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印顺法师禅观思想研究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资料形态】硕博文库|中国台湾
  【文献属性】[台湾]玄奘人文社会学院,宗教学研究所1999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出版年代】2000年
  【文章标题】印顺法师禅观思想研究
  【文章作者】陈乃腕
  【指导教师】邱燮友
  【文章页数】186页
  --------------------------------------------------------------------------------
  【中文关键词】禅定|慧观|胜解作意|真实作意|慈心三昧|人间佛教禅观
  【中文摘要】印顺法师是汉文佛教系中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其一生著作等生,对于当代台湾佛教发展有其启发与标竿作用,对于未来华人佛教圈亦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因其关怀重心在于整体佛教,相关修持观念的解析,只散见各篇章中,而其禅观思想不但修持体系的分辨明晰,对修道关键处的提醒,也相当独到有力,本文试图针对此一“修行性”主题,而作“学术性”研究。
  本文以四个方向讨论其禅观思想:一、对于一般宗教经验与佛法禅修经验异同的比较研究。二、从完整的佛法体系来看待各家禅法的特质。三、依“人天乘”、“二乘”、“大乘”的三阶判摄,辨明各阶禅修体系的内容。四、“人间佛教”的禅修特色。
  在“抉择禅观所缘境”主题方面,发掘印顺法师禅观思想的三大要义:一、掌握“如实正观缘起”方能趋入胜义的根本原则;二、区别“胜解作意”与“真实作意”,并留意“胜解作意”在修持上的殊胜与局限;三、溯源根本佛教与初期大乘经论,重建“初学观身、次泯能所”的修道次第。
  在介绍《成佛之道》安立三士差别与三类教法的内容中,呈现他以完整性和相关性判摄整体佛法的特色。接着依其“三士差别”次第,介绍“五乘共法”、“三乘共法”与“大乘不共法”三个层面的禅修内涵与特质。如题出“慈心与净戒为修定所依”的观点,认为倘不能依之行持,禅修所产生的能力,将变相成为危害修行团体团与伤害禅修学生的工具。其它如修定不生天、禅境与天界之对应关系、奢摩他与毗钵舍那之异同、菩萨“不入一切”以成就大乘种种三昧等等主题,都是非常卓绝或切中时弊的观点。
  在“宗教经验”的范畴中,引介其对于“宗教经验”的观点和评价,比对于宗教学界的说法,呈现他在此方面的研究成果。
  最后,从其性格特质与学说主张中,探究“人间佛教”禅法的宗趣所在,从“理论原则”与“禅观技巧”二方面加以阐述,并讨论其“不修禅定,不断烦恼”的含意。“人间佛教”行者,悲智相应而积极益众,若修禅定则“不深摄心”,“不修深定”,不耽溺于定乐;若修观慧则非缘自身苦,急求解脱,而是缘苦众生,多修“慈心三昧”,在无量心的充塞宇宙,破除一切人我界限中,体证深彻圆满的空性智慧。
  --------------------------------------------------------------------------------
  【论文目次】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研究动机1
  第二节 前人研究成果4
  第三节 论文结构7
  第四节 研究方法10
  一、研究方法泛论
  研究方法与社会认知
  佛教学研究法
  学术研究与佛法
  ─以禅修经验为主
  学术与佛法之异同与互动
  二、以佛法研究佛法(22)
  “诸行无常”法则
  “诸法无我”法则
  “涅盘寂静”法则
  三、治学特色(27)
  重于大义
  辨明体系
  强调辨异
  第二章 印顺法师思想概说31
  第一节 究竟一大乘说
  第二节 揭橥中道精神36
  一、缘起正见中道(37)
  二、离苦乐觉中道(37)
  三、八正道趋中道(38)
  四、真俗理事中道(40)
  第三节 正直舍方便42
  第四节 建设人间佛教44
  一、契理契机以设教(44)
  二、人间佛教协奏曲(46)
  第三章 印顺法师禅观思想之内容与特色49
  第一节 禅法的世谛流布49
  第二节 禅观所缘的抉择51
  一、如实正观缘起(52)
  二、胜义观能证真实(53)
  胜解作意:于诸事相胜解增益
  真实作意:入证圣境胜义观察
  三、初学观身,次泯能所(62)
  声闻:先得法住,后入涅盘
  大乘:依俗入空,依真解脱
  小结
  第三节 禅法的系统分类74
  一、系统分类原则(75)
  依机设教说三士差别
  从学者心行论三类教法
  二、完整性与相关性(79)
  法的完整性
  法的相关性
  三、禅修三类层次(81)
  下品增上生心──人天乘禅法
  中品出离心──声闻乘禅法
  上品菩提心──大乘禅法
  第四节 “宗教经验”之评价 125
  一、心识感知活动(125)
  二、不自主的身心经验(127)
  三、定境与慧境(130)
  心的专注与定境
  禅定功能与局限
  如实知见与慧证
  第四章 人间佛教的禅观思想137
  第一节 个人性格因素137
  一、基本特质(137)
  智增上行人
  积极研求佛法真义
  消极顺应人事因缘
  居易待时,时之清者
  二、矛盾特质反差交错(144)
  三、有限因缘,相对完成(145)
  第二节 学说特色149
  一、净化提纯──有关于研究的重心(149)
  二、般若为导──有关修持的态度(153)
  依法不依人
  菩萨行者
  三、任重道远──有关不急求证悟的主张(161)
  第三节 悲智相应的人间佛教禅法166
  一、理论原则(167)
  人菩萨行者
  依三心行六度四摄
