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破山海明禅系对湘西佛教的贡献 破山海明禅师,临济宗第三十一世,是开法西南禅宗的领袖人物,对明末清初时期云南、贵州、四川、重庆、湖北、湖南的禅宗,影响甚为卓越。法嗣、法孙,遍布西南各省,至今仍然有其子孙在西南流传。 海明(1597—1666),又名通明,号万峰,又号破山,世称破山祖师,四川顺庆府大竹县人,俗姓蹇。因双亲去世,忽省身世无常。十九岁时见壁间有志公禅师劝世歌,读至身世皆空处,不觉泪如雨下,遂于本郡佛恩寺披剃,跟从大持律师。次转邻水县延福寺随慧然法师,听讲《楞严经》,至一切众生皆由不知常住一“真心”,请益未决,孤身离蜀东游,遍参名宿不契,乃住黄梅破头山,草衣木食,研习禅宗语录三年,并仿高峰原妙,猛力苦参,以七日为限,终堕岩损足有悟。以后再次出游,参密云和尚于金粟山,任维那职,机语契合,得付法衣。三十二岁住嘉禾东塔广福禅寺,三年之间,远近观光,罔不悦服,道风大振于江南。 破山海明三十五岁返巴蜀,历主万峰、凤山、祥符、无际、蟠龙、佛恩、双桂(今名双桂堂,因寺内两株古桂而得名)等九刹,重倡马祖之道,宗风远播,朝参暮请之众盈万人。崇祯十三年,张献忠占领四川,刀兵横起,杀人如麻,破山禅师在李立阳营中,劝其止杀,李云:“和尚吃肉,我即不杀人。”破山和尚遂吃肉数片,回护群生,求免杀戮,苦心卫法,活者亿万,时人以为圆悟克勤再世,得天童之衣钵。 康熙五年三月,破山海明无疾坐逝于梁山双桂福国院(今四川梁平双桂堂),世寿七十一。寂前有偈语一首云:“屐声滑滑响苍苔,老去寻山亦快哉!回首五云堪一笑,淡然潇洒出尘埃。”(《揞黑豆集》卷六)。弟子莲月印正等为其编《破山禅师语录》二十卷传世。 破山和尚继承圆悟风格,倡导棒打启悟禅风。自谓“万竹山中无剩言,拟开口处便还拳,连连打彻自家底,胜遇诸方五味禅。”(《破山明禅师语录》卷十四)法门以参禅与念佛、参禅与学教、参禅与持戒并重,在看话禅基础上,将禅、净、教、戒统一。嗣法弟子遵义文雪和尚称赞他:“九坐道场,风清日皎,触着磕着,令人便饱,棒下翻身,无处寻讨,六十年来料掉不少。收拾群机,雷奔电扫,恶辣钳锤,万国无闻,弦琴曲只一操”。(《丈雪语录?本师老和尚像赞》) 剃度弟子百余人,嗣法弟子八十七人,其中有录者三十四人,止有名号录无者五十三人,子孙蕃衍,遍布西南,诸如敏树如相、象崖性珽、丈雪通醉、燕居德申、灵隐印文、澹竹行密、莲月印正、慧觉照衣等,都或在西南各有临济灯系,或直接阐教于西南。临济禅系因西南弟子的活跃而大振家声,溯源则当以密云、破山为中兴功臣。时人评论说:“西来一宗,自天童(密云圆悟)中兴,济下儿孙遍天下,可谓盛矣。然未有如双桂(破山海明)之尤超于诸方也。”(《双桂破山明禅师年谱》)。赤松和尚为他撰像赞云:“破头山上破家私,走向天童陷铁围。不料儿孙遍天下,西方佛日庆重辉。”(《黔灵山志》卷五)今弘福寺大殿尚悬有破山一联云:“悬佛日于中天光含大地,耀心珠于性海彩彻十方。”可见其影响。 破山海明禅系对湘西佛教有贡献和影响的法嗣是灵隐印文、象崖性珽、敏树如相、澹竹行密、莲月印正、慧觉照衣、丈雪通醉等,而以灵隐印文一系的禅师之贡献和影响最大。 明熹宗天启五年(1625)乙丑,灵隐印文诞生于夔州高梁,俗姓王。 明毅宗崇祯五年(1632)壬申,灵隐印文投本邑木兰寺出家,礼大千禅师披剃。 明崇祯十二年(1639)已卯,灵隐印文参学象牙性珽禅师,不惮身心,励志数载,阅《禅宗正脉》,忽而透脱,如卸千斤担子,一时轻快。 明唐王隆武元年(1645)乙酉,灵隐印文参访四川中路司,谒破山海明。 明桂王永历四年(1650)庚寅,灵隐印文随破山海明住天字城。 明桂王永历六年(1652)壬辰,灵隐印文随破山海明住四川开县栖凤寺。七夕,逢天童密云忌,破山付源流与灵隐印文,书联芳偈云:“忆昔鸟窠吹布毛,而今特地觉风高。老僧翻藉慈明口,骂彻渊鳞上九霄。”灵隐印文得法后,开法云南滇城新兴云集寺。尝游滇鸡足山,古源海鉴来参,不契。 明桂王永历十年(1656)丙申,灵隐印文出住贵州安顺静乐寺。云游楚南,过访黔阳广福山胜觉寺。密印真传迎入礼拜毕,举问灵隐:“赵州指柏树,南泉指牡丹,未审和尚将什么为人?”文便喝,密印倒地而卧。文唤沙弥扶起。沙弥至,密印便起。绕文一匝而出。文为印证,付其曹溪源流。后有人拈此因缘,曰:“无根树子得活也。”一僧曰:“即是家里人,便话家里事。”师徒相契共住广福山胜觉寺。 明永历十一年(1657)丁酉,灵隐印文因众檀越请,往住滇中,遂付曹溪源流与密印真传。密印真传以病辞,再辞不允,遂受。 明永历十二年(1658)戊戍,灵隐印文受请住安顺紫竹禅院。 上堂:“紫竹风生人翠娇,横斜弄影半窗摇。今朝唱和无生曲,幸有知音同共敲。同共敲,节令不相饶。三春已度过,九夏正芳新。柳绿开眉眼,桃红契本心。所以道,不离宝华殿,不越菩提场。重重华藏交参,一一珠网圜莹。且道承谁恩力?横按镆铘全正令,太平寰宇斩痴顽。” 是年,密印真传挂锡楚新州白云山。旋住黔阳安江东城观音寺。密印真传来,焕然一新。灵隐印文寄拄杖与密印真传。并赋诗云:“白棒一条随纵横,诸方闻著胆寒惊。师王授受金锥客,临济门庭重复兴。” 明永历十四年(1660)庚子,灵隐印文回云南滇城新兴云集寺。师林发育创建沅州马脑山法光寺。明永历十五年(1661)辛丑三月,费隐通容寂,年六十九岁。密印真传应阔然请,住靖州绥宁波罗山云栖寺。