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禅修、禅定、参禅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禅修、禅定是印度佛教派系内运用的精神训练方法,分成止和观两种。
  止的禅修是将心专注在一个目标对象(例如佛像或者一个纯色圆盘)或一种善好感受(例如慈悲)上进行练习,直到将心能暂时在几十分钟或几个小时内拴定在一个目标上不移动,同时因此集中净化必然带来清明、宁静喜悦、清净之乐等必然禅悦。止的修行目的是暂时获得集中和宁静,并能在自己愿意的时间段内获得暂时消除烦恼。这种止禅分成近分禅定和安止禅定两种,安止禅定专指色界以上的甚深禅定力。一些止的禅修还可以引发神通。但一些比较高级的其它宗教派系也有这样的禅定修法存在,这是佛教与其它宗教共同的修法。这里要说明的是,如果禅定的修行未曾伴随这些清明、宁静喜悦、清净之乐,那就需要反省是否可能这种禅定的修行出了问题。经常有人会在没有老师的指导下禅修而导致精神障碍或者邪定。
  观的禅修也就是毗波舍那,或者叫出世间定的修行,这是对于一切事物自然规律的真理性洞察之培养。主要是对于一切事物无常、苦、无我、空的了解和亲证。这一修行的目的是在对物质和精神现象的静观中得到对世间的超越,对内心烦恼的解脱。
  在藏传佛教代表的禅修系统中这稍稍有不同,它更多依风、脉、明点等基础,通过合适的道次第口诀而进修。但其根本也是在专注(止)和真理领悟智(观)的修行上。例如著名的拙火定先对于止的培养,而后透过拙火修行产生的乐来理解空性;在大手印中则是通过对于心念无常的熟悉和亲证,而到达类似观的超越。实际在大手印、大圆满中都有止和观的修法。但这些都要通过具有相当经验的上师的传授,藏传佛教禅修的一个特点就是修法方便多,这是金刚乘经续的三大特征之一。
  汉族佛教的念佛行者经常被忽视,但实际上他们通过念佛的信心和强烈愿望,集中在一个念诵上,也可以产生相当的近分禅定力,很类似以上介绍的“止“的禅修功效。有些行者也同样具有相当的成就力。
  禅是具有强烈中国特点的佛教形式,这是一种杰出的佛教成就道路,但可惜在目前中国已经很难看见这样的禅。参禅是中国古人发明的词汇:有默照禅(任心起灭而不跟随但知觉之,其实它很类似藏传佛教的显宗大手印。)和话头禅(例如什么是祖师西来义?狗子也有佛性也无?)之分(或者是祖师禅或如来禅)。古代的禅有着伟大且光荣的成就,但之后在历史传承,经中国文人士大夫以及市井之徒的参加和改造,现在流行的许多禅多流于一种对意境或某种理解的追求。所谓意境或某种理解就是内心世界对世界的那一种美丽之感悟。我们只能说那是一种一般的神秘感受。
  对于禅修、禅定而言,这些心灵感受只是某种极浅的定力结果。以此为解脱则谬之千里,和禅修、禅定的内心体验相比是无法同日而语的两件事。至于现在流传深入人心的“口头禅”更是害人不浅,同时其玄谈方式已经给佛教造成了很不好的社会印象及内部矛盾。
  坐静是禅修、禅定的同义语。泛指各种方式的精神训练。
  禅修、禅定是很严肃的精神训练过程,必定具备艰苦的渐修和瞬间的顿悟两个方面,这与量变和质变的辩证法是相同的。
  那种怕吃苦的放逸想法,以及自己瞎看书自修的盲目坐静都不会有什么结果,若有结果则多是不好的,会造成精神疾病的产生。
  正确的坐静要有那些有经验的佛教老师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传统教授讲解。不能盲目地瞎理解、乱修。
  我们可以在此区分佛教传统禅修、禅定和目前流行的一些新时代静心(例如奥修等等),还有邪教练功的不同,新时代静心,还有邪教功的往往是没有几千年的传统的,练习后多发生精神幻觉之类,而且多言怪力乱神之说,严重的在临床心理治疗中经常发生因为练习这些方法后产生的精神崩溃。
  传统正确的坐静都有几千年的时间检验,多能在理论上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练习后言谈平实无奇,只是内心的宁静,不谈怪力乱神之事。这里面有相当深刻的心理学意义。
  一般来说,佛教学习,分成见、修、行,然后导向果。首先需要的是正确的见地,那是对于佛教基本的理解(尽管这可能有宗派上的差异);其次是得到佛教传授教师的各种禅修教授;其三是获得正确的合宜的戒律行为和培养足够的修行精进力。这样就有可能比较顺利的到达果。

 
 
 
前五篇文章

小乘禅定通解

禅和禅定的区别

各种禅定的差别

禅定十种利益

终南山道宣律师宾主序

 

后五篇文章

瑜伽修持的禅定

小乘的禅定和现在的禅宗有什么关系

成就般若智慧关键在禅定

关于禅定

禅宗与禅定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