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悲愿弥陀佛唯心净土机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悲愿弥陀佛唯心净土机
  一
  一部弥陀经要旨所归,在于一心不乱。而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所说“净念相继”,其实亦是一心不乱的意思。所以“一心”之要,实是诸经的通体。不但如此,甚而言之,可谓纵贯五时,横赅十宗,如来一代时教的旨归,不出一心。
  不仅出世之道,理由心成,而处世之门,一切事业皆由心造。佛所说法,虽至理圆明,悉不出一心。学道人若明自心,即是成佛。
  世事万差,无非一心之所造。十界因果,依正二报,皆是一心所现。故经云心外无法,法外无心。
  所以世出世间一切理事,悉唯一心。于一心中,理事圆融。言理则全理成事,论事则全事在理。所以一心之事,则一法即一切法,是一心舒之即无数无边。一心 p-8之理,则一切法即一法,是一心卷之即无迹无相。
  虽云无数无边,而不碍毕竟空寂。虽云无迹无相,而不碍万象森罗。如是相有不碍理无,乃一心之妙体。理无不碍相有,乃一心之妙用。
  譬如一室千灯,一一灯光普纳千灯之光,一时俱现。虽然千灯之光,于一灯中一时俱现,而不碍一一灯光历历分明。虽然历历分明,而不碍光融一体。
  总之,如来出现于世,以大悲心普度一切,广演佛法。所以佛说十二分教,是从大悲心中流出。此大悲心,是佛既成等正觉后,怜悯众生痴迷故发。所以大悲心是从后得智中流出。后得智是从根本智中流出。根本智即是从清净法界流出。而清净法界,即是一心之妙体妙用。
  所以阿弥陀经,指出称念佛名一心不乱,实已尽诸佛本怀,摄尽诸佛教理无余。
  二
  不过佛法的“唯心”,绝不同于世间法所说的唯心。我无意在此广论世间法之 p-9唯心,不过期明其与佛法唯心的不同,略作分别而已。
  世间之“唯心”,是对唯物而立论。认为万物终极的实有是“唯心”,而不是物质。所以和“唯物”思想构成尖锐的对立,我们称此二派为“一元论”。
  最早有柏拉图的观念论。他认为物质是生灭的,是无常的,不是实有的。仅只是实有(心)之所显现。所以实有是精神--观念。
  后来的学者,讨论此一问题时,诤执之焦点多在一切实有的终极,是物质抑系精神?若系物质,则精神当由物质所生。若系精神,则物质当精神所生。
  此种立论,与佛法所谓“唯心”,名虽同而义实异。
  如果说“心”是实有的终极,我们要问,此“心”由何而来?若有来处,当非终极。若无来处,便成为无因之果。如果无因可以致果的话,则万物不必待此“唯心”的终极实有为因,而可各各自致其果。
  如果说物由心而生,我们要问,此心于终极之时,是已有物质在其中,抑其中尚未有物质?如果其中已有物质俱在,便不应立唯心之论。如果于终极时不含有物 p-10质,不含物而能生物,依然是无因致果。如果无因可以致果,便有两种情形发生。一、物可从其余一切法中生,不必定由心生。二、如果一切法可以无因而生,便是说明物可自生,不必待他生。据理可知,“唯物”思想的错谬,亦不难而知。
  现在我们以佛法的立场来看此一问题。佛知一切法皆是因缘所生,因缘生法定无自性。正因诸法无自性,始能成其因缘而生。绝不如世唯心论,执心为实有终极。
  心、物二法,皆因缘所生,既属因缘,故无实性。正因其无实性无定性,所以因缘凑泊能现心现物。
  因缘仍属因缘,故因缘当下即是毕竟空。而毕竟空当下即是因缘。法尔如是,不可于中妄立见解,谓定谓实。若立定立实,即非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诸法实无有生,而妄见生者是大愚痴人。学佛人了生死,便须深达无生。
