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大乘三系的商榷 (摘自‘无诤之辩’ )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大乘三系的商榷 (摘自‘无诤之辩’ )
  印顺导师
  大乘三系,即性空唯名论,虚妄唯识论,真常唯心论,创说于民国三十年。我说此三论的意趣......是:凡是圆满的大乘宗派,必有圆满的安立。一、由于惑业而生死流转,到底依于什么而有流转的可能。二、由于修证而得大菩提,到底依于什么而有修证的可能。这二者,有著相关性,不能病在这里,药在那边(念佛、持律、习禅,都是大乘所共有的行门。著重某一行持,在印度是不成宗派的)。著重这一意义去研求时,发现大乘经论宗派的不同说明,有著所宗所依的核心不同。如把握这一基本法则,核心的根本事实,那对于大乘三宗的理解,便能以简驭繁,纲举目张。我对大乘三系的分别,重心在此。
  怎样来分别三系
  现在,先声明大乘三系的意趣......。
  一、性空唯名论:依‘般若’等经,龙树、提婆、清辨、月称等论而安立。依这一系说,一切法无自性说,为最根本而最心要的。离却性空,生灭无常,不外是断见。真常,更是神我的别名。惟有从性空中,贯彻常与无常,才能契三法印即一法印,安立佛法,开显佛法的深奥。
  性空,“非作用空无之义”。依中观者说,现证法空性,虽都无所取(与唯识者根本智证大同),而实不破坏一切。所以“毕竟空中不碍生死”,“不坏假名而说实相”。这点,不曾为问者所注意,所以说:“性空则一法不立矣”。“性空,而又何所谓唯名耶”。不知道,性空不但不破坏一切法,反而一切法由性空而能成立。龙树说:“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若谁有此空,彼有一切义。若谁无空性,彼一切非有”。性空不是什么都没有,反而能善巧安立一切,此为中观学者唯一的特义。
  因为无自性,所以从缘而起;如有自性,即不成缘起,这是中观者所常说的。缘起是没有自性(空)的缘起,也就是假名的缘起。因众生无始以来,无明所蔽,不达缘起的假名即空,执著自性有,自相有,便是生死根本。所以说:“诸法无所有,如是有,如是无所有,愚夫不知,名为无明”。如依缘起假名而达无自性空,即得解脱。所以说:“离三解脱门,无道无果”。提婆称此为:“无二寂静门”。
  生死流转的惑业苦事,生死还灭的涅槃如来事,如执有自性,即是什么也不能成立的,如‘中论’等广破。反之,“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三宝、四谛,世出世法,一切都能善巧安立,决非破坏因果染净(不空论者,是误以为是破坏的)。由于性空而有修有证,如说:“以一切法不可得故,乘是摩诃衍,出三界,至萨婆若”。
  性空是不碍缘起的,缘起的即但是假名,这又是中观的特义。唯识者析别为假名有的(遍计所执性),自相有的(依他起性)二类。中观者的世俗安立,虽有正倒二类,但都是假名有(即是无自性的)。如说:“云何不坏假名而说诸法相?......如佛所说,诸法但假名”。所以,“以世间名字故有知有得(证),世间名字故有须陀洹乃至阿罗汉、辟支佛、诸佛,第一实义中无知无得,无须陀洹乃至无佛。......六道别异,亦世间名字故有,非以第一义。......第一实义中,无业无报,无生无灭,无染无净”。世间名字故有,是说:染净因果,凡圣迷悟,这一切,惟有世俗名言识(通后得智)所得的假名;如以正理观察而求自性有,自相有法(胜义有),即都不可得。如以为非假名有,经过智慧的抉择,完全不能成立。经说“唯名,唯表,唯假施设”。假名,梵语本为假施设义。不由自性自相而有,依于因缘观待,现为如幻如化的假有。假名有,并非说实有此名,是说“如是一切,但以名字故说。是诸名字,亦不生不灭,非内非外非中间住”。问者疑为“唯名之执实说”,出于误会。此绝无自性的但有假名,在世谛中法相条然,所以“名假施设(名句),受假施设(如人如柱),法假施设(如十八界),应当学”。
  其他学派,除假名有外,别有自相或自性有的,才依以成立一切。唯有中观者,在法法性空的基点,宣说一切但有假名,所以以“唯名”来表示他。至于即空即假的空有无碍,都是依此而成立,而通达。
  二、虚妄唯识论:唯识,大家都同意,不消多说。这是弥勒、无著、世亲以来的大流。何以立名为虚妄?这并非抹煞法相唯识,而是从另一角度来说。也不是遵从安慧及‘中边论’意,而是唯识学的通义。
