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释尊的譬喻与说话》(十一)求道心——菩提心 作者:田上太秀 译者:美国佛教弘法中心 (1)菩提心是什么? 求道心是指,不论学习什么,都要从头到尾持续不停的心。 求道心虽然是一句常用语,但在宗教上却用宗教心,有时用回心来表达。 通常所谓宗教心,即是求神的心,或信神的心。回心是宗教心的一部份;通常人的想法都以自己为中心,活著的人在某个契机襄,竟会意识到神的存在,和加被,对人关系逐渐会先考虑到别人,似乎强烈地关怀别人,这种心情回转,就是回心的心理变化。 佛教裹,如果要列举一句相当于这种宗教心或回心的用语,那只有用菩提心最适合。 一般人听到菩提心会很陌生、很不顺耳;殊不知它在佛教裹,尤其在大乘佛教裹非常重要。 菩提心的原字叫做bodhicitta,意思是求佛的真理(bodhi)心(citta)。在汉文翻译的佛教裹,屡次出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个颇长的字句。其实,它的意思是,迈向无上(阿耨多罗)、正确二二藐)、真理二二菩提)的心,于是,乃用菩提心把这个意思原原本本表示出来。但,也许有人问菩提心,岂非这个长字句的缩写吗?其实不尽然。在意义上,的确是缩短的东西,但在形式上,并非如此。因为这个长句经常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形式出现,这是一个长句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是一个单字。所以,不能以语句的缩短形式来看菩提心。 菩提心一语出现在大乘佛教的经典论述裹,故在大乘佛教以前的经典舆论述裹,可以说没有这个词语。总之,这个词语也许是大乘佛教徒新造出来的。 原始佛教时代,在释尊门下修行的弟子们,起信之初,满怀求悟之心,那种觉悟正是释尊已经得到的。就这一点来说,他们也不曾说起过什么菩提心;当时,他们不曾称那种心为菩提心。释尊入灭之后,教团裹也不曾发现用菩提心来表示求道心的例子。 在原始教团和后来的佛教教团裹,一群修行僧虽然用各种情状来表示求道心,然而,他们的求道心跟菩提心到底不同在那裹呢?为什么叫做菩提心呢?这是一个问题。 大乘佛教徒所创的菩提心,意思不止于追求真理而已。这颗心的含义是其他求道心裹所缺少,乃是一种伟大的誓愿心—牺牲自己、成全他人。因为有这项誓愿,所以,这个誓愿力会发挥不可思议的力量,在有生之年,不会做不到这个愿望。菩提心不但是单纯的宗教心,也似乎含有某种艺术性的力量。 (2)到底是“迈向菩提之心” ?或是“菩提之心”呢? 可见菩提心一语,由于读法不同,也会使意思产生极大的差异。本来,此语是菩提与心的复合字,想要用什么意思,就会有不同的读法。诚如前述,如果要用求悟心这层意思,就能读成“迈向菩提之心”,如果想用觉悟之心这层意思,则不妨读成“菩提之心”。 分成两种读法的时候,到底有什么不同的意思呢? 如果读成“迈向菩提之心”,则意味凡夫有求悟的善心,但若读成“菩提之心”时,则是本来具有的觉悟心。总之,凡夫的善心与觉悟心,在意义上有极大的差异。 根据前者的意思,可见站在凡夫的立场看佛,想得到佛陀觉悟那股凡夫的切实愿望,都包含在他的内心裹,这颗心坦露无遗。根据后者的意思时,则站在佛陀的立场看凡夫的心。 这时候,一旦涌起菩提心,那么,潜伏在凡夫身上的佛的本体会出现,或者意味内在如来的显现。所以,这种心并不意味凡夫的善心。 由此可见,菩提心会由于意义的选择方式,而引起不同的读法;反之,读法不同也会带来意思方面的差异。 到底是“迈向菩提之心”呢?还是一菩提之心”呢?那一种读法才对呢?颇难判断。本来,前者的读法才对。后;来,心的本质引起讨论,才认为后者的读法—“菩提之心”是正确的。 (3)心的本质很辉煌 从教理上来说,两者也不会有什么问题。所谓凡夫之心,本质是很清净的,佛经上说,它能领会佛的教诲。般若心经说,心的本质闪闪发光。因为闪闪发光,所以是一颗不污浊而清净的心。不过,我们也不能立刻认为心的本质是良善的。 