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乘禅定通解 小乘禅定以渐法为主,从调息入手,强调阶梯,下面详释: 1.世间禅 世间禅也叫有漏禅、有漏定。漏是流失、漏泄的意思,在佛经中作为烦恼的异名,因凡夫众生身具烦恼,形成苦果,难以出离生死苦海,所以称有漏。而世间禅虽然有进境,但不能截断生死,达不到佛教所说的解脱,所以称为有漏禅、有漏定,但却是后面各类禅定的基础。 四禅指由浅入深的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加上更深的空处定、识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全称个禅四定或四禅八定。佛教尤以初二三四禅为修一切禅的基础,所以又称“根本四禅”。四禅四定相比较,则四禅为色界之法,定为无色界之法,所以四禅又被称“色界四禅”,四定为四无色(无物质身体)定。下面分述: (1)初禅 修行者首先要从调息入手,以调控呼吸进入心的安宁。调息主要用“六妙门”(数息观),下面要说,这里略过。通过调息,心念从散乱渐趋不散乱,名粗住。然后自心逐渐明净,身体端直,感觉恬然,名细住。由于入定渐深,一坐即定,甚至能一坐数日数月,但在定中还自觉有身体手足,名“欲界定”,此定获得为进入四禅八定打开了门径。欲界定转深,次后身心泯然虚豁,不觉有欲界之身,不见头手床坐,心如虚空,这时称“欲界来到地定”。此定能生初禅,有时又叫初禅方便,也称未来禅。住此定中,会有种种境相。不要惊恐,也不要欢喜,喜怒皆易引生心魔,也不要向人说。 在未到地定中,定功转深,自觉身心虚寂,不见内外,毫无杂念,或经一天、七天,或一月乃至一年,而定心不坏,守护增长,忽然感到身心凝然,任运而动。当动的时候,渐渐自觉有身;如云如影,这种动或从上发,或从下发,或从腰发,渐渐遍于全身。这就是“八触”中的“动触”。动触发时,说明体内灵气在运转,功德无量,简略地说,有十种善法功德同时生起。 这十种好的生理心理反应是: ①空,心地全空,毫无障碍的境界油然而生,并且能逍遥自在而不觉得有任何负担,这叫正空。假若出现毫无感觉的状态,属于太过之相;出现好像有一物障碍住时,属于不及之相。 ②明净:像中秋满月,万里无云,明清皎洁,不可名状,有如被太阳光(柔和的而不是热灼的)所照一样的光明。倘若生出种种变幻的光色,属于太过之相;如果毫无所见,属于不及之相。注意精神修炼中光明的出现和作用,光明标志身心的潜能被激活、智慧增长、烦恼消融。如果行者不能修到随时随地开眼闭眼都是光明之相时,那他的身心仍然处于大黑天(喻无明)中,未能真正入道。 ③定,一心安稳,毫无散动,才是正定。如果心如顽石,毫无动静,属太过之相。倘若心散动逐于外境,不得安静,为不及之相。 ④喜悦,修行至某一境界,深感惊喜,自觉庆幸。 ⑤乐:身心似乎完全解放,有如脱壳的乌龟飞上天地自在,自觉无限的安慰与快乐。 ⑧善心生:对学过的法门生起未曾有的欢喜,对未曾习得的生起惭愧心,自然追慕先圣先贤,上求贤圣境界,并自然发起四弘誓愿,具备无上法门,各种善的心念油然而生。 ⑦知见明了:远离昏沉,了了分明,如印印物,获得睿智之明。 ⑧无累解脱:彻底脱离贪欲、瞋恚、睡眠、掉悔、怀疑这“五盖”,身心自在,任运逍遥,毫无累罪,才算解脱。 ⑨由境界现前,指真心与动触(及八触)融合后,就能生起各种善法功德,所以能够镇定不乱。 ⑩心调柔软,对于前面修持禅定的过程通达到初禅之境时,就会生起脱离欲界身的粗犷,获得柔和心境的相状。 