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含经义 三法印非法印——论三法印与四圣谛之关系,并介绍阐陀经 黄兆荣 一般人都认为“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这三个原理是检定某说是否符合佛说的标准,其地位之神圣,等同佛的印鉴,所以称之为三法印。 “行—是行相,即迁流变易的现象。凡因缘法皆有行相,凡有行相者皆是因缘法。所以这里是以“行’字作为因缘法的代名词。“诸法—也是指因缘法。“无我’是指没有一个恒久不变的主体。“涅槃—是减除烦恼之后的境界。三法印的意思是:一切因缘法是无常变易的;一切因缘法是没有一个永恒不减的主体的;存在着一个人人可以自证的、无烦无恼的、寂静清凉的理想境界,称为涅槃。 在《阿含经》里,见不到有“三法印”这个名词。《杂阿含经》虽然有一篇《圣法印见清净经》(大正藏八〇经),但所述的法印却是用来印证修行程度的,与三法印之用于检定真假佛法的旨趣不同。《阿含经》中似乎没有人,包括了佛和他的弟子,曾径把三法印的三句特别加以重视地联起来,给予神圣的地位而用作判别圣法的标准。这三句联在一起地出现者有《增一阿含经》券十八的四本末,以及《杂阿含经》的《阐陀经》(大正藏二六三经)。 在《增一阿含经》里,尊者舍利弗即将般涅槃,各比丘很难过。台利弗劝大家不要悲苦,因为世间是无常、生减的因缘法世间,不要执著,应该放下。舍利弗又说:佛法有四本末:“一切诸行无常;一切诸行苦;一切诸行无我;涅槃为永寂。’舍利弗般涅槃后,世耸也说四句偈:“一切行无常,生者当有死,不生复不减,此灭最第一。’其意与四本末相同。无常、苦、无我、涅槃是四个佛法中之重要基本概念,所以称为四本末。但是,单纯这四个概念是不足以包罗佛法的全体内容的。所以,称四本末为四法印是不洽当的。耸者舍利弗说四本末的目的并非要以此四句作为检查佛法之真伪的标准,而是要劝告比丘舍离苦的世间,趋向于涅槃彼岸。 《杂阿含经》中的《阐陀经》的内容大意如下(原文见附录一: 当世尊入灭后不久,有一位比丘阐陀长老由于没有了导师而感到失落,到处请其余的此丘为他说法。也许是佛于人减前为他们说法,也许是某耸者于佛人减后为他们说法,其内容大概与舍利弗耸者入减前所讲的四本末同,因而使诸此丘对这几句话印象犹新,所以当阐陀来请说法时,各人都异口同声地说:“色、受、想、行、识无常;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减三上述几句,正是三法印的内容,也许是三法印的出处。阐陀闻这几句话之后,产生了很多的疑惑:如果一切都是空的、一切都是无的、一切都不可得的,那么,既然无我,何处有个我去追求知法、见法?还有没有必要去追求知法、见法呢?最后,他决定就这些问题前往请教阿难耸者。一按:关于阿含经中的无我问题,笔者将另文讨论。) 阿难尊者对阐陀说:“世俗之人,有两类偏见执著:有人执著世间是真实的有、有人执著世间是空虚的无。为什么有人执著世间为实有呢?因为他们把所见的事物都误作恒久的存在,却忽略了它们的无常变易性。佛法中说气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乙的目的,就是要破除这类执有的偏见。如果能够做到对外界一切事物不爱乐、不追求、不执著为己所拥有;又对自己的色、受、想、行、识五阴和合体不计是我或我所拥有的体;放得下了,苦因缘法生时,让它自生;苦因缘法减时,让它自灭,不必去计较,对于这些道理,能清整明白而无疑问,彻底了解而不困惑,无须他人解释而自能体会知晓,达到这样的正确态度和见解,便为正见。 另一类人,因见世间事物的无常变减而起另一类的偏执:他们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空无所有的。也有些学佛人,闻“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而生执著,认为一切皆无,堕入于执空、执无的偏见中。其实世间也不是什么都没有的。世间因缘法虽然都是无常的,但是,它的变易是有其变化的轨迹的,是有一定的道理可依循的。