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舍识用根--读颂大乘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你要晓得读经不能够求解义[1],念经是三学三慧一次完成,修行的时间是愈长愈好[2]。读诵是修行哪!读诵的时候不能求解义,一求解义,这个读诵的目的完全破坏了。为什么呢?你一起分别,就落到意识里面去了,这个就错了。说老实话,读诵经典的时候,就是禅家所说的“离心意识参”;我们跟禅家用的手段不一样,目标是一样的,是在参禅啊!我们用读诵的方法在参禅,这个真是妙到极处了。参禅是什么呢?离心意识叫参啊!我们读诵离心意识,读诵的时候不分别,不用第六意识;不执着,不用第七识;不去思惟想像,也不落印象,一直念下去,不落印象,不用第八识。岂不是离心意识吗?[3]眼睛看得清清楚楚,念的这个句子,耳朵也听得清清楚楚,一个字也没念错,一句也没念颠倒[4]。给诸位说,这就是交光大师所讲的“舍识用根”。我这个时候用的是六根根性,我用的是见性,见色性;用见性见、用闻性闻,高等的修行啊!几个人会啊!
  “舍识用根”。盘腿面壁可以舍识用根;读诵大乘也可以舍识用根。用熟了,就可以把它用在生活上,穿衣吃饭,待人接物,统统舍识用根,那就是菩萨,名副其实的菩萨啦!把这个方法应用在生活上。所以你才晓得,读诵大乘是菩萨修行重要的一个方法,因为在十个宗派里面,禅宗只是一个宗派,其余九宗都属于教下,都没有离开经典。所以这个地方它不写观心、参禅、参话头,它写的“读诵大乘”。那就是说这个大乘菩萨里面,依照经论修行的,占绝大多数,只是方法不相同,它的精神、方向、目标全部都是相同,都是舍识用根,都是离心意识,这个叫真正修行,读经是真正修行。
  心意识舍掉了,与心意识相应的心所,当然都不起用了。所以读经会入定啊!你要不相信,也许听说过吧!智者大师念《法华经》入了定,他要用心意识去读,他怎么能入得了定呢?他读《法华经》会入定。我们念经为什么入不了定?我们是用心意识在念,所以入不了定[5];人家是离心意识去念,就我刚才讲的那个方法原则,他念到《药王菩萨本事品》入定了。在定中,他有感应,他参加释迦牟尼佛讲《法华经》的法会。他还听了一座,出了定告诉人,释迦牟尼佛这个灵鹫山,灵山一会还没散啊!他还亲自参加了。说实在话,释迦牟尼佛每一次法会都没有散场,问题就是你有没有能力去参加。《弥陀经》的这个释迦牟尼佛的弥陀法会,也没散;《无量寿经》的法会,也没散,看看你们哪一位有能力亲与世尊的法会。
  不明了读诵大乘,所以他不愿意念,这个实在是智慧浅少,不知道事实的真相。念到心清净了,念到定、慧成就了,念到破无明、见法身了,他还是念;即使证到等觉菩萨果位了,他每天还是要念,始终不离开,这是这种修行方法。 那么净宗也许有很多同修听过,没有念经,单单念一句佛号,他也成就的[6],没错;单单念这一句佛号,谁呢?最初提倡的是大势至菩萨,他那一句阿弥陀佛,或者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也是离心意识;如果不离心意识,那叫什么修行?不离心意识,怎么能够“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呢?没这个道理啊!所以诸位要晓得,念这一句佛号,也是离心意识念啊!念经、念佛如此,听经还是这个样子。大家听经不开悟;为什么不开悟呢?用心意识听。别说听这一辈子不开悟,生生世世听上无量阿僧祇劫,还是不开悟。
  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头,给我们讲得好清楚,那是讲对听经的人,要怎么样听呢?“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离言说相”,就是离第六意识;“离名字相”,就是离第七识;“离心缘相”,就是离第八识。还不是舍识用根吗?这个就是清清楚楚给我们显示出来,听经也要离心意识。心就是第八识,意就是第七末那识,识就是第六识。听经也得要离心意识听,离心意识,说老实话,是修行。听经是修行,读经是修行,念佛是修行。修什么行呢,把心心所给舍掉[7],这就是禅家常讲的从根本修啊!我们晓得我们的思想见解、言语造作,尽是过失;那个过失的根源在哪里呢?根源就是心心所。