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高峰原妙禅师学行简介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 慈光禅学研究所所长
  禅师是一个亡国臣子,经历了南宋元初亡国动乱,在国家危亡战争中度过了他的生命。在国家危亡当中,即使僧众也不免受到生命境遇的不安。这是我们首先先对其时代背景所应有的了解。
  以下我们从禅师的生平及禅风两部分来介绍高峰禅师的学行。
  一、 生平简传
  高峰禅师祖藉江苏吴江,俗姓徐,从小动作迟缓,少言笑,看起来虽很瘦弱,但精神则很精悍。他从小喜欢打坐,见到出家人就主动合掌问讯,十五岁即剃发出家。受大戒之后即学戒律,并学天台教观,但犹感不足,故在听闻禅宗教外别传之法后,即离开杭州前往湖南净慈寺参学,净慈寺为当时禅门丛林代表,由断桥和尚主持,是临济宗之正传。
  进禅堂后,高峰禅师为自己立下三年以求开悟之誓愿。但由于净慈寺为一大丛林,虽随众而得知“参话头”之法门,但因乏人亲切指引,所以用功一年多后仍不得要领。后来断桥和尚知其与雪岩和尚有缘,要他直接去参问雪严;高峰原妙禅师于是很高兴地来到后山去拜访雪岩和尚。雪岩是断桥的师兄弟,雪岩禅师亦知高峰之因缘,故见面之后,即给予一顿痛打,高峰禅师因此莫名其妙地痛哭流涕的回来,并准备离开。后经由周旁善知识劝解,说明雪岩和尚不过是为试其道心罢了。于是高峰禅师第二天便拿著香上山顶礼,但又被痛打一顿;第三天同样上山顶礼后,雪岩才与他交谈、指点。在《高峰禅师语录》里,高峰禅师自述:雪岩和尚问他如何用功,他也禀明断桥所教之方法。雪岩要他将以前所用“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的话头,转换成参“无”字。这一段习禅过程,对高峰禅师而言发甚大。高峰禅师亦谈到他自己初期在雪岩处参“无”字时,也下了点功夫,可是“无”字其实不是很好参,当中雪岩幸赖给予一些功夫向上之讯息:刚开始,雪岩每天问他如何用功,然后调整他用功的方式:在了解他用功的方式及技巧已经掌握住之后,便不再问他用功的情形,而改以喝斥之方式,一见面便逼问他:“阿谁拖你死尸来?”、“阿谁拖你死尸来?”,并出拳打他,高峰也不清楚这是为什么。此应是一种逼迫方式,表示高峰禅师功夫已到某一程度,雪岩和尚要将其疑情打破,让其当下更进一步。然此一对一教化的功夫,竟因雪严被邀至南明晋山而中断。
  本来二人约好雪岩晋山之后,就接高峰禅师去南明,但不知什么因缘差错了。高峰禅师遂与雪岩断了讯息。高峰在等待中,心情有些变化,因而离开净慈寺回到俗家。此时家中双亲对于儿子归来的欣喜之情,使他们不让怹再度离家。在彼此僵持之下,他终于偷偷离家,与同道一起到径山禅堂。一个多月后,忽然在梦中忆起于断桥和尚处所举“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的话头。在《高峰禅要》里面,对于此段疑情的开发有非常精彩的述:高峰禅师经过六天日夜疑情不断的提起交错之后,第六天跟著大众队伍到祖师堂为祖师们诵经,诵经诵到一半,忽然看到五祖演和尚画像两旁的赞偈,上面写著:“百年三万六千朝,反覆元来是者汉。”忽的打破雪岩老和尚日前所问“拖死尸”的句子,就豁然开悟了。他形容当时开悟的情形是“虚空粉粹,大地平沉”。这时,他认为自己已经开悟了,就开始跟别人谈论开悟的境界。但是他心头还不是很踏实,所以后来他又到南明找雪岩和尚印证。雪岩当时并没有说明可以或不可以,于是高峰禅师便以为雪岩和尚印证了,就开始对外教化。几年之后,他可能觉得并不很妥当,在一个偶然机会又遇到了雪岩和尚,于是继续跟著雪岩和尚参学。
  有一天雪岩和尚问他:“平常日常生活中,你是不是可以作得了主?”这是说在对境时,是否能掌握住自己的心性?他回答说:“可以。”这对于真正用功的行者而言,基本上问题不大。又问:“你在作梦之中,可以不可以作得了主?”“也可以。”在梦中还能够对顺境不起贪、对恐怖境不起恐惧心、对嗔恨境不起嗔害心,这就不容易了。雪岩和尚继续问:“正在睡眠中,没有梦,也没有知觉时,你的主人翁在哪里?”这时高峰禅师无言以对。雪岩和尚就喝斥他说:“你还没有真正参透,你必须要知道真正在无梦无眠的时候,你的主人翁在那里,才是真正透悟。”此时高峰禅师才确实知道自己并没有彻底明白,因此痛下决心摒除一切,到龙须山继续参。如此五年之后,有一天睡觉时,因为隔壁僧人的枕头掉在地上之因缘而开悟。