  矫正偏差,趋于中道
  二、禅观技巧(170)
  禅观功用
  禅观所缘
  禅观进境
  三、不深摄心,修慈三眛(176)
  第五章 结论181
  参考数据183
  --------------------------------------------------------------------------------
  【参考文献】
  一、藏经
  l 《阿含经》,【大正藏】,第一·二卷。
  l 后秦·鸠摩罗什译:《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二十七卷,【大正藏】第八卷。
  l 东晋·佛驮跋陀罗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正藏】第九卷
  l 刘宋·求那跋陀罗译:《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经》,【大正藏】第十二卷。
  l 宋·居士沮渠京声译:《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大正藏】第十四卷。
  l 唐·玄奘译:《解深密经》,【大正藏】十六卷。
  l 刘宋·求那跋陀罗译:《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大正藏】第十六卷。
  l 元魏·菩提流志译:《不增不减经》,【大正藏】第十六卷。
  l 姚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四分律》,【大正藏】第二十二卷。
  l 后秦·佛陀耶舍译:《四分比丘尼戒本》,【大正藏】第二十二册。
  l 龙树造,后秦·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大正藏】第二十五卷
  l 唐·玄奘译:《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二百卷,【大正藏】第二十七卷。
  l 符秦·僧伽跋澄译:《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大正藏】第二十八卷
  l 龙树造,青目释,姚秦·鸠摩罗什译:《中论》,【大正藏】,第三十卷
  l 弥勒说,唐·玄奘译:《瑜伽师地论》,【大正藏】第三十卷。
  l 护法等造,唐·玄奘译:《成唯识论》十卷,【大正藏】第三十一卷。
  l 优波底沙造,梁·僧伽婆罗译:《解脱道论》十二卷,【大正藏】第三十二卷。
  二、外文经论译着:
  l 宗喀巴造,法尊译
  1989 《菩提道次第广论》,台北:佛教。
  l Buddhaghosa(觉音)着,叶均译
  1987 Visuddhimagga(《清净道论》),台北:华宇。
  三、印顺法师著作
  一、丛书
  u 壹、【妙云集】二十四卷
  l 《般若经讲记》,【妙云集】上编之一,台北:正闻,1988,以下同。
  l 《宝积经讲记》,【妙云集】上编之二。
  l 《胜鬘经讲记》,【妙云集】上编之三。
  l 《药师经讲记》,【妙云集】上编之四。
  l 《中观论颂讲记》,【妙云集】上编之五。
  l 《摄大乘论讲记》,【妙云集】上编之六。
  l 《大乘起信论讲记》,【妙云集】上编之七。
  l 《佛法概论》,【妙云集】中编之一。
  l 《中观今论》,【妙云集】中编之二。
  l 《唯识学探源》,【妙云集】中编之三。
  l 《性空学探源》,【妙云集】中编之四。
  l 《成佛之道》增注本,【妙云集】中编之五。
  l 《太虚大师年谱》,【妙云集】中编之六。
  l 《佛在人间》,【妙云集】下编之一。
  l 《学佛三要》,【妙云集】下编之二。
  l 《以佛法研究佛法》,【妙云集】下编之三。
  l 《净土与禅》,【妙云集】下编之四。
  l 《青年的佛教》,【妙云集】下编之五。
  l 《我之宗教观》,【妙云集】下编之六。
  l 《无诤之辩》,【妙云集】下编之七。
  l 《教制教典与教学》,【妙云集】下编之八。
  l 《佛教史地考论》,【妙云集】下编之九。
  l 《华雨香云》,【妙云集】下编之十。
  l 《佛法是救世之光》,【妙云集】下编之十一。
  u 贰、【华雨集】一·五册,1993。
  二、专著:
  l 1942 《印度之佛教》。
  l 1967 《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
  l 1969 《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
  l 1970 《中国禅宗史》。
  l 1980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l 1981 《如来藏之研究》。
  l 1984 《空之探究》。
  l 1987 《印度佛教思想史》。
  l 1994 《平凡的一生》增订本。
  三、编纂选集:
  l 1988 《法海微波》。
  l 1982 《杂阿含经论会编》。
  四、中文著作:
  l 王国维
  1968 《静安文集续编》,【王观堂先生全集】第五册,台北:文华。
  l 王森
  1983 《西藏佛教发展史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
  l 冉云华
  1990 《中国禅学研究论集》,台北:东初。
  l 吕澄:【吕澄佛学论著选集】,山东:齐鲁书社。
  1996a 《印度佛学源流略讲》
  1996b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
  1996c 《解脱道论分别定品讲要》
  1996d 《六门教授习定论》
  l 吕大吉着
