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楚山紹琦禅师事迹考略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楚山紹琦禅师事迹考略
  杨耀坤
  摘 要: 楚山绍琦禅师是明代中叶著名的临济宗禅师,而有关记载互有差异,又古地山名不易为一般人所知,故略作考释,以明其主要生平事迹。
  关键詞:: 楚山绍琦 天柱 投子 天成寺 石经寺
  作 者:杨耀坤,男,1937年生,四川西昌人,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治魏晋南北朝史兼及中国古代佛教史。
  楚山绍琦禅师是明代中叶著名的临济宗禅师,成都府崇庆州唐安(今四川崇州市内)人 ,俗姓雷,生于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 ,八岁入乡学,天资聪颖,“不假师授而知诵” ,次年,其父去世,遂弃学出家,从玄极通禅师学法。《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13《楚山琦禅师》云:
  通爱之,与语辄终日,每至节要处,不敢犯其词。(琦)乃跪请益。 通 叹曰:“子根性太利。”琦愕然曰:“木偶人可入道耶?”通笑曰:“入道须是木偶人始得。”琦愤而趋出,益疑之。经昼夜,遂振衣起曰:“吾师岂欺我哉?”复入,剖 于通前。通独以掌反复示之。(琦)不领,遂背去,遍参知识,俱不得意,闻无际悟和尚居普州之东林。东林禅风,腰包到者即授,曲折流辈窃非之。琦故往扣焉。
  明初之普州,即今四川安岳县 。东林,即安岳县北之东林山 。无际禅师是当时 “名重于蜀而闻于四方”的禅师 。曾受朝廷征召至京都,被尊为宗师 。楚山绍琦往见无际禅师得法后,又出游数年。袾宏《皇明名僧辑略•楚山琦禅师》云:
  最后谒东普无际和尚,得法。正统六年,再见东普。普问:“子数年 来住在何处?”曰:“我所住廓然无定在。”普曰:“汝有何所得?”曰:“本自无失,何得之有?”普曰“莫不是学得来者?”曰:“一法不有,学自何来?”普曰:“汝落空耶?”曰:“我尚非我,谁落谁空?”普曰:“毕竟事若何?”曰“水浅石出,雨霁云收。”普曰:“莫乱道。只如佛祖来也不许。纵尔橫呑藏教,现百千神通,到这里更是不许。”曰:“和尚虽是把断要津,其奈劳神不易。”普曰:“克家须是破家儿,恁么干蛊也省力。”既退,至晚复召入诘之曰:“汝将平昔次第发明处告我。”楚山悉具以对。普曰:“还我无字意来。”曰:“这僧问处偏多事,赵老何曾涉所思?信口一言都吐露,翻成特地使人疑。”普曰:“如何是汝不疑处?”曰:“青山绿水,燕语莺啼,历历分明,更疑何事?”普曰:“未在,更道。”曰:“头顶虚空,脚踏实地。”普召弟子,鸣钟集众,取袈裟、拂子以授楚山。
  楚山绍琦得无际禅师传授后,“去游诸名山,历参象教,挂锡於简北天成寺。……景泰初,自锦江泛舟出峡,蕲阳荆王、江夏王闻其名,亦礼遇之” 。不久,到了同安驿(今安徽安市西南),“游石屋寺三祖古刹” 。至景泰三年(1452年),到了金陵(今江苏南京市),拜访了月溪、海舟等禅师 。其后便出住安庆府潜山县之天柱山(今安徽潜山县天柱山,古又称皖山、潜山) 。《继灯录》卷6《东林悟禅师法嗣》谓楚山绍琦禅师:
