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1998年两岸禅学研讨会综合讨论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1998年两岸禅学研讨会综合讨论
  慧日法师:
  各位法师大家好!这一、二天在这学术会议听下来,我个人收获很大,也很欢喜,下过我心中对这学术会议总觉得好像缺少什么东西。我个人的看法是说,目前我们在大乘国度里头,探讨两岸禅学在禅观上的一种研讨,其中有讨论到很多大乘禅观,但是我不知道为什么没有讨论到菩提心的修持,或者提到的也只是像法藏法师今天讲到大乘禅观的问题,他就提到菩提心,发心的问题。我个人深深觉得菩提心是大乘佛法的核心,如果说大乘禅观缺少这内容,根本就没有所谓大乘禅观,因此诸位先进,是否能够针对这很重要的论题,表示一些看法,让我们学习,谢谢!
  济群法师:
  我想回应一下刚才慧日法师所提出来的问题,为什么没有提到菩提心的问题,这与会议讨论的内容有关系。第一点,会议是属于禅观,第二点,不是专门讨论大乘的禅观,小乘、大乘、声闻,菩萨乘全部都有。对于大小乘来说,佛教里重要内容很多,固然说菩提心是根本,还有出离心,出离心我们这次还没提到,所以没提到是正常的事,一个会议不可能面面俱到,著重点的内容谈到就算,谢谢!
  惠空法师:
  今天谈菩提心,就必须先了解什么是菩提心才能说有没有谈到。什么是菩提心?我想引用《金刚经》的经文,在大乘正宗分中提到“/,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此正说明菩提心,有四心:广大心、无颠倒心,常心、第一义心,我们归纳起来就是一种慈悲。所有众生都度入无余涅槃的境界,这是最圆满境界,但是我们不著我能度所度的相,今天所谈论空性,如梦幻观,就是从空性提出来,四心归结起来二行:甚深行,广大行,甚深行就是空性,广大行就是要下化众生,把他度到佛的境界。金刚经这段可以说是菩提心最好注解的经文,梦幻观如果可以观成就,就可以达到不著我相,众生柏,如果观一切众生是梦幻,就不会有执我、他的差异性,发起慈悲心救度他,因为我知道他是梦幻的,但还没断灭,所以我救度他。《大智度论》中谈到何为菩萨?是在梦中渡船,自己知道在梦中,把此岸众生度到彼岸众生,这是菩萨,称他是菩萨就具足菩提心。
  男众法师:
  讨论一个问题,一定要把前提弄清楚,因此菩提心,它的定义是什么?它有藏传的说法,有汉传的说法,如果以汉传的说法,据我所知,在《解深密经》中它的定义分为:世俗菩提心及胜义菩提心,我们现在所谈的是比较属于胜义菩提心的部份,就是我们本有的,《大智度论》中,也是龙树的思想,云:“不依世俗谛,不得胜义谛”,就是菩提心的修持,应该是从世俗菩提很扎实的基础架构上,然后再修胜义菩提心,那么这样才能开展大乘佛法禅观,因为如果禅观论离此种次第,这种梦幻、空就会偏离大乘佛法。因为大乘佛法强调悲行,方便来化世。像过去中国禅宗的禅,不管是华严,或天台,都是胜义菩提心,但是对世俗菩提心讲得不够,倒是藏传很多经论,在菩提心的组织上讲得非常清楚。因此我个人比较站在融入的立场上,希望能够将南传的优点,包括它的戒律、禅定的修持,以及藏传的世俗菩提心之组织架构及修持,还有我们本有的胜义菩提心修持融入。这样一个禅法,再建立在人间佛教的基础上,这是我们已经本有,尤其台湾佛教,是立足在人间佛教基础上,他强调一种菩萨道、一种悲心的行持,一种当下就是修行的行持,但是这种当下的修行绝对站在利他的信念,站在世俗菩提心来讲。除此之外,我一定要成佛,除了利他以外,成佛就是为了渡众生,渡众生就是为了成佛,这个就是世俗菩提心的基础,我们生活在柏对世间里头,这个心一定要有,然后再依世俗菩提的基础进入胜义菩提。这是我个人的心得看法,阿弥陀佛。王雷泉教授(代问问题):