十一月十五日,灵隐印文受请住贵州窦官堡观音院。密印真传受请,住会同洪江回龙禅院。建前楼七栋。 明永历十六年(1662)壬寅十月初一日,灵隐印文受请住会同洪江回龙禅院。在靖州会同洪江回龙禅院弘法时,僧俗亦多请他说法,并广事布施,当地人对他极为尊崇,受他影响极大。他以“解脱门广启,选佛场宏开。祖祖相传,佛佛授手,传此妙也”,启迪信众,随缘说法。 因雪上堂:“彻骨寒威正寂寥,红炉焰上六花飘。卷帘荐取西来意,无限琼枝拂柳条。” 上堂:“心非是性,认性乖宗。性不是心,立心失旨。性本无为,心亦无形。于无为无形处,辨得端的。一切诸形尽是心,一切有为都是性。放则乾坤冲塞,收则风行草偃。且收放一句,作么生道?竿头丝线从君弄,不犯清波意自殊。 是年冬,师林发育来参,得印契,付源流一纸。书联芳偈云:“师儿胆大又心粗,哮吼惊天震五湖。踞地威狞人莫测,爪牙独露在皇都。”并赋诗:“师子林中师子山,爪牙养就刺人间。有时哮吼于东土,百兽闻之心胆寒。”古源海鉴参渠山妙随,随渠山妙随往楚。古源海鉴来参灵隐印文,仍不契。 清圣祖康熙二年(1663)癸卯,密印真传重修黔阳广福山胜觉寺,并撰写《重修广福山胜觉寺疏引》:“能仁出现,悬慧日以当空;应化无方,驾慈航于欲海。古以人诚感格,圣迹昭然。而况水绕山旋,林郁境秀。按碑记载,寺始建于后周广顺元年(951)。宋祥符中(1008-1016)重建。元季有将军遁迹寺中,今‘养马园’犹在。递代重修屡次迄今。十载余前,兵戈攘攘,僧将半百,逃窜四方。香烟绝侍,瓦片零落,墙壁颓毁,佛身曝露。予以观之,实乃感伤。何得仙境,焕然一新。故集有志缁流,募修古寺,堪为选佛之场??????”秋,密印真传,复住洪江回龙禅院。 清圣祖康熙三年(1664)甲辰秋,灵隐印文回四川梁山双桂堂,省觐破山海明,遇莲月印正。古源海鉴往参天隐道崇,得印证。 清圣祖康熙四年(1665)乙巳,灵隐印文离开破山海明,与莲月印正途中话别,有诗《别怀莲月和尚有小序》相赠。密印真传建修黔阳广福山胜觉寺。 清圣祖康熙五年(1666)丙午正月二十二日,密印真传受请,进住黔阳胜觉寺。啸峰如暐前来披剃。古源海鉴住龙泉寺。 清圣祖康熙六年(1667)丁未二月二十二日,灵隐印文寂于贵筑(贵州)贵阳大兴禅寺。有《灵隐文禅师语录》三卷。第一卷是“上堂”法语;第二卷有“小参”、“法语”、“机缘”、“颂古”、“牧牛颂”;第三卷有“杂偈”、“杂著”。他对于旧体诗,有相当的造诣,风格清新,词句畅达。 是年,密印真传受会同县若水乡鲁冲众庵请,住鲁冲旗山永兴禅院。 清圣祖康熙七年(1668)戊申,密印真传遣徒照俸赴贵州大兴禅寺,迎取灵隐印文舍利回楚,塔建靖州会同县若水乡鲁冲旗山永兴禅院西麓。密印撰《灵隐老人塔铭碑记》:“师号灵隐,讳印文,四川夔州府梁山县王氏子。(齿+乱-舌),从本邑兰木寺披剃。参越二十载,正续临济三十二世,乃破山明翁之法子,天童悟祖之嫡孙。扇真风于滇黔,印心法于蜀楚。至丁未春,世缘已毕,坐脱于贵筑之大兴寺。予十载前,缘化楚地,远未知终。偶闻讣音,不惮时炎,遂而至,突见不遑。次年,复令弟子照俸迎归师之舍利,幸以檀信乐从,而窀穸得所矣。便捐衣钵之用,建舍利塔于湖广靖州会同县若水乡鲁冲旗山永兴禅院之西麓。忆师存日,心光透脱,迥出根尘。末后到来,转身物外,平步青霄,始终全提今之是也。遗作指顾,述其铭曰:旗岭之下,秀峰之前。瓶其堵,卓而巍焉。妙象超格,奇标入玄。层层峭拔,缝缝联绵。不落偏际,所因正传。三重递接,六合相连。巨壑流水,长松舞烟。青狮踞地,翠笋插天。一嶂云尽,千山月圜。常光贯世,道范如然。康熙七年岁次戊申黄钟月。嗣法门人真传拜撰。蓂凋十荚,勒石建立。” 洪江回龙禅院灵隐印文禅师法系 |--樵山如奂 |--云嵘如皖 |--月庵如朎 |--苍璧明睿 |--德峤如奕 | |--雪涧如暟 |--密印真传--|--啸峰如暐 | |--胜甫如度 |--大同合仁 |--明慧如惺 | |--云嵚如旵 |--石珍发弘 |--雪舫如航 | 灵隐印文--|--师林发育--|--道南光勋 |--西竺觉贤--|--静止 |--慈济海舟--|--六行海鉴 |--天如清觉--|--大树 |--密参古山--|--烁吼寂 | |--鹤林性贤 |--慧颖庆绪 | |--石林道辉 |--用晦如明 |--霞章海伟 | |--正音海闻 |--梅溪福度--|--绍南真解 | |--大霖澄准 |--龙梅发兴 |--溪舌寂宣 | |--禅睦寂和 |--大慈悟度 |--法雨照润 |--继尔性坚 灵隐印文禅师法嗣密印真传禅师、师林发育禅师、梅溪福度禅师及戒子赤松道领禅师等,或直接在湘西绥宁、会同、洪江、黔阳、沅州弘扬禅宗,或来湘西弘扬禅法。 密印真传(1625—1686),号密印,姓李氏。原籍四川叙州府,寓于贵州之安顺。天启乙丑岁六月二十八日诞,晴霄正昼,白气舒腾。时,母忽倦,就榻而寝。正寐之间,见得满屋无障,四壁俱空,熟桃满株,从东扑向,觉而诞之。 师垂髫之时,弗从他教,自不茹饮,省知世间俱从幻化。尝诵《法华经》,至“火来逼身,苦痛切己,心不厌患,无求出意”之句,掩卷不觉潸然,因此遂有出尘之念,家园世业浑不著己。 明唐王隆武元年(1645)乙酉,事其二亲谢世,诣观音洞剃发。除务之暇,尝阅教典,并览宗猷。虽未深谙道义,然心中有契焉。遇一老僧谓曰:“陈年茶饭,不必苦啜。须知有教外别传”。师曰:“何为教外别传?” 老僧曰:“放下自有端的”。师从此后少以执卷,默而静坐,身心浑忘,如此半载。