经历初触动相后,或经一日、十日,或一月、九月,乃至一年,其余七触相继而发(有时也交替而出),二痒、三冻(身冷如水)、四暖(身热如火),五轻(身轻如云如尘,有飞行之感),六重(身重如大石;不能稍动)、七涩(身涩如树皮)、八滑(身滑如乳)。这八种感受有时又细分为十六触,因与上大同小异,在此略过。每一触发生时都有十种善法功德相随而生。八触发生的原因是将到初禅境界时,由于色界的清净四大(地、水、火、风)进入欲界的粗身中,二者交替所起的反应。有行者不明此种反应原委,立时惊惧,以为发病,驰迥不已致乱血道。按今人话说,是气岔出偏,深可惋惜。 八触发时,上述十善法随之而生,尤以清凉之乐的感受最强烈,有如大热天进入——清凉地,修行者为此而欣喜,此为入初禅的主要特征。初禅获得,从此舍离欲界的五欲(色声香味触)五盖(见前述)。名为“清净离欲”。但初禅的定境,还存有粗杂念的觉和细心分别的观,因此称为“有觉有观三昧”。 (2)二禅 得初禅者功夫再进,舍离初禅的觉观之心,经初、二禅之间的过渡阶段未到地定,入第二禅。 要舍离觉观要常修三法:1.不领受、不执着才能远离;2.心理上加以诃责才能远离;3.不断观察分析才能远离。修此法,才能远离初禅觉、观的过患,对初禅的五境(觉、观、喜、乐、心)及默然心也就消亡。在已离初禅、二禅未生之际,称之为“中间禅”,又可称为“转寂心”。在此定中,必须依据六行观来修。六行观的内容为;厌苦观、厌粗观、厌障观、欣胜观、欣妙观、欣出观。修此观的要点是厌苦而欣胜;厌粗而欣妙,厌障而欣出。放到禅定的进境中就是厌下地的苦、粗、障,欣上地的胜、妙、出,不断地超升越位而入佳境。这点须行者在深定中才能获得。如果达到初禅,而不用六行观,将会常常生起忧悔心,而忧悔心一生,就永远不能修到二禅的境界,甚至会出现转寂心消失的情况,又退回到初禅,乃至连初禅的境界也消失了。因此,行者应深知六行观法的意义,使心不忧悔、一心专精,加功修行,自然自心澹然澄静,没有分散,称为未到地,也就是二禅的前方便定。久而久之,不失不退,心系一念而不动,其心豁然,明净皎洁,则定心与喜境俱发,好像人从暗室中走出来看见屋外的日月光明,豁然明亮,此时前述的十种善法功德同时发生,其深心的喜悦远远超过初禅的触乐,二禅的境界也超过初禅境界,名“喜俱禅”。又由于二禅离舍了觉观,所以由二定开始、以上的禅定称为“无觉无观三昧”。 在此,比较一下初禅与二禅的境界; 证得初禅,必须具备五种境;(1)觉境,最初所领悟的境界,是指身根与身识相应,称之为“觉”,它表现为一种粗疏的思考作用。(2)观境,这是指细心分别,即意根与意识相应,称之为“观”。证得初禅时,觉观二境最为显明。(3)喜境,对于所得的定相产生喜悦之心。(4)乐境,这是以安稳而恬澹的心为乐。(5)一心,即心住于静寂之境时,寂然不散的定心,亦即心与定合一而称一心。这是修行的定体,而后来的一切修行法门也都是依这一定体而进行的。但是欲界未到地定中,虽然具有单静的定心,可是没有觉、观等境,共相扶持,所以定心浅薄且易散失。如果能证得初禅,那么定心安稳、牢固而不灭坏。 二禅具有四境:(1)内净:内净有两个比较,对外尘来说称为内净,对内垢来说也称为内净。因为,在初禅中所得的触乐时,由于触是身根与身识相应,故称为外境。二禅是心识相应,故称内净。初禅心为觉观所动,故冰内垢;二禅心无觉观之垢,所以称内净。那么,依内净心发定的定相自然美妙一筹,皎洁分明,没有垢秽。(2)喜境,这是深心自庆,得免觉观过患,获得胜定内净之喜,自然欢喜无量。