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法华经述要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法华经述要
  一、绪言
  二、本经之原本
  三、本经之翻译
  四、本经之弘传
  五、本经之概观
  六、依本经而成立之宗派
  这个三法无差,也毕竟是隶属於三谛之下的,他也只是运用那三谛的理来对这些境,所以也可说他和三千同是境上的事,不过他和三千虽同是运用那三谛的理来对这些境,而从那精密的分析上说,却也可以看出他们恰恰相对而立,也正是相得益彰。因此,我们特将这个“三法无差”紧紧地接着那三千之後而加以介绍。所谓“三法无差”是什麽呢?简明的说,心是一法,佛是一法,众生是一法,这三种法,在寻常的凡夫眼光中看来,是显然有差别的,就是在较高的小乘眼光中看来,亦复是显然有差别的,但是我们如果用着那精深的菩萨眼光去看,却会看到他们一些没有差别,所以我们应当建立一条法义,便是三法无差。何以用着菩萨眼光去看便会看到他们一点没有差别呢,只因那些凡夫和小乘的眼光中,所看到的三法,有自有他,有内有外,有理有事,有色有心,有一有多,有能有所,有因有果,有圣有凡,於是他们都认为三法是显然有差别的。而这些菩萨的眼光,却一直要射到那平等一如的实相上去。他看到的境界是,自他不二,内外不二,理事不二,色心不二,一多不二,能所不二,因果不二,圣凡不二,既然这些都是不二,那三法也就一些没有差别了。像这样的眼光,实超越了一般凡夫和小乘的境界,他的高妙,自不待言。所以在天台宗的主要东西之中,说过了那三谛和三千,便应当先输到他了。可是,这个三法无差,和前面所介绍的天台两件法宝有些不同。那三谛和三千,都是天台所创立的,也是天台所独说的,而这个三法无差,并不创立於天台,也不是天台所独说的法义,虽说他也是天台主要东西之一,却不可和那两件法宝出於无师自悟的一例而观。说起这个三法无差的根源,实在是由华严经出来的,那旧译华严经卷十,夜摩宫中菩萨说偈品NF8CE面,有如来林菩萨所说十偈,这十偈之中,有两偈是他的主眼所在,他说:“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一切世界中,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我们读了这两偈,也就知道这个三法无差,是有很正常的来历和显明的根据的,再加之他的意义是那样的高妙,在佛法NF8CE面,自NB02C有一种极重要的地位,因此之故,佛教大乘各宗,几乎都说到这个三法无差,正不止天台一宗NF8A6说有这条法义。不过各宗说到这个三法无差,都是依着各各不同的宗义而说的,其中所显出的境界,自然也就有些出入,NB03C不一致,所以天台一宗所说的三法无差,实另有他的独立性。我们应当从这一点上深深的注意,也不宜囫囵吞枣地将各宗所说混为一谈。那法相宗说到这个三法无差,是依着“一切唯识”、“心外无境”之义而说的,那三论宗说到这个三法无差,是依着“不一不异”“无非中道”之义而说的,那禅宗说到这个三法无差,是依着“直指人心”“立地成佛”之义而说的,那净土宗说到这个三法无差,是依着“是心是佛”、“决定往生”之

