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大小乘的对观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大小乘的对观
  民国五十年六月八日讲于槟城佛学院
  一 前 言
  诸位法师,诸位居士!我们来到槟城,忽忽已逾两周。在这期间,屡荷诸位协助,衷心实在感激!贵院是研究佛法的学团,今承邀我来说佛法,本人感到非常欢喜!
  佛法是释迦佛陀所创说的,当佛为人类众生说法时,是从大觉智海中之所流出,原是平等一味的,根本没有什么差别,可是由于时代以及众生的适应,佛法乃有大小乘的不同。依于向来所说:南传佛教是小乘的,北传佛教是大乘的。说南传是纯小乘的,并没有错,说北传是纯大乘的,就有问题。因为根据我们对佛法的了解,认为北传佛教是完整的佛法,就是由小乘到大乘的教典,都很完备。以南北传的阿含比较来看,除南传小阿含为北传所没有外,其余四阿含的译传,北传不但不比南传逊色,甚至有些还为南传所没有的。关于这点,有志于南传佛教的研究者,应该有个认识,同时更望具有中英文的根底者,最好将南北两传的阿含,作一比较研究。其次,还请诸位注意一点的:相信北传佛教的,虽说小乘不究竟,但从不否定小乘;相信南传佛教的,往往先筑一道坚固的知见之墙,将北传大乘拒于佛法门外,否定大乘是佛说,因为否定大乘,小乘也不被重视,我觉得这有改变的必要。大乘是不是佛说是个问题,是不是佛法又是一个问题。现我肯定的对诸位说,大乘是佛法,这是不容我们置疑和否定的。
  二 大小乘的不同何在
  佛法有大小乘,这是现存事实,但它们的不同何在,这是值得我们探究的。据北传佛教的分别,约有三大要点不同,现在略说如下:
  一、发心不同:发心就是动机。世人不论做什么事,都有它的一个动机,学佛当然也是如此,如果没有学佛动机,根本就不会来学佛。虽说同样发心学佛,但其动机有所不同。如以我们现在学佛来说:有的动机在于求大富贵,有的动机在求家庭和乐,有的动机在求长命百岁,有的动机在于逃避现实……是有各式各样不同动机的,但最纯正的动机只有两种:一为求于生死解脱,佛法说为「发厌离心」;一为求于无上大觉,佛法说为「发菩提心」。两大动机虽有不同,但是都从观苦出发,不过声闻行者体验到生死大苦以及世间是苦,就生起了最热切的厌离心来,希望很快的出离这苦痛的世间,大有一日不能再住下去之势。因此,终日只是一味的追求个己的解脱,对于别人的痛苦,就不怎样的关心,是为声闻行人的动机。志求无上大觉的行者,虽于世间大苦也有深切的体认,但再看看广大的人群以及无边的众生,都与我一样的陷溺在苦海中,不特不知怎样的离苦,且还颠倒的将苦作乐,我怎么忍心的一个人脱离苦痛的世间?由于这样一念悲心的激动,乃将众生的痛苦视为自己的痛苦,而积极的从事解救人类以及一切众生的苦痛运动,于是发起大菩提心来,如果众生的痛苦一日没有解除,我决不自己单独的出离世间。这精神,就是发大乘心者的精神!二、行门不同:由于发心的不同,行门的实践亦别。声闻行人,因以解脱个人痛苦为职志,所以其所修的行门,要不出于四念处等。四念处的修持,在泰国僧人中,特别是在缅甸佛教徒中,听说是作主要行门来修的。在声闻乘的佛法来说,这确实是个很重要的行门。记得我佛将入涅盘的时候,对这曾经特别有所教诫的,其经过是这样的:侍奉佛陀的阿难,知道佛快要入灭,乃恳切的请求佛陀对于后来弟子的教命,使得一般弟子在佛灭后有所遵循。佛乃对阿难说:「我不摄受众,亦无所教命,汝等当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即应依四念处而行」。为什么特别要依四念处而行?「盖四念处,为七觉支之初基,离四倒之妙术,出生死唯一可依之道也」。声闻行者,既以出生死为唯一目的,而四念处为出生死的唯一可依之道,所以四念处的修持,确实有它的重要性。众生不得出离生死,病在妄想颠倒执着,如不是乐的妄执为乐,不是常的妄执为常,不是我的妄执为我,不是净的妄执为净。四念处正是针对这个大病而施的无上法药,所以声闻行者大都依此而修。大乘菩萨,因要解救人类及诸众生的痛苦,所以所修行门,也就无量无边,以求适应各类不同众生的所求,所谓「法门无量誓愿学」,正是指的这个。不过约利益有情来说,通常是以六度、四摄为主的,特别是四摄,为利他的不二法门,现略解说如下:
