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末三品与藏传即身成佛之异同(下)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末三品与藏传即身成佛之异同(下)
  本文荣获九十学年度第二学期慈航法师奖学金
  余 怡
  伍、藏博佛教菩提心与成佛法门之修习次第
  一、菩提心的生起与修习次第
  藏传佛教认为,生起菩提心是:为一切众生故,愿成圆满佛果。菩提心可分为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
  世俗菩提心的修持是将自己乐及乐因的善,施于他人;而众生的罪业、痛苦自取承受,以慈来施,以悲来受,修习自他交换菩提心,以悲专注於一切众生,以智专注於圆满觉悟。
  珍贵无上的菩提心,是希望一切众生究竟成佛的动机,愿尚未生起菩提心者生起,愿已生起菩提心者永不退失,愿菩提心持续增上直至圆满。菩提心是成佛之要,在宗喀巴大师的《三主要道》偈颂云:「若无菩提心摄提,出离不成无上觉;圆满安乐之因故,智者应发菩提心。』可见菩提心是众生决定成就与否的先决条件,没有「出离心』就无法使心趋向佛法,没有「菩提心』佛法就不会成为大乘道,而菩提心的生起来自於出离心与大悲心。
  培养菩提心的方法靠慈心与悲心,希望一切有情具足安乐之心,希望一切有情远离苦及苦因,修习平等舍、知母、念恩、报恩,视所有众生如母开始,对所有众生要有乎等心,忆念一切有情都是相同的,从无始以来多次当过我的母亲,以大恩德抚育我,所以我不指望他人能使有情具足安乐和远离痛苦,而由我一人使一切有情具足一切安乐,也由我一人使一切有情远离一切痛苦,由我一人将她们安置於上师佛位,如此修习「增上意乐』,让已生起菩提心者永不退失,持续增上直至圆满的方法,就是生起无上菩提心,而以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来训练。
  愿菩提心之义为:我为利益一切有情故,誓愿成佛,发此誓已,当思直至未成佛之前,决不舍弃此誓,此为愿菩提心。修习愿菩提的方法为:自他平等,自他交换、视他胜己。
  行菩提心的训练即广行六度波罗蜜:布施度、持戒度、忍辱度、精进度、禅定度,为大悲所摄的前方便,智慧度为究竟。
  以上六度总摄,每度分三,共十八支,又每度皆具六度,譬如法师讲经为法布施,无贪清净为持戒,反复说法不厌为忍辱,寻求义理无间为精进,宣说法要不散乱为禅定,离开三轮相为智慧,如此行一度而遍六度。又如闻法为众生而闻,以救众生心切,闻时即思即修,如是思惟,如是修持回向,六度齐修,行一法而遍行一切法,菩提心又何可少?
  培养愿菩提心,要下决心成就佛果;若无行菩提心,则愿菩提心必将无法圆满。阿底峡尊者所作的皈依发心偈云:「诸佛正法贤圣僧,直至菩提我皈依;以我所修诸福德,为利众生愿成佛。』说明成佛的目的在於利益众生而成佛,胜义菩提心是观第一义谛之空性,「思诸法如梦,观心性无生,对治亦自解,道体住赖耶』,明了诸法无自性,世间一切现象是我们心识所捏造的。器世间和有情众生,只是我们所执取的境,只是一种显现而无实性。了悟心识的体性是空性,来对治身心是实有的执著。要远离七识的戏论,住於平等真如,具有如此的正念正知就是修习胜义菩提心的方法。
  《菩提心论》提出菩提心的三行相:行愿、胜义与三摩地。 「行愿』是发大菩提;心,当愿「利益安乐无余有情界,观十方含识犹如己身』,因一切有情皆具佛性,一切众生毕竟成佛,因此以大慈大悲之心,悉令十方众生都能安住菩提。「胜义』者,即是观第一义谛之空性的胜义菩提心;而“三摩地』是以月轮观菩提心,「於内心中观白月轮,照见本心,湛然清净,犹如满月。』①作观之时,以阿字发起本心,观心体性空:「初以阿字发起本心,之中分明,即渐令洁白分明,证无生智。夫阿字者,一切法本不生义。』当观心识如月轮之圆明清净,即见心识之清净空性,得见真实义谛。若渐次修习,月轮则渐增长,至布满虚空法界,便周遍一切,具一切智。如经所云:
  当观圆明净识,若才见者,则名见真
  胜义谛;若常见者,则入菩萨初地;