  法华经述要
  一 绪言
  在大乘佛教中,有所谓一乘教与三乘教之分。三乘教者,谓佛说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之教法,以分摄一切众生之机也。一乘教者,谓佛说唯一佛乘之教法,以普度一切众生之机也。自大乘教义日臻发扬以来,於是多以三乘之教,为如来方便之说,非究竟义,一乘之教,为如来真实之谈,是究竟义,於是“三乘方便一乘真实”之说盛行,而华严法华两一乘教,日益弘盛,至於会三归一,直显无馀有情,皆当成佛之妙义者,则尤为法华经不共之极谈也。法华自传译东土以来,在一切佛典中,实占最重要之地位。此经教义弘扬所及,在中国则演而为天台宗,在日本又演而为台密与日莲宗,皆以此经为根据,而说示圆满融即一佛乘性之道者也。至如其他各家,对於本经,亦莫不极形推重,本经之重要,从可知矣。本经之概观,如次述之。二 本经之原本此法华经,为释尊七十二岁以来八年间之说法,故此经之原本,因之亦颇浩繁,如“法华传”云:“八载结集之文,尚充一由旬城,若广结集,无所容受。”一由旬城者,谓十六NF8CE方广之大城也,同传又云:“西方相传,佛说法华,有不可说品,品有多偈”。又法华经之NB13A译本“萨昙芬陀利经”中云:“佛在四辈弟子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中,说萨昙芬陀利(此云决华),无央数偈。”〖JP〗由此以观,是则法华经之原本,亦复汪洋浩瀚,决非如中土传译之七卷本(罗什译之妙法莲华经,法 译之正法华经),或十卷本(NE254那崛多达磨笈多共译之添品法华经)数也。夫如来最初成道三七日中所说之华严经,其略本译出,尚为六十卷或八十卷四十卷等,又最後双林一日一夜中所说之涅NB231经,尚译出为四十卷或三十六卷,今此历八年之久以说之本经,故决非仅七卷或十卷可知。然译此经者,非能以一己之私意,而节略一由旬城之梵本也。盖当日所流行於印度者,即己为全部法华之略本,而非其广本,至传来中土,实亦此经之略本,故仅有七卷或十卷耳。而当时此略本之在印在,即已有若干种之不同,如“添品法华经序”中批评护什二本云:“考验一经,定非一本,护似多罗叶,什似龟兹文,余检经藏,备见二本,多罗则符会正法,龟兹则允同妙法。”是则“正法华”“妙法华”之二译,其所据之本亦各NB13A明矣。又“法华传”云:“今长安所传,四本不同,一者五千偈,正无车所传者是;二者六千五百偈,竺法护所传者是;三者六千五百偈,鸠摩罗什所传者是;四者六千二百偈,NE254那崛多所传者是。三本是多罗叶,什本乃白ND5B1也。”多罗与白ND5B1既别,而同一多罗,尚复三本各NB13A,偈数不同,法华传中,可以明证。又如“萨昙芬陀利经”仅只一卷,其原本则又为别种之略本,此种略本,则NF8B1自广本或通常略本中,抄出其一二部分,以为别行本者,如“广博严净不退转轮经”卷六“法华三昧经”卷一“大法鼓经”卷二,“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卷十,“金刚三昧经”卷一等皆是也。〖JP〗又本经之广本中,多真言陀罗尼印契仪轨等,如不空译之“成就妙法莲华经王瑜伽观智仪轨”卷一,及“法华十罗刹法”卷一等者,即其一部分也。夫华严经,有恒本大本上本中本下本等之十类,如大日经,亦有常恒本分流本之二种,而此法华经之原本,则亦有常恒本大本广本略本之四本焉。一者常恒本、即十方三世不断常说之法华经是也。如寿量品云:“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说法教化,亦於馀处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祗 围导利众生”又同品偈云:“无量百千万,亿载阿僧NB05C,常说法教化,无数亿众生,令人於佛道,尔来无量 ,为度众生故,方便现涅NB231,而实不灭度,常住此说法。”