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天台唯心说的探索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天台唯心说的探索
  天台宗,是我国大乘八宗的一宗,在中国佛教史上,有他辉煌的历史和特殊的地位,不唯如此,而且曾一度执佛教界的牛耳,支配着整个佛教的思想界,所以学者要想真正认识中国佛教,对于天台学,不能不作一番深切的探究。
  天台宗的创始者,依一般说,是智者大师,但吾人若再向前推一步,则还有北齐的慧文禅师与南岳的慧思禅师。约在南北朝时,北齐慧文禅师,依龙树智度论及中观论,悟得一心三观之旨,以之而传于南岳慧思,思则传于天台智者。由此可知,天台宗主要之一心三观的观法,并不是智者个人所独创的,而是由慧文、慧思所传承的,然因智者于此又加上五时八教的判释,完备的树立教观二门,大振天台宗风,所以后世以智者为一宗的宗祖,复因智者是住于天台山的,所以又被尊为天台大师。
  天台大师所创立的天台宗,从其思想体系方面去观察,实不出于教观二门,换句话说,由教相与观心的相依相成,始有天台宗的成立。对此二大门,如有相当的认识,台家的教义,也就思过其半。现我不想广谈教观,祇想就观心门的成立,一论天台宗的唯心说。欲知天台观心门的如何成立,首先不能不知下面所引的二文。
  第一智论卷第二十七说:
  问曰:一心中得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断一切烦恼习,今云何言以一切智具足得一切种智,以一切种智断烦恼及习?
  答曰:实一切一时得,此中为令人信般若波罗密多,故次第差别说,欲令众生得清净心,是故如是说。
  第二中观论四谛品说:
  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于中,前者所引,在大品般若经中,是「欲以道智具足道种智,当学般若,欲以道种智具足一切智,当学般若,欲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种智,当学般若,欲以一切种智断烦恼及习,当学般若」之经文的解释。龙树说这一切实一时得,即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的三智,于一心中同时具有,以之说为一心三智或一心三观。至中观论所说因缘所生法的一偈,含有空假中的三义,是即一境三谛。三谛三观,是在主观客观方面分的,即在主观方面,说为一心三观,在客观方面,说为一境三谛。因为如此,三谛三观,固然不是别物,就是一三三一,也无什么相隔,所以天台家特地把他说为圆融三谛,亦即台宗观心门的要领。有说:如以法华经所说为释迦的实相观,则中观论所说自是龙树的实相观,然而不管是佛或菩萨的实相观,都是立本于唯心说的。不唯如此,如果广取诸经诸论的意思来看,所谓大乘,一切是唯心教;唯心教,可说是有大乘的所以。智旭大师说:「大乘者,心性之异名也,或此心之体,即是大乘也」。因为如此,所以天台学者,论教相观心二门时,同以一心为本,如四教仪说:
  问曰:四教从何而起?答曰:今明四教还从前所明三观而起……问曰:三观复因何而起?答曰:三观还因四教而起。问曰:观教复因何而起?答曰:观教皆从因缘所生法四句而起。问曰:因缘所生法四句因何而起?答曰:因缘所生法四句即是心,心即是诸佛不思议解脱,诸佛不思议解脱,毕竟无所有,即是不可说,故净名杜口默然无说也。有因缘故,亦可得说者,即是用四悉檀,说心因缘所生法四句,赴四种根性,十因缘所成众生而说也。
  这一段文,是辨教观的关系,谓教依观而起,观亦依教而生。所谓教,就是藏通别圆的四教,所谓观,就是空假中的三观。没有三观,四教就不得起,为什么?因四教是不出空假中三者的;没有四教,三观就不得立,为什么?因三观实为藏等四教的实践。如此,那四教三观又是依于什么而起的呢?是依因缘所生法的四句而起的,因缘所生法的四句,虽则可以说是实相,但现在姑且把他叫做心。然而这心,究是理心呢?还是事心呢?从上所说心是诸佛不思议解脱等看来,无疑这是属于理心,不过从事理不二,性修不二来讲,事心实即理心,理心亦即事心,所以我人的一念妄心,就是诸佛所悟的不思议解脱的真心。真心本是不可说的,但由于因缘,又不得不说,四教所说,实是为此。因而天台家所说,并未出于唯心说的常例。
