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台宗祖庭国清寺 国清寺 天台山历称仙家佛地,素有“千佛万道”“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说,它既是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和日本佛教天台宗的祖庭,也是我国道教的东南圣地。 天台山自三国吴赤乌年间(238~251)已建有佛寺,东晋以来,支遁、昙光、竺昙猷等高僧来此居住。南朝陈太建七年(575),智(岂页)及弟子慧辨等入山十年,建十二刹,创天台宗,所著《法华玄义》、《摩诃止观》、《法华文句》被奉为“天台三大部”。智(岂页)开创天台宗后,想建寺庙,因无资金难以动工,在其临终遗书晋王:“不见寺成,瞑目为恨”。晋王杨广见书,极为感动,便于隋开王十八年(598),承智(岂页)遗意按其亲手所画样式派司马王弘于天台山麓监造建“天台山寺”,至大业元年(605)钦赐“国清寺”匾额。自此,天台宗历代祖师相继在此传法,弘扬天台宗教义,久盛不衰,对后世影响较大。 唐天宝十三年(754)高僧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传播台教,贞元十二年(804),日本高僧最澄入唐求法受学《摩诃止观》等天台教义,受大戒,获天台山《法华经》籍128部345卷,回国后仿天台山在比睿山,兴建与国清寺相似的寺庙,大盛天台宗教义。宋日僧荣西求法抵万年寻师,天台宗佛教在日本广为流传,并遵国清寺为“祖庭”。自此,日本僧众时来巡拜。当代大师海登曾安禅于佛陇,讲经国清,长达七载。 “佛外千年寺,人间四绝名”(1)。早在宋代,诗人就把国清寺列为“四绝”之首。现国清寺尚有寺僧一百余人,为我国目前僧人最多的名刹之一。 国清寺初建时,寺址在现大雄宝殿后之八柱峰前山坡上。但在唐会昌中(约845),寺被焚毁后,又即重建,但屡有兴废,每重建一次,庙宇规模就发展一次,位置也向下山麓平旷处移动。现存建筑系清代雍正十二年(1934)重建和扩建,殿宇雄伟壮丽,妙域庄严,14座殿宇,六百余间房屋,有四殿、五楼、六堂,分布于四条建筑轴线上,构成了一个拥有2.8万平方米,占地7.3万平方米的古代建筑群,1973年国务院拔款整修,殿宇焕然一新,为我国少数几座保存最好的寺观之一,已列为省级文保单位。 此座隋代名刹,除有几百尊各式佛像及周围参天古树等较为珍贵的文物外,寺内还珍藏着大量的传世文物如:隋线画石刻、智(岂页)铜钵、梵文贝叶经、最澄入唐度牒,宋代《大方陀罗尼经》4卷,智者大师遗物,明刘基与郭忱画潘志省书《金刚经》,寺前有国清寺大塔,一行墓传灯草书,清雍正“钦赐藏经”,清高风翰墨荷等等,寺后还有唐大中五年(851)著名书法家柳公权的“大中国清之寺”六个大字摩崖石刻以及北宋书画家米芾(1051~1107)所书的“秀岩”、“枕石”等字,都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国清寺的寺僧,佛规严谨,生活正统,早晚2次功课,其余时间各司其职。该寺经济实力较强,游客众多,香火旺盛,节日期间游客更多,每天可达万人左右。 国清寺内尚设有“天台山佛教学研究社”,不时聘请精通佛学的国内外高僧讲解经意佛学,弘扬教义。 注释(1)“四绝”系指:天台国清寺,润州(今镇江)栖霞寺,荆州玉泉寺,齐州(济南)灵岩寺。top 隋塔 天台城关镇东北6里。该塔建于l300年前的隋朝,由隋炀帝遣司马王弘为智者大师建,塔身黄褐色,高有59米余,是六面九级。砖砌塔壁,内为空心。近年对塔基进行了加固,四周铺筑了台阶,已予整修一新,已列为省级文保单位。 隋塔建造别致,除砖砌塔壁上,精雕佛像外,塔顶上没有通常的尖形塔头,站在塔内,切可直接仰见蓝天。据传说为:供在国清寺内的五百罗汉,为增寺院风光,相约共造一塔,当忙于搬砖运石时,正巧南海观音云游过此,欲向罗汉借砖在寺前建一石桥遭拒绝(1),故意作难,将在金地岭的塔顶尖头牢牢镇住,直至金鸡报晓,天色转明时,五百罗汉却无法搬动,从此塔顶就缺少了尖头,而在金地岭上却多了个塔头寺,还存放着一个塔顶的尖形塔头! 注释(1) 当地尚有另—一传说:观音向五百罗汉借砖遭拒后,又向罗汉借锅烧饭,罗汉又故意将铁锅敲了一个洞。观音一笑了之,用破锅照样烧出一锅香香的米饭。罗汉见状,大惊失色,验看此破铁锅,破洞只会漏砂不会漏米。从此叫此破铁锅为“漏砂锅”,后人并在藏此大铁锅的房门口写了副对联:古寺犹有寒灶石,云厨尚存漏砂锅。top 智者塔院 又名“真觉寺”,为省级文保单位。位于天台山金地岭上,塔建于隋开皇十七年(597),为我国佛教天台宗创始人智额(1)初修和圆寂后所葬之地。 塔院四周古松蔽日,绿竹成荫,环境幽美。