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志坦的道禅 中央统战部 朱越利 《道藏》中有一部《道禅集》,作者为王志坦。该集开头是一篇短文,后列74首颂诗。该集不仅书名称《道禅集》,颂文亦自称其禅为“道禅”。其一日:“推倒玄玄不立真,道禅识破眼中尘。寒岩枯木石生笋,别是蓬莱第一春。”又一日:“大悟何须口上夸,道禅识破眼中沙。湛然照透真空界,八极同观是一家。”[1]两首颂都是说修道禅者应该认识世界真空妙有之相。其所说道禅,应该只是一种禅法,而不是道和禅二法。故知《道禅集》不是道家与禅宗之集,不是道教与禅宗之集,而是“道教禅”之集。 王志坦使用“道禅”一词,显然是为了与佛教禅相区别。但《道禅集》完全宣讲佛教禅宗的明心见性的方法,大量使用禅、禅法、禅机、参禅、禅天、师禅、一味禅、老婆禅、禅心、禅和、禅道等佛教词汇,与佛教徒的口吻没有多大区别。分别检视一下短文和颂诗,即可了解这一点。 《道禅集》的短文无题、无落款,但其内容兼有序言和论禅的双重功能,论述的是佛教禅。此短文不长,全文释读如下[2]: 1.短文开头曰:偶因同伴连日问禅,法喜铭心,坚求不一。 这是介绍撰写《道禅集》的缘由。 2.继而曰:自念才疏智拙,词情浅钝,有辱丛林,无堪德业。不免梦中说梦,头上安头,旃檀林内荆棘花开,狮子丛中狐狸哮吼。然非顿悟,且是念头,殊不转身,拾得一半。若不拈些葛藤,应是难开锁钥。 王志坦谦虚地说自己本没有宣说禅法的能力,《道禅集》不过是乱说。就像人梦见自己醒来说梦一样,实际上说梦时仍在梦中,自然不能与清醒时说的话相提并论,就像临济宗慧照禅师义玄所批评的瞎汉一样,在头上安头,多此一举。他又说《道禅集》实难与禅宗大师们的论述相提并论,就像丑陋的荆棘花不配在美丽的旃檀林中开放,就像狐狸尖细的叫声夹杂在洪亮的狮子群吼中一样。谦虚一番之后,王志坦话锋一转说,然而问禅者们没有顿悟,仍有妄念,没有得转身自在,对禅理禅法一知半解。因此,我若不做一些论述,恐怕难以使他们转迷为悟。他为自己撰写《道禅集》找到了充足的理由。 禅师们有时用“葛藤”比喻文字、语言对思想的缠绕束缚。又将玩弄无用之语句,称为闲葛藤;将执著于文字、语言,而不得真义之禅,称为文字禅,或葛藤禅。北宋真宗、仁宗间振宗禅师义怀(亦称天衣怀)的禅法,就被讥笑为葛藤禅。王志坦用“葛藤”一词代指自己的论述,也是谦虚之意。 3.继而曰:先凭一精明为透脱,次认四颠用作圆成。忘名弃相,灭假离真,不落三乘之路,冲开众妙之门。 王志坦从这里开始说禅。唐洪州黄檗山希运禅师要人睹“精明本体”,慧照禅师义玄说心体“本是一精明”。“四颠用”盖是“四照用”之误。禅宗认为心之体清净精明,心之用为见闻觉知,心体与心用是统一的,体用一源。“四照用”也是义玄提出来的,根据有执无执与所执不同,设施不同禅法。其曰:“我有时先照后用,有时先用后照,有时照用同时,有时照用不同时”。(《人天眼目》) 王志坦是说修禅者应当首先凭心体为透脱,也就是首先向心内寻求。其次要针对自己的思想实际,有侧重地选用不同的禅法。然后王志坦向问禅的同伴保证:只要他们忘名弃相,灭假离真,就可不经声缘菩三乘之路,直归自己的精神家园。 4.继而曰:言中报响,句内呈机。无形慧剑,信手施为。绝相明珠,向人亲付。 “响”盖指十缘生句中的第六句,这里代指全部十缘生句。王志坦说,语言教你观无性生而不执著,文字词句展示着禅机。文字、语言像无形的智慧之剑,随时斩断你的烦恼,祛除你的无明。文字、语言会将不落名相的真如实相直接告诉你。这三句指出佛经、公案、机锋及文字禅等可以帮助人们理解禅理,掌握禅法。 5.继而曰:句如秋月筛琼,言似春花砌锦,大抵指标示月,月既现而标无所施;求鱼必荃,鱼已得而荃何所用? 王志坦话锋又一转,提醒修禅者不要执著于文字、语言。他说尽管文字像秋月洒下的琼玉般的月光那样美妙,语言像春花堆砌成锦绣般华丽,也不过是示月的指标和打鱼的竹荃。见月和得鱼后,指标和竹荃就无用了。 6.继而曰:故知画屏打破,了知出世家风;桶底脱时,便见无生活计。