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唯识二题刍议 |
唯识佛学是印度大乘佛教发展到圆满程度时期而形成的庞大的理论体系。它把佛法中一切真实性的问题以现实、理性的方式给予体系性的完整诠释。可以说,印度大乘佛教,只有唯识佛学是严格意义上的结构体系。众所周知,印度大乘佛教共有两大学派:一是中观学派、二是唯识学派。中观学派以《般若经》为宗本,由龙树菩萨开创,唯识学派以《解深密经》为法源。由无著、世亲二大揭橥,中观学派原本笃守诠经阐义的精神,是般若思想的解释学。然而后来演化成两大学支:一是应成中观学、二是自续中观学。应成派以随应破为方法,反对以立量形式建立宗说。自续派则与之相反,它以自义立量为方法,建构中观法义量论。在方法论上中观学内部是不统一的。唯识学在历史过程中,也是如此,在印度,唯识学也有两大对立观念:一是无相唯识学、二是有相唯识学。在中国,唯识学由于翻译和阐释不同,也有两派:一是旧译唯识学、二是新译唯识学。太虚大师认为大乘佛教有三大宗:一是法性空慧宗、二是法相唯识宗、三是法界圆觉宗。印顺法师则以三论来判别大乘佛学:一是性空唯名论、二是虚妄唯识论、三是真常唯心论。太虚大师和印顺法师的分判是合乎中国佛教情况,与印度佛教历史实际不甚相符。据唐代玄奘法师和义净法师所传讲,印度大乘佛法共有瑜伽与中观两大系。旁证,西藏佛教也认为印度佛教有空有两轮。特别是宗喀巴大师就作如是说。所谓的法界圆觉宗或真常唯心论,它实质是中国化佛学。它的理论基础与思想来由,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旧译唯识学的典籍的引申与误读、二是汇综本土哲学观念。法界圆觉宗或真常唯心论是以如来藏思想为核心。关于如来藏思想在大乘佛教中,确实存在这种观念,在印度有著名的经典有十六之多,论典也有但不多。如来藏思想是关于成佛的问题,但是并不存在一个独立的如来藏思想体系。如来藏最终被唯识学纳入理论体系之中,成为唯识学的不可或缺的理论与实践内涵。然而,由于旧译唯识学的典籍在文质两方面的缺欠,导致了中国解释家们用本土哲学的体用思维方式来诠释和引申发展如来藏义。从而产生了中国化佛学。天台、华严、禅宗乃至净土、真言也都脱胎于此。从而形成了庞大的真常唯心论体系。印度大乘佛教的正统学派中观与唯识然被中国化的真常唯心论给解构了。在汉传佛教中。中观与唯识都被真常唯心化了。时至近代,由支那内学院的欧阳竟无大师的坚苦努力,才回复了唯识学的本来面目,新译唯识学才有重现之日。再加印顺法师的深入研究,正统的龙树中观才与世人见面。欧阳大师与印顺法师是中国佛教的真正当代功臣。虽然中观与唯识现已成为佛学院和学术研究的重要课题,但是真正能够摆脱真常唯心论思维方式和价值情结的人不多,特别是对唯识学的研究更是如此。近来有一些学习唯识的人,反对新译观念,主张以旧译无相唯识为究竟义,为正统说。也有主真常唯心见,以反唯识,为不了义故。这些人的议论杂芜,甚不系统,无法一一驳斥,为了澄清唯识学的本来面目,我们有必要从唯识学的本身上作一系别的量理论证,从而确定唯识学的要题本质规定性及其合理性与有效性。下面我们拟二个关键要题,以理性的揆度方式,做一深入研究论证。倘若文中说理,如有不够恰当之处,还尚望诸家不吝指教为盼。 |
前五篇文章 |
后五篇文章 |
|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