塔院中有1973年重建的智者大师肉身塔,高7米,雕刻典雅精致,二层六面,有檐二重,第一层正面龛中有智者坐像,神态逼真,每层都刻有栏杆、标柱、斗拱,全塔构件上都有精致浮雕。塔院中有《智者大师修禅道场碑》,碑高1.84米,宽0.8米,厚0.17米,系唐翰林学士梁肃撰,台州刺史书法家徐放所书。碑述智者一生事迹及天台宗七代祖师简况,碑阳正书2l行,行47字,碑侧碑阴均刻捐助金额,笔法苍劲,刻工精巧,字迹清晰,对唐代佛学和书法艺术研究,均有很大价值。 注释(1)智(岂页)(538-597),颖川人,陈、隋时高僧,佛教“天台宗”创始人,隋开皇十一年(591)晋王杨广赐号“智者”,故称“智者大师”,著作甚丰,在佛教上有重大贡献。top 智者塔院 智者肉身塔 高明寺 地处佛陇山间,幽溪之侧,在翠竹苍松掩映之中,最早始建于唐代天佑(904-907)年间,据清康熙《天台县志》考:初,智者居佛陇讲“净名经”,忽经为风飘不下,乃杖寻经,行五里,风息而经坠,智者遂其地建刹,名“幽溪禅院”,也称“幽溪道场”。宋大中祥符元年(l008)改“净名寺”,后称高明寺,今存建筑为明万历年间重建,今“高明寺”门额,为康有为所题。1980年由法国华桥信士,捐施重修,已列为县级文保单位。附近有摩崖石刻,园通寺,幽溪亭等胜迹。top 方广寺 为县级文保单位,有上、中、下三方广寺。上方广寺原来规模不小,不慎于1962年被火焚毁。中、下二方广寺已于近年整修一新,居有数僧,主持香火。 据志载:中方广寺传为五百罗汉应真之处,于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建造,历代几经焚修,现建筑为1980年修建。下方广寺,奠基于东晋昙(酋尤)僧者,今存建筑为清代所建,1984年由国清寺住持唯觉和尚又予整修。top 华顶山与华顶寺 县城东北五十里,便是天台山最高峰,净高1110米,从峰顶俯视群山,重重山峦犹如片片莲瓣,而华顶峰正处花心之顶,故谓“华(花)顶”。 华顶高寒,观赏云海、旭日最佳,尤在每年秋分至春分,山多晴日,可东望溟渤,北眺钱塘,西招括苍,南瞩雁荡。清齐周华《名山藏副本,台岳天台山游记》:“日轮欲起,如金在熔,摩荡再三,始升天际。其初升也,体园忽长,等卵黄之欲流;其既升也,则仍然一规,色兼红紫,轮似加大;及再升,反似渐小,却光芒刺目,不可正视。”山上晴少阴多,经常云绕雾围,朝暮云气,氤氲盘结,如幢如盖,如狮如虎,千姿万状,其蓬勃翻腾、奔涌消长之态,一如海涛,诸峰则似岛屿,白云弥聚弥厚,若归宿于此,逐有“华顶归云”之胜。李白《天台晓望》:“云垂大鹏翻,波动巨鳌没;风涛争汹涌,神怪何翕忽”。华顶寺就在华顶山上,始建于五代后晋元福元年(936),为德韶法师所建,始名华顶禅觉道场。宋治平三年(1066)改名善兴寺。明洪武四年(1371)焚于火。后经历代修、毁,尚有门神殿、金则殿和东、西两厢房屋。现已重修一新。 华顶寺四周原有一些古遗址:智者大师当年拜经的“拜经台”,李白游天台山时读书的“太白读书堂”,晋大书法家王右军写《黄庭经》时洗笔砚的“右军墨池”以及“伏虎坛”、“降魔塔”、“鬼垒石”等。华顶寺后的“归云洞”一带,相传为三国葛玄茶圃所在,所产华顶云雾茶,眉形细紧,水色清亮翠绿,芽香浓厚味甜醇。唐时日僧最澄及千光荣西等来天台求法,同时考察茶叶生产,并随带茶种回国,广为播种。明文学家屠隆亦尝隐此,著成《茶笺》一书。在寺两侧密林里,原有“七十二茅蓬”,东以“药师庵”为最,西则以“妙碑庵”最大,旧时,每逢佛教斋期,山上聚僧数百,香客如云。top 万年寺 在天台城关镇西北万年山麓,为天台山名寺古刹之一,最早建于唐太和七年(833),会昌(841-846)中废。宋雍熙二年(985)改寿昌寺,奉敕造罗汉516尊像。建中靖国初(1101)毁于火,崇宁三年(1104)重建,绍兴九年(1139)改为报恩,广孝和光孝,后复为万年寺。万年寺为天台一大寺院,原寺院建筑总面积约为3万平方米,房舍上千间,清乾隆、嘉庆年间,寺内一次就有500名和尚受戒,盛况可见一斑。可惜经历次火灾,今仅存大雄宝殿、天王殿、金钢殿及后殿厢房等部份建筑约40余间。 万年寺在中日方化交流上具有重要地位。早在南宋乾道淳熙年间(1168~1187),日僧千光荣西曾二次渡海来天台等名刹参学,拜禅宗大师虚庵怀敞为师,学成归国于建仁来开山,创日本临济宗“光华派”,并将华顶山云雾茶籽携带回国,并传授茶叶栽制技术。荣西再传北子道元,于嘉定十六年(1223)人宋,历游天台、天童等处后归创日本曹洞宗,至今不衰。 寺西南,有小瀑布,名为“三井潭”。其水由石下流,冲人峡口,又奔泻而出,下落数丈,先人一潭,湍急汹涌,再人二潭,又湍泻而人三潭成三瀑三潭,故名。 万年寺旁有万马渡和天姥岩。由于李白的一首《梦游天姥吟留别》,使天姥岩名扬天下,因此,新昌天台两县民间相争不断。但据最新的浙江省勘界结果,天姥岩在天台境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