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认识人生 系列八 3、欲断烦恼莫逃避?先识自心以法观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认识人生 系列八 3、欲断烦恼莫逃避•先识自心以法观

 

  1、调伏烦恼非远离•空谈推演实无义

  烦恼的远离跟烦恼的转化是不同的,烦恼的转化就是净化,烦恼已经调伏。那么远离跟调伏、跟转化、跟净化,它的含义是不一样的。比如说我们这里空气不好,那你说我搬到去另外一个地方住。比如说,北京空气不好,我搬到上海去住去、搬到厦门去住去,这个是远离。那净化呢,是要采取措施啦,尽量让北京的空气达标。我听他们说,快开奥运会了,空气越来越好了,那它是净化,有很多人做净化的工作,要杜绝污染源,把首钢都迁走了,然后汽车排气要限制,什么汽车都不能开等等,采取很多措施,空气就得到净化。但是我们要对治烦恼、要调伏烦恼,常常用的办法是一种远离的办法——远离这种境界,而不是在内心当中去调伏。那你这种远离的、逃避的方法,烦恼依然不能得到调伏,快乐也得不到,痛苦也不能远离;即便能够远离,也是仅仅是暂时的。那我们要得到快乐,它必需要从调伏烦恼、净化烦恼着力,才有方法获得永久的、究竟的快乐,不然的话,得不到,绝对得不到!

  但是我们听起来很容易,而做起来不是很简单。因为我们常常讲度化众生啊,断烦恼成菩提啊,转烦恼成菩提啊,就是能够把这些术语说得很顺口,很熟悉啦。但实际上面,我们内心上何尝有这样种种不同的感受?感受不出来。为什么感受不出来呢?就是因为很粗心。粗心大意,我们内心不寂静,我们没有真正的用法,没有真正戒定慧的功夫,没有真正的善知识、法师的引导,就认识不出来了,懂再多的教理仅仅是逻辑上面的推演,就是我们讲一套道理,理解一套道理,它跟内心的境界绝对是两回事的。比如说一幅画,大画家画的一幅画,它这里边境界很高,那你必须境界很高的人才能够体会到这幅画的境界,你是很难用文字来述说、很难用语言来表达,语言文字的表达仅仅有一定的帮助的作用。我们修行上面证悟到的境界远远要比一幅画高。它是精神领域的事情,所以我们要去领会对佛法比较有体会的人、有证悟的人、有一定觉悟的人、一定证量的人,我们根本没办法了知,是很难很难的,就是因为我们的思想境界达不到、难以企及啊。

  2、断除烦恼第一步•内在生命如理观

  那么怎么样做到没有烦恼、无忧无愁、没有挂碍?这就需要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自己的生命,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正确的认识之后,我们才有办法,才愿意在自己的内心当中寻找问题。那我们会说,我们做得都好好的,人都很正常啊,早晨三点半起来,我们一点也没有过时,也没有赖床;晚上十点休息也很准点,白天也很精进,几点钟上课,几点钟过堂、念经,都很准点,难道我们认识不到吗?难道不是很正确地认识自己?反过来说,你几点钟休息、几点钟过堂、几点钟来上课,小学的一年级的学生都能够做到,那不算什么事情了。这样子能够说明正确认识自己吗?如果正确认识自己就这么简单,那不要去认识,大家都会知道。要认识到我们有多大的潜力,要认识到我们有多少的问题,要认识到我们这些问题怎样去解决、什么时候去解决、怎么解决,我们应该怎么办,我应该去做什么,我应该怎么样来拓展自己生命的领域,让它更加富有意义,这些是我们认识不清楚的。

  生命的潜力是无比巨大的,并且生命本身是一个奥秘。不是我们很机械地来看待生老病死。生老病死,它是人生的一种现象,一种规律,它不是代表生命的奥秘。那为什么会有生老病死,里边就很有文章了,里边就很有道理了。怎么样做到不生不老不病不死,这个就需要修道了,就需要做功夫了。所以我们学佛法的人,就是在有生之年,有生之年也不知道多少年,因为无常,也难讲你会活到多少岁,每个人都很难讲。不一定说你岁数大了,就死得早,岁数小,就死得晚,它不一定的事情。无常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突然间哪天找到你的头上,那么你就是无常。很难讲人一定要活到几岁,这都是不一定的事情。那么我们怎么样在无常、有限的人生的过程当中,真正认识到自我,认识到真我,真正的自己,体会我们生命的内涵和品质,这就需要我们对佛法有用功,有认识。

  3、置换名言法转心•无常洞彻世间相

  佛法说我们的身体是五蕴和合而成的。所谓五蕴和合,就是假相,因为我们认识到说自己是五蕴和合而成的,所以我们眼耳鼻舌身意所看到的种种的现象,它仅仅是现象而已啦。我们不能把这些现象就当成人生,就当成是真实的,就当成我们要下一步造什么业、下一步怎么去对待的一个标准。哲学上谈现象、谈本质,那我们佛法呢,谈法又不一样,我们佛法谈“相”。当然是“象”跟“相”,一个是大象的“象”,一个是“相”。我们佛教谈的是境界,所有东西都谈境界。为什么谈境界呢,因为这些是我们六根六识所缘的境,所以它就成了境界了,对我们自己来讲,就是境界,我们自己的境界。

