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富于神秘色彩的藏传佛教舞蹈——“乾姆”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富于神秘色彩的藏传佛教舞蹈——“乾姆”

  藏传佛教跳神舞又是一种佛教文化现象,它是有别于其他宗教文化而独具风格的宗教舞蹈。这种宗教舞蹈有其产生、演变、发展过程,也有它自身独特的形式特点、艺术风格及佛教文化内涵。西藏古老的土著宗教——苯教和后来形成的藏传佛教中的宁玛派、噶举派、萨迦派、格鲁派等都有自己的宗教舞蹈,从形式到内容各有异同,统称为跳神舞,藏语称“乾姆”。

  藏族先民认为,天上、地上、地下居住着各种鬼怪神灵,他们掌握着大自然和人类的命运,只有对神灵的膜拜祭供,才能摆脱人生的苦难。于是各种酬神醮鬼的巫术、巫觋以及“摇鼓作声”的巫舞、拟兽舞先后出现。雪域一些古崖画中就有表现这种舞蹈的场面。

  跳神舞不仅是一种表现宗教艺术形式和文艺活动,它所扮演的每一个不同角色以及所穿服饰、戴的面具、表演的舞姿无不包含着深刻的内涵。从广义上说它具有驱病魔、祛灾难、保泰安、求丰收等含义。从佛教角度讲,它告诉广大僧俗懂得人生真谛,生死轮回的道理,培育菩提心,具有慈善、忍耐、道德、爱心等高尚品质。恶意、恶行和怨恨是苦难之源。神舞面具及内容种类很多,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各类佛像、菩萨、天王、法王、罗汉,各类本尊、明王、高僧以及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忿怒法相等。二是苯教中的一些鬼怪神灵,后皈依佛门,获得法力,成为佛教的保护神。三是接受外来文化所表现的神灵。如大小和尚、罗汉、施主等。四是鹿、象、牛、羊等各种动物面具。跳神舞中的主要角色有大威德金刚、马头明王、玛哈嘎拉、华丹拉莫(吉祥天女)等。其中塔尔寺的神舞中大威德金刚和马头金刚是主要角色。

  塔尔寺的跳神舞始于公元1718年(清康熙五十七年)。此年跳神舞学院(乾巴札仓)正式建成。七世达赖喇嘛噶桑嘉措赐给跳神舞用的面具34付,用库藏绸缎制作的舞衣30件,并派拉萨布达拉宫南嘉札仓的舞蹈师教习佛教舞蹈及佛教音乐。1719年春节期间的正月十五观景大法会上举行跳神舞活动。自此开始每年四大观景法会上都进行跳神舞,形成定例。塔尔寺的跳神舞,当地信民俗称为“跳神”、“赛神”、“喇嘛社火”或“哑社火”,因为表演者既无唱词又无道白的台词,藏语叫“乾姆秋”,意即“跳神舞”。跳神舞的地点固定在文殊菩萨殿(俗称九间殿)院内。达赖遍知殿作为化装室,神舞乐队由7名击法鼓者和7名击铙钹者组成,布置在遍知殿右侧台阶前檐上。对面大经堂殿顶的女儿墙上架有两支铜制大喇叭。每当表演者出场时,声音宏亮的大喇叭就响起来,使人有一种喇嘛寺庙的神秘感。塔尔寺跳神舞的演员(包括乐队仪仗队)约有八九十人。这些人在法会前就开始练习,达到精益求精的程度。

  大威德金刚法王舞,简称法王舞,它和马头金刚舞,皆分五个场次表演,约表演2个多小时。法王舞主要在正月十四日、四月十四日、六月七日演出,马头金刚舞主要在四月十五日、六月八日、九月二十三日演出,主要为寺院的四大法会服务。

  跳神舞之日,鼓钹乐队事先进入九间殿,铺设坐垫,悬挂神鼓,擦拭铙钹。演员和仪仗队前面打着神幡彩旗列队从九间殿正门入场,到遍知殿化装。跳“乾姆”序幕拉开后,舞者伴随着鼓点钹声的强烈节奏和长喇叭吹奏出来的悠扬旋律,翩翩起舞。正月十四日的法王舞共五场。扮演法王的演员是跳神院的“乾宏”,相当于戏班的班头,因大威德金刚威武雄壮,面具大而重,舞衣长而宽,演员须由身材较高大而魁武的僧人充当。舞场秩序由扮作“天界勇士”的“华吾”和“华莫”维持,场名均以主要角色的名称命名。法王舞的场次顺序如下:

  第一场,藏语称“托干”,直译是“干枯的头盖骨”,意为“骷髅舞”,亦称“贡热”。演员4人,皆为10岁左右的小完德(童僧)。面具虽骷髅形,呲牙裂嘴,目陷鼻豁,身穿斜领白衣,腰围蓝花边红堂围裙,红堂上绘有白色骷髅头,足登藏式花靴,手中各持一要有短棍。随着鼓钹的伴奏,一对对倒退出场,共有两对“托干”出场作舞,舞步轻盈,有退有进,多为甩起短棍,抬起一只脚,以另一只脚为中心自转。通过“托干”即舞中出现的骷髅形象告诉人们生死无常的道理。退场时出一对对地倒退,进入化装室。

  第二场,安多藏语称“华吾”,意为“天界勇士”。表演此舞的演员现多为4人,有时6人,皆为成年僧人。戴勇士面具,长眉阔耳,细长八字,饰有耳环,两个黄面,两个绿面,身着蓝袍,舞衣下边沿及袖口为红条边,腰系红色或黄色绸带,从两肩交叉两条缎带。足登藏式舞靴。面貌与古印度人有些相似。四位“天界勇士”的舞姿稳健而迟缓,赤手空拳,时而穿插舞蹈,时而对舞,时而绕场转舞。勇士的身材虽然高大,表现安祥泰然,但却显示出依然难以从苦海中解脱的表情。