  有位居士提一个问题,请师父开示,《梦幻观初探》第179页《圆觉经》。普贤菩萨的经文中,如幻三昧之修行所提,是否可以实际操作㈩日常生活中修(2)禅坐中修,谢谢!
  惠空法师:
  单从《圆觉经》上来看,里面有:章,第三早文殊菩萨是总纲,整篇都有此观念,不过每章都有不同问题的解答,每章都由一位菩萨来发问。文殊菩萨那章是对整个幻觉的说明,后面有三早是三观,以宗密大师的注解,前面是上根的人修,愈到后面是下根的人修。以我的看法,大部份属于直观五蕴身心的观法。永嘉禅法我认为比较有系统,比较浅易,层次及境界比较简单的,默照禅比较深密,圆觉经更深的层次。
  回归问题,如何从日常生活中修?圆觉经有上、中、下根的差异,如果直接从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下去,是上上根的人,我们很难做,甚至从默照禅,我认为也很难。我现在就直观山河大地,想我现在在作梦,这样就是梦幻观,这样就可以成立。《大乘止观》中,直接强观诸法是虚假、梦幻,强就是一直告诉自己在梦幻里面。依问题,是否可实际操作?依各人根器,我个人是从永嘉禅法的奢摩他转到昆婆舍那,当然我没有圆满奢摩他,但尝试用一下毗婆舍那,它虽然没有明白的讲梦幻,但是它有一种消除山河大地的功能,和梦幻观是相应的,可互通的。但我在观时,可夹杂些梦幻,强观诸法,维持梦幻。普贤菩萨那章较深,我觉得如果一定要,则强观诸法。谢谢!
  济群法师:
  就刚才惠空法师所谈的梦幻观,谈一些各人的想法。谈到“观法”,都有一些具体的操作,而声闻乘的禅法,每一种都有很具体的操作步骤,而大乘的观法,除了惠空法师的梦幻观以外,还有空观、唯识观,华严经中的观法…,但我们发现大乘的比声闻乘操作起来比较难,难的原因在于大乘的观法必须建立在雄厚的理论基础上。譬如唯识观,若对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道理没有足够的认识,从唯识观绝对不会观起来。梦幻观则必须对性空见,缘起性空有明确的认识,而且要认识到世界就是如梦如幻的,无自性的,真正用性空见来代替固有的自性见,梦幻观才能修成。如果没有性空见做基础,修梦幻根本是没有门。同样修唯识观、华严宗…大乘的观法,我想都有同样的道理。这是我补充的一点意见。
  女众法师:
  各位法师,阿弥陀佛!我想请宗鳞法师在《深密止观与瑜伽止观之比较》中,能更清晰对深密止观及瑜伽止观比较后精神特质,做粗浅的表达。
  宗麟法师:
  谢谢常住法师!这篇文章的精神和意义,其实我在报告一开始就提了,当然这是我的缺陷,只是在文章中没提,在口语报告中提出,期望透过圣教的实证理论。其实今天几篇文章中都提到止观修行的,都是属于一个表达文句,止观的练心方法、练磨心性的方法,这是我的用意。为什么我会把三个子题提出来,具体练心的痕迹,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四寻思是一个教我们很具体切入的方式,对所缘境,因所缘的深浅或染净,会影响我们生命境界的开阔、广狭与否,我想这一方面的文字清楚地表现在四十二页第一段,我把整个为什么要写止观的比较表达在这段,藉止观的特质把取特定的境界,可以提升心性的能力。为什么我们要观心止观,心性所缘的深浅染净,决定修正境界的凡圣高低。这边我没提到邪正,其实染、净、深、浅有邪正的含义;虽然语句不一样,但表达不够清楚,这是我的缺陷。第三点:从无漏止观的相续作应,可以完成解脱涅槃,第四点:认识一个事实,心性的潜能是无限的,去善用它,去开发心性的力量,一定会有最大的利用,而这最大利用就是刚刚那个共同点:我们都解脱涅槃,追求成佛·其实我整篇文章,包含主题,都是这个用意,不知可以吗?