  智者师事于南岳慧思,慧思师事于北齐慧文,这是前面曾经说过的,但慧文的用心在于什么地方?我们不可不首先了知。慧文的思想,虽无其它文献可征,但依智论及中论来看,智论的一心三智之文及中论的四句之文,不仅是他的用心所在,而且为慧文、慧思相承的根本精神,这点可说是毫无所疑。三智三观,既都属于观心门,因而慧文的思想,也就必然的侧重于主观唯心论的方面。继承慧文思想的慧思,以龙树为指南,接受大般若经的空思想,特把唯心的说明,加于万有诸法之上,虽没有另外说明其所以唯心的理由,但从他锐意抱取禅定主义来看,可说他是个唯心主义的实行者。假定有人欲就慧思以求唯心的说明,自然只有依于大乘止观。大乘止观,如其题目所示,虽则是示止观的实践,但按题下所标「南岳思大禅师曲授心要」的十字看,本书就名为南岳的唯心论,似亦未尝不可。为什么?要知此书的内容,主要分为五段,而每段所显示的,都是唯心义。现在不妨简要的把他叙述于下:
  第一明依什么而修止观之行,这在论中告诉我们,是依一心而修,并且就此一心列出自性清净心,真如、佛性、法身、如来藏、法界、法性等的种种异名,以示止观的本体,同时复就一心之理,加以详细的解说。其中的义理,以大乘起信论为立脚地,以如来藏缘起之意辨之。有说「大乘止观为大乘起信论末论」,有说「大乘止观为大乘起信论释论」,可谓都说得非常有意义。如大乘义章的八识表,是依大乘起信论所说成立,今此大乘止观的根本精神,自亦可说在于大乘起信论,既然如此,本书全部的唯心思想,当也可以推知。其次,止观境界以下的四大段文,是就止观的实行,以辨明他们的因果。止观是依一心所成立的,其以一心为所缘的境界,自不用说,但以一心的那一点为所缘境,在第一段中还没有显明的指示出来,是以到第二段,就明显的告诉行人,以真实性、依他性、分别性的三性,为止观之境。第三明止观的体状,同就三性来观察,以辨止观止息的状态。第四明止观的断德,首依三性的止观,断一切的无明妄想,进辨如何的得始觉的真智。第五明止观的作用,是叙成佛以后所有的作用,为无限绝对。关于这些,大乘止观法门卷第四,以颂总括的说:
  「心性自清净,诸法唯一心;此心即众生,此心菩萨佛;生死亦是心,涅盘亦是心;一心而作二,二还无二相;一心如大海,其性恒一味,而具种种义,是无穷法藏。是故诸行者,应当一切时,观察自身心:知悉由染业,熏藏心故起;既知如来藏,依熏作世法,应解众生体,悉是如来藏;复念真藏心,随熏作世法,若以净业熏,藏必作佛果」。
  如上所说可以知道,大乘止观的五段文,后四全就真实、依他、分别的三性所显示的,但所谓三性说,原是解深密经一切法相品所说的。真谛译的显识论、转识论、三无性论等,玄奘译的摄大乘论本释,成唯识论等,属于唯识教系的论典,大谈三自性,固没有什么可异,而南岳的著作,采用法相的三自性,实在使人有点感到希奇的。不唯本书如此,就在随自意安乐行及无诤三昧等,也都说到三自性的这一论题。南岳的著作,本以般若经及法华经的思想为基础,而有异于龙树之空思想的,可是大乘止观法门这书,一反向来的立场,以华严经的思想为基础,以扶助大乘起信论及摄大乘论所说,成为一部最有力的唯心主义的著作。所以欲研究佛教唯心论的哲理,此书不可不读。读了此书,一方面故可了知佛教唯心的真理,另方面亦可认识南岳慧思的中心思想所在。