  后居天柱。僧问:“如何是天柱境?”师曰:“涧阔云归晚,山高日出迟。”曰:“如何是境中人?”师曰:“额下眉遮眼,腮边耳搭肩。”曰:“如何是天柱家风?”师曰:“云甑炊松粉,冰铛煮月团。”曰:“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海神撒出夜明珠。”曰:“学人不会?”师曰:“文殊失却玻璃盏。”曰:“如何是佛?”师曰:“生铁称槌(锤)。”曰:“如何是法?”师曰:“石头土块。”曰:“如何是僧?”师曰:“黑漆拄杖。”曰:“不涉寒暑者是甚么人?”师曰:“为汝道了也,汝还识否?”僧拟对,师咄曰:“拟心即乖,开口便错,眨得眼来,错过了了也。”曰:“原来恁么地近那!”师曰:“汝见个甚么道理?”曰:“面目分明,当机不露。”师震威一喝,僧当下豁然。
  至明景泰六年(1455年) ,楚山绍琦禅师便迁住桐城县北之投子山 。《五灯全书》卷59《东普悟禅师法嗣》谓楚山绍琦禅师:
  景泰乙亥,迁投子。上堂,僧问:“远离皖山,来据投子,海众临筵,请师祝圣。”师曰:“鼎内长生篆,峰头不老松。”曰:“祝圣已蒙师的旨,投子家风事若何?”师曰:“提瓶穿市过,不是卖油翁。”曰:“只如祖师道,不许夜行,投明须至,还端的也无?”师曰:“虽然眼里有筋,争奈舌头无骨。”曰:“赵州道我早猴白,渠更猴黑,意作么生?” 师曰:“不因弓矢尽,未肯竖降旗。”问:“和尚今日升座说法,未审有何祥瑞?”师曰:“麒麟步骤丹霄外,优钵华开烈焰中。”曰:“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雪消山顶露,风过树头摇。”问:“宝剑未出匣时如何?” 师曰:“神号鬼哭。”曰:“出匣后如何?”师曰:“佛祖呑声。”曰:“出与未出时如何?”师曰:“无须锁子两头摇。”僧提起坐具,师便喝,僧拟议,师便打。乃曰:“毒蛇头上揩痒,猛虎口里橫身,也须是恁般人始得。适来者(这)僧,大似一员战将,敢来者里,夺鼓攙旗,异乎龙头蛇尾,死在棒下;若转身活路,自然不犯锋鋩。所以道:弄蛇须是弄蛇手,不会弄蛇蛇咬杀。”复举法灯,开堂日,盖为清凉老人有未了公案,话毕。师曰:“大凡宗师出世,先要拈出己见,然后方可定断古今。看他法灯,如此作略,美则美矣,了则未了。幻叟(按楚山字幻叟)今日亦为蚕骨老人(按无际又号蚕骨)有未了公案,出来为渠了却。若有问‘蚕骨老人有甚不了公案’?应声便喝,眼目定动,连棒打出,大众山僧恁么提持?且道,与法灯用处,还有优劣也无?若缁素得出,许他是个同参。” 上堂,拈拄杖曰:“只者些子誵,讹多少师僧到这里,开口不得,思量不及,举扬不出。即今落在山僧手里,橫也由我,竖也由我,提起放下,卷舒杀活,总由我。” 以拄杖空中点一点曰:“正当恁么时,从上佛祖、天下老和尚到者里,只得乞命有分。众中莫有为佛祖出气者么?”良久,卓拄杖一下曰:“戳瞎金刚正眼,靠倒空王宝座。汝等诸人,讨什么碗!”便下座上堂 ,众集,师敛衣就座,良久,曰:”大众分明记取。便下座示众:“选佛场开定祖机,辨明邪正在钳锤,禹门浪暖风雷动,正是鱼龙变化时。众中莫有冲波激浪者么!”良久,以拂子打圆相曰:“机先一著,觌面全提。”击禅床一下曰:“句外一言,和声揭露,不许停思顾佇,那容拟议分疏,眨得眼来,剑去久矣,纵饶佛祖到来,也只攅眉有分。何故?盖为非言路可通,非心识可测。若是英俊衲僧,向未举以前,便当点首一笑,犹较些子。