  发问人:
  有个问题想请问法师,你在学术研讨会大刚里头说过,应该减少宗教的色彩及正视生活的修行。但是,如果说完全尽止一些法会活动的话,要渡化众生,我觉得有很多的困难。因为很多信徒就是在这样子敲敲打打,这样子热热闹闹的法会当中得渡了,那我想说我们应该不是减少宗教色彩,而是如何提升宗教色彩,提升经忏法会,佛寺的水准,不晓得你有什么看法?好,谢谢!
  主持人:
  这个问题请济群法师回答,因为这是他提出来的。
  济群法师:
  我所说的宗教色彩,显然是不局限于经忏佛事的,包括乃至于早晚上殿等。我不知道台湾的法师同学,有没有对这个上殿有一种比较认证啊,什么之类的这样的感觉,觉得好像这个很不喜欢的。当然我不太参加做早晚功课,因为我是住在山上,一个小茅蓬里面,山沟里面。但是长期在佛学院里面的学生,显然他们对经忏好像是变成一种功课,变成一种比较任务性的功课,除了佛寺这个两堂功课以外,像水陆啊、放烟口等!如果客观的来说,的确经忏佛事我们要肯定它的积极意义,所谓积极意义,它就是引导很多人走入佛门,它做一个器具。但是,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它的负面作用,所谓负面作用就是说,一方面对信徒所产生的一种误导,另外一个方面他对僧团具有一种腐化作用,在台湾不知道会不会很明显,在大陆我感觉还是比较明显。那另外还有一点,就是给社会上会造成对佛教产生误解,因为经忏佛事的盛行,导致了义理的薄弱。因为他们只看到经忏佛事把这徒引入到佛门,但是在此同时呢?它也使得很多人把佛教看成就是这些内容。所以,在香港地区,我们知道香港地区的经忏活动非常盛行的,可是这几年香港的佛教人士,因为做了慈善、且在宏法上的加强,才导致人们对出家人的看法有所改观。在此之前呢?很多的在家人,他们看到出家人认为是一件倒楣的事情,早上一出去他不要看到出家人,如果过年啊!过节啊,也不要看到出家人,他觉得这都是一种不吉利的象征。所以,我们看到它的积极意义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它的这种负面现象,这样才能比较客观的去认识它。说到宗教色彩,包括像刚才说的这些上殿啊!什么之类的,我觉得应该减少一点,打坐方面增加一点,这样可能会更好一些,因为我说减少,没有说彻底的消除,所以,这个是因人而异的,看怎么样去把握他,谢谢!
  惠空法师:
  对于济群法师谈到减少宗教仪式,跟今天早上法藏法师谈到对宗教仪式的肯定,我个人认为没有冲突。那么在这里面,我们必须要思考到这个问题关键在什么地方?第一、禅法非常注重根性,这个观念就是说,上根的人他不需要任何的仪式,就直接契人,不需要盘腿,不需要任何的宗教仪式,他就直接可以修观,直接可以修定,这是上根的人。所以,禅宗讲的砍柴挑水即是禅!那么下根的人呢?像这些阿公阿妈,或是一些他们完全没有理解佛法的人,你说参禅吧!他不知道,所以,你就对他说跟著拜,那你就能消业障啦,他就会拜。就像唱梵咀一样,虔诚的人都会掉眼泪啊!所以,我认为这个根性的问题是最重要的。在圆觉经里面,后面有个道场加行,它就是对下根的人的一种设计,为什么呢?他就是要靠外在的这种形象,来收摄他的内心,靠外在的这种宗教的仪式,来把他那种我慢、烦恼压制住,摄持住。所以,我认为济群法师他是从上根立场,相应性来讲,那法藏法师就是从普摄中下根的立场来看,我想这个问题它没有冲突性,这是第一点,就从根性的立场。第二点、就是从使用的立场,如同法藏法师所讲,宗教仪式它本身没有罪过,罪过在那个人怎么样使用?谁在使用?就像刀子一样,会使用的人,它可以切菜,可以帮我们劈柴;不会使用的,拿来杀人。所以,我认为主事者“人”非常重要。