  若转渐增长,则廓周法界,量等虚
  空,卷舒自在,当具t切智。
  二、即身成佛法门
  密教和显教一样认为诸菩萨地和佛地之果超胜一切,但显教的成佛要经无数大劫,密宗的理论认为可以即身成佛。密教的瑜伽部修五相成身观须历时三生才能成佛,故即身成佛较偏重於无上瑜伽部,以修习气、脉、明点的方法,最後证得金刚身或虹身,—般分为即生成佛、死有成佛、中有成佛、转生成佛四类。得此果位,现生或转生都是「化佛』,俗称「活佛』,这是藏传佛教产生活佛制度的理论根据。
  密教的殊胜点在能「即身成佛』,凡夫以五蕴和合为假身,以识为主持,假以三密相应,而证得诸佛之清净丈六金身,实证诸法实相本来圆满成就之如实性,消我亿劫颠倒,不历僧只证佛果。
  所谓「即身成佛』的理论,在教理上的依据是《大日经》、《大日经疏》、《金刚顶经》、《五秘密经》、《菩提心论》以及《金刚王菩萨仪轨》等密宗典籍,其所谓三种即身成佛是:
  1、理具成佛:指成佛的可能性。理,不是指真如实相,而是指无尽庄严的条理,宛然具足。由理而言,一切众生均由五大构成,属胎藏界,一切众生本来就是金胎两部之体,身为胎藏界曼陀罗,代表理;心为识大,属金刚界曼陀罗,代表智。所以肉体之外没有本觉的体性,当下就是大日如来的法身,只是未显现的成佛。
  2、加持成佛:指成佛的修行过程。众生本觉的功德,与如来加持三密力相应,由三密加持,而在自身显出本来具有之佛。真言行者的凡夫,若如法所示修行,当信三世诸佛为因位之誓愿所动,以三密力之妙方加持行者的三业上,凡夫行者超脱宿世的业力,於自心中开显诸佛庄严的净土佛国,到最後终得佛身圆满的显得成佛。
  3、显得成佛:自身成就三密相密,体验自心的实相,获得一切智,完成修行得满圆菩提,显现法性之万德,真实证悟成佛。
  空海《即身成佛义》中有:二八大无碍常瑜伽,四种曼茶各不离,三密加持速疾显,重重帝网名即身,法然具足萨般若,心教心王过刹尘,各具五智无际智,圆镜力故实觉智。』此八句颂正可说明「即身成佛』的道理。
  其中,第—句「六大无碍常瑜伽』为「体』。因为现象界的一切法皆不超出六大,六大为法界体性,色心无碍,理智相应,佛身、我身、众生身,互相涉入,自在无碍,所以说六大无碍常瑜伽,相应涉入为「即』。
  第二句「四种曼茶各不离』为「相』。四种曼茶各不离,大曼茶罗、三昧耶曼荼罗、法曼茶罗、羯磨曼茶罗及四种智印,其数无量,交错照入,不相妨碍,各各不离为「即』。
  第三句「三密加持速疾显』为—用』。行者依各尊三密修行,将本尊功德引入自身,自身就具备本尊功德,不经劫数就能证得佛果,当念即是为「即』。
  第四句「重重帝网名即身』为「无碍一。帝网是帝释天的珠网,光光互涉,本尊、诸佛、行者、众生、法界身、口、意三业成为一味一相的平等无碍。
  後四句「法然具足萨般若,心教心王过刹尘,各具五智无际智,圆镜力故实觉智。』指一切诸佛具足五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法界体性智),一一心王心数各各具有高广无量的智慧。凡夫迷人原与大日如来t样具足一切智,但被外来烦恼妄想所遮蔽,一切智及五智不能显现,只有在修三密瑜伽妙观时,依於大日如来加持感应之力,万有的真实法相如一大圆镜中映现,这种证悟自心的实相称做「成佛』。
  依显教的教理而言,佛为觉者,是无上正遍觉者。「成佛』另一说法,为「转识成智』。识是六道众生及出世圣贤所同具,若能不断精进修持,将杂染的识加以净化後便为「智』,这种由染到净的过程,由凡入圣,就是「转识成智』。
  又因识的种类不同,所成之智也不同,同时,所成就的佛果又可以三身来表现:第一法性身,第二受用身,第三变化身。由其入证则显自受用身,外在则显他受用身,而就众生缘之所近,随机流现种种变化身,此为「成佛』之正义。
  所谓「即身成佛』的「身』,梵语伽耶,为积聚、依持之义,如人身为六大五蕴所依止,能持之令不离散。扩而言之,一切法为诸法所依根本,皆具「身』义,能持诸法,名法身。
  故此「即身成佛』,特指吾人具备的「根身』,由父母所生的肉身。八相成道而成佛,不须经累世修行,只须通过现世修持三密即可成佛。