偶而一宵月地经行,闻钟豁悟,觉得以往所看教中从闻思修之旨,炳然不疑,胸中碍膺当下冰释。 明桂王永历四年(1650)庚寅冬,师闻得语嵩传裔住贵州之牟尼寺,次受三潮水禅院之请,整理参见,四方云集者众。临冬结制,具圜戒法。明桂王永历五年(1651)辛卯春,因病,辞归调理。后寄书以问之。师览,修复,兼呈偈曰:“鼓浪长鲸出海游,风云相聚要吞舟。谁知泳入三潮水,是病浸成永不休。”又:“固病不离生死因,离时谁共我相亲。纯清绝点难留住,应用权将作故人。”又:“袖未藏锋一著先,然无月色过前川。今时不肯将心负,任运分辉显洞天。”自复书之后,病未脱体。 明桂王永历十年(1656)丙申,灵隐印文出住贵州安顺静乐寺。云游楚南,过访黔阳广福山胜觉寺。密印真传迎入礼拜毕,举问灵隐:“赵州指柏树,南泉指牡丹,未审和尚将什么为人?”文便喝,密印倒地而卧。文唤沙弥扶起。沙弥至,密印便起。绕文一匝而出。文为印证,付其曹溪源流。后有人拈此因缘,曰:“无根树子得活也。”一僧曰:“即是家里人,便话家里事。”师徒相契共住广福山胜觉寺。共住一载未周,偶值世乱,因众檀信欲同接上滇中,遂将曹溪来源,而谓曰:“佛祖位中,有个了不了事,要汝承当”。师曰:“如此病质,不能担代。”复辞不允,勉而受之。 明永历十二年(1658)戊戍,灵隐印文受请住安顺紫竹禅院。密印真传挂锡楚新州白云山。旋住黔阳安江东城观音寺。密印真传来,焕然一新。灵隐印文寄拄杖与密印真传。并赋诗云:“白棒一条随纵横,诸方闻著胆寒惊。师王授受金锥客,临济门庭重复兴。” 明永历十三年(1659)己亥春,率众临楚,锡挂新州白云山、黔阳东城观音寺。次受靖州绥宁波罗山云栖寺请以辟建。然后结制于会同洪江回龙禅院,砌修前楼七栋。复迁黔阳广福山胜觉寺预成,棘林草地,朽础败甓。今之殿堂旋庑,百废俱兴。 结制上堂:“烟横渡口,自有来由;雪覆芦花,那堪朕兆。轰动地之晴雷,击翻滞岸;转迅风之机要,卷尽氛埃。锦云共散一轮雨,出于性天;绣气同消万法全,彰于慧海。钵里饭,桶里水,头头放光;有漏篱,无漏杓,物物现前。到这般田地,方知不动道场,遍十方界。夤缘不挂,体含太虚。千佛开口便错,万圣垂手即差。山僧然尔如是,大似虎口横身。葛藤且止,炉鞲新开。一句作么生道?”良久云:“情尽见除逃至化,珠回玉转乐升平。” 明永历十五年(1661)辛丑十一月十五日,灵隐印文受请住贵州窦官堡观音院。密印真传应阔然请,住靖州绥宁波罗山云栖寺。受众请,住会同洪江回龙禅院,建前楼七栋。 明永历十六年(1662)壬寅十月初一日,灵隐印文受请住会同洪江回龙禅院。 清圣祖康熙二年(1663)癸卯,密印真传重修黔阳广福山胜觉寺,并撰写《重修广福山胜觉寺疏引》:“能仁出现,悬慧日以当空;应化无方,驾慈航于欲海。古以人诚感格,圣迹昭然。而况水绕山旋,林郁境秀。按碑记载,寺始建于后周广顺元年(951)。宋祥符中(1008-1016)重建。元季有将军遁迹寺中,今‘养马园’犹在。递代重修屡次迄今。十载余前,兵戈攘攘,僧将半百,逃窜四方。香烟绝侍,瓦片零落,墙壁颓毁,佛身曝露。予以观之,实乃感伤。何得仙境,焕然一新。故集有志缁流,募修古寺,堪为选佛之场??????”秋,密印真传,复住洪江回龙禅院。 清圣祖康熙三年(1664)甲辰秋,密印真传随师灵隐印文回四川梁山双桂堂,省觐破山海明,遇莲月印正。 清圣祖康熙四年(1665)乙巳,灵隐印文离开破山海明,与莲月印正途中话别,有诗《别怀莲月和尚有小序》相赠。密印真传建修黔阳广福山胜觉寺。 清圣祖康熙五年(1666)丙午正月二十二日,密印真传受请,进住黔阳胜觉寺。啸峰如暐前来披剃。 清圣祖康熙六年(1667)丁未二月二十二日,灵隐印文寂于贵筑(贵州)贵阳大兴禅寺。密印真传受会同县若水乡鲁冲众庵请,住鲁冲旗山永兴禅院。 清圣祖康熙七年(1668)戊申,密印真传遣徒照俸赴贵州大兴禅寺,迎取灵隐印文舍利回楚,塔建靖州会同县若水乡鲁冲旗山永兴禅院西麓。密印撰《灵隐老人塔铭碑记》:“师号灵隐,讳印文,四川夔州府梁山县王氏子。(齿+乱-舌)从本邑兰木寺披剃。参越二十载,正续临济三十二世,乃破山明翁之法子,天童悟祖之嫡孙。扇真风于滇黔,印心法于蜀楚。至丁未春,世缘已毕,坐脱于贵筑之大兴寺。予十载前,缘化楚地,远未知终。偶闻讣音,不惮时炎,遂而至,突见不遑。次年,复令弟子照俸迎归师之舍利,幸以檀信乐从,而窀穸得所矣。便捐衣钵之用,建舍利塔于湖广靖州会同县若水乡鲁冲旗山永兴禅院之西麓。忆师存日,心光透脱,迥出根尘。末后到来,转身物外,平步青霄,始终全提今之是也。遗作指顾,述其铭曰:旗岭之下,秀峰之前。瓶其崒堵,卓而巍焉。妙象超格,奇标入玄。层层峭拔,缝缝联绵。不落偏际,所因正传。三重递接,六合相连。巨壑流水,长松舞烟。青狮踞地,翠笋插天。一嶂云尽,千山月圜。常光贯世,道范如然。康熙七年岁次戊申黄钟月。嗣法门人真传拜撰。蓂凋十荚,勒石建立。”因众眷之虔,塔就旗山之西麓。 清圣祖康熙八年(1669)己酉,密印真传建修会同县若水乡鲁冲旗山永兴禅院之祖师塔院,新建大殿,高楹三丈,廊接四周。仲秋月,密印真传撰《重修永兴禅院疏引》:“苦海沉沦永不休,故劳诸佛重兴世。遂离兜率舍皇宫,六载雪山曾悟契。睹明星,观大地,情与无情同一器。因病多端使药方,执方成病复难治。末后来,拈花示,迦叶露颜得此意。正眼流通永不绝,始传四七西天记。初祖来,光两地,一花五叶相承嗣。炳然杲日正当空,幽壑林中说未备。