近世人心不古,学者不务真参实悟,惟是接响承虚,以学识依通为悟明,穿凿机缘为参究,破坏律仪为解脱,夤缘据位为出世。以致祖风彫弊,魔说炽然,塞佛祖之坦途,瞽人天之正眼,使吾祖教外别传之道,于斯委地。大觉世尊,于二千年外,早已识得众生心病,预设多方,曲垂规则。故曰:‘末世众生,希望成道,无令求悟,惟益多闻,增长我见。’又曰:‘众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开悟。’所以结制安居,克期取证,过三期日,随往无碍,故知解结之有时也。诸大德,于九十日中,还曾证悟也无?已悟者且置勿论,如或未悟,则此一期又是虚丧了也。若是真正道流,以十方法界,为圆觉期场,无论百日千日,结制解制,但以举起话头为始,一年不悟参一年,十年不悟参十年,乃至二十年三十年,尽平生不悟,决定不移此志,直要见个彻头彻尾,真实究竟处,方是放参之日,所谓一念万年,岂虚语哉!”竖起拂子曰:“诸大德还知落处么?幻叟今日不辞饶舌,更为诸人下个注脚:猛火铸成金弹子,当机揑碎又浑囵,等闲得失俱拈却,风送潮音出海门。” 师到菜园见冬瓜,问园头:“者个无口,因甚长得如许大?”头曰:“某甲不曾怠惰一时。”师曰:“主人公还替你出些力气也无?”头曰:“全承渠力。”师曰:“请来与老僧相见。”头便礼拜。师曰:“者犹是奴儿婢子在。”头转身拈篾缚架。师乃呵呵大笑,回顾侍者曰:“菜园里有虫。”性空首座请益蒙山三头语曰:“蟭螟虫吸干沧海,鱼龙蝦蟹向何处安身立命?”师曰:“长安路上金毛臥。”曰:“水母飞上色究竟天,入摩醯眼里作舞,因甚不见?”师曰:“五凤楼前铁马嘶。”曰:“莲湖桥一切人直指,明眼人因甚落井?”师曰:“明月照见夜行人。”曰:“请师颂出。”师曰:“好与痛棒。”曰:“棒则甘领,颂则乞师不吝。”师乃大笑,颂曰:“当机把断圣凡津,拟议知渠屈未伸,欲识蒙山端的旨,垂钩意在钓金鳞。”天顺丁丑,由匡庐归蜀,韩都侯于方山建云峰寺,迎师住持。
  天顺丁丑,即明英宗天顺元年(1457年)。匡庐,即江西庐山 。大概楚山绍琦从安徽投子归蜀,沿长江而上,至江西九江又曾上过庐山。《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13《楚山琦禅师》云:“后主成都之天成寺,裔叶翻茂,为大振焉。”故《继灯录》卷6《东林悟禅师法嗣》、《五灯会元续略》卷3上《东林悟禅师法嗣》皆称楚山绍琦为“成都府东山天成寺”禅师。《锦江禅灯录》卷8《东林悟法嗣》又称楚山绍琦为“简州天成寺”禅师。因明清之简州(今四川简阳市),皆属成都府,天成寺当时在简州境内。咸丰《简州志》卷3《地舆志•寺观》云:“石经寺,州北五十里,即明天成寺,楚山禅师挂锡於此。”而从成都府之方位言,天成寺则在东山。同治《重修成都县志》卷首《图考》将东山标于省城与油子河之东龙泉山之西,即今石经寺所在之位置。关于天成寺改名为石经寺,民国《简 阳县志》卷3《舆地篇•名胜》有云:“按张茂松《续刋石经序》云:石经寺,古天成寺。国朝乾隆三十二年,州牧宋思仁游寺有感,送石刊《金刚经》一部至寺,因名。”按此说尚可商榷,因雍正《四川通志》已有石经寺之称,不得乾隆三十二年始改。雍正《四川通志》卷28《寺观》成都府简州云:“石经寺,在州北五十里。明正德间,楚山和尚圆寂于此。明末,贼三举火三熄,遂骇散去。”则石经寺之称,应在雍正前或雍正时。
