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读太虚大师大乘三宗说之感想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读太虚大师大乘三宗说之感想

  单培根

  佛教有二千余年的历史,传播于许多的国土。流传既久,流通既广,不但产生了声闻菩萨小乘大乘之升,大乘中又分成许多不同的宗派。各宗派之间,互相争论,或者是自非他,或者尊自卑他。在印土大乘,中观瑜伽,空有二宗,争论激烈,多为是非之辨。在吾华则有判教,如天台四教,贤首五敦,分判权实高下,自居最极。禅宗密宗,亦无不自夸其特胜。后之人从而学之,无不入主出奴,崇其所尚。贤如藕益大师,博达卓识,不愿为天台子孙,而其所著书,仍严守四教之判,独尊台宗。何况等而下之。

  唯太虚大师对于一切佛法的看法,特有高见,独具明眼。其于大乘各宗各派,融会贯通,以为平等平等。虽各有所胜,而无分高下。大师说:“天台,贤首、三论、唯识、禅、律、净、密,这大乘八宗。其境是平等的。其果都以成佛为究竟,也是平等的。不过在行上,诸宗各有差别的施设。这差别的施设,乃各宗就某一点上来说明一切法所起的观行。如唯识宗以一切法皆是识而说明一切法,三论宗以一切法皆是空而说明一切法……故各宗有各宗的方便殊胜施设。这样来判摄一切佛法,与古德的判教,完全不同了。比方天台判释迦如来一代时教,则有藏通别圆等差别,判自己所宗的为最圆教理。我则认为诸宗的根本原理及究竟的极果,都是;平等无有高下的,只是行上所施设的不同罢了。八宗既是平等,亦各有其殊胜,不能偏废。更不能说此优彼劣,彼高此下。”说:“有一言不得不正告者,此之八宗,皆实非权,皆圆非偏,皆妙非粗,皆究竟菩提故,皆同一佛乘故。刀观大师一生,于各宗派之间,衰者振之,毁者扶之,务令百花齐放,共臻其极。所谓“始从八,最初方便学,门门入道。终成一,圆融无碍行,头头是道。”大师以为大乘八宗,同归于一的。

  大师何以有此融会贯通的思想?他自己有说明,说:“关于本人的融贯思想的由来,说起来亦大有因缘。最初,本人亲近的善知识,是禅宗的寄禅老和尚(即八指头陀)等,对于参禅的倾向较深,对台贤教义稍稍研究。后来自看藏经,于性相经论的得意处,每在离言的禅意,颇契维摩经所谓文字性空即解脱性。如天台的离言谛,法相的离言自性,法性的离戏论分别,都融彻到禅宗上的不立文字,如古人所谓不即文字不离文字而为道用。放观一切经典文字的佛法,不是摆设在地上的木石,而同渗透虚空中的光影。故于一切佛法,容易成为融会贯通的思想。”这种境界,固非钻故纸堆,滞于文字,取古人糟粕者,所能领会到的。

  大师以为:“凡治彻头彻尾之学,有展手撑破虚空边,伸脚踏透宇宙底之大丈夫志量者,殆皆有三个疑问横亘心中,务求个完全解决。那三个疑问呢?一、名名色色的本来是什么?二、名名色色的现行是什么?三、名名色色的究极是什么?若有此三个疑问要求解决,便于一切宗教,哲学,皆有了研究的需要。若求个完全解决,则佛学便成了唯一的需要。”然而有如此大丈夫志量者,世间能有几人?大多不过拾人唾馀,野干冒充师子,肄其狂吠,欺世盗名而己。

  大师既于此独有所悟,于是归纳一切佛法而创立三唯论。“第一,说明实在是真如的唯性论。第二,说明现有是意识的唯心论。第三,说明究极是妙觉的唯智论。”说:“此三唯论,便是佛学的大系了。”大师又依据我国传统佛教,人所共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说,以唯性论为心,唯心论为众生,唯智论为佛,说明三唯论是互相摄的。

  三唯论既摄一切佛法,大乘八宗自无不分属其中,有表如下:

  从教观入者 …… 嘉祥宗

  真如的唯性论

  从证悟入者 …… 少室宗

  注重理论者 …… 慈恩宗

  意识的唯心论

  注重行为者 …… 南山宗

  实智证现者 …… 清凉宗

  智性者

  权智施显者 …… 天台宗

  妙觉的唯智论 正报加持者 …… 开元宗

  智相者

  依报引归者 …… 庐山宗

  这是大师将我国佛法总为八宗,又摄归三宗之第一次形式。律宗取南山,道宣律师归唯识,及明藏识中种子为戒体,故属于唯识宗。此唯性论相当于哲学上之本体论。大师说:“哲学上唯一大事之本体论,虽各有种种的说明不同,……必以佛学之真如的唯性论为极则。”此真如宗唯性论,主要在于少室之禅宗。嘉祥之三论宗亦入属之。此犹是沿袭向来传统性宗之说。我国自唐而后,三论一宗,即己绝响。号称教下三宗、天台、贤首、法相,无三论之名。三论宗之真相湮没,不复为人所知。末元之后,法相亦论为贤首之附庸。性宗心目中之般若三论,法相唯识,早在唐时,已见仁见智,见其所见。宗密华严原人论具在,犹可考知。我国佛法,性宗一支独秀,其来已久矣。传统有性相二宗之分,台贤禅皆为性宗。又有分宗下教下之异,禅为宗下,教下为台贤相三家。大师盖综合此二说,而立此三唯之论。

