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发菩提心与求生净土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生死是我等第一件大事,净土法门是我等了生脱死的无上妙法。在娑婆世界末法的今天,佛法浩若渊海,唯有净土一法是以凡夫地发菩提心,信愿持名,仰仗佛力,即可带业往生,一生成就。除念佛之外,其他法门,我等众生根机陋劣,障深慧浅,修其一生难于成就,而且在这个娑婆世界修行容易退转,只有往生净土,才能圆证三不退,一经往生,决定成佛。
  然而佛是怎样修成的?当然是由于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利益众生。菩提心是成佛唯一无二的推动力,如果没有菩提心这一推动力,那菩萨因行就无人去修,如来果位就无有人证,因此发菩提心是修学一切大乘佛法的根本。如《无量寿经》里说: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在末法时代发菩提心更为尊贵,因此,发菩提心决不可变成佛弟子们的一种口头禅,挂在口头上讲讲而已。修学菩提道,不是挂在口头上讲讲就可以的,而是要真修实干,才能有目的地欣求趣向,修习福德智慧两种资粮,断除烦恼和所知二障,趋入大乘之门,这才是真实的大乘菩萨;没有菩提心,纵然有通达无我的智慧,也是小乘。一切法住菩提心故,便得增长,方能渐次证得无上正等菩提。
  发菩提心的尊贵与殊胜功德
  (1)、发菩提心绝对不是一件平常的事,而是极为稀有难得的。一个学佛的人真正发了菩提心后,不管他是否受戒,只要他的行为尊贵,所做的一切是利益众生,当下就可称他为凡夫菩萨。所以说菩萨的尊贵是:“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我在求戒的时候,引礼师给戒子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一个阿罗汉叫他的徒弟担着担子,师徒俩人外出参学。徒弟担着担子在师父后面,走到一座村庄,徒弟看到农夫正在耕田,有小鸟飞来吃小虫,耕牛耕田那么劳苦,而且有时还要受到农夫的鞭打。徒弟看到这个情境,愍念众生太苦,就发了一念利益众生的心,说我修成正果一定要来度这些苦难众生。这个徒弟才说完话,这位阿罗汉师父说:徒弟你走前面,我担担子。因为徒弟是发菩提心,修成正果是要度众生,当下就是大乘行者,而阿罗汉只是小乘的自了汉。这就是发菩提心的尊贵。
  (2)、经中有个比喻说:如有一人提一盏灯,走到暗室里去,而那暗室里的黑暗,不是一年两年才有的,是几百几千年来都一直存在的黑暗。虽然如此,但当这一盏灯提进去时,由灯所放射出的光明,就立刻驱除了这千百年来的黑暗。当知这个提灯的人,就是发菩提心的菩萨,所提的那一盏灯,就是菩萨所发的智慧悲心大光明炬,入于众生的心意暗室中,使得不可说百千万劫以来,所集的一切烦恼障、所知障的无明黑暗,悉皆消除得干干净净。由此可知,发菩提心的殊胜功德,在佛法的修学上,发菩提心是尊贵到这样的程度。
  以佛法说:一个人在世间上不论做什么好事,必然有他所得的功德,而发菩提心同样有他相应的功德。发菩提心所得的功德好似虚空一样,广大无边,殊胜庄严。
  (3)、发菩提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成佛。如果不发菩提心而希望成佛,那是绝对做不到的。其次,请再自问一下:发菩提心的目的是为了成佛,然而为什么一定要成佛?成佛,固然会得相好庄严,但这并不是最主要的目的。成佛的真正目的,还是为了度化众生。如经上说:“为利众生愿成佛”。在《无尽意经》中,佛陀开示我们说:“若不为度众生,我即不发菩提心”。所以说发菩提心,不但是希望自己将来能够成佛,然而更重要的还是当下就能去度化众生,深入社会,接近人群。如今年东林寺佛七,就有很多人发心护七,这些发心的菩萨去行堂、洗碗、打扫卫生,这就是在利益众生,为成佛积资粮。深入社会是随力随分地以佛法开导群迷。以一句通常的话来讲:发菩提心有两大目标:向上,成佛是我们的目标;向下,度众生也是我们的目标。所谓: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发菩提心为入大乘的不二法门