  咸丰《简州志》卷8《人物志》谓楚山绍琦禅师“自吴还蜀,仍居天成寺,定王闻之,为出金增修寺宇、宝相,於是庄严寺成。定王薨,和王嗣,命师大建道场”。民国《简阳县志》卷13《士女篇•仙释楚山传》亦同。按《明史》之记载,“定王闻之”、“定王薨”应作“和王闻之”、“和王薨”,“和王嗣”应作“定王嗣”。《明史》卷101《诸王世表》及卷117《蜀献王椿传》均谓蜀和王初封为保宁王,宣德九年(1434年)其侄蜀嬉王死而无子,宣得十年进封为蜀王,天顺五年(1461年)卒。蜀定王乃和王之子,天顺七年袭封为蜀王,同年卒。再从民国《简阳县志》所附楚山绍琦禅师与蜀和王、蜀定王之诗看,也应和王在前,定王在后。民国《简阳县志》附《简阳县诗文存稿》卷一载楚山《进谢蜀和王殿下》云:
  召见彤庭沐宠光,衲衣何幸近天香。琪花瑶草殊凡境,玉殿琼楼越净方。藩屏圣明齐日月,赞扬佛化固金汤。深惭林下无由报,愿祝尧年一瓣香。
  又载楚山《蜀主定王薨世》云:
  龙出神渊又入渊,君临一国共称贤。寒冰已化还为人,明月虽沉不离天。遥想鸾舆音杳杳,空瞻燕寝思绵绵。山僧林下沾恩久,追慕无穷胜往年。
  由此二诗亦可见蜀和王、定王对楚山禅师之礼敬、对佛教之尊重以及楚山禅师对二王之感谢与怀念。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13《楚山琦禅师》又谓楚山绍琦禅师:
  后主成都之天成寺,裔叶翻茂,为大振焉。得其法者又十六人。有祖玠侍者,齿最少,号珪庵,事琦甚谨,丛林惮其严厉,敬其慧识,以香林远方之。一日,童子进茶。琦啜罢,顾童子曰:“人道 汝憨耶!”玠曰:“他亦有乖处。”琦曰:“何以见得?”玠呼接盏,童子近前。琦曰:“道得即还你。”无对。琦乃顾玠,玠曰:“只者无言语处,不隔纤毫。”琦曰:“因甚道不得?”玠呼童子:“何不问訉!”童子问訉。琦度盏,童子接之,珍重而去。玠曰:“道他无语得么?”琦曰:“只如者童子,恁么端的是无明使然耶,法性如是耶?”曰:“迷是积劫无明,了则本来佛性。”琦曰:“恁么他是知有,是不知有?”曰:“他若知有,则为不迷。因不知有,番为隔碍。”琦曰:“子还有知也无?”曰:“祖玠不知有。”曰:“既不知有,何以知宗?”玠曰:“圣人若知,即同凡夫。凡夫若知,则同圣人。”曰:“子看老僧是知不否?”玠曰:“临机大用,举必全真。说甚知有不知有。”曰:“只如老僧,即今一语一默,剖析是非,分别名相处,与适来童子,见识是同是别?”玠曰:“择法智眼,无作妙用,体性虽同,用处悬隔。”曰:“既云择法,安能无作乎?”玠曰:“智照非识,妙用非有。用既非用,作亦非作。虽分别,实无分别之能也。”曰:“今对万法,境相差殊,一一明了,不具分别可乎?”玠曰:“教不云乎:如我按指,海印发光,圆明了知,不由心念。”琦曰:“善哉!可谓鹅王择乳矣。”未几,玠膺疾,琦下视之,值心上座在侧。琦因问曰:“如何是心?”玠曰:“开口不容情。”曰:“未在!”玠顾心曰:“何不作礼!”心便珍重玠曰:“呈似了也。”曰:“子既如是,不能觌体颂出乎?”玠对曰:“祖师心印若为传,有语分明不在言,能向机前亲领得,海门撑出钓鱼船”琦曰:“珍调四大,饶益将来。”一日,玠疾革,作呻吟声。琦问曰:“子平日得力句,到此还用得著么?”对曰:“用得着。”曰:“既用得着,叫苦作么?”曰:“痛则叫,痒则笑。”琦曰:“叫与笑者复是阿誰?”曰:“四大无我,叫者亦非真,寂体中实无受者。”琦曰:“主人公即今在甚么处?”曰:“秋风不扇,桂蕊飘香。”琦曰:“恁么则遍界绝遮藏也。”曰:“有眼觑不见。”