而保存下来,此为惟一版本(注)。
  《景德传灯录》与《祖堂集》这二本书在禅宗的影响力是很高的,《祖堂集》一出,风靡当世,之后《景德传灯录》取代《祖堂集》而盛行于世。士人禅师们,每每视为入佛门之必读书籍。在《祖堂集》、《景德传灯录》之后,不仅禅宗语录纷然而出,影响所及,连儒家学者也以著语录为风尚,开启宋代撰著语录的风潮。
  单以外缘层面来说,二书的相同处甚多,这缘于道原在著《景德传灯录》之时,《祖堂集》已流行于当世。道原在撰写《景德传灯录》时,不论是成书体例上、或是记载内容方面,必是参考相当部份的《祖堂集》,再辅以其他的禅宗文献而成,是故相同处极多。
  贰、二书的疑问句特点
  《祖堂集》与《景德传灯录》所记录的是近代汉语,其语言承接古代汉语,开启现代汉语,是汉语史的关键枢纽。厘清近代汉语的种种问题,对汉语发展的了解帮助必定相当大。汉语语言所牵涉的范围广阔,本文只以疑问句来检视《祖堂集》与《景德传灯录》在汉语史的地位。
  探讨疑问句可以从二个方面著手,一是疑问词的使用,另一是疑问句型的变化。词在句中的角色作分析,以下从疑问语气词“呢”与疑问代词“怎”二字在《祖堂集》与《景德传灯录》的呈现来说明。
  一、疑问语气词--“呢”
  要形成一个疑问句,有必备的条件:疑问语调、疑问词语(疑问代词、疑问副词、疑问语气词)、特殊的句法(如:“X不X”;“是A,还是B?”)这些条件具其一即成疑问句。
  含有疑问语气词的句子,当然就是疑问句。这疑问语气词在各代有不同的字词,如上古用“乎、哉、耶、尔”等,现代用“吗、呢、吧”(注)等。各个语气词有不同的使用场合,及其蕴含的意义,有的可互换,有的却是不能相通。
  以现代汉语问句句尾疑问词“呢”来说,它是何时产生的?它的来源、用法,和现今所用是否有不同?
  这个问题首先由王力尝试解答,他(1958:454)说“呢”的起源在上古时代应是语气词“尔”(注),他虽找到“呢”的上古起源,却无法完整建立“从尔到呢”说中间一千多年的演变过程。
  接连有许多学者投入研究,如江蓝生(2000:34)发现有些语气词可以与上古时期的句末助词“尔”作连接,这些语气词就是“”、“你”、“”、“尼”等字。她如何得知?所凭据的主要资料就是禅宗语录。
  另一学者曹广顺(1986:115)也说:“‘’是现代语气助词‘呢’的主要来源。”
  他所举的句例,也是出自禅宗语录,以《祖堂集》与《景德传灯录》为代表。以下举几个例句,首先是《祖堂集》部分(注):
  a. 便问:“前头则有如是次第了也,然虽如此不息众人疑,作摩生疑。”
  b. 问:“罕如何假?”师云:“不希夷。”僧曰:“作何你?”师曰:“不申哂。”
  c. 云:“不落意,此人 ?”师云:“高山顶上,无可与道者 啄?”(卷八本仁和尚)
  d. 师问云岩:“作什摩?”对曰:“担水。”师曰:“那个尼?”对曰:“在。”
  《景德传灯录》所记载的情况如下:(注)
  e. 时谭空和尚出曰:“崔禅?”(校:“”,宋作“底”,元作“”。)师曰:“久立,太尉珍重。”便下座。(12.224)
  f. 师问云岩:“作什么?”岩曰:“担屎。”师曰:“那个底?”(校:“底”,元作“”。)岩曰:“在。”(14.265)
  g. 僧云:“赖遇问著某甲,若问著别人,即祸生。”师云:“作么生?”(校:“作么生”,元作“作么生”。)僧云:“人尚不见,有何佛法可重?”(14.267)
  统计二书出现的次数:《祖堂集》的“”有3次,“你”有4次,“尼”有1次。《景德传灯录》的全书能见到就只4句例,由这些文句及句后附注来看,这几个词语是互相通用的。此处以“”来代替这一组语气词。
  然而,如何能将这些词语与上古的“尔”、现代的“呢”连接起来呢?这必须从语音、语法来找出其中变化的证据(注)。以语音来说,这些字在《广韵》的反切列于下:
  尔:儿氏切:日母,上声四纸韵。