所谓辉煌,乃是无碍、无拘束、无束缚。既无形状,也无颜色;只是光亮辉煌,洁白清净。其间完全没有善良或正确等价值观念。心只是光亮辉煌,中国佛学者译成清净。因为翻译成清净,所以,心的本质被认为是干净无污秽的东西。这种想法尤其给予中国和日本的佛教学者强烈的印象。 印度人认为心似太阳,经常发光,辉煌闪烁,甚至认为辉煌的东西,即是心,因为其间没有污秽。当太阳被云遮住时,太阳的辉煌光亮会模糊,甚至消失了。同样地,人心的亮光,被烦恼掩盖时,也会失去光辉;在这个认同下,才会产生烦恼附著于心上的思想。 大乘佛教认为烦恼本是心的一种活动表现罢了,本质上,心是很清净的。所以,从辉煌清洁里不可能出现污秽的烦恼。烦恼是来自辉煌以外的地方——客尘,譬如云是自然出现在空中的附属品。 所以,心性本来很清净,只是被客尘的烦恼污染罢了,这个教喻成了定论。心由于客尘的烦恼才会迷妄。满怀这种迷妄心者,才叫做凡夫。 心的本质发光闪烁,被烦恼污染时才会迷惑,待烦恼除去,才恢复其原来的光辉,这种状态叫做觉悟。心的本质无所谓迷妄、觉悟或善恶。所谓迷妄或觉悟,就是心的光辉被隐蔽,才叫做迷妄,待迷妄解除时,相对地叫做觉悟。迷妄是因为要开悟的关系才这么说,迷妄或觉悟,都不是心的本质。善恶也是如此。在一切行为裹都有迷妄与觉悟,同时有善有恶。本质上无所谓概念。 如果说心本来即是光辉、清净的东西,那么,凡夫的心也是如此。于是,凡夫与佛就没有区别了。这样一来,“迈向菩提之心”与“菩提之心”,不论任何一种读法,在原来的心里—定没有区别。从大乘佛教的教理上说,任何情况下,菩提心乃是一种心的活动,不论凡夫的菩提心也罢,或佛的菩提心也罢,都是一种心的表现,在本质上,根本没有区别或差异。 (4)菩提的特性 再者,菩提心叫做菩萨的求道心。 在佛教里,历来都以自私的修行僧居多,他们修行时只顾自己的利益,一直希望比别人早日得到真理。这一类修行僧被大乘教徒称为声闻。虽然,这个称呼含有轻蔑的意味,殊不知声闻一诃,本来指当年听见释尊说法,而致力修行的人,或者依靠佛经过修行生活的人,泛指一般佛弟子而言。但是,在大乘教徒的眼光裹,凡是遵守大乘佛教以外的教诫的佛教徒,以及利己的修行僧都叫做声闻。 声闻的称呼也含有另一种意思—只依照释尊说法在修行的人,属于没有主体性的修行僧。好像一直被父母亲牵著手的孩子,叫做声闻。反之,大乘佛教徒称自己为菩萨。 菩萨的称呼有两种,一种指释尊修行时代的身份地位,另一种是现在的大乘菩萨。 修行时代的释尊叫做本生菩萨,但是,释尊在菩萨时代却完全过著牺牲自己的利他行的生活。据说由于利他行,而累积许多善根与功德,使释尊出生人间,变成佛陀。 凡是从事这种牺牲与利他行的正道之上叫做菩萨,大乘教徒发誓要实践本生菩萨的修行生活。完全舍弃以往那种利己的修行生活,没有主体性,安居在寺庙的修行生活,一心一意要救渡苦难的众生,怀著佛陀使者的使命感,离开寺庙,以宏法师的身份云游天下,勇往迈进,乃是大乘佛教徒的本色。他们认为这种生活方式才叫做菩萨。 大乘教徒所以自称菩萨,原因是,他们已经涌起菩提之心。涌起菩提心时,即等于菩萨。所以,谁若涌起菩提心,谁就能被称为菩萨。 菩提心正是笠口萨特征的惟一心理活动。诚如前述,这颗心的意思不单是求道心—追求佛陀真理的心,也是一种誓愿心—希望牺牲自己,利益苦难的众生。 (5)菩提心的一百十八个譬喻 —华严经 因此,菩提心是上求佛陀真理,下化众生之心。那就是说,菩提心是含有两方面的活动,一是追求佛陀的智慧、二是对众生满怀慈悲心。这种心是伟大的誓愿心。这是大乘教徒给菩提心下的定义。 同时,我们也以为菩提心是含有特殊与不可思议的力量。华严经入法界品襄,曾用一百十八个譬喻来说明菩提心,我们归纳其中若干类,简述于下。 譬喻的例子襄,主要的有—种子、良田、大地、大水、大风、大火、太阳、月亮、大道、车、门户、宫殿、园苑、舍宅、父亲、母亲、养母、友人、君主、大海、须弥山、铁围山、大雪山、香山、虚空、莲华、良马、调御师、药、金刚、白梅檀、黑沉香、帝释、毗沙门、水清珠、如意珠、利犁、箭、矛、坚甲、刀剑、缣、锯、杖、卧具、泉、镜、大龙王、甘露、网、钓饵、阿伽陀药、链金药、蜜、磁石、鼓等。 这样复杂的譬喻可以分门别类,并且看看它的含义。 