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佛学新讲禅风重振——试评星云大师《〈六祖坛经〉讲话》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佛学新讲禅风重振——试评星云大师《〈六祖坛经〉讲话》
  彭 肜
  《坛经》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部重要经典,惠能大师其人其书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星云大师新近出版的《{六祖坛经)讲话》(台北:香港文化出版社,2删年10月,第一版)是对《坛经》又一次现代性解读,是值得广大僧俗二众信赖的法宝。它对新世纪佛教禅宗的重振和“人间佛教”的建设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坛经》的本子很多,但归结起来,主要有四种版本系统,它们是敦煌法海本、惠昕本、契嵩本和宗宝本。星云大师这部《{六祖坛经)讲话》一共四册,以明代以来通行的宗宝本为准,分十品逐字逐句讲解经文。每品当中,除详刊经文外,还列出名相注释、白话译文和专题讲解三个部分的内容,对经文进行了全面、详尽、深刻的讲解和阐释。第一册所附之“前言”从宏观上对《坛经》及禅宗的整体风貌、思想源流、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等进行了一个总体勾勒。此外,《(六祖坛经)讲话》还收录了星云大师《禅与现代人的生活》、《禅堂的生活与清规》和《从教学守道谈禅宗的特色》等三次主题演说,更为信众和其他读者提供了了解禅宗、学习修行的重要途径。这样,《{六祖坛经)讲话》就与星云大师其他相关讲述和整体思想融为一个有机体。因为有了星云大师深广的“佛光学”背景思想的支撑,《{六祖坛经)讲话》更加显得微言大义,字字珠玑。
  星云大师的《{六祖坛经)讲话》不仅内涵丰厚,而且在形式表达上深入浅出,语言活泼生动,颇有佛陀见机说法之效,可以适用不同根器众生。《{六祖坛经)讲话》既对《坛经》本身做出了细致的讲解,又对禅宗进行了宏观的描述;既适用于普通读者增加佛教文化知识,也有利于信众修行。
  总体来看,星云大师的《{六祖坛经)讲话》紧紧围绕着下面几个方面的问题来进行阐述,从而形成此书简明平实而深广丰厚的特色。
  一、见性成佛:以“生活佛教”解注《坛经》
  众所周知,六祖惠能直承菩提达摩东来意而开创了佛教思想传承的新阶段,其新意就在于将传统佛教所说之“佛性”、“心性化”,即所谓“见性成佛”和“即心即佛”。
  星云大师的“佛光学”思想高度重视人间生活。星云大师曾说:“如果我们一直不提倡人生的富乐,这就是背弃人生的佛教,不重视家庭的佛教化、生活的佛教化,假如一直如此,我看今后的佛教不容易为社会大众所接受。”星云大师所提倡的绝不是“背弃人生的佛教”而是面向世间和社会的佛教,是“生活佛教”。“生活佛教”也就成为星云大师创办“国际佛光总会”的重要宗旨,即所谓“倡导生活佛教,建设佛光净土;落实人间,慈悲济世”。正因为禀持着“生活佛教”这一线血脉,星云大师才高度看重佛教禅学与《六祖坛经》。