二者大本,谓往昔大通智佛之“法华经”,有恒河沙偈(化城喻品),威音王佛之“法华经”,有二十千万亿偈(常不轻品);宿王智佛之“法华经”,有八百千万亿那由他甄迦罗频婆罗阿 婆等偈(药王品),今释尊有无央数偈(萨芬陀利经),此皆大本之法华经也。〖JP〗三者广本、谓即佛弟子结集所成之一由旬城之梵本是也。此广本之全部,今何处,尚不可知,然有谓与诸大乘经共藏龙宫去。四者略本,即於前一由旬城之广本中,节略而成者,即今流行世间之“正法华”“妙法华”等经之原本也。此中又有同种略本与别种略本若干种之不同,如前所说可知。又在此诸略本中,而“尼波罗本”之梵本法华经,今尚存在,後当述之。三 本经之翻译汉译法华经,有全本与支本之二类。全本者,前後合有六译:第一译“法华三昧经”六卷 正无畏译是乃全本六译中之第一译也。此与智严所译一卷之“法华三昧经”大别,历代三宝记云:“法华三昧经,一部六卷,高贵乡公之世,甘露元年七月,外国沙门支疆梁接,魏言正无畏,译於交州,沙门道声笔受。”第二译“萨芸芬陀利经”六卷 竺法护译此与无名氏所译一卷之“萨昙芬陀利经”不同,如开元释教录云:“萨芸芬陀利经六卷,译於太始元年,见竺道祖之晋世杂录,第二出也。”第三译 “正法华经”十卷(或七卷) 法护译开元释教录云“正法华经十卷,或云方等正法华,或又订为七卷二十七品,西晋太康之年,竺法护译於长安,第三译也。清信士张士明张仲正聂承远等笔受。”第四译“方等法华经”五卷 支道根译开元释教录云:“方等法华经五卷,译於咸康元年,见竺道祖之晋世杂录,第四出也。”第五译 “妙法莲华经”八卷(或七卷)罗什译出三藏记集中述此经翻译之因缘,谓姚秦鸠摩罗什,鉴於前译之“正法华”等颇多缺点,因是毅然翻译此经,厥後此经弘扬最盛,名家疏讲,乃至成立宗派皆依此译者也。开元释教录云:“妙法莲华经八卷,出三藏记集中称为新法华经,初为七卷二二八品,後更益人天授品(提婆提多品),为二十八品,弘始八年夏,出於大寺僧 笔受NB03C制序,第五译也。”第六译 “添品妙法莲华经”七卷(或八卷) NE254那崛多 达磨笈多共译添品法华,大体以罗什之妙法华为本,而补其阙,增加药草喻品之後半偈,与提婆品文及陀罗尼,是故称为添品也。大唐内典录云:“妙法莲华经八卷,一百五十五纸,移嘱累於末,外加药草品五纸,咒文亦NB13A,隋仁寿二年笈多翻於与善寺。”以上六译,皆为法华经之全本。此中第一译之“法华三昧经”,与第二译之“萨芸芬陀利经”,第四译之“方等法华经”,皆归缺佚,不传於世。今经藏中现存者,为第三译之“正法华经”,与第五译之“妙法莲华经”,第六译之“添品法华经”之三本,所称为法华经三存三缺是也。此外法华经之支本,或则一卷,或则一品,或别於一品中抄出其一部分而翻译之者是也。今就翻译年代之次序述之:第一“佛以三车唤经”一卷 支谦译或又名为佛以三车唤子经,为中土法华部翻译之创始,即譬喻品中三车出宅之一节也。第二“法华光瑞菩萨现寿经”三卷 失译此经翻译时代未审,开元释教录云:“此为正法华之抄本”,或又谓此经与正法华为同时译出云:第三“光世音经”一卷 法护译此则纯由正法华中抄出之一卷单行本也。第四“萨昙芬陀利经”一卷 失译是经则由法华经中宝塔,天授二品之少分而译出者也。第五“观世音经”一卷 罗什译此则由罗什之妙法华中抄出而单行之本也。第六“法华三昧经”一卷 智严译开元释教录云:此经乃法华之支流也。第七“妙法莲华经提婆达多品第十二”一卷 达麽摩提译或谓罗什译之妙法莲华经中之提婆达多品,即为此译所编入,盖妙法华经原为七卷二十七品,加入此品,乃成二十八品云。