  那我们修行,就是要把六根六识所缘到的、客观外在的这些色声香味触法的尘埃,把它去掉。这些尘埃,都是不对的。因为这些尘埃布满了我们整个的心。然后我们要种下的都是佛法的清净的种子,无漏的种子。那我们要把这些尘埃去掉,要把这些尘埃的种子去掉,首先我们要断绝污染源嘛,就是我们不能再去种有漏的种子。这样的话,就需要用佛法的观点来认识世间,以佛法的观点来认识人、事、物,我们才有办法转心,才有办法调伏烦恼。

  如果我们是一个佛教徒,我们一样用世间这样一套的名言、概念、逻辑来看待人、来看待事,那么我们的心怎么能够得到转化呢?烦恼怎么能够得到调伏?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就如我们看到木头、我们看到砖头、我们看到瓦片、我们看到桌子,那么不学佛的人也是看到木头、也是看到瓦片,也是看到桌子,也是看到椅子,它一样的道理。但是呢,我们也可以有另外一个看法,觉得这木头、砖头、桌子、椅子,是我眼睛、眼根所缘的境,那么这些境,对我们自己,对道场、对佛教、对大家,它有作用。椅子可以坐,桌子可以写字,砖头可以拿来垒墙,它的作用是不一样的,要能够把它当成一种法,什么法?当作色法。“色法”,佛教的名言;“物质”,世间的名言。甚至很简单的事情,比如,“眼睛”,社会的名言;“眼根”,佛教的名言。但是我们只有读佛经的时候,才觉得这是佛教的什么名言。世俗生活当中这些名言,我们套不过来,我们转化不了。

  那用佛教的话来讲,世间上面所有的一切物质,它是两种,一种是显色,一种是形色。显色就是颜色,形色就是形状。我们看到的,实际上是看到这种颜色跟形状,比如说我们这个讲堂,我们这个人,全部都是白的话,那么你就分不清楚什么是什么,这个花,这个桌子,这个天花板,全部白色,你就很不好辨认,那么你能够把它辨认出来,就是因为它有颜色、有形状。所以我们看到的实际上面不是事物的本身,我们看到的只是事物的表层,表层的形状和颜色而已。

  但是我们很容易把事物的表层的形状、以及表层的颜色就当成事物本身的体性,那肯定是不对的。实际上,你没有看到木头,砖头也没有看到,也就是你只看到外在的它的形状和它的颜色。然后,你在这些形色和颜色上面下定义,来比较、来评判:这个比较大一点,这个比较小一点,这个颜色深一点,浅一点,你喜欢深一点,你就说这个深,这个好;你喜欢浅一点的人,就说这个好。那其他东西也是一样的,有些人喜欢小的东西,这个越小,就觉得这个好,有些说这个大的好。实际上你说的“大、小”啊,“好、不好”啊,它跟这个物质本身、跟这个东西本身没有任何关系,只是说,随你自己的心里认为它好就好,认为它不好就不好。你如果不需要的的话,别人送你一个东西,你说“赶紧拿走,放在这里一种累赘,占地方”,是不是啊?他都不想有这种多余的东西,无关的东西。

  这都是人为的一种心情,人的心情就是源于人的认识:对物的认识、对人的认识、对事的认识。那我们如果没有佛法的智慧,那肯定用烦恼来认识,用世间的名言概念来认识,那我们怎么能够解脱呢?肯定解脱不了,跟原来一样。我们要把世间上面的这套转化过来,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所以佛教告诉我们,要修无常,要修无我,因为无常无我、空性是诸法的共相,一切法它都是无常的,你可以用无常来观待一切法,那么你就好观察啦,好用功,就不会被诸法迷惑住。那你如果一样一样来分析,说这个有什么坏处,那个有什么坏处,这个花有什么坏处,这个水有什么坏处,里面有污染,里面有毒,里面有添加剂,有什么东西,那你这个脑筋怎么能够学佛法呢,这还了得的事情!——这个地方有没灰尘,有没有毒啊……天天这样,那还了得。你都来不及分析了,你只要概括——无常!

-----------------------------------------------------------------------------------------------------------------

相关链接

认识人生(目录)

更多佛教基础读物

-----------------------------------------------------------------------------------------------------------------

学诚法师佛学内容推荐

学诚法师佛学问答

学诚法师佛教文章大全

学诚法师佛学视频在线观看及下载

-----------------------------------------------------------------------------------------------------------------

 
 
 
前五篇文章

认识人生 系列八 4、善悟诸喻甚深义?广弘圣

认识人生 系列八 5、善护所缘不随转?决定所

认识人生 系列九 1、染净心生恒修心?往生净

认识人生 系列九 2、参悟茶道空出有?通达空

认识人生 系列九 3、弘法利生依三学?次第学

 

后五篇文章

认识人生 系列八 2、苦乐交参由心生?了达四

认识人生 系列八 1、谛思生命真实义?实相通

认识人生 系列七 5、随力起修种正因?以愿导

张师诚:《径中径又径征义译注》下卷:助行门

认识人生 系列七 4、依法修心除三毒?道场熏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