见不平,何以利,须建丛林立佛寺。见闻瞻礼及称名,一念了然非渐次。慕檀越,最胜志,体佛心而行佛事。身居尘世亦非尘,超出世间非越世。能令法界未闻闻,共愿同圜一切智。” 清圣祖康熙十四年(1675)乙卯,造密印和尚塔于黔阳安江广福山胜觉寺前陇。于元宵日,楚南金城七十叟刘禹甸撰《密印和尚塔铭碑记》。铭曰:临济真宗,天童独盛。法传破山,林茂根正。灵隐相继,绍于密公。全提祖印,正脉弘通。手垂格外,剑按当门。云水相望,迎锋已奔。观今甚烂,做古行持。扫尽狐族,觅狮子儿。育德耆旧,久依不孤。孝当竭力,建此浮图。江山作供,日月为灯。地久禅谷,天长寿陵。迷有生灭,悟无涅槃。常光更古,慧眼能观。予言石载,师行冰清。诚以稽往,故为是铭。 清圣祖康熙十五年(1676)丙辰,密印真传于胜觉寺举办弥勒佛七,感得天空现瑞相。 清圣祖康熙十七年(1678)戊午,密印真传于胜觉寺举办禅七,四众咸集。冬,密印真传于会同旗山结制,将黔阳胜觉寺付与法嗣啸峰如暐。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壬戍九月,《广福山胜觉寺密印禅师语录》十二卷刊行,板存浙江嘉兴楞严寺,随《嘉兴大藏经》流通。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丙寅三月,密印真传于黔阳胜觉寺示微疾,勤诵弥勒佛名。四月八日辰时,跏趺坐化。时闻天乐鸣空,天香漫院。世寿六十二,僧腊四十二。六坐道场,共有《密印禅师语录》十二卷锓行于世。内容为:卷一至卷三为上堂语,卷四小参,卷五、卷六开示,卷七法语、牧牛颂、十无语颂,卷八机缘、勘辨、拈问代颂,卷九颂古,卷十山居、集诗、水居,卷十一杂偈、诸赞、真赞,卷十二杂偈、疏引、塔录。 黔阳县广福山胜觉寺密印真传禅师法派源流表 临济义玄—兴化存奖—宝应慧颙—风穴延沼—首山省念—汾阳善昭—石霜楚圆—杨歧方会—白云首瑞—五祖法演—圆悟克勤—虎丘绍隆—应庵昙华—密庵咸杰—破庵祖先—无准师范—雪岩祖钦—高峰原妙—中峰明本—千岩元长—万峰时蔚—宝藏普持—虚白慧旵—海舟普慈—天奇本瑞—无闻自聪—月星德宝—幼有正传—密云圆悟—破山海明—灵隐印文—第三十三代密印真传—广福山胜觉寺啸峰如暐 黔阳广福山胜觉寺密印真传演派二十八字 真如廓际悟心宗,继祖联芳道裔隆。 正照灵明开慧鉴,一光普映达圆通。 黔阳广福山胜觉寺密印真传法嗣 樵山如奂、云嵘如皖、月庵如朎、德峤如奕、雪涧如暟、啸峰如暐 明慧如惺、雪舫如航、云嵚如旵、胜甫如度及李尔美、陈超凡等众 沅州马瑙山师林发育禅师(1625— ),蜀人。明唐王隆武元年(1645)乙酉,师林发育廿龄剃染。明永历十六年(1662)壬寅十月初一日,灵隐印文受请住会同洪江回龙禅院。师林发育圆具之后,开创在沅州马瑙山马驹苑。闻灵隐印文受请住会同洪江回龙禅院,遂来参灵隐印文,得印契,付源流一纸。书联芳偈云:“师儿胆大又心粗,哮吼惊天震五湖。踞地威狞人莫测,爪牙独露在皇都。”并赋诗:“师子林中师子山,爪牙养就刺人间。有时哮吼于东土,百兽闻之心胆寒。”遍参至迥龙。于灵隐和尚喝下知归,遂受印可。开创在沅州马瑙山马驹苑。 上堂:“本色道人无孔窍,现成木偶儿,不必问渠重觅要。切忌开口,口门未待魂劈开。卿经绝行,机先已被虚空笑。弄虚头作么?古今多少明眼人,太杀郎当,不怕羞惭惟绝叫,一片赤心两片皮。强言一句有三玄,须发全白。又道一玄具三要,全白须发。从前公案既现成,上大人今日殷勤添草料。化三千,第一要,蹋著麻绳两头敲。波斯疑是赤斑蛇,白日青天把灯照。见怪不怪第二要,金刚眼上虾蟆跳。一樵击碎献空王,元来却是新罗鹞。捏目生花第三要,熨斗煎茶不同铫。普贤失却白象王,土地面前来讨筶。马头觅角,此语诸方耳共闻。东涧水流西涧水,总解移腔并转调。南山烧火北山红,直饶伎俩现尽时。海枯终见底,愈失自家真要道。漏逗了也!休将识量立疏亲。莫儿戏,肯信灵源无老少。信一半,毗婆尸佛早留心。用意作么?直至如今不得妙。冤家转见深,中峰本和尚道:要歌马驹,今日华擘了也。诸人还会么?于此会得,提掇权衡全在我,纵横施设更由谁?其或未能,冷眼看佗人富贵,等闲无奈幞头何。”喝一喝,下座。 清圣祖康熙十年(1671)辛亥,道南光勋父区氏,官贵州黄平知州,常携子参礼沅州马脑山法光寺师林发育禅师。将临卒,以道南光勋付与师林发育,令其出家。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乙丑,道南光勋嗣法师林发育后,开法云南昆明白衣寺。后终老于滇。著有《潮音阁集》一卷。 灵隐印文法嗣中来湘西弘扬禅法的禅师,如梅溪福度在康熙七年戊申,来靖州会同县若水乡鲁冲旗山永兴禅院为恩师灵隐印文禅师扫塔说法;戒子赤松道领从浙江请藏经回,经沅水上行返贵州,在沅陵凤凰山、黔阳县广福山胜觉寺、沅州沅庆庵等地随缘说法。 象崖性珽禅师在明崇祯十二年已卯,避住辰州沅陵乌宿二酉洞,灵隐印文参学象牙性珽禅师,不惮身心,励志数载,阅《禅宗正脉》,而得透脱。同时,象崖性珽禅师法嗣云腹道智禅师亦在此参学象牙性珽禅师。 敏树如相禅师敏树如相禅师法嗣天壁道拙开创沅州沅庆庵,《五灯全书》有上堂法语等;法嗣颖秀真悟住辰州沅陵龙泉山,有法嗣大都光定住辰州沅陵云栖寺,《五灯全书》有上堂法语等;六润光杲住辰州沅陵龙泉山,《五灯全书》有上堂法语等;智鼎禅师住沅陵,《五灯全书》有上堂法语等;长明性炅住辰州浦峰寺,有《浦峰长明性炅禅师语录》一卷,演派“性海圆澄寂,明心悟本宗。