然天台大师否认其说,未知孰是。第八“妙法莲华经普门品重颂偈”一卷 NE254那崛多译此即普门品之世尊偈也,今“法华”中,虽曾编入此偈,然在罗什当时,实未译此也,故天台之文句中,亦未释有此偈焉。第九“法华经叶王菩萨等咒”六首 玄奘译此即第八卷之药王菩萨等咒四首是也。“法华经”全木支本之翻译,略如上说。今更旁及法华论部之翻译如次。关於别中法华之论,传来中土者,仅天亲菩萨所著之“法华论”一部而己,此有二译:“优婆提舍”是梵语,此方云“论”,译於元魏正如年间,侍中崔光僧朗等笔受。第二译“法华经论”二卷(或为一卷)菩提流支译此与勤那摩提所译者同一原本,译於魏永平年中,昙林笔受NB03C制序云。四 本经之传弘此经自姚秦罗什三藏译成“妙法莲华经”七卷以来,於是中土之佛教,遂一转变而为“法华经”勃兴之时代,或自行诵读,或讲解化他,大德名师,不绝於代。如“高僧传”诵经第七 所列举释昙邃以下二十一人中,其十有七人皆为持译法华者,亦可想见其一班矣。又如“法华新注”之无尽传灯序云:“天台以前,六朝之间,诸师竞作法华注疏,其数及七十馀人”云。罗什与天台相去之年代,仅百五十年耳,其间且有七十馀人注疏法华,则当时之盛况,实可想见,然此等注疏,今日已多归沦亡,其七十馀人为谁,亦不能备举,仅依今“高僧传”中所述疏释法华之诸师如左:
  竺法崇(一法华义疏”四卷)
  释道融(“法华疏”卷数未详)
  释昙影(法华义疏”四卷)
  释僧NDE43(“法华序”九辙)
  竺道生(《法华疏”卷数未详)
  释慧观(“法华宗要”卷数未详)
  释僧含(“法华宗论”卷数未详)
  释梵敏(“法华要养百科”卷数未详)
  释僧镜(“法华义疏”卷数未详)
  释法珍(“法华义疏”卷数未详)
  释慧基(“法华义疏”三卷)
  释法云(“法华义疏”八卷)
  释智藏(“法华义疏”卷数未详)
  释宝琼(“法华疏”卷数未详)
  释智方(“法华序王”)
  释吉藏(“法华义疏”十二卷“法华玄论”十卷等)
  此光中宅法云之疏,高僧传内叹称为七十家中之第一,其所著“义疏”今尚传存。又吉藏大师,世所称为百部记主者,其著述最多,於高僧传中所述有“玄论”“义疏”之二书以外,尚著有“法华经NB224意”二卷,“法华经统略”六卷等,又有解释天亲之法华论而成之“法华论疏”三卷,此等皆就天台以前疏妥法华之七十馀人言之耳。至於讲说读诵弘扬此经者,则尤不胜数说也。然在天台以前之弘传此经者,皆未能唯以法华为宗趣,如法云慧观吉藏诸师,以华严涅NB231般若等经,为所专治,於法华一经,亦未能有特别之显扬,至其专弘法华,以法华为旨归,乃至发扬光大,蔚然树立宗派者,则始於天台智者大师一人而已。智者大师著有“法华文句”“玄义”等数十部,专宗法华成立天台宗,亦名法华宗,章安大师继之,自是以来,盛行弘化,代有传人,开中土佛教上灿烂之花,则皆此法华经以为之基也。天台以後,经意发扬,法华最胜之旨,几至人皆知之,而是时法相真言二宗新兴,亦各本其自宗之旨,判释法华,如相宗窥基所著之“法华玄宝”名虽赞扬法华,实则贬抑法华也,又真言宗判法华为浅显之地位,判大日经为深密之教法,如“大日经义释”中所明是也。夫中土法华经之传弘, 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为六朝之前期时代,即天台以前七十馀人之传弘是也,第二期为六朝之後期时代,即周隋之间天台之传弘是也;第三期为唐代,即窥基一行等之传弘是也。此中第一期多以涅NB231华严为本,第三期则以法相真言为本,皆是法华之NB13A系,至中间之第二期,则为天台之宗教,而法华之正系也。宋元以下,概不过为此正NB13A二系之馀脉支流而已。