添一丝毫,似眼中着刺;减一丝毫,如肉上剜疮。不逢具眼人,难通这般事。 “画屏”疑是“画瓶”之误。佛教将人身比喻为盛粪秽的画瓶。“打破画瓶”,即破除我执。“画屏”也可以比喻世界假有真空。“桶底脱”的比喻也来自禅宗,形容突然顿悟的那一刹那的感受。王志坦是说修禅者只要破除我法二执,参究而悟,就可返回家园,得到解脱。他还指出应契理契机,不增不减。他说,不明白这些道理,就无法修禅。 7.继而曰:意今者不认自己眉毛,擘破他人面目,便教见色闻声,免得捞天摸地。参透者,不妨放下拈来;慧通者,何碍随机变态。是以补混沌七窍圆融,打虚空六合粉碎。虽无惊人手段,却有气概机锋。 王志坦批评一些人不向自己内心追求,反而去分别外境。王志坦说悟性高者不妨万缘放下,拈起机锋、公案,不妨随机应变。基本要求是要达到圆融境界,要破除空有二执。 8.继而曰:此般会得,混如披雾睹天;这个圆通,恰似拨云见日。何劳万水千山,到处十洲三岛。草鞋底莫觅良因,蒲团上休问心要。 王志坦是说只要参透,即可明心见性,不必到处云游参访,不必呆坐枯坐。 9.继而曰:现前八字打开,目下两手分付。有眼睛底,便合承当;无气力底,正好着力。 “八字”为《涅槃经圣行品》所说“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王志坦是说只要参透,即可立即打开成佛之门。悟性高者可以顿悟。悟性低者,可以渐悟。 10。短文结尾曰:于后有颂,大家证明。颂曰:铁觜铜声意气刚,唇刀舌剑语如枪。但来相近人头落,不落人头尽带伤。且问道带伤的是何人?落头的是何物?无头的耳目俱全,带伤的如聋似瞽。虚空共布鼓都敲,那个是宾是主? 王志坦此颂再次强调要认识理事圆融,达到入境相契、主客混一的精神状态。 74首颂诗的内容更加丰富,讲述的都是佛教禅,无一例外。仅简释其中14首如下[3]: 颂曰:“人来问我祖佛宗,直指灵山第一峰。有手果然难摸索,无心却见旧时容。”王志坦称佛为祖,启示修禅者做到无心。 颂曰:“要知父母未生前,只在人身不在天。百杂撞开头粉碎,肯教辜负祖师禅。”王志坦要求修祖师禅,启示修禅者修己心。 颂曰:“迦叶擎拳举似伊,阿难合掌更何疑。叶凋无影双松树,花笑东风第一枝。”王志坦讲述拈花一笑的传说,启示修禅者以心传心。 颂曰:“觑向真如总是痴,见闻知觉四重非。识心达本承当下,犹落玄门第二机。”王志坦讲述“第一义不可说”的观点,启示修禅者去除见闻知觉。 颂曰:“万缘休歇不须参,莫问前三与后三。但得故园风景净,远山依旧锁烟岚。”临济宗讲“三玄三要”。“三玄”是体中玄、句中玄和玄中玄。句中玄是“前三三,后三三,六六三十六,其中无意路。虽是体上发,此一句不拘于体故”(《五家宗旨纂要》卷上)。句中玄不拘于语言,但仍未达到究竟,达到究竟的是玄中玄。王志坦此颂讲述临济宗“三玄三要”,启示修禅者放下万缘,虽使用语言,但不留语言,要切己自悟。 颂曰:“蟾窟秋凉蚌孕胎,明珠不向此中来。圣凡交映红尘内,一朵金莲火里开。”王志坦讲述“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思想,启示修禅者在现实生活中实现理想。 颂曰:“眼底微尘二百州,山河大地一毫收。十方三界休它觅,都尽金坡拄杖头。”佛教有“芥子纳须弥,须弥入芥子”、“舒则弥伦法界,卷则总在毛端”的说法,,描述宇宙万物的本质与现象、本体与作用、现象与现象之间的圆融关系。王志坦以这种事事圆融的关系,启示修禅者追求我佛合一的圆融境界。 颂曰:“人人尽有白观音,应物圆通莫外寻。耳眼舌身俱契妙,见闻知觉一般心。”王志坦讲述人人尽有佛性的思想,启示修禅者树立信心。 颂曰:“日用平常得自然,更无一法可堪传。不须拳棒闲参信,明月清风说尽禅。”王志坦讲述马祖道一“平常心是道”的观点,启示修禅者将修炼与日常生活相结合。 颂曰:“铁人执板响无声,石女吹笙不动唇。朽木三冬生嫩笋,寒岩别是一般春。”王志坦讲述直觉意向,启示修禅者依靠直觉思维。 颂曰:“三身四知却无头,八解六通妙自周。面目本来元具好,不施红粉也风流。”