琦曰:“只如三寸,气消时向甚处安身立命?”对曰:“雨过天晴,青山依旧。”曰:“从今 别后,再得相见否?”对曰:“旷劫不违,今何有间?”曰:“子不病耶?”对曰:“病与不病,总不相干。”琦执玠手曰:“此是甚么?”玠曰:“是祖玠手。”曰:“祖玠是谁?”曰:“玠固非我,亦不离我”琦乃叹曰:“善哉!妙契无生,彻证真常,子虽妙年,死亦何憾!”玠遂合爪谢,曰:“与祖玠趱将龛子来。”琦命舁龛至。玠顾左右曰:“吾当行矣。”整衣龛坐化去 。玠化后,天成之话大行。时蜀多义学,互以胜劣相比量,琦一以心宗揭之,而小大俱圆。有问:“祖师西来意。”则答曰:“海神撒出夜明珠。”又问:“祖师西来意。”曰:“雪消山顶露,风过树头摇。”又问:“如何是直指事?”答曰:“玉栏杆上石狮子,红藕花间白鹭鸶。”又问:“如何是摩醯正眼?”琦喝之。又问:“不涉寒暑是什么人?”琦亦喝之。琦爱以无字问僧。有对曰:“风吹秋月冷,雪压老梅寒。”又僧对曰:“出匣吹毛剑,寒光射斗牛。”又对曰:“无孔铁锤当面掷。”琦皆喜之。后示疾,诸山讯候。有进曰:“和尚还有不了公案么?”琦展掌曰:“会么?”拟对,琦喝住曰:“今年今日,推车拄壁,撞倒虚空,青天霹雳。阿呵呵!泥牛吞却老龙珠,澄澄性海沤花息。”瞑目而寂,时成化九年三月望日也。
  咸丰《简州志》卷8《人物志》对楚山绍琦禅师之圆寂,更有如下较详之记载:
  (楚山禅师归天成寺后)复于寺后丹崖构栖幻庵,以为栖息所。成化九年一日,召大众嘱云:“吾命将终。吾之去也,所谓游戏生死,翱翔空际,垂手世尘,栖心泉石,啸傲烟霞,坐忘朝夕,念念真如,尘尘净域,信手推开不二门,空王殿上无知识。”众请留。慈念曰:“风宵病叶,雨夜残花。”请津送之礼。曰:“梦影沤花个幻身,坏来总是一堆尘。些儿血气权和聚,多少迷人错认真。”又云:“今年今日,推车拄壁,撞倒虚空,青天霹雳。呵呵呵!泥牛吞却老龙珠,澄澄性海沤花息。”言讫坐化。
  关于楚山绍琦禅师的圆寂时间,《继灯录》卷6《东林悟禅师法嗣》亦谓楚山绍琦禅师于“成化九年三月十五日示微疾,……遂安详而逝”。《五灯全书》卷59《东普悟禅师法嗣》亦谓楚山绍琦禅师于“宪宗成化癸巳三月望,示微疾,……泊然而逝,世寿七十,僧腊六十一”。成化癸巳,亦即成化九年(1473年)。而雍正《四川通志》卷28《寺观》成都府简州云:“石经寺,在州北五十里。明正德间楚山和尚圆寂于此。明末,贼三举火三熄,遂骇散去。”嘉庆《四川通志》亦同。咸丰《简州志》卷3《地舆志•寺观》云:“石经寺,州北五十里,即明天成寺,楚山禅师挂锡於此。”故民国《简阳县志》卷3《舆地篇•名胜》又云:“石经寺,州西北六十里。明楚山禅师挂锡於此。本乾隆《志》。按咸丰《志》云,即明天成寺。雍正、嘉庆两《通志》云:明正德间,楚山和尚圆寂于此。明末,贼三举火三熄,遂駭而去。”按正德,明武宗年号,凡十六年,即公元1506年-1521年。而雍正《四川通志》等仅云“明正德间”,无具体年月日,显然不可靠,又与上述《继灯录》等三种明末清初之著作相乖违,不可据。
  咸丰《简州志》卷8《人物志》谓楚山绍琦受东普无际禅师传授后,“去游诸名山,历参象教,挂锡于简北天成寺,即今石经寺几三十载,蜀定王恒召见(此定王亦应作和王,说见上)”。此近三十年的时间,是指楚山绍琦禅师两度住天成寺的时间,非谓最后于天顺元年(1457年)归蜀住天成寺的时间。楚山绍琦禅师为僧六十一年,在天成寺就近三十年,是他传道最长的时期。
