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金刚经研读之七十九--千经万论只为明心(三) |
 
我们来看看: 每当我们执著〝我〞时,常常是忽略别人的〝我〞,我们几乎都是执著自我的利益而忽略了别人的利益,所以就形成我是人非的对立现象、种种利害冲突的问题,这就是人世间的现象。佛陀告诉我们道理方法,就是教我们怎么样去面对一切生命的种种现象,去探讨去认识;之所以会形成这森罗万有,都是基于我们心识作用的结果。我们的五根跟外面的五尘打交道,意根加入,色法形成;引发了我们的五蕴起变化,而产生了虚妄的心识作用;所以经中告诉我们:〝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 生命源于四大的组合,依于因与缘的和合,形成了一个生命的体,这是色身的物质体;以精神层面来讲,是意识与心识的现象。当六根跟外面的色尘缘境相应,就产生了心识虚妄的变化作用,这种情况是无始以来就存在的,但我们人不知道无始以来的造作业习,覆盖了我们的真如,使我们显现了无明,于是有烦恼、有迷惑,然后继续再造业,产生了因因果果的种种现象,就这样业上再加业,于是沉沦于生死苦海不得出离。 所以我们要了解心的成因,所谓〝心如工画师,造种种五阴〞;可见,〝心〞也就是每个〝我〞,都是幻化而成的,都是不实在的。所以我们需要在道理方法上去着手,认识我们自性本体的形成,认识我们自我的内涵。禅门里面不是有〝若心不安,你拿心来,我替你安〞结果找心找不到的公案吗?我们就可以问一下自己:〝心〞到底在那里?!〝我〞在那里?!我们又拿不出来,可是时时刻刻的每个当下,我们又知道那个是存在的,时时刻刻明确的知道,存在的色身是我的现象,但是究竟〝我〞是什么呢?! 所以我们可以看,除了这色身之外,它还有一个意识精神层面的存在;那么我们就照著佛陀告诉我们的方法,去了解一下,去探讨一下,了解一下这个〝我〞是什么?〝我〞的成因和内涵!以及〝我的心〞到底是一个什么东西? 这就会发现:原来它是一个虚妄不实的现象:六根四大,中外合成。这是经里面的话:〝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是指我们的色身;而色身则是四大──地、水、火、风的合成;六根与六尘的相应起作用,引发了内心的情识作用,这就是一种〝中外合成〞的现象。 所以经里面接著说:〝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我们执著这个妄有缘相为我,为心。 人人都执著这个妄相为我,人人都执著于我,于是造成世间种种的是非,种种的问题,种种的纠纷,种种的你争我夺,种种的利害冲突,有没有办法来化解呢?那只有靠佛法才能帮助我们把无明迷惑转为了解,唯有了解才能化解问题。 既然人的问题就是因为我执对立、利害冲突而形成的,那〝我〞是不是可以放舍呢?所以佛陀告诉我们〝如何降伏其心〞?必须要发救度众生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也为此在大乘佛法里面,教我们面对一切的众生,都视如自己的父母,如此尊重众生,就可以降伏我慢,当然就可以开发我们心底的菩提种子;这样子,慈悲喜舍的心量,自然也就会慢慢地地滋长出来了;因为众生的生命都是一样的,当慈悲心发起来之后,自然而然,你就会不忍心食众生肉。因为众生有可能是我们无始以来的父母,今生的父母我们认识,可是无始以来的父母呢?他们在那里?他们这一生不见得都在人道,那他们就有可能转换成其它的面目来跟我们见面,所以当学佛人有了这层面的认识之后,自然而然不忍食众生肉;因为他深怕这碗里面的一条鱼,碗里面的一只鸡、鸭,会是无始以来父母亲人的转化,所以他吃不下。又因为〝见面就有缘〞,所以在佛法里面教我们怎样去面对众生呢?看年纪大的是我们的父母,看年纪小的是我们的儿女,看年纪相彷佛的是我们的兄弟姊妹,用这样的心念去面对的话,我们就能够放下自己的执著,把我执慢心慢慢给舍掉;当有了这种转变的时候,佛陀告诉我们:〝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而行于布施〞。 因为通常我们行布施的时候会有一种选择性,好比亲疏的分别、好恶的取舍等,这些取舍分别就是一种我执的现象;基于我见,我认为这个适合,这个不适合,这个应该怎么样,这种种都是强烈的分别心,如以强烈分别心来讲,于众生就是不慈悲,也就不平等了。 所以当有缘看到《金刚经》,我们不妨抱著听闻佛陀说法的心境,一如佛陀当年对弟子的开导,这样我们就很容易进入法义。这不只是佛陀在教弟子行菩萨法,同时也是教我们每一个人如何去行菩萨法! 佛陀对我们说:〝要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色尘缘境是引发我们六根造作的源头,比方根与尘相应,色法引发心法,起来的第一个是色蕴,通常讲,它是一个诱因,也可以说,这个色尘缘境对每一个我来讲,就是一个诱因。心色相应之后,色蕴形成,紧接著就是感受;如果我们没有佛法来调理自我的话,我们直接的感受便引发想法、取舍、分别的结果,这会是业的显现。如果是乐受,就会执著,以致发展形成像〝同想成爱〞的局面;如果是苦受,那就会产生排斥的情绪,于是有〝异见成憎〞的结果;所以我们要藉佛陀的道理方法去调理我们自己的心念。 佛陀告诉我们,学习菩萨行法先要学布施,要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布施。也就是说,我们对于外面的〝色尘缘境〞,也就是与我们六根所对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我们必须要舍去自己的分别心。因为分别心是一种偏执的结果,而偏执它会造成伤害,所以佛陀说:〝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因为我们有分别心的话,那就是自我起了强烈的计较执著,而计较执著不外是依于见和闻而来,所以经中才会说:〝使汝流转,心目为咎〞。 由此可见,佛法是要帮我们悟向心源的;所有的千经万论,为的只是让我们明心,这是达摩祖师的话。可见经论不适合去作为一种学术研究,经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道理和方法,论是诸菩萨解经的心得报告,诠释不离经旨,完全没有个人的自我意识,皆是将佛陀的道理方法穿插了佛陀与弟子或时人的故事,把佛陀的道理方法解说得浅显易懂,让人明白佛法大义,悟向自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