所以它这个修行方法,是从根拔起啊!连根把它拔除。由此可知,绝对不是只有禅家从根本修。所以禅宗常常轻视教下,轻视净土,他不晓得“法门平等,无有高下”[8]。你是用参究观心的方法,从根修起;人家教下用读诵,念佛的用执持名号,也是从根本修啊!不亚于观心,不亚于参话头啊! 凡是轻视别人的,他会不会成就?他决定不会成就[9]。为什么呢?因为真心里头没有分别、没有执着[10],哪里来的轻视别人呢?这个轻视,总有分别、有执着,才会轻视嘛[11]!那么由此可知,他禅参得再好,他心意识没离开;没离开,他那个禅不管怎么参法,不会开悟;得禅定是可能的。为什么呢?用心意识可以得禅定,四禅八定,阿罗汉的九次第定,都是用心意识修的,都没有离心意识。离心意识,那是上上禅了,不是阿罗汉、辟支佛所能够证得的,这一点诸位要知道[12]。你要是果然明白了,你对于参禅的人讥笑你,你也是合掌阿弥陀佛,不去跟他计较。为什么呢?我们心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碰到外面人,说我们是自了汉,说我们是小乘,我们也欢欢喜喜地“阿弥陀佛”就结束了,不要去计较,用不着去跟他辩驳。正是六祖所说的,看到这个根性好的,可以给他说的,这才能给他说说;看到根性劣的,不能说的,合掌令欢喜就好了,不要与任何人争论。争论,决定违背了佛法,佛法是觉悟之法啦!这个争论决定是迷惑颠倒,只有迷人才会争啊!悟的人不会争[13]。迷的人,心里面才有意见;悟的人,心里没有意见,悟的人,心干干净净,什么也没有,本来无一物。心里面还有许许多多东西的,这没悟啊!
  那么这一句是说明菩萨修行许许多多方法里面一个重要的方法,今天告诉诸位了。果然念这个经典,离心意识念,你会得定,会开悟[14]。如果念了不少年了,念了不少遍了,我怎么还没得定呢?怎么还不开悟?我就晓得你这一生是不会得定,也不会开悟。为什么呢?因为你没有离心意识,还是用心意识在念啊!离心意识、一味地念下去,一遍一遍念,绝不起一个妄念,功夫成熟了,水到渠成,自然得定,自然地开悟,到时候豁然通达啦!心里常常想着,我什么时候会开悟?什么时候得定?这都是打妄想。读诵里面加上妄想,这个妄想就是障碍啊!有人念佛,发心求一心不乱,这个人一生当中决定得不到一心不乱。为什么呢?阿弥陀佛里头,掺杂着一心不乱,这个很糟糕啊!给你说不掺杂,不掺杂还得要掺杂个一心不乱。
  所以,这一切错误、一切不成就的那些因素,一条一条都把它找出未,找出来之后,统统把它消除,我们障碍就没有了,这业障就消了。业障,说老实话,绝对不是说你去拜拜《梁皇忏》,拜拜《水忏》,拜拜《大悲忏》,业障就消掉了。消不掉啊!从前的人拜忏会消掉,现在的人消不掉;从前人念经会消业障,现在人念经消不了业障;从前人念阿弥陀佛消业障,现在念阿弥陀佛也消不了业障。你知道原因了吧?用心意识,就消不了业障;离心意识,业障就消除了,原因在此地[15]。
  你要晓得什么是业障呢?业障就是分别、执着。用分别、执着,怎么能够把分别、执着离开呢?这个话还不能听错,听错犯的过失更大。唷!不分别、不执着,好了,父子也不分了,男女也不分了,那还得了吗?你去打仗连敌人、自己人也不分了,这不是糟糕了!那就犯了大错了。自己心里头确确实实没有分别,可是在日常生活当中,随着众生分别而分别,随着众生执着而执着。自己有没有呢?自己决定没有。这就对了,这是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世间法就是分别、执着,并不破坏众生的分别、执着;众生有这个分别、执着,他才能建立社会的秩序,世间才不至于乱。如果我们真的给它分别、执着,那就错了,那就永远不能够超越世间了;离开一切分别、执着,这超越世间了。所以这个地方一定要搞清楚,不要误会了,那么这一句重点还是劝勉我们要认真去读诵,要晓得怎样去读诵,才能收到真实的利益。[16] 用读经这个方法修定,用读经这个方法断烦恼,诸位要明白这个道理。到你烦恼断了,心地清净了,这个时候就可以思维经义了,你不会把经的意思想错了,因为智慧开了;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智慧。所以心地不清净,不要去胡思乱想,你所想的全是妄想,全是把佛经的意思错解了。那么我再告诉诸位一个老实话,所有圣人的经论完全没有意思;因为它没有意思,所以它就有量义,这个跟世间书不一样。