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善导大师及其净土思想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1.生平
  善导大师(公元613—681年)诞生于隋大业九年,俗家是安徽泗州(一说山东临淄),年少出家,纵观大师一生德业,概述有二:
  (1)归心净土,勤笃苦行
  善导大师出家后,早年修习《法华经》、《维摩诘经》。后见西方净土变相与《观无量寿佛经》,心生欢喜,欣慕西方极乐世界,每常诵习十六观行,冥心思惟,如法作观。未经数年,已成深妙,便于定中,备观宝阁、瑶池、金座,宛在目前,涕泗交流,举身投地。
  贞观十五年,大师29岁,至西河石壁谷玄中寺见道绰禅师,蒙授《无量寿经》。见净土九品道场,大喜曰:“此真入佛之津要!修余行业,迂僻难成;唯此法门,速超生死。”于是勤笃精苦,昼夜礼诵,如救头然。每入室长跪唱佛,不到力尽,终不休歇。寒冰天气念佛,亦要念到汗湿衣襟才止息。出则演说净土法门,30余年,未尝睡眠。护持戒品,纤毫不犯。心绝念于名闻利禄,从不举目见女人。律己峻严,待人慈爱宽恕。凡美味佳肴都供养大众,粗粝饭食则留给自己。佛前的灯,常年不熄。三衣瓶钵,不用人替自己拿。从不与人聚谈世俗之事,恐怕耽误净业。
  大师念佛功深,成就殊胜。念一声佛,则有一道光明从其口出;念十百千声,便有十百千道光明从其口出,自证境界不可思议。
  (2)弘扬净宗,悲心愿切
  大师自利成就,悲心不舍众生。几十年来,孜孜弘扬净土法门,所有的香金都用来写《阿弥陀经》,多达10万余卷,画西方净土变相300余处。大师少时,偶见西方净土变相而引发愿往生心,推己及人,了知艺术的感染力与渗透力甚大,故致力于净宗艺术性的弘扬。敦煌千佛洞中《观无量寿佛经》曼荼罗的成立,即是大师亲自作画,流传于世。据载,洛阳龙门石窟卢舍那佛乃由善导大师监制。自古迄今,这尊佛像,以其丰颐秀目,既庄严雄伟又不失睿智慈祥的风格,予人以心灵的震撼。
  由于大师净土信念诚挚,德业隆盛,故四众弟子受其感化而归心净土者不计其数,其弟子中也有难抑厌娑婆、欣极乐之情,以致舍身往生者。据传载:大师在光明寺说法,有人告大师曰:“今念佛名,定生净土否?”大师答曰:“定生!定生!”其人礼拜讫,口诵南无阿弥陀佛,声声相次,出光明寺门,上柳树表,合掌西望,倒投身下,至地遂逝。《乐邦文类》、《往生传》等,记为善导大师登树自投而逝。考以唐道宣律师所亲闻实录,以及善导大师的塔铭碑记,均无投身自逝之说。证知大师自投之说,实为传闻之误。
  据《新修往生传》载:“京华诸州僧尼子女,或自高岭投身,或舍命深泉,或自堕高枝,或烧身供养,达百余人云。”此记事或有夸张之嫌,然亦可想见大师感化力之巨大。大师的弟子中,有诵《阿弥陀经》10万至50万遍者,有日课佛名自1万至10万者,其间得念佛三昧成就往生净土者,不可纪述。
  大师于唐高宗永隆三年(公元681年)三月十四日示寂,享寿69岁。弟子怀恽等瘗于长安城内禾原,为大师造塔,并建伽蓝(即今香积寺),植神木灵草,四时供养不怠。
  大师遗著存世者共五部九卷,计为《观经四帖疏》四卷,《往生礼赞》一卷,《观念法门》一卷,《法事赞》二卷,《般舟赞》一卷,以及在中国流传的短小偈文。
  大师圣德高风,本迹不可测度。据《天竺往生略传》云,善导是阿弥陀佛化身。莲池大师亦云:“善导和尚,世传弥陀化身,见其自行精严,利生广博,万代之下,犹能感发人之信心。若非弥陀,亦必观音、普贤之俦。呜呼大哉!”可见善导大师德学之盛大。
  2.思想
  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很有特色,在信仰上,具有强烈的宗教情怀;在理论上,继承昙鸾、道绰二大师的净土思想,并丰富发展为一以“他力本愿”为核心的净宗理论体系。澄清了诸多净土理论上的迷误,为净宗在中国的弘布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兹分述如下:
