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无我是佛法的核心主题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无我是佛法的核心主题

  林崇安老师讲述
  释迦佛在阿含经中到处宣说无我,但是无我是什么意思呢?释尊入灭后,经过部派佛教的时期,有十八部或二十部派,相互之间,对于无我的意义产生不同的见解和争论,一直到公元一百五十年,还是争论不休,此时龙树菩萨出世,他深入佛法的义理,并体证无我的真正意义,著作出中论,将外道和部派佛教,对无我的错误见解厘清,所以在中论最大的贡献,是破除离蕴我、即蕴我、实质有我、不可言说我、真实有、自性有,这几个都是要破的对象。
  所破的我,分成四个层次来说明:
  【一、破离蕴我】
  有的人认为,我们的身心五蕴背后有个「我」,这个我像是主人,色、受、想、行、识像是仆人,供主人指挥使用,这种的我,是身心之外一个自主的我,称之为「离蕴我」,这种离蕴我,又称做「常一自在我」。
  当我们在禅修时,首先修出「奢摩他」,得到稳定的心,而后就要修「毗婆舍那」来观察五蕴。首先要观察出在自己五蕴之外,没有离蕴的我,观察出在身心之外没有独立自在的我,称之为「常一自在我空」。
  【二、破即蕴我、实质有我】
  有的人认为,身心五蕴就是我,或者把心当做我,并且认为我是实质有,有实质材料,在生死中做业,并承担果报,这种的我,就是「即蕴我」、「实质有我」。有的人认为,我不是五蕴,也不是在五蕴之外,称之为「不可言说我」,又认为这我是实质有,有实质材料。推就下来,这「不可言说我」,其实还是属于「即蕴我」。
  另一方面,若「不可言说我」是实质有,则必是即蕴或离蕴二者之一;若不是即蕴或离蕴二者之一,则必不是实质有。由此可以推知,若坚持「不可言说我」是非即蕴、非离蕴,则这个我必不是实质有,而是安立有(安立有=假名有=假有)。
  在禅修时,我们要观察出没有即蕴我,人只是依于五蕴而安立,是「安立有」而不是「实质有」。人不是独立自主的实质有,称之为「自立实质有空」,这就是中观宗应成派所说的「粗品人无我」。
  【三、破真实有的我】
  有的人认为,人和身心五蕴都是真实存在,这意思是说,都是表里如一,这种见解是「粗品的法我」。
  在禅修时,我们要观察出人或五蕴,都是「以心增上安立」,这意思是说,我们在观察时,都有主观的色彩加到对象上,因而所看到的,按实际的,也就是表里不如一,所以不是真实存在,称之为「真实有空」或「谛空」,这就是中观宗应成派所说的「粗品法无我」,在自续派是「细品的法无我」。
  【四、破自性有】
  有的人认为,人或五蕴都是从自方存在,都是自性有,都是自相有,这种见解,就是「细品的法我」。
  禅修时,我们要观察出人或五蕴,都是唯以分别安立,这意思是说,观察时,除了主观的色彩之外,在观察过程当中,还影响到所观察的对象,如我和五蕴,观察到人不是从自方存在,不是自相有、自相有这个,就是应成派的「细品人无我」。
  观察到五蕴不是从自方存在,不是自相有,自相有这个,就是应成派「细品的法无我」
  所以在禅修过程中,由粗品到细品,一路观察到最细的无我,这样禅修才算圆满,必须观察体证到最细的无我,才能真正拔除无明烦恼。
  以上共有四个层次,观察到第三层次时,就像除草未除根,必须达到第四层次,才是彻底的拔根,这个根就是我们俱生的无始无明。

 
 
 
前五篇文章

大乘三系的商榷 (摘自‘无诤之辩’ )

无我与往生

自性与自性见的演变

瑜伽禅观

大乘禅波罗蜜‘止观法要’之抉择── 新世纪的新禅学刍议

 

后五篇文章

大学院校禅修教学之理念与方法

缘起无我的现观

云南的南传上座部佛教

禅宗的语录和公案

洞山良价、曹山本寂和曹洞宗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