真如绍佛印,道证永弘通”,有法嗣法柱海栋、止岸海慈;长明性炅法嗣法柱海栋住辰州浦峰寺,有《浦峰法栋柱禅师语录》二卷,演派“海慧明常静,通真达本源。道弘证佛果,绍继祖灯绵”,法嗣有殊伦慧相、崇鉴慧晟、断疑慧智、宗庆慧升、天祥慧祯、六融慧观、阆仙慧怡、碧岩慧渠、如初慧恒、昶东慧耀、宗序慧原、中山慧岱等;敏树如相禅师法孙、天隐道崇法嗣古源海鉴住黔阳龙标山普明寺,《黔南会灯录》有行实、上堂法语等。 沅州沅庆庵天壁道拙禅师(1628—1694),明末清初临济宗破山派禅僧。参敏树如相禅师得法,为临济宗第三十三世,破山海明法孙,敏树如相法嗣。沅州沅庆庵开山祖师。 崇祯末年,与天童禅师结伴游方至沅州,募资在岩路街购址,创建沅庆庵,得偏沅巡抚袁廓宇捐俸相助。 临冬结制,上堂:“见底闻底,人人本有,个个不无。总要诸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进到水穷山尽处,鬼神觑不破之机。那时了知生死不相干涉。”喝一喝,下座。 迁化亡僧上堂:“大众:亡僧向什么处去”?一僧出,曰:“天上地下”。又一僧出,曰:“十方世界”。师曰:“若言天上地下,未免坐杀阇黎;若言十方世界,未免走杀阇黎。去此二边,亲切处道一句看?”二僧拟议,师曰:“一个棺材,两个死汉。” 示众,以拄杖画一圆相,曰:“一望秋色界,迢遥月正圆。萧萧梧叶落,点点露珠悬。隔岸飞群雁,林深抱木蝉。禅心江上月,何处觅幽元”。(见《五灯全书》卷八十八) 剃度弟子多人,徒端霞积善济德,募资创建东林寺,徒端圆募资创建菩提寺,各为开山祖师。后同往参遵义海龙山敏树如相,有省。后参莲月印正,得付偈,各为法主。 辰州天云山浦峰寺长明性炅禅师,号长明,蜀东石氏人。幼年礼极初老宿剃落。复从渤水法师学习大乘经论。昔年曾遇象牙和尚,知有教外别传事,虽看教中语言,知非极则。回上黔中思南东山,参礼颖秀真悟和尚,直叩临济宗旨。尝立愿不睡。夜静坐间,忽然如人拍一掌相似,不觉通身汗下。一日,颖秀真悟上堂,出而问曰:“上无佛道可成,下无众生可度,是何人境界?请和尚道破。”颖秀真悟云:“高高处观之,不是低低处,平之有余。”长明性炅又问:“千差万别,不出这里。”颖秀真悟云:“切莫错认。”长明性炅便喝。颖秀真悟云:“这一喝,落在什么处?”长明性炅云:“当阳突出已相呈”。颖秀真悟云:“却是阇黎道破。” 颖秀真悟行道楚之辰州酉阳,长明性炅随师同住辰州龙泉山,任维那事。纪纲龙象,日夕激扬,声名大振。以帅众多年,志欲居山。颖秀真悟付曹溪正脉源流。 初住澧州慈利七星山。清初康熙三年(1664年)甲辰,长明性炅应众请,出住沅州明山太和禅院。法柱海栋随师同住,任上座。次年,长明性炅莅临黔阳龙标山普明禅寺。作《龙标山晚眺》:“闲步清江上,游鱼自往来。青山烟外赏,白眼世间开。喝石连云走,拈花带露回。蓬门应未掩,待月且擎杯”。后又游对岸蟠龙山,作《过蟠龙山》:“秋江浅使碧沙明,引入渊源一派清。转盼老龙蟠杖底,风云相送浪头平”。 康熙六年(1667年)丁未,归辰州龙山,扫颖秀真悟塔。复上沅江。过浦市,被众请住浦峰寺,大肆修复。《重修酉阳天云山浦峰禅寺序》:“三楚之上,五溪之中,天云宝山,浦峰禅院。真龙象盘踞之所,乃檀那积福之场。天然苍古,不假凿为。锦江玉浪,长迎大觉之门;翠嶂云山,尽拱螺峰之顶。松风鸟语,颂不二之圆音;草树村畴,现至真之实相。山花萝月,篆不雕之心印;樵歌渔唱,显不说之真常。珠树玲珑,锡飞近鹤;清江缭绕,钵出潜龙。不啻鹫岭巍峨,境培祇园壮丽。堪嗟烽烟变运,难为见闻。珠宫绀殿,困荆棘之围;月相金人,遭涂炭之惨。花堕泪,而庭荒鸦乱;云封树,而径冷苔生。黠鼠每居厨积,妖狐怕骤云堂。幸我朝定鼎以来,皇风荡荡,帝道平平。欲将梵刹再整,般若弘通。或现宰官居士,惟愿不忘灵山咐嘱,大家齐出手眼。扶整法席,名传万古清高;追复古风,声播千秋大雅。施金施粟,无非大事因缘;助栋助梁,悉是当人受用。信得及,正好大破悭囊;见得透,不妨铺花锦上。莫谓善财一去,杳无消息。他时春来门外,芳草自青。急须直下承当,慎勿觌面错过。谨序”。 康熙九年(1670年)后,百废具兴。明年示微疾,叮咛训众,努力办道,端坐而逝。有《浦峰长明炅禅师语录》一卷行世。收序、上堂、示众、颂古、牧牛颂、联芳、法语、佛书、塔铭。法嗣有法柱海栋、止岸海慈二人。 莲月印正撰《浦峰寺长明和尚塔铭》:“公讳性炅,号长明。蜀东涪陵石氏子也。有嗣法门人法柱,求铭于予,以为久长记。予按公行实。幼年礼极初老宿剃落。复从渤水法师习大乘经论。公昔年曾遇象崖和尚,知有此事。虽看教中语言,知非极则。回上黔中思南东山,参颖秀悟和尚,直叩济北宗旨。公立愿不睡,夜静坐间,忽然如人拍一掌相似,不觉通身汗下。一日,悟上堂。公出问:“上无佛道可成,下无众生可度,是何人境界?请和尚道破。”悟云:“高高处观之不是,低低处平之有余。”公云:“千差万别,不出者里。”悟云:“切莫错认。”公便喝。悟云:“者一喝,落在什么处?”公云:“当阳突出已相呈”。悟云:“却是阇黎道破”。悟行道楚之酉阳,公侍悟同住辰州龙山,任维那事。纪纲龙象,日夕激扬,声名大振。以帅众多年,志欲居山。悟付曹溪正脉。公出龙山,行到澧州慈利,值大休禅师、道彻胡居士、我静赵居士,延住七星山。瞻仰道范,俱生喜跃。感悟夙因,彻请开法。闻公垂示,得未曾有。沅州聆公道望,请住明山。公随机开导,阖郡皆亲槌拂。康熙丁未,归龙山,扫悟和尚塔。