  1994 《西方宗教学说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 。
  l 吕胜强编
  1998 《妙云华雨的禅思》,台北:佛教青年文教基金会。
  l 卓新平编着
  1990 《西方宗教研究导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
  l 邱敏捷
  2000 《印顺导师的佛教思想》,台北:法界。
  l 洪修平
  1991 《禅宗思想的发展与形成》,高雄:佛光。
  l 柳田圣三编
  1990 《胡适禅学案》,台北:正中。
  l 郭朋
  1992 《印顺佛学思想研究》,台北:正闻。
  l 真华
  1996 《行化杂记·悠悠岁月六十年》,新竹:福严精舍。
  l 叶嘉莹
  2000 《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王国维的生平》,台北:桂冠图书。
  l 杨郁文
  1993 《阿含要略》,台北:东初。
  l 杨惠南
  1999 《人间佛教的困局──以新雨社和现代禅为中心的一个考察》《印顺导师思想之理论与实践论文集》,桃园:弘誓文教基金会。
  l 蓝吉富
  1999 《印顺法师对于大乘佛法的诠释与评价》《印顺导师思想之理论与实践论文集》,桃园:弘誓文教基金会。
  l 蓝吉富编
  1986 《印顺导师的思想与学问》,台北:正闻。
  l 释昭慧
  1989 《如是我思》(一),台北:东初。
  1993a 《如是我思》(二),台北:法界。
  1993b 《我愿将身化明月·永远的青年──印顺导师》,台北,法界。
  1993c 《大乘法义讲座》录音带,台北:法界。
  1995a 《人间佛教的播种者》,台北:东大。
  1995b 《佛教伦理学》,台北:法界。
  l 释昭慧、释性广:《成佛之道偈颂科判表》(台北:法界,民八十二年十月初版)
  五、外文译作:
  l 平川彰等着,许明银译
  1990 《佛学研究入门》,台北:法尔。
  l 田博尧
  1995 A Modern Buddhist Monk-Reformer in China:The Life and Thought of Yin-Shun(印顺导师的生平与思想),美国加州大学哲学博士论文。
  l 帕奥禅师讲述,学众等译
  1999a 《智慧之光》,高雄:净心文教基金会。
  1999b 《如实知见》,出版同上。
  1999c 《菩提资粮》,出版同上。
  l 铃木大拙,Fromm, Erich合着,孟祥森译
  1998 《禅与心理分析》,台北:志文。
  l 韦伯着,康乐、简美惠译
  1993 《宗教社会学》,台北:远流。
  l Berger, P. L. & Luckmann, T.合着,邹理民 译
  1997 《知识社会学:社会实体的建构》(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A Treatise in the sociology of Knowlogy),台北:巨流图书。
  l Berger, Peter L. 着,高师宁译
  1990 《神圣的帷幕─宗教社会学理论之要素》(The Sacred Canopy ,Elements of A Sociological Theory of Religion),上海:人民。
  l Boucher, Sandy着,叶文可译
  1997 《法轮常转─女性灵修之路》(Turning The Wheel :American Women Creating the New Buddhism),台北县新店市:立绪。
  l Durkheim , émile(涂尔干)着,芮传明、赵学元译
  1994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The Elementary of the Religious Life),台北:桂冠。
  l Maha Boowa, Ven. Acharn着,Buddhasukh, Siri英译,曾银湖中译
  1993 《尊者阿迦曼传》,台湾:南投,大林精舍。
  l James, William着,唐钺译
  1962 《宗教经验之种种》(The Varities of Religious Experience),台北,万年青。
  l Krishnamurti着,若水译
  1990 《从已知中解脱》,台北:方智。
  l Kornfield, Jack着,曾文丽译
  1995 《心灵幽境:冥想的自我疗法》(A Path With Heart),台北:幼狮。
  l Otto, Rudolf着,成穷、周邦实译
  1995 《论神圣》(The Idea the Holy,德文原著:Das Heilige),四川:人民。
  l Sharpe, Eric J. 着,吕大吉 等译
  1990 《比较宗教学》(Comparative Religion A History),台北:联经。
  l Starbuck, E. D.(斯塔柏克)着,杨宜音译
  1997 《宗教心理学》(The Psychology of Religion),台北:桂冠图书。
  六、外文著作:
  l Sharpe, Eric
  1987 Encyclopaedia of Religion·Study of Religion:Methodological Issues,New York。

 
 
 
前五篇文章

国际学术界观音研究总目录

禅与中华禅

读中华禅风的演变心得

吴言生北大说禅:茶道禅道的文化内涵

地藏·金地藏及其他

 

后五篇文章

禅定瑜伽论

茶文化“茶禅一味”的佛家茶理

晚唐五代敦煌佛教教团的戒律和清规

观音信仰与民间佛教

佛教的因果思想与养生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