我们初学,譬如说我们今天是读《无量寿经》,我们读得很有味道,里面的东西我很懂得;我再学个一年、两年,我的程度高了,看到里面的意思愈看愈多,愈看愈丰富,原来它的意思是没有止境的呀。假如它有意思,那就一个意思,就永远不会有第二个意思。因为它没有意思,所以它有无量义,随着你的心地清净的纯度,随着你境界的提升,你会看到它圆满的义理,愈看愈广大、愈看愈圆满。经典的受持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你念不厌,念不倦,道理就在此地。诸位要想深入经藏,那我就劝同修不要看经打妄想[17];我们初学要读一点古人的注解,研究研究是可以的,作为辅助。我们初学是以修定为主,修清净心为主,一天用八个小时来修清净心,修定;研究注解、注疏,研究经典的理论,一个小时,顶多两个小时足够了,那是辅助的。这个辅助是怕自己老是在念,念到自己不开悟,念到自己兴趣没有了,会退转了,所以叫你读一点注解、听听讲,调剂调剂,目的在此地,不是叫你真正开智慧的,这个是一定要懂得。品学圆满了,这就成佛了。“佛道无上誓愿成”。读诵大乘一定要知道我们现在在什么程度,应该要如何的修学,我们才不会浪费时间,浪费精力,这一生当中才真的能得到殊胜的成就,殊胜的利益[18]。
  评议:
  [1]、按佛教规矩,若是与外道论对,只用现量、比量就可以了,但若是在教内论对,则必须有圣教量为依据,老法师这一句“读经不能够求解义”,不知道其所依为何,佛教经典我虽没有全读完,但大正藏中间中国部分与日本的因明部分我是都翻过的,其中与唯识相关的典籍我看的比较详细,不过我没有见过“不能够求解经义”的话,连有类似意思的话也没有见过。典籍上可是说要求解经义的,经中常言“善思念之”、“极善思维之”等话。言,“一求解义,读诵的目的就完全破坏了”,如此之言,与理不合,学佛的目的不就是为了成佛道、度众生吗?难道还有其他?
  [2]“修行时间越长越好”,这话也是不妥的,修行从开始发心算起直到成佛,是三大阿僧祗劫。当然,我能体会到法师说这话的意思,这一句可以看作是辞不达意,辞不达意对于善知识来说,若作得不是太好,不影响他是善知识,这不算太大的毛病,但这说法毕竟不圆满,只不过可以不加深究。
  [3]老法师这段话,“读诵的时候不分别,不用第六意识;不执着,不用第七识;不去思惟想像,也不落印象,一直念下去,不落印象,不用第八识。”我在九华山时,见过净空老法师的一套《八识规矩颂》录音带,我仔细地听过,老法师讲的与我们习惯说的是一致的。第六意识活动的范围极广,它在入无想定、灭尽定和生无想天、重度睡眠、极度闷绝等情况下才不起活动,也就是说,不用第六识是不可能的,除非土木砖石。第七识、第八识也是,不用第六识、第七识、第八识是不可想象的,老法师还讲过《八识规矩颂》,不知道老法师怎么能说出如此莫名其妙的话--“不用第六识”、“不用第七识”、“不用第八识”。
  [4]下边儿老法师有这样的话,“眼睛看得清清楚楚,念的这个句子,耳朵也听得清清楚楚,一个字也没念错,一句也没念颠倒”,说这就是交光法师讲的“舍识用根”,这个不对。有人说老法师说的“根”是“根本”,把根本说成是真心如来藏之类的,这说法有点儿乱谈,老法师下边儿说,“我这个时候用的是六根根性”,明明白白地说着是“六根根性”。有人说,老法师说的是“实修”,若你这“实修”与佛教常识就违背的话,你这所谓实修只能是一个“佛教徒最后的可怜借口”,这“实修”就值得怀疑了,我们佛教徒绝不能这样。
  在《楞严经》上说,看东西不是根在看,而是识在看,在经上佛陀与阿难问答进行七处徵心。佛已经明说了能看的不是根,能看的是心(心、意、识有时混用)。识乃有八,眼识看见(现行)时,需要诸缘,在《八识规矩颂》中说,需要九缘:眼根、境、自种子、作意、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空间、光明,其中明明白白地有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只这九缘实际上是不够的,还得加上等无间缘--前后念的相续--才行),它们是眼识现行的增上缘,若没有它们则眼根本就不能看见东西。耳识现行也是需要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来做增上缘的。所以,老法师说“眼睛看得清清楚楚,念的这个句子,耳朵也听得清清楚楚”,这就已经用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了。有法师说,净土法门法师的不用是不刻意用而已,但,“法尔俱思维”,不管你刻意不刻意都在用。有说,“你一看见‘识’就想起唯识”,不会的,老法师若不用六识、七识、八识就没事了,他既用了,做增上缘了,我就指出他没用准确。