  龙树菩萨言“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法不生。”    p-11
  如果说法可自生,则心可生心,物可生物,地可生地,空可生空,不如道理。如果说法从他生,则心可从物生,物可从心生,米可从石生,油可从砂生,诸法可从非因而生,一切法无因致果,不如道理。如果说法从“共”生,既然自不生,他不生,两个不生共在一起,又焉能生?如果说法没有因便可生,这种说法,任何人都可明白是不应道理了。
  而所谓“生”的状况,不外由自、他、共、无,这四种情形发生。既然这四种情形都不能生法,是知一切法不生。
  现在以世间常识而论。宇宙是无限长的时间与无穷大的空间的结构。而“无限”焉有生灭?说生灭者岂非愚痴。
  三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说:心,虚空间,菩提,三种无二。
  所以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为甚么呢?因为等虚空故,无自性故,不可得故,无分别故,平等一如故。
  因为一切法皆是缘起,缘起即空,故缘起诸法,等同虚空。所谓空者,非是“ p-12有”个空,而是缘起故空。如是有不定有,不碍于空。空不定空,不碍于有。说有时,虚寂寥旷,说空时,万紫千红。若执定法,即非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所以若明一切法缘起,便可明白一切法如幻。若明一切法如幻,即明一切法是假。若明一切法假相,即明一切法唯心所现。所以心是万法根本,若能了心,万法俱备。而心等虚空,非有无诸见。非同世间法执心为实有终极。
  故曰“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佛性不从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时。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
  我们修净土行,切须仔细。应知非是心外佛,即此真心即是佛。非是佛外心,即此弥陀是我真心。若人不明道理,心外求佛,虽云愚痴,但犹有一点招模皇?br /> 往生之愿。如果一味执著,不发愿求生,只向佛外求生,如此便是大邪见人。以其不知心佛一如故。须知见极乐弥陀,非关他物,即是自见真心而已。所以维摩经云,欲生净土,但净其心。                          p-13
  佛告贤护菩萨说:“三界空华,唯是心有。随众生之心念,还见自心。今我从心见佛,我心作佛,我心是佛,我心是如来,我心是我身(因五阴身心皆空,亦唯心造耳。)我心见佛,心不知心,心不见心。心有想念则成生死,心无想念即是涅槃。诸法不真,思想相起。所思既灭(境空),能思亦空(智空)。贤护当知,诸菩萨等,因此三昧,证大菩提。”                       p-14
  悲愿弥陀佛唯心净土机(二)
  一
  念佛的要旨,在求一心不乱。一心便是净念相继,不乱便是六根不被六尘所迷。然而怎样才能达到一心不乱呢?要想达到一心不乱,必须清净心除烦恼、至招?br /> 起佛号。
  烦恼由何而起?烦恼由妄想而起。妄想由何而生?妄想由名相而生。
  一切法本来无相,众生不知幻相是空,而取为实有。继而因相立名,因相生想。相既是妄,想即不真,故曰妄想。
  由此妄想,对境而生憎爱。由是因缘起贪嗔痴,是烦恼根。三毒因缘,造十恶业,于是不脱六道苦轮。