五 本经之概观法华经传弘之盛,在一切经典中为所仅见,台家之传,世所宗仰,真言法相,解复有殊,洎夫东瀛,则台密日莲,次第成宗,弘扬尤盛,斯皆以罗什所译之本经为依恁者也。若不明本法经之大旨,则於一大佛教无由通达,此经七卷二十八品,义海汪洋,为欲於此先得其概观,而复述其大意如次焉。序品第一,佛在王舍城者NB254崛山,为众菩萨先说无量义经,次入无量义处三昧,眉光照万八千土,弥勒疑问,文殊告以古佛往事,而证知如来将说法华。方便品第二,世尊出定,告舍利弗,诸佛方便不可思议,唯佛与佛,乃能知之,舍利弗三请,五千增上慢者退席,如来乃唱唯一大事,所谓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一切皆当作佛,实无三乘。譬喻品第三,舍利弗闻说领解欢喜,如来复授舍利弗记,而说火宅三车之喻,以显示唯一佛乘之义。信解品第四,须菩提迦 诞大迦圳目犍连,领解佛意,说穷子喻,表示如来以方便力旅诸小乘,唯归一乘之旨趣。药草喻品第五,佛即印可四人之说,而推广之,复说药草之喻,而显示开三显一之旨。授记品第六,佛授大迦叶等四人记。化城喻品第七,如来先说大通智胜佛时,十六王子出家乐说法华事,次说化城之喻,以显示於一佛乘分别说三之意。五百弟子授记品第八,富楼那为上首,五百弟子皆得授记。说NF8F1珠喻,以示领解。授学无学人记品第九,阿难罗喉罗为上首,学无学声闻皆得授记。法师品第十,佛因药王菩萨而告八万大士,说受持此经之果德,与弘经法师之功德,并说凿井喻,以流通此经。见宝塔品第十一,多宝佛塔从地涌出,大声NB373善,释迦如来三变净土,分身诸佛咸集,与开宝塔,多宝如来分半座与释迦同坐,释迦大声唱告劝持此经。提婆逢多品第十二,说如来往昔求法,事阿私仙人得闻此妙法,今授提婆达多大菩提记,文殊入海弘经,龙女献珠成佛。劝持品第十三,药王大乐说等,各各发愿持经,佛授大爱道及耶输记,乃至劝八十万亿那由他诸菩萨,诸菩萨亦发愿持此经。安乐行品第十四,文殊请问末世持经之法,佛以身,口,意,誓愿四安乐行答之,复发轮王宝珠之喻,以表此经为诸佛秘密之藏。从地涌出品第十五,六万恒沙菩萨,各将眷属,从地涌出,大众怀疑,弥勒同问。如来寿量品第十六,如来自说成道以来,无量无边百千万 那由他 ,复说医王之喻,以明化度众生之意。分别功德品第十七,明在会闻法获益之多,及明五品弟子功德。随喜功德品第十八,说五品中,随喜品之功德。法师功德品第十九,更进而说受持,读,诵,解说,书写之五种法师,得六根清净之功德。常不轻菩萨品第二十,明往古威音王化时,当不轻比丘,以随喜行,得净六根速成佛道事。如来神力品第二十一,如来现十种神力竟,复对诸上行菩萨,劝以弘通此经。嘱累品第二十二,三摩众菩萨顶而嘱付此经。药王菩萨本事品第二十三,宿王华菩萨请问药王菩萨本事,佛为说菩萨燃身燃臂供养如来及此经事。妙音菩萨品第二十四,妙音菩萨现种种身说是经法事。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无尽意菩萨请问观世音菩萨因缘,佛为说三业感应,三十二应普门示现种种功德。陀罗尼品第二十六,菩萨及天神等各种说咒护法。妙庄严王本事品第二十七,说往古妙庄严王,因净德夫人及净藏净眼二子之化,而发心人道见佛闻经事。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佛为普贤重示四法,普贤说咒护持。六 依本经而成立之宗派法华大旨,已如前述,至於依恁本经,而发扬教义,乃至蔚然成立宗派者,则中土之天台宗,与日本天台宗日莲宗之所弘也。三家所谈,旨趣各别,然其大要,亦可略而述之。〖FK(〗天台〖FK)〗天台宗又名法华宗,创自慧文慧思智头诸师,皆以悟入法华三昧,证入诸法宝相,圆融一心三观之旨,以发扬此经唯一佛乘之妙理者也。