  :乃里切。泥母,上声六止韵。
  你:乃里切。泥母,上声六止韵。
  :人者切。日母,上声三十五马。
  尼:女夷切。娘母,上平六脂。
  呢:女夷切。娘母,上平六脂。
  泥、娘、日三个声母发音部位相近,就音韵关系而言,这几个字相通是非常可能的。“、你”在中古是同音字,“尼、呢”也是同音字,声音关系很近。既然“尼、你、”音近通用,但字形不稳定,到后代字形固定写成“呢”是容易理解的。
  接著从语法角度看,它们具有共同的用法,是在特指问句句尾(注),作疑问语气词使用。不在其他句式如否定句、感叹句出现,也不用于疑问句的其他句型。
  朱德熙(1982:202)曾说,汉语疑问句里,特指问句后头可以有语气词“呢”、“啊”,不可以是“吗”。因此现代的“呢”用于特指句尾,如“你什么时候去呢?”;而不能接在是非问句末,如“你要去呢?”就是错误的句子。
  在《祖堂集》与《景德传灯录》的使用情况而言,以“”为代表的这组词,其位置在特指问句句尾(如a、b、g例),或是接于名词后(如c 、d、e、f例)。这种位置与现代的“呢”几近相同。因此从语法看,“呢”由近代的“、你”变化而来是很可能的。
  曹广顺认为语气词“”是个假借字,在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写法,所以才会有字形分歧的现象。他(1986:117)整理为:
  唐代用例写作“”,五代成书的《祖堂集》中,除“”以外,亦简化为“你、”,宋代是“、你、、”与“”并用。…“呢”取代“”的时间大约在元代之后。
  我们可将过程简写成:
  尔 (上古) →、、你、尼(近代) → 呢 (现代)
  至于,为何在近代时“”这组词的字型会不固定呢?或许太口语了,因为它只是个语气词,无实际意义,各人各地只记其音,没有固定的字,直到后世才渐统一用“呢”来代表。
  这些词主要出现在禅宗语录,非禅宗语录的文献里,十分罕见,或许是撰述的知识分子们认为太过鄙俗,而不愿使用,导致历史资料不足。这个语言变化的过程,若不是禅宗语录将之纪录下来,可能成为无法解开的迷团。因此,禅宗语录的贡献不单是哲理方面,还有语言学上的价值。
  在《景德传灯录》中,这些是极有可能被杨亿视为不雅粗俗而加以更动的字词。再者,这些字词也因《景德传灯录》的版本不同而有更动,也可能是这些语气词的生命短暂,后人不懂便加以更换。由此可猜测,这些字词存在于人们口语的时间并不甚长。
  这组语气词的共同点,只出现在中古时期,口语程度非常高,如不是白话文献,根本无法见其踪迹,但是生命不是很长,只维持在中古至近代这段时间。经过这番讨论,汉语语气词“呢”的历史演变,即可完整的呈现出来了。
  二、疑问代词--“怎”出现
  疑问词“怎”在现代汉语的使用频率极高,用来询问性状、方式、原因等。“怎么”、“怎样”时时脱口而出,但少人知道它最早的出现,竟是在禅宗语录中。吕叔湘(1985:309)云“怎么”的来源:
  禅宗语录里有多至不可胜数的“作么”与“作么生”,很明显的,“怎”只是“作”字受了“么”字的声母的影响而生的变音(task mua--tsam mua)。
  原来“怎”字的前身是“作么”,在更早的唐代,同样用法的字词是运用“争”。“争”、“怎”与“作么”三者的关系十分密切。王力(1958:294)言:
  现代汉语的“怎么”,在唐代只用“争”字来表示。到宋代才用“怎”字,同时产生了“怎生”、“怎么”、“怎的”等。…“作么生”和“争”或“怎生”在语音上是可以相通的。“怎生”可能来自“作么生”。
  王力认为“争”、“作么”与“怎”语音相通,三者同出一源,且以“争”年代最早。“争”在唐代的使用已普遍,如“争知”、“争奈”在诗词文章里时有可见。但是“争”不论是在《祖堂集》还是《景德传灯录》,其使用次数远不及“作么”。
