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只余折桂与楞伽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只余折桂与楞伽

  (撰文/张国宏)

  折桂寺和楞伽院是座落在庐山五老峰下的两座寺院。南宋初期庐山几乎所有的寺院都毁于兵火,荡然无存,王十朋游山时曾有感赋诗:“老僧原不服朱砂,境静心灰寿字遐。庐阜招提三百所,只余折桂与楞伽。”巧合的是这两座寺院里分别住过李姓读书人,以后都出仕为官,但境界与声誉却迥然有异。

  在折桂寺栖隐的是唐宪宗时人李逢吉,陇西人,字虚舟。阴刻诡谲,嫉贤妒才,宪宗很不喜欢,放外任剑南东川节度使。穆宗时得宠,起为兵部尚书,权炙可热。敬宗时与张又新等八人结党营私,附庸者八人,号称“八关十六子”,各居要职,把持朝政。当时凡有事相求者,必先贿赂八关再最后通达李逢吉,事方能成,闹得朝廷乌烟瘴气,贿赂横行,很不得人心。当然,当年读书庐山还是很用心争气的,考中了进士,寺因之而名“折桂”,但他后来的种种恶行却令折桂寺蒙羞。后世文人雅士很少光顾此寺,王十朋也只是听老僧说起而并未实地游观。宋代理学家朱熹去后写诗将李逢吉大大地讥讽了一番:“受书彼何人,姓字不足详。竹帛有遗臭,桂树徒芬芳。”连他的名字都不愿提及。

  读书楞伽院的李常却是赞声一片,不绝余响。李常,字公择,江西永修人。少年时代与弟李布同住于院内白石庵。庵在南唐保大年间就存在,但并不出名。李常出山为官后,将所积之书九千卷悉数捐献出来,供后学者研读,赢得读书人钦敬,感念不已,易庵名李氏山房。他的好友苏轼更是撰文张其事,以励后学。李常以文章政事闻名当时,司马光视为知己,苏轼引为挚友,有“何人修水上,种此一双玉”之赞语。双玉即指李常、李布兄弟,时号二李。李常的妹妹崇德君亦尝在庵中住过,善画竹,庵内钟楼藏有她的《墨竹图》,“留得妇人三墨竹,金钟声里尚扶疏。”黄庭坚是李常的外甥,对李常和崇德君是非常尊敬和崇拜的,在白石庵徜徉良久,题有《姨母李夫人墨竹》诗三首,其中一首写道:“小竹扶疏大竹枯,笔端真有造化炉。人间俗气一点无,健妇果胜大丈夫。”

  李逢吉为物欲所困,早已忘却了庐山给他带来的种种美好,他也淡出了庐山的视野。不像李常,“山中之人思之”,在庵中立有三贤祠以寓祀,并将五老峰下一座不知名的山称为“李家山。”他也常常怀念庐山,忆起白石庵,寄诗庵中长老白云守端,“烦师为扫山中石,待请归时欲醉眠”,情真意切,溢于言表。虽他以后再也没有回到庐山,但他的德政善举,道德文章却长留山中,为人称道。

 
 
 
前五篇文章

中国文化的一种表述方式——“禅文化与和谐世界”国际学术

《逝去的风韵——杨泓谈文物》七祖墓塔披露的禅宗秘史

《李长者与盂县》之二:李长者与《华严经》

禅诗欣赏

佛家密宗与道家的渊源

 

后五篇文章

阳光下的佛事和佛僧

金刚萨埵百字明含义、功德和仪轨汇集

如何寻找上师与作个弟子

藏汉传统伦理思想比较

禅佛教、全球化、与“心伦理”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