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金刚经研读之六十九--佛陀思想的精华(二)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既然自性本有般若之智,那什么是自性本有的般若之智呢?能大师说:〝内外不住,去来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能修此行,与般若经,本无差别。〞

  所以般若经的法要,是要帮助我们去照见什么的,透过文字而能领悟到什么。

  为此禅宗才说:〝千经万论,只为明心〞。

  惠能大师则说:〝若起正真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进一步更说明:〝智能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着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常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又说:〝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此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

  那么,如何悟此无念法呢 ?!

  请记得 云老禅师的开示:〝无不是没有,无是有的突破〞!

  所谓〝用即遍一切处,亦不着一切处〞,已经清楚说明了它是修养所呈现出来的内涵,以及藉无住、无相、无作才能完成的饶益。

  云老禅师曾说:〝罗汉住空,菩萨则是利用空〞,简赅又扼要,精辟见精神,一语而中的说明了声闻与菩萨行者之间的差异,真乃得道高僧,为解救生灵而善说法要,与能大师今古辉映。

  所以金刚经才说:〝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说:〝实无有法名为菩萨,若菩萨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

  其实,〝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说明了无念的中道谛义,更可见〝无不是没有〞是多么重要的一个解脱指令。因为知道〝无是有的突破〞,那才知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妙用;所以佛陀才说:

  〝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无相〞更是般若的宗旨所在,所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因为人执着于分别,心目为咎,所以流转生死;离于虚妄之相,才能见取实相,实相真如即是万法的本来面目,也是我们自性的本体。

  所以《金刚经》才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见如果读成现,就没有着见的流弊,也是老禅师特别提示的,而这也正是老禅师传法一针见血破妄见真之作。

  因为离相才能除妄,心能离相,才能够显现般若之光!

  所以惠能大师说:〝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无余是指涅槃寂静的境界。下面接着说: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

  佛教的旨意是教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的,但悟取自性本来真如却不是造作可得的,所以说〝起心即是妄〞;有心求净,则净心亦是妄,所以说〝净心在妄中〞;而菩提自性本宛然,只要回心返照便可得,所以说〝但正无三障〞;三障就是指的贪瞋痴三毒,是修道的障碍,所以常维护正念,三障自除。

  至于什么是修行的正念呢?

  惠能大师说:〝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

  又说:〝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自若无道心,闇行不见道。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但自却非心, 打除烦恼破。〞

  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此颂是顿教,亦名大法船;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这顿教法门,就是惠能大师依《金刚经》所弘扬的般若行法。所谓〝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能,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见般若,口说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说空,不识真空。般若无相,智能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并且说:〝迷人口念,当念之时,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所以特别强调:〝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

  以上所提是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对般若的看法。

  上白下云老禅师有句无相颂:〝心存和乐气,念起无怨尤〞最堪比拟。

  我们曾介绍,云老禅师说法,曾提出:〝一个完整的佛法,必须包括体、用、相、境〞,我们现在就以〝体、用、相、境〞来解说。

  说〝体〞,心量有如如虚空。

  说〝用〞,则是去来自由,心体无滞,遍一切处,又不着一切处。

  说〝相〞,则恍如世法尽在其中,一真一切真。

  说〝境〞,则实自性能含万法,离性无别佛。

  如何去觉悟这点呢?

  六祖语录中说:〝迷心外见,修行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

  并且说:〝内外不住,去来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能修此行,与般若经,本无差别。〞

  以此禅宗主张明心见性,必须觉悟到什么,要见到自己的本性真如!

  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不悟之时,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即佛〞。

  所以菩萨戒经中说:〝我本元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

  般若经的无相、无住、无作、无念,可以说都是见性的本体;也因为如此,受持读诵金刚经的功德才那么大。

 
 
 
前五篇文章

金刚经研读之六十六--行修的境界(四)

金刚经研读之六十七--行修的境界(五)

金刚经研读之六十三--行修的境界(一)

金刚经研读之六十四--行修的境界(二)

金刚经研读之六十五--行修的境界(三)

 

后五篇文章

金刚经研读之六十二--缘起与性空(五)

金刚经研读之六十八--佛陀思想的精华(一)

金刚经研读之六十--缘起与性空(三)

金刚经研读之九十一--佛度有缘人(五)

金刚经研读之九十五--不变的本体(四)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