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当前“禅学热”现象形成原因初探——邢东风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当代“禅学热”形成原因相当复杂,既有学术、思想的原因,也有现实需要的原因既有个人兴趣的原因,也有社会环境的原因既有国内的原因,也有海外的原因既有禅学本身发展的原因,也有不同文化形式之间的关联互动等。既然我们考察的主要是“禅学热”中的思想文化内容,因此这里也相应地以探讨此类内容的成因为主。

从学术研究的方面来说,从50年代以来,包括禅学在内的宗教研究基本上成为学术研究的禁区,一般情况下,人们除可以给宗教学说扣上“封建迷信”、“精神鸦片”、“唯心主义”、“欺编说教”之类的帽子以外,几乎不可能对宗教问题进行客观、公正的探讨,甚至连客观、如实地了解宗教知识也是相当困难的事情特别是到了“文革”期间,宗教研究完全成为一片学术荒漠,就连很多人文学科的学者也几乎变成宗教知识的白痴。改革开放以后,学术研究的禁区被逐渐打破,关于宗教问题的研究也逐步得到恢复、发展,人们对待宗教的态度也越来越理性、客观、公正。在这个恢复的过程中,人们发现宗教是一个非常广阔的人类精神世界,它与人类的历史传统和思想文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于是包括禅学在内的宗教问题便成为学术研究的新课题,它吸引了各个相关学科的学者,他们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一下子涌进这个领域进行开垦,骤然间形成了一种热闹嘈杂的景象,“禅学热”正是这片景象中最引人注意的亮点。从这样一个历史的过程来看,禅学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是我国学术研究从封闭状态向开放状态转变的必然结果。

从思想方面来说,“禅学热”的形成与改革开放以后思想的自由以及价值观念的变化也有着密切的关系。“禅学热”中除了学术性的成分以外,还有思想性的成分即使是在学术性的研究当中,也不同程度地包含和体现了人们对待包括禅学在内的宗教的态度,人们对宗教或其他传统文化的兴趣,其实往往反映了人们‘自身的思想观点和价值倾向。如果“禅学热”仅仅停留在学术研究的范围之内的话,那么这种所谓的“热门”只不过是学术界内部的现象而已,它既不可能产生足够的社会影响,更不能成为广泛流行的社会思潮。其实就大多数关注禅学的人来说,他们真正感兴趣的并不是禅学的学术问题,这些枯燥乏味的学术问题对他们来说不过是历史的陈迹,他们真正感兴趣的是禅学的思想性内容,因为其中有着许多与他们自己的思想相一致的成分,这些成分对他们来说是至今还有生命的思想的源头活水。换句话说,正是由于人们在禅学这样一种宗教思想或传统观念中找到了一种自己认同的价值观念,于是禅学这样一种看似历史陈迹的东西才能在今天引起人们广泛的兴趣。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术上的“禅学热”还只是一种表面的现象,它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当代人的一种价值选择,思想上的“禅学热”其实是学术上的“禅学热”的深层原因。

如果具体地分析一下禅学中所包含的与现代人的价值观念相合的成分,我们可以大致举出如下几项:

一是关于非理性主义的观念。80年代以后,人们普遥了解到或接受了以弗罗伊德心理分析学说为代表的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学术思潮,人们在中国传统的禅学中找到了它的同调,因此,只要是对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思想持有认同感的人,就很容易对中国传统的禅宗思想发生兴趣;

二是关于主体性的观念。80年代以后,以人的价值、人的自觉等为主题的主体性思想日益流行,以后又逐渐形成实践主体的哲学思潮这种观念的实质在于打破教条主义的精神枷锁,它与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是相应一致的。由于主体性的觉醒,当人们回过头来观察传统的禅学思想时,便从中发现了与自己的主体性思想相同或近似的观念,于是禅宗的思想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正面的佑价;