  (1)、佛法有大小乘的差别,入小乘有小乘的门路,入大乘有大乘的门路。入小乘的门路是要发起厌离心,如果没有发起厌离心,那绝对不会走向声闻的解脱道。而入大乘的不二法门,则是现在所说的发菩提心。菩提心一旦退失,纵然你有通达空性等的种种功德,仍然是堕入于声闻小乘,失去了你做大乘行者的资格。所以是不是已入大乘之门,完全看菩提心的有无而作决定。佛在《华严经》中说:“菩提心者,如一切佛法种子”。种子就是因,从世间看,是怎样的种子就结怎样的果。然而种子有各种不同,如麦种子、谷种子、豆种子等等,是为各自不共的因,不论这种子与怎样的缘合,谷种子终不能结麦,麦种子终不能生谷。可是水土空气等与麦种子合,就成为麦苗的因。当知现在所说的菩提心,就是佛苗因中的不共因。
  《宝性论》说:“信解大乘为种子,慧是能生佛法母”。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信解大乘所发的菩提心,犹如为父的种子,通达诸法无我的殊胜慧,犹如慈爱的母亲。比如说父亲是汉族,那他所生的子女必然是汉人,绝对不会生为藏人或蒙古人。所以父是子姓的决定因,至于母亲不管她是汉族、藏族、蒙古族,然而这是生子的共因。
  (2)、坚固大乘菩提心的根本是大悲心。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发菩提心论》说“菩萨发心,慈悲为首。”《华严经·离世间品》说:“佛子!菩萨摩诃萨以十种观众生而起大悲。何等为十?所谓:观察众生无依无怙而起大悲;观察众生性不调顺而起大悲;观察众生贫无善根而起大悲;观察众生长夜睡眠而起大悲;观察众生行不善法而起大悲;观察众生欲缚所缚而起大悲;观察众生没生死海而起大悲;观察众生长婴疾苦而起大悲;观察众生无善法欲而起大悲;观察众生失诸佛法而起大悲。是为十。”观察众生而起悲心,这是大乘菩萨修学的法门。如《地藏菩萨本愿经》中说:有两个国王是朋友,然而一个国王发愿,先成佛后度众,另一个国王发愿先度罪苦的众生都成佛之后,自己方成佛。这就发大菩提心进入大乘的不二法门。总之,菩萨是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
  厌离娑婆,欣求极乐
  (1)、娑婆世界为极苦之邦,娑婆有行苦、坏苦、苦苦、八苦等等无量诸苦。由一念无明在众生内心生起了贪嗔痴三毒,造作杀盗淫,轮回于六道之中,沉溺于三途苦海之内,而忘了极乐本有的家乡。大觉世尊,悲悯众生,慈悲心田流露出一乘无上妙法,说出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趋乐避苦是一切众生的本能,所以世尊说出了极乐世界的种种美好安乐,就是希望众生能发起出离心,念娑婆苦,深信发愿,求生极乐世界。
  (2)、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信愿持名,定生极乐。谚云:“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社会的各行各业的人,不论贤愚贵贱,皆可发菩提心,信愿持名,仰凭佛力,得生极乐,这是易行道。在《龙舒净土文》里就记载了很多往生的公案,反而有一些大修行人没有往生,他们也知道净土法门,但是自作聪明,以为念佛法门是愚夫愚妇所修的,而不屑一顾,以致沉沦六道不得出离。我们看一看,文殊、普贤、马鸣、龙树、智者、慈恩、清凉、永明等诸大菩萨祖师,尚且求生净土,我等凡夫能和诸大等觉菩萨、祖师相比吗?能不发菩提心,信愿持名,求生净土吗?如果不求往生,不是愚痴,就是狂妄。
  综上所说:我们要一心念佛求往生,决不退失菩提心。祖师教言: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而我们为什么还在轮回,是因为发菩提心不真,念不专一,也许是以前没有闻到念佛法门,才流浪到今天。《无量寿经》说:有一亿菩萨因没有听闻念佛法门而退失菩提心。我们今生有缘听闻到念佛法门,只要念佛,全身心靠倒阿弥陀佛,仰仗佛力的加持,往生是很容易的。因为佛性是本有的,靠阿弥陀佛这个增上缘把众生成佛的种子激活,托彼名号,显我自性。众生念佛,佛也在念众生。我们的往生是阿弥陀佛在念我们,在加持我们。这样自他二力,感应道交,一生成熟,带业往生,无量劫来的生死大事得以了办,度化众生的大愿也得以实施,岂不快哉!
  南无阿弥陀佛!

 
 
 
前五篇文章

使持名念佛一法深入民间的少康大师

《无量寿经》持验记

《观世音菩萨本迹感应颂》跋

善导大师及其净土思想

陇上高僧——本玄法师生平及往生见闻

 

后五篇文章

印光大师论菩提心法语撷录

《菩提道次第广论》的造作、翻译、内容和题解

坐禅的三个阶段

坐禅的哲学

《枫桥夜泊》诗的禅心意境新探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