复上沅江,过浦市,乡绅士庶耆旧归宗,特虚浦峰法席,请主其事。盖浦峰自宋嘉定年间开瓶,屡经兵燹。殿阁楼台,渐成倾圮,公力为重建。有剃度弟子百余人,各领职事,交相肘腋。未及三年,百废俱兴,顿成大观。四来瓢笠,共集如云。众檀越护法居士等,请公开堂。公唯诗本色钳锤。请益门人甚多,得法者有法柱栋公、止岸慈公二人焉。明年,公示微恙,叮咛训众,努力办道,端坐而逝,塔于寺之左。时四方僧俗闻者,莫不流涕。以公素行真诚,其德感人如此。乃为之铭曰: 本质真诚,生缘涪上。参叩诸方,众中龙象。成褫东山,互相唱和。 一喝当阳,阇黎道破。湖北酉阳,信杖所指。澧州沅州,行道之始。 浦峰虚席,待公重振。三年开拓,百度维新。衲僧四来,单提正令。 狮子同群,门庭最盛。只履归时,犹打口鼓。缁素感伤,泪下如雨。 塔于寺左,平生事全。法胤继起,正脉永传。 康熙壬子年六月 辰州天云山浦峰寺法柱海栋,俗姓陈,父名三桂,母姓赵。澧州石门人。廿龄父母双逝,悉废儒业。至二十五岁,因思亲恩难报,乃弃俗出家。往慈利七星山,礼长明性炅和尚披剃,参“三不是”公案,亲炙三年。 后往辰州龙山颖秀真悟师翁座下圆具。又随师长明性炅,至沅州明山太和禅院,巾瓶七载。一日,长明性炅问:“从苗辩地,因语识人。只如苗未发生之际,语未开口之先,作么生辩得?”法柱海栋曰:“不会”。长明性炅问:“汝实不会么?”法柱海栋曰:“一轮明月千峰上,古往今来一串穿”。长明性炅云:“又道不会”。法柱海栋遂作礼。 复随师长明性炅至辰州浦峰寺。一日坐次,长明性炅问:“达摩西来,传个什么?”法柱海栋曰:“路逢毒蛇长千尺,脚下翻腾势转高”。长明性炅云:“又须吃棒”。法柱海栋拂袖便出。 后一夕,闻风动树,鸟作喧,洞明此事,偶成一偈:“娘生鼻孔本来长,八字打开不覆藏。风韵鸟鸣元不异,灵灵系俏绝商量。”长明性炅云:“塞却鼻孔,坐断舌头,作么生出气?”法柱海栋曰:“顶门上七纵八横。”长明性炅云:“放你三十棒。”法柱海栋震威一喝,长明性炅亦喝。法柱海栋过前便作掌势。长明性炅谓座元:“此是浦峰第二代主人”。 法柱海栋亲炙长明性炅十年有余,后受记莂,往住邵州金峰青莲庵。长明性炅示寂,法柱海栋归浦峰为师收葬。受众请,继席浦峰。帅众廿余年,朝夕不怠,精勤垂训,遐迩缁素,披沥钦崇。提持正令,大启宗遒。殿阁寮舍,俱成大观。法柱海栋演派“海慧明常静,通真达本源。道弘证佛果,绍继祖灯绵”。有法嗣殊伦慧相、崇鉴慧晟、断疑慧智、宗庆慧升、天祥慧祯、六融慧观、阆仙慧怡、碧岩慧渠、如初慧恒、(永+日)东慧耀、宗序慧原、中山慧岱等。有《浦峰法栋柱禅师语录》二卷,卷上收有住辰州府天云山浦峰寺语录:上堂、拈古、颂古、牧牛颂、联芳偈;卷下收机缘、示偈、杂著、书问、佛事。 黔阳龙标山普明禅寺古源海鉴禅师(1634年—1700年),清代临济宗破山派禅僧,成都人,俗姓余。诞生明崇祯七年甲戌。 明永历元年(1647年),值乱入滇,寓曲靖圆通寺。 永历四年(1650年)庚寅,年十七礼沧海剃度。 永历六年(1602年)壬辰,隐居云南鸡足山。 永历十二年(1658年)戊戌,参灵隐印文于滇城新兴云集寺,不契。 永历十三年(1659)己亥,次参灵药慧宗于富民九峰山,亦不契。 永历十四年(1660)庚子,又参渠山妙随于开州永兴寺,次年偕渠山妙随至楚。渠山妙随得武冈知州吴从谦资助,开创武冈双峰山洪觉禅寺。 清康熙二年(1663)癸卯,闻灵隐印文应众请出住靖州会同洪江回龙禅院,复参灵隐印文于洪江回龙禅院,仍不契。遂离洪江,游江南。于金陵参大咸本咸,充知藏。次年,复充维那。 康熙四年(1665)乙巳,返黔,往石阡中华参天隐道崇,得印证。 康熙六年(1667)丁未,出住楚之沅陵龙泉寺。 康熙八年(1669)己酉,应黔阳县令容园张公扶翼、攸县训导介子黄公飞远、前明孝廉亦庵向公文焕等众檀越请,出住黔阳龙标山普明禅寺。 师至山门,拈拄杖,直指山门,云:“山坐远古,梁代始名;寺建熙宁,月蓬多事。今番山僧来到,指叫龙吟虎啸,月落星沉。”顾左右云:“直捣黄龙夸岳帅,横冲此寺看山僧。” 至弥勒殿,拈拄杖,卓一卓,云:“不在天上享福,却来人世度生。试问:有何生可度?看老僧将尔一棒打杀,还能坐此直等龙华也未”?拈香,礼拜,遂起。 据室:“当年维摩当道,山僧未得其便。今朝维摩隐遁,让却山僧坐镇。”拈香次,上堂,拈贴,说偈。 升座,拈香云:“此瓣香,根培地久,干挺天长。爇向炉中,恭惟今上皇帝,祝延圣寿。伏愿皇基如南山,帝德齐北极。”次拈香,云:“此瓣香,久沾玉露,常润甘霖。奉为黔阳大令容园张公扶翼及合府官员,文学介子黄公飞远、亦庵向公文焕及众檀越等,伏愿功高上古前贤,名垂万代后昆。齐沾法雨,共听妙音。”复拈香云:“此瓣香,大炉鞲中,几回锻炼;智竭情枯,一朝契证。恶辣手中得来,逢人触发生焰。此是第二回拈出,专申供养传临济正宗第三十三世天隐和尚,以酬法乳之恩。伏愿生生为人天眼目,世世作佛祖钳锤。”摄衣,就座。维那白椎云:“法筵龙象众,当观察第一义。”师挥拂子,云:“古人道:‘有一人长不吃饭,一生不道饥;有一人终日吃饭,一生不道饱。’诸仁者,且道即今此人在么处?若道现前方是,未免指鹿为马;若道不是,又是斩头觅活。正恁么时,还的当么?分明月在梅梢上,看到梅梢早已迟。”喝一喝,下座。 太史张公扶翼营斋,请上堂:“眉头额底,眼横鼻直。上智下愚,阿谁无分?到这里,因什么十个五双,不能领会得?且道他过在什么处?”击拂子,云:“只为分明极,翻令所得迟。” 