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金刚经研读之六十四--行修的境界(二)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谈到〝无〞,我们必须要知道:〝无不是没有〞,所以不是凭空谈无。凭空谈无,就会否定现实的一切,流于声闻偏空的一种意识型态。

  比方谈五蕴的认识,在阿含部里面,声闻的认识是这样子的:

  〝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野马,行如芭蕉,识如幻法。〞

  所以声闻行人在听闻佛陀说法,于兰若修禅定的时候,他很快便能够把我放空而〝入流〞──超凡入圣之流。

  在大乘般若经中谈五蕴,它是这个样子的:

  〝色蕴,色是质碍幻色,实是般若真空;

  受蕴,受是六根幻受,实是般若真空;

  想蕴,想是缘思幻想,实是般若真空;

  行蕴,行是造作幻行,实是般若真空;

  识蕴,识是分别幻识,实是般若真空。〞

  既然色、受、想、行、识的内涵,都是幻化的结果,那么如何去突破呢?《华严经》里有偈这么说:

  〝心如工画师,造种种五阴;一切世间中,无不从心造。如心佛亦然,如佛众生然,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

  偈中所说五阴就是五蕴,由此可见我们的自心是一种幻而不实的现象,而且完全由我们自己决定。

  佛是觉悟的境界,是因为他的心能够明觉妙悟,作用就在于心;所以说〝如心佛亦然〞。同样,迷中的众生如果能够觉,那么也就和佛一样,所以说〝如佛众生然〞。众生与佛,他们的本体性,也就是本质的〝体〞都是相同的,是平等的,它的〝相〞与〝境〞是不同的,也因此,〝用〞也就不同,也就是作用不同;迷的话,是在造业之中,就是众生,觉的话,就能够显现清净明妙的圆觉──佛;而决定的因素便在于心,所以说:〝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

  可见得在大乘佛法中,宣扬的是根本了义的道理。

  当了解了心的作用的同时,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一旦平等心生起,就很容易兴发一种〝无缘慈、同体悲〞的精神和怀抱,便能够突破自我的执著,而转化为无我的修养。

  所以云老禅师介绍般若经,特别阐释〝无〞,说:〝无不是没有,无是有的突破〞,这一点我们先要能够掌握,也就容易相应于大乘──大乘佛法的精神。

  我们再回到原来谈的──声闻行者的课题:

  〝须陀洹〞是声闻修行人进入圣流入道的第一阶,但虽名为入流,而无所入,方〝名为入流〞,这是以文字形容修行人的境界。

  所谓入流,是因为已能驾御自己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使不致随尘境──色、声、香、味、触、法而转,也就不会随业再造业,步入贤圣之流的初阶。〝而无所入〞是谈行者的心境,他是清净无染的,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入流,所以说:〝虽名为入流,而无所入,是名须陀洹〞。

  声闻第二个阶段的成就是〝斯陀含〞,斯陀含中文的意思是一往来。

  所谓〝一往来〞,是指他在斯陀含的这一个阶段,从向斯陀含到斯陀含境界的完成,他必须经过一个一往一来的时空证验,亦即由人道到天道,或者是由天道到人道──如此的一往一来,但他虽然达到了这层修养,可是心念却不能够执著,一执著便有了〝我〞,就已入了声色香味触法,那就连须陀洹都入不了了。

  而学佛首先要面对的就是这个自我,为此禅宗五祖才会说〝不明自心 学法无益〞。

  我们平常人就是深深地陷在这个我当中,稍一得意就趾高气扬、志得意满;稍一失意呢?就抑郁难当、消沉志丧;这个〝我〞,就是因著五欲、八风的蛊惑、憾摇,一直波动不已。对于财、色、名、食、睡的追求,无法满足;在日常生活中禁不起利与衰、苦与乐、称与讥、毁与誉等八风的吹袭,无法抵挡,极易激起生命中的波涛巨浪,最后不是随波逐流,就是为巨浪所吞噬淹没,而这就是业力的现象,非常现实也非常可怕。

  可贵的生命,如果让业力来左右,那将多么可惜!而学佛是出离业力轮回唯一的一条路。学佛是要培养智能的,有了智能才能够觉悟,也才能够掌握我们自己的生命,发挥可贵的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我们再谈声闻的第二阶〝斯陀含〞。

  〝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同样的,也是心念不能有执著,所以说:名一往来 而实无往来。

  我们再看第三阶〝阿那含〞。《金刚经》里面说:

  〝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名阿那含。〞

  修行证道只是一种境界,虽然说〝阿那含〞它是离欲不再受果,所以名为不来,但是它绝不是断灭现象,所以说〝而实无不来〞。就像《金刚经》里面须菩提问佛陀:

  〝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

  佛陀回答说:

  〝如是如是!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我们曾经提过:〝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学佛人所要完成的最高觉悟的境界,像佛陀一样圆满觉悟的境界,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它的中文的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是修行人所要追求的最高圆满境界没错,但那个境界是绝不可以用欲望之心去企图达到的,这是一个先决条件;所以这是一个足以勘验修行人修证真假的量尺,在这个量尺下,是圣是凡?是佛是魔?一切尽皆现形。佛陀在《金刚经》中说:

  〝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从佛陀在《金刚经》所提示的般若理谛的意境中,我们可以了解:成佛是一个究竟清净的境界,那是一种不取不舍、无欠无余的修养(老禅师开示的话)。

 
 
 
前五篇文章

金刚经研读之六十五--行修的境界(三)

金刚经研读之八十一--千经万论只为明心(五)

金刚经研读 之九十三--不变的本体(二)

金刚经研读之八十--千经万论只为明心(四)

金刚经研读之八十八--佛度有缘人(二)

 

后五篇文章

金刚经研读之六十三--行修的境界(一)

金刚经研读之六十七--行修的境界(五)

金刚经研读之六十六--行修的境界(四)

金刚经研读之六十九--佛陀思想的精华(二)

金刚经研读之六十二--缘起与性空(五)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