  前面说过,天台宗,是依法华及龙树的中论所成立的,但法华经及中观论,不论那一种,其思想都不是立于唯心基础上的,亦即是说,在物心的二者中,不置重于心的一方面,而是对于物心同等重视的。所以天台宗的思想,如就其教系的根本来说,不独不是立唯心说,且是反对唯心说的,退一步,就说天台同样是立唯心说,但那不是在哲学的理论方面,而是在宗教的实际方面。如就理论说,既不是唯心,亦不是唯物。根据天台的教义说:宇宙万有的诸法,不管是什么东西,无不当下就是真理,所谓一色一香无非中道,正是说的此旨。然欲实践这修养法,亦即如何的去修止观,就又不得不是唯心的了。因为如此,所以从实相教系而来的天台家,亦可发现他的唯心思想。即在理论上,虽不是唯心或唯物,因为物心同体,但在实践方面,不得不走上唯心的老路线,因此,天台家亦主唱唯心说。关于慧文、慧思的唯心思想,在前已大略的说过,现再就智者思想,一论他的唯心说,这本可从多方面来论证的,为节省篇幅计,姑叙说三点如下:
  一、就观法归于唯心的一法说:天台家的观法,在摩诃止观,虽分为十大章,但要在第七正观的一章,于此第七正观中,虽又分为十节,而要在第一阴入界境。章安大师固曾说十境的通别,而总括言之,第一阴入界境,通于第二烦恼以至菩萨境的九境,由此可知阴入界境范围之广了。所谓阴入界境,是指通常所说的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的三科。这样讲来,上自佛界下至地狱界的依正二法,没有一样不是阴入界境。尽天尽地的所有万有诸法,可说都摄在这阴入界境的当中。但所规定的十乘观法,依智者大师说,要去十二入、十八界,唯取五阴,于五阴中,又去前四阴,唯取第五识阴,一切阴入界,皆以心为本,所以以一心为所观境。如摩诃止观卷第五之二说:「然界内外,一切阴入,皆由心起。佛告比丘:一法摄一切法,所谓心是。论云:一切世间中,但有名与色。心是惑本,其义如是,若欲观察,须伐其根,如灸病得穴。今当去丈就尺,去尺就寸,置色等四阴,但观识阴。识阴者心是也」。为什么要一定如此?这因台家将法分为众生法、佛法、心法的三类:如就众生法观,众生法太广,实不易观察,即使去观察,由于太广的因缘,很易流于缓慢的毛病;如就佛法观,佛法太高,观察起来,不仅困难,且由太高的因缘,很易陷于卑屈的危险;所以初心行者,唯有就最卑而又最近的自己的心法来观察,比较容易成就。然如何以观自己的心法?即以终日终夜活动非凡的我人一念妄想为所观的对境,亦即于最近的心识发现最远的深义||三谛圆融的妙理的方法,若问天台止观的妙味在什么地方,我敢说就在于此。因如天台所发现的一念三千之旨,不唯在客观上发现,而且在主观上体达,以完成观心的妙法之旨。
  二、就三谛三观归于一心说:三谛三观,本不是差别不同的两种东西,在语文上所以说之为二,是就主客观分的:谓在客观上立名,叫做三谛,在主观上立名,叫做三观。实际,于三观中有三谛的全体,于三谛中有三观的全体,二者完全是同体的。譬如太阳自放光明以显自己的存在,当知三谛发三观的慧光以显三谛的真相,其道理是一样的。要之,三谛三观,同为一心中的差别,并没有他的别体。如摩诃止观辅行卷三之二说:「圆顿止观相者,以止缘于谛,则一谛而三谛,以谛系于止,则一止而三止。譬如三相在一念心,唯一念心而有三相……以观观于境,则一境而三境,以境发于观,则一观而三观。如摩醯首罗面上三目,虽是三目而是一面……若见此意,即解圆顿教止观相也。何但三一一三?总前诸义,皆在一心」。由是可知:虽则说是三谛,而实为一心的空谛,一心的假谛,一心的中谛,三谛相互融合,全不离于一心。什么叫做三谛?就是真谛、俗谛、中谛;什么叫做三观?就是空观、假观、中观。以三谛发三观,固在一心,以三观照三谛,亦在一心,离了一心,即无三谛,亦无三观,从三观三谛归于一心看,可以想象他的唯心思想是怎样了。
  三、就一念三千归于一心说:一念三千论,为天台教观二门相关的枢机。众生法、佛法、心法,以妙字形容他而称他为妙法的,固是这一念三千论,为宗教观法的特征而值得大夸特夸的,亦是这一念三千论,甚至为天台一家哲学之精华的,当知还是这一念三千论,所以这在台家教义来说,实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课题。所谓一念三千论,在三谛中,虽属假谛观所详说的,但在十法界中,却是就第一观不思议境而辨别的。