三是关于精神解脱的人生观念。80年代以后,人们的人生理想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以单一形态变为多种多样的向往和追求,知醉生梦死、贪图享受、实惠至上、拼搏奋斗、争作强者、多彩人生等等,但同时也有淡泊名利、追求内心世界的清净宁静和自在解脱的人生理想者,后者可以在传统禅学中找到同调,因此禅学思想很容易引起他们内心的共鸣,成为他们认可的人生价值观念;

四是关于伦理道德的观念。80年代以后,社会的巨变使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在伦理道德上的价值选择也变得日益多样,其中既有对传统的伦理道德持反叛态度的,也有对传统的伦理道德持认同态度的,对后者来说,中国传统的儒、释、道学说都为他们提供了思想资源,只要他们认同佛教的伦理道德观念,就很容易认可禅宗的思想,而且大多数人本来就分不清佛教与禅学的区别,甚至把孺、道、佛都混淆在一起;

五是关于神秘主义的观念。年代以后,由于科学精神的衰落和思想上的混乱,许多人时神秘主义大感兴趣,当时流行所谓“《周易》热”、“气功热”特别是其中的“特异功能”说、“宗教热”、“禅学热”等等都或多或少地包含有这种成分,至于算命、看相、风水之类的传统术数书的流行,更是它的直接表现。有些人并不能从科学的立场看待禅学,于是把传统的禅学当作一种神秘的术数而加以提倡,在这方面,有些帷利是图的书商和出版社起了极坏的作用。

如果再深入分析的话,其实思想的异动与社会的变动相应,如果说思想上的“禅学热”是学术上的“禅学热”的原因的话,那么社会的变动又是思想上的“禅学热”的原因,所以说社会的变动和人们的现实需要才是当代“禅学热”的最深层原因。禅学这种古老的文化在当今获得新的生命,除了它本身蕴洒着可以延续的价值以外,主要是由于它可以满足人们的现实需要,人们可以从中找到应付社会变动的精神食根。具体地说,第一,在西方的工业文明、机械理性、功利主义文化的猛烈冲击面前,禅学中的非理性主义和人文精神可以成为东方的文化保守主义者用来抵制西方文化的精神武器第二,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条件下,禅学中的主体精神可以成为人们冲破教条枷锁、勇敢探索实戏的思想资源第三,在社会剧烈变革、竟争不断激烈的社会,人们可以从禅学中那种淡泊宁静的人生理想和修心养性的方法中得到保持心理平衡、避免人格异化的精神安慰第四,在道德沦丧、治安不良、犯罪率高升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可以把禅学以及其他各种宗教思想文化作为拯救人心灵、重建社会秋序的传统依据第五,在注重经济利益而轻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现实条件下,有些人可以把禅学或其他宗教文化当作牟取经济利益的手段。

上面所说的都是“禅学热”形成的“内因”。至于“禅学热”形成的“外因”,主要是对外文化的交流和与禅学相近的其他文化形式的影响。

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中国大陆“禅学热”的形成早然与海外禅学的影响有关,其中铃木大抽结合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对禅学所作的发挥性解释,以及台湾流行的各类禅学,对中国大陆的“禅学热”起到了直接的催促作用。

在其他文化热潮的影响方面,80年代以来先后流行的“气功热”、“《周易》热”、“宗教热”以及“传统文化热”等等,都与“禅学热”交叉影响、潜相共鸣,构成了一组中国大陆世纪末的文化保守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大合唱。在这些不同文化形式的热潮之中,“禅学热”与“气功热”、“宗教热”、“传统文化热”之间本来就有许多相通甚至相同的成分。因为禅学本来就是宗教的一部分,也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所以“禅学热”与“宗教热”和“传统文化热”的关系比较容易理解。至于“禅学热”与“气功热”之间的关系,则并不那么容易理解。为说明这种关系,有必要分析一下禅学与气功之间的相通之处。

关于这个问题,陈兵(四川大学教授)所著的《佛教禅学与东方文明》(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8月出版)一书有相当深入系统的研究,可资参考。不过作者主要是从气功认同的立场出发来说明二者的关系,并论证二者的原理,所以这里只参考和借用其中的某些资料,采取比较客观的立场简要说明它们的关系。