  [5]老法师说,“用心意识去读,他怎么能入定呢?……我们用心意识去读,所以入不了定。”用心意识读如果入不了定的话,不用心意识更入不了定,因为不用心意识的话,你连读也不能读了,又怎么可能“因读经而入定”呢?在这里我想起常说的一句话,叫“思量即不可得”,实际上是两句,“思量即不可得,不思量更不可得”,丢半截怎么能行呢?(随后有人说,“心意识也是假立之名言”,对,《唯识二十论》开首即“安立大乘三界唯识”,这就明确了“三界唯识”的本意,但佛陀的安立是“依真而假立”的,可不是乱立的,可接着又有人说这“依真而假立”的“真”是真心如来藏,这就又乱了线索。)
  [6]“单单念一句佛号,他也成就了”,现在的所谓净土宗,把成就一般都理解为往生,这就是净空老法师的影响所致。这里的成就如果理解为成就佛道,这句话就不对了,因为“菩萨以五明而成就”,但是,如果理解为往生,这句话也是不对的,因为往生西方净土凭的是自己的信愿之力和阿弥陀佛的愿力,阿弥陀佛的愿力是一直有的,如果自己只是呆呆傻傻的只知道一句佛号(净老法师在讲的《楞严经清净明晦章》中说,“傻傻的,呆呆的,一天到晚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问其他事情,不知道,问世间法,不知道,问他佛法他也不知道。”)这样其实你根本就不能往生的。往生凭佛之愿力和自己的信愿之力,因为佛之愿力一直有,所以我们可以不考虑它,而且也是根本不用考虑的,在以前无量寿经之类人们不大注意它,我们说不清为什么人们不大注意它,但我们会说是什么时候什么法门缘到就什么时候什么法门起用,我也可以这么说,因为这无量寿经说的是阿弥陀佛在因地所发之愿类的,不管他具体发的是什么愿,佛陀之愿都是度众生的这绝不会错,因为佛陀实际上是达到三觉圆满的境界者,你根本就不需要来考虑佛陀所发的到底是什么愿。你只要考虑自己的修行功夫,就可以解脱了。为什么不需要考虑佛之愿力呢?并不是说佛之愿力不重要,因为它毕竟是往生极乐世界的一个条件,要没有法藏比丘所发的这愿,我们不能往生极乐。但这个条件是一直在具备着的,就象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空气、水份是很重要的条件,但在一般的情况下我们就是不需要说它们重要,因为它们一直在起着作用的。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能说它们重要,比如说高寒缺氧处、沙漠、深海处等才能说它们重要。可是,现在我们的老法师以及与他辩论的,都是在争论佛的事儿。其意义在于使佛教不变质,这对大乘菩提道来说是很要紧的,但对于只顾自了的修行来说,问题并不大。有人解释净土法门法师这句话时引用了《妙法莲华经》中的“乃至举一手,皆已成佛道”,这就把佛陀说法的四种意趣给搞乱了。
  [7]“修行就是把心心所给舍掉”,这句话是违背教理的,修行恰恰是运用心、心所,心、心所是“舍”不掉的。老法师接下来说,“我们的思想见解、言语造作,尽是过失;那个过失的根源在哪里呢?根源就是心心所”,是的,地藏经上说,我们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但是罪是业也要勇敢面对呀,识可以转为智,可不是“连根拔起”,我们凡夫所面对的一切,都是遍计所执,可是我们修行凭的恰恰是遍计所执。有人发帖说,“依心心所是世俗谛,依胜义谛则根本无心心所……”还说,“……不是心、心所在起作用,是自性在起作用,所以必须舍掉心、心所”,这说法是还在佛法门外,因为只有能了别识。
  [8]老法师说,禅宗常常轻视教下,轻视净土,他不晓得法门平等,无有高下。这话是我们经常说的,但它是不对的,禅宗并不轻视教下,也不轻视净土,只是有些自认为的禅宗行人轻视净土,但这不是禅宗,我们不能因为这些伪禅宗行人轻视净土就把这罪名放在禅宗的头上,这是伪禅宗行人所犯的罪!