  在1989年佛光山“国际禅学会议”的主题演说中,星云大师从四个方面深入阐述了佛教禅学的深意。星云大师指出,禅具有“人间社会性”、“时空普遍性”、“自尊规范性”和“生活实践性”,其中,反复强调的是禅学不离人间和见性成佛的性质。所谓“人间社会性”就是“人间到处有禅机”。“真正的禅者山林水边,陋巷闹市,不分僧俗,不计男女,人人可以参禅,人人可问道,所谓“一钵千家饭,禅僧万里游”。禅者的云游行脚,就是那么人间化、生活化、社会化。”所谓“时空普遍性”是指“万古长空,一朝风月”。“在禅里,没有时间的长短,没有空间的远近,没有人我的是非,没有现象的变化。”“自尊规范性”是指禅者重视“迷时师度,悟时自度”的主体性和遵守清规的自觉性。而“生活实践性”则概括了禅宗不离世间、在生活中修行的不二法门。贯穿禅宗上述四个特征的一条脉络则是在此岸世间当下超越的“见性成佛”思想。星云大师在《(六祖坛经)讲话》的各品中从各个角度和侧面反复讲解,有效地突显了禅宗精神实质。可以说,《<六祖坛经)讲话》是星云大师整个“佛光学”思想精髓在《坛经》注释上的落实和体现。
  星云大师在《(六祖坛经)讲话·前言》中直接了当地指出:《坛经》的“摩诃般若波罗蜜法”“揭示世人皆具有菩提般若智慧和自性三宝,确立了南宗禅“佛不向外求”的特有旨趣”(第1册第24页)。这说明,“六祖惠能把脱离苦海,去迷得悟的责任回归给修行者本身,树立了禅者自信自尊的典范”。星云大师以他深邃的般若智慧为我们指出,所谓“见性成佛”首要的就是“破除障自本性的结缚,直入“外离相、内不乱”的禅定三昧,见到宛然本具的菩提自性,尔后自修、自行、自成佛道,登上顿悟的大法船”(第1册第25页)。
  在《{六祖坛经)讲话》第二品“般若品”的问题讲解中,星云大师专门拟出“如何认识自性般若”和“如何体认缘起性空”等几个问题来深入阐释“见性成佛”的含义。星云大师开示说:“真如、自性、般若、实相、涅架、菩提、法身、本性……等等,这些名相虽然名称互异,其实意义只有一个,就是指我们的本来面目,也就是本来的自我。”(第1册第172—173页)这个本来的自我,就是所谓的“般若自性”,而“自性般若”最大的功用就是“要让我们认识、体证缘起性空”。星云大师指出,所谓“缘起”就是说:世间上没有独存性的东西,也没有常住不变的东西,一切都是因缘和合所生起。所谓“性空”则指:因缘和合所生起的是假有,本性是空的;如果自性不空;则不能生出万有,这就是“真空生妙有”的意义。(第1册第177页)
  达摩东来,以“壁观”教人安心,外止诸缘,内心无念,以此达到佛教真理。后世净土又行念佛修行法门,发愿往生西方。而惠能大师反对“常坐不动,妄心不起”,认为“禅”不是蒲团上的静坐,而是能在一切处无论行住坐卧都能经常修行一正直心。星云大师在第十晶《付嘱品》中讲解“一行三昧”的含义时指出:“过去一般人以为参禅一定要打坐,其实,行住坐卧都可以参禅。参禅悟道,用心即是,不关身相:心为万事之主,任何修行,重在明心耳!”(第4册第890页)《(六祖坛经)·决疑品》说:“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第2册第228页)星云大师在第七品《机缘品》的问题讲解中将禅宗的“即心即佛”解作“佛就是心,心就是佛”(第3册第641页)。禅宗认为吾人本性之中即具有西方三圣的慈悲喜舍和平等真心,所以主张吾人在现实生活中实践五戒十善,当下即是西方,现生即到极乐净土。可见,星云大师抓住了“见性成佛”这个关键环节,并根据“佛光学”、“生活佛教”的思想,从义理上阐明禅宗的精神实质及其在中国佛教史上划时代的革命性意义。
  二、“无住、无念、无相”:修行方法新释
  《{六祖坛经)讲话》不仅在义理学理的深人阐发上取得了成功,而且为现代社会的人们提供了可用以修行的方法。星云大师曾在台北国父纪念馆的一次演讲中深入阐述过“禅宗的教学守道特色”,认为其表现在“肯定自我”、“惜福结缘”、“慈悲感化”和“方便灵巧”四个方面。这主要是从教学和守道两个方面来讲的,而《(六祖坛经)讲话》则侧重阐发禅宗修行观念。在《前言》里,星云大师将《坛经》所揭示的修行观念概括为三个要点,即“随缘不变的无住修行”、“心无爱憎的无念修行”和“僧信平等的无相修行”。