康熙九年春,解制,咐嘱向文焕、黄飞远,因营斋,上堂:“祖师心印铁牛机,举似现前大众知。不是见闻生灭法,等闲慎勿别寻思。” 小参:“若论个事,人人本有,个个不无。争奈十二时中,业识茫茫,致使当面错过。若是鼻孔端的底,管取开眼合眼,时时明见;脚跟点地底,一任东行西行,自然步步踏着。所以道,舍之不离,求之即错。错错错,佛祖到头难摸索。” 小参,喝一喝,云:“天自高兮地自厚,日月无私照林阜。堪笑一等丈夫儿,只管随人背后走。直饶足迹遍天涯,到头依旧还依旧。” 颂《女子出定》:“夜冷霜寒明月天,都来帘外打秋千。更阑沽酒不知醉,误赚婴痴入倒悬。” 颂《赵州访二庵主》:“船到江干任放行,高低深浅浪花生。纵横两岸歌声疾,风叶满蓬听不真。” 康熙十三年(1674)甲寅,出住洪江回龙禅院。 康熙十六年(1677)丁巳,开辟岑山。 康熙二十年(1681)辛酉,开辟定番九龙山。 康熙二十五年(1686)丙寅,复兴普阳天龙山普德禅寺。 康熙三十四年(1695)乙亥,善权达位法嗣善一如纯禅师远游十载,自浙江回黔,挂锡天台,师命其接管普阳天龙山普德禅寺,分半座与之。 康熙三十九年(1700)庚辰,仍回定番九龙山示寂,世寿六十七岁,僧腊五十夏。善一如纯应九龙山、天龙山信众请,为古源海鉴禅师对灵,小参:“我九龙法叔古源和尚,数十年来,行悲切令,用老婆心,摇三寸舌,簸两片皮,横说竖说。虽是方便为人,亦未免随群逐队。幸尔今朝化缘已毕,到此难瞒。只得改声换调,弃虚抵实。将此这段大事因缘掀翻,普示诸人去也”。 有法嗣月恒真升,贵阳章氏子。于本邑圆通寺,礼冰雪和尚披剃。始参慧林和尚,缘不相契。又参莲月印正,得示偈:“松老枝横疏影到庭,苍龙鳞即似龙形。祁寒溽暑频相易,霜雪万年不改青”。后参古源海鉴得发明,亲承印证。古源海鉴示寂后,大众勉其继席九龙山,不允。遂掩关于卧云室内。 洪江嵩云山大兴禅寺自彻超琛禅师(1639—1709),四川简州吴氏子。临济宗第三十三世,破山海明法孙,澹竹行密法嗣。 中岁出尘,依大随白鹿寺澹竹行密削染,深得法要。 嗣法后,初开法紫微山,作偈云:“亘古日东出,元归西埯没。逢寅但早起,遇亥将肱曲。应用有些子,古今无所属。他时解翻身,跃出狮王窟。”(见《锦江禅灯》卷十一) 清康熙二年(1663)癸卯秋,出住湖广会同县洪江嵩云山大兴禅寺。将曹洞宗祖庭,改为临济宗道场。临冬结制,小参:“禅不假修,施用现成。道不假学,本自圆明。须是恁么人,方说恁么话;不到恁么时,必须要大歇。诸昆仲,还知大歇的消息么?”良久,云:“挨到水穷山尽处,回头撞着本爷娘。”(见《五灯全书》卷八十八) 康熙四十八年(1709)冬,寂于洪江嵩云山,塔于大兴禅寺后。有法嗣宇鹏明广禅师,出住黔阳县南三十里之尖坡大隐寺。寺创自明初洪武年间,由邑绅向宗彝捐建。明末,毁于兵火。清康熙二年(1663)癸卯秋,玉元禅师偕曾氏重建。康熙三十七年(1698),宇鹏明广禅师扩建殿堂楼阁,并建浮屠于寺右,时号“中兴祖师”。 洪江嵩云山临济宗法派传承表 临济义玄—兴化存奖—宝应慧颙—风穴延沼—首山省念—汾阳善昭— 石霜楚圆—杨歧方会—白云首瑞—五祖法演—圆悟克勤—虎丘绍隆— 应庵昙华—密庵咸杰—破庵祖先—无准师范—雪岩祖钦—高峰原妙— 中峰明本—千岩元长—万峰时蔚—宝藏普持—虚白慧旵—海舟普慈— 天奇本瑞—无闻自聪—月星德宝—幼有正传—密云圆悟—破山通明— 澹竹行密—第三十三世自彻超琛—宇鹏明广 洪江嵩云山临济宗源流演派 祖道戒定宗,方广正圆通。行超明实际,了达悟真空。 莲月印正禅师法嗣归龙大谷(1601—1699),住沅州虎榜山景星寺,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经过外出游历归来后,见景星古寺破败,遂募化良田二十亩,复修祖庭。知州祖光佩捐俸助修,遂又渐成规模。有《归龙大谷禅师语录》数卷;菩提端圆住沅州报恩寺,有《端圆禅师语录》数卷;端霞开创沅州东寺。悦可道严住沅陵龙泉寺。 沅州虎榜山景星禅寺归龙大谷禅师(1601—1699),蜀人。三岁戒荤。十二岁慕沙门而皈依佛门。先于峨眉山灵玉禅师座下听法,后参燕居德申禅师,并依之圆具。于莲月印正禅师初得悟,为临济宗三十三世,破山派莲月印正法嗣。莲月印正付偈云:“天龙甲马尽皈依,大坐当轩万指围。震动乾坤狮子吼,法王法令法王威。”清康熙初,来沅州岩路街沅庆寺,被敏树如相法嗣天壁道拙禅师委任为首座。后往沅州明山百字峰庵,一时间禅侣云集,法筵盛开。再移锡沅州河西黄甲街西龙头寺。久后,应达官召请,先后住持湘中南岳、江西庐山诸祖庭,万寿、天池诸胜地。康熙十五年(1676)止游返沅州。康熙十七年(1678)募资创建大慈阁于沅州南门外。竣工后,据华座敷讲《楞伽》诸经,听者称善。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开法筵于景星寺。募资复修景星寺,并且募置二十亩良田,以供香火。知州祖光佩感师德,捐资复修之,使古刹焕然一新。有《归龙大谷禅师语录》数卷。有法嗣法辂禅师继席景星寺。 沅州虎榜山景星禅寺法辂禅师(1661—1747),黔阳株山谢氏。少年出俗黔阳龙标山普明禅寺。圆具后,往来巴蜀黔楚,遍参尊宿,得法归龙大谷禅师座下。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法辂率徒从天宁山来景星寺主持,光大佛门。