如果能够客观地切切实实地去观察了解,什么因什么缘能合这个世间生起,便不会固执地说世间是没有的。如果能够客观地切切实实地去观察了解,什么因什么缘能使这个世间清减,便不会固执地说世间是实有的。如果难开这两种偏执而说中道的。中道是指正确地理解因缘法的变化所依循的轨迹和道理。什么是正确的道理?就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道理;此无故彼无,此减故彼减的道理。例如:有无明,自会有行;有行,自会有识……乃至有生,自会有老、病、死、忧、悲恼苦等;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减;……乃至生灭则老、病、死、忧悲恼苦灭。明白了这些因缘法之间的互相牵连的因果变化关系,便不再会执著于有,也不再执著于无,这样的见解,便为中道。— 阐陀长老听了耸者阿难的解释之后,对因缘法有了个正确而完整的认识,得法眼净。 以上是《阐陀经》的内容大意。为什么阐陀闻诸北丘说法之后益增疑惑?因为无常、无我不是因缘法的唯一性质。因缘法是具有两大特点的: (一)无常、无我。这是苦圣谛所要阐发的义理。 (二)依一定的执迹和道理而变化的。即是因果定律。这是集圣谛所要阐发的义理。 三法印所述的只有其㈡而不及其㈡,就像踱子一般,少了一条腿,如何能自在走路?阐陀闻跛子法印又怎能贯通法理?阿难耸者为之补足缺乏部份,即是跛子得回失腿,当然能法理贯通,知法、见法,得法眼净。 佛说法四十几年,所讲的内容离不开四圣谛。四圣谛是佛法的总纲。六波罗密多即是道圣谛;第一义谛是即是减圣谛;世俗谛即是苦、集三谛。三法印中之“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是苦谛;“涅槃寂静’是灭谛。所以三法印不包括集谛与道谛。例如:十善业、十恶业、十二因缘、轮回等集谛的道理不在无常、无我的概念中。八正道中之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等修法也与无常、无我拉不上任何的关系。很多佛法都在三法印之外。阿难耸者为阐陀听说的法,正是三法印所无的集谛道理,使他对佛法的理论体系有了个较完整的认识。 一些道理的陈述,若以之用作法印,便应具备下列的特性: ㈠代表性 ㈡概括性 ㈢界定性 ㈣简洁性 三法印的无常、无我、涅槃等概念,确实是具代表性的佛法概念。但是,三法印不包含全部佛法的内容,即不具概括性与界定性。无常与无我两印实际上是一分为二的印,是重覆了的印。无常与无我是一种现象的两种概念。无我是无常的直接结果,所以无我与无常等义。在《阿含经竺畏,佛常常说:“无常故苦、无我。’因此,无常印与无我印是重覆的印,失诸简洁的原则。譬如有某商号在其发票上盖章以示对该发票的认可,印了“某记”章之后,犹觉不定,再加盖“某记杂货店”章,仍不放心,又盖上“某记罐头油粮柴米食物用品店”章,多盖几个章,只增加了烦复,却没有任何的意义。有些人也学这间宝号,在三法印之外,加盖苦印、空印等,乃至满纸都是印,使人眼花了乱!虽然,无常、苦、空、无我、无我所等皆是佛法中的重要概念,但是,如果每个重要概念都刻一个印,那么,满屋子都是法印,多至不可胜数了。 无常、无我,是对冶有执的方便法门。但是,并非人人台用。三法印不应用作法印,尤其对初学佛者为然,因为容易产生误解,以为佛法尽在三法印中。也有些一知半解者执三法印为依据以为十二因缘、十善业、轮回等学说非佛说。更有些为阐陀长老般闻三法印后产生空执而怀恐惧心。若问什么是真的佛法印,则四圣谛才是真真正正的法印。四圣谛即是四印。此四印简洁,没有重覆。四印之内,皆是佛法;四印以外,即非佛法。四圣谛是佛法之大纲,为何要舍四谛而取三法印呢?岂非舍本而遂末? 附录:《杂阿含经之阐陀经》 (二六二) 如是我闻: 一时,有众多上座北丘住波罗?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佛般泥洹未久。 时,长老阐陀晨朝著夹持钵,人波罗棕城乞食。食已,还摄衣钵,洗足已,持户钧,从林至林,从房至房,从经行处至经行处,处处请诸此丘言:“当教授我,为我说法,令我知法、见法,我当如法知、如法观。” 