  在《祖堂集》里,找不到“怎”字,在询问情状时,大量地使用“作摩”(注)。《景德传灯录》的情形是“怎”使用21次,远不及“作么”的525次。至于在《景德传灯录》前,就只有敦煌变文的6例“怎生”,却无“怎么生”与“怎么”。说到“怎么”一词出现,还是在《景德传灯录》这本语录。
  《祖堂集》里,没有“怎(么)”,只有“作摩(生)”共141句,举“作摩”的句例如下:
  h. 耽源便出去,良久回来,师曰:“适来意作摩生?”对曰:“向阿谁说即得?”(卷三靖居和尚)
  i. 师问:“长生维摩观佛,前际不来,后际不去,今则无住,长老作摩生观?”对云:“放某甲过,有个商量。”(卷十玄沙和尚)
  另外《景德传灯录》的“作么(生)”的句例为:
  j. 师曰:“此犹是文言,作么生是长老家风?”曰:“今日赖遇佛日。”(11.197)
  k. 拈问僧曰:“一语须具得失两意,汝作么生道?”僧举拳曰:“不可唤作石头也。”(20.388)
  如果把上面句中的“作么生”换为“怎么”,对语意来说并没有什么改变。“作么生”在h例是当谓语,在i和k例当状语,在j例是为主语。可以再和下面的“怎么”比较,会发现这些用法是一致的。因此就语法而言,“作么(生)”实是“怎么”的前身。
  “怎”在《景德传灯录》使用21次,“怎”可以分音为“怎么”,有14次是以“怎么”的形式出现。另外,“怎”与“怎么”之后,可再加一词尾“生”,而“怎(么)生”共有17句。“怎”、“怎生”、“怎么生”,都是意义用法相同的词语。
  以下是《景德传灯录》“怎么”的句例于下:
  l. 问:“如何是大圆镜?”师曰:“不鉴照。”曰:“忽遇四方八面来怎么生?”师曰:“胡来胡现。”(20.388)
  m. 问:“四众围绕,师说何法?”师曰:“打草蛇惊。”僧曰:“未审怎么生下手?”师曰:“适来几合丧失生命。”(13.245)
  n. 师曰:“岩前摘野果,接待往来宾。”曰:“恁么则谢供养。”师曰:“怎生滋味?”(23.467)
  “怎(么)”可为主语、谓语(l例)、状语(m例)、定语(n例),功能非常宽广。以《景德传灯录》而言,“怎”以当句子的谓语为常(13句),其次为状语(6句),主语和定语的用法较少(各1句)。
  请试著比较i 、k和m三例,其“作么生”和“怎么”都是当状语。还有h和l二例,当谓语的功能亦相同,这就是“作么”和“怎么”二词除了声音关系外,在语法关系也非常密切的证据。
  至于现代汉语中的“怎么”如何使用?汤廷池(1981:242)说现代“怎么”用在疑问句中取代直述句里面的表达方式、原因、性状等的副词或状语。
  例如:“你早上是怎么来上班的?”,此句的“怎么”与i、k、m句都用于动词前,同为状语。又如:“你是怎么了?”此处的“怎么”与l句同。又有:“桌子上有怎么样的书?”,这句的“怎么”与n句功能一样。
  这是很有趣的现象,经由整理,“怎(么)”在现代汉语的用法,竟然和千年前的北宋时期如出一彻。也可以说,“怎”的初模已于宋初时期定型,这不是件令人惊讶的事吗!
  虽然《景德传灯录》的“怎”字句数量还不多,可能是刚起步的阶段,使用尚不普及。不过甫一出现,很快地取代“作么”,成为问句里询问情状、方式、原因的重要疑问词,其受欢迎的程度可想而知。
  详细地说,“怎”字的出现年代,在文献记载里,最早出现于唐代,到宋之后即普遍开来,这也是从禅宗语录起始的一个语言上的例证。这不是禅师们的专用词汇,它是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用语,只是禅宗语录忠实地纪录下来,而能让生活在一千多年代的我们能够知晓这些字产生的时代与原貌。
  有许多日常袭用的词语,却不知其由来,实是可惜之至。如果能对语言的发展过程多些了解,将可更容易掌握现代语言,在使用上更是得心应手了。
  参、结语