  《补续高僧传》卷15《楚山琦传》云:“绍琦字楚山,唐安雷氏子。”《卍续藏经》第147册《继灯录》卷6《东林悟禅师法嗣》亦云:“成都府东山天成寺绍琦禅师,唐安雷氏子。”《卍续藏经》第144册《皇明名僧辑略•楚山琦禅师•行实》亦云:“师讳绍琦,楚山其字也,姓雷,唐安人。”此外,《卍续藏经》第138册《五灯会元续略》卷3上《东林悟禅师法嗣》、《卍续藏经》第137册《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13《楚山绍琦禅师》、《卍续藏经》第145册《锦江禅灯录》卷8《东林悟法嗣》与《续灯存稿》卷9《东普悟禅师法嗣》皆谓楚山绍琦为“唐安雷氏子”。而《卍续藏经》第141册《五灯全书》卷59《东普悟禅师法嗣》则云:“舒州投子楚山幻叟荆壁绍琦禅师,蜀之安唐雷氏子。”此“安唐”乃“唐安”之误。《旧唐书》卷41《地理志•剑南道》云:“唐安,本汉江源县地,后魏于此立犍为郡及僰道县,隋省。武德元年复置,改为唐隆,长寿二年,为武隆。先天元年,改为唐安。”《读史方舆纪要》卷67《四川•崇庆州》云:“唐初仍属益州,垂拱二年分置蜀州,天宝初改为唐安郡,乾元初复故。宋因之,绍兴十一年升崇庆军,淳熙四年又升为府。元至元二十年降为州。明初因之,以州治,江原县省入,领县一,今亦曰崇庆州。”天启《新修成都府志》卷3《建置志》云:“崇庆州治,洪武初建,成化中重修。济留仓,治内。唐安驿,治内南。”唐安驿,系沿袭唐代唐安县、唐安郡之名,在今崇州市区内。
  《五灯全书》卷59《东普悟禅师法嗣》谓楚山绍琦禅师于“宪宗成化癸巳三月望示微疾,……泊然而逝,世寿七十,僧腊六十一”。成化癸巳,即成化九年(1473年)。以此推算,楚山绍琦当生于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13《楚山琦禅师》。
  《读史方舆纪要》卷71《四川》潼川州安岳县云:“汉为资中、牛鞞、垫江三县地,后周置安岳县,并置普州治焉。隋因之,大业初废,县属资阳郡。唐武德二年,复置普州,治安岳县。天宝初,曰安岳郡。乾元初,复曰普州。宋仍为普州治,亦曰安岳郡。宝祐以后,州县俱废。元末,复置安岳县。或曰明玉珍置,属遂州。明洪武四年,复置普州;九年,省州入县。”
  道光《安岳县志》卷6《山川志》云:“东林山,在治北郭外。”普州东林,亦可称东普。《补续高僧传》卷15《楚山琦传》即称无际为“东普无际禅师”,《皇明名僧辑略》亦称无际为“东普无际和尚”。《五灯全书》卷58《天界禅师法嗣》亦云:“东普道林无际明悟禅师,蜀之安岳通贤镇莫氏子”。
  道光《安岳县志》卷7《寺观》载《无际禅师塔铭》。
  同上《无际禅师塔铭》云:“师戒行峻洁,而深于佛之道,京师诸老宿荐之。是时,敕建戒坛寿禅寺,大会诸山名僧,圣天子遣使驰传征。师既至,以为宗师,登坛说戒,继居于隆恩禅寺,在京师凡三载。”
  咸丰《简州志》卷8《人物志》。“简北天成寺”即简州(今四川简阳市)北天成寺。说详下文。景泰,明景泰帝年号(1450年-1459年)。
  咸丰《简州志》卷8《人物志》。
  《五灯全书》卷59《东普悟禅师法嗣》谓楚山绍琦“壬申抵金陵,访月溪、海舟。出住天柱”。壬申,即明景泰帝景泰三年。又《续灯存稿》卷9《东普悟禅师法嗣》亦谓楚山绍琦“复遍叩月溪、海舟诸老,咸称赏之”。
