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炳南老居士讲述 在太平布教所讲 弟子吴碧霞敬记 本人二十多年前经常到这里来,往后因事情繁杂,年岁渐多,身体也衰弱多了,不能常到外头来,很对不起诸位。这里是老道场,有林师兄能接续,又有李校长、村长等诸位大德发心帮了很大的忙,比起从前好很多,前途发展,不可限量,这是值得庆幸的! 今晚要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很简单扼要地说一句话:「难得大家志同道合」——「志同道合」,并不是学了佛就志同道合,因为教内的门派太多,门派虽多,却皆是佛所说的法,然而今日之下,修学的人往往不谈如法修行,却只去谈那利害关系,一谈利害、便去体万里了。须知:古德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谈世间法求个觉也不错,然而,现在的世间法,那里有让人觉悟之处,简直都在谈世间的坏事——诸位试摊开报纸看看,不都是诲YIN诲盗的文字?所以,一说「志同道合」,便指归到净土法门来——三藏十二部,浩如烟海,然而,「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佛法原不分宗派,有宗派皆是方便法,方便法就是巧妙地运用权智,行权法,教大家随着机缘,领略进去,今天,我们大家正是走着这极方便的净土路子。 净土法门,古德们说是「千经万论,处处指归。」也就是说净土法门,包括了千经万论,然而,他却是「难信之法」,因为这千经万论的办法都是信解行证,先「信」,信了就要去了「解」,既解了,不去实行,那是只说空话,所以,重要的是去实「行」,脚踏实地地去做了之后,还得做出成绩来,这叫做「证」(证是证果,一般人误会,以为死了才证果。其实证果当在活的时候证果,死了焉能证果?)信解行证是一般法门的修学历程,而净土宗则不然,他有他特别的地方:先是「信」三藏十二部经典,既信了,不必经过解的阶段,就可以实「行」,也没说证果,正因为这特别之处,才令人难信,所以,一般学三五年佛,一知半解的人,往往起疑不信,只好「不可与言,则不与之言。」若为他讲解,反起争辩,惹出许多烦恼来,两边都不得利益。所以,这才在「信」与「行」之间,再添上个「愿」字,愿是净土宗特别之处,这愿字出自华严经,华严经到最后归结于普贤行愿品,各位须知,普贤菩萨是大愿王,连他都劝大家发愿往生哪!再者,每尊佛都有愿,惟独阿弥陀佛的愿最大最多,今后,希望诸位把这个「愿」字多注重注重,没有愿是不能成就的。 其次,在还没谈到下文之前,本人对今晚所说的话,作一个声明:我所说没有一句是我自己的话,我没学问敢说话,所说句句皆是依照经典或祖师的注子,句句都有根据。并不是我本人有什么心得,妄发议论的。 以下,我们来谈净土宗学人,人人都知道要走的,人人也都会说,却是大部分人不去做的,什么话呢?那就是「带业往生」,这正是前面所说,学了三五年佛,却起疑不信的症结所在了。因为凡学了佛的,就懂得有「生」就有「灭」,生灭法是不究竟的,学佛正是为了「不生不灭」,现在既学了佛,还叫我们「往生」,那么,「生」了是否还得「灭」(灭就是死)呢?于是,这些人自然有些不「愿」意了,殊不知,净土法门教我们「发愿往生」,是别有方便的! 接下来,在我们谈这殊胜方便之前,先来探究一下,为什么有生死?有生即因有惑,有迷惑就造业,造了业就受报应,生生死死就这么了无已时。有关迷惑,今晚不能细讲,简单讲可分三种:第一种是「见思惑」,能断见思惑即证得罗汉果,可得不生不灭,但却已掉入涅槃坑了,一旦掉入涅槃坑,就不懂佛法了,诸位不信可查经典去。第二种是「尘沙惑」,断尘沙惑即可证菩萨果位,菩萨又分五十二个阶级,成佛必须经三大阿僧祇劫长远的时间。而在娑婆世界,不知要多少年才能断一品惑,可见断尘沙惑也是好不容易的事。第三种是「根本无明」,要了解这根本无明,得讲唯识相宗,第八识有我执法执,我法二执打不破,则不能与之谈,因为根本就听不懂啊!所以说:「佛法无人说,虽智不能解。」自古以来,就有很多状元郎,和他说佛法,也是一窍不通的,纵使他读完了二十五史,对了生死也是一点也帮不上忙,到头来,仍是该怎么死,还是怎么死。因此,想不生不灭,就得三惑断尽,这岂是简单的事?正因为不简单,才要用到「带业往生」的殊胜方便。 假如我们肯发愿——「愿意带业往生」到极乐世界去,我们的分段生死(也就是见思惑所招感的生死)便可以断了,剩下的,就是变易生死,变易生死乃是境界的变换而已,不像分段生死那般轮回不息,那般苦不堪言。再者,我们从娑婆到极乐,叫「往生」,生到极乐世界的环境才适合断惑修行,到那里去,是去上学的,学成后就得再回到母校娑婆世界来度化众生,这也算是报恩。所以,「愿」的另一个意义是「乘愿再来」,若只想自己去享福,那就连去也去不成了。总之,要有「往生」的条件,还要有「发愿」的条件,回向文中,让我们「同生极乐国」,要我们「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正是此意。所以,我奉劝诸位,必得如是发「愿」。 其次,再谈「行」,欲往生极乐世界,我们还得有修的方法,光说理,没说方法不行,这方法,关键只在「一心不乱」上,这四个字,在目前这样的世间上,修上十年也办不到,那怎么办呢?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中有「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句,所谓见佛,即是见阿弥陀佛,为什么必定见阿弥陀佛呢?要知念佛不是唱佛,「念」是今心,动心起了念头,「念兹在兹」,念佛则心在佛上,念阿弥陀佛即心在阿弥陀佛上,若你忽然想到药师佛来了,这就是「乱」。其实,只要见了阿弥陀佛,就是见了十方三世佛啊! 此外,还有容易的,就是「忆佛」,忆佛可不是想佛,乃是「默而识之」,默是在心里头,识(音志)是记住在心里头忘不了——比如大家总有忘不了的事,士农工商,从事各行各业,为的是赚钱吃饭,这吃饭,只要钟点到了,不管肚子饿了没饿,就是忘不下。现在,若把这吃饭的心转变为忆佛,把心里境界变一下,想着「一切皆阿弥陀佛变化的」,就不会把他忘记。好比我来这里不是讲演,我是来此观佛的,这一切都是阿弥陀佛变化的。若能如此忆佛念佛,则净念相继,相续不断,终达到「一心不乱」。这是平常功夫,到了临命终时,还得「一心不颠倒」,心颠倒则不能往生,不颠倒才得往生,这是很重要的一句话。 然而,怎还会有颠倒呢?那是因为惑,功夫下得深,是断惑,下得浅,就只伏惑,「惑」如根,「伏」如把石头压住他,既未断他还会发起来,所谓「一心不乱」,伏惑也一心不乱,断惑也一心不乱,断惑保了险,不会颠倒了,伏惑就不保险了,所以,临终须有助念的,助念乃帮助你念,你平日里自己念,到临终时有人助念,那惑虽未断,也伏而不起,心不颠倒了,即得往生极乐国土,所以这助念,别的宗帮不上忙,唯有净土宗可以有人帮助。 今天的话,说到这里为止,这布教所所以能有如此发展,还靠各位正知正见——亦即「志同道合」,本人不能常常来,还靠各位竭力发心护持。如有需要帮忙,各联体机构理当互助,可以不必客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