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11年),得知州马腾云又重修大殿。清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20年),又得副将谢瑛于大观亭旧址缚茅为亭,颜曰:“庆云逶迤”,后废。同时得知州赵宽亦创建“揽秀阁”于景星寺东。有法嗣景星聚芳禅师、法孙诗僧义林明景、法孙性香传州等,相继弘法景星寺。 沅州虎榜山景星禅寺义林明景禅师(1736—1807),沅州人。清乾隆九年(公元1745)九岁出家景星寺,依聚芳禅师剃染。谨遵师训,精研内典。性颖悟,下目即了。兼涉猎儒家诸学,善诗文、工书法、喜占卜。精读古诗,琅琅秀句,触手纷披。书法亦精研究绝技,自成一家。乾隆十九年(1755)出游名山大川,朝礼各宗祖庭。闻恩师圆寂,赋《哀诗》十章以悼,极悲切。乾隆二十一年(1758),出游贵州铜仁梵净山,投宿禅寺。遇见金居士,相互盘桓。相处既久,得受金居士蓍法。苦参深究,临别时,方有悟解。后遂以蓍法闻名,缁素咸钦。居铜仁梵净山一载后,与金居士留别,作诗《临行留别》:“行遍天涯兴愈奢,逢场所戏久无家。今番未忍匆匆别,为爱清吟手八叉”。为感谢金居士授蓍法,作《谢金居士授蓍法》:“妙道难闻独嗜辞,灵蓍谁破钝根疑。却惭羲画传心日,未抵程门立雪时。”又有《别梵净山诸禅友》诗:“省溪萍梗已经年,了却三生石上缘。此后精魂应记取,分襟正是落花天”。浪游江湖十余年后,返沅州虎榜山景星禅寺。乾隆二十五年(1760),构建忍草楼、占卜室于景星寺内。有诗集《行吟草》行世。其诗集除版藏本寺外,所刊行诗集还入选《方外诗选》和光绪《湖南通志》二十四卷。义林明景禅师之事迹在《沅州府志》、《沅州志》、《芷江县志》均有载。 慧觉照衣禅师法孙、佛语彻御法嗣寱堂法秀,在明桂王永历四年庚寅,诞生辰州,在《锦江禅灯》和《五灯全书》有行实、上堂法语等。重庆府香国寺寱堂法秀禅师,湖广辰州府人。幼失恃怙,依湖山慧觉和尚之嗣佛语,会下剃染,十八圆具,深研内外典集,未几屏去。铁脊焦团,受佛语记莂,嘱之南游,参遍诸方。己巳归渝,就香国。 开炉上堂:“炉火乍燔,是铁是铜须经煆;橐龠大煽,若凡若圣尽销熔。淬般若之智锋,励金刚之神剑,若是跃治之金,徒劳锻炼。”蓦竖拂云:“这一星儿火种,自鹫峰发焰,嵩少腾芳,太白山中,标霞天之光彩;锦江江上,阐亘古之宗猷。如如意珠,似帝青宝,可以福国裕民,为祥为瑞,入圣超凡。而今落在香国这里,只得借曼殊普贤作炉头,势至圆通为冶匠,五百声闻缘觉作散工,肩火扇风,添煤添炭。山僧忍俊不禁。未免助其神用。”遂掷拂子云:“直下来也,急著眼觑。” 丈雪通醉禅师法孙、月幢彻了法嗣善权达位(1618—1684),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戊午九月二十三日午时,善权达位诞生辰溪瞿氏。 明毅宗崇祯四年(1631)辛未,善权达位十三岁,父母双逝。以《方便》、《智度》为父母。 明崇祯十一年(1638)戊寅,善权达位因兵燹,入黔,寓安顺府。诣观音洞礼太虚和尚落发,并禀受沙弥十戒。日精毗尼。 明崇祯十三年(1640)庚子,善权达位禀含光和尚圆具,领“道无高矮”之句。 明崇祯十四年(1641)辛巳,善权达位住安南(龙场)广福寺。适遇丈雪通醉法嗣兰溪月幢彻了应请往安龙,道经广福寺。遂坚留参叩。 明崇祯十六年(1643)癸未,善权达位随月幢彻了住普坪。 明桂王永历元年(1647)丁亥,善权达位应总戎陆君祥请,住楞严寺,开律堂。虽云水日增犹不自肯。决意辞退,迁龙场太平山万寿寺掩关。自誓不悟必不出关。凝坐数月,参“父母未生前,什么是本来面目”。一夜经行至四鼓时,昏沉甚重。忽倒地上,人事罔知。久而苏醒,只是手足不能自举。遍体流汗,觉得浑身轻快,疑情冰释,如放下百斤担子相似。然后出关,复见月幢彻了。月幢以数十公案验之,均对无疑,方承印证。月幢分座与之,不从。 明永历十四年(1660)庚子,善权达位开辟普安州松岿山普光禅寺,为初祖。 明永历十五年(1661)辛丑,善权达位重兴松岿山普光禅寺,师翁丈雪通醉致书祝贺。 清圣祖康熙二年(1663)癸卯,善权达位应请,住普安州慈云山普祥禅寺。 清圣祖康熙四年(1665)乙巳,善权达位复住普安州松岿山普光禅寺,一时道望乡梓。 清康熙十二年(1673)癸丑,皋台张粮驿前往普安松岿山,请益善权达位。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甲子秋,善权达位示微恙于普安州松岿山普光禅寺。仲秋廿日,诫真俗门人:“时当末法,各宜精进。向上别无一言”。廿三日,嘱侍者圣机曰:“清净奉持,如老僧在日,报恩足矣”。又谓身心疲倦,就枕少憩。复起警众,端坐而逝。寿六十七岁,僧腊四十五年。有《语录》二卷行世。卷首收序;卷一收住贵州安南太平山万寿禅寺语录、住普安松归山普光禅寺语录、住普安慈云山普祥禅寺语录、小参、示众。机缘、法语;卷二收颂古、杂著。分灯、塔铭行实。剃度弟子若干,授戒弟子记数百人,而得法分居列刹者有八人:宗风大阐、天一大悦、普现大行、普渡大海、普应大现、天培本照、天骨本净、恒暲圣目、善一如纯。其法嗣善一如纯著有《黔南会灯录》八卷。 善权达位自达字起,新演派十六字:达本无学,觉自通照。能仁智海,绍续真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