  唯识学,于三性中,著重依他起性,说依他起是实有唯事。依他是自相有,不是假名有;假名有是无自性的,空的--遍计所执性,这不是因果法,不能安立世出世间因果。依他起性是有为生灭(无常)的,不是无为真常法;圆成实是空性,是不生灭的无为性,平等性,不能依此而立染净因果。所以,惟有有为生灭的依他起性,才有成立染净因果可能。这是不可不有的,没有就一切都不成立。如说:“彼于虚假处所实有唯事(依他),拨为非有。......彼于真实及以虚假,二种俱谤”。“若无依他起,圆成实亦无;一切种若无,恒时无染净”。
  依他起性是染净依,在宗归唯识时,依他起即虚妄分别的心心所法。依此说三性,即“虚妄分别有,于此二都无;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也即是“境故,分别故,为二空故说”。依他起有,等于说内识是有;遍计性空,等于说外境是无。唯识无境与三性有空,是这样的一致。
  心心所法中,阿赖耶识是根本依,所知依,这是种现熏生,心境缘起,随染转净的枢纽。而阿赖耶识是有漏有为生灭的妄识(不一定是妄执);玄奘所传的护法唯识,也确切如此。有有漏的杂染(虚妄),才能说到无漏的清净。引生无漏清净现行的种子,不论是本有、新熏,虽不是赖耶自性所摄,也还是依附阿赖耶识而转。著重虚妄的依他起性--识而成立一切,岂非是唯识宗的通义。
  我不是不知道,识通于不虚妄,依他通于清净,但总是依虚妄分别识为本,安立染净因果,依此而明唯识。如“无始时来界”颂,本可作如来藏释,但奘译的‘摄大乘论释’,‘成唯识论’,还著重于虚妄杂染的识种。
  三、真常唯心论:这是依宣说如来藏,如来界,常住真心,大般涅槃等一分大乘经而立;摄得‘起信论’。这是把握真常为法本的,与性空唯名论不同:“空者,即是遍计所执性”(与唯识学同),这是不可依据而成立染净因果的。又与虚妄唯识论不同:生灭无常,不能成立染净因果。因为,“譬如破瓶不作瓶事,譬如焦芽不作芽事。如是若阴界入,已灭今灭当灭,自心妄想见,无因故”。明白的说:如真的刹那灭了,染净缚脱就都不能成立。所以,“七识,不流转,不受苦乐,非涅槃因”。为什么不是?只因为“其余诸识,有生有灭,意意识等,念念有七”。有生有灭,七识所以不成流转涅槃的因依,难道阿赖耶识有生有灭,就可以成立吗?当然不会的。这非真常不可,惟有“离无常过”的如来藏,真常清净,才有可能。所以说:“如来藏是依,是持,是建立。依如来藏故有生死,依如来藏证得涅槃”。如来藏是真常本净的,但无始以来,为“若离若脱若异一切烦恼藏所覆”(或说“阴界入所覆”,“贪嗔痴所污”等)。这是说,有与如来藏不相合的有为杂染熏习,无始以来依如来藏而现有杂染生死。所以如来藏“离有为相”,而“变现诸趣,犹如伎儿”。‘楞严经’总是说“如来藏藏识”,不但说藏识,与唯识学不同,应从此处去理解。此真常的如来藏,有“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异不思议佛法”。‘楞严经’也说:“有漏习气刹那,无漏习气非刹那”。如来藏性具无漏非刹那的功德,为无漏功德因,所以是涅槃依。成佛,也只是如来藏出缠,无漏净能的圆满显发而已。
  真常论,也可能不唯心。但真常大乘一致的倾向,是“自性清净心”,“常住真心”,“如来藏心”,“如来藏藏识”等。本净真性,总持于心性;以此真常心为依而有生死、涅槃事,为流转、还灭的主体,所以称之为真常唯心论。
  问者说:“此心指圣者言,指凡夫言,抑指圣凡二者言”。我的解答是:这是在凡不减,在圣不增,无分于凡圣的真常心体。也许唯识学者不以为然,而真常唯心论者,却确以为如此。真常唯心论如此说,唯识与性空者不如此说,这当然可“以之而判教系”。
  ‘成佛之道’偈颂背诵
  自举办背诵‘成佛之道’偈颂以来,已有十人报名,上周新泽西州陈文强居士已完成验收,获赠‘妙云集’一套,为目前第二位完成背诵者。欢迎踊跃报名参加。

 
 
 
前五篇文章

无我与往生

自性与自性见的演变

瑜伽禅观

大乘禅波罗蜜‘止观法要’之抉择── 新世纪的新禅学刍议

印顺导师对变质禅法之批判及对禅宗之肯定

 

后五篇文章

无我是佛法的核心主题

大学院校禅修教学之理念与方法

缘起无我的现观

云南的南传上座部佛教

禅宗的语录和公案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