  (1)布施:这,不仅为四摄之首,亦复为六度之首,实在是为利生的最大方便。不过实际说来,施是贯通整个佛法的,并不限于大乘行者,所以佛在世时,为诸众生说法,总是先赞布施的福报,劝人修集布施的功德。听了佛陀说法的人,确也都能随分随力的去实行布施,可是由于各人趣向的目标不同,布施的意义也就有别:如修人天乘者,为求人天福报而行布施,虽不无道德的价值,但毕竟含有功利心存在,不是真正的布施。声闻乘的行者,同样是行施的,但其旨趣重在个己解脱,而不重于利人的积极意义,所以经中说,有的声闻人,为了不受财物等所累,宁可将财宝投入汪洋大海,而不想把它拿来救济广大的贫穷人群。菩萨行者就不同了,是尽其所有的利益众生,因为他深深的了解到,物质生活的满足,是众生,特别是人类最基本的欲求,如果人们现实生活不得解决,要想他来修学佛法,那是很难的,所以对于生活困苦的人,应多多的以财物布施。这是接近众生,领导众生来学佛的最上法门,因为你能常常以财物接济他,他感于你的为人和善,不特很欢喜的来接近你,而且很愿意的接受你所说的话,因此久而久之,自然受你感化,诚心诚意学佛!菩萨本于佛陀指示利人的积极意义,特别广行布施。人类生活,不但有物质生活,且还有精神生活,因此,菩萨除以财物解救人们物质生活的困厄,并以佛法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使人们减除精神上的苦闷,以至得到身心的解脱!物质的给予是财施,佛法的开示是法施,果能在这两方面,都能使众生得到受用,亦即无畏施。因众生所最畏惧的,无过生活的困厄以及生死大苦的不得解决,现既令得受用,还有什么怖畏可言?如再简单的说:「有钱出钱」,是财施;「有力出力」是无畏施;「有法示法」,是法施。菩萨行施,不但是为利益众生,而且内而身心,外而财物,尽其所有,一切皆施。所以经说:手足肢节、头目髓脑、国城妻子、种种珍宝,无不施诸众生。释尊在这世界成佛,此世界中无一微尘处,不是如来施舍头目髓脑之所。这种施舍精神,岂是为求解脱而行施者所能望其万一?大乘佛法如此契合佛陀本怀,我们怎能不修大乘佛法?又怎能否定大乘佛法?(2)爱语:语是语言,亦即说话。语言,是人类传达彼此情意的媒介,除非哑子,没有不说话的。彼此间的相谈,说话的技巧,固然很要紧,态度的诚恳,容貌的和善,尤为要紧。说些不三不四,言不及义的话,或说粗恶以及使人难堪的话,固然要不得,就是以虚伪的态度,高傲的容貌,对人说话,同样要不得。菩萨化度众生,从来不说无意义的话,不论是说世间的道理,或说出世的道理,总是出于善意的,总是为益众生的,而其说话的真诚以及爱护众生的一片慈意,溢于言表,所以众生听了,自然深受感动,而愿随顺修学。说话虽很简单,而且人人会说,但如不是出于诚意,一句话说出来,很可能使人感到,如三百予刺心。因一言而得罪众人的,在这世间是很多的,所以说话要特别小心谨慎。菩萨深深的了解这点,所以不论在什么场所说话,决不说出使人难堪或启人邪思的话,因而说的都是爱语。但此所谓爱语,并不是专门说些令众生欢喜的话,主要还是说的策发众生向上向善的有义语!
  (3)利行:菩萨教化众生,不但只是对他说说佛法的好处,主要还是希望众生照着佛法去行,使之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如此,那就不论对他要说什么,或者要他去做什么,都要能够适合实际的情形,令其依照你所说的去做,确确实实的在佛法中增长功德善根,乃至获得生命的自由解脱,这才可以说是尽了度生的能事!「所以凡是不合需要,不是他所希望,不是他所能作的,虽是善法善事,也常会使他离心」。所以利行亦为度生的重要方便。
