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永明延寿的禅净思想及其特点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华方田

  内容提要:

  宋以后的中国佛教,禅宗一枝独秀,净土修行法门影响日广。禅宗和净土在理论建构、修行方法等方面的冲突和矛盾日渐突出,在双方相互争论、彼此攻击的过程中,矛盾的双方逐渐地互相协调和融合,并最终形成了禅净融合、禅净双修的格局。永明延寿就是开创这一禅净双修之风的重要代表人物。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永明延寿有关禅净关系方面的几个问题,以及围绕这一问题所引发的争论和异解,作一简要探讨。

  关键词:永明延寿 禅教会通 禅净双修 唯心净土 西方净土

  永明延寿(904—975),是唐末、五代、宋初的著名法眼宗禅僧,曾得禅门五家中法眼宗创始人清凉文益的弟子天台德韶(890—971)印可,密授玄旨,是文益的再传弟子。后相继住雪窦山、灵隐新寺、永明大道场等地,授徒传法。因其思想中具有鲜明的会通禅教、性相的融合倾向和倡导“万善齐修”、“理事双修”的实践特点,而受到后世僧俗的广泛推崇,对宋以后的佛教走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至南宋时,延寿又被立为净土宗六祖,成为宋以后中土影响最广的两大佛教宗派的共同祖师。其所著以《宗镜录》100卷和《万善同归集》3卷为代表作,而传为其所作的《四料简》则最为后人所乐道,几乎成为倡导“禅净双修”的标志性语录。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永明延寿有关禅净关系方面的几个问题,以及围绕这一问题所引发的争论和异解,做一简要的梳理,以求正于方家。

  一、 禅教会通与禅净融合

  毫无疑问,永明延寿是开启宋以后中国佛教禅净双修之风的代表人物,这一点是为人们所普遍承认的。问题是,若从延寿的思想体系全体来看,其主要的思想倾向是“禅教会通”还是“禅净融合”呢?我认为应该是前者,后者则只是前者中的一部分,是前者中的题中应有之义。

  延寿生活的时代,正值唐末、五代之乱世。中国佛教在经历了隋唐的繁荣与辉煌之后,宗派佛教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呈现出衰落之势,各宗之间或自是非他,相互攻击,或固守己说,相互隔绝。特别是会昌法难之后,教门各宗遭受了重大的打击,形成了禅宗一枝独秀的格局。从禅宗自身来看,到延寿时代,南宗禅盛行已久,并已越祖分灯,开展出禅门五家。然而,此时的禅门流弊已生,日益伪滥,不复昔日之气象,渐渐失去了“曹溪一味之旨”。而且,禅宗与教下各宗的矛盾日益尖锐,其中,禅宗与净土宗由于风格迥异且皆信徒众多,双方的相互批评与碰撞更加突出。这种情形不仅违背了佛教的真精神,也导致了佛教的整体衰落。针对这种状况,延寿“举一心为宗”,从禅宗的立场出发,以“一心”统摄万法,融合禅教、性相,高扬禅教会通,试图从佛教内部对佛教进行全面的整合。

  据慧洪《林间录》称,延寿的《宗镜录》100卷就是集中唯识、华严、天台三家学者进行讨论,“分居博览,互相质疑”,最后,由延寿以“心宗”为准绳加以“折中”编辑而成。实际上,延寿自己确实也对唯识、华严、天台三家教说深有研究,慧洪在《题宗镜录》中曾经这样来概括他的思想:“领略天台、贤首而深谈唯识,率折三宗异议而要于一源”。此“一源”是什么呢?就是“一心”。他在《宗镜录》自序中说:“‘举一心为宗,照万法为镜’。吴越王钱#之序,更称该书为《心镜录》:‘心镜录者,智觉禅师所撰也。’《万善同归集》中,亦明文拈出:‘问:所修万善,以何为根本乎?答:以心为本。’”他所本的“一心”所统摄的无非就是禅与教,一关禅门,一照教门。《宗镜录》开宗明义地标明:“祖标禅理,传默契之正宗;佛演教门,立诠下之大旨。”[1]而正宗的禅理与教门的大旨,都是佛的一味教说,必然相互契合融通,相辅相成。正如宗密所说:“经是佛语,禅是佛意,诸佛心口,必不相违。”

  延寿的禅教会通理论显然继承了宗密的思想,但他与宗密以华严的学说确立禅教一致的理论有所不同,“延寿的特点是用法相家证成万法唯识,用华严家明万行的必要,用天台家检约身心,去恶从善,从而使一切经教全部纳入禅宗领域”[2],大大拓宽了佛教内部禅教会通的道路。

  如果说《宗镜录》的主旨是“一心”,是“理”,是从“理”上圆成“禅教一致”的话,那么,《万善同归集》则主要陈述“万行”,是“事”,是具体的修行实践,是从“事”上、从“理事无碍”的角度进一步会通禅教。他说:“万法唯心,应须广行诸度,不可守愚空坐。”虽然“心该万法”,“万行由心”,但也不能“守愚空坐”,还需“广行诸度”,即广泛修行以六波罗蜜为核心的佛教实践,这种佛教实践,延寿称之为“禅宗之骨髓”,“教网之纪纲”,传诸佛祖,载于经典,见于僧行。《万善同归集》开篇即说:“夫万善所归,皆宗实相”,一切的佛教修行,都以佛教的最高理想——涅槃境界为归趣,而万千法门、点滴善行都可以使人趋向解脱,“八万法门无非解脱,一念微善皆趣真如”。