  (1)要门与宏愿二门之判。大师梦中得梵僧指点,注解《观经四帖疏》,于开宗明义“序题门”中,将《观经》一部所说义理,分析归纳为“要门”与“弘愿门”。文曰:“遇因韦提致请,我今乐欲往生安乐;唯愿如来,教我思惟,教我正受。然娑婆化主,因其请故,即广开净土之要门;安乐能人,显彰别意之宏愿。其‘要门’者,即此《观经》定散二门是也。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即废恶以修善。回斯二行,求愿往生也。言‘宏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意谓一切众生本具佛性,然由烦惑厚重,真如体性无由显照。通途教法八万四千法门,渐顿各称所宜,然众生障重,依自力修证难明自性,下劣凡夫无由遍揽诸教法。兹有国太夫人韦提希,遇因儿子之恶逆,顿生厌离,向释尊哀祈愿乐往生极乐世界。唯愿如来,教我思惟,教我正受。然娑婆教主释迦牟尼佛因应韦提希之请,即广开净土要门。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于第七观(华座观),住立空中,光明炽盛,彰显别意之弘愿。其要门的内容,即此《观经》之中十三观之定善及三福九品之散善。定善即是止息思虑以凝定心神,散善即是废弃恶行以修习善法。修此定散二门功德,回向求愿往生安养。弘愿门是指《无量寿经》中阿弥陀佛大愿之意:一切善恶凡夫得以往生安养净土,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大行之力为增上缘而成就的。证知,我等凡夫往生净土,全凭佛力。净土三经无不彰显此净宗不二之义蕴。西天东土祖师大德无不弘赞弥陀弘愿。善导大师于《四帖疏》和盘托出,可称称佛本怀。
  (2)信心诠释,深得佛心。大师诠显《观经》圆发三心以为往生正因,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言深心者,即深信之心。深信之内涵又从众生根机与相应之法两个层面加以诠释。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在生死苦海中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三界轮回之缘;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慈悲摄受众生,全身心皈命,无疑无虑,乘托阿弥陀佛威神愿力,定得往生。大师以水火二河白道比喻(水表贪欲,火表瞋恚,白道表愿往生心)指点吾人在旷劫生死轮回中,忽闻念佛法门,仰蒙释迦发遣,指向西方,又藉弥陀悲心召唤,现今信顺释迦、弥陀二尊之教敕,不顾水火二河,念念系缘佛号,乘阿弥陀佛愿力之道,舍命以后,得生安养佛刹,亲炙阿弥陀佛,庆喜何极!如是随顺佛愿,方名真佛弟子。
  (3)大师的净土思想具有鲜明的厌离娑婆、欣慕极乐的感情色彩,宗教情怀深邃而真诚,感人甚切。《观经四帖疏》透过对韦提希夫人厌苦请法求生净土的心路诠释,大师指陈对娑婆的厌离与对极乐的欣慕,是成就净业的先决前提,亦是菩提心的本质内涵。云:“唯发一念厌苦,乐生诸佛境界,速满菩萨大悲愿行,还入生死普度众生,故名发菩提心也。”若能急为众生宣示净土法门,令众生舍此娑婆生死之身,是名真报佛恩。“何以故?诸佛出世种种方便劝化众生者,不欲直令制恶修福受人天乐也。人天之乐,犹如电光,须臾即舍,还入三恶,长时受苦。为此因缘,但劝即令求生净土,向无上菩提。”善导大师见到众生由业重慧浅故,难以生起对娑婆的厌离心,对西方极乐世界的欣慕心,所以,其著作中,多有苦口婆心的劝示。兹录二则,以作吾人的警觉,亦体会大师的悲心。
  “归去来,魔乡不可停,旷劫来流转,六道尽皆经,到处无余乐,唯闻愁叹声,毕此生平后,入彼涅槃城。”
  “大众同心厌三界,三途永绝愿无名,乘佛愿力往西方,念报慈恩常顶戴。”
  (4)指赞弥陀名号,称念必生。大师慧眼独具,揭示持名乃净宗之心要。《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阿弥陀经》一日七日专念弥陀名号得生,又十方恒河诸佛证诚不虚。《观经》定散两门教法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名号。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近,但能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阿弥陀佛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大师诠释光明摄取三缘:众生忆佛念佛,佛亦忆念众生,彼此三业不相舍离,是名亲缘;众生愿见佛,佛即应念现在目前,是名近缘;众生称念名号,即除多劫重罪,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诸邪业系,无能障碍,是名增上缘。吾人起行,口常称佛,佛即闻之;身常礼敬佛,佛即见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由亲缘、近缘与增上缘故,吾人信愿持名,香光庄严,成办往生净业。
