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金刚经研读之七十三--一体三宝之识(一)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这单元我们来做金刚经法义的探讨:

  金刚经是大乘佛法中一部很重要的经典,我们看须菩提怎么向佛陀请法?经藏中除了极少数的经典是佛陀不请自说者外,几乎每一部经典里面都有一位请法者,若不是佛陀的大弟子,就是有菩萨为代表,他们都是非常恭敬地请佛开示法要。

  金刚经里面,是由佛陀大弟子须菩提〝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向佛请法。圆觉经里面,是由十二位大菩萨为代表,特为众生向佛请法,菩萨们的请法,尤其庄严慎重;请法之前,他们很恭敬地肃穆身心,绕佛三匝,然后右膝着地,三请佛陀开示;他们是这么虔诚地来为众生求法的,非常感人!

  此一恭敬心的流露,可以让我们去思考金刚经里的一句话:〝通达无我法者,是名菩萨。〞菩萨无我,以众生需要为我,……这种菩萨心境的自然流露,让人感受到菩萨〝无我〞的伟大!无我不是没有我,而是突破我之后,达到了修养的极致。

  另外,于经典所记的礼佛仪节中,可以让我们注意到一件事情,就是:

  出家现比丘相之后,礼佛就不再是抱足礼了。因为僧是三宝之一,所谓〝皈依佛两足尊,皈依法离欲尊,皈依僧众中尊〞;佛陀是人中之最尊,是离欲的清净淡泊庄严修持者,也是福、慧具足圆满的修证者,是人格圆满之至圣,所以称为〝两足尊、离欲尊、众中尊〞。

  在佛陀的理念当中,凡是依止佛而成为桑蒙的,(〝桑蒙〞别写作〝沙门〞,就是远离世俗欲望的修行人,沙门为修行人的泛称,不限于佛门的修行者),但佛门的修行人,则必须修养自己,完成一体三宝的内涵。

  在大部头的经典中,像华严经里面提到:〝心佛众生,三为一体〞;我们曾经提到过,心的内涵就是五蕴,心就像擅长绘画的工画师一样,〝心如工画师〞,说明了五蕴是不实在的,如画似幻。

  因为佛的理念是,众生皆有佛性,众生都可以成佛。

  五蕴是什么?它有什么内涵与作用?我们也曾经介绍过,请参阅千佛山杂志第164至167期。

  首先我们要知道,佛法是讲求觉悟的,虽说〝方便有多门〞,但〝归元性无二〞;其根本理念不外是针对我们的自心去搞个究竟明白,所以在研读金刚经的课题中,总免不了的会谈到心的问题;而要谈心,就必须探讨我们的五蕴;要了解五蕴,自然就必须借重善知识行修证验得到的可靠的道理与方法,否则经文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究竟说什么,你可懂?

  何谓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所以,唯有经过善知识以权宜善巧的文字般若介绍我们道理与方法,藉着这些,然后帮助我们认识自心。因此我们一定要对五蕴做一个深切的了解,我们才能够认识自心的面目是什么,当我们明白了心的面目是什么之后,才有机会见到自心的本体性;所谓的本体性,即禅宗里面讲的〝明心见性〞的问题,而后,才能够知道明心见性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明解般若是学佛的必经之途,所谓〝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可见从学佛到成佛,般若波罗蜜是必修的法门。

  大智文殊师利菩萨是七佛之师。

  心地观经说:

  文殊师利大圣尊,三世诸佛以为母,十方如来初发心,皆是文殊教化力。

  放钵经说:“今我得佛,皆是文殊师利之恩也。过去无央数诸佛,皆是文殊师利弟子,当来者亦是,其威神力所致;譬如世间小儿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

  由此可见文殊菩萨教化众生之恩重。

  文殊菩萨的专职是司智门,可以说是般若的化身,所以学佛路上一定要经过文殊菩萨的教化开导,否则无法开启大智能,一如你我行走在学佛的路上,接受老禅师的指点,接受涵泳般若的教化一样。必须学习如何运用思想,发挥智能,面对问题是去认识问题,进而化解问题,所完成的是没有伤害的饶益;在这之前,则必须学习怎么样去修行。老禅师提出:〝什么叫做修行?修行是修养自己的身、口、意〞,面对自己的思想意念去调适,面对身体、言语的行为去调整;比方我们眼睛都是朝外看的,尽都是去要求别人的,很少反观到自己,但若是一个行者则恰巧相反。记得惠能大师说过:

  〝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又说:

  〝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自若无道心,闇行不见道,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

  这是很浅明剀切的修行要诀,而今,与祖师信念遥相呼应的是千佛山的家风:

  〝不管人家对不对,自己一定要对,做对了是应该的,做错了赶紧忏悔。〞

  在六祖惠能大师的言行语录(古称坛经)中,留了很多的有关修行的无相偈。比方: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恰如求兔角的角字,应该照古音来念,角同觉音,都是入声字,像台语念法ㄍㄚˋ,它才会有押韵的效果。所谓兔角,就是兔子本没有角,就好像乌龟没有毛,那你要去找龟毛兔角,根本是不可能的事;佛法不离世间觉,因为菩提来自烦恼;没有烦恼也就没有菩提,没有迷惑的众生就不需要佛法了。

  六祖惠能大师在那个时候,就讲出了一个亿载不变的原则:佛法,不离世间而觉,若远离了现实,没法体会到佛法的妙谛,所以离世觅菩提,那肯定是办不到的,就好像在兔子头上找角一样。

  因之六祖惠能大师在那个时候,就告诉了我们修行的方法,而他离开我们很远了,前人宝贵的东西,如果要一代一代传下去,还必须要有真修实证的大德,经过他自己真实的体会,才能够保留下来。

  六祖惠能大师另有一首无相偈,里面说:

  〝若真修道人,不见他人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

  中国人自古以来,常尊右为正、以左为偏邪,佛教里也讲究右旋,绕佛、绕塔皆是右绕三匝,所以卍字是右旋;〝自非却是左〞是说,如果我们眼睛只一味地看别人,检点别人、数落别人的话,这是自己犯过,是偏邪不正的行为;如果我们能够常常检点自己、照见自己的话,就会获得转化,若能够日日常新,自然就不会有烦恼了。

  珍贵的是,惠能大师那个时候就提出来告诉我们修行的这种方法,所以我们看看,禅门的祖师们他们契应的心证,是这样子的:〝返照自心,契应菩提〞。

 
 
 
前五篇文章

金刚经研读之七十七--千经万论只为明心(一)

金刚经研读之七十六--一体三宝之识(四)

金刚经研读之七十九--千经万论只为明心(三)

金刚经研读之七十二--佛陀思想的精华(五)

金刚经研读之七十--佛陀思想的精华(三)

 

后五篇文章

妙法莲华经决疑--化城喻品第七(四)

妙法莲华经决疑--化城喻品第七(五)

妙法莲华经决疑--化城喻品第七(一)

妙法莲华经决疑--见宝塔品第十一(二)

妙法莲华经决疑--授记品第六(二)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