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金刚经赞》研究——兼论《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五) |
 
谓诸法相略有三种,何等为三:一者遍计所执相,二者依他起相,三者圆成实相。云何诸法遍计所执相?谓一切法,名假安立,自性差别,乃至为令随起言说。云何诸法依他起相?谓一切法,缘生自性,则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无明缘行,乃至招集纯大苦蕴。云何诸法圆成实相?谓一切法平等真如,于此真如,诸菩萨众勇猛精进为因缘故。如理作意无倒思维,为因缘故乃能通达,于此通达渐渐修集,乃至无上正等菩提方证圆满。81
第39颂“所作依他性”中的“依他”,在早期、中期的传本中均作“皆依”。在佛教史上,有五位译师将三性翻成中文,他们是:求那跋陀罗(394—468)、菩提流支(约508)、佛陀扇多(约508—539)、真谛(499—569)和玄奘(602—664)。但他们对三性的译文用语是不同的,如下表所示:(表七)
二、上图004号等《傅大士颂》 上图004号等十二号为第二种。此类与伯3325号一样,均有序文、前仪、三性颂、三真言。在序文中,均称共五十四颂,其中傅大士四十九颂、智者五颂。不同的是:第一、该本所引《金刚经》为三十二分本。第二、传为傅大士作的四十九颂,均用“弥勒颂曰”领起。 其中斯110号、伯2286号背、伯3094背均为杂抄,所存文字与其它诸号大体相同。其余九号中,斯5699号是把残缺的碎片一段一段编在一起,前两段所缺的内容正好是斯5499号,二者为同一卷号,其相接顺序应是:斯5699号的前部分“发愿文……极乐国”、斯5499号的前部分“云何于此经……奉请金刚语菩萨”→斯5699的中部分“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善哉!善哉!须”→斯5499号后部分“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斯5699号“三大僧祇劫……”。《敦煌宝藏》、《敦煌遗书总目索引》均将斯5499号署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张勇博士判其为“金刚经颂文”,与斯5499号系同一人所抄,但未指出斯5499号与斯5699号为同一卷。此外,《敦煌宝藏》等将斯3906号定为《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其依据大约是因为该号首部有前仪“云何梵”。而“云何梵”不仅出现在《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的首部,也出现在普通的《金刚经》抄本上,仅凭“云何梵”,还不能判定该号一定是《傅大士颂》。 上述九号,引用《金刚经》的方式不同: 一为逐段引用三十二分本《金刚经》全文,如上图004号、斯1846号、斯3373号、斯4732号、斯5499号、斯5699号、伯2756号,把罗什译《金刚经》的三十二分本完整地加以引用。 二为仅说明该段文字在“三十二分”本中为第几分及标注经文所至处数字。如伯2997号所表示: 如所教住,弥勒颂曰:若论无相施,功德极难量。行悲济贫乏,果报不须望。 凡夫情行劣,初且略称扬。欲知88檀貌状,如空遍十方。 分第五,则见如来,弥勒颂曰:……。 这样引用经文的原因可能有二:第一、为了书写的方便。因为经文的字数太多,抄写起来较麻烦,所以就将经文变成简短的“分数”和经文所至,这样很快就能将一部《金刚经赞》抄完。第二,为了阅读的方便。如果将经文全部夹在颂文中,阅读所需时间就较长,而改成略抄的“三十二分”本中第几分名目及经文所至之后,既能读懂每颂所对应的经文,又能快速地读完全部颂文。 在上述九号文献中,只有上图004号和斯1846号是完整的,其余都是残卷,具体情况简介如下: 上海图书馆藏的上图004号(795017号)《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字体非常工整,据抄写的形式和字迹看,可能是晚唐的抄写本。 斯1846号收在《大正藏》卷八十五的“古逸部”中89,有不少字属于原卷抄写错误,也有不少字属于《大正藏》的错误。据张勇博士的考证,此号最为晚出90。但我认为:斯3373号、斯5499号、斯5699号、斯4732号、伯2997号、伯4823号、伯2756号等也与斯1846号的年代相差不会太远,都是由《金刚经赞》演化而来,应属同一类传本。 斯3373号存三十颂及《金刚经》的前十四分。与上图004号、伯2997号一样,在序文之后,唯有“发愿文”,接下来就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及颂文。这就比斯1846号少许多内容,包括“若有人持诵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先须至心念头净口业真言,然后启请八金刚、四菩萨名号,所在之处,常当拥护”、“净口业真言”、“虚空藏菩萨普供养真言”、“云何梵”,及“发愿文”之后的“奉请八金刚、四菩萨”。此外,本号“智者五颂”的前二颂,比其它颂文的字体小,“三大僧祇劫”一颂缺了末后“常乐遂忘忧”一句,按抄写的情况看,却不像后来补抄,而是有意把它与其余颂文区别开来。由此可见,本号的抄写者,就已经把这两个颂放在《傅大士颂》之外了。 