从70年代末期开始,气功健身运动在中国大陆悄然兴起。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了全国性的气功热,而且这股热潮此起彼伏,持续不衰。到90年代,大大小小的气功团体已有300个以上,各种功法有2千多种,有关气功的研究会、讲习班、训练班、杂志、书刊层出不穷,气功现象成为人们茶余饭后持久性的热门话题,参加气功锻炼的人包括男女老少、工农兵学商官,对气功感兴趣的人更是无法计数。气功热可以说是改革开放以来各种自发性热潮中涵盖面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的一种。

说到禅与气功的关系,首先涉及气功的来源问题。一般认为气功有6大来源,即道教、佛教、儒教、中医、武术、民间。佛教气功是传统气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现代气功的主要来源之一。气功在佛教中并不是像大多数现代气功那样以纯粹的形式存在的,也就是说它不是一种单纯的修心健身方法,而是作为一种修行实践的形式,这种形式在佛教中就叫做禅或禅定。因此,所谓佛教是现代气功的来源之一,实际上就是指禅学是现代气功的来源之一。由于现代气功中的某些功法直接间接地来源于佛教禅学,因此,随着气功热的流行和深入,自然会唤醒一部分人对禅学的兴趣和自觉。

其次,现代气功与禅在修炼形式上有许多一致之处。大体说来,修炼者通过对身体姿势、呼吸状态、内心意念的自我调节而使自己的身心达到某种预期的状态,这是禅、琦枷、气功等各类修炼方式的共同之处。禅定修习中的脚欢静坐、欲数呼吸、意守缘中等入静方法为各种气功所广泛采用,可以说,除了观想的内容以外,禅定修习的大部分内容都可以直接成为气功修炼的项目。

再次,气功的境界与禅定的境界是相通的。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一是从修炼的外在效果来看,禅与气功都可能导致出现“神通”的感觉,如通常所说的“千里眼”、“顺风耳”之类,在佛教中都属于“五通”的范围之内。二者的区别之在于它们在各自的体系内所占据的地位不同,即有些气功修炼者专以炼就“神通”为目的,而佛教中一般只把“神通”看作禅定修炼的副产品,不将其作为修行实践的最终目的。应当说明的是,所谓“神通”或特异功能究竟是不是人们真正可以达到的能力,这是一个至今只有否定性答案得到证实的问题。但无论如何,相当多的气功修炼者仍对通过“修炼”获得所谓“神通”和特异功能确信不疑,并执着地把它作为自己努力的目标。二是从内在的效果来看,气功和禅都被认为具有开发智慧的功效。就佛教来说,禅定修炼所能改变的并不仅仅是修炼者的身体和感官的能力,主要的是修炼者的内心世界,包括修炼者的情绪、态度、思想、观念等等,当这些心理的和思想的因素发生变化以后,就是所谓成就智慧了。就气功来说,大部分功法也很重视成就智慈或开发智慧,即使是那些只以强身健体为目的的气功,实际上也还是有心态调整的过程,这种心态的变化总是包含心理和观念的改变。由于禅与气功在改变人的内心世界的运作机制上基本相同,所以通过这两种修炼方法达到的精神境界也往往相通,例知禅与气功的修炼者都可以有对“空”的体验、都可能对名利地位权势持淡澳的态度等等。

作者:邢东风

 
 
 
前五篇文章

虚云和尚对当代禅宗之影响——见栋

佛教伦理与现代道德建设——吴来苏

从“念佛禅”看弘一法师修习念佛法门思想——洪修平

南传佛教与原始宗教的并存及互通——龚锐

禅宗“直观本质”的哲学意蕴——韩凤鸣

 

后五篇文章

佛教“空”观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朱成实

天台宗伦理思想的现代阐释——曾其海

中国佛教戒律的伦理探讨——严玉明 王文东

我国佛教生命伦理的体系建构与当代价值——邓纯余

论“唯识无境”之真义——夏金华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