  高峰禅师开悟后,先到双髻峰,后到狮子岩。狮子岩事实上是一个山壁的石洞,这个石洞非常高,人用梯子也爬不上去,于是他就待在里面安静的修行。为什么他要如此呢?在我们看起来是悟后起修的功夫。这段时期若有行者来请求参悟,高峰禅师就会提出几个公案,答得契理的,他就给予开示,否则就表示来者还不够资格来请问。
  到元世祖丁亥元年,雪岩交付白拂给高峰,表示要他出来教化众生,于是高峰禅师才正式升座开示后学,开始了他的教化工作。从其语录中,可以感受到高峰禅师之言语非常恳切,有古代大宗师风度一样。其传人中峰明本禅师,也是一代国师。更因为高峰禅师的提倡,吴越禅风因而大盛几代,这都归功于其禅风纯正、禅师教化之力也。
  以上为高峰禅师之简传。
  二、 禅风之风格
  高峰禅师所留下来之《语录》,谈论的是有关开悟境界之问题,我们无法了解;我们能够理解的是从高峰禅师的《禅要》里,看到高峰禅师教导弟子,以其对参禅方法、理念、思想作简要分析。
  高峰禅师在《禅要》里所要告诉我们的是修行的入手及过程,这对于想要修行与参话头的行者而言,可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而珍贵的宝典。因此,我们就以《高峰禅要》为主,分析高峰禅师对于修行“参话头”法门的用功阶次,包括:方法的入手处、功夫的增进处、功夫的极至处、悟后起修及修行相关的问题。此中,我们拟将重点放在“方法的入手处”来介绍。
  关于方法的入手处:高峰禅师主要提到修行“参话头”法门之重点,主要在于行者需俱备:第一、大信根;第二、大愤志;第三、大疑情三项:
  第一、大信根:
  这是信心问题。信心分四层次:
  (一)“信实有”-如信有六道轮回。
  (二)“信净”-信真理而内心的一份净化、理路的澄清。
  (三)“信解”-相信并对所知的知见产生会通。
  (四)“信证”-深信不疑的力量,使我们得到禅定的功夫。
  这里所要谈“信”的部份,基本上指的是“信实有”或“信解”的层次。至于要信什么?
  第一、信“我们有佛性”,每个人当下本来即与佛平等无二。
  第二、信“每个人皆可成佛”,众生本来即是佛。
  第三、信“此法门可令我们开悟”。
  第四、信“我们本身能够开悟”,不是只有祖师才能开悟,每个修参话头的人都能开悟!高峰禅师云:“若论此事,无尊无卑、无老无少、无男无女、无利无钝”、“若论此一段奇特之事人人本具,个个圆成”。以这个信”为基础,然后才能够有所谓修行的基础。
  第二、 大愤志:
  大愤志是一种大的愿心,也就是我们对于生死无常的看法和动能。因为参禅是一种很枯燥的活动,如果对于自己为什么要这样修行没有一个足够的动能和愿心,就很难坚持下去,可能会因感到辛苦、枯燥、寂寞而中断。所以一定要有大愤志,要有一种誓不罢休、破釜沉舟、完成伟大事业的愿心。这种运用种种方便,诱发我们前进的动能,这就是大愤志的作用。
  第三、 大疑情:
  “疑情”是参话头用功得力与否的关键。这里我们从两个角度来看,第一、疑情的本质是什么?其实“疑”在这个唯识“五位百法”里,它是一个“不善”的心所,那么“疑情”和“疑”有什么不一样?疑情的“疑”和心所的“疑”其实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一种“欲了知而未决定”的状态。然而,为什么我们要把疑情作为参话头修行的重要关键呢?这是非常值得探索的部份。从高峰禅师的语录里可以看出,其实“疑情”并非只是一个“疑心所”,疑是一种动力,疑的前面事实上有一种惺惺、清清白白觉照的觉性。以疑情只是一种动源,利用疑情的动源推动惺惺的觉照力,而使我们一直向内心的源头探索去,这是疑情的本质。
  至于疑情从何处发起?其实是从我们散心中将“狗子为什么无佛性?”、“念佛是谁?”、“万法归一,一归何处?”这个话头语句开始起疑。《高峰禅要》语录里讲到“先将六情六识、四大五蕴、山河大地,万象森罗总镕作一个疑团,顿在目前。”,就是要我们从起心动念开始疑,一直到行也是疑、坐也是疑、著衣吃饭也是疑、屙屎放尿也是疑,然后“疑来疑去,疑至省力处,便是得力处。”,接著「不疑而疑”,疑到最极至时则“能疑所疑,内心外境,双忘双泯。”到最后只有心中一片清清澈澈的疑。从这里我们了解到“疑情”有层次之浅深,从思惟话头开始,一直到明明觉照、百尺竿头快要开悟前的刹那,都可以说是一种疑情。不过所谓疑情发起,是疑情已经成片,在一种连续没有间断,而且没有能所的状态下才算是真正发起疑情,这是已经近乎开悟,整个身心都是疑情的状态。以上是对“疑的本质”之说明,并且将疑情的体质从初开始到能所绝断,觉性赤裸裸呈现之整个疑情过程作一体现。