  自清末杨仁山于东瀛取归唐人夫籍。时值西学东来,文化交流,思想开放,上层知识分子中多有研究唯识学者。大师受其影响,亦致力于法相唯识之研究,深入有得于奘基之学。于是依据基师唯识章之说:“摄法归无为之主,故言一切法皆如也。摄法归有为之主,故言诸法皆唯识。摄法归简择之主,故言一切皆般若。”六师说:“昔尝以此三宗判摄中国大乘八家之学,除净律分属各宗外,其嘉祥、慈恩、禅宗、天台、贤首、密宗之六家,为表如下:

  简择主之般若宗 ……(得此清净) …… 嘉祥

  有为主之唯识宗 …………………………… 慈恩

  摄一切法归 全体真如……(全性清净)……禅宗天台

  无为主之真如宗 离垢真如……(离垢真如)……贤首

  等流真如……(生境清净)……密宗

  三唯论之唯性唯智,于此合并为真如宗。般若宗独列入嘉祥之三论。原来在唐之时,有空宗、性宗、相宗三宗之分。华严宗尝有性相二宗十异,空性二宗十异之辨,可见性相空三宗有分。自三论宗绝响,后世乃误以为空宗即性宗。中国佛法,为台贤禅性宗所垄断,几及千载。欧阳竟无等堀起,奘基之学大明于世,唯识宗复兴。后来中观之学,亦有人研究,西藏之中观学亦内传,空宗之真相,重复为我国人所知。印度之龙树提婆中观宗,无着世亲之瑜伽宗,与我国大为发展之真心宗,三宗鼎立。学者间之互相是非,争论激烈。大师则力主持平,为受抑者辩护。其抱负之宏大,古今高僧,无有可匹。即非绝后,亦是空前之一人。大师后又有较详一表,其表如下

  空慧宗………三论………二空观慧………得此清净

  唯识

  唯识宗 戒律 诸法唯识——染净所依

  禅那 全体真如………离垢清净

  天台

  真如宗 贤首——离垢真如………离垢清净

  真言 等流真如………生境清净

  净土

  大师依唯识宗所说之三性为准据,作佛法之总抉择。大师说:“依此三性以抉择佛法藏,其略说依他起之浅相而未遣遍计执者,则人乘天乘之罪福因果教也,亦世出世五乘之共佛法也。其依据遍计之法我执,以破除遍计之人我执而弃舍依他起者,则声闻乘之苦、集、灭,道教也,亦出世三乘之共佛法也。至于不共之大乘佛法,则皆圆说三性而无不周尽者也。但其施设言教所依托、所宗尚之点,则不无偏胜于三性之一者,析之即成三类:一者、偏依托遍计执自性而施设言教者,唯破为立。以遣荡一切遍计执尽,即得证圆成实而了依他起故。此以十二门、中、百论为其代表。所宗尚则在一切法智都无碍,即生境清净此宗所云无得正观,亦即摩诃般若。而其教以能起行趣证为最胜用。二者、偏依托依他起自性而施设言教者,有破有立。以若能将一切依他起法如实明了者,则遍计执自遣而圆成实自证故。此以成唯识论等为其代表。所宗尚则在一切法皆唯识变。而其教以能建理发行为最胜用。三者、偏依托圆成实自性而施设言教者,唯立无破。以开示果地证得之圆成实令起信,策发因地信及之圆成实使求证,则遍计执自然远离而依他起自然了达故。此以华严、法华等经,起信、宝性等论为其代表。所宗尚则在一切法皆即真如。而其教以能起信求证为最胜用。”

  大师又有佛法大系表如次:

  小乘——出世解脱

  (出世阶梯)

  佛法 (化他方便) 人天善法——人天乘

  加行入根本——法性空慧宗

  菩萨因果 根本起后得——法相唯识宗

  大乘 禅宗—宗下教下

  如来果因—理量同时—法界圆觉宗 律宗—诠教制教

  天台—权教实教

  贤首—本教末教

  净土—难行易行

  真言—显教密教

  律宗后来都用天台等性宗说疏解,故此列入法界圆觉宗为确当。此法性空慧宗、法相唯识宗、法界圆觉宗三名,为大师最后所改定。大师说:“以这三宗来看一切大乘佛法,没有解不通,亦没有不圆融。”