  详言之,「即身成佛』是就我们现有的「根身』,依经论中法空的义理闻思,加上戒律福德资粮的积集,止观空慧的修证,转赖耶与末那识成就大圆镜智与平等性智而证得法身。再依密教瑜伽三密或无上瑜伽部生起次第的方法成就意身或幻身,转意识为妙观察智,成就报身佛。再依无上瑜伽部圆满次第,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证得金刚身。以此补特伽罗即身成佛,证得一切智智,圆满三身四智。至此,心证真如,身成色身,四智圆满,即身成佛。
  其修证过程如下图所示:
  (八识)——戒定慧——大圆镜智——自性身——法身佛——理具成佛——见性成佛
  (七识)——戒定慧——平等性智
  (八识)——生起次第——妙观察智——受用身——报身佛——加持成佛——观想成佛
  (五识)——圆满次第——成所作智——变化身——化身佛——显得成佛——即身成佛
  陆、《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发菩提心
  品·成佛品》与藏密即身成佛之
  异同
  大乘佛法的通义,是以发菩提心为因,圆满成就如来为果。因此发菩提心、修菩萨行、成如来果,在大乘法的修习上是重要的课题。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发菩提心品)、(成佛品)、《嘱累品》以菩萨初发心之菩提心入初地,复以三摩地、三十二学处等修习,而得舍凡夫身入於佛地。其中更以真言陀罗尼及三密加持,使其「速圆妙果』,与藏密即身成佛颇多相似点。
  第一、《心地观经》与藏传「即身成佛』的佛法观点,均是如来应众生不同根器而演讲之大乘佛法。不论显密,成佛一定是依止现世人身宝,双方在佛性、自觉悟心与菩萨道上,有著积极的宗教实践内涵。佛与众生本来乎等,只有迷悟之别,众生具有佛性、皆可成佛之立论是相同的。
  第二、《心地观经》与藏传「即身成佛』以发无上菩提心为成佛之因是相同的三一者皆观菩提心三摩地为修持,以信愿戒行积集闻思为基础,依大乘三藏义理的闻思、止观的修习得证法空性,为利益众生而志取圆满佛果,以发菩提心、如来三密加持、修菩萨学处等次第圆满佛果,悉令十方众生都能安住菩提。
  第三、《心地观经》是以真言陀罗尼,依於如来三密加持之力,即身结印,口诵真言,意作观,速成佛果,与藏传「即身成佛』须三密加持是相同的。但是,《心地观经》所谓「必证如来清净法身』,所证为法身,而非成佛之本尊身。彰显大乘菩萨道能成就法身,至於报、化二身的证得,要依密教真言乘的金刚道,在现身依菩提道成就法身,再依金刚道成就报化二身,证得大金刚持位,方为「即身成佛』。
  《心地观经》所谓「舍凡夫身,使入佛地』,与藏传「即身成佛』之即父母所生身而成佛是有所差别的。藏密也是先证得佛之法身,饶益有情,所以强调即此色身而成佛身。此身即具有法身之体性,等同佛身,不须舍此色身而成佛。《密宗道次第广论v云:「亲能饶益有情之佛,诚是色身,而非法身,色身实由福德所成。然若未得法身,即亦不得色身,以是法身亦应证得。』
  此外,密教言化身佛的成就,特别以成就幻身的生起次第来训练意识的观想,使其转依为妙观察智而成就报身佛。依无上瑜伽部修练现有根身的圆满次第,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再依无上瑜伽部圆满次第,证得金刚身。最後佛身圆满,利生化他无穷尽。
  摘自《慧炬》第466期

 
 
 
前五篇文章

中阴解脱之研究--藏传佛教中阴超度法的生死意识转化内涵

藏传佛教在元代政治中的作用和影响

玄奥莫测的藏传密宗

略论清代前期的五台山藏传佛教

川西高原藏传佛教寺院建筑研究

 

后五篇文章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发善提心品,成佛品,嘱累品〉与藏

从桑耶寺看藏传佛教寺院的建筑特征

藏传佛教和中原佛教之分!

藏传佛教喇嘛庙的艺术性格

鄂温克旗藏传佛教和鄂温克人的信仰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