至于此一思想的来源,端在华严经中所说的一偈,如说:「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一切世间中,无不从心造」。经说种种五阴以天台家的观点看,就是指十法界各各所具的五阴。然所谓世间,在智度论等,分为五阴世间、众生世间、国土世间的三种,十界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界界互具的,所以十界互具,就变成为百界,更以三世间来为配合,于是就有三百界的差别。于此每一界中,天台认为必然具有法华方便品所说诸法实相的十如,因而三百界就具足了三千如。所谓「三千性相,百界千如」,就是此意。如是种种,不前不后,为自己内心的属物,不特不是外来的,且是先天所固有的理法,一旦有了因缘,十界三千的诸多现象,自然就随缘起动。如是不思议力,存于吾人一念妄心中,虽则说是存在,但吾人又不易识知,所以叫做不思议境。摩诃止观卷五之三说:「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种世间,百法界即具三千种世间,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后,亦不言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后。例如八相迁物,物在相前物不被迁,相在物前亦不被迁,前亦不可后亦不可,祇物论相迁,祇相迁论物,今心亦如是。若从一心生一切法者,此则是纵,若心一时含一切法者,此即是横,纵亦不可,横亦不可,祇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故,非纵非横,非一非异,玄妙深绝,非识所识,非言所言,所以称为不可思议境」。三千性相,百界千如,都不出现前一剎那心,所以叫做一念三千,一念之心不可思议,三千世间亦不可思议,离三千世间,固然没有心可谈,离去一念心,同样没有世界可谈,此之所以诸法唯心。
  由上种种分析看来,慧文、慧思的思想,固已创说了唯心论的哲理,天台智者的思想,更是发挥了唯心论的精义,以是我们说,天台学含有极丰富的唯心思想,但此唯心思想是从那里来的呢?这是我们进一步所应追求的。如就妄心观境的观心论加以考察,无疑这是从修观的便利上来的,但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实是远从龙树思想演化而来。我们知道:华严的唯心说,是无着系的唯识即阿赖耶缘起论的进步发展;而天台学,由于慧文、慧思两大师的独奉龙树,特别是关于观门方面,完全是继承龙树的思想,因此可说这是实相缘起论的进步发展。无着系的唯识学,虽大谈其八识义,但龙树系的中观学,始终守住六识说的岗位,在六识以上,不承认有其它什么心。承此龙树思想的天台学,虽竭力的发挥唯心哲理,但并不是意识以上的唯心说,而就是在意识上创立他的唯心说的。这意识,如以理具事造分别,虽则是属事造的,但理具外没有事造,事造实为理具全体的发动,所以在意识中具足二十界的三千,构成天台一念三千论的精义,完成真常的绝对唯心论。同时我们知道,小乘说一切有部的观法,重在四念处观,换句话说,身受心法的四念处观,是说一切有部的根本;然而说来奇怪得很,天台亦特别重视这个,所以作有四念处四卷,详细论说这个问题。天台所以重此,因四念处观,是六识的对境。这样说来,天台的妄心观境,一方面固是继承龙树的思想,另方面还是远依说一切有部的法相。天台唯心说的探索者,不可不注意天台与有部间,有着历史关系的存在。
  民国四十五年九月写于新竹福严精舍自修室

 
 
 
前五篇文章

大小乘的对观

弘赞法华传(1)

弘赞法华传(2)

唐密早晚课三皈依礼式

供养的意义及种类

 

后五篇文章

印顺导师对变质禅法之批判及对禅宗之肯定

大乘禅波罗蜜‘止观法要’之抉择── 新世纪的新禅学刍议

瑜伽禅观

自性与自性见的演变

无我与往生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