“四知”疑为“四智”之误。四智即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和成所作智。《大乘庄严论》云:“转八识成四智,束四智具三身。”三身即报化法身,这里指参禅者的性智行。王志坦讲述三身四智说、八解脱和六通,启示修禅者自识本来面目。 颂曰:“问人曾见两泥牛,斗入东洋海底头。鼻孔寥天消息断,一轮无相月当秋。”《永觉和尚广录》卷23《牧牛图十颂》之《双泯》曰:“心境双亡一段空。泥牛入海更何踪。个中消息无人会。夜半东方日正红。”王志坦化用《双泯》颂,启示修禅者做到心境双泯。 陈兵称赞说:“王志坦《道禅集》全收禅诗,有云:‘识心达本承当下,犹落玄门第二机’。颇有禅意。”[4] 王志坦宣讲的佛教禅不是印度的佛教禅,而是中国的佛教禅,是惠能南宗禅。惠能南宗禅受道家思想影响很深,故而《道禅集》也使用一些道家语言则不足为奇[5]。如短文中出现“冲开众妙之门”、“鱼已得而荃何所用”、“补混沌七窍圆融”等语。又如颂诗第一首:“自然宾主两无亏,动静双忘合圣机。道着本来犹是病,那堪更论妙玄微。”“动静双忘”的境界和修法来自道家。颂曰:“抵掌捻髯笑一场,悟来物物契真常。满天春色无高下,遍地花枝自短长。”“真常”在道家那里是道的别称,王志坦用来指心。 《道禅集》在用词上终究还是显露了一点淡淡的道教色彩。颂曰:“我有灵丹世外方,不劳修合要承当。拆开脑麝封头药,穿过禅和鼻孔香。”王志坦用“灵丹”比喻修禅。颂曰:“一句当机振祖风,从来水泄不相通。有时虎啸龙吟罢,跃出灵山性海中。”禅悟的过程是先疑后悟。王志坦以炼丹术语“虎啸龙吟”形容生疑的情景。颂曰:“白牛常在白云中,出入无形跨晓风。闲向丹田耕日月,灵苗灌种不劳功。”“露地白牛”的故事来自禅宗公案,王志坦以炼丹术语“丹田”比喻心。颂曰:“一念无生契本真,葛藤相缠若灾屯。蓦然打破玄关锁,明 。月清风自在人。”王志坦此颂也描述顿悟的过程,以“打破玄关锁”比喻顿悟。颂曰:“圆满光明量等空,分毫不废刹那功。顶门若具全真眼,八极遐观一体同。”王志坦以“全真眼”一词取代“天眼”。颂曰:“虚空拈弄有来因,要觅从前旧主人。自此虚空相识了,方知体相是全真。”王志坦将虚空体相称为全真。 这种道教色彩大概是作者无意中显露出来的。作者王志坦,字公平,号淳和,居金坡修道,故称王金坡。他是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人。生于南宋宁宗庆元六年(1200),卒于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王志坦为全真道邱处机的弟子,是全真道士,道士王志坦论禅,自称其禅为“道禅”,有一点道教色彩,与惠能南宗禅的区别仅此而已。 北宋张伯端著《悟真篇》,正文诗词讲述内丹,以32首歌颂乐府及杂言讲述惠能南宗禅,作为附录[6]。全真道创始人金代王喆的著作既论禅,又讲内丹,两相融合。元代道士陈致虚的《上阳子金丹大要》,倡导禅丹[7]。唯道士王志坦著《道禅集》,不述道教,只讲惠能南宗禅,称其为“道禅”,与张伯端、王喆、陈致虚等颇不同。 [1] 《道藏》24/97上。 [2] 同上,中下。 [3] 《道藏》24/94下—97上。 [4] 陈兵:《禅学与道教》,《宗教学研究》1998年第1期。 [5] 李霞:《道家与禅宗》,安徽大学出版社,1996年。 [6] 拙文:《禅宗思想对{悟真篇)的影响》,释永信、吴立民主编:《中国嵩山少林寺建寺15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499页。 [7] 拙文:《惠能与禅丹——以{上阳子金丹大要)为据》,(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m5年第12期。又载《佛学研究》总第14期,2006年3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