星云大师高度评价《坛经》以“无念、无住、无相”为主的修行法门,认为它“在中国思想史上,深具影响力,他所揭示的修行观念,为佛教传统修行方法注入活水,促使禅宗蓬勃发展”(第1册第20—21页)。星云大师不仅在《前言》里高度凝练地归纳了南宗禅的修行方法,而且还将其贯穿在全书的注释和讲解中。在《(六祖坛经)讲话·行由品》的问题讲解中,星云大师专题解释了惠能大师“随缘不变的无住修行”。“随缘不变的无住修行”要求修行者不论身处寒暑冷暖、荣辱苦乐、贫富得失、是非人我中,都能保有一份“随所住处恒安乐”的旷达和宁静。我们知道,惠能大师在得道以后,为避难曾隐匿在猎人群中跟许多打猎杀生的人住在一起,为了维持生命还吃一些“肉边菜”。星云大师在题为“为什么要吃肉边菜?”的问题下就以此为事例专门阐释了禅宗“随缘不变的无住修行”法。星云大师指出:“真正的学佛,吃不是重要问题,净心,心意清净,这才是最重要的。”(第1册第112页)也就是说,只要悟到自性般若,本心便会无住而行,禅者就可以随缘任运而心性不变。
  在《{六祖坛经)讲话·般若品》中,星云大师以“无念法门,十种分别,何以无别?”为题重点讲解了禅宗的“心无爱憎的无念修行”法门。星云大师说:“念,就是分别;无念,就是不分别”。无念修行并非百物不思,而是“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也就是面对一切境界不起喜恶爱憎等念头。那么,怎么“无念”,怎么“无别”呢?星云大师指出,这不仅要能清净自己的本心,而且做到《般若晶》中所说的“十种五分别”,即“顿渐无别、迷悟无别、智愚无别、邪正无别、净秽无别、人我无别、道魔无别、是非无别、爱嗔无别、世出世间无别”。(第1册第214-221页)
  《决疑品》是《六祖坛经》讲授净土概念最集中的地方,星云大师在《{六祖坛经)讲话·决疑品》的注讲中也重点讲解了禅宗和净土宗在此问题上的同异及其相互关系。在这里,星云大师同时也就深入探究了《坛经》“僧俗平等的无相修行”观。《决疑品》说:“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第3册第229页)星云大师阐发说,按六祖的观点,在家出家都不足成佛的必要条件,所以无须在虚妄假相上分别,一心只以“自净其意”为修行要务,这就是所谓“无相修行”。就净土而言,虽《阿弥陀经》中讲净土在“十万亿的佛土之外”,也就是在十万亿个三千大干世界之外,然而,星云大师则指出:“这只是比较上的说法,真正从法性上来讲,净土是没有远近之别的,净上就在心中,所以说‘唯心净土,自性弥陀’。”(第2册第257页)这就将《坛经》的净土概念与净土宗的净土观区分开来,同时也调和起来,有效地化解了像韦刺史那样的一些修行者在此问题的疑惑。
  《{六祖坛经)讲话》从“随缘不变的无住修行”、“心无爱憎的无念修行”和“僧信平等的无相修行”三个方面传授禅宗的修行方法,将禅宗、净土、华严等修行观念融和起来,并最终落脚到《坛经》“无住、无念、无相”的修行实践上。这既是星云大师对《六祖坛经》的新阐释,也是现代社会广大禅宗修学者的福祉。
  三、刻画大师形象,提供精神力量
  《坛经》强调“迷时师度,悟时自度”,这并未否定禅师的重要性。恰恰相反,《坛经》非常强调禅师对弟子的引导作用。六祖大师一再告诫信徒、弟子要亲近“善知识”。所谓“善知识”是指正直而有德行、能教人正道的人。佛陀是一个伟大的善知识,而六祖惠能也是一位伟大的善知识。鉴于善知识巨大的影响力,星云大师在《{六祖坛经)训:话》中浓墨重彩地勾画出了六祖惠能的伟大形象。这无疑为处于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提供了一种可供亲近的榜样和巨大的精神动力。