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对于宗教仪式的一种正确的阐明。譬如说,法师出家众,谁没有拜过梁皇宝忏的呢?大家部参加过梁皇宝忏,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讲出梁皇宝忏它的架构,它的思想架构,它怎么样运观。所以对佛教仪规的解说,包括像刚刚济群法师讲的早晚课,早晚课是我们出家人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我们天天要诵,必须要完全投入的,少有人可以真正的讲出二课全部精义。所以我认为宗教仪式本身没有罪过,是我们的根性,我们使用的人,或对宗教仪式的一种解说。因此我觉得在操作运作的时候,我们能够如理的掌握住宗教仪式应有的这份特质,然后根据不同的根器,我们以一种很诚恳,如法如仪的宗教仪式引导信众,引导我们的僧团。所以我认为宗教仪式完全可以运作自如,这是我对这个问题的一种看法,谢谢!
  宏印法师:
  我认为若要渡众生,一定要能够接受以及肯定宗教仪式,因为,如果没有宗教仪式,那我们北传的佛法,就不知道要怎么样延传下去,因为空有理论是不成的。每个地区都有每个地区不同的文化,南传可以没有宗教仪式,藏传它绝对不能没有,没有的话藏传佛教不得存在,我们北传也是一样。所以,为了渡众生,我们二正要保留这种东西。但是,如果个人不相应,可以不去修不去做,只是专心禅观,就如同惠空法师所说,是一个根性的问题,但是,你不能以自己的根性来代表大众,因此我们在使用之前须要特别注意,不然就会误导视听。我一个禅观老师,他说:如果你修的比较好,你觉得菩提心也发了,那你就要很用心的去学那些人家贬低的经忏佛事。他说你水陆一定要学,焰口一定要学,三时系念一定要学,而且你要把它学的很好,我说,为什么?他说,其实所谓禅法的大用,就是在这个里头。因为我们一般讲修禅,都是在本体上讲,但是你要如何把它用出来?这个藏传佛教是用的蛮不错的,那么我们北传呢?也一直在用,只是说用的这种效果方面,因为在禅定这个体证上,以及在禅观的一种训练上,不及藏传,因此在使用上没有能够把内涵完全突显出来,但是并不是说它没有用,多少人是经由这样的一个仪式,一种经忏的唱练,然后入门的。现在说法没有人听,因此如果九旬谈妙,恐怕就只是三五个人听,但是你做一场大法会可以三千五千人,这是不得了的。因此,这是一个接引我们中国佛教徒乃至海外华人非常好的一种方便,但是,不包括西方人,西方人可以舍弃这一套,完全就是从很纯的核心佛法进入,但是,还是一样要依菩提心来带领,这样才能够真能回归到佛陀那种大慈大悲的那种本怀。所以我是觉得问题是,我们如何在宗教仪式方面的内涵去充实。如果把信徒都教会,能够在这样一个法会上学会禅观,那就如同每个人都是如法,不是只有和尚会观而已,那这样的法会做出来,它遍缘的是法界一切众生,所做出来的功德,简直就是无量无边,是不是?所以,非常的重要,我们一定要这样的保留,阿弥陀佛
  宏印法师:
  不必称我老法师,虽然出家早了一点哦,我出家也三十多年了,谈一点我的感想,呼应我们主持人王教授刚刚的谈话,其实我们这一次举办两岸禅学研讨会哦!我到了,坐在下面这里听一听比较进入状况,刚刚在喝茶的时候跟我们发起人惠空法师聊起来哦!我们的主题是:探讨两岸禅学的研讨会,其实说重点啊,这两天的研讨会,只是说大家如何讨论佛教比较如何修持禅观的这个话题,哦,刚才王教授也提到说,为了,这个,现在我们只能称得上是声闻弟子,所以,他有一个提倡,这个大概是义学的,古代就称义学的学问僧,基本上这个方向,这个构想,我还是瞒认同的,从教再到政,那我现在利用这个最后一点时间,谈一点感想跟大家分享,我个人曾经接受美国方面的邀请,到过美国五次也到加拿大,走过美国十八个州,去过十几个大学演讲过,我一个深刻的感觉,就觉得西方的宗教,确实薄弱了,西方的文化确实也是分裂了,西方的人心其实很空虚,他们急需要东方的东西,那么东方,我们反省我们南傅的,反省我们北传的,反省我们藏传的,最近几年来,我在道寺演讲,我对我们佛教界有一个,尤于我二、三十年来的出家啊!