  延寿以华严宗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理论为武器,论证修行的必要性,以及禅宗的顿悟具体的修行实践相辅相成的关系。“事因理立,不隐理而成事;理因事彰,不坏事而显理”,“因事显理,藉理成事”,“理事无碍,万事圆修”。针对当时佛教界特别是禅宗界片面地强调内省自证,置经典于不顾,忽视修行的实际状况,他主张,禅宗虽然主张顿悟本来,自性具足,但是这并不表示就不需要修行诸善了,“一念顿具,不妨万行施为”。只有“众行俱备,万善齐修”,才能“一切归源,千门自正”。

  具体到种种的修行方式,延寿在《万善同归集》中列举了三十多种,几乎包含了佛教的所有修行。在这些修行方式中,净土念佛法门是重要的一部分。他认为修行念佛净土法门或者持诵经典与禅宗的修行不相妨碍,还有助于禅行,明确倡导禅净双修、禅净合一。这些思想得到了后世赞同禅净双修的禅宗、净土宗以及其他宗派僧人的大力推崇和拥戴,以至于造成片面强调其倡导禅净合一、禅净双修的一面,而忽视了其思想的主旨是禅教会通,禅净融合只是禅教会通中的一个部分,禅净双修也只是其“万善同归”中的“万善”之一,而不是全部[3]。

  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宋以后思想界三教合一的大格局和佛教界内部伴随着禅宗、净土宗二宗并盛、相互激荡而日趋融合的趋势。后世赞同禅净双修的僧人,特别是净土宗和禅宗的僧人在解读和引述延寿的思想时,或出于误解,或有意曲解,或伪托,或攀附,或随所需而有所侧重,往往以偏概全,不见全豹。

  二、 唯心净土与西方净土

  印度佛教中已经出现的西方净土与唯心净土两种说法,这两种净土思想传到中土禅宗之后,特别是六祖惠能在其《坛经》中盛唱“唯心净土”之后,引发了禅宗和净土宗僧人互相批判的历史。后代的禅师们纷纷依据《坛经》有关“自性净土”等(即唯心净土)说法,及《维摩经》“随其心净,则佛土净”的代表性经文,对净土宗所信奉的西方净土展开批判。而净土宗人以及一些禅门僧人则多以“禅净双修”作为回应。

  那么,作为倡导禅净双修的先驱人物的永明延寿,其所倡行的净土是属于哪一种呢?是唯心净土还是西方净土?在他的理解中,二种净土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关于这个问题,人们根据《万善同归集》中延寿对“唯心净土”的问答,认为在延寿的思想中,两种净土同时存在,融合在一起,并行不悖;或认为延寿虽同时主张两种净土,但却将两者视为一同。

  据杨笑天博士在《延寿的唯心净土与指方立相》一文中介绍,延寿的著作中有四处提到“唯心净土”,其所谓“唯心净土”实际上就是“法性”的别名。据日本学者安藤俊雄的研究,在延寿之前使用“唯心净土”一词的是李通玄,在他那里,唯心净土实际上就是真智所照的自性清净心,是法性土,与延寿的理解是一致的。同时,唯心净土还有一层含义,即指唯心所现的净土,是指净心所感现的净土,因净心的程度不同,所感现的净土也有高低区别,故有三土、四土之说。

  在延寿的净土观中,唯心净土就是自性清净心,就是诸法实相,只有亲证实相,才能得生唯心净土。但这一境界实在太高,别教的地前三贤都难以达到,何况芸芸众生!所以应当先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然后再求速证无生,得生唯心净土。

  可以看出,延寿的净土观虽然同时承认唯心净土与西方净土的存在,并身体力行,主张称名念佛、高声念佛,将自力与他力结合起来,在倡导禅净双修的同时,将唯心净土与西方净土加以调和。但是,在他看来,唯心净土和西方净土有着境界高低的明显区别,追求西方净土只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权宜之计,最终的目的是要通过西方净土而达到唯心(法性)净土。这是在坚持唯心净土的前提下,吸收容纳西方净土的修持实践,并将之放在从属于唯心净土的地位上,这也是倡导禅净合一的禅师们所普遍采取的方式。

  三、 关于《四料简》(略)

  通过对以上两个问题的简单梳理,从一个方面反映了禅净思想在延寿总的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及其特点。

  参考资料:

  《永明延寿的心性论》,杨曾文,《中华佛学学报》第13期

  《禅净双修的类型及其理论基础》,杨惠南,《禅学研究》第四期

  《关于永明延寿的四料简》,顾伟康,《禅学研究》第四期

  《延寿的唯心净土与指方立相》,杨笑天,《佛学研究》第六期,1997

  《永明延寿的融合思想及其影响》,潘桂明,《佛学研究》第三期,1994

  《永明延寿与宋代禅宗的综合》,麻天祥,《世界宗教研究》,1996.4

  [1] 慧洪《禅林僧宝传·永明智觉禅师传》

  [2] 杜继文、魏道儒著,《中国禅宗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8月,第1版,第371页。

  [3] 参见顾伟康著,《关于永明延寿的四料简》,《禅学研究》第四期。文中还说:“延寿之立论,禅是单独的一极,教是另一极,净土仅是教中的一分子……禅是‘目’,教是‘足’,而净土更是众多之万善中的一‘足’”。

 
 
 
前五篇文章

永明延寿的净土信仰及其在中国净土思想史上的地位

《宗镜录》之圆融观——围绕“一心说”之三重唯心观的一个

《宗镜录》的中观思想

《宗镜录》与唯识三境

圣严法师:大乘止观法门之研究(三)

 

后五篇文章

永明延寿的《宗镜录》及归宗净土对后来的若干影响

重温永明延寿大师的禅净融通思想

永明延寿禅修思想境界的诗证

永明延寿禅师的生平及其佛学思想述论

论禅净融会的现实意义——纪念永明延寿大师1100周年诞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