  藉著《祖堂集》和《景德传灯录》,我们找出了现代汉语疑问句的“呢”和“怎”二字的前身,虽然流传至今的文献资料很少,但是有禅宗语录的记载,的确给了一个强而有力的证据,让我们对今日的语言使用,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不致于日用而不知。
  语言研究包含语音、词汇、语法三个层面,把禅宗语录放入语言研究的范畴来看,的确有其不凡的价值。本文仅讨论语法的一小项,疑问句的二个疑问词语,对于禅宗语录的整个语言意义,只算是初步探索。又如语录中的诗歌偈颂,是可吟咏的韵文,当然对语音研究有帮助;还有语录文句的词汇成语,有许多已经不是禅宗独有的语言,而是进入社会大众的日常语汇中,这也是极佳的讨论题材。
  禅宗语录研究的空间还很大,而《祖堂集》和《景德传灯录》的语言现象不只是“呢”和“怎”。关于禅宗语言,已经有多位学者以不同角度切入研究,并累积了可观的成果,非常令人钦服,相信在未来的日子,必有更多辉煌的成果发表,真是让人期待万分。
  参考资料:
  一、古籍(依年代顺序)
  《祖堂集》
  南唐 静、筠二禅师 著
  新文丰出版公司 民76.6
  《景德传灯录》
  北宋 释道原 著
  新文丰出版公司 民77.6初版
  民86.12一版七刷
  《传灯玉英集》
  北宋 王随 编
  新文丰出版公司 民82.5
  《阅藏知津》
  明 智旭 著
  新文丰出版公司 民62.6
  二、期刊(依作者姓氏笔划)
  陆俭明
  1984
  〈现代汉语里的疑问语气词〉《中国语文》
  此文收于《陆俭明自选集》河南教育出版社 1993.11
  曹广顺
  1986
  〈祖堂集中与语气助词“呢”有关的几个助词〉
  《语言研究》 1986:2 p115-121
  汤廷池
  1981
  〈国语疑问句的研究〉师大学报1981:26
  三、专书(依作者姓氏笔划)
  于古
  1995
  《禅宗语言与文献》 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5.9
  王力
  1958
  《汉语史稿》 香港波文书局
  王锦慧
  1997
  《敦煌变文与祖堂集疑问句比较研究》
  台湾师大国研所博士论文 民86.4
  江蓝生
  2000
  《近代汉语探源》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2
  朱德熙
  1982
  《语法讲义》 商务印书馆 1982.9一版 1998.6 四刷
  吕叔湘
  1985
  《近代汉语指代词》 学人出版社 1985.7
  周碧香
  2000
  《祖堂集句法研究—以六项句式为主》 中正大学中文所博士论文
  民89.6
  洪修平
  1996
  《中国禅学思想史纲》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9一版 1996.3二刷
  张美兰
  1998
  《禅宗语言概论》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 民87.4
  蒋绍愚
  1996
  《近代汉语研究概况》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3

 
 
 
前五篇文章

鲜花供佛深观法要

从禅宗入净土

禅的淡泊与宁静

云公说禅定

情绪的轮回

 

后五篇文章

浅谈禅诗

往生弥陀净土和弥勒净土品位和时空之不同

弥勒净土法门导述

大佛顶首楞严经-七处征心

无上密咒-阿弥陀佛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