文思二师,犹尚心心相传,未弘讲述,及夫头师,则乐说不倦,述有法华经玄义、法华经文句,摩诃止观诸大部,以大张此一宗之教纲,则皆以此经为之基也。此宗对於如来一代时教之判释,立五时教(华严,阿含,方等,般若,法华涅NB231)而以法华为第五时教,味当醍醐。立化仪四教(顿,渐,秘密,不定),而以法华为非顿非渐非秘密非不定,为纯圆独妙之教。立化法四教(藏,通,别,圆),而以法华为第四之圆教。其推重此经,盖可想见。此宗之弘述法华,以观心为经,以诸法为纬,所谓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空者一切法之平等性,假者一切法之差别相,中者一切法之根本体也。如是三谛,圆融互具,三者即是一如,一法具足一切,依法华经方便品,说名诸法实相,故以此法华经为最上之圆教,更复建立三种止观,圆摄一切诸大乘经之法义,而皆曾人於法华经旨,所谓一切观行教义,莫不以此法华经篇之根据也。此宗对於法华之解释,分心本地与垂迹二门,各判三分,依法华文句所说如次:
  〖HT5”SS〗迹门——〖JB([〗序分——序品
  正宗分——方便品 譬喻品 信解品 药草喻品 授记品 化城喻品 五百弟子授记品
  流通分——法师品 见宝塔品 提婆达多品 劝持品 安乐行品〖JB)〗
  本门——〖JB([〗序分——从地涌出品
  正宗分——如来寿量品 分别功德品
  流通分——分别功德品 随 德品 观音普门品 陀罗尼品 妙庄严王品 普贤劝发〖JB)〗
  品 药王菩萨品 妙音品 观音普门品 陀罗尼品 妙庄严王品 普贤劝发品关於此宗之疏释 其重要者有
  〖HT5”SS〗妙法莲华经玄善 二十卷 智头述
  妙法莲华经文句 二十卷 智头述
  妙华经大意 一卷 湛然著
  法华经会议 十六卷 智旭辑〖FK(〗台密〖FK)〗 日本天台宗,NF8F0传教大师之所开创,以法华为根本,而会合台密禅戒四宗而成,迨至数传而後,禅学绝响,所谓戒律,亦惟法华之一乘圆顿大戒,其最大之教纲,即为天台密教二种,又其所谓密教亦复以法华为纲骨,此其所以以台密称也。盖日本天台之与中土台宗,教义虽有差别,其对於此经之特殊尊量,固未尝或NB13A也。通常显密二教之分齐,盖判然殊隔也。此宗独依据法华,而唱圆密一致之说,发挥显密同体之义,以法华大日,二经而一体,一则开显实相之莲华,一则显示芬陀利之本体,其理固无殊别也。此宗复以法华之三部,演而为三部之曼荼罗,而通於显密之二方面,即此宗之本尊观,亦以大日释迦二佛为一体,则皆此法华经为之基焉。关於台密之NB159疏 略举如次
  〖HT5”SS〗讲演法华议 二卷
  入真言门讲法华法门 一卷
  法华经两界和会义 一卷
  法华曼荼罗诸品配释 一卷
  法华要略义 一卷〖FK(〗日莲〖FK)〗 此宗创自日本之日莲上人,专依此经,一变台密之教格,而别创唱题成佛之教义,一代教法,一经正义,皆发挥於此经之题目上,盖弘扬法华而又别树一帜者也。此宗对於一切之教法,有五种相对之判释,所谓内外相对、大小相对、权实相对、本迹相对、种脱相对是也。而旨趣之所在,则唯在此“妙法莲华经”之五字焉。〖HT5”SS〗第一重(诸教)——〖JB([〗内——佛教
  外——婆罗门、道、儒等〖JB)]〗—内外相对
  第二重(佛教)——〖JB([〗小——阿含
  大——华严、方等、般若、法华、涅NB231〖JB)]〗—大小相对
  第三重(大乘)——〖JB([〗权——华严、方等、般若
  实——法华、涅NB231〖JB)]〗
  第四重(实教)——〖JB([〗本——寿量一品
  迹——前後各品涅NB231经等〖JB)]〗—本迹相对
  第五重(本门)——〖JB([〗种——题目五字