  (5)大师以凡夫往生报土为立教本旨。隋唐之际,虽前有昙鸾、道绰二大师倡导凡夫可入报土之说,然他宗祖师大德,从自业所感净土的理念出发,均对凡夫入报土之说予以否认,由是障蔽了净宗广度众生的殊胜力用。尔后,有某些法师的折衷观念,把西方净土分为报土、化土两种,登地圣人生于报土,凡夫二乘生于化土,但仍然未契净宗心要。在这种异议纷杂的背景下,大师雄才卓识,广引经论,正本清源,力主凡夫往生报土论。
  大师判言:三辈九品往生者皆是凡夫,乘托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乃得往生。若唯依自力修学断惑证果来论,则虽二乘圣者,亦不得生报土见报佛。然而若在净土法门中,则托阿弥陀佛本愿之他力,虽一毫烦恼未断的凡夫,也能得生真实无漏的报土而见报佛。由是,善导大师以教是他力,机是凡夫,佛身土是报身报土,显示由阿弥陀佛愿力故,九品往生者皆凡夫,以成立凡夫入报土之义。力主净宗念佛往生法门,乃为五浊恶世之凡夫特设的方便法门。当今末法众生,依此法修持,必可获得解脱。阿弥陀佛对常没苦难众生,充溢着大悲怜愍之心,由是殷勤劝归净土,以念佛往生一法,急救溺水之人。大师这种判释,颇显力挽狂澜之气概,引令他宗法师大德重新认知净宗念佛法门,亦大大激发净业行人的信愿之心,巩固了净宗的地位,助成古印度净土教在中国的系统化、理论化与本土化,对净宗在中国的成立与发展,功勋卓著。
  (6)净业因行。大师将净土往生法归纳为安心、起行与作业三种实践法。安心法即《观经》所示三心:至诚心(真实心)、深心(深信心)、回向发愿心(回向一切善根愿生净土)。三心乃成就净业的必要条件。
  起行即解释天亲菩萨《往生论》所言的“礼拜、赞叹、观察、作愿、回向”等五念门之义,分正行与杂行两种。正行是专依净土经典所示的行业,共有五种:读诵正行(专门读诵净土经典),观察正行(恒常思维观察阿弥陀佛净土依正庄严),礼拜正行(专心礼拜阿弥陀佛),称名正行(专门称念阿弥陀佛名号),赞叹供养正行(专门赞叹供养阿弥陀佛及西方净土种种庄严)。在以上五种正行中,亦可分为正定业与助业两种。正定业就是第四称名正行,余四种为助业。正定行与助行之外的一切诸善万行均为杂行(疏杂之行)。舍杂行而归正行,于五行中,专修持名念佛,成就往生。这即是大师倡导专修的义蕴。作业是遵守四修之法,进一步落实专修的原则。四修法是:恭敬修(恭敬殷重的礼拜法)、无余修(专修称名,不杂余行)、无间修(心行相续,无有间断)、长时修(常恒不退,毕生相续)。此四修法最后导归文殊一行三昧,即专门称念佛号之一行。认为专精与否,是决定能否往生的关键。“信心求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得相应故,不违教故,随顺佛语故。若欲舍专修杂业者,百时希得一二,千时希得五三。何以故?乃由杂缘乱动失正念故,与佛本愿不相应故,与教相违故,不顺佛语故,系念不相续故,忆想间断故,回愿不殷重真实故,贪嗔诸见烦恼未间断故,无有惭愧忏悔心故。”
  大师的净土思想甚为宏富,以上只是撷其要点略述之。总的来说,大师从契理、契机、契时的角度,完成以“他力本愿”为核心的净宗理论体系,大畅诸佛度生出世的本怀。其《观经四帖疏》玄义科文,乃是大师在精诚念佛恳切祈祷下,得到感应而撰成。大师自述:“每夜梦中,常有一僧而来指授。玄义科文既了,更不复见。”吾人宜视《观经四帖疏》如同佛说,一句一字不得加减,欲写者一如经法。大师所倡导的持名念佛,简易究竟,极受一般信众的欢迎,将高妙深远的殿堂佛教,变成广泛的民众信仰。这一转化,使净宗的弘化获得原子裂变般的力量。隋唐以降,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几乎成为中国佛教的表证,这在一定程度上说,得力于善导大师净宗理论的创树以及净业德望的感召。

 
 
 
前五篇文章

陇上高僧——本玄法师生平及往生见闻

《印光法师文钞》问世及刊行始末

印光大师十念记数念佛法

《大乘起信论义记》中的“二门”

窥基的四重二谛理论

 

后五篇文章

《观世音菩萨本迹感应颂》跋

《无量寿经》持验记

使持名念佛一法深入民间的少康大师

发菩提心与求生净土

印光大师论菩提心法语撷录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