  今念佛求往生,便是要求离苦得乐。所以首须清净自心,而除烦恼,于是方能至招钠鸱鹛拐!                            ?p-15
  不过净土法门不同其他法门,其他法门必须先清净自心,然后方得成就。必须先达到“无间道”,而后方能成就“解脱道”。
  净土法门不同,纵是五逆十恶之人,皆可凭称念弥陀圣号功德,横超三界,直入无为。一旦往生西方,便不受诸苦,但受众乐。何以如此方便?仗弥陀大愿故。
  故念佛人,若能心清净持念佛名固好。如果不然,只要至漳罘穑瑏y心自然清净。所谓“佛号入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所以念佛法门,清净心除烦恼,至?br /> 心起佛号固可成就。而其可贵处方便处,却在至招钠鸱鹛枺匀稗⿶莱那鍦Q。
  所以念佛时,极须捉心令正,止于一声佛号。如面帝王,如忆父母,至諔┣?br /> ,三业投铡H绱寺暵历鹛枺呵m不断,可于念念中,消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念佛人尤须注意,于一切处不可著相。当念诸相虚妄,莫于相中妄生憎爱。亦莫起取舍心,亦莫念利害成坏等事。但安闲恬静,虚融澹泊,一心称念弥陀。   p-16
  二
  至諔┣心罘穑憧赡畹饺氖欠穑鹗切摹D苣钪模c所念之佛,一而无间。
  全心是佛,是无心也。全佛是心,是无佛也。如是“有”见不生,真知乃发。
  既不住心,又不住佛,无心无佛,无佛无心,而不落断边,是“中空”义。中空者,照而寂也。
  全心是佛,是非无佛。全佛是心,是非无心。如是有心有佛而不落常边,是“中假”义。中假者,寂而照也。照而寂曰无量寿,寂而照曰无量光。
  全心是佛,全佛是心,是亦有佛亦有心,此谓双即而照。双即而照者,“假中”义也,此是表诠。
  全心是佛,全佛是心,是非有心非有佛,是双离而寂。双离而寂是“空中”也,此是遮诠。
  是故言空不碍于假,言假不碍于空。言空假不碍于中,言中不碍于空假。如是 p-17一切无碍,强字之曰无量光无量寿。虽然光寿无量,却不出众生心性之一念。是知我们若以清净身语意称一声阿弥陀佛,即是圆融无碍法界。如是念佛功德不可思议,世尊于大悲心中流出,我辈末法众生,能不感激涕零!
  所以切劝同修,极须制心念佛,莫生狐疑。
  三
  故知念佛之要,要在调心。而调心之术,在于无住。无论好恶是非,一齐放下,不可住著生心。应缘处处无住,无住处处应缘。无住则无“有”心,应缘则无“无”心。有无总无,则身心都空。身心空故,则与万境一如。万境一如,则照而常寂。一如万境,则寂而常照。于是一心法界,法界一心。体本自然。任邿o碍。如此妙法,收于一句佛号之中。
  故净土行人,切须体认。万勿心性不定,见异思迁。应坚执持一句佛号,直念到弥陀现前,菩提圆成。如此上妙法门,世尊亲传,教有明文,我等应信受佛语,依教奉行。                                p-18
  须知此时念佛是因,他日往生见佛是果。若谓念佛人不得见佛,难道不念佛人能见佛不成?修因证果,理属当然。故心念佛,则全心是佛,乃因赅果海也。佛成心,则全佛是心,乃果彻因源也。始终因果,不出一念。此一念心,自他宛然而心佛齐泯。依正历历,而法界湛寂。良以心佛双亡,体其寂也。体其寂者,上体无量寿也。自他历历,体其照也。体其照者,上体无量光也。
  然而真心妄心应须分别。有些人执著说:“我的心即是佛,何必念西方阿弥陀佛?”
  是等人实是内取心相,外别佛相。殊不知心具十法界,心念恶,则心现三涂。心念善则现人天。心念佛即现佛境界。