  第二、“疑以信为体,悟以疑为用”。高峰禅师提出对“疑以信为体,悟以疑为用
  ”的论点,这两句话是高峰禅师对“疑”非常重要的一种体悟。也就是说“疑”本身是一种不决定的状态的心所,如果我们“怀疑”,就会使我们认为“我可以开悟吗?”,这种“怀疑”会让我们的心不能决定、安定;可是在“疑情”里,它必须要先有绝对的信心,也就是在“疑”的前提下,须先以大信心将可能产生的不决定心态扫除,这就是之所以建立“大信心”的原则理由。可以说信心的建立是为了扫除疑情相对冲突性、矛盾性的立场,这就是信心建立的作用。透过信心的建立以后
  ,我们在修行上就有了确切的方向,而这时疑所产生的不决定性反而产生了一种动源,就是所谓“悟以疑为用”这句话。为什么会悟?就是因为有“疑”的作用,“疑”是一个不决定性的东西,因为它的不决定性而更要朝著一个决定性的真--“本来面目”的方向前进,不透达我们本来面目誓不罢止的决定心和动源,这就是“以疑为用”的理由。限于篇幅,只能浅谈有关疑的问题至此。
  高峰禅师提出这“参禅三要”,可以说非常切合行者所需,它掌握了参禅主旨的思想。除此之外,高峰禅师对于参禅的过程也讲得非常细微,在“高峰禅要”里从参禅入手到功夫转进、功夫极至,乃至功夫的成就,都有非常明确、确切的说明。譬如,他提到:
  (一)把疑情总镕作一个疑团顿在目前,正念坚凝,积穷向上玄机。
  (二)到“省力处便是得力处”、“不疑自疑”,粗中有细、细中有密,密密无间,
  纤尘不立,这就是一种功夫的转进。
  (三)疑到最后,如坐万仞崖头,百尺竿头,心头“卓卓巍巍”没有丝毫的念头,甚
  至著衣吃饭都忘掉了,形容最后极至处,如空中栽花、水中捞月一样。
  (四)开悟后,他也提到“直得虚空粉碎,大地平沉”,见到境界时如“土块放光、
  匏子说法”,对于各种公案都能够了达。
  这都说明了从高峰禅师的语录里,可以让我们对于参禅的每个过程有一个旅程
  标,这对于修行者一个非常重要的提示。这也是本文所要提出来的重点之一。
  至于其他修行问题,高峰禅师提出了二个重要观点:
  第一、对于魔事的处理,他认为就是“不理他”。所以他说:“汝之技俩有尽,我
  之不采无穷”,任何境界皆不予理会,还是按照参话头的方向去走,这是高
  峰禅师提出对于修行过程中之魔障,最直接了当的一种处理方法。
  第二、对于“今生不开悟该如何?”的疑难,高峰禅师认为如果我们真实的修行参
  禅,绝对不必害怕这个问题!因为透过“参话头”的修行,能成就般若的种
  子,而般若的种子是世间最珍贵的力量;他譬喻这就像一个人从皇宫里出来
  ,没有人敢对他怎么样。他举这个例子是要让我们了解般若功德--我们今
  生努力修行,实则已经种下无量无边的功德智慧,这个智慧会让我们生生世
  世带在身上,使我们来生修行更能够得力。这是鼓励行者能够勇于承担菩萨
  道的精神,也是建立对修行的信心,所谓今生所成就的功德绝不会抹灭掉,
  这对行者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信念。
  从高峰禅师的思想里,我们看到他对于参禅思想有著非常纯粹的见解,无怪乎从此以后禅风能够大盛。因此,对于高峰禅师a参禅的思想,我们应该给予明白肯切的评价,尤其在末法时代里,对于参禅这一法门,高峰禅师语录确确实实给予我们后世行者及初学者一个非常正确的指引,这正是我们选定高峰禅师来推介给大家的理由。

 
 
 
前五篇文章

学禅不轻因果

释家禅宗功法[四禅八定]

阐扬净土教法的圣众第二——观世音菩萨

极乐辅臣观世音菩萨

且说“三际托空”——禅宗的观心法门

 

后五篇文章

善导净土思想特点与称名念佛法门的流行

茶与禅修

止观学说中的实践哲学意义——兼论佛学现代

乘三资粮发愿忆念

印光大师著:一函遍复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