我一个观察,可能我们对佛法的讨论,修持法门的差异以及宗派的不同啊!大家要尽量从异中求同,异中求同,太虚大师提倡的这个。共法。 ,必须,印顺长老印老写。成佛之道。也提到这个。共法。,这个地方都来著重一点,包括两岸之间的这个文化的交流也一样是异中求同,就藏传的、北传的、南传的,都有它的区域性,我还最近常常提到呢,有一天我们可能要加一句话了,叫西传了,是啊!因为佛教到西方了,欧美以后都概括称为西传,所以,这个仪规的,好像套一句传统的话,叫做重提起用吗?就这样来讲,新新人类,未来的人,怎么样去用佛教去活用那个新的仪规,或者新的忏法,新的仪式以及西传的佛教要什么样,不需要我们太操心的,将来的人自然会去调适,我们要的是现在要把我们的根本再怎么巩固一下,不要再迷失这个东西,所以,对禅观的内政的东西啊!东方的佛教要更在这方面取得共识,有这种优秀的杰出的人才,那不怕佛法不会发扬光大,这是我的一个感想,谢谢!
  传明法师:
  古来大德,都是为了针对这个根基:而提出一个修行方法,可是现在这个经忏产生一个流弊,变成了很多人不愿意去探讨佛教根本的东西,而是偏向于经济上的,就是等于说把经忏贩卖如来家业这样的一种走向。这种弊病当然是存在所以才被提出来,但经忏本身虽然属于形式,但应该它有它的内容,前瞻内容,内容跟形式应该是配合,如果,形式上偏了这个内容,那么它就是徒具形式而已,那就没有意义。这一点应该是把它拉回来,经忏是用在渡生上的问题,我觉得像我们在修禅定也需要一此叾不教的仪式,像我接触了一些佛教徒,他就认为说我即然是佛教徒,我就参与宗教这种气氛,宗教这种形式,那么,这也是修禅定的一种方式而不应该排斥。在关于济群法师来讲,他提出来这个问题应该是一种针对性的,当然对于知识份子或高一层,他不喜欢可以改变甚至调整,我觉得是这样子的一个问题,谢谢!
  方教授:
  一个是关于宗教仪式的问题,我认为任何宗教都必需要有仪式的,因为人类和形式,形式和内容要相适应,那么,根本的问题,在于你怎么掌握这种关系,内容决定形式,你这个形式要附和内容,如果你是为了赶经忏去赚钱,你那个形式已经离开了内容了,那是要排斥的,但是下等于排斥整个宗教的形式,如果宗教没有形式,这个宗教在信仰和培养宗教情感方面,它可能失去了绝大部份,这很重要的。主持人:
  我们只能带著深深的遗憾,把这个讨论暂时告一段落,我想条条大路通罗马,条条大路通解脱,大家有共同的前题,那就是发扬佛教的宗教信仰,因为社会对佛教的诟病,并不是它宗教性不够,而是太多了,所以,我觉得这次会议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核心部份,就是如何把假的伪的东西把它去除,把真正东西把它挖掘出来,贡献出来,那么,接下来我的任务就完成了,现在,我们把主席台移交给惠空法师,毕幕。
  魏慧娟、秀娟整理
  摘自《僧伽》第8卷第4期

 
 
 
前五篇文章

安乐集—探道绰的净土思想特色

八关斋戒略述

百丈怀海与中国禅宗之发展

般若与禅观

必须明信因果方有道

 

后五篇文章

[杂阿含经]研习“杂阿含经”论“无常,苦、无我”

《维摩诘经》不二法门思想及其对《坛经》思想的影响(四)

《四十二章经》考

《释尊的譬喻与说话》(十一)求道心——菩提心

《楞严经》不是伪经(二)——我对吕澄先生“楞严百伪”的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