  所以境由心现,心逐念成。心外无境,境全是心,见境即是自见其心。然心随念而成,有何念,即成何心。所以心念是因,境现是果,因果不爽,如影随形。
  如果说心不念佛,心即是佛,亦可说心不念恶,心即是地狱。是知心念恶,地狱相现。心念善,人天道成。心念佛,则诸佛现前。十法界因果分明,毫厘不爽。 p-19如果说心不念佛即是佛,实是拨无因果之论。
  所以真妄之间,一定要分辨清楚。简单说,妄心是舍外取内的,真心是即外为内的;妄心是心境宛然的,真心是即心即境的。莫分别心外佛,莫执著佛外心,须知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我真心。
  四
  大宝积经讲到修行念佛法门时说“不取相貌,专称弥陀名号,随佛方所,端身正向,口念心忆无有休息。……”
  或者有人说,观佛相貌是观想,怎可不观想呢?
  要知道,不取相貌,才是大观想。大观想者,不取我人众寿相是。不取我人众寿相,则心清净极清净,于是真知了了而现,是之谓观照。所以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如是不取相貌,可见自性佛,可见法身佛。
  阿弥陀佛在西方,佛言不忘其方,必生其国。所以四威仪中要常念其方。无有休息,是常不间断也,若能念佛心常不间断,定得往生。
  称扬诸佛功德经有云“若有得闻阿弥陀佛名者,一心信乐,持讽诵念,其人得 p-20无量福,永当远离三涂。命终之后,皆得往生彼土。命欲终时,一心信乐,念不忘舍,阿弥陀佛,将诸僧众,住其人前。魔终不能毁坏斯等之心。”
  所以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功德无量。望我同修,各自努力。         p-21
  悲愿弥陀佛唯心净土机(三)
  一
  有人说净土法门太湥蝗缧薅U定或者修止观,既深又究竟。这种说法,实属溡垓2恢罘鹗际蔷烤苟U定。
  佛言:“念佛三昧者,诸佛世尊之所游戏,首楞严等诸大三昧,始生处也”。首楞严三昧有五名,一、金刚三昧。二、师子吼三昧。三、佛性。四、般若波罗蜜。第五便是首楞严三昧。可见念佛三昧可出生首楞严、金刚、师子吼、佛性、般若波罗蜜等诸大三昧。
  何以念佛三昧如此殊胜?良以十念法门中,念佛为第一。若心中无佛,则修一切法门,悉是外道。所以学佛人初受皈戒时,世尊制定必须唱言“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世尊”,以明别于邪外。
  所谓“禅”,是修定的方便,梵文曰禅那。行人若得心一境性,称之为定。有 p-22所谓凡夫定--四禅八定。不过四禅八定圣人也得,若仅断心心所为凡,兼断烦恼为圣。小乘禅,断烦恼出三界。大乘禅,不仅断烦恼,并起大悲。又有如来禅,祖师禅。祖师禅最为难修,称教外别传。自达摩祖师传来此土,始立为禅宗。
  此外有外道禅,是修无想定,若得成就可生无想天。此种禅定不得解脱,报尽还要堕落。
  修禅定者须断三心离四相,方为究竟。三心就是过去心,未来心,现在心。四相就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三心不断,四相不离,不得见性。参禅人欲得见性,万中难得一二。纵多劫修行,犹难企及。
  然而若假念佛方便,便可成就此项功德。不信大家试试看,至諔┣心钜宦暋?br /> 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声佛号,要发自于心,出之于口,入之于耳,还之于心。要念得字字分明,听得字字清楚。如此一念之下,便可三心断,四相离。此清净心,即我真性,亦即是阿弥陀佛。所以说一念清净一念佛,念念清净念念佛。