时,诸北丘语阐陀言:“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 阐陀语诸比丘言:“我已知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减。’阐陀复言:“然我不喜闻:一切诸行空寂、不可得、爱尽、离欲、涅槃。此中云何有我,而言如是知、如是见是名见法?’第二、第三亦如是说。 阐陀复言:“是中谁复有力堪能为我说法,令我知法、见法?—复作是念:尊者阿难今在拘睒弥国瞿师罗园,曾供养亲觐世耸,佛所赞叹,诸梵行者皆悉识知,彼必堪能为我说法,令我知法、见法。 时,阐陀过此夜已,晨朝著衣持钵,入波罗榇城乞食。食已,还摄举卧具;摄卧具已,持衣钵诣拘赕弥国。渐渐游行到拘睒弥国,摄举衣钵,洗足已,诣箅者阿难所,共相问讯已,却坐一面。 时,阐陀语耸者阿难言:二时,诸上座此丘住波罗榇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时,我晨朝著衣持钵人波罗榇城乞食。食已,还摄衣钵,洗足已,持户钩,从林至林,从房至房,从经行处至经行处,处处见诸比丘,而请之言:‘当教授我,为我说法,令我知法、见法。’时,诸比丘为我说法言:‘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减。’我尔时语诸比丘言:‘我已知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减。然我不喜闻:一切诸行空寂、不可得、爱尽、离欲、涅槃。此中云何有我,而言如是知、如是见是名见法?’我尔时作是念:‘是中谁复有力堪能为我说法,令我知法、见法?’我时复作是念:气尊者阿难今在拘赕弥国瞿师罗园,曾供养亲觐世尊,佛所赞叹,诸梵行者皆悉知识,彼必堪能为我说法,令我知法、见法。’善战!耸者阿难今当为我说法,令我知法、见法。’ 时,耸者阿难语阐陀言:“善战!阐陀!我意大喜!我庆仁者能于梵行人前,无所覆藏,破虚伪剌。阐陀!愚痴凡夫所不能解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一切诸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减。汝今堪受胜妙法,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时,阐陀作是念:我今欢喜得胜妙心、得踊悦心,我今堪能受胜妙法。 尔时,阿难语阐陀言:“我亲从佛闻,教摩诃迦旃延言:‘世人颠倒依于二边,若有、若无:世人取诸境界,心便计著。迦旃廷!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计于我,此苦生时生、灭时减。迦旃延!于此不疑、不惑、不由于他而能自知,是名正见,如来所说。昕以者何?迦旃廷!如实正观世间集者,则不生世间无见;如实正观世间减,则不生世间有见。迦旃廷!如来离于二边,说于中道: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缘无明有行:…: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集;所谓此无故彼无,此减故彼减,谓无明减则行灭,……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减。’” 耸者阿难说是法时,阐陀此丘远尘离垢,得法眼净。雨时,阐陀比丘见法、得法、知法、起法,超越狐疑,不由于他,于大师教法,得无所畏,恭敬台掌白耸者阿难言:“正应如是。如是智慧梵行,善知识教授教诫说法。我今从耸者阿难所,闻如是法,于一切行皆空、皆寂、悉不可得、爱尽、离欲、灭尽、涅槃,心乐正住解脱,不复转还,不复见我,唯见正法三 时,阿难语阐陀言:“汝今得大善利,于甚深佛法中,得圣慧眼。’ 时,二正士展转随喜,从座而起,各还本处。 摘自《内明》第14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