(3)乐,是喜中之乐,怡悦恬澹,受于内净喜中的悦乐。注意,初禅的喜、乐是由觉观而生;与身识相应,而二禅的喜乐是从内心中生起,与意识相应,名虽同而体不同,不可不加辨别。(4)一心,心与定相合为一心,但二禅的一心比初禅的一心殊胜:虽有喜乐,可是内不缘喜乐,外不缘思虑,一心不动。因此这四境圆满具足,有比初禅更深的定心,又称为“圣默然定”。 (3)三禅 二禅称喜俱禅,因为其定与喜相发,大喜涌动,令定不牢固,所以应当舍弃,通过运用不受、诃责;观心穷检的方法遣除,因穷检而知过患,知过患要诃责,知诃责而不受,那么喜及默然渐渐退失消亡。但是在二、三禅之间的未到地定时,还要一心一意的精进修行,令心湛然,不加功力,其心自然澄静。等到其心泯然入定,此种定是不依内外,而与乐境俱发,乐一产生也具十种功德,此乐的特点不是涌动之喜,而是从内心所发,如泉水涌流不绝,美妙难以言喻,其心澄清明净,其乐遍满全身每一毛孔,为世间乐中之最,故三禅名为“乐俱禅。 在乐定初生时,由于遍满全身,也会出现三种过患:(1)乐定如果浅,则其心沉没,少有智慧之功用。(2)乐定如果微少、心智涌发时将会显示出不安稳。(3)乐定之心与慧力相等者,绵绵微妙,会使行者生起贪着,迷醉于此。由于其乐是世间之最,所以经中有“此乐惟圣人能舍,余人要舍为难”之说。出现贪着此乐,乐定就不会增长,要用下面三个办法加以调适对治:(1)心若沉没时,要用念、精进、慧等法使它重新生起。(2)如果心涌发时,应当用三昧禅定法加以含摄。(3)如果心迷醉不起时,应当用念使其自我醒悟,趋向后乐和诸胜妙法门,令念心不执着。这样,必能增长乐定,遍满身心,连百骸万窍全都欣悦,所以佛说:“三禅之乐,遍身而受”。 三禅也有五境:(1)舍;证三禅之乐,舍二禅之喜,不生悔心,故名为舍。当然也要离开三过患。(2)念:既得三禅之乐,应须爱念将养,则乐得增长,乃至遍身,如慈母念子,爱护将养,故名念。(3)智:解知之心名慧;行者既发之乐,此乐微妙,难得增长,所以要善巧使用三法,远离三过。(4)乐:快乐通身感受。若离三禅,其它地更无遍身之乐。(5)一心:感受快乐的心息后,一心寂定。 (4)四禅 三禅既受乐,则定心也不稳固安静,故舍弃其乐,继续用功,到三、四禅之间的未到地定,即四禅方便定时,心无散动。然后其心豁然开发,定心安稳,出入息断,此时修成四禅之境。当四禅定发时,没有苦乐的扰动,与舍心俱生,所以又称“舍俱禅”。心如明镜不动,也如净水无波,断绝诸种乱想,正念坚固,犹如虚空,无诸垢染,所以又称为“不动定”。住于此定之中时,心不依善,也不附恶,无所依附,已无形无质,而神通变化皆从此定而生发,所以佛经说四禅为根本。神通又易成就,故又称“世间真实禅定”。 四禅也具有四境:(1)不苦不乐。因此禅初发就与舍受俱发,舍受的心不与苦乐相应,所以有此境。(2)舍,不苦不乐胜过乐,且不生厌悔。所以说舍。(3)念倩净。禅定分明,智慧照了,故有此境。也可解释成,为不退失四禅真定,要常念下地的过患,而念自己的功德,方便将养,更进胜品。此念当为爱念。(4)一心。心定相合为一心。这是说行者当用舍念将护,使定心寂静,面对众缘,心无动念。 以上从初禅到四禅,为色界四天。“色界四禅”就是离食色睡欲,但有物质肉体存在的定境,简言之,无物欲而仅有色身的定境。假如此身死了、会再生于为微细物质构成的色界天。由第四禅更上一层,便进入纯精神的所谓无色天,共有四个阶段,又称为四空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