  谈到止观,一般人总会联想到天台宗。其实止观法门,非天台宗一家所独有。 p-23不过天台特标出一心三观为宗旨而已。修习一切法门,皆不离止观。譬如般若法门,不被烦恼所破便是止,能破一切烦恼便是观。
  如念佛法门,无量寿实是止义,无量光实是观义。无量寿,寥旷湛寂,非止而何?无量光无微弗烛,非观而何?不但如此,念佛法门,正是天台之圆顿止观。因为念佛止观,一念圆成故。
  净土行者应知,烦恼起时,知以念佛对治之,此曰观。所谓佛号入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佛号提起,烦恼息便是止。此止此观,借一念而圆成,不落次第。阿弥陀经说一心不乱,而一心便是止,不乱便是观。止则湛寂,与佛寿一体。观则遍照,与佛光不二。
  如此一心持名,日久功深,则烦恼由日损而渐尽。烦恼尽时,则虽观而不用。观而不用是为止。止则玄远常住,玄远常住即是观。是以止在佛名寂,观在佛曰照。如是照必依寂体,寂必具照用。故曰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常照故成其寂,常寂故成其照。是以又曰常寂而照,常照而寂。
  常寂而照者光无量也,常照而寂者寿无量也。寂即是照,照即是寂,不二不别,全收于一句阿弥陀佛之中。所以佛智无量,可假佛名号,一念清净而圆成。诸佛 p-24功德不可思议,称名功德亦不可思议。如此法门,至圆至顿,不落次第。
  二
  以上所说,斯乃观慧。然虽了观慧须加修行,若虽了观慧而不起修,观慧便成虚解。所以烦恼起,应即念佛。念佛时,力求降伏烦恼。
  平日无烦恼之时,亦应知苦,体念无常,殷切厌离娑婆,欣往西方,只此欣厌之心,是往生西方的要诀。欣厌之心,满成一“愿”。若无此愿力,或者愿力不切,纵欲往生极乐,以无因力,绝难满愿。
  所以念佛须真信切愿,欣往西方厌离娑婆。须知若人具欣厌愿心,纵不达观慧,亦得往生。若人虽了观慧,而无欣厌愿心,徒有虚解,不得往生。
  不过不识观慧虽得往生,但属事想成就,位非上辈。若能炽然欣厌,愿心坚定,而复观慧圆明,既生而复上品。如膏之助火,犹风之催帆。
  或者有人疑问,佛法旨在不著于相,而此欣厌取舍,岂非著相之教?
  应知所谓不著相,非是灰身灭智不修之谓也。不著之义,旨在于相离相,非是 p-25执著诸相灭迹。虽经云“实相无相”,而是说相即无相,非相外更有无相也。若人谓相外更有无相,那么此人实是执著于无相之“相”。所以罪不在相而在著。佛宣言教,旨在破众生之执著,非是除法。
  若非厌舍娑婆,何以转凡?若非欣愿西方,何以成圣?细思之,自三涂以至人天;自小圣以至大圣;自菩萨以至成佛,其间等而上之,无非欣厌取舍之所成就,何独往生极乐,不许欣厌取舍?
  须知欣厌取舍,事属因缘,理即无性。厌欣取舍若定有自性,自不待因缘。若无因缘,焉成乎欣厌取舍?今厌欣取舍皆属因缘,定知其无自性。既无自性,不得谓有欣厌取舍。所以合于理,则无欣厌取舍,成乎事,则无非欣厌取舍。全理成事,全事在理,理事无碍。所以欣厌即是无欣厌,无欣厌即是欣厌;念即无念,无念即念;往生实无生,无生是往生。
  佛劝众生“防修”,不外折摄二门。而厌离娑婆,即随顺释迦所说折门。欣愿西方,即随顺弥陀所说摄门。虽设折摄二门,不出众生心性。顺众生求离苦之心,故佛说厌离娑婆。顺众生求得乐之心,故佛说欣往西方。又,佛说厌舍,意在令众生知苦断集。佛说欣取,意在令众生修道证灭。                p-26
  三
  一切诸佛,皆说念佛是菩提正因。修学念佛,是为正行。其余诸行,皆是助行。因为其余诸行,无论持戒参禅修密止观,乃至礼拜忏悔,如果失却佛之一念,即是外道。所以善导和尚说,唯有念佛,方是多福德因缘。