  (4)同事:佛法不是专门说来要人怎样怎样的,而是自己一定也要同样去做的,如果说了自己不做,别人怎么会得信你?中国说的同甘共苦,就是佛法同事精神!最具体的表现这个的,如经中说的「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或如维摩居士那样的:「若在长者,长者中尊,为说胜法;若在居士,居士中尊,断其贪着;若在剎利,剎利中尊,教以忍辱;若在婆罗门,婆罗门中尊,除其我慢;若在大臣,大臣中尊,教以正法;若在王子,王子中尊,示以忠孝」。总之,菩萨做种种救人救世的事业,必须要能处在广大社会群中,与广大的社会群打成一片,他是做什么的,我也同他一样的做什么,而且起着带头作用,使他对你生起敬仰,自然而然的跟着你一起做,是为同事。假使事事要人去做,而自己躲在后面享受,说要利益众生,那是不可能的!
  如上所说,我们知道:小乘所修的行门,是以自己为主的,大乘则以利他为主,从利他中来完成自利,这是大小乘的不同点。
  三、得果不同:佛法认为,人生在世,不论做什么,都有其结果。大小乘所修的行门既然不同,而其所得的结果亦异,这是一定的道理。依于通常所说,大家都知道的,小乘的极果是阿罗汉,大乘的极果是无上正等觉。佛世时的声闻圣者,亦都自认自己所证,不及佛的究竟圆满。关于这个证果不同,经论本有很多说明的,现在且依解深密经如来成所作事品,文殊师利与佛对这问答,来向诸位作一极简单的介绍。
  成佛或证罗汉,都是有所舍有所得的,依唯识学说:声闻行者,只能舍烦恼障得涅盘果;大乘行者却是具舍二障得二大转依果,就是舍烦恼障得大涅盘果,舍所知障得大菩提果。从所舍所得方面看,似乎没有什么大的不同,但事实上佛果与二乘果是有很大不同的。因此,文殊特别为这提出来请问佛陀说:「世尊!你所得的转依名为法身,固没问题,但声闻、独觉所得的转依,是不是也可名为法身呢」?这实在是值得提出来问的一个问题。
  佛陀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很干脆的说:「我与二乘虽同样的是得转依,但二乘的转依,只可说为解脱身,不得名为法身,转依而得名为法身的,唯佛与佛」。在这里,我们先将身字解释一下:身是积聚的意思,虽说凡夫、二乘、佛陀各有其身,但佛的法身是无量大功德聚,二乘的解脱身是无漏的五分法聚,凡夫的肉身是大苦阴聚。「二乘转依所以名解脱而不名法身者,从消极方面说,是由于没有大悲愿力,从积极方面说,是由于缺乏无量清净功德。因此,他的转依,只能舍烦恼障,离分段生死,得解脱身;不能舍所知障,离变易生死,得清净法身」。
  根据上面分析,「知道佛与二乘,有平等的一面,也有差别的一面;从其平等一面看,三乘同破人我执,同证我空理,同断烦恼障,同出离生死,同一解脱味,同得解脱身,所以经中常说三乘平等平等……甚至根据这平等的意趣,说小乘的四果名阿罗汉,大乘的佛果也名阿罗汉。从其差别的一面看,就是如来具有法身,二乘不具法身,由这法身的有无,说有三乘的差别……其不同的差别点,就是如来具有无量殊胜的功德,二乘不具这些功德」。果德的不同,由于修行的不同,修行的不同,由于发心的不同,所以大小乘虽同样的是佛法,但彼此间的差异,是不容我们否认的。三 结 说
  大小乘的问题,在中国是没有什么诤论的,虽大乘者说小乘不究竟,但从来没有人否认大乘,可是在南北传的佛教方面,彼此的观点,无疑是有距离的。不过我的意思,与其否定大乘,不如接近大乘,看看大小乘是不是有沟通的可能,一味的拒绝不是办法!因为这个问题,有关世界佛法的联谊,所以我特提出来谈谈,并且从三方面指出大小乘的不同所在!依我的愚见,大乘的利济人群以及一切众生,是契合佛陀出世精神的,所以我热忱的希望诸位多多的研究大乘佛法,奉行大乘佛法,弘扬大乘佛法,使佛陀的精神永远留在人间,以至于自己到达如佛一样的成佛!

 
 
 
前五篇文章

弘赞法华传(1)

弘赞法华传(2)

唐密早晚课三皈依礼式

供养的意义及种类

唐密祖师墓塔觐踪

 

后五篇文章

天台唯心说的探索

印顺导师对变质禅法之批判及对禅宗之肯定

大乘禅波罗蜜‘止观法要’之抉择── 新世纪的新禅学刍议

瑜伽禅观

自性与自性见的演变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