  脱——寿量一品〖JB)]〗—种脱相对更就本迹二门之本门中,而立有三大秘法:一者本门之本尊,二者本门之题目,三者本门之戒坛,是为一宗观行之所在也。所谓本门之本尊者,以南无妙法莲华经七字为本佛之总体,而释迦多宝诸佛乃至於十界罗列三千诸法,无非本佛不可思议之境界,所谓题目者,以此经题,为一切经之肝心,口诵此南无妙法莲华经七字,即为本佛本因之妙行,而身口意三业即成本佛不思议之三秘密业,所谓戒坛者,以此妙法莲华经五字为戒体,归依受持,即是受持无和之圆顿大戒。一宗教义,皆以此经题目而发挥者也。此宗对於本经之解释,立有五重三段之判解如次:
  〖HT5”SS〗一代三段——〖JB([〗序分——华严乃至般若等四十馀年诸经
  正宗分——无量义经、法华经、观普贤经
  流通分——涅NB231经等〖JB)〗
  十卷三段——〖JB([〗序分——无量义经、法华经序品(一经一品)
  正宗分——方便品乃至分别功德品之上半品(十五品半)
  流通分——分别功德品之下半品乃至普贤品观普经(十一品半一经)〖JB)〗
  迹门三段——〖JB([〗序分——无量义经法华序品(一经一品)
  正宗分——方便品乃至授学无学人记品(八品)
  流通分——法师品乃至安乐行品(五品)〖JB)〗
  本门三段——〖JB([〗序分——涌出品之上半品(半品)
  正宗分——涌出品之下 寿量品分别功德品之上半品(一品又二半品)
  流通分——分别功德品之下半品乃至普贤品观普贤经(十一品半一经)〖JB)〗
  三世三段——〖JB([〗序分——十方三世一切诸经
  正宗分——妙法莲华经五字
  流通分——南无妙法莲华经七字〖JB)]〗—寿量品关於此宗之疏释,有:
  〖HT5”SS〗NB159法华经 十卷 日莲述
  法华经宗义钞 六卷 日辉述
  法华经大意 二卷 日远述
  了麽,於今你对於这个物的方面 相加以NB373NB250 说起来 他自然也有一些值得NB373NB250的地方 可是你不要忘了他是没有的NF8A6行你今天解答这个人身组合之疑 所说的实在太繁杂太错乱了 有时说一大 有时又说四大五大六大 有时说物心两方面合组 有时又说物心同一 有时说物是有 有时又说物是没有 像这样的繁杂和错乱 似乎不是佛法中所应有的罢你这样说 便还没有会得佛法的真精神 可是 这也是一般初心学人大家都不易会得的 我於今须得阐明一下 在上一次的释疑之中 我不是告诉过你 佛法对於一切的说法都应当要离四句麽 现在我又要告诉你迷则四句俱非 悟则四句俱是 所谓“离四句”也就是“即四句”这个四句的公式 到处可以应用 而在那应用之中 便可悟出许多的真理 譬如说一大 或是说物心同一 便是说“一”说四大五大六大〖LM〗法华经主义直释〖HZ(〗〖HT5”SS〗会三归一易 以一圆三难
  识得出山路 一环无二端〖HZ)〗一、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虽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 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为是本末究竟二、诸佛两足尊 知法常无性 佛种从缘起 是故说一乘 是法住法位 世间相常住上一中之如是二字直表实相

 
 
 
前五篇文章

法相唯识宗祖庭

因果规律和它的重要性

马祖道一与后期禅宗

马祖道一禅法之探讨

马祖禅风述略

 

后五篇文章

道信:禅宗的创教者

大足石刻《临济正宗记》碑研究

禅艺合流与石涛画论的禅美学

曹溪第六祖赐諡大鉴禅师碑并序

“戒体”:一种本体论的追索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