  然三宗各有其不同的最胜用,法性空慧宗的最胜用在于能起行趣证,法相唯识宗的最胜用在于能建理发行,法界圆觉宗的最胜用在于能起信求证。三宗之长,简言之,一在于令人行,一在于令人解,一在于令人信。何以三宗各有最胜用之不同,其缘由仍在于所依据之三性。大师说:“然此三宗虽皆统一切法无遗,其以方便施设言之,则于所托三性各有扩大缩小之异。般若宗最扩大遍计执性而缩小馀二性,凡名想之所及皆摄入遍计执,唯以绝言无得为依他起、圆成实故。故此宗说三性,遍计固遍计,依他、因成亦属在遍计也。唯识宗最扩大依他起性而缩小馀二性,以佛果有为无漏及遍计执之所遍计者皆摄入依他起,唯以由能遍计而起之能执所执为遍计执,及唯以无为体力真如故。故此宗说三性,依他固依他,遍计、圆成亦属在依他也。真如宗最扩大圆成实性而缩小馀二性,以有为无漏及离执遍计皆摄入圆成实,复从而摄归于真如无为之主,唯以无明杂染法为依他、遍计故。故此宗说三性,圆成固圆成,遍计、依他亦属在圆成也。”这是最精当不易之论,极为重要。知此则知三宗学说之所以不同,三宗之所以各有其最胜用。

  大师即根据此而发挥其精辟之论断。说:“然此三宗,虽各有当。若从策发观行而伏断妄执以言之,应以般若宗为最适,譬建都要塞而便于攘外安内故。若从建立学理而印持胜解以言之,应以唯识宗为最适,譬建都中部而便于交通照应故。若从决定信愿而直趣极果以言之,应以真如宗为最适,譬建都高处而便于瞻望趋向故。”大师又进一步于三宗作出实用上之评价。其言曰:“要之,于教以真如宗为最高,而教所成益每力最下。以苟非深智上根者,往往仅籍以仰信果德故。于教以般若宗为最下,而教所成益却为最高。以若能绝虑忘言者,必成妙观而发真智故。于敦以唯识宗为处中,而教所成益亦为处小,以如实了解唯识者,虽或进未行证,而必非仅能仰信故。”验诸事实,确乎如此,而大师道破其所以然。

  然有其利者,必有其弊。三宗既各有其最胜用,亦应各有其偏弊,三宗之偏弊,大师未学言,兹试为论之,冀令人防患于未然。依据如何而为论?此仍可以三性为言。

  凡夫之为凡夫,以其遍计执也,无时而非遍计执,无往而非遍讣执。遍计执刹那之断,即为入圣。故与凡夫而言圆成实,在凡夫亦成遍计执。必遍计执破而后乃为圆成实。由是之故,为凡夫而高树佛果功德,令其仰信,其效果亦仅止于仰信而已,不能令其如理思维,生如实之解。且彼既遍计执佛果功德,即令能破其馀之遍计所执,亦何能破此执佛果功德圆成实之遍计执?遍计执之破,非可执一破一。执一破一,世间常有,非是破遍计执。故高树佛果功德圆成实令人仰信者,每每反生增益遍计执之流弊,使遍计执更为牢不可破。若仰信而不求其解,急于求证,每致入魔发狂。以其不破遍计执而求圆成实,误以遍计执为圆成实,求有所得为证也。

  一切法缘生,众生于此缘生法无不遍计执。聪睿之哲学家,亦无不追求本体论。唯识三十颂说:“非不见此彼”,谓不见圆成实,则不能如实知依他起。若不求出世间,不需要破我法之遍计执,故谈世间一切学,尽可在不破我法遍计执之缘生法中,求其尽善尽美,使人类同臻安乐。此在佛教即为人乘正法。若学大乘菩萨法,于其广立种种名,说种种相,令人多闻熏习,如理作意者,亦同于世间之学,则必滞于名相,取其糟粕。今之学法相唯识者,此种流弊,已显然多有可见。末法时代,正信已难,正解尤难。

  众生之遍计执,闻有执有,闻空执空。般若中观之教,令人破遍计执,用空为言。众生闻之,即执此空,不能自破其遍计执,反而堕于恶取空,破坏因果,自害害人。如此者比比皆是,此之流弊,祸害尤大。

  取其利,弃其弊。学天台贤首等教,仰信佛果功德,而不为其尊自卑他之判教所囿。亦不急急求证,虚心求解,广学法相唯识之说,详辨教相,分析是非,多闻熏习,如理作意,不滞于文字。更进探龙树中观系性空之说,成立正见,破我法二执。此唯观三宗平等,各有胜用,乃能如是而行。大师早岁参禅,兼学台贤,阅读藏经,有会於心。后复广研法相唯识之学,以唯识释起信论。更探藏传中观之说,用无自性融通中国佛学之圆中自性。若专事一宗之学,守一家之言,乌能如此。大师之三宗平等说,非徒托空言,—而乃是亲身体会,以之自利,即以之利他。大师在中国佛, 教史中,为承前启后之一代大导师。距今大师诞生一百周年之纪念,缅怀大师之教导,环顾当今之中国佛教,身为佛子者,其应如何奋发有为乎?

 
 
 
前五篇文章

太虚大师的中观思想

学佛必须深信因果

论唯识宗的色心关系

禅宗在中国的发展及其影响

禅宗的休闲理论与休闲方式

 

后五篇文章

六妙门禅法

止观六妙门安那般那详讲与定境

〈渐次止观应摄属于圆教或别教 〉摘要

论天台智者的实践体系

戒定慧的考察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