  星云大师这样为我们刻画惠能大师的形象:“他不只是学佛修行者的模范,更可以说是冒险犯难、追求成功者的老师。六祖的一生,是鼓舞人们向上的励志史,具有宁静致远的人生意境。”(第1册第25-26页)在《{六祖坛经)讲话·前言》中,星云大师将六祖一生的行谊概括为四个要点:即“求法具有大行力”、“迫害具有大悲力”、“隐遯具有大智力”和“弘法具有大愿力”。(第1册第26—28页)
  惠能大师一生求道路途坎坷。早年得到慈善人士安道减的布施,从南方的广东前往湖北的黄梅县,整整走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历经千辛万苦才跋山涉水来到五祖弘忍的法堂。然而,六祖不仅没有得到一句安慰的话,反而遭受讥笑,人柴房劈柴舂米,日日劳役辛苦。八个月的隐晦自泰,惠能大师终以一偈受到五祖弘忍的印证并传与衣钵。为了避开恶人的追逐,又藏于猎群中一十五载。《行由品》中记载,六祖“一日思惟,时当弘法,不可终避”(第1册第58页),这才离开猎人队,到广州法性寺由印宗法师剃度受戒。可见六祖从24岁往黄梅参礼,付衣法,中间南归隐遁15年,直到39岁遇到印宗法师,可以说得法16年后才得以出家说法。后来,六祖在广韶二州弘法度众近40年,并受到朝廷和皇室的尊崇和敬重。如果惠能大师没有具足“大行力”、“大悲力”、“大智力”和“大愿力”,如何能毁誉不动、得失自在、苦乐如一,并最终成就为禅宗一代宗师呢?
  星云大师在《{六祖坛经)讲话》中数次标榜六祖的伟大人格。第1册《行由品》的第十个“问题讲解”中,星云大师从六个方面来说明六祖惠能悟道后的生活境界,即“侮辱不以为耻”、“卑屈不以为贱”、“艰难不以为苦”、“恩宠不以为荣”、“迫害不以为意”、“度众不以为烦”。(第1册第131-133页)又在《般若品》中称赞惠能大师是与佛陀一样伟大的“善知识”。(第1册第212页)经过星云大师的讲解和刻画,六祖的形象更加生动和鲜明,使僧众在奋勇精进时所更加易解、更加充满力量。
  星云大师在《{六祖坛经)讲话》里还表现出他佛学思想的宽广和圆融。他旁征博引,出人多种禅门公案。诸家禅师的机锋、话头以及鲜活的参禅行谊和方法都在星云大师的笔下纷然簇拥,共同印证著禅学的美丽与光华。同时,星云大师还打通了佛学诸流派,在他的注疏中,华严、唯识、净土,禅宗等诸家经典与观念无不各得其宜。星云大师的智慧流动在佛教三藏十二部经中左右逢源,真可说得上是达到了“天花乱坠、地涌金莲”的境界。星云大师开篇曾引《五灯会元》中“拈花微笑”的著名公案。诚哉斯言,这部《(六祖坛经)讲话》想来也应该是星云大师向世间有情拈超出示的一支花朵。愿现代社会中的人们都能接受星云大师的教诲:不仅“如是我闻”而且“信受奉行”(第1册第111页)。
  百年来,佛门禅宗淡泊久矣。学者们在总结20世纪百年禅史的时候曾指出禅学在清末以来的总体走向是“使禅法趋于多样化,不论僧俗,几乎都强调在动用中、世俗生活中参禅,将生活与禅、世间与出世间打成一片”。星云大师紧承太虚大师“人间佛教”思想,以“佛光学”注疏《六祖坛经》,著成这部《(六祖坛经)讲话》。太虚大师在研究了中国佛教全部历程后,曾总结说“中国佛学的特质在禅”,并由此预言:中国佛教若能复兴,仍在乎禅。据此,星云大师重新讲授的这部《{六祖坛经)讲话》无疑也是中国佛教禅宗振作与复兴的一个重要步骤与伟大见证!
  (原载《普门学报》2002年第7期)

 
 
 
前五篇文章

福建佛教与天台

福建古代的律宗

福州阳林寺禅修杂记

尕藏加:藏密诸派及其理论与实践 1

尕藏加:藏密诸派及其理论与实践 2

 

后五篇文章

佛陀的嘱累 “大智度论”集粹之七十七

佛说观无量寿经讲话叙

创立天台宗始祖综述

禅宗三祖僧璨大师姓氏考

禅是佛教吗? ——“批判佛教”关于禅的观念检讨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