  实际上我们现在常说的话,很多是不对的,只不过是已经流行开了而已,我们不能把流行的错误因为流行就当成正确的,这不是佛教。在世间是可以的,比如语言学,有一个词“校对”,这个词应该读作“jiao对”,但现在很多人都读“xiao对”,我见好几本这两年出的书,注的音已经注成xiao了,这在世间没什么,但佛教是修行的,修行是是什么就是什么,因为真理是不变的。变质的禅不是禅。佛教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能诠”上的改变绝不能以丧失“所诠”的真实意为代价。能诠的改变并没有改变所诠的真实义,所以各宗都不会轻视他宗,各宗之间的不同只是行门的不同而已。
  [9]这句话乃至理名言。只要轻视别人之心不除,他就难以成就。
  [10]“真心里没有分别、没有执着”,这句话只对了一半,因为真心乃根本智、后得智(注意,真心为一而不是二,或者说是不二的,当然,经上还有别的名字),根本智无分别,可后得智是有分别的,但是,不管根本智、后得智怎么着,执着是绝对没有的。所以,老法师这句话若改成“真心里头可以有分别但没有执着”这就对了。有人说真心是如来藏,可以,但得搞清如来藏真意。在这篇文章中老法师用了唯识教理,是在讲“舍识用根”。最大的问题是没用对唯识教理,其实不要用七识、八识会更好。有说六根根性是非一非异。得!记住假安立一切问题都解决了,最要搞清的是佛陀的假安立是“依真而假立”的。
  [11]后得智是有分别的,但这分别并不会产生执着,这就是真心后得智的分别与妄心意识的分别不同的地方,有执着才会轻视,但这轻视是妄心产生的,可我们凡夫现在的修行凭的是妄心意识而非真心内之后得智。
  [12]我们应该知道,现在要修行,凭的恰恰是意识,绝不能离意识,实际上根本也离不了意识。舍识用根是交光法师教的,能保证吗?有人质问我,“你对‘舍识用根’有多少体会”?我没有体会!我只知道合理也不一定对,但不合理一定不对!有人说我老是用唯识,可没有一个敢说唯识有问题,不可以用。而且老法师先用了。
  [13]争论的也不一定是迷惑者,因为争论有两种,一种是为自悟的,一种是为悟他的,为他的争论是菩提心的策发,比如龙树菩萨、陈那菩萨、法称论师等,他们在世时与人争论一生,而且都是公认的圣者,在藏传中被称为六庄严之一。再者,还有一种争论是弘法所用的方便形式,就象六群比丘的所为是助佛制戒一样。
  [14]这句话是绝对的外行,说什么“离心意识念”,其实离了心意识你连念也不能念了,包括口念、心念。“舍识用根”,要是舍了识,根就没法用了。识可以转,转过后还是跳呀跳,没变,转为四智,但那是见道位后的事。
  [15]这一段话是古往今来不少人都这么说过的,说“今人不如古人”,说这话的意思只是要打击人们的傲气而已,根本就不是实际事实。要是不明了这个意思而学说这句话的话,就不对了,我看过净空老法师的不少开示,读不到这句话的本意,若单看这一段的话,是无法判断他的意思到底是不是打击人们的傲气。这句话说的人已经太多了,就象流行感冒一样流行了,真懂的人与不懂的人都说,不懂的人说这话的话,就真成流行感冒了,流行是真流行,但害人是真害人。
  [16]这段话不确实,比如成佛,成了佛当然是真心了,但成佛时的真心并不是不分别,真心有根本智和后得智(根本智、后得智乃一,或说不二),根本智无分别,但后得智有分别,自己(的后得智)本来就在分别众生的分别。或说成佛乃转八识成四智究竟。
  [17]确实,应该这样劝人,我们明白,不打妄想是目标,在实际时是要少打妄想,求上得中,所以说要劝人不打妄想。诵经要随经意而思维,要随文作观,不要打妄想。
  [18]此段话乃至理名言。读经时看别人的注解只能把自己引上歧途。我们平时就是读诵经典,若一天到晚读诵经典,只干这一件事儿的话,我们就会发烦,因为我们是凡夫,我们若做事儿烦了,就要放一下假,我们在读诵经典时间一久烦了,就放一下假--去看会儿别人的注解。但是,我们不能怕别人的注解把自己引上歧途就不看别人的注解了,毕竟“欲知上山路,须问过来人”。

 
 
 
前五篇文章

读《金刚经》的体会

传戒

禅门境界论

放生的随想

为什么禅修

 

后五篇文章

唯识三性

唯识学中的功能性种子与经验知识性种子

人形六道众生相

关于净土法门

略辩南山律之戒体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