  《五灯全书》卷59《东普悟禅师法嗣》谓楚山绍琦“壬申抵金陵,访月溪、海舟。出住天柱”。壬申,即明景泰帝景泰三年。又《续灯存稿》卷9《东普悟禅师法嗣》亦谓楚山绍琦“复遍叩月溪、海舟诸老,咸称赏之”。
  《五灯会元续略》卷3上《东林悟禅师法嗣》、《锦江禅灯录》卷8《东林悟法嗣》、《续灯存稿》卷9《东普悟禅师法嗣》皆作“景泰五年住投子”。而《五灯全书》卷59《东普悟禅师法嗣》作“景泰乙亥迁投子”。景泰乙亥乃景泰六年,今从《五灯全书》。
  光绪《重修安徽通志》卷24《舆地志•山川一》安庆府:“投子山,桐城县北二里。相传吴鲁肃有子投此为僧,因名。后为唐大同禅师道场,有三鸦伺晓、二虎巡廊之异。《一统志》鲁肃与曹兵战败,投子于此。宋刘兴言、周邦彦俱有诗詠其事。上有赵州泉,赵州和尚飞锡得泉处。”
  以上三句《继灯录》卷6《东林悟禅师法嗣》亦作“赵州道我早猴白,更有猴黑,意作么生”。《续灯存稿》卷9《东普悟禅师法嗣》亦同。《五灯会元续略》卷3上《东林悟禅师法嗣》则作“赵州道我早候白,更有候黑,意作么生”。《锦江禅灯录》卷8《东林悟法嗣》又作“赵州道 我早侯白,更有侯黑,意作么生”。按“猴”、“侯”当应作“候”。
  自此以上《续灯存稿》卷9《东普悟禅师法嗣》基本同,《继灯录》与《五灯会元续略》皆无。
  以上《五灯会元续略》作“上堂,师乃顾视大众曰:‘只者些子誵,讹古今多少师僧到者里,开口不得,思量不及,举扬不出。’蓦拈拄杖曰:‘今日因甚却落在山僧手中。’以拄杖橫按曰:‘橫也由我。’拈起拄杖曰:‘竖也由我。’放下拄杖曰:‘放也由我,以致卷舒杀活,总由我。’”此描述了动作,更生动。《继灯录》同。
  以上《五灯会元续略》作“上堂,师乃顾视大众曰:‘只者些子誵,讹古今多少师僧到者里,开口不得,思量不及,举扬不出。’蓦拈拄杖曰:‘今日因甚却落在山僧手中。’以拄杖橫按曰:‘橫也由我。’拈起拄杖曰:‘竖也由我。’放下拄杖曰:‘放也由我,以致卷舒杀活,总由我。’”此描述了动作,更生动。《继灯录》同。
  此以下《皇明名僧辑略•楚山琦禅师•解期》基本同,《继灯录》与《五灯会元续略》皆无。
  自此以上《皇明名僧辑略•楚山琦禅师•解期》基本同,《继灯录》与《五灯会元续略》皆无。
  《续灯存稿》卷9《东普悟禅师法嗣》亦云:“天顺改元,由匡庐归蜀,韩都侯於方山建云峰寺,迎师住持。”天顺改元,亦即明英宗天顺元年(1457年)。明英宗于正统十四年(1449年)亲征瓦剌,至土木堡(今河北怀来县东南)被俘,其弟即位,年号景泰(1450-1456年)。英宗得还后,景泰八年(1457年)初景泰帝病重,英宗复位,遂改景泰为天顺。至于“韩都侯於方山建云峰寺”之说,仅见于此及《五灯全书》,待考。
  《续汉书••郡国志四》庐江郡刘昭注:“释慧远《庐山记略》曰:山在寻阳南,……有匡俗先生者,出殷周之际,隐遁潛居于其下,受道於仙人而共岭,时谓所止为仙人之庐而命焉。”
  以上楚山与祖玠事亦见《五灯会元续略》卷4上《天成琦禅师法嗣》。

 
 
 
前五篇文章

楚山绍琦禅师的生平事迹

楚山绍琦禅师生平索疑

楚山禅师论心性

楚山绍琦禅学思想概述

绍琦禅师的柱杖

 

后五篇文章

绍琦禅师生平考

无际禅师与楚山绍琦史迹考索

在纪念楚山绍琦诞辰600周年、能海上师诞辰120周年会

石经寺临济始祖楚山绍琦年谱

楞伽禅以外的其他禅法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