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禅之定 禅非禅定,固知之矣。然则禅亦有定乎!若有,敢问禅之定与禅定之定,同耶?异耶? 禅乃佛心宗,通称禅宗或心宗,宗门禅或祖师禅,为心心相传之佛法心髓,得其法者,定慧圆明,入其门者,言语道断,乃释尊本心,是佛法源头。故义无不赅,而体无不遍。义无不赅,故无可建立,但有所举,悉予扬弃,贵免挂漏之失;体无不遍,故遍地不藏,来求指踪,不离当下,便无肢离之过。若能顿悟圆宗,便与诸佛同证,诸圣同心,含灵同体,既无动摇,奚用定为? 至若禅定一法,诸宗所共,虽为殊胜方便法门之一,然诸宗各有观法,以为修定眼目,贵能从容正途,免蹈魔外,倘仅为求定而坐禅,则属次第禅定,总括四禅、八定,由初禅渐渐增进,有若登峰,唯二乘圣人,澈了四谛,持三法印,入灭尽定,乃名造极。 禅、禅之定与禅定及禅定之定,理谛行相之各异其趣,至此已甚为明显。 然则禅之定岂非寂然澄明?既非四禅,定在何处?是何定相? 禅之定非即寂然澄明,须知饶是澄澈湛莹,清绝点埃,尤是失正念,凝心敛念,摄有归空,悉名活死人。唯证乃知,岂能臆测?至于定处、定相,分明无处所,分明以无相为宗,说甚么定处、定相?若勉强言之,唯是定于「一」而已。 何谓定于一? 天得一则清,地得一而宁,人得一乃圣。当证入「一」时,非独理事不二,物我一如,觅丝毫理、事、人、我且不可得,当下绝对待,离名相,直是无可比较,故亦无可思议,岂有处所?说甚相貌? 至此当证何果位? 此事非因修得,故亦无有功勋,不落阶级,唯是自在而已,更无四相、三界堪供分别较量。到此亦更无余事,故曰:大事了毕! 二、坐禅 禅定,是四禅八定的简称,也是「思惟修」的基本形式,既曰思惟修,显然旨在「虑而后能得」。而采跏趺坐姿,毫无疑问,是在求其「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了。 可见坐禅绝非是闭目藏睛,百不思惟,空心枯坐的沉空守寂。 至于宗门禅,虽然并不拘限于行住坐卧,却同样是以思惟为起点,借假修真,以达「思尽还原,性相常住」的境域。 佛儒思惟静虑的动机,性质与境界虽然各异其趣,但在向自心求答案的作用上,是完全一致而大别于心外求玄的外道的。然则何以历来宗匠咸斥坐禅?此则深虑耽着净相,把玩光景,抑疑情而塞悟缘之故。 若果所作已办,法眼圆明,坐禅允称正行,可厚非耶? 三、禅与禅定 乘风兄早年皈依虚云大师,好以禅德自居,却从未暂放万缘,死参一回话头,因此一向反对我的主张──先破参,后坐禅,却又总找我商量佛法。此公认为参禅此生未必能大澈大悟,禅定却可以计日收功。持这种似而不是的见解,根本就不是宗门下客,偏是喜欢谈禅,夫复何言?欲待面折,深恐增长无明,只得以笔代舌,且不辞过,向乘风兄直说。 四禅、九次第定,统是各家修行的工具,而非主脑。倘不学其教观,未会其心要,只是学他的坐禅,彼诸宗人见了,定会笑你舍金拾 ,无殊外道。你若肯死心参禅,本无难易,说难,只因你睹面不识;说易,恰像似骑驴觅驴。 若果得大澈大悟,岂仅无一理碍膺,无一事萦怀,落得个潇洒自在,其功德已远超百劫千生以外。 历来破参后坐禅者,典型夙在,如达摩大师九年面壁;大梅悟后,深山结庵,不胜例举。 你若未悟,而想妄拟古人,则水边林下长养的不是圣胎,只是长养你心怀的鬼胎而已,早晚养得着魔发狂,永绝正因,岂不可悲?总咎在法不依宗,盲行妄作。切请警惕,不然马祖坐禅何以被呵?须知让大师不是呵他坐禅要不得,只是责备他未具坐禅的眼而坐禅,简直是在盲修瞎炼,不仅误时,兼会误事。 若果大澈大悟,心眼洞开,法眼圆明,坐禅功德赞不能尽,诸天献花,合当消受,允为正行、殊胜行。 倘使心地未明,法眼未净,盲目坐禅,何异自陷黑山鬼窟?抑且坐禅若得究竟解脱,大悲世尊出世,四十九年说法,岂非多此一举? 「忠言逆耳利于行」,兄其三思,幸毋生嗔。 四、再谈禅与禅定 六祖大师以下宗匠之所以呵斥坐禅,以后石霜门下之所以被讥为「枯木桩」,非是门户偏见,实有深意存焉。 昔时世尊出家之初,遍习外道法门──包括禅定。嗣觉心外之法,但长无明,无裨解脱,遂尽弃外道法门,端坐菩提树下,唯省察自心──向自心求答案,终于豁然大悟宇宙实相,生命本源与法界及人生真谛。 若果禅定能启导正觉,岂有菩提树下那一段惊天动地、震烁古今、向导未来的大事?抑诸禅定外道合当先世尊成佛竟?事既不然,显见禅定法非究竟,其种种觉受亦非正受、正觉。 虽然佛与菩萨并非不定,唯其定与外道有显著区别。外道之定,有出有入,偏定少慧;佛门之定,无出无入,定慧圆明,故名三昧或正定。 犹有进者,外道之定,由坐而得;佛、菩萨之定,随悟迸发──当顿悟时,定亦俱生。定相万千,种种差异,所谓「百千三昧,各不相到」,「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是也。 明此,当知学佛法的正确途径,是但得悟,不须更求定。苟能践行八正道,便是到达悟的正途,且不须求悟,悟亦在其中矣。若谓自心而外更有修炼之法,尽属外道见解。纵不为魔所乘,亦是徒耗光阴,宜深味之。 正信学佛者,必当以佛陀作榜样,首须发露忏悔昔日之非,以除积垢;次当扫除廓清种种邪心妄想,以净化心识;然后不缓不急,以八正道为准绳,从容中道,调心令安,止恶离非,离造作驰求,令诸执渐离,一旦我执淡薄,心灵明净,将见心华顿发,一切功德、智能、三昧、神通,同时具足。便知凡此殊胜,自心本具,实非外来,非有所得,亦莫驰求,但离一切执着念,存一些恬淡感即得;若有丝毫兴奋、满足感,当力加收敛,最好沉睡一场,噤语三日,可免失态。 总之,学佛法最忌执着,才有所执,便有所失,但净其意,调其心,从容乎中道,纵或一生未了,亦可无过咎,免魔障,所谓「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是也。 悟后若坐禅,才一歇心便入甚深三摩地,远超外道次第禅定,此所以名为「最上一乘禅」者也。 既得金刚心,天魔亦觑你不着,宁有魔事,岂不稳妥?此事微细难言,大略如此。 五、圆 定 四禅、四空定乃至灭尽定,皆为与外道共法。以其执法而修,制心而得,其定不圆故不名圆定。 若明本心,见自本性,则妙明寂照,本自圆成,岂假修持?诚如百丈上堂:「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唯此自性本具,原无动摇,体周沙界,非修无得之定慧圆明,乃名圆定,有修有作而得者,不名最上一乘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