  称佛一声,罪灭河沙,具足十念,形栖净土。文殊普贤观音势至皆是念佛人。古来大德,多是念佛成就。如此殊胜法门,六方诸佛之所赞叹,千经万论之所指归。末法众生,求度无门,唯此念佛法门,犹明灯慈航,普济一切。
  教有明文,法灭尽时,唯有无量寿经多住世百年。若法住世,必以度生因缘。是知末法时期,唯有念佛一门是度生之宝筏。愿一切同修,应真信切愿,誓求往生,誓见弥陀。应坚此心,如铜墙铁壁般,不生彼土,誓不罢休。
  杖缬烂鞔包熤浴干拆B者,缘强地胜,福备寿长。莲华化生,佛亲迎接。便登菩萨之位,顿生如来之家。”                      p-27
  悲愿弥陀佛唯心净土机(四)
  一
  诸佛成道,具足亲证清净、光明、寂静、无诤之法。如来既成道果,善知方便。初得菩提默然而住。待众来感,斯乃起应。释迦世尊成道后,亦复默然而住,无所宣说。待梵王来请,世尊受请,乃往波罗奈鹿野林中为五比丘转正法轮。故诸佛住世,全凭众生来感。众生感佛,全凭善根福德因缘。念佛即是感佛,所以善导说,念佛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
  众生以欣愿心感佛,佛以悲愿心来应,佛生不二,同此一心。须扇多佛成等正觉,众生善根不具无人请法,故彼佛旦成道而暮取灭。是故必待生佛感应道交,而后始能成就一大事因缘。
  既然生以欣愿心感佛,佛以悲愿心度生,故凡圣殊途,而同此一心。
  故曰大道唯心,即心是佛。此心若染便成凡,此心若净便成圣。念佛人但依一 p-28心而修,勿被根尘所乱。此心若净,佛土自然清净。所以一心不乱即是根本之智。
  此一心若得不乱,自是湛然寂照,明明不昧而了了常知。舒之无踪,卷之无迹,万象森罗,豁然灵鉴。斯则千圣同归,佛佛道同。信之者,彻大道之源底,体之者,成常住之法身。
  此之一心,智外无境,境外无智。约智,则是“境智”。约境,则是“智境”。境智,诸佛证之以为法身。智境,诸佛证之以为净土。
  众生心垢,乐邦翻成苦域,金宝变成泥沙,华池却成胎狱,珍树化为棘林。诸佛心净,自然香阁宝台现在其前。
  佛于法华会上宣称,唯有一佛乘,无二亦无三。须知一佛乘者,即经云一心不乱也。
  二
  菩萨念佛三昧经中佛言“菩萨修习念佛三昧,应当安住决定心,永舍不决定心。应舍我见心,知无我心。”                        p-29
  众生心性无常,往往见异思迁。念佛不求功深,而多生厌想。于是每思改换题目,见人持戒,认为持戒也很好,于是改修持戒。见人修密,认为也很好,于是又改持咒。过一段时间,又感觉参禅不错,于是又想盘起腿子试试味道。像这种朝三暮四,帐帐不清,头头不了,修到驴年也不得成就。
  彼不知修道犹如学射。初学射箭者,虽然对正标的,一箭射去,但总不能正中目的。须得勤加练习,日久功深,所谓久射方能邻的。一旦功夫纯熟,方中标的。念佛亦是如此,一句佛号念到底,一旦功夫纯熟,自得弥陀现前,华敷莲池。所以我们要一念万年,万年一念。不舍弥陀,不换题目,以决定心念阿弥陀佛!
  云何舍我见心,知无我心?我见心是妄心,无我心是真心。众生以“我见妄心”,生贪嗔痴三毒之念。以三毒念而造十种恶业,以恶业因缘,堕落三涂受苦。所以古德说“劝君学佛莫生嗔,法中无我亦无人。”
  何以说知无我心是真心?因为虚妄心令人不得自在,若得真心即得自在。譬如色受想行识五阴身心,我实不欲于身有苦乐,而此色身病苦之时,我不得自在。我虽不欲病苦,而病苦却加之于我。既然“它加之于我”,而我不得自在,可知色阴之身无我。若果有我,“我”应自在。                    p-30