斯5699号与斯5499号实为同卷,残缺情况最为凌乱,颂文本身(不含《金刚经》)断断续续,按照上图004号的顺序,所存八个碎片为: (1)、起第二——第八颂(缺第九颂)。 (2)、第十——第十二颂的前半颂(缺第十二颂的后半颂——第十三颂的前六句)。 (3)、第十三颂的后二句——第十六颂的前六句(缺第十六颂的后二句——第十九颂的前三句)。 (4)、第十九颂的后五句——第二十颂(缺第二十一颂的前六句)。 (5)、第二十一颂的后二句(缺第二十二颂——第二十三颂的前四句)。 (6)、第二十三颂的后四句——第三十一颂的前四句(缺第三十一颂的后四句)。 (7)、第三十五——第三十六颂(缺第三十七颂——第四十颂)。 (8)、第四十一颂止。 该号所存颂文的内容与上图004号等基本一致,以册子装的形式流通,每页六行。其残缺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册子装一旦遭到破坏,就成为零散的纸张了,形成现在这样的状态。 斯4732号唯存四颂,存《金刚经》“三十二分”中第二分的部分经文及第三、四分。后三颂与其它卷号相比,颂前所题多一“颂”字,如其它卷号颂前题为“檀波罗蜜布施弥勒颂曰”,本卷则作“颂檀波罗蜜布施弥勒颂曰”。 伯2756号唯存序文,序文之后是《金刚经道场仪》。本号有两点值得一提:第一点,序文中有一段文字与其它卷号不同。其它卷号中的序文是: 所谓:惠日流空,照如来之净土;禅刀入手,破生死之魔军。既而人法双祛,有无俱遣。快哉斯义,何以加焉! 而本号则无此段文字,同一位置的文字是: 全久处之情莫已长;居生灭之性弥增实,未由若遇善友,遂使玄宗旨教、妙义真言,开心悟智。 张勇博士认为:此段文与《双林善慧大士小录并心王铭》所载相近,且更为详尽;《小录》显然是摘录此文而成。然此《序》与《小录》孰前孰后,尚有待考证。 第二点,本号《金刚经道场仪》的“奉请八金刚”中,于每一金刚的名下有一小注,如: 第一奉请青除灾金刚能除一切众生宿殃至令消灭,主大海 第二奉请辟毒金刚形色能除一切众生温毒病苦除尽,主灾毒 第三奉请黄随求金刚能令一切众生所求如愿,主功德 第四奉请白净水金刚 第一青除灾金刚赤色能除一切温毒病 在“第四奉请白净水金刚”之后的“第一青除灾金刚(赤色能除一切温毒病)”一句,是抄写的错误。据斯1846号的《金刚经道场仪》所示,此处“赤色能除一切温毒病”一注,应是“第五奉请赤声金刚”的注释。相比之下,石经本中的“奉请八金刚”小注更为简洁。 伯2997号、伯4823号抄写形式及书法风格都很相似,疑是同一卷子。伯2997号是从头开始,先是序文、发愿文、《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分第一,后为经文和颂文。据上图004号的颂文次序,伯2997号自第一颂“如来涅槃日”至第二十三颂“扫除心意地”,存前二十三颂;伯4823号自第三十八颂“证空便为实”至第四十五颂“依他一念起”,仅存八颂。 以上把《傅大士颂》后期传本的上图004号等九号《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作了简介。实际上,它们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此处只是做个简单的叙述而已。张勇博士对这些传本作了分析,可备一说91。 注释: 67其余后期传本所引《金刚经》的经文则有三十二分。 68“制”,原作“离”,据伯2756号改。 69“首”,原作“道”,据伯2756号改。 70参见张勇著《傅大士研究》第263页,巴蜀书社,2000年7月第一版。 71《周叔迦佛学论著集》第986页,中华书局,1991年出版。 72应该是阿难问佛,而非优波离亲自请问释尊,此事在第四章中再讨论。 73《大正藏》第二十五卷,第66页中——下。 74京西明道场沙门昙旷撰,《大正藏》第八十五卷,第69页中。 75唐窥基撰《妙法莲华经玄赞》卷第一(末),《大正藏》第三十四卷,第662页上。 76唐窥基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般若理趣分述赞》卷第一,《大正藏》第三十三卷,第27页上。 77唐道氤撰《御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宣演》卷上,《大正藏》第八十五卷,第19页中。 78西明寺圆测法师撰《仁王经疏》上卷,《大正藏》第三十三卷,第362页上。 79如法藏、净影寺慧远、天台智者、章安等的著作中,都只提到“阿泥楼豆”一人。 80具体情况可参阅本章第一节。 81《大正藏》第十六卷,第693页上。 82此句在早期诸本均有,而后期诸本则作“详论福比智,不及受持经”,此据早期诸本。 83《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一,求那跋陀罗译,《大正藏》第十六卷,第487页下。 84《入楞伽经》卷三,菩提流支译,《大正藏》第十六卷,第527页中——下。 85《摄大乘论》卷上,佛陀扇多译,《大正藏》第三十一卷,第100页下。 86《摄大乘论》卷上,真谛译,《大正藏》第三十一卷,第118页上。 87《解深密经》卷二,玄奘译,《大正藏》第十六卷,第693页上。 88“知”,底本作“智”,据余本改。 89《大正藏》第八十五卷,第1页上—8页下。 90参见张勇博士:《傅大士研究》第276页,巴蜀书社,2000年7月版。 91详见张勇博士:《傅大士研究》第260—280页,巴蜀书社,2000年7月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