1、譬喻为种子:艮田、大地、泉、 山、海 这些譬喻可以说从发生、出生、萌芽等产生状态方面来看菩提心。因为大乘佛教强调从菩提心到诸佛菩萨,甚至一切佛经裹关于出生的教喻。 2、譬喻父母、奶妈、友人、君主、 调御师 这些譬喻在窥伺养育、教育、指导和统治等意思。好像父母慈爱子女、朋友帮忙、调御师指导、君主统治的情形,菩提心是指示苦恼众生内在的正确觉悟之道,约束安住的活动之心。 3、譬喻为身、眼、手、脚 譬喻为五肢的理由是,每一部份都是为了维持生命,而保护生命的存在。他们都是守卫生命的道具。菩提心也能使众生确实舍弃一切诱惑、迷妄和苦恼,引导众生走进悟境去安住。 4、譬喻为天、神 好像神具有超人而不可思议的力量,菩提心也能发挥不可思议的力量,逐一减尽众生的苦恼。 5、譬喻为药、宝石、宝珠 药品能治愈身体的病苦,使身心恢复清爽的状态。宝石等物能够装饰在身上,让目睹者心襄愉快。由此可见,只要涌起菩提心,也能使污秽者的心恢复清爽愉快。 6、譬喻为农耕用具、武器 这些譬喻含有耕作、砍切和破坏等意思。好像农耕用具与武器一样,只要起了菩提心,那么,心上的迷妄、疑惑等烦恼,全都会被切断,被破坏或被击退。 7、譬喻为宫殿、家屋 这些譬喻意味大家的安息所在或皈依地点。宫殿或住家是一切众生安住之处,大家全都从这襄外出,然后回到这里来。菩提心也是诸佛、菩萨之心的安住处,大家全都从这种心态出发,不论生活方式或想法一直回到这襄来。 8、譬喻为太阳、月亮、灯火 表示明亮、指标、目的等譬喻,可以有太阳、月亮和灯光。不过,表示其他各种教义的时候,也会用到这些譬喻。对于黑暗中的迷失者来说,灯火是他的目标,照耀四方的太阳,照亮夜路的月亮等,都是迷失者难得的导游。涌起菩提心也类似这些,可以开拓前往佛陀之道,恢复内心的明亮,在菩提心的指引下,安心走在正途上。 9、譬喻为路、车轮、河流 这些譬喻含有搬运与导游的意思。道路与河川乃是引人走到目的地的导游。车辆属于搬运工具,但比步行快速,也能移动较多东西。 发菩提心是指在无路之处,开辟途径;或在无河流的地方,开辟运河,它们能使人早到佛的悟境,积下较多善根与功德。 (6)菩提心的廿二项譬喻—般 若经 跟入法界品的譬喻一样有名,那就是大品般若经裹的二十二种譬喻。每种譬喻留待下面详细说明,其中对于现代人来说,除了专家以外,也许不太引起一般人的兴趣,故不赘言。只把譬喻的种类介绍一下。 1、菩提心像大地。它跟欲望相 通。 2、菩提心像纯金。它跟愿望相通。 3、菩提心像新月。它跟向上心相通 4、菩提心像燃烧的烈火。它跟勤勉 修行相通。 5、菩提心像大宝藏。它跟周全的布 施相通。 6、菩提心像宝库。它跟完全持戒相 通。 7、菩提心像大海。它跟充份的忍耐 相通。 8、菩提心像雷。它跟彻底的努力相 通。 9、菩提心像山峰。它跟全神贯注相 通。 10、菩提心像药品。它跟圆满的睿智 相通。 11、菩提心像朋友。它跟十分方便相 通。 12、菩提心像能满足各种愿望的宝珠 。它跟圆满的誓愿相通。 13、菩提心像太阳。它跟饱满的力量 相通。 14、菩提心像甜美的歌。它跟圆满的 佛陀之悟相通。 15、菩提心像国王。它跟神通力相 通。 16、菩提心像仓库。它跟福气与智慧 相通。 17、菩提心像大马路。它跟往悟境的 笃实修行相通· 18、菩提心像车辆。它跟止观(神定 )相通。 19、菩提心像泉水。它跟佛教的说法 相通。 20、菩提心像愉快的声音。它跟教理 的灵感相通。 21、菩提心像大洪水。它只跟一条佛 道相通。 22、菩提心像巨云。它跟教理的身体 (法身)相通。 以上是菩提心的廿二项譬喻。 不论入法界品,或大品般若经的任何譬喻,它们想要说明的是,菩提心为大乘佛教惟一的佛道心。这种心浓缩了所有佛教及其实践,从此产生一切诸佛与诸菩萨;教说汹涌的结果,才使天下众生获益非浅,以至得救了。惟有这种功德力,才能尽量立誓愿。背后暗示,不论会碰到什么障碍与诱惑,菩提心照样勇往直前,直抵佛的悟境。原因是,菩提心的力量不可思议。在以后的宗教裹,菩提心似乎被看成一个世界。(全文完) 《菩提树》1992年第10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