  第三场,藏语称“夏雅”,意为“鹿兽舞”。演员有时6人,或4人,3人戴鹿首面具,身穿象征鹿的舞衣。3人戴牛首面具,舞衣与扮鹿者差不多,都显得较短而飘逸。舞步轻巧、活泼多变,给人一种生气勃勃,富有动物那种敏捷而灵性的感觉。鹿舞表示冥冥众生居住在空旷的荒野中,暗喻诸法皆空。

  第四场,藏语中称“多尔达”,意为“死神”舞。“多尔达”神舞由4个童僧扮演,戴有骨冠骷髅面具,上身为坎夹式的锦衣,下身及裤子、两袖是由蓝、红、绿、黄等布做成褶层式的服饰,跳起舞来飘飘然。手足套有呈尖形指、趾的布套,足套似厚实白布袜子,做有尖趾,手套为肉色,做有如鹰爪般锋利的长指。视其貌而可畏。舞蹈时手足紧密配合,尤突出手舞动作,或屈或伸,或向前扑抓。舞一阵后退下,由一名“华吾”(勇士)手持一块地毯入场,将地毯铺于舞场中心,然后退下。不一会儿,勇士再次出现,置一方形木盘于地毯上,盘中有一用糌粑团捏成的“妖魔”和几个食子。这时4个多尔达又入场绕地毯木盘起舞。“多尔达”的舞姿,要人们思考住于三界轮回中众生的内心诸苦,使人了悟本性集聚的苦的原因。

  第五场,藏语称为:“贝芒”,意即“群舞”。舞蹈即将开始时,由6名少年僧人扮演的冠笑罗汉面具的仆从,其中一名是从观众僧人中临时拉去装扮的,簇拥一位头戴罗汉面具的大施主入场。大施主被安排到舞场东侧的椅子上,仆从分立两侧,大施主面具为罗汉相,慈祥微笑,身著黄锦缎彩色长袍,脖颈挂一长串佛珠。仆从分别穿紫红和大红花色袍,有的手执仙桃,有的拿着布条做成的佛尘,犹如社火上扮演的一群笑容可掬的大头罗汉。一名绿面“勇士”和一名黄脸“勇士”同时入场,在场内互相耳语打闹,逗人发笑。这时鼓钹齐奏,化装室的法螺和大经堂殿顶的大喇叭一起一落,从遍知殿门内走出体形高大,身着绣有牛头形象的战袍,头戴制作精致的牛首面具的大威德金刚护法神。他右手握一降魔杵,叫做“托由”,左手持一满盛象征妖魔心肝的头盖骨盂钵,称“托玉”,此时以手持线香的乾宏为首的仪仗队,吹奏唢呐迎入场中,像一位威风凛凛的将帅出现在舞台上。其后8个演员分别扮演毗沙门,怙主、阎罗等。他们的面具呈凶悍相,有黄色、靛蓝、红色等。身着类似武士战袍,手执木制长剑,跟着大法王绕场边转边舞,舞步铿锵而凝重。随后又有第三场出场的“四鹿”和几个小鹿也随着大法王绕场作舞,“乾郭”领头,意为“舞蹈带头者”,其他尾随,叫“乾芒”。此时,围观的一些善男信女向法王等磕头顶礼,有的跑进场内献哈达,有的干脆将哈达投入舞场内,由维持循序的僧官或勇士拣收,气氛十分热烈,跳神舞达到了高潮。舞蹈进行几圈后,其他表演者围观四周,犹如包围圈,法王挥舞阵魔杵,在场内作斩魔仪式。斩魔毕,3个冠鹿首面具的小鹿起舞,舞姿轻捷,最为精彩,博得观众的喝彩。现在表沉静时摄相机、照相机的镜头纷纷对准小鹿舞扑捉最佳镜头。最后,法王又被仪仗队迎入化装室,其他演员一对一对地退场,到此,法王舞全部结束。

  马头金刚舞也叫坚桑舞。马头金刚是该神舞的主要角色,和法王舞中的大威德金刚一样。马头金铡舞的场次与法王舞一样也是五场,不过以“东坚”(即戴雄狮和水怪面具者)代替“夏雅”(鹿和牛头面具者)。舞场秩序由阿杂拉维持,无斩魔仪式。其他与法王舞相同,不再详述。

  1994年塔尔寺的跳神舞在东南沿海的深圳演出时,使内地各族观众耳目一新。赞不绝口,他们说由此了解了青海,也了解了藏传佛教的艺术。有的撰文道:舞蹈是一种情感艺术,是情感从精神的压抑中冲动出来。故有“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正是情感的层层递进,形成一种高蹈轻扬的人生态度,深深地镂刻着人类试图超越一切的渴望。我们在观赏塔尔寺的跳神舞蹈中,感受到了强烈的藏传佛教文化艺术的氛围。

 
 
 
前五篇文章

丰富奇特的僧宴:领略雪域藏传佛教寺院的饮食风味

藏传佛教在三江源的传播

藏传佛教典籍

藏传佛教的祈祷

藏传佛教里的转经与转经筒

 

后五篇文章

活佛的转世:活佛转世的空没玄妙增加了藏传佛教的神秘色彩

活佛转世:活佛转世制度是藏传佛教有别于其他佛教派别的独

藏传佛教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的魅力

明代藏传佛教八吉祥纹样在汉地的传播及其风格演变

藏传佛教仁波切夺舍转世法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