  以此类推,忧喜来时,心即不得自在。若受想行识之心是我,我不欲忧即应不忧,不欲喜时应即无喜,今以不自在故,定知五阴无我。
  良以五阴系因缘生而无性,我亦因缘生而无性。若知无性,则知无我。“我”既不有,人、众、寿自无。如是不生四相,不起三毒,不造十恶,不堕苦轮。故知“无我心”,即“般若心”,般若心即“真如心”,此心具二种德,一者不变,二者随缘。以不变故,所以不被一切烦恼所破。以随缘故,能破一切烦恼。所以无我心者,是乃真心。
  心念佛,是真如不变随缘义。佛成心,是真如随缘不变义。如是全心发境,全境是心,法尔如是,事出自然。故知佛正佛依,皆是自心,不关余物。
  经云“一心”者,缘理也。经云“不乱”者,缘事也。理圆融而事周遍,圆融周遍唯是一心。约理言,则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约事说,则身绝杀盗YIN,意绝贪嗔痴,口离四恶业。理则会体,事则成办功德,如是修行,定得往生。所以我们修念佛法门,须以理导行,以行成满功德。                   p-31
  三
  佛即是心,心即是佛,佛无外,心亦无外,境周圆,心亦周圆。心佛都无性,无性而随缘。随染缘则为生,随净缘则为佛。虽现于相,而诸法非有。虽现相灭,而诸法不无。良以性空真法,性法真空,凡夫智劣,执为有无。生死之法,亦复如是。本无生死,愚凡妄见生死。以妄见生死故,致六道宛然。
  譬如性空真火,性火真空。处处本无火,若因缘合会,处处皆可燃火。处处不燃,却不得谓火性无。若火性当真是无,然则因缘至时,亦不应燃,以根本无火性故。处处燃火,却不得谓火性有,以燃假因缘故。此法不纵不横,既非先后,亦非同时。唯以因缘故现,既然现属因缘,定知其性空。性空幻有,幻有性空。一切法无非如是,故曰性空真法,性法真空,绝“有无”之见,法尔如是也。
  生死亦然,如火传薪。薪本无火,缘会则火燃。薪尽火灭,灭非是无。若火性真已灭却,则别处有因缘时,不应更燃。我等以业因缘故,现为人身。一旦身坏命终,而性本无灭。若性灭却,不应更生余道。虽生余道,而性非是有,以因缘现故。                                    p-32
  简单来说,若谓有生,定知未死。若谓有死,定知不生。譬如人死为羊,羊死为人。若人死却,焉能更生为羊?若羊死却,焉能更生为人?既能更生为羊,定知人未死。既能更生为人,定知羊未死。不过因缘合会,现人现羊而已。
  所以说谓有生,定知未死。谓有死,定知不生。如是性空缘起,缘起性空,三界如空华,原本无一物。
  若人迷惑,落六道而生死宛然。若人了此,修此,证此,是谓真了生死者。
  虽现有生死,而实不来不去,不增不减。证不来不去不增不减者,假名曰佛。入于来去增减者,假名众生。而生佛皆是假名,唯由一心而立。
  所以感有千差,相示万品。虽然相示万品,非佛有差别,乃随感而应也。故佛现虽殊,良由心造。故念佛人,宜自修心。净土之机,了心方生。
  佛言,行我法者,唯证乃知。吾人若能念到一心不乱,便能亲自证得。应起真信切愿,誓求往生极乐。须知自心起信,还信自心。自心发愿,还生自心净土。如此殊胜法门,端系一句“南无阿弥陀佛”!

 
 
 
前五篇文章

参禅,参师父——兼论文殊智慧的现代价值和永恒启示

禅语今释,顿悟成佛

道琛法师与唯心净土

龙树菩萨的净土思想

律制生活--论经忏佛事及其利弊得失

 

后五篇文章

《楞严百伪》辨义

关于摩诃衍那和莲花戒在藏